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畲医病证论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51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畲医病证论治
分类号: R298.3
页数: 95
页码: 116-210
摘要: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畲族医学中内科疾病的概述、脏腑气血的发病机理、内科病证的治疗法则等内容。畲族医学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并强调脏腑、气血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治疗法则包括正治、治病宜早、祛邪治病、异法方宜、标本兼治和分期论治等。
关键词: 畲族医药 内科疾病 宁德市

内容

畲族医学将疾病分为风、寒、气、血、杂证五大类。对五大类别的病证根据症状不同,每类又分若干种病。风、寒、气、血四大类疾病实际上是病证论治的总纲,风、寒是对疾病性质的总括,气、血是对疾病形态、病机的分类。杂证的论治已包含了对风、寒、气、血的辨证。因此,本章主要论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和蛇伤科病的治疗。
  因畲民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也有与汉族共聚一村者,具有散居与杂居特点,同时畲族现在已有与汉族通婚者,使畲族医学也不例外地受到了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影响,病名逐渐规范,临床经验不断总结。本章对病证的论述按科系疾病排序,每科阐述若干最常见病证的定义、病名、特色、病因、病机、治则、常用畲药、单方验方等方面内容。在编写过程中,尽量保持畲族医药原有的治病特色和风貌,对一些没有记载的病名、病因和机理,则以临床治疗经验和调查口述为依据,采用畲族民间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补充论述。
  (郑宋明 雷后兴)
  第一节 内科
  一、概述
  (一)内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畲医内科学是用畲医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证治的一门学科。内科是畲族医药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同时又是畲医药证治的基础,是畲医药的重要学科。
  畲医内科学范围很广,在整个畲族医药学中,除了独立病证外,其余都包括在内科病证的范畴。
  内科病证主要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病是指所有因感受外邪所引起的病证,包括会引起流行和传染的时行疫疠之病。内伤病是指脏腑、经络、血脉、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证。外感与内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伤病患者容易感受外邪,外感病又可进一步引起内伤,也有两者同时发病者。
  (二)脏腑气血的发病机理
  脏腑系统使人体密切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畲医认为,脏腑病的发病机理,就是病证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理变化。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的病变,是不能离开脏腑而单独存在的。脏腑的病证,是脏腑病理变化反映出来的不同证候。由于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不同,反映于临床的病证也就不一样。根据不同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来分辨病证,就是脏腑辨证。同样,根据气血不同生理功能和气血的病理变化规律来分辨病证,就是气血辨证。畲医药的辨证方法很多,但要正确地辨明病证的部位、性质、程度,能指导治疗选药并取得疗效,就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脏腑,在气还是入血,这就是畲医药论治病证的核心。
  (三)内科病证的治疗法则
  治疗法则又称治则、治疗原则,是在畲医药基本理论和病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治疗原则,对病证治疗的立法、选药起到指导作用。畲医的治疗法则较多,现归纳常用的几种如下。
