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 畲族——具有多彩独特文化的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梦里畲乡》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836
颗粒名称:
一 畲族——具有多彩独特文化的民族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2
页码:
001-0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约709,592人,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安徽、江西、贵州等省。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公布畲族为单一民族。畲族有独特的语言、服饰、歌谣、宗教信仰、武术、医药、工艺美术、建筑、宗谱、文物文献、风俗等文化特点。
关键词:
畲族
文化民族
内容
1
在回忆的开头,让我先说说我的民族——畲族。
畲族是我们国家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畲族总人口为709592人,居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第19位。居住在福建省的有37多万人,其中福建东北部有18万人,占全国畲族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还有的分布在浙江、广东、安徽、江西、贵州等省。
13世纪,南宋末年,汉文史书上开始出现用“畲界”的称呼。南宋刘克庄(1187—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人。著述宏富,现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在《漳州谕畲》中,就用“畲民”称福建漳州一带的畲族居民。用“畲”字作为畲族名称,是1956年通过民族调查识别,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公布畲族为单一的民族。
畲族作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成分被列入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这一过程,其实是历经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1951年,党中央在畲族尚未被确定为单一民族的情况下,采用慎重、灵活的政策是:在处理有关问题时,可用少数民族统称对待,但在民族成分未确定之前,不能以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选举代表出席当时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以后来根据上述精神,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畲放没有代表出席。虽没有确定“身份”,但在其他许多方面,畲民均享受了少数民族的待遇。与新中国成立前对照,畲民在新中国成立后翻身当家做主,享受了国家应有的政治待遇。
党中央对畲民民族成分的识别工作非常重视。据相关资料,1953年、1955年,中央曾组织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分别深入福建省宁德罗源县八井、漳平县山羊隔,浙江省景宁县东弄和广东省等畲民地区进行认真、慎重、稳妥地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8月,国务院民委派畲民民族识别调查组到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对该村畲民的调查内容有:人口、名称;民族压迫与反抗斗争情况;经济生活,包括农作时间与主要作物、劳动力、土地生产力、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阶级构成与剥削关系、副业生产、贸易、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等;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包括祠堂组织、自然领袖、家庭、婚姻、丧葬、节日、禁忌、醮名、排行、宗教信仰等;文教卫生,包括文教、疾病与人口发展。
1956年,全国人大民委和国务院民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组成了调查组,对畲族的社会和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同年8月1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根据畲民民族成分识别调查情况,给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四省省委统战部发出《关于确定畲民民族成分问题》的电文:认为“根据几年来各方面的调查材料及畲民的意见,均说明了畲民不是汉族,畲民也不承认自己是汉族,迫切要求确定自己为一个少数民族。在语言方面,闽、浙、赣三省畲民彼此相通,语法结构相同,基本词汇绝大部分一样,可以说有共同语言。同时畲民也有与汉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传说与信仰。根据畲民的自愿及目前存在的特点,是可以确定为一个少数民族成分的。对民族名称问题,要求各省征求意见后上报。”
1956年12月8日,中共中央统战部根据福建、浙江、江西和广东四省省委的报告和电报,给这四个省的省委统战部下发《关于确定畲族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问题》,并上报中央:“由于各省对确定畲民为一个少数民族意见一致,因此,现在可以正式确定畲民为一个少数民族。关于畲民的民族名称问题,浙江、广东、江西三省的畲民都同意叫畲族,认为他们的宗谱和历史记载都叫畲族,这个名称并不带有侮辱性质。福建的畲民也认为‘畲’字原来是无恶意的,不过‘畲’与‘蛇’同音,他们怕确定叫畲族的名称以后,汉族仍像过去一样叫他们畲客……根据上述情况,我们认为确定对畲民称为畲族还是比较适当。”
