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862
颗粒名称: 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
其他题名: 从清范绍质《猺民纪略》谈起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2
页码: 13-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的情况。其中包括详实、优雅、体恤的《猺民纪略》、闽南明清畲民文献源流、闽西明清畲民文献源流、结语等。
关键词: 畲民 文献源流 明代

内容

一、详实、优雅、体恤的《猺民纪略》
  粤东、闽西南是畲族的祖居地,在记载此地畲族的文献系统中,清初福建长汀人范绍质的《猺民纪略》564字,是记录明清福建畲族最为详赡生动的方志文献(畲瑶同源,本文猺民即畲民,所谈文献主要指方志),为畲族研究著述广泛引用。
  现知最早引载《猺民纪略》的文献,是清乾隆十四年(1748年)修的《汀州府志》卷41《艺文三》,笔者对其重新校勘、注解、分段,移录于下:
  汀东南百余里,有猺民焉。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yǒu,窗)。临清溪,栖茂树,阴翳蓊郁,杳然(幽深之状,杳:yǎo)深曲。
  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阔袖,椎髻(作髻如椎)跣足(光脚,跣:xiǎn),黎(黑黄)面青(黑)睛,长身猿臂,声哑哑如鸟,乡人呼其名曰“畲客”。妇人不笄(jl,绾发戴簪子),饰结草珠,若璎珞(珠玉穿成的饰品)蒙髻上,明眸皓齿,白皙经霜日不改,析薪(劈柴)荷畚(挑畚箕),履(践踩)层崖如平地。以盘、蓝、篓为姓,三族自相匹偶(婚配),不与乡人通。
  种山为业,夫妇偕作,生子堕地,浴泉间,不避风日。所树艺(种植)曰“稜禾”,实大且长,味甘香;所产姜、薯、芋、豆、菇、笋,品不一;所制竹器有筐篚(fěi,圆形盛物竹器);所收酿有蜂蜜;所畜有鱼、豕(shǐ,猪)、鸡、鹜(wù,鸭),皆鬻(yù,卖,售)于市。粪田以火土,草木黄落,烈山泽(放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雨瀑灰,浏田(清水之田)遂肥饶,播种布谷,不耘耔(除草培土)而获。
  精射猎,以药注弩矢(弓箭),着禽兽立毙。供宾客,悉山雉(山鸡)、野鹿、狐、兔、鼠、蚓为敬。豺、豹、虎、兕(sì,雌犀牛)间(jiàn,间或)经其境,群相喜谓“野菜”,操弩矢往,不逾时(不久),手拽以归。
  俗信巫事鬼,祷祠祭赛(祭祀酬神),则刑牲(为祭祀杀牲畜)庀(pǐ,备办)具,戴树皮冠,歌觋者(男巫,觋:xí)言,击铙吹角,跳舞达旦。送死,棺椁无度(不依法度),号泣无文(没有文采、朴实无华),三日而葬,远族皆至,导饮极欢而去。
  其散处也,随山迁徙,去瘠就腴,无定居,故无酋长统摄(统领)。不输粮,不给官差,岁献山主租毕,即了公事,故无吏胥(小吏)追呼之扰。家人呵呵,妇子嘻嘻,各食其力,亦无阋墙(兄弟相争于内,阋:xì,争吵)御侮(抵御外敌)之事。其性愿悫(朴实,诚实,悫:què),其风朴陋,大率(大多)畏葸(畏惧,胆怯,葸:xǐ)而多惧,望见衣冠人至其家,辄惊窜。入市贸布易丝,率(大多)俯首不敢睥睨(pi nì,向旁张望),亦有老死不入城郭者。噫嘻,是殆(dài,大概)所谓山野自足、与世无求、与人无争者欤?
