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福安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04
颗粒名称: 4.2 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福安式)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64-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猴盾村是宁德市畲族人聚居的村庄,但畲族传统服饰的穿着情况逐渐减少。村里的畲族妇女发式为“凤身髻”,未婚少女则梳斜筒高帽形状。畲族妇女的服饰与年龄、婚姻状况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 现代 闽东 畲族服饰

内容

宁德薫城区八都镇猴盾村同样流行福安式畲服,其情况与福安市社口镇牛山湾村有所不同。猴盾村约有百户,七百多人,均为畲族。其中六十岁左右即20世纪50年代前后出生的妇女中,有些还在穿着畲服;有些四十岁左右的人拥有畲服,但平时基本不穿;而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就基本没有属于自己的畲服了。
  蕉城区民族宗教事务局雷良裕局长把这一现象归结为畲汉文化交流的深广性,特别是畲汉通婚情况的增加。据他介绍,以前当地畲汉通婚的情况很少,但现在畲汉通婚在畲族新婚中的比例约占三分之一一。结婚时,如果新郎新娘都是畲族,新娘子才会穿上传统的畲族婚礼服——凤凰装,如果有一方不是畲族,则不穿。而新郎礼服已经全都改为西装,这与汉族无异。
  据猴盾村村长介绍,目前村里约有十多位畲族妇女常年穿着传统服饰,但是我们在村里只见到雷珠英
  和雷仁雪两位老人还在穿着传统畲服(图4-10)这两位老人的畲服是十几年前在邻近的七都镇制作的,制作样式严格按照传统制式。然而,四十岁以下妇女所收藏的畲服基本上都是用简单织带代替手工绣花的现代改良畲服,如图4-11所示。
  在后续的采访中,我们逐步了解到猴盾村几位老年妇女穿着畲服并不完全出于自发,而是由于村政府每年拨几百元钱要求她们一年到头穿着畲服。
  福安市、周宁县、寿宁县和蕉城区北部区域畲族妇女的发式叫“凤身髻”,俗称“凤凰中”,如图4-12所示。这种发型的梳理方法是:已婚妇女梳头时,将头发分成前后两部分,将后面头发用红毛线扎成坠壶状向头顶方向梳拢,与前面的头发合并后,沿前额从中央往右再经脑后梳成扁平状盘旋绕头顶一匝,头发若不够长则需续上假发(大多数人都需续假发)绕头一匝的头发高达脸部的二分之一,中间用红色毛线缠绕固定,上部略向外张,故又称为“碗匣式”或“绒帽式”。
  为了使梳成的碗匣扁平挺直,则需用数只发卡夹住头发,顶部压一条两指宽的银簪,并插银耳钯、豪猪簪各一枚。凤凰中发式梳成后,正面宽大平整如黑色缎帽,侧面看如富贵凤身。
  未婚少女过十六岁,头发也梳成斜筒高帽形状,但不向外扩张,而是把前面部分头发向后拢,与脑后头发合并后从脑后右往左缠绕呈直筒型,头顶不压银簪,而是用红绒线代之。已婚妇女耳朵两旁分别挂有耳坠,未婚少女耳朵两旁,只挂一个拇指大的银圈。
  畲族妇女发间的黑色、蓝色和红色绒线环束可分别标示出老、中、青不同的年龄,同时丧偶的妇女还会用绿色和白色的绒线圈头。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

相关人物

雷良裕
相关人物
雷珠英
相关人物
雷仁雪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蕉城区
相关地名
八都镇
相关地名
猴盾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