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南山村(罗源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06
颗粒名称: 4.4 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南山村(罗源式)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6
页码: 67-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飞鸾镇南山村的畲族村民多居住在山腰的祖居地,大部分人春节和结婚时才穿畲服。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现状堪忧,只有个别妇女能够掌握凤凰髻的梳理技巧。不同服饰搭配透露着不同的身份信息。畲族青少年对传统服饰有着自己的审美与设计。
关键词: 现代 闽东 畲族服饰

内容

同属于飞鸾镇的南山村,其大部分村民还居住在位于山腰的祖居地。据村长兰意良介绍,村民多是畲族,约有560多人。除了春节和结婚外,大家一般不穿畲服。制作畲服即使从南山村到宁德市区比到罗源便利,但村民都到罗源找兰曲钗师傅制作畲服,因为他们认为宁德市的师傅只会做福安等样式,而这些样式并不是飞鸾镇畲服的传统款式。由此可以看出,当地畲族对代代相传的传统服装款式的固守。然而,即使有着对传统服饰的强烈民族认同感,但南山村民族服饰传承现状仍然堪忧。整个南山村现在只有个别妇女能够掌握传统飞鸾式凤凰髻的梳理技巧。按照畲族当地风俗,结婚时给新娘梳凤凰髻的妇女一定要是“有福之人”,即双亲健在、家庭美满、儿女健康。村里上一任梳头的妇女由于丈夫过世而失去这一资格,现在继任的是雷爱珠(1972年生)。如图4-15所示,我们请南山村妇女主任雷兰钦作模特,请雷爱珠为我们展示了给雷兰钦穿戴整套传统服饰的过程。可以看岀,雷爱珠还不是很熟练,梳头花了一个多小时,整套服饰穿戴完毕总共花了约两个小时。全套服饰包括凤凰髻、绣花交领上衣、黑色长裤、黑色及膝裙、绣花围腰、一条红色麻质嵌条纹腰带、一条两端有绣花织带装饰的蓝底白点仿蜡染腰带,上衣还必须内衬一件白色西式翻领衬衫,穿时将衬衫的白色翻领翻出领口。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服饰搭配也透露着不同的身份信息:婚前穿裙;结婚时在婚前的基础上再加上凤冠、银挂面;婚后一般只穿长裤与围腰。
  在穿戴过程中,不时有村民过来观望到穿戴妥当,围观的村民由衷地发出赞美,“真好看!”可以看岀人们对传统畲服发自内心的喜爱,其中雷爱珠女儿的反应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她年龄在17岁左右,正在镇上读高中,当天是周末,放假在家,雷兰钦女士整套穿戴传统服饰的过程都是在雷爱珠家客厅完成的,雷爱珠的女儿知道我们在拍摄穿戴畲族传统服饰的过程开始时她显得漠不关心,一直在旁边的卧室看电视当雷兰钦演示完毕,把畲服脱下让她穿上拍照时,她先是显得很不屑地说:“我才不穿这个呢!”后来终于在众人劝说下穿戴上,还主动找出自己的鞋子和裤子进行搭配,对畲服加入了她自己的审美与设计最后立于镜头前的她,面若桃花,露岀发自内心的笑容(图4-16)。笔者也好像从中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对畲族当代青年人的感召和洗礼。
  调研团队有幸在村里见到了兰加妹老人(1924年生)收藏的两件畲服,一件为棉布冬上装(图4-17),一件为麻质夏上装(图4-18)。据老人所说,两件衣服大约是在她三四十岁时所制,故应为20世纪60年代款式。很明显,当时的花边等装饰较之现在要少,款式大致与现在相同,均为交领、大襟、长袖衣长及臀,两侧开衩的上衣。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

相关人物

兰意良
相关人物
兰曲钗
相关人物
雷兰钦
相关人物
雷爱珠
相关人物
兰加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蕉城区
相关地名
飞鸾镇
相关地名
南山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