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儿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51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儿科
分类号: R298.3
页数: 8
页码: 186-1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医儿科学中的小儿疳积和惊风的治疗。畲医认为小儿疳积多因禀赋不足、饮食太过、损伤脾胃所致,表现为毛发焦稀、面黄肌瘦等。治疗上强调培植脾土、扶助胃气,并给出了一些单方验方。惊风俗名“抽风”,又称“惊厥”,与津液气血有关,男女皆有,发病主要原因是外感时邪、痰食积滞等。
关键词: 畲族医药 小儿疳积 宁德市

内容

畲医儿科学是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运用相关疳积理论和六神理论,采用特有的诊病和辨证方法,治疗相关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畲医药治疗小儿疾病有许多良方,本节介绍小儿疳积、惊风和腹泻等病证的诊治。
  一、小儿疳积
  (一)病因病机
  “疳者,甘也,疳之为病,皆虚所致”。畲医认为,小儿疳积多因禀赋不足,脏腑稚嫩;或因甘肥恣进,饮食太过,积滞日久;或因乳母寒热不调乳哺婴儿;或因大病之后,吐泻疟痢,乳食减少,以至于损伤脾胃,胃气虚弱,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营养机体,灌溉诸脏,日久肌肤失养,形体不魁而成疳。
  小儿疳积主要表现为毛发焦稀,头皮光急,口唇无华,两眼失神,揉眉擦鼻,脊耸肤黄,面黄肌瘦,夜间咬牙,口渴自汗,尿白泻稀,骨蒸潮热。还可以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大便干结或溏薄,腹胀肠鸣,厌食或嗜异症。其他还有萎靡不振,烦躁不安,咬牙嚼指等精神异常症状。2岁以内小儿,早期表现者,仅囟门迟闭,入夜盗汗,齿出较迟,地图舌。疳积常见兼证。兼有浮肿,也称疳肿胀,为脾虚水湿泛溢。
  小儿若饮食不洁,感染诸虫,以致损伤脾胃,形成积滞,消耗津液产生内热,中焦气机不运,因而形成体羸黄瘦,午后潮热,尿中米泔,日久失治,就会出现肚大腹膨,青筋暴露,皮毛憔悴,肌肉消瘦,两眼昏烂,嗜食瓜果、咸酸、炭末、泥土,又喜饮水,与成人的虚劳病相似。
  (二)命名
  小儿疳积的命名,临床有脏腑命名法、五行命名法、主症命名法等。脏腑命名法,根据疾病所在的脏腑来命名。临床上有脾疳、肝疳、肺疳、肾疳、心疳。五行命名法,根据五行来命名。临床上有金疳、土疳、木疳、水疳、火疳。主症命名法,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病因来命名。临床上有风疳、疳痢、疳渴、疳泻、疳热、牙疳、蛔疳、疳肿胀、无辜疳、哺乳疳、脑疳、眼疳、鼻疳、血疳等。
  (三)治疗
  畲医认为,治疗小儿疳积要注意,寒者不宜用峻药,热者不宜用过凉药,积者不宜骤然猛攻。畲医有“虚为积之本,积为虚之标”之说。在治疗上畲医强调“培植脾土,扶助胃气”,“壮者先去积而后扶胃气,衰者先扶胃气而后消之”,临床上常收到较好疗效。治疗小儿疳积的单方验方如下。
  1.兰花参适量,加猪肝或鸡肝炖服。
  2.金烛台(七叶一枝花)3g,雪里开9g,野猪牙2g,用米泔水磨汁加冰糖炖服。
  3.先用银针挑破四缝,挤出黄水,然后用山里黄根(山栀根)适量,水煎服。
  4.疳积草(独脚金)适量研粉,开水送服。
  5.淡竹米(竹叶麦冬)、山甘草(桑天三七)、苍莪术根(金樱子)、蛤蟆衣(车前草)、山里黄根(山栀根)各适量,水煎服。
  6.牛嘴婆(地胆草)适量,水煎服。
  7.射干(疳首)适量,水煎服或加鸡肝煎服。
  8.金丝吊白米(肺筋草)适量,水煎服。
  9.红关门草(小叶三点金)、六月雪(千年勿大树根)各适量,水煎服。
  10.竹茹根(金竹)、画眉杠(多花勾儿茶)、醉鱼草适量,水煎服(雷陈亮方)。
  11.鲜香菜(荠菜)3g,水煎服。(雷祖利方)
  12.墙蕨(贯众)30g,水煎服。(钟义春方)
  13.入骨箭(活血丹)15g,鸡肝1付(无鸡肝可用猪肝代替),药煎汁炖鸡肝服。
  14.鲜山药(去皮切片)50g,莲子(去心)15g,粳米30g,白糖少许。用法:莲子与粳米煮粥,半熟时加入山药片煮至熟烂,加白糖。每日1剂,7日为一疗程。
  15.鲜梧桐树叶数张,猪瘦肉30g。用法:梧桐叶洗净,包猪瘦肉,放入瓦罐内煨至肉熟,去叶吃肉。(钟山霖方)
  16.鸡内金(炙炭)2个,焦山楂3g,研末,加红糖少量吞服。主治小儿食积。
  17.食凉茶5g,陈皮5g,山楂10g,茯苓10g,麦芽15g,谷芽15g,鸡内金3g。水煎,分2~3次于餐前半小时服用,每日1剂,半个月为一个疗程。应用该方治疗200多例病人,有效率达93%。(雷后兴方)
  二、惊风
