一、史籍关于东苗的记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869
颗粒名称: 一、史籍关于东苗的记载
分类号: K288.3
页数: 5
页码: 25-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苗一词最早见于明洪武十三年,历史上主要分布在贵阳及周边地区。东苗文化特征在方志中有所记载,包括服饰、婚俗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苗逐渐向黔东南地区转移。东家人的“嘎须”仪式也证实了这一点。历史上东苗与汉人有一定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关键词: 贵州 东苗 史籍

内容

据有人考证,东苗一词最早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东苗乱”而见载史册。②之后,明天顺二年(1458年),麻城人李添保“以逋贼逃入苗中,自诡为唐后”③,与“东苗干把猪④等僭伪号,攻都匀诸卫”⑤,远近震动。镇守湖广、贵州太监阮让等奏报:“东苗为贵州诸种蛮夷之首,负固据险,僭号称王,其他种类多被逼胁,东苗平则诸蛮夷莫不服从矣。”⑥英宗遂“命(方)瑛与巡抚白圭合川、湖、云、贵军讨之,克六百余寨”⑦,生擒干把猪。未久,李添保也被俘获。
  从阮让等奏报给英宗的内容来看,既然东苗“为诸种蛮夷之首”,且“其他种类多被逼胁,东苗平则诸蛮夷莫不服从”,那么,东苗应该在明代之前,就已经在贵州生活了相当长时间,且人数甚众。否则,他们不可能拥有那么强大的势力。曾经在贵州担任布政使的罗绕典(1793—1854年)也认为,东苗来源于唐代的“东谢”。他说:
  东晋时,命谢氏世为牂牁太守。及侯景乱梁,牂牁与中国不通,而谢氏保境如故。至唐时,牂牁又分裂,于是有东、西谢之称。其后遂以名其部族,曰“东苗”、“西苗”。⑧
  《旧唐书》记“东谢”曰:
  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土宜五谷,不以牛耕,但为畲田,每岁易。俗无文字,刻木为契。散在山洞间,依树为层巢而居,汲流以饮。皆自营生业,无赋税之事。……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皆尊畏之。①
  因为东苗与西苗同源于东晋谢氏,所以相关史籍总是将两者并列在一起描述。更有学者据此认为,东苗、西苗“实为汉人的后裔,其族属应该为汉族”②。
  关于东苗文化特征的记载,已知最早的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的《贵州图经新志》。该书是贵州省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书中记载了贵州宣慰司、龙里卫、新添卫、清平卫四地的东苗。贵州宣慰司东苗:
  男髽髻,着短衣,色尚浅蓝,首以织花布条束发。妇着花裳,无袖,唯遮覆前后而已。裙亦浅蓝色,细褶,仅蔽其膝。其俗婚娶男女相聚歌舞,名为“跳月”。情意相悦者为婚,初不较其财,逮至一年方遣人责之,虽死亦不置。③
  龙里卫东苗:
  性憨而厉。男子科头赤脚,衣用青白花布,领缘以土锦。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锦,无襟。当幅中作孔,以首纳而服服之。别作两袖,作事则去之。杂缀海、铜铃、青白绿珠为饰。春月,以木刻马为神,召集男女祭以牛酒,曰“木马鬼”。老者坐饮马傍,未婚男女俱盛饰衣服,吹笙唱歌,旋马跳舞,类皆淫泆之词,谓之“跳月”,彼此情悦者遂同归。男家父母杀鸡占卜纳马女。父母论姿色索牛马,多至十五六。力不足者,累岁征之。④
  新添卫所辖五长官司之东苗:
  椎髻赤足,妇女以土锦为衣。婚不用媒,相悦则奔。既婚之后,始以牛马聘礼。①
  清平卫东苗:
  稍通汉语,服红花衣,头插白鸡毛,其俗同于犵狫。②
  稍后的嘉靖《贵州通志》则记载了乖西司和龙里卫大平划司的东苗。乖西司苗:
