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贵州(麻江县六堡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17
颗粒名称: 5.3 贵州(麻江县六堡式)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5
页码: 114-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贵州畲族的历史、文化和服饰。贵州畲族原称“东家”,后被认定为畲族。其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保留了古代服装特征。文中还描述了畲族服饰的种类和特点,以及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地方文化 贵州

内容

贵州畲族在1996年6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前,称为“东家”其先祖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用东、赣东北一带,其先祖多是元末、明洪武年间,或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东家”人自赣入黔落贵定平伐一带,后迁居川黔各州府,遂越益分散。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圧,部分“东家”人被迫融合于其他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东家”人安居乐业,但长期的民族族称未能得到合理解决,有的地区的“东家”人申报为其他民族。1995年召开了有黔南州、黔东南州、都匀市、凯里市、福泉市、麻江县等县市领导、专家学者及“东家”人代表参加的“东家人民族认定座谈会”,听取了考察团赴广东、福建、贵州考察情况汇报,经过分析比较和论证,认为“东家”人与瑶族的族源、习俗等相差较大,不属同一民族,而和畲族族源相同,都是百越的后代,都同在尊、闽、赣交界山区开发和繁衍生息,虽然历史变迁、“东家”人和畲族生活地域相隔甚远,但语言文化、习俗、服饰、婚丧嫁娶等保持着基本相同的形态,属于同一民族群体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6月13日以黔府函(1996)144号文件作了批复,同意认定“东家”人为畲族[38]。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统计,贵州畲族有3.6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39]。贵州畲族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以占贵州畲族人口绝大多数的麻江县六堡式畲族盛装服饰最具代表性。
  贵州省畲族服饰,民国以前保存完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妇女的衣服多是自己纺纱织布自己用,据清康熙年间《贵州通志》载:“东苗……男髻,着短衣,色尚且兰(蓝),首以花布条束发。妇着花裳,无袖,惟遮复前后”。民国《贵州通志》记载:“男子衣用青白花布,领缘以土棉。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棉,无襟,当幅中孔,以首纳而服之……”。到了近代《都匀县志稿》云:“东苗……服饰类汉族,惟女皆青色带,着青色裤,项戴银环,不着裙”显然,虽然畲族人服饰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但至今仍保留色尚蓝”、“形贯头”等古代服装特征的痕迹。据七八十岁的老人回忆,畲族几十年前服饰与当代迥然不同,那时穿着自制的青、蓝土布,男子长衫长袖并腰扎青布腰带,或着短汗衫,布纽扣,下穿大裆便裤,从裤带由内往外吊一个用来装烟或打猎时装铁沙盒子的“蜡盒”。女子着装是自绣无领花排肩长袖“父母装”,袖口绣有一圈15~20厘米宽的花边,衣长过臀部,腰系一条绣花围腰,用银链制作腰带,下穿粗料青布裤子。