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766
颗粒名称:
页数: 3

内容

为了梦中的凤凰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民族、多少文明消失了,怕是一个无法确证的课题。就我国而言,历史上也有不少少数民族已经消亡,像柔然、羯、氐、鲜卑等,都曾经轰轰烈烈和辉煌过,后来渐次黯淡了、消失了,永久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这种消失更多的是归于“融合”,但是若干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却只能从民族记忆和现有民族文化中去甄别和感知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我们再也无法知道他们的语言、艺术、生产、生活习俗的全貌了。现存的少数民族虽然延续下来,但由于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其文化符号总体上有一种不断弱化、淡化乃至异化的趋势,因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越来越模糊,欲求其文化全貌亦成为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比如畲族。
  畲族是生活在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有人口逾70万,其中75%以上集中在闽东、浙南,其余散居于云、贵高原以及赣东、粤北、皖南的偏远山区。基本是多民族杂处,各民族因生活积淀,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类别中,均有涉及畲族的非遗项目。而名列“非遗”者,又往往是迫切需要抢救性保护的项目。
  追本溯源,可以发现.畲族最初居住在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一带,后来由于生存、生产的需要,逐渐向周边区域迁徙,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相互交往、融合,当然这是一个不无痛苦和牺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畲族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都深受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就服饰而言,畲族是长期生活在条件艰苦的深山中的民族,因此选择麻布这一结实、耐磨的材料制作服装。畲族服饰上的图案除了借鉴其他祖属的灵感之外,多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都能作为图案样式出现,都出自畲族劳动妇女之手在当时,她们对于服饰的生产和使用,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她们可以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喜好,创制出各种样式的图案。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畲族人,习惯以自然山水为元素,畲族人偏爱的黑、蓝两色,与其所居处之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故而此两种颜色自然更多地成为其制作服饰时的普通色和普遍色。
  一方面,由于畲族散居于闽、浙、赣等地的山区,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其服饰文化一旦形成则相对稳定,保持长期不变;另一方面,交通不便和物产相对单一致使不同区域的畲族服饰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虽同一民族,却风格迥异。以浙江畲乡景宁为例,男士服饰大致是以青黑、蓝色为主带大襟的无领麻布衫、长裤,但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如今畲族的男士服装已经很少有人穿着了;女士服饰所体现的民族气息更加突出,不分季节地着宽大的绣花大襟及长衫,在领、袖、襟口处都绣有很多花纹,腰间系做工精美的围裙。
  畲族服饰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要属凤凰装了。正如任何民族服饰的形成,都离不开历史上对宗教的信仰、图腾的崇拜和自然经济、民俗等因素的影响.畲族凤凰装的岀现也与畲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畲民朴实、勤劳、执着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凤凰的崇拜和喜爱畲族男女通过凤凰装这一独具特色的服饰类型,实现了畲族对凤凰崇拜的文化表达。凤凰装中的凤冠代表凤凰之冠,腰间的飘带代表了凤凰长长的尾巴。凤凰装具有使用、记述等功能,畲族人以凤凰装为载体记录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对祖先的崇敬,“凤凰”元素既美化了服饰,又使畲族的历史传说得以记载传承。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凤凰装在畲族女性服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畲族赋予它幸运吉祥的美好寓意。每逢人家有女儿诞生,都会赐予她凤凰装,而且不仅结婚、重大节庆时都要穿凤凰装,甚至死后还要穿着凤凰装入葬。从凤凰装的传说到凤凰装的形成,都反映了畲族女性在其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这也为畲族女性服饰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凤凰在畲族人心目中却有着很高的地位,附有诸多美誉,凤凰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各种美好祝愿的化身,在古代传说中被称为百鸟之王,是天下太平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凤凰也成为了富贵吉祥、高贵典雅的代表。因此畲族妇女把有关凤凰的花鸟图案绣在民族服饰上,头戴凤冠,身穿凤凰装,把自己打扮得宛若一只美丽的凤凰,在表达了对凤凰的喜爱和崇拜外,也希望生活富足、社会安定,祈求一生能像凤凰一样充满美好,畲族人民把一切美好的词汇都赋予了凤凰,凤凰装寄托了一个无比靓丽的民族梦。历史上民族和民族文化的消亡多因生态灾害和战争现代民族和民族文化的消亡,抛去一定程度的战争因素之外,多因科技的突飞猛进所导致的生活方式的剧变。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样,目前畲族文化面临一个亟待抢救、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一是畲族语言逐渐失传。由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畲民大量移民下山或外出务工,逐步融入城镇生活,失去畲语环境。现在畲族村寨中的青少年,许多人不会畲族语言,并有年龄越小懂得民族语言越少的趋势.因此畲族语言正在发生着一些不可逆的消亡。二是畲族习俗、民歌与服饰濒临消失。如畲族传统婚礼,以歌为主线,贯穿二十几道礼仪程序,是研究民俗文化典型的“活化石”;畲族“三月三”,是畲族传统的盛大节日,在不少畲族聚居区已很少看到,民族服装多在节日穿,平时走进畲家山寨已看不到有人穿少数民族服饰。而濒临消失的不仅仅是语言、民歌、服饰、民俗,还包括畲族武术、医药以及流传民间的歌本、族谱、碑刻等宝贵文物,如果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畲族文化整体消失的命运在所难免三是宗族管理机制已荡然无存。畲族文化设施毁败,宗祠萧条,传统节日不再辉煌,祭祀活动的程序、技艺逐渐失传,失去弘扬畲家人传统美德的场所和载体。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闫晶博士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才显得如此重要和可贵。多年以来,闫晶博士致力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在服饰文化的整理和研究领域,着力颇深,对浙、闽、赣、皖等地现存服饰及民俗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普查,并将普查的成果登记、分类并予以整理,为政府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对濒临消失的畲族各种文化习俗、服饰等确定研究课题,进行有计划的后续挖掘整理,使畲族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
  闫晶博士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是一部凝聚了其心血和智慧结晶的力作,资料翔实,视角新颖,新意迭出,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和民族学意义。
  2016年5月28日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