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宁德市霞浦县暨访雷英师傅(霞浦式、福鼎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08
颗粒名称: 4.6 宁德市霞浦县暨访雷英师傅(霞浦式、福鼎式)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8
页码: 74-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霞浦县畲族人口约4.4万,畲族服饰分为两路:西路霞浦式和东路福鼎式。畲族男子结婚礼服为右衽大襟无领长衫,婚礼时新娘穿长裙并戴凤冠。畲族妇女传统发型未婚少女为扁圆形,已婚妇女为盘龙髻。畲族妇女的传统首饰多为银制品。
关键词: 现代 闽东 畲族服饰

内容

来到霞浦,调研团队先拜访了霞浦县办公室主任钟光荣。钟主任(1953年生)是《霞浦畲族志》主编,对霞浦畲族的情况十分熟悉。据他介绍,霞浦县共5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7万,畲族为4.4万。目前,霞浦县只有60岁以上的畲族老人还保留日常穿着畲服的习惯。现在即使在畲族聚集区,畲民结婚用也不穿畲族服饰,但是新娘出嫁时会陪嫁一套畲服作为嫁妆,不过这套服饰没有头饰。现在只有白露坑的一个艺人会做结婚时用的头簪、凤冠,而且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包括刺绣艺人在内,都是男师傅制作畲族服饰。
  霞浦的畲族服饰分为两路:西路霞浦式和东路福鼎式。
  西路,如图4-22所示霞浦式,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和东部一些畲族村庄,是霞浦畲族的代表服式,故又称“霞浦式”。式样为左右衽两穿式斜角大襟式小袖服,比汉装偏长5厘米左右,小立领、无口袋、前后衣片等长,可正反两面穿用。领口钉一铜质或银质圆扣,绣花若干组,分“花领”、“一行领”、“二行领”和“三行领”。右衽斜角大襟处(当地称为“服斗”)刺绣红花1~3组,分别称为“一红衣”、“二红衣”和“三红衣”衽角至腋下以布条制琵琶带系结,衣衩内缘和袖口亦绣制花边。老妇和少女装花饰偏少。
  东路,如图4-23所示福鼎式,流行于霞浦县东部水门、牙城、三沙等地大部分畲族村庄。为右衽大襟式小袖服,复领,领口较高,只供单面穿用,其他与西路式相似。盛装领口添加两枚红绒球,俗称“杨梅花”,布托叶十余片;右大襟有两条红飘带,袖口装饰花边,有的在衣后装饰银制小薄片。
  据史料记载[35],畲族男裤色重靛蓝或黑,女裤色重黑色,式样同汉族。有的女裤稍短,至小腿之半处,称“半长裤”。霞浦畲族男子上衣,普通装色黑(青)或蓝(靛蓝),式样同汉族。
  男子结婚礼服,多为靛蓝色,通常为右衽大襟无领长衫,裾长过膝,领口及大襟钉铜扣或布纽扣5枚。有的在胸前刺绣方形盘龙图案,四周滚镶红白相间的纟昆边,衩口绣以云纹。随葬礼服,式样同婚礼服,俗谓“死人扮礼身”。
  畲族女子结婚专用半身裙称为“大裙”。有筒式和围式两种,皆黑色、素面、四褶,长至脚面,故又称长裙。婚礼时,系于衣内,同时系束宽大的绸布腰带,或系佩蓝色绸花今多改穿红色长裙。
  图4-24所示的凤冠又称“公主顶”,是霞浦畲族女子结婚和随葬的专用冠戴。冠体正中上部装饰精致银框小方镜,方镜上配以微型剪、尺、书、镜等,寓趋吉辟邪之意冠顶呈金字塔状,贴缀银片若干,左、右、后侧挂银蝶、银片串、料珠串等饰物,顶端装饰两片三角银片和红缨络凤冠所用银片均雕刻吉祥图纹。婚礼凤冠,另系一块长方形银牌与九串薄银片组成的银饰遮面,宛如垂帘,俗称“线须”。
  畲族男子专用于婚礼与随葬的黑缎宫帽,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帽檐宽且外敞,帽顶缀直径约2厘米的铜质圆球或红布球,并系以红缨穗,后逐渐改用圆檐礼帽。
  畲族妇女劳作所用围裙俗称“拦身裙”,由裙头、裙身、裙带组成,如图4-25所示,霞浦式围裙裙身为黑色,呈扇形,裙身上方及腰线两侧镶红、黄、蓝、白、绿等颜色相间的添条彩边,沿彩边刺绣图案,多一式两层次,呈马蹄形;裙头蓝色,两端钉布耳系裙带,带末端为穗状。福鼎式围裙如图4-26所示,裙身为长方形,通常裙身上中部加一层淡绿色绸布为装饰,裙带为编织有几何或文字纹样的花带。
  绑腿又称脚绑或脚暖,畲族妇女用于装饰小腿部位,兼有防护、保暖作用一绑腿多用白色龙头布缝制①,呈三角形,通常长55厘米,宽28厘米,末端有红色缨络和紫红色长织带,包扎后红缨络垂于小腿上。至20世纪70~80年代,逐渐少用。