平时男女赤脚或穿草编的草鞋,逢年过节或走亲串寨,穿上自做绣花船形、鞋尖猫鼻的布鞋,妇女佩戴银饰手镯、项链、耳环。中年妇女和姑娘的发式各有不同,已婚妇女把头发梳向后侧挽成髻团,并用马尾等做成网子如拳头大小,梳成发团插上发簪,包上藏青色长2米(6尺)、宽33厘米(1尺)白底蜡染兰花头帕。头帕两端各镶以红、绿两道饰边,下垂红色缨须,长约33厘米(1尺)有的已婚妇女挽髻、将头帕(包头)正中的碗底团花盖于头顶,由左右两边分别缠绕,缨须朝后张开,俨然如凤展翅。姑娘部用一根有色头绳扎实梳在后侧,并梳成独辫。中老年妇女、姑娘小腿包蜡花白绑腿。小孩身着小青长衫或短汗衫,头戴狗耳状并佩有银饰于前檐的布帽[40]。
  贵州畲族原为“东家”人,“凤凰衣”原来称为“东家”衣。“东家”人认同为畲族后,有文人从“东家衣”上众多的鸟纹图案以及“东家衣”的来历传说联想到闽浙地区畲族人的“凤凰装”,傍着“凤凰装”给其冠以“凤凰衣”之名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大发展,“凤凰衣”之名被广传,也逐渐被当地的畲族群众所接受,久而久之,“凤凰衣”之称呼便代替了“东家”衣。贵州畲族凤凰装2008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六堡村现在还有人会制作[41]。
  如图5-34所示,麻江畲族女盛装分为大襟右衽式(如图蓝色衣)和交领式(如图黑色衣)两种。大襟右衽式盛装,上装是右衽大弯襟青蓝土布硬边花衣,在背、肩、胸、右弯襟和袖口处多镶花边,配缠青蓝布腰带或系花围腰,下装为旧式普通长裤,仅在裤脚口镶有花边装饰[42]。
  男装主要是以藏青色和蓝色长衫为盛装,在长衫腰部系腰带穿盛装时,男子头部用长4米(1丈2尺)、宽40厘米(1尺2寸)的藏青色或蓝色的家织布缠绕男盛装多在重要活动和喜庆节日里穿着(图5-35)。便装主要是对襟短衫,无腰筒裤,无装饰,便于平时的劳作新中国成立后畲族服饰逐渐改变,20世纪80年代后,大都穿现代装。
  如图5-36所示,麻江交领式畲族盛装,无领,据记载原为左衽,现在多为右衽,袖由两部分构成,衣袖长过臂与衣身连裁,接袖袖长约26厘米(8寸),接袖由蜡染和刺绣两段组成,蜡染段为白底蓝花,刺绣花纹段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下两边多为“寿”字纹、梅花纹,呈对称分布,有花边装饰作用,中部为花纹图案,多以牡丹、月季为主。麻江畲族盛装上衣相比其他畲族服式最有特色之处在于叠穿的着装方式,一般为三件、四件或六件,一次裁剪,面料为藏青色家织布每件衣服的下摆和衣角均有红、白两条刺绣花边装饰,内长外短,外面衣服总要比里面衣服短约7厘米(2寸),以露岀里面衣服衣摆上的花边为宜,目的是向人们展示其绣品的技艺。盛装外系一条丝织的靛蓝色的腰带,腰带长4米(1丈2尺),两端留有16.5厘米(5寸)长的流苏。下装着大裤脚的大裆裤,藏青色、裤长及脚踝,裤口宽46厘米(1尺2寸),并镶有一道宽约7厘米(2寸)彩色桃花纹样的花边。小腿裹白底蜡染绑腿,脚穿绣花船形翘鼻鞋。
  麻蒋交领式畲族盛装配有银饰品,主要有银簪、大银花、小银花、银耳坠、银项链、银手镯、银戒指等麻江发式类似于江西畲族发式,麻江畲族已婚妇女梳髻,未婚女子梳独辫盘于头顶,均盖白底蓝花的蜡染头帕,头帕长2米(6尺),宽33厘米(1尺),两端镶红、绿两道花边,垂红缨须,头帕正中贯以绿色珠子,以头帕正中位置盖于头顶,头帕两端分别从左右缠绕,缨须系于脑后。
  童装如图5-37所示,无论男女童皆为无领大襟布纽扣衣,青色或蓝色,衣长过臀部女童戴“箍箍帽”,帽无顶,帽沿内塞棉花,宽5厘米(1.5寸),两耳处稍宽,除脑后外其余均有刺绣装饰[43]。
  虽然贵州畲族的服饰特征保留较为完整,但其演变仍值得关注,曾祥慧先生曾在文中提到:“全国第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贵州畲族的‘阿扎猛’表演项目的服装就是完全用了闽浙地区畲族的凤凰头饰,没有一点贵州畲族的服饰文化影子”[41]。如图5-38至图5-40所示,人民网贵州频道新闻图片所示,浙江畲族服饰的色彩、面料、款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