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访罗源市竹里村兰曲钗师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07
颗粒名称: 4.5 访罗源市竹里村兰曲钗师傅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72-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兰曲钗师傅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传统畲服制作已有30多年。他强调传统款式基础上的变化,以增加美观和接受群众检验。兰师傅的畲服作品成为罗源式的代表,他也受到其他地区畲族的邀请制作畲服。兰师傅使用现代工业材料制作畲服,需要5天时间完成,价格在1000元以上。
关键词: 现代 闽东 畲族服饰

内容

在兰知斌等人的带领下,团队来到距离飞鸾镇约—小时车程的罗源市竹里村,拜访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兰曲钗师傅(图4-19)。
  兰师傅生于1964年,从13岁就开始从业学做传统畲服,祖传裁缝手艺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整个家族里有30多人都从事服装行业。当年学做传统畲服时,是父亲教会哥哥,哥哥再教姐姐,姐姐教他,一个带一个,手把手地教。兰师傅有亲兄弟姐妹各一个,都会裁缝。弟弟和妹妹平时在福州的一个服装厂工作,在兰师傅忙不过来的时候会过来帮忙兰师傅的夫人也是兰师傅的得力助手。
  当谈到传统畲服能不能变的问题时,兰师傅很肯定地说:“一定要变!我从13岁从业到现在,一直在变!”在保持传统款式的基础上,兰师傅一直在尝试通过增加绣花花边、丰富色彩等各种方式来美化畲服同时,兰师傅也提到“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下子变得太漂亮也不行”,“一下子(把装饰)加上去会太复杂,不敢穿出去。”所以要一点一点地增加装饰,并接受群众的检验,“大家说好看就保留下来”。在这样的创作思路下,兰师傅所制作的畲服成为了标志着罗源式畲服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兰师傅也在2008年被授予“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畲族传统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图4-20)而罗源式畲服在兰师傅手下也越来越绚丽多姿,成为最能代表畲族特色的服饰样式之一。
  兰师傅在看了兰加妹所藏服装(图4-17、图4-18)的照片后,证实这也是当年他学艺时,即20世纪70年代时的畲服款式。当时的面料主要是棉布或麻布,有自织、自染的,也有直接购于市场的,但即使自染,燃料也都是从市场买来的工业染料。红色腰带由传统织机制作,而另一种蓝色蜡染花纹腰带在过去是通过蜡染工艺制作,后来将纹样交由工厂,定做相同图案的印花布这说明罗源式畲服的传统手工制作模式在三四十年前就受到了工业生产模式的冲击,并且这种影响还在逐步扩大,兰师傅讲到1990年“新样式”(指西式服装)开始流行,传统畲服受到影响,穿着普及度和市场需求都大大减少。
  兰师傅制作畲服所用到的面辅料涉及绣线、布、缎、花边、珠片等,除织腰带仍为邻村传统织机制作以外,大部分材料是从各地市场搜集来的现代工业产品。兰师傅制作服装的工具主要包括家用缝纫机、缲边机、烫衣机、熨斗等包括腰带在内的一整套罗源式畲服需要5天时间制作完成,总价在1000元以上。
  据2010年调查,具体价目为:衣服450元,围兜170元,银扣140元,腰带50元,织腰带70元,合计880元,加上鞋子总价1050元。
  近年来,几乎所有罗源式畲服都出自兰师傅之手。甚至闽南的厦门、漳州等地畲族也来请兰师傅为他们制作畲服,以罗源式作为他们的畲服样式。除了罗源式外,兰师傅也应邀制作宁德式等传统畲服。
  兰师傅刚制成了一件福安式畲族女服装,如图4-21所示,根据是从一位80岁老人处收来的服装(目前收藏于畲族宫或民委)改制,将羊毛线改为手缝线,更为精细,花纹稍加改动。袖口内侧贴边花色依次为:红、白、红、蓝、红、黄、红。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

相关人物

兰曲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罗源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