  畲族传统鞋子为圆口,黑布面、千层底或木底有外凸红色中脊的“丹鼻鞋”。女子专用中脊一道、方头“单鼻鞋”,鞋口边缘绣花或用色线镶制,男子专用中脊两道、圆头“双鼻鞋”。民国以来,传统有鼻鞋多作为婚礼与随葬专用鞋,平日用鞋与汉族相同。
  畲族男子发型与汉族无异。女子传统发型,未婚少女头发通常盘梳成扁圆形,以两束红绒线分别饰于发角、发顶,额前留“刘海”,或以红绒线夹杂发中,梳辫挽盘头上呈圆帽状,如图4-27所示。已婚妇女,西路发型为古典式畲族“盘龙髻”,又称“凤凰髻”,用竹箨卷成筒、红绒线和大量假发夹杂扎成盘龙状高髻,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发式犹如苍龙盘卧,昂扬屈曲,独具一格,如图4-28所示。东路少妇发型,头发前部梳拢于左耳上,后部盘于头顶,额上裹青帕,中老年妇女则在脑后绾髻,大而扁平,外罩发网,额上裹青帕。
  霞浦畲族妇女的传统首饰多为银制品,主要有头笄、头簪、头钗、头花、头夹、耳环、耳坠、耳牌戒指、手镯、脚镯、胸牌、项圈、肚兜链等。其中:头笄长约10厘米,形如两片垂叶连成的弯弓,上錾凿图腾花纹;头花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耳环形如倒置的问号(图4-29)。20世纪80年代后,金首饰逐年增多。
  按照钟主任的指引,笔者在霞浦西关直街一条小菜市街里找到了雷英师傅的服装店(图4-30)店里悬挂着各色衣料,雷师傅和她母亲在缝纫机旁忙碌着。
  霞浦地区领导岀席活动时穿的畲族服饰大都出自雷英师傅之手。雷师傅1965年生,她的手艺大半是跟母亲徐建珍学的。徐老人生于1938年,从十七八岁就到崇儒上水开始学艺,当时霞浦共有十几个裁缝,只有徐建珍是女裁缝。徐老人学艺时先学普通汉族服装的做法,学好之后在22岁时跟随畲族师傅蓝石吉(15岁开始学艺)再开始学做畲族服装。如图4-31所示,雷师傅在1989~1996年设计的畲族舞台服装照片那几年,她参加了多次畲族服饰大赛,并屡获嘉奖。
  如图4-32所示,雷师傅收藏的珍贵的畲族围裙老照片。照片中的围裙为新中国成立前徐建珍的师公所制,到现在已有70多年历史。依此来算,雷英应是畲服第四代传人。
  雷师傅和徐老人亲身经历了畲族服饰的变迁。她们提到,畲服衣襟边的绣花在20世纪70年代的畲乡随处可见;到了90年代,经过当地的104国道通车时,沿途能看见身着畲族传统服饰的畲民;现在60多岁老人的服装基本都已经汉化了。目前,整个霞浦地区只有屈指可数几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平常穿着的还是老款式,所谓的老款式也只是保留了衣襟边缘的花边。
  雷师傅拿出两张大约20世纪80年代畲族人对歌的老照片(图4-33),照片上面歌手的穿着正是原汁原味的畲族传统服饰
  霞浦式与罗源式传统畲服相比,手工刺绣为主要的霞浦式服装装饰手法,耗时往往需半个月;而罗源式服装以编织的织带作为装饰居多,耗时相对较少
  当问及现在传统畲服生意如何时,雷师傅说没有多少人做,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有人来做给老人穿,即使畲族婚嫁时畲族人也不穿畲服了雷师傅做畲服的材料往往取材于当地,然而现在市场上以前的传统材料都没有了,比如绣花线以前为三股纱线,现在只有两股且相对纤细易断
  由于现在做传统样式畲服基本上是做给老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作为老人的寿衣,所以布料必须为土布,不能用化纤制品。
  除了老人外,对畲服的需求还来自于畲族领导出席外事活动的着装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的要求往往聚焦于美观方面,要求“好看点”、“刺绣多一点”、“边少点”、“手绣多一点”。
  雷英师傅对于传统畲服形式的恪守有自己的坚持。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畲族人居住的地区就在设计销售“新式畲服”,但她仍然认为传统畲服的样式必须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对于畲族服饰制作行业的业内交流,雷师傅也很关注,在我们聊到兰曲钗师傅的情况时,她表现出浓厚兴趣,马上记下他的姓名、电话和非遗传人的称号,似乎想做进一步的了解。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

相关人物

雷英
相关人物
钟光荣
相关人物
徐建珍
相关人物
蓝石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