最终以文件、文字形式确认畲族身份的时间就在1956年12月8日,国务院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正式成为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2
远古盘瓠神话传说,帝喾时代,有个英雄盘瓠王平番靖国功劳大,高辛帝赐第三公主,招为驸马,敕封加赠盘瓠王御金牌共治其国。辛氏皇帝加封敕赐驸马为忠勇王。承恩王命,养育三男一女,敕赐姓名,长男姓盘,名自能;次男姓蓝,名光辉;三男姓雷,名巨佑;女名淑玉,招婿钟志深。忠勇王不愿在朝中袭职,面奏皇上,愿携子孙归山勤耕自种、安居乐业。
畲族始终是一个崇敬祖宗的民族。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是畲家的迎祖节。迎祖时,畲民抬着装有香案的香亭,全村执事仪仗,场面极其隆重。
“祭祖”对畲民来说是重要的人生礼仪,畲族人将其称为“传师学师”。这种仪式,即使以最简单的方式,也要进行三天三夜。仪式中,法师手举龙角(一种从事法事的法器,如号状)、龙刀和铃钟,用念唱和歌舞方式,叙述始祖学艺的艰难历程。每个畲民都希望通过祭祖仪式,继承先祖的意志和力量,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勇士。
这种祭祀祖先的形式,在畲族家族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闽东等地的畲民散户的家族势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物质的力量,而是通过以血脉和族系的天然性和家族传说,如盘瓠传说、河南传说等,演化成稳定的信仰。
在新中国成立前,不论是闽东、闽北等畲族村,还是浙南、浙西南等地,绝大多数的畲民几乎均处在赤贫状况。他们的土地占有量极小,家族成员有相当一部分要外出谋生。外出者与家族的联系是松散的,家族给予他们的庇护也是有限的。那么,靠什么连接家族生命?靠祭祀先祖、蘸名祭、成年祭等这种精神张力来维持。特别在闽东,这种“聚族而居”与“离群索居”两种背反现象,成为畲民贫困家庭的一种默认与无奈。
到了20世纪50年代,畲族同其他各民族一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土改运动使得闽东畲民获得应有的田地,给畲民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变革中,畲民的合法权益也得以保障,畲民的政治地位相应提高了。与此同时,先前在家族层面上发生的习俗,非但没有受到抑止,反而延续了下来。
畲族,从无名到确认身份到以后和未来的发展,一个民族经历的沧桑和创造幸福的过程,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尽的。
3
畲族文化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分为畲族独特的口传语言、服饰、歌谣、宗教信仰、武术、医药、工艺美术、建筑、宗谱、文物文献、风俗等方面。
其一,独特的畲族语言。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语文字,但有自己畲家独特口传语言,并且在全国畲族内可以相通。这种双语体系,在其他民族中,极为罕见。
其二,多姿多彩的畲族服饰、发式。畲族传统女装、上衣、围裙、花带均有绣花团案为缀,色彩艳丽。畲族女性有独特的发式——凤凰髻,这种凤凰髻发式随着地域不同分为“凤头”、“凤身”、“凤尾”。并且,凤凰髻发式又因女性结婚与否有所差别。畲族女性平时饰物为银链、银耳坠、银簪、银手镯、银戒指等,婚礼时以戴凤冠最为华贵。
其三,璀璨夺目的畲族民间文学艺术。包括畲族歌谣、传说故事、音乐、童谣等,特别是畲族歌谣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畲歌云:“肚里歌饱人相敬,肚里无歌出门难。”特别是畲族妇女,没有三天三夜唱歌的本领,不敢出门“做表姐”。畲歌大体上可分为小说歌、叙事歌、神话传说歌和畲族民歌(也称杂歌)四种类型。最具代表性的是传说歌,即《高皇歌》(又称为《盘古歌》),还有小说歌。民间音乐(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闽东畲族歌言)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四,畲族宗教文化。畲族传统的信仰,主要是盘瓠图腾和祖先崇拜,也有道教信仰,还有佛教等多神信仰。年代最早的畲族道教手抄本为清乾隆年间遗物。
其五,畲族武术、医药。闽东畲族一向注重练武健身,体育活动源远流长。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散居山区的畲族人民为抵御兵匪侵扰,防盗自卫,十分重视练拳习武。在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不忘强身体魄,形成畲族传统武力拳套路。较大畲村均设有拳艺馆,所练多以拳术和棍术为主。福安金斗洋、霞浦四斗、福鼎双华等村均为区内闻名的武术之乡。畲族武术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本民族生产生活的特点而成,别具一格。畲民自古以来生在山区、长在山区,为了谋求生存繁衍,要与各种疾病和灾害斗争。在长期的实践中,充分利用山区草药资源,逐步形成本地域常见疾病防治的用药方法,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医疗保健办法。
其六,畲族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刺绣、织花带、竹编、剪纸和木雕、石雕上。
其七,具有畲族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和文物。建筑以土木结构住宅为多,畲族祖祠、寺观等年代久远者多是清代建筑物。而畲族文物、文献乃集中在表达畲族生产生活习俗和历史发展的传统器具、用具上。代表性文物是“龙头杖”。
其八,畲族生活习俗。畲族风俗习惯独特,单从“食”方面来说,番薯是传统的主粮,冬季收成的番薯切成丝状,晾干,称“番薯米”,俗称“地瓜米”。畲民还食用自家耕种的早稻。茶叶是畲家的主要经济作物,平时喝茶时用大碗泡茶,逢年过节、喜事、来宾,就沏冰糖茶。