  按《桂海虞衡志》(南宋范成大著):猺本盘瓠之后。范晔《后汉书》:盘瓠,帝喾(kù,上古五帝之一,黄帝曾孙,又称“高辛”)之……,负少女入南山,止石穴中,生六男六女,织绩木皮,染以木实(果实之染汁),以为服饰,号曰“蛮夷”。
  兹盘、蓝、篓固其遗种也,楚粤为盛,吾闽有之,然不甚蕃(fan,多),三五七家而已。庚子,陈大中丞檄县绘图以进,因纪其略。①
  作者范绍质,据乾隆《汀州府志》卷23《选举三》和民国30年(1941年)的《长汀县志》卷22《艺文志》载,生活于清康、雍、乾三代之间,长汀贡生,字慎夫,一字文传,曾考取清初录取率极低的博学鸿词科(全国仅举行两次),著有《醒斋集》,长汀旧志《古迹》录其《击竹园山居诗》。①
  写作背景是“庚子,陈大中丞檄县绘图以进,因纪其略”。庚子年,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陈大中丞,即康熙末年任福建巡抚兼摄浙闽总督的陈瑸。大中丞是对都御史的美称。明清时巡抚例兼都御史或副都御史,故有陈大中丞之称。陈瑸字文焕,号眉川,海康人。生于清世祖顺治十三年(1656年),卒于圣祖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年六十三岁。②所谓“庚子,陈大中丞檄县绘图以进,因纪其略”,应理解为陈瑸下檄文命各县将瑶民的情况绘成图册上报,范绍质奉命于庚子年(1720年)绘成图册并附以《瑶民纪略》一文记述汀州瑶民的概况,报了上去。
  《猺民纪略》自谦为“略”实不略,它反映了明清汀州畲民的:①分布、环境;②服饰、体貌、语言、姓氏、婚姻;③劳动、物产、贸易;④狩猎、交往;⑤信仰、音乐、丧葬;⑦制度、民性;⑧族源、人口现状等等广泛内容,可以说,旧时如此全面反映畲民情况的文献是仅有的,文辞的博实、优雅、生动是罕敌的,叙事角度有巨大转变:对畲民的礼赞体恤之情与其他文献的深刻防范之意大异其趣,其为后世畲族研究者广泛援引是必然的。但是,若将其放入明清畲民文献系统中考察,我们会发现它所呈现的桃花源般的画面未必写实,征引论证的科学性可能会大失其真,直截了当地说,它是一篇在旧有文献基础上的直录和想象之作,这就牵涉到闽、粤两地畲民文献系统源流的探究。
  二、闽南明清畲民文献源流
  对明清闽南漳州、龙岩畲民文献源流,进行系统梳理者是厦门大学的郭志超教授,他的《理清资料来源是鉴别旧志所载的重要方法——以明代闽西南设“抚瑶土官”说辨正为例》一文,为论证方志中闽西南明代曾设所谓“抚瑶土官”之说实泊自广东方志,用“上溯法”理出了漳州府(包括清代析出另设的龙岩州)有关“畲客”的资料系出自粤东潮州、惠州方志,简括之:
  ①清乾隆二年(1737年)《龙岩州志》卷12《杂记志·畲客》。
  ②明末清初顾炎武(1613—1682年)编纂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6《福建六》(第16册)抄录的明末郭造卿(1532—1593年,福建福清人)《防闽山寇议》。
  ③明万历元年(1573年)《漳州府志》卷12“猺人”条。
  ④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广东《惠州府志》卷14《外志·猺疍》及隆庆六年(1572年)《潮阳县志》卷八《风俗志》等。
  史料源流如下:
  1.明嘉靖《惠州府志·外志·猺疍》载:猺本盘瓠种,地介湖蜀溪峒间,即长沙、黔中五溪蛮是也。其后滋蔓,绵亘数千里,南粤在在有之,至宋始称蛮瑶。在惠者,俱来自别境。椎结跣足,随山散处……其姓为盘、蓝、雷、钟、苟,自相婚姻。……国初设抚瑶土官领之,俾略输山赋,赋论刀为准,羁縻而已。稍稍听征调,长枪劲弩,时亦效力。
  2.明隆庆《潮阳县志》卷8《风俗志》载: 邑之西北山中有曰畲户者,男女皆椎髻箕倨,跣足而行,依山而处。出常挟弩矢,以射猎为生,矢涂毒药,中猛兽无不立毙。旧尝设官以治之,名曰“畲官”,调其弩手击贼,亦至。然其俗易迁徙,畏疾病,刀耕火种,不供赋也。
  3.明万历《漳州府志》“猺人”条:猺种本出盘瓠,椎髻跣足,以盘、蓝、雷为姓,自相婚姻,随山散处,编荻架茅为居,植粟种豆为粮,言语侏离弗辨。善射猎,以毒药涂弩矢,中兽立毙,以贸易商贾。居深山,光洁则徙焉。……其与土人交,有所不合,詈殴讼理。一人讼,则众人讼之;一山讼,则众山讼之,土人莫敢与敌。国初设抚瑶土官,令抚绥之。量纳山赋,其赋论刀若干,出赋若干;或官府有征剿,悉听调用。后因贪吏索取山兽皮张,遂失其赋。及抚驭失宜,往往聚众出而为患,若往年陈吊眼、李胜之乱,非猺人乎?
