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福安市社口镇牛山湾村(福安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03
颗粒名称: 4.1 福安市社口镇牛山湾村(福安式)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5
页码: 59-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牛山湾村是畲族人聚居的村庄,但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畲族传统服饰逐渐被现代服饰所取代,传统手工艺逐渐被工业化生产所替代。虽然现代畲服的设计尽量保留了传统元素,但政府和汉族审美意识的影响使得畲服逐渐汉化。
关键词: 现代 闽东 畲族服饰

内容

牛山湾村共约200多人,其中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村里平时只剩老人和小孩。据村民雷石进介绍,1986年还有畲民在民间自发对歌时穿着畲族传统服饰,而现在村里人平常已无人穿传统畲族服装
  村里现在年岁最长的一位老人叫雷进轩,91岁。我们见到他时,他的穿着与汉族没有区别,平常不穿畲服。他家里存有一件20世纪80年代制作的传统男式畲服“烟筒衫”,为蓝色斜纹布右衽犬襟长袍,在距领底、襟边和袖口边2~3厘米处各有一道压缉线(图4-3)。
  调研团队去时正值“三月三”乌饭节,福安乃至闽东许多地区的畲族歌手都来参加政府在牛山湾组织的歌会。如图4-4和图4-5所示,歌会上的歌手大都穿着现代“改良”的畲服原先畲服自织、自染、自绣的手工艺基本上部被工业化大批量机器制作所取代对服饰风貌影响最大的是传统手工绣花改为电脑打版机绣,一方面,由于电脑绣花针法的局限,机绣用线不能太细密,这就使传统刺绣纹样为适合电脑图版的制作而失掉其精巧细腻性,流于简陋呆板;另一方面,传统畲服刺绣多为畲族绣师随手作绣,手随心动,不必打稿,除了刺绣的区域、外轮廓和排列布局约定俗成外,适合纹样的题材和造型可以千变万化,这就使得畲族服饰在款式大致统一的共性下、每一件服装单品又能以其独特的刺绣花纹显现出个性魅力,可以说每一件畲族服装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精品(图4-6)目前广泛使用电脑机绣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大批量机械操作来减少劳动力、节约成本,但是生产出的服装却千篇一律,失去了其丰富的异质美(图4-7)。在刺绣机械绣花代替手工绣花的同时,服装材料也有较大的变化过去畲服面料主要是自织、自染的麻布和棉布,质感粗硬现代改良的畲服大量应用密实耐用的斜纹劳动布、丰盈华美的绒布、柔软悬垂的呢料等现代织物,丰富了畲服的构成、手感和视觉效果同时,现代织物的良好功能性,如柔软度、吸湿性、弹性等,使得畲服的人体舒适度得到了提升,造型得到了很大扩展。
  在歌会上我们还见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位畲族妇女将一条闪闪发光的腰饰佩戴在传统的福安式畲族服饰外,如图4-8所示。此腰饰有明显的西域少数民族风情,这呈现出信息交换日益便捷的当下传统服饰所受影响来源的多元化
  歌手们所穿现代改良畲服有一部分是政府统一制作配发的(图4-9)。应邀为2010年6月“海峡两岸畲族联欢活动”设计制作畲族服装的闽江学院服装系陈栩教师介绍,目前,她们设计现代畲服的理念是在尽量不折损传统畲服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使之适应当下工业制作环境。她们在设计霞浦、宁德、罗源、福鼎系列现代畲服时,在收集了以上各地大量传统畲服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款式、纹样、工艺、面料等物质文化元素及其有关寓意、传说、历史等非物质文化元素进行梳理提炼后,再以现代技术手段重现这些元素。但事实上,现代畲服设计的真正决定权并不在设计师手中,而往往是组织活动的当地政府领导。政府领导与主流汉文化接触较多,受其影响较大,促使汉族审美意识和标准较深地渗透到畲服当中,促进了畲服的汉化。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

相关人物

雷进轩
相关人物
雷石进
相关人物
陈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社口镇
相关地名
牛山湾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