  俗名“抽风”,又称“惊厥”。畲医的风证含义是广义的,认为“病痉”与津液气血有关,男女皆有,如过汗变痉,风病误下变痉,疮家误汗变痉,产后汗多遇风变痉,跌仆破伤冒风变痉,表虚不任风寒变痉,失血过多变痉等等。而小儿初生,阴气未足,性禀纯阳,身内易致生热,热盛则生风生痰;小儿腠理不密,更易感寒邪,寒邪中人,必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所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搐弱,故一般临床上对频繁抽风和意识不清的都叫“惊风”。外感时邪,痰食积滞,暴受惊恐,气候骤变,饮食不节(洁),情志不遂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惊风。惊风分为急慢二型,有“急惊属实,慢惊属虚”的说法,发病主要原因是外感时邪,内蕴痰热,及久吐久泻,脾虚肝盛等,小儿风证分72种,阳风、阴风、半阴半阳风各24种。
  (一)分类
  1.风热惊风 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风邪。当冬春之交,寒暖不调,气候骤变,邪气侵袭肌表,从表入里,郁而化热化火,火甚生痰,热极生风,故病之初起,先有外感表邪,继则引动肝风,或逆传心包,可见发热、头痛、项强、神昏、抽风等症。
  2.暑热惊风 夏秋之季,暑气旺盛,小儿元气薄弱,真阴不足,易感暑邪。暑为阳邪,化火最速,传变急骤,易陷厥阴引动肝风。暑必兼湿,湿为阴邪,若被热蒸,化为痰浊,内陷心包,蒙蔽清阳,则见高热呕吐、神昏惊厥等症。
  3.疫邪惊风 时邪之中,以疫疠之邪最凶,感之则起病更为暴烈,因为疫毒戾气传染性极强,化热化火最为迅速,起病即可突然导致实热内闭,引动肝风则抽搐,闭塞清窍则神昏,甚至引起内闭外脱。
  4.痰食惊风 小儿脾常不足,若饥饱失常,或食污染食物,郁结胃肠,痰热内伏,壅塞不通,气机不畅,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故惊风抽搦。
  5.惊恐惊风 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能耐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强烈刺激,如大惊猝恐,乍闻异声,乍见异物,或不慎跌仆,失足落水等原因,暴受惊恐,惊则气乱神伤,伤神则神不守舍,恐则气下伤肾,则肾失藏志,因而气机逆乱,神志不宁,惊惕不安,以致痰涎上壅,蒙蔽清窍,惊痰入络,引动肝风,致成惊恐痉厥证候。
  (二)治疗小儿惊风单方验方
  1.七死八活(卷柏)3~5g,水煎服。(蓝文春方)
  2.枫树姜(骨碎补)3g,双钩(钩藤)3g,还阳草(卷柏)3g,高脚龙衣嫩芽3g,野蜂窝泥3g,水煎服,一日2剂。
  3.陈皮3g,远志2g,白薇2g,石斛2g,皂角炭5g,酸枣仁6g,胆草9g,细通草2g,水煎服。
  4.石豆(广东石豆兰)全草30~50g,水煎服。(蓝文春方)
  5.鲜积雪草根6g,鲜酢浆草6g,水煎服,每日服1剂。
  6.积雪草根、酢浆草各适量,开水炖服。
  7.陈胆星3g,远志7g,白薇7g,石斛8g,皂角5g,橘络3g,生石膏9g,九节菖蒲3g,酸枣仁6g,胆草9g,通草2g,茯神9g,水煎服,每天1剂。(蓝国福方)
  8.指甲花(凤仙花)的果壳一小串,如有高热用水煎服,无发热用酒浸服。
  9.假豆(宽卵叶山蚂蝗)全草适量,水煎服。
  10.金烛台(七叶一枝花)、三叶青各适量,水煎服。
  11.水天竹(柳叶白前)、杨柳树根、茶叶树根、千斤拔(牛筋草)各适量,水煎服。抽搐者加老鼠菜(天葵)、犁头草(地丁)、双钩藤、鲜石斛、甲蹄草。
  12.野猪牙、金钩吊(钩藤)、金足台(七叶一枝花)、雪里开(单叶铁线莲)、三叶青各适量。用法:野猪牙用米泔水磨汁,余药煎汤服。发热者加吊兰。(雷宗明方)
  13.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桔梗、荆芥、芦根、淡竹叶、豆豉、甘草各适量,水煎服。加减:惊搐较重者,加钩藤、菊花;身发痒疹者加蝉衣、僵蚕;神志不清者加远志、茯神;痰多者加胆南星、天竺黄。
  三、腹泻
  腹泻是小儿的常见病之一,畲医也有称泄泻。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尤以夏秋两季为多。发病年龄多在3岁以下,1岁以内发病者占半数。泄泻可由不同病因所致,但主要因素是湿。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病的关键。
  (一)病因
  畲医认为,脾胃虚弱是致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脾胃虚弱,难以腐熟水谷,脾虚,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阳不升,合污而泻;小儿先天脾胃薄弱,饮食不能自节,易为乳食所伤引起泄泻。若哺乳失宜,或进食不洁,过食肥腻、寒凉之品,必伤害脾胃,脾伤运化失职,胃伤水谷难以腐熟,造成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泻。感受外邪,久病伤及脾肾亦可致泻。
