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半月里畲族村暨访雷马福师傅(霞浦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09
颗粒名称: 4.7 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半月里畲族村暨访雷马福师傅(霞浦式)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8
页码: 8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霞浦县白露坑村是畲族文化重点村,保留了清代古民居和大量珍贵文物。雷其松先生收藏了800多件畲族文物,并建立了畲族博物馆。半月里村仍保留着畲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但年轻一代已经不再从事这个行业。雷马福师傅是村里最后一位会制作畲服的人,现在主要靠从市场购买材料制作。畲族服饰上的图案有一定的搭配规矩,如鹿和竹、鹤和松树搭配。
关键词: 现代 闽东 畲族服饰

内容

按照钟主任的指点,调研团队从霞浦市区出发,坐客车到水潮,在南边客运站乘坐去溪南的车,然后搭乘摩托车行10公里到半月里,最终来到著名的“畲族文化名村”白露坑。
  溪南镇白露坑村是“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也是霞浦县最大的一个畲族聚居村,溪南镇辖有白露坑、半月里、牛胶岭、岔头、东瓜坪五个自然村,共有345户1420人,其中畲族335户1378人,占总人口的97%,其境内山青水碧、林壑幽深,自然景观秀丽,浓郁的村野之趣和淳朴的风俗人情,孕育了灿烂的畲族文化,是闽东境内唯一与畲族历史地位相匹配的文化遗存,也是闽东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处人文景观。白露坑民风古朴,几百年来畲族习俗世代相传、保存完好,极具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隆重热烈,富有民族韵味。
  白露坑村还遗存清代古民居和与之配套的大量珍贵文物。半月里自然村中的三座清代宅第、雷氏宗祠、龙溪宫等古民居雕梁画栋、气势非凡。如图4-34所示,整个半月里村子呈坡状依山势斜铺而下,一眼望去,层叠的屋瓦、半露的扉门、参差的院墙错落有致。
  听说半月里有一个畲族博物馆,调研团队首先找到了馆长、民间收藏家雷其松先生的家。
  雷先生的博物馆位于村子的最高处,沿青石阶而上,雷先生和夫人雷华香迎接了我们。雷先生1975年出生,本是一名畲族青草医①,17岁开始跟随爷爷学习畲族医术,认识近400种草药,虽然身在偏僻的山村,但雷先生一直希望能把畲族文化带动起来。因此,他从23岁开始搜集、收藏畲族文物,从2003年开始筹建畲族博物馆,到现在已经收集了800多件藏品这两年更是放弃行医,靠之前的积蓄和亲戚朋友的支持,投入20多万元专注于收藏在宁德市兴建畲族中华宫时,雷先生曾捐助部分藏品。
  雷先生拿出珍藏的几件畲族服饰,三条清代围裙,其中两条“作表姐”②时穿,如图4-35所示,一条平时穿,如图4-36所示。围裙是畲族非常重要的服饰品,按照当地风俗,大舅舅在外甥女出嫁时要准备绣花围裙给她作为嫁妆,此外,还有一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外褂,如图4-37所示。
  雷华香1978年出生,16岁结婚,她对畲族服饰也相当了解,雷华香的姨爷爷正是雷英师傅的师公蓝石吉。
  畲服手工艺繁复,一件传统上衣需耗时8天半,日常围裙需3天,“作表姐”时穿的围裙需要2~3个月。说起围裙,雷华香提到他在收藏过程中在盐田见到最精美的一条围裙,上面绣着48个手拿武器的人物纹样。如图4-38所示,围裙上面绣着40个人物纹样。
  一般围裙上较为常见的图案有龙、凤、鹿、孔雀、麒麟、双狮、牡丹花、双龙戏珠、八仙、许汉文拜塔(白蛇传)等。这些围裙上的图案和上衣衣襟处的刺绣图案大多来源于当地流行的闽剧(图4-39)。三月三歌会时,闽剧常和畲歌同台表演,可见闽剧在畲乡的流行程度。
  围裙上的腰带具有身份标识作用,如未婚妇女的围裙上系绣花或织花绑腰带;已婚妇女系白色腰带;老年妇女系绿色或白色腰带。
  半月里现在常年穿畲族传统服饰的一般只有八九十岁的老妪。有一位以前做畲服的雷向佺师傅,现在60岁,他最后一个徒弟是雷马福,51岁,两个人现在都不再以裁缝为业与畲服搭配的银饰要到村外去打制,在附近的水潮村有一位银饰师傅,现已过世,其手艺传给了孙子。
  雷马福1958年出生,
  20岁时学艺,当时畲服还很时髦,但是制作畲服用的绣花材料只有霞浦镇上唯一一家浙江平阳人开的店才有,线材紧密结实,不易断,不褪色,配套出售草绿、蓝、大红、橘红、黄五种颜色为一套。后来店老板去世,便再也买不到了。现在的线材很松散,刺绣时穿插布面几次就拉断福州电视台曾经请雷马福师傅做畲服,由于材料不全而无法完成。雷师傅做的最后一件传统盛装是在20年前。最传统的服饰用的是铜扣,雷师傅30多岁的时候市场上还有铜扣可以买到,后来买不到了,大家就用钱币加工成银扣使用(图4-40、图4-41)。
  雷师傅还提到,畲服上的图案有一定的搭配规矩,如鹿一定要和竹搭配;鹤一定要和松树搭配,在大题材基调一致的情况下,细节可以自由发挥,如龙纹,可弯曲或伸长。
  下午,笔者见到了雷国胜村长,1961年生人。他说在20世纪70~80年代,也就是他20岁结婚时,当地的风俗是请三到五位裁缝师傅到家里,花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做七八套男女服装陪嫁,多的达到十二套甚至十八套。以十二套为例,包括一套三重花边的婚礼装;五套一重花边的干活儿时穿着的劳动便装;五套两重花边的作客时穿着的日常礼服和一套蓑衣劳动便装和日常礼服包括夏装和冬装,笔者下车时见到一位阿姨,名叫钟昌娥,年龄80岁,身上穿着的就是一重花边的劳动便装,如图4-42所示。
  除通常了解的畲族女子服饰有已婚和未婚的区别外,雷村长提到,半月里畲服还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一是未订婚女子的头饰很简单,而订婚女子的头上装饰增加,如增加了银簪、绑头发的红带“洋带”(工业生产红色头绳)等;二是由于订婚时男子要送女方刺绣礼服作为彩礼,故订婚后女子衣着会更精致华丽;三是未订婚女子所系的围裙绑带中间有花纹,已订婚女子的围裙绑带用纯白色宽带,中间没有花纹。两者下身都穿裤,打“脚绑”,即绑腿。现在半月里的畲族服饰大都是少女头饰配已婚妇女上衣,如图4-43所示,围裙可以通用,但在织带花纹上有所区分。现在很多人将头饰改造为直接套上去的黄绿色头套。
  对半月里的畲族男士服饰而言,过去男子穿对襟衫,富人用铜扣,一般人用布扣。
  霞浦畲族服饰三红衣的最大特色是前片左右衽都是大襟式,都有服斗①,气如图4-44所示,衽角和腋下均以蓝色布条制琵琶带系结,三红衣可两面穿。右衽左襟沿服斗和下摆衩角有刺绣,为逢年过节做客时穿,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时穿反面。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

相关人物

雷其松
相关人物
雷华香
相关人物
雷英
相关人物
蓝石吉
相关人物
雷向佺
相关人物
雷马福
相关人物
雷国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