  4.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防闽山寇议》:猺人楚粤为盛,而闽中山溪高深之处间有之。漳猺人与虔、汀、潮、循接壤错处,亦以盘、蓝、雷为姓。随山种插,去瘠就腴,编荻架茅为居。善射猎,以毒药涂弓矢,中兽立毙。其贸易商贾,刻木大小长短为验,今酋魁亦有辨华文者。……各画其像,岁时祝祭。族处喜仇杀,或侵负之,一人讼,则众人同;一山讼,则众山同。常称城邑人为“河老”,谓自河南迁来,畏之,由陈元光将卒始也。国初设抚瑶土官,令抚绥之。量纳山赋,其赋论刀若干,出赋若干;若官府有征剿,悉听调用。后抚者不得其人,或索取山兽皮张,遂失赋,官随亦废。聚众为患,若往年南胜李志甫辈之乱,非猺人乎?
  5.清乾隆《龙岩州志·杂记志·畲客》:畲客即摇人,岩属俱呼为“畲客”。《桂海虞衡志》:猺,本盘瓠之后……盖楚、粤为盛,而闽中山溪高深处间有之。在(龙)岩者唯蓝、雷二姓;在(漳)平、宁(洋)者,有蓝、雷、钟三姓。随山种插,去瘠就腴,编荻架茅为居。善射猎,以毒药涂弩矢,中兽立毙。贸易商贾,刻木大小短长为验,其酋魁亦有辨华文者。……岁时祝祭。族处喜仇杀,或侵负之,一人讼,则众人同;一山讼,则众山讼。明设抚瑶土官,令抚绥之。量纳山赋,其赋论刀若干,出赋若干;或官府有征剿,悉听调用。后抚者不得其人,或索取山兽皮张,遂失赋,官随亦废。往往聚众为患,如元时南胜李志甫之乱,非猺人乎?
  在漳州府,明万历《漳州府志》有关“猺人”的记载,又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漳州《平和县志》卷12《杂览》加以抄录,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云霄厅志》卷3又据康熙《平和县志》加以转载。①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龙岩从漳州府析出设直隶州,辖龙岩、漳平、宁洋三县。在龙岩州,乾隆《龙岩州志·畲客》为道光九年(1829年)《漳平县志》,民国34年(1945年)《龙岩县志》卷29《杂录·畲客》等加以引载。
  不过,郭教授据(万历)《漳州府志》“瑶人”条的按语:“属邑深山皆有之,俗呼‘畲客’,旧志不载,今载之。”认为“很明确,明万历以前的漳州府及其府属县的志书都没有记载‘瑶人’。”①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笔者在点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龙岩县志》时,就发现该志《民物志·物产》中记载了“畲人”,其文曰:
  “(谷之属)间有畲稻,畲人刀耕火种,味尤香美;畲豆,种如圆豆。”
  “(蔬之属)有香蕈,畲人斩楠木于山径之间,雨雪滋冻则生蕈,俗呼曰‘香菇’。”
  “(蓏之属)有畲瓜,畲人种之,冬月最佳。”②
  《武备志·关隘》中又称“(龙岩)蛮洞之遗獠未殄,而邻境之新民复炽”,③所谓“遗獠”、“新民”当然指(或包含)畲民。
  郭教授又认为:“与漳州毗邻、地处闽西的汀州,其明清的《汀州府志》以及《长汀县志》、《宁化县志》、《上杭县志》、《武平县志》等,对(万历)《漳州府志》这段‘瑶人’的材料不予理会,更没有‘抚瑶土官’的任何踪影。”④
  这句话的前一个结论也是不尽准确的。
  三、闽西明清畲民文献源流
  其实,乾隆《汀州府志》的畲民记录,与明万历《漳州府志》的“猺人”材料不但颇有雷同,而且其他汀州明清畲民文献与漳州一样,其源都出自粤东潮、惠两州。
  明清《汀州府志》及属县县志的畲民文献在来源上,与万历《漳州府志》一样源于粤东潮、惠两州文献。
  乾隆《汀州府志》卷45《杂记》载有一则“畲客”资料,可称是同书《猺民纪略》的蓝本:
  汀猺人与虔、漳、潮、循接壤处,以盘、蓝、雷为、姓,三姓交婚。女不笄饰,裹髻以布;男结髻,不巾不帽。随山种插,去瘠就腴,多于深山中编荻架茅为居。善射猎,以毒药敷弩矢,中兽立毙。其入城贸易,多竹器、蜂蜜及野兽、山禽之类。不输官差,自食其力,了山主税赁尔。《桂海虞衡志》:猺本盘瓠之后。范晔《后汉书》:(盘瓠)生六男六女,自相匹偶,织绩木实,染以木实,以为服饰。楚粤为盛,闽中高深山溪之处间有之,盘、蓝、雷其种类也,汀人呼为“畲客”(旧志)。①
  这则《汀畲客》的“编荻架茅为居,善射猎,以毒药敷弩矢,中兽立毙”、“贸易”等语,就与明万历《漳州府志》有关句子高度相似。
  《汀畲客》系由旧志转载,旧志当是旧《汀州府志》或《长汀县志》。州(府)志方面,宋《临汀志》及明嘉靖五年(1526年)志俱未明载“猺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崇祯十年(1637年)二部府志,笔者未睹其书,不详其情。但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长汀县志》已载有“猺人”资料:
  猺民所树艺曰“稜禾”,实大且长,味甘香,粪田以火土,草木黄落,烈山泽,雨瀑灰,浏田遂肥饶。播种布谷,不耘耔获,今树艺者甚众。②
  康熙《长汀县志》仅早修成于乾隆《汀州府志》30年,《猺民纪略》与这则《猺人稜禾》文字的雷同是显然的。
  与此同时,雍正辛亥年(1731年)潮州府《揭阳县志》亦载:
  畲户,男女椎髻跣足,刀耕火种。其小字夹注云:
  蓝(田)、霖(田)山谷中有此一种。畏官府,终身不敢入城廓,善射猎,以毒药涂弩矢,中兽立毙。①
  《猺民纪略》有关文字与《揭阳县志》何其相似耳!这是汀、潮两府畲民文献具有源流关系的又一例证。
  之前,学者周亮工(1612—1672年,河南开封人)寓闽八年,其间于顺治八年(1651年)七月以福建右布政署分巡道驻上杭,剿抚闽西畲汉起义。清代及民国27年(1938年)《上杭县志》均载其《夜登杭川城楼有感》诗四首,中有“象洞云回迷鸟道,龙岩雨过认獠城。郊峒半是盘蓝蒌,十载汀南未罢征”、“都人拥树曾同鸟,畲客编茅别是蛮”②之句。
  周亮工从居住方式的不同,推断汀州“畲客”族源不同于历史上的“都人”(巢居于树的山都),所据“畲客编茅”显然出自上述畲民文献中的“编荻架茅为居”句,而与“郊峒半是盘蓝蒌”记畲客三姓相似的文献,除了《猺民纪略》,还有明谈迁(1549—1657年,字孺木)的《枣林杂俎·和集·畲客》:
  槃瓠之余,错处于虔、漳、潮之间,以盘、蓝、雷为姓,汀人呼为潘、蓝、蒌,汀人称曰畲客。③
  更早的是,《明史》卷186载明代吴文度(1441—1510年)在弘治初年任汀州知府时,“山峒出没为患,猺弗靖,设方略绥抚,猺承赋如居民”④。《明史》成书于清初,内中吴文度“治猺”史料很可能就来自他本人所修的《汀州府志》。
  范绍质关于汀猺民“男丑女美”的体貌描述也绝非写真,生物学上无法解释,溯源可能出于东晋郭璞《山海经》及《玄中记》所记载。这实是一种血缘贵贱论的心理投映。
  《猺民纪略》之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长汀举人杨澜所纂《临汀汇考》卷3《风俗考·畲民附》,载有嘉庆年间(1796—1820年)汀州府永定县今大溪乡人巫宜耀的《三猺曲》(三猺,即盘、蓝、雷或篓三姓畲民)9首:
  ①竹篱茅瓦白云齐,别是山庄望里迷。偶向渔舟来荡桨,匆匆错认武陵溪。
  ②哑哑人语可怜生,猿臂鸟声不世情。却怪山中析薪好,层崖都作坦途行。
  ③家家新样草珠轻,璎珞妆来别有情。不惯世人施粉黛,明眸皓齿任天生。
  ④青山何地不为家,无数稜禾夹道斜。更问一年鲑菜美,斑衣竹笋紫薑芽。
  ⑤岁岁山房缀蜜脾,迢迢难唤五更时。可能粗识钱刀戒,市上来过漫自疑。
  ⑥生平射猎擅神奇,饱寝雄狐大兕皮。夜半酸寒闻角处,声声卷地雪风吹。
  ⑦由来风俗好呼巫,祭赛刑牲也自娱。好是击铙歌且舞,挑灯直到跃阳乌。
  ⑧生男生女自年年,绝少人间汤饼筵。听取喤喤初泣后,清溪便作洗儿泉。
  ⑨解寻山主岁输租,时学诚乌尾毕逋。便是山林散人耳,成群亦复大酋无。
  这些诗句其实就是《猺民纪略》的“七绝”化,未必为作者的亲历亲闻。