  (二)分类
  畲医将腹泻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寒湿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和惊泻。
  1.伤食泻伤于饮食引起泻是小儿泄泻最常见的原因。人以谷为本,儿以乳食为天。小儿时期由于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凡喂养不当,暴饮暴食,或骤然断奶,改变食物,或饮食无节,或食物与年龄不相适应,或肥甘厚味难以消化等因素,均可致宿食,乳积内蓄,肠胃积滞,通降失和,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清浊相混,泻下酸臭,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缓。
  2.风寒泻 素体阳气不足之小儿,易为风寒之邪所犯,邪入肠胃,伤脾不运,湿邪内生,大便质稀,多泡沫,腹痛多啼,同时伴有鼻塞、流清涕、喷嚏等风寒之邪束表之症。
  3.湿热泻 湿热泻多发生于夏秋之际,暑热当令,暑为火热之阳邪,湿为重浊之阴邪,热蒸湿动,暑热之邪内侵,与湿邪互结,内扰肠胃,脾胃气机紊乱,升降传导失司而致泻泄。
  4.寒湿泻 凡小儿素体脾胃虚寒,肾阳不足,水湿不运,停聚中州,又复恣食生冷,寒积凝结,中阳受遏,气机壅塞而泻下色淡,腹满,精神不振。
  5.脾虚泻 脾为土脏,职司运化,其性喜燥恶湿,容易为湿所困而病。小儿时期喂养不当,乳食失节,脾伤气虚,水湿不运;胃伤腐熟失司,化生无权,食后作泻,泻下溏薄或完谷不化,量多,气血不足,面色萎黄。
  6.脾肾阳虚泻 小儿先天脾常不足;脾阳不振,泻久必及肾。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脾胃失于命火温煦,水谷不得腐熟,下利清谷;命门火衰,阳不温布,四末不温,甚则厥逆。若命火衰微,开合失司,则滑泻不止。
  7.惊泻 小儿体质素弱,一时受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肝气横逆,木乘土位,疏泄失常,大便色青如苔,睡中惊惕。
  (三)治疗小儿腹泻单验方
  1.千年运(黄精)、青绳儿(木防己)根各适量,水煎服。
  2.千斤拔(牛筋草)、凤凰尾(凤尾草)各适量,水煎调蜂蜜服。
  3.小草儿(田基黄)6g,水煎服或泡服。(雷树成方)
  4.生石榴皮(干)2g,晒干碾粉,加冰糖煮服。(雷宗明方)
  5.党参12g,茯苓9g,炒白术6g,葛根1g,藿香3g,木香
  3g,陈皮3g,山药5g,神曲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雷后兴方)
  6.鸡内金灰、米饭炭、红糖各适量,研细,调开水服。用于小儿食滞腹泻。
  7.白茅根、车前草各适量,水煎服。用于小儿热泻。
  8.珍珠莲根(竹叶兰)适量,水煎服。或去须杂,先用开水磨取汁,再调人乳,加少量冰糖炖服。
  9.白鸡脚、金石榴、陈皮各适量,水煎服。用于小儿风泻。
  10.水桑根皮15g,水煎服。用于治疗小儿痢疾。(钟岩翠方)
  11.七痢藤(大血藤)6g,苦参6g,白根儿6g,水寒草(点腺过路黄)6g,水煎服。用于治疗小儿痢疾。
  12.酒罐刺(金樱子)根适量,水煎服。用于治疗小儿痢疾。
  13.莱菔子6g,白芍12g,槟榔6g,诃子5g,水煎服。用于治疗小儿痢疾。(钟义春方)
  14.陈春茶9g,加食盐6g,炒焦,去盐,加冰糖30g,炖汤服。治新久痢。如冷痢,加煨姜3片。用于治疗小儿痢疾。
  15.仙茅(山棕)6g,凤尾草9g,铁苋菜12g,香附5g,水煎服。腹痛加南五味子(土木香)3g。用于治疗小儿痢疾。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中国畲族医药学》

出版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以课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结果为主要资料,介绍了畲族概况、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畲医药理论基础、畲医常用病名、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病症论治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雷后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