  1.正治 正治是逆病证而治的一种治法,也是畲医最常用的治疗原则。如热性病用寒性药。包括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塞者通之等。
  2.治病宜早 疾病总是由轻到重,由单纯到复杂,由早期到晚期,所以畲医提倡治病宜早,先症而治,既病防变。在病证传变过程中,趁证候尚未显露或微露端倪即给予治疗,可先安未受邪之地,把病证尽可能地控制在较轻的程度和范围内。
  3.祛邪治病 畲医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病邪侵袭人体的结果。机体与病邪相争的过程中,邪实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祛邪总是有利于病证向痊愈的方面转化。只有排除病邪的侵犯,才能有利于正气的恢复。对一些体质较弱的病证,也是采用祛邪不伤正的原则。
  4.异法方宜 异法方宜是指治病不能固守一法,而是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发病时间、不同的发病部位、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方为适宜。这种因人、因时、因位、因地而采取的治疗法则,是畲医治疗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结果,也称四因制宜。
  5.标本兼治 标本是指病证的主次本末和轻重。一般来说,标是病证表现于外的征象,本是病证发生的本质。畲医对病证标本采取兼治的方法。灵活地运用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进行论治。也就是说标本俱急的情况下,必须标本同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的原则。
  6.分期论治 病证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形成不同的阶段和转归,畲医治法则根据不同的阶段,顺其病程,因势利导,随证变通,按期定法,看邪之可解之处,就近祛邪,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二、病证论治
  (一)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引起的外感疾病。部分感冒又称“班蛇”。
  感冒的病因主要以风邪为主,但不同季节往往会与当令之时气相合入侵人体,如冬季多风寒,春夏多风热,长夏多暑湿。
  畲医认为,人体的肺神卫外功能是否正常,是引起本病的关键。如肺神失司,卫外功能虚弱,则易感受风邪外袭;或因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或过度劳累,而致肌腠不密,复加风吹受凉而发本病。风邪为患,首犯上焦。肺脏处于胸中,由经脉联络卫表,故病邪从表从上而入,肺卫首当其冲,出现肺神症状。
  感冒根据病邪和体质的不同,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和体虚感冒。治疗时根据不同症状采用不同的方药。常用畲药有野油皂、飞扬草、紫苏、野荆芥、野菊花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野油皂(云实)、乌柳蝇、空洞庙(白叶莓)、沿溪多(硕苞蔷薇)、陈枯(豆腐柴)、黄省藤(大血藤)、打铙子(多花勾儿茶)、水积草(老鹳草)、六月雪、水丁香(大叶石龙尾)、厚朴各适量,水煎服。主治风寒班蛇。
  2.野油皂(云实)、蛤蟆衣(车前草)、黄柏、白头翁、地骨皮、黄芩、金银花、白茅根、樟树根、山苍柴(山苍子根),
  水煎服。主治风热班蛇。
  3.飞扬草(白英)、紫苏梗叶各适量,水煎服。
  4.紫苏叶15g,紫苏梗15g,一枝黄花30g,飞扬草(白英)30g,水煎服。气喘者加枇杷叶。
  5.金银花、野菊花、黄花(一枝黄花)各适量,水煎服。
  6.毛道士(白英)15g,野荆芥(马鞭草)20g,臭盏(鱼腥草)30g,三角枫(中华常青藤)30g,水煎服。(雷根法方)
  7.野荆芥、夏枯草、响落(络石藤)、地胆草、桑皮、木通、小青(爵床),水煎服。(朱根凤方)
  8.毛道士(白英)15g,大叶薄荷(藿香)5张,加食盐少量煎汤服。主治消化不良,肠胃型感冒。腹泻加食凉茶(柳叶蜡梅)15g,呕吐加紫苏10g。(蓝祝飚方)
  9.金银花、盐肤木、毛道士、细叶冬青(毛冬青)、青蒿、薄荷、夏枯草、山棉花(梵天花)、淡竹叶各适量,水煎服。(雷宗明方)
  10.龙芽草适量,水煎服。
  11.美人蕉适量,水煎服。(蓝春花方)
  12.望春花(玉兰)3~5g,水煎或开水泡服。(蓝文春方)
  13.夏枯草20g,金银花20g,苦嘴草20g,白菊花20g。水煎服。发热加三叶青(金丝吊葫芦)10g。(蓝祝飚方)
  (二)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外邪,导致体温升高,常伴有恶寒、烦渴、脉数等表现的一种病证。