  同书同卷亦载杨澜之弟杨浚诗作“姜薯芋豆种山椒,叉木诛茅各打寮;夜半风腥呼‘野菜’,强弓毒矢竞相邀”等,性质与巫作同。
  《猺民纪略》还为同治六年(1867年)《汀州府志·丛谈附·畲客》、民国30年(1941年)《长汀县志》等转载。
  总之,可以肯定的是,以《猺民纪略》为代表的闽西清代畲民文献,其源应出于粤东,汀州与粤东水路相通,明成化六年(1470年)后与漳州同属漳南道,地势相连为三地之间的文献流通开辟了广阔渠道。
  四、粤东明清畲民文献源流
  明清粤东畲民分布于潮州、惠州(今梅州市明代分属潮、惠,清代大部属嘉应州)等地,而以潮州为主。
  粤东畲民文献可分潮州、惠州两派。潮州文献又可分两系,均源自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戴璟《广东通志(初稿)》所载。
  其一,《广东通志(初稿)》卷35载:
  潮州府民有山〓,曰猺獞。其种有二:曰平鬃、曰崎鬃。其姓有三:曰盘、曰蓝、曰雷。依山而居,采猎而食,不冠不履,三姓自为婚,有病殁则并焚其室庐而徙居焉,俗有类于夷狄,籍隶县治,岁纳皮张。旧志无所考,我朝设土官以治之,衔曰官。其后,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第18册《广东中·潮州府畲徭》全录《广东通志》的文字。
  顺治十八年(1616年)《潮州府志》卷7《兵事部》亦全录《广东通志》所记,只略增“自言盘瓠之裔”和“其姓有四:曰盘、曰蓝、曰雷、曰钟”等语,并改“三姓”为“四姓”、“我朝”为“明朝”而已。①
  清雍正八年(1730年)潮州府《海阳县志》卷8也抄录了《广东通志(初稿)》这条记载。
  其二,《广东通志(初稿)》载:其阻山濒海而居者,性尤劲悍,出入则佩刀剑,挟弩矢,耕渔之暇,辄习击刺,或时肆劫掠相仇杀,其言语侏俚,不可以字辨。其曰畲户者,男女皆椎髻跣足,依山而居,迁徙无常,刀耕火种,不供赋役,善射猎,以毒药涂弩矢,中兽立毙。②
  顺此而下的记载有:
  明隆庆六年(1572年)潮州府《潮阳县志》卷8《风俗志》如前文所引。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潮州府《饶平县志》载:
  猺人,又名畲客,有四姓:盘、蓝、雷、钟……男女皆椎髻跣足,依山结茅为居,迁徙无常,言语侏离不可辨,刀耕火种,不供赋,善射猎,以毒药涂弩矢,中兽立毙。居于本县(深)山中白沙潭、杨梅山、凤凰山、平溪、柘林、葵塘等处。①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人吴震方《岭南杂记》卷5又全抄了隆庆《潮阳县志》所载。
  还有前引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潮州府《揭阳县志》卷7《风俗》之文。
  惠州方面,明崇祯四年(1665年)修成、康熙年间增补的《博罗县志》有关记载,亦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第17册《广东上》所录,两者文字与前引嘉靖《惠州府志》雷同,文曰:
  猺本盘瓠种,地界湖蜀溪峒间,即长沙、黔中五溪蛮后。滋蔓绵亘数千里,南粤在在有之。至宋始称蛮猺。其在邑者,俱来自别境。椎结跣足,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故称猺所止曰。……岁时祝祭。其姓为盘、蓝、雷、钟、苟,自相婚姻,土人与邻者亦不与通婚。猺有长有丁,国初设抚猺土官领之,俾略输山赋,赋论刀为准,羁縻而已。②
  五、结语
  1.粤东、闽西南的府(州)县方志大规模修纂起始于明中叶,有关畲民的方志文献也大致出现于此际,尤其是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以后,政局的日趋腐朽引起闽赣之间众多畲民参与其间的持续起事,朝廷为之长期剿抚,畲民作为“非我族类”的“他者”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也得以作为受防范与抚绥的对象进入汉人史志系统。