  其类有二:曰东苗,曰西苗。其俗相同,皆髽髻,着短衣,色尚浅蓝,以织花布条束发。妇女着花裳,无袖,唯遮覆前后而已。裙亦浅蓝细褶,仅蔽其膝。婚娶,集男女歌舞,名为“跳月”。《成婚图考》云:乖西苗性类犬羊,不通汉语。以十二支所肖为场,男妇持货交易,以供赋税。重财轻命,判服不常。死丧,杀牛祭鬼,击鼓作乐。③
  对乖西司苗的记载和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对贵州宣慰司东苗的记载差不多。对龙里卫大平伐司东苗的记载则完全援引《贵州图经新志》对龙里卫东苗的记载。④
  继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和嘉靖《贵州通志》之后,只有乾隆《贵州通志》对东苗的记载略有创新。其记曰:
  有族无姓,衣尚浅蓝色,短不及膝,以花巾束发。妇人衣花衣,无袖,唯两幅遮前覆后,着细褶短裙。跳月与花苗同。以中秋祭先祖及亲族远近之亡故者。择牡牛以毛旋头角正者为佳,时其水草以饲,至禾熟牛肥,酿酒砍牛,召集亲属剧饮歌唱。延鬼师于头人之家,以木板置酒馔,循序而呼鬼之名,竟昼夜乃已。春猎于山,获禽,亦必以祭。畏见官长,事有不平,但听乡老决之。急公服役,比于良民,唯在平远、高堡等寨者多剽悍。近皆守法。⑤
  他如万历《贵州通志》和明、清一些官员的著述,如郭子章(1543—1618年)的《黔记》、田雯(1635—1704年)的《黔书》等,对东苗文化特征的描述,均与上述三种大同小异。
  关于东苗的地理分布,各种记载则不一。明代,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东苗在贵州宣慰司(贵阳周边一带,治所在今贵阳市)、龙里卫、新添卫(今贵定县)、清平卫(今凯里市炉山镇)等地;嘉靖《贵州通志》记东苗在乖西司(今开阳县)和龙里卫;万历《贵州通志》记东苗在龙里卫(今龙里县);①郭子章《黔记》记东苗在贵州宣慰司,特别是宣慰司所领九长官司之一龙里司。②
  清代,田雯《黔书》记东苗在新贵(今贵阳市)、龙里。③他并称,龙里县的白苗“亦名东苗、西苗”④。乾隆《贵州通志》载东苗“在贵筑(今贵阳市)、龙里、清平”⑤。《大清一统志》载东苗在新添卫所辖五长官司及贵筑之谷池里。⑥爱必达(?—1771年)《黔南识略》载:“天柱县林深箐密,诸蛮杂处,为东苗羽翼。”⑦李宗昉(1779—1846年)《黔记》载“东苗在贵筑、修文、龙里、清镇及广顺(今长顺)各属”。⑧罗绕典在《黔南职方纪略》载东苗在平越(今福泉市)、麻哈(今麻江县)。⑨桂馥《黔南苗蛮图说》载东苗“唯贵筑、麻哈两属有”⑩。
  民国时期,《贵州通志》载:“平越自清同治间地方收复后,向来所属诸苗较少,近则东南乡间有东苗、木老、仡兜数种,多与汉人杂处,男女衣服言语亦多仿汉人”。又“清平县东六个鸡、角冲、干坝等处,有东苗与西苗、鸭崽苗,杂居汉人村寨,或十家八家,三二十家不等”。①《麻江县志》载,该县有“夷族”近10种,其中也包括东苗。②
  从这些记载来看,东苗在历史上的分布地主要为贵阳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开阳、修文、清镇、龙里、长顺、贵定、福泉、麻江、凯里、天柱等十余县。其中,贵阳及其东南的龙里是明清时期东苗聚集的主要区域。到清末民初,东苗的住居地已渐向黔东南转移,集中在福泉、麻江、凯里等地。东家人的“嘎须”仪式③也佐证了这一点,其“请先人的路线大体是从现居住地——烂坝——两板凳——土桥河——陆家桥——谷宾——景阳——谷硐——坝芒水头——昌明——平伐(今贵定县)”,这些地名均在麻江、贵定境内。这说明,“东家人入黔后散居贵定、平伐等地,后又迁徙至现所在地”。④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建辉
责任者
李添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贵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