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畲族服饰涵化成型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775
颗粒名称: 1.1.4 畲族服饰涵化成型时期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畲族逐渐定居,与汉族交流加深,服饰受到汉化影响,形成自身特色。畲族服饰以青色、蓝色为主,款式短小,装饰丰富,男女有别。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文化变迁

内容

清代,畲族逐渐结束了迁徙的生活,主要在福建东北部、浙江南部定居下来:在与汉族人民“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下,畲族服饰一方面形成了自身的民族特色,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汉族的影响。
  畲族先民与以客家先民为代表的汉族人民在粤、闽、赣的交流渊源深厚早在晋代,永嘉之乱促使大批中原汉人举族南迁闽西、赣南、粤东[6]。自唐末至宋,客家人因黄巢起义战乱所迫,从河南西南部、江西中部和北部、安徽南部,迁至福建西部的汀州、宁化、上杭、永定,还有广东的循州、惠州和韶州、更近者迁至江西中部和南部。宋末到明初,因蒙元南侵,客家人自闽西、赣南迁至广东东部和北部。这几次迁徙的地点正好是闽、浙、赣的交界处[7]。他们与畲族先民产生接触、交往和斗争,并引起了畲族社会生活和文化状态的改变。
  明清以来,各地畲族在不同程度上走上了汉化的道路,如:永春县畲族在服饰、饮食、礼俗等文化上“皆与齐民无别”,长汀县畲客“男子衣帽发辫如乡人”等[8]。
  据《平和县志》的记载“瑶人瑶种椎髻跣足,以盘、蓝、雷为姓虞衡志云:‘本盘瓠之后,俗呼畲客。自结婚姻,不与外人通也。……明初设抚瑶土官使绥靖之,略赋山税,羁縻而已今则太平既久,声教日讫,和邑诸山,木拨道通,猺獞安在哉,盖传流渐远,言语相通,饮食、衣服、起居、往来多与人同,瑶獞化为齐民,亦相与忘其所自来矣”[9]。从上文的记载可知:明初对畲民采取了绥靖政策,后经过畲汉长期的交流共处,到清初康熙年间,畲民已被慢慢地同化,言语相通,饮食、衣服、起居、往来多与当弛汉人相同。
  甚至部分畲民一改往日畲汉不能通婚的习俗,主动与汉人通婚,渐渐融入汉族据清道光十二年《建阳县志》记载:“嘉乐一带畲民,半染华风,欲与汉人为婚,则先为其幼女缠足,稍长,令学针黹坐闺中,不与习农事,奁资亦略如华人,居室仍在辟地,然规模亦稍轩敞矣妻或无子也娶妾,亦购华人田产,亦时作雀角争,亦读书识字,习举子业”[2]。
  乾隆时期《皇清职贡图》中所绘罗源、古田两地畲族男女服装款式皆大襟右衽(图1-1、图1-2),同于当地淑民[10]。
  可见、无论是在历史上畲族聚居区的赣、闽、粤边地,还是闽北、闽东、浙南等畲族大迁徙后的新居地,畲族都在不同程度上汉化了。
  如表1-1所示[11],在这一时期除广东畲族服饰相对显得比较简朴外,福建、浙江、江西的畲族服饰基本类同。比较突出的服饰特征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色尚青蓝:服饰色彩以青色、蓝色为主,浙江地区多“斑兰”花布。
  (2)款式精短:畲服款式普遍为短衣、短裙,大部分裙长不及膝盖,清末也有改为着裤的情况。
  (3)装饰颇盛:较之前朝的“不巾不履”,清代畲族男女在头饰、足饰、装饰品等各方面都更显丰富。
  (4)男女有别:男子戴竹笠穿短衫,一般赤脚,耕作时穿草鞋:女子一般先梳高髻,以蓝花布包头,再戴竹制头冠,并装饰以彩色石珠。
  (5)汉化加深: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广的情况下,女子赤脚的习俗在清末逐渐转变,在正式场合开始穿与汉秀花鞋类似的布鞋,平时则穿草鞋或木屐。
  纵观畲族服饰文化逾千年的变迁,能看到闽越土著百越族群的衣饰身影,也能发现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族:化对其的渗透影响。畲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一直是在与周边各民族的融合中进行的。可以说,通过畲族服饰的发展历史,可以窥见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居于闽、粤、赣的各个民族在文化上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互相融会的历程,可以窥见中华民族文明发展演变历史之一斑。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