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广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18
颗粒名称: 5.4 广东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
页码: 118-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广东畲族是广东早期居民之一,主要分布在东省的14个市、县内。新中国成立前,广东畲族人口一直不断地流动迁徙,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目前,龙川和潮州的少数畲族老年妇女还保存有传统服饰,其余畲族人口则全部汉化。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地方文化 广东

内容

畲族是广东早期的居民之一,隋、唐时期就已定居在粤、赣、闽三省交界地闽、浙地区的畲族一直流传自己的祖居地在广东潮州的凤凰山。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广东畲族28000余人口,主要分布在东省的14个市、县内。具体分布在潮州市的潮安县、饶平县;河源市的和平县、连平县、龙川县;河源市郊区东源县的漳溪畲族乡;汕尾市的海丰县;梅州市的丰顺县;惠州市的惠东县、博罗县;广州市的增城城市;韶关市的南雄县、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等地。
  新中国成立以前,广东畲族人口一直不断地流动迁徙,只留下罗浮山的增城、博罗;莲花山的惠东、海丰;九连山的河源、连平、和平、龙川;凤凰山的潮州等目前被视为较大的畲族聚居区。其他人口则分别散落在各市、县、乡村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1999年7月7日,成立了河源市东
  源县漳溪畲族乡,是广东唯一的畲族乡。
  1955年,统计当时全省畲族人口为1321人。从1955~1982年的27年间,畲族人口净增长人数为1844人,1988年以来,韶关市的南雄、始兴、乳源等地以及河源市郊区及东源县、和平县、连平县、龙川县等地部分蓝姓群众经民族工作部门调査识别,并报经上级政府批准,先后恢复了畲族的民族成分因此20世纪90年代畲族人口大增,到2000年,广东畲族人口共28000余人[44]。
  广东省畲族虽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其自身特征深度淡化,如图5-41所示[45],广东畲族的着装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就已完全汉化。据文献记载,畲族过去是“男女椎
  髻箕踞,跣足而行”[46]。至近现代,广东畲族男女服饰与汉族无异:据六七十岁的老人回忆,他们前几十年穿的服装与现在大不一样,汉族也是这样他们年轻时穿着服装以青、蓝土布为面料,男子上身着对襟,布扣或铜纽的传统中式服装,下穿宽大高腰的便裤;妇女则穿着大襟右衽、布扣或铜纽,衣长过膝盖的上衣,下穿便裤,在衣的襟边和袖口、裤口镶以数条不同颜色的花边,作为装饰妇女常赤足,过年过节或回娘家才穿绣花船形鞋。姑娘头发梳成辫,系红头绳,额前留逗郎毛(刘海儿)已婚妇女把辫盘成髻,盘于后脑,插以银簪,盖上各式头帕妇女多配戴银质耳环、手镯。目前,龙川和潮州的少数畲族老年妇女还保存有这类服饰。现在,各地畲族男女服饰都被现代的时装所取代。[62]
  据老人回忆,过去是男耕女织,种芝麻纺纱织布,蓝靛染色,手工缝制。清代,着长袍马褂,留长辫,有官职者按官阶佩戴帽缨,着马蹄袖长袍妇女,衫长过膝,大襟无领,以不同颜色的布条镶边为装饰;裤宽阔,鞋绣花呈船形,耳戴银坠,手戴银镯,头盖绣花帕巾至民国以后,衣着全部汉装,尚青、蓝、黑三色的粗布衣,无装饰[47]。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