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福鼎市硬门乡暨访雷朝灏师傅(福鼎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10
颗粒名称: 4.8 福鼎市硬门乡暨访雷朝灏师傅(福鼎式)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7
页码: 89-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鼎市畲族传统服饰曾经很流行,但经济原因导致现在逐渐没落。畲服制作面临绣花线和针等材料工具难以采办的问题。现在只有大型活动时,畲民才会穿传统服饰。畲服制作技艺需要得到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 现代 闽东 畲族服饰

内容

调研团队在福鼎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见到了兰新福局长,他介绍说,福鼎地区与霞浦地区的畲族服装样式很相似,只是刺绣不同。20世纪60年代以前还有妇女日常穿着畲族传统服饰,70年代以后就渐渐没有了。福鼎的畲族服饰曾经参加过1996年在云南举办的全国畲族服装展,并获得了二等奖。福鼎畲服最具特色之处是衣襟侧角上长约50厘米的飘带,其末端略超过下摆。传统款式畲服的飘带原本只有一条,到近代渐渐出现两条飘带的款式。另一特色是袖口的装饰,黑底上绣蓝色、红色花纹,再加两个随机择取的颜色,例如水蓝和水红,一共五种颜色,代表福鼎地区雷、蓝、钟、吴和李五个畲家姓氏。其中雷姓、蓝姓和钟姓是畲族常见大姓,吴姓和李姓据说是在明末时通过招赘而加入畲族。
  福鼎式畲服最为精美的是前胸衣襟“服斗”部分的刺绣,绣花需要17天才能完成,而且必须要用丝线来绣制。
  传统福鼎式绣花图案的题材来源于“状元游街”、“云卿探姑”、“祝英台”、“白蛇传”、“奶娘传”、“薛仁贵”、“钟良弼”、“九天贤女”、“乌袍记”、“八仙”、“七仙女”等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与霞浦地区不同的是,福鼎畲民不看闽剧,喜看木偶戏木偶戏是当地的一个剧种,操闽南话或本地话,多是由汉族除魔收妖类小说改编的剧本,20世纪70年代还有“木偶剧团”。
  兰局长展示了福鼎民族宗教事务局收藏的三件福鼎式畲女盛装,分别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制作,如图4-45、图4-46和图4-47所示。
  兰局长特意介绍了福鼎式传统围裙:样式为上窄下略宽的梯形,腰头比较宽且绣有大花,腹部位置一般绣两朵对称的凤穿牡丹图案;用来系扎围裙的织带比较宽,上面绣有汉字,一般为腰围的两倍长,在腰侧打蝴蝶结。织带图案有抽象的代表河流的犬牙纹样,也有“毛主席好,共产党好”等带有时代特征的标语口号,还有“一去二三里,全村四五家,高楼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式的诗句。
  兰局长认为当代畲族传统服饰的没落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20世纪90年代,丽水师范学院学生每人都有一套畲服。到2000年,他向裁缝定做十件畲服,平均每件价格1700元,如果只做一件价格是2200元。而此时,用100元甚至50元就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一整套流行服饰,所以大家自然选择穿日常服装。以他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是个分水岭,从那时开始,大家才开始不穿传统服装。原来福安是穿着传统服饰人数最多的地区,但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就没有了。
  兰局长引荐了当地畲服艺人——硖门乡的雷朝灏师傅,我们按照兰局长的指导来到了距离福鼎市区40分钟车程的雷师傅家里:他给大家演示了传统的福鼎刺绣工艺(图4-48),并展示了他在2007年福鼎瑞云四月八歌王节现场缝制畲族服装的照片(图4-49)。
  雷师傅以前有一个叔叔和两个兄弟都从事服饰制作,但20世纪60~80年代间都陆续改为务农雷师傅从事畲服制作已有30年,现在年纪大了,用其话讲“手硬了”,但是却没有徒弟可以传承,雷师傅认为现在畲族服饰制作的最大问题是绣花线和针这些重要的材料工具都很难采办传统福鼎式畲族刺绣需要七种颜色的绣花线:大红、二红(介于大红和水红之间的红色)、水红、蓝、黄、绿、紫,现在不仅颜色很难配齐,线的质量也很差,在布面上穿插几次就会起毛断裂。目前市面上也找不到适合绣花的又短又细的针(7号或8号),以绣一个图案为例,原本需要10针,现在的针线只能容下8针,这样图案的细腻程度就受到了影响。
  雷师傅对周边地区的畲族服饰情况也很熟悉,福鼎地区早在20世纪70~80年代,还是有人穿畲服,现在基本上只有歌会等大型活动时,畲民才会穿传统服饰由于很多老人去世时要将服饰陪葬,故而现存的传统服饰越来越少。
  硖门乡政府工作人员钟墩畅先生提供了一些畲服老照片,如图4-50至图4-53所示。据他了解的情况,1980年以前,泰顺还曾有师傅来硖门乡常驻,学习服饰技艺。在清朝末年时,如果泰顺畲民要做衣服,也是从福鼎请师傅到泰顺制作。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人穿传统款式的畲服,钟先生的祖母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80多岁时还穿传统畲服。目前水门茶岗村还有人穿传统服饰,但已经没有人做了,主要是由于成本高,价格昂贵。20年前(20世纪90年代)畲民结婚还有人穿畲族盛装。福鼎式的凤冠和霞浦款式一样,银饰主要包括样式简单的手镯,但是现在没有人会做了,模具也没有了。原来的银匠兰文俊,已快70岁,手艺由他儿子兰光华继承,现在改为以打金器来维持生活。
  钟先生说以前破门畲族妇女主要着长裤,穿裙子的比较少,裙长一般及膝。20世纪60年代还有绑腿,后来就少了。裙子的腰头一般为150厘米长(约5尺),在腰间来回盘绕绑紧,着草鞋。畲族妇女在15岁以前戴胸牌,16岁上丁(成人礼)后取下,其他服饰不变。订婚前后的服饰差异不明显,但是结婚头饰会有变化。
  福鼎的畲语有南北之分,靠北接近苍南口音,从地缘上讲,福鼎与苍南的交流较与福安容易,因此无论是语言还是服饰,都受苍南影响较大。可见畲族文化不是以行政区划为范畴,而是以城关(市区)为分界岭。如前文所述,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霞浦。
  钟先生还提到,畲民自古迁徙流散,在全国广为分布。现在在中国台湾有兰姓畲族约6万人。主要是清朝上半叶“兰氏三杰”携台繁衍而来,其他地区的畲族长期迁徙后都没能保留下畲族特色,如从厦门迁至福溪再至赵家到赤岭以及武平迁至上杭芦溪的两支等。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

相关人物

雷朝灏
相关人物
兰新福
相关人物
兰文俊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硬门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