畲族人过年家家户户自酿酒,做糍粑;端午节包“菅叶粽”,顺菅叶长条包,唯畲家有此粽。此外,还有畲家的“二月二”、“三月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特色。
农历二月初二,畲民开始忙农活。畲族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民族。农忙时节,畲家有“门不落锁”习惯,即全家出工,仅用一根小竹条或小木棍栓在门扣上,以示屋内无人。
农历三月初三,是畲家的乌米饭节,在这个节日中畲民一定要吃乌米饭。这一天畲族男女成群结队出门“踏青”,采集乌稔树叶子,泡制乌米饭,缅怀先祖,并以乌饭赠亲友,预祝丰年。这天也是谷米的生日,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村前村后都飘荡着清香。这种饭看上去实在不起眼,不过,吃起来却香喷喷的,吃了还想吃。如果加上山间野味,如香菇、木耳等炒一炒,味道就更美妙了。
畲家人好客,待人接物十分热情且有礼节。相互之间称“山哈”,“山哈”不是亲戚就是叔伯。
畲族人恋爱婚姻比较自由,在本民族通婚较多,后来也有与汉族通婚的。畲族的婚礼独特,新娘出嫁要哭嫁(唱哭嫁歌),既要哭爹娘、哥嫂、姐妹,还要哭母舅。女家要为女儿出嫁备嫁妆一套。出嫁那天,新娘要戴凤冠。凤冠由诸多大小银片手工打制而成,银片上还附有各种象征吉祥的图案。凤凰冠,是畲族新娘出嫁最为珍贵的婚嫁装饰之一。男方迎亲要用花轿到女方家接新娘,随吹鼓班,接新娘到村口。在村口之处,由大人、小孩组成的迎亲队,打着灯笼,一路鸣锣、放鞭炮,一直接到新郎家大厅。然后,由做大姐(一般由村里中年妇女担任)的上前扶新娘下轿。新郎进大厅同新娘拜堂,新郎头戴红缨帽,身着蓝色长衫,肩披大红绸带,脚穿双鼻布鞋,站立在新娘左侧,在主持人引领下,行三跪九叩礼。新娘则头戴凤凰冠,手执花绢掩面,由送嫁嫂搀扶,不拜。尔后,入洞房。
当晚举行婚宴,亲戚和村里的叔伯都来参加祝喜。婚宴结束之后,青年人闹洞房。第二天早上,新娘要很早起来,在灶前烧火煮饭给客人吃。早上还是请酒,新娘出来给酒席上每位客人敬糖茶,饮上一杯新娘的糖茶要放上压杯钱。这些礼节结束之后,新郎新娘首次回娘家,称为“回门”,俗称“做女婿”。
畲家人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葬礼既简朴又隆重,主要习俗是土葬。人故后选好日子,入棺,抬上山埋葬。3年后,在清明节期间“拾骨”,取回、做墓,再入葬。畲族人葬礼的一个特色就是超度,称为“做会瞑”。即请一两个法师,至少做一夜的会瞑,因此也称“做阴功德”,请神安祖,保平安。
4
畲族的先民和汉族一道在闽东这块土地上开发、建设家园的同时,创造了灿烂的畲族文化。可以说,畲族文化底蕴很深,是八闽文化瑰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目前,宁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畲族文化保护,正在开展畲族文化抢救、挖掘、整理和弘扬、发展畲族文化的工作。
闽东近代历史上,畲族文化现代传承的主要标志有: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成立了福安地区民族中学,是全省惟一的少数民族中学;1988年11月成立畲族歌舞团;1986年7月,在宁德地委行署的重视下和老红军、省军区原副政委钟大湖的倡导、指导下,闽东革命纪念馆顺利建成并开馆;1989年9月,建成闽东畲族博物馆;1995年11月,中华畲族宫建成;2000年3月,《闽东畲族志》出版。在历史的长河中,畲家人用自己的双手为开发中国东南山区作出令人惊叹的贡献,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畲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坚贞不屈的民族性格。畲族自古男女都从事耕作劳动,自唐代以来的漫长岁月中,畲族始终作为东南沿海一支骁勇强劲的民族力量,与封建统治者相抗,对封建王朝的屡屡血腥征剿和残酷剥削,毫不妥协。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为求翻身解放,畲族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86年11月,闽东革命领导人叶飞为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题词称:“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年代,畲族人民作用很大: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诚;第二,最团结。”畲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解放作出了贡献。
畲族具有诚实、友善、团结和谐的民族情感,在千余年的民族交往中,是具有散居而又相对聚居特征的一支少数民族。虽然曾经有过民族战争和民族歧视的阴影,但是畲族对他族有着共融性,而且重信义,讲情义。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汉、畲民族关系融洽友好,汉、畲人民团结在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可以说,畲族是个团结稳定的民族。
我作为一个“山哈人”,为之感到自豪!
知识出处
《梦里畲乡》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作者在书中回首四十五个工作春秋,抒发了对故乡的痴情与挚爱。描述了闽东畲乡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发展变化,展现了在历史沧桑巨变中党的民族政策,记录了作者及这一代人的思考和探索。
阅读
相关人物
钟志深
相关人物
叶飞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56年8月国务院...
相关事件
相关专题
祭祖
相关专题
畲族农历二月初二习俗
相关专题
畲族农历三月初三习俗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