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清末时期(1840~1910)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788
颗粒名称: 2.1 清末时期(1840~1910)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5
页码: 12-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世纪中下叶丽水地区,畲族除已婚妇女头饰略具装饰意味之外,服饰风貌普遍显得粗拙简陋。男子服饰仅一件对襟长袍;女子下着及膝短裙,不穿裤子或袜子,仅赤脚。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文化变迁 近现代

内容

由上章可知,19世纪中下叶丽水地区,畲族除已婚妇女头饰略具装饰意味之外,服饰风貌普遍显得粗拙简陋。男子服饰仅一件对襟长袍;女子下着及膝短裙,不穿裤子或袜子,仅赤脚。
  魏兰先生(1866-1928,笔名浮云)在《畲客风俗》一书中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云和县畲族服饰有详尽的描述:
  她们皆服青色,阔领小袖,与僧尼相似.衣不用纽扣.仅系以带子袖宽五六寸,衣长二尺八寸许。一般都围以青裙,后来也有改裙为裤的腰缚以花带,带宽二三寸,以赭色土丝织成脚穿黑色布鞋,鞋头缀红花,并有短须数茎,这种鞋仅在走亲访友做客时穿用,平时劳动穿草鞋,在家跻木屐,即木拖鞋。木屐制作简便,只选一块有一定厚度的木片,锯成如脚大小的长方形式样,钉上带子,即可穿用,在山区颇为盛行[23]。
  魏兰先生所说的绣花鞋与图2-1所示的浙江博物馆藏绣花鞋恰好互为映证。从鞋的长度可证实当时的畲族妇女不缠足。
  由于顺治年间“十从十不从”的易服律令,清代僧尼服沿用明朝旧制,领襟形式一般釆用交领[24],而清代服饰常用的旗袍式圆领一般从领口起沿衣襟设有一字纽一即以纽襟系扣,所以魏兰先所述“不用纽扣,仅系以带子”的畲女服应为汉式交领衣而非旗式大襟衣,长约90厘米,衣下摆约过膝。如图2-2所示景宁博物馆藏一件清代畲族新娘装与之相吻合。
  由于畲民在丽水地区分布较为零散,清末各处服饰特征极有可能存在差异,魏兰先生所述仅能代表清末时存在于云和地区的一种畲族服饰风貌,不能概而论之为整个丽水地区畲族统一的着装形式。
  例如,景宁畲族博物馆藏有一件搜集于景宁县外舍的畲族清代女上装。如图2-3所示,此女服为圆领右衽大襟布制上衣,衣襟处装饰简洁的柳条花边,具有典型的景宁特色。
  如图2-4所示,浙江省博物馆藏有一幅清代畲族钟氏祖图,从中可见三代祖先所着衣裳冠履均为典型的明代服饰。图下端有一男一女两人小像,分别位于左右两侧,女着霞帔,男着官帽马褂.均为典型清代服饰服饰。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国初,人民相传,有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优不降之说。故生必时服,死虽古服不禁;成童以上皆时服,而幼孩古服亦无禁;男子从时服,女子犹袭明服盖自顺治以至宣统,皆然也。”事实上,清代时孩子小时穿前明的服式,也是常见的,老人死后,以明代服饰入殓,在一些地区也成为习惯[24]。
  综上所述,清末丽水畲族服饰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服装色彩:青色为主,点缀赭色、红色。
  (2)服装款式:男子着对襟长袍;女子下着及膝短裙女上装为汉式阔领小袖交领长衣与旗式右衽大襟衣两种款式并存,20世纪初开始出现改裙为裤的情况。
  (3)头饰:女子盘发髻,戴竹冠,裹斑蓝花布,点缀彩色石珠(图2-5)
  (4)足饰:赤足为主,偶穿红花黑布鞋,草鞋,木屐。
  (5)变化变迁:时值清代部分畲民仍保持着明代汉式服饰风貌,与汉族服饰演变轨迹一致。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

相关人物

魏兰
相关人物
徐珂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