  2.粤东、闽西南有关畲民的方志文献,除了上文所论的“概写”以外,还涉及大量记载具体人物、事件的“特写”,这些“概写”及“特写”也与前代所述有关。笔者之新著《客家文化论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上编第一章《盘瓠的南迁与畲族的形成》一节及第三章《客、畲联合抗元与畲族融入客家》一节,自汉晋有关“盘瓠传说”文献始至宋元,对畲民文献已作较详尽的搜集、整理和解读,可借以一窥明清闽、粤畲民文献的源头所自。明清文献中反复出现的宋(元)“虔、汀、漳、潮、循、惠”区划名,或是一种传承关系的隐喻。
  3.粤东畲民文献,构成了国志——省志——府志——县志的完整系统,前后史乘内容层层相袭,虽时有增删,但“概写”的核心内容未有根本变易,数量上则潮州多于惠州,这与畲民的分布状况是相适应的。
  4.总体而言,惠州文献主要传入漳州,潮州文献主要传入汀州,内容又以戴璟《广东通志》卷18所载一支居多,换言之,漳州文献主要内容出自惠州,汀州则出于潮州。
  5.我们从详实、优雅、体恤的《猺民纪略》出发,择其极言畲民神勇、骇人心魄的“中兽立毙”(“着禽兽立毙”等)一语,放入上述文献系统,将发现沿用重复者何其众也,足证文献间的直接抄录之普遍、惊人!
  昔时,潮、惠、汀、漳史家之间的辗转抄传、沿录,此举是基于各地异时畲民的共性,抑或出于史志修撰轻田野调查的痼疾?时至今日,我们在反复引用这些史料时,若明其源流,知其同母,是文本之间的“克隆”甚或想象时,执笔之手是否该有一丝犹豫?类似于郭志超先生所指出的“抚瑶土官”系“粤冠闽戴”的错讹是否可以少些呢?

附注

①参见乾隆《汀州府志》卷41《艺文三》。 ①民国《长汀县志》卷22,长汀县博物馆1983年重刊本。 ②《清史稿》卷277《陈瑸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0091—10092页。 ①本节前述龙岩、漳州与惠州方志之间源流关系的阐述及引文,均据郭志超论文《理清资料来源是鉴别旧志所载的重要方法——以明代闽西南设“抚瑶土官”说辨正为例》(《中国地方志》,2000年第3期)整理。 ①郭志超前揭文。 ②嘉靖《龙岩县志》,龙岩市新罗区方志委藏本。 ③嘉靖《龙岩县志》,龙岩市新罗区方志委藏本。 ④郭志超前揭文。 ①乾隆《汀州府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 ②康熙《长汀县志》卷30《风俗》。 ①雍正《揭阳县志》卷4《风俗》,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3年整理编印本。 ②民国《上杭县志》卷33,上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4年重印。 ③谈迁:《枣林杂俎·和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④《明史》,中华书局标点本。 ①顺治《潮州府志》卷7《兵事部·瑶人来朝之始》,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3年整理编印本。 ②(明)戴璟等:《广东通志(初稿)》卷18,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①(清)刘抃纂修:《饶平县志》卷4《户口附》,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2002年整理编印本。 ②见四部丛刊三编本。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重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