  畲医认为外感发热的病因主要是感受风、寒、暑、湿、火等外邪,或感受温热疫毒之气。发热的产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衡的结果。热毒或伤寒入侵,人之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或热毒充斥人体而引起阳盛发热。
  外感发热根据病证的不同,可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法治疗,常用畲药有毛道士(白英)、美人蕉、水芹菜、银冬藤、野菊根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水芹菜全草适量,水煎服。
  2.墙络藤(络石)30g,毛道士(白英)30g,野苏根50g,四方草(半枝莲)15g,鱼腥草50g,水煎服。(蓝土凤方)
  3.鸡荒尾、枫树根、狼荡光、忍冬藤各适量,水煎服。主治风火烧。(雷宗明方)
  4.威灵仙、水连黄、梅树根、蕨梗、忍冬藤各适量,水煎服。主治寒火烧。(雷宗明方)
  5.毛道士20~30g,水煎服(蓝文春方)
  6.美人蕉适量,水煎服。(蓝春花方)
  (三)咳嗽
  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又是独立的证候。咳嗽以痰声来区分,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但一般咳嗽并见,不必区分。
  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畲医认为,外感咳嗽主要是感受风邪,同时也可夹热、寒、燥、火等外邪。外邪入侵,首先从口鼻而入,肺卫与之抗争,引起肺气失宣,肺神失职,肺气上逆而咳嗽。
  内伤咳嗽主因是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肺、肝、脾之神失司,如情志失调,肝神不达,郁而化热,火热循经脉上犯肺脏,使肺失宣降而咳嗽;又如饮食失调,过食辛辣肥厚,使脾神失运,痰浊内生,循经上干肺脏而咳;又如体虚病后,肺脏虚弱,气耗阴伤,肺神失降,气逆为咳。
  治疗咳嗽的常用畲药有臭节、枇杷叶、侧柏叶、红枣、南天竹子、百合等。单方验方如下。
  1.花木通5g,披系绳10g,金银花5g,黄花儿5g,山里黄(炒)10g,瓜蒌仁3g,水煎服。主治小儿咳嗽。(蓝水云方)
  2.臭节(鱼腥草)30~50g,水煎服。(雷根翠方)
  3.葫芦草、天青地白、披地挂、白茅根、枇杷叶、三叶青头各适量。用法:三叶青另炖冲服,其他药水煎。痰多加金竹油适量冲服。主治百日咳。(钟义春方)
  4.侧柏叶30g,糖蔗根60g,红枣7粒,水煎服,冰糖为引。主治小儿百日咳。
  5.扁柏叶(阴干)9g,红枣7粒,水煎,代茶饮。主治老年久咳。
  6.枇杷叶(刷去毛)10g,鱼腥草15g,水煎服。
  7.生百合15g,冰糖60g,水煎服。
  (四)肺痈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内痈病证之一。
  畲医认为,肺痈即肺气壅塞不通,热蕴而肺溃。病证特征为咳嗽,发热,胸痛,咳痰,痰为腥臭脓痰,甚者脓血相兼。
  肺痈的病因为感受风火热毒,由皮表入侵,上犯于肺,或风寒袭肺,内蕴不解,郁而化热,肺受邪热熏灼,失于清肃,壅聚成痈;或痰毒素盛,又嗜酒厚味,恣食辛辣,蕴蒸成痰,阻结于肺,熏蒸成痈。其机理主要是风热火毒,壅滞于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肺痈。
  肺痈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大法,常用畲药有一枝花、桑皮根、短茶、粪桶草、肺形草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一枝花(毛大丁草)、桑白根(鸡桑)、盐肤木、猢狲坐根(地胆草)各适量,水煎服。
  2.穿山龙、红青草心、九重皮、桑皮根、天青地白、石杨梅、蒲公英、山水锦、恩冬陈、一支香、矮茶各适量,以黄酒煎服。忌食海味。(钟义春方)
  3.豆爿草、清水藤、土白芍、白木桑、白花风不动、构树根、山桃根、蜈蚣草各适量,水煎服。
  4.桑叶、野菊花、粪桶草、肺形草、山韭菜(麦冬)、山棉花(梵天花)、淡竹叶各适量,水煎服。(雷宗明方)
  (五)哮喘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性疾病。哮与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
  哮喘的发病特点是喉中痰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喘。
  畲医把哮喘的发生归结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以致痰阻气道,上逆而成。故哮喘有发作期和缓解期。
  哮喘的病因为外感风寒、风热之邪,蕴结于肺,壅阻气道,气不布津,聚湿生痰,痰浊内阻,使肺气不得肃降,上逆为哮;或饮食不当,寒饮内停,脾神失运,痰浊内生,壅阻肺气致成哮证;或体弱病后,反复遇感,咳嗽日久,以致肺气亏耗,肺神失司,气不化津,痰饮内生,阻塞气道,发为哮喘。
  畲医对哮喘的治疗,根据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要的特点,分寒痰、热痰及外邪进行辨治,缓解期可配合贴敷疗法。常用畲药单方验方如下:
  1.指甲花(凤仙花)50g,马蹄香根(杜衡)15g,鲜五月艾(鲜艾叶)15g,四季葱10g,生姜10g,上药捣碎炒热擦背,从第一胸椎至十二胸椎,先正中后左右各旁开1.5寸处,由上至下擦至皮肤微红为度。两天擦一次,共3~7次。皮肤过敏者禁用。(雷炳生方)
  2.枇杷叶2g,兰花参2g,桑皮2g,苏子3g,三叶青3g,水煎服。
  3.野鸽子1只,肉桂2g。先炖野鸽,后入肉桂,服汤及鸽肉。
  4.猪肺250g,浙贝母(研末)10g,雪梨2g,冰糖少许。用法:雪梨切成块,猪肺切成片,与浙贝母一起放入砂锅内,加入冰糖,慢火熬至猪肺熟烂,服汤及猪肺。
  5.白老鼠刺根适量,加白酒和童鸡炖服。
  6.多花勾儿茶根10g,白百里凤(翅茎香青)50g,扁柏(侧柏)6g,盐少许。用法:蒸鸡服食。忌饮酒。如未痊愈,以大关门(截叶铁扫帚)100g,六月雪100g,羊奶250g,加水煎汤,取汤煮猪肺内服。
  (六)咳喘
  咳喘是一种以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肺系统疾病。
  咳喘是多种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之一,也是肺系疾病的证候。
  畲医认为,咳喘的成因很多,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病因病机主要有外邪侵袭,肺气壅塞,肺卫郁闭,肃降失司,以致肺气上逆;或饮食不当,恣食肥甘生冷,脾神失运,痰浊内生,上犯于肺,壅阻肺气,发为咳喘,或痰湿日久化热,或肺火素盛,痰火交阻,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或情志失调,气机郁结,肺气闭阻,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肺气失降,气逆而咳喘;或久病久咳,伤及肺气,肺失所养,则气短喘咳。
  畲医对咳喘的治疗,首先要分清急性还是慢性,此外要辨别寒热虚实,再根据咳喘主次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和药物。常用畲药有一支香、臭盏、枇杷叶、天青地白、白天参、猪肺、姜母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狗舌草(鲜品)15g,金石榴(金锦香)15g,水煎服。主治肺炎。
  2.黄芩30g,鱼腥草20g,白及10g,金银花10g,苍耳草20g,大蓟10g,墨早莲10g,百合10g,侧柏叶10g,水煎服。主治肺炎。(雷三妹方)
  3.白花一支香(毛大丁草)适量,猪心、肺各一副,共煎服食。煎时猪气管露在水外。痰稠加冰糖,咳嗽加白糖。主治气管炎。
  4.臭盏(鱼腥草)60g,枇杷叶(刷去毛)10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
  5.向日葵(花序托)30g,水煎服。主治支气管炎。
  6.白天参(荭草,开白花者)适量,猪肺一副,水煎服。主治气管炎。
  7.鱼腥草(臭盏)30g,橘皮15g,枇杷叶12g,麦冬(淡竹米)15g,水煎服。主治支气管炎。(雷后兴方)
  8.百合15g,橘皮10g,蒲公英15g,鱼腥草(臭盏)20g,水煎服。主治支气管炎。(雷后兴方)
  9.天青地白、盐酸叶(酢浆草)、石韦各适量,炖冰糖服。主治支气管炎。(钟义春方)
  10.白萝卜120g,冰糖120g,冬瓜子12g,水煎服,服至痊愈止。主治支气管炎。
  11.枇杷叶30g,蒲公英30g,紫苏12g,白萝卜30g,水煎服。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12.姜母(山鸡椒)1500g,切片,晒七次,晒干后蒸。每次取10g炖冬蜜一汤匙服。主治支气管炎。(钟义春方)
  13.川芎、黄独、鱼骨架、日本薯蓣各适量,先同猪心煎服10剂,后用牛心煎服10剂。主治慢性支气管炎(雷德水方)。
  (七)肺痨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肺系疾病。也称痨咳、痨瘵等。
  肺痨的临床特征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主症,伴有全身消瘦的特点。
  畲医认为,肺痨的病因主要是感染瘵虫和正气亏虚两大方面,而感染瘵虫是形成本病的重要因素。瘵虫侵犯人体的部位主要在肺。肺主呼吸,受气于天,如先天禀赋不足,肺气内虚,卫外不强,瘵虫侵蚀肺脏而致肺痨。肺痨病位在肺,但常涉及于肾,还可彼及肝、脾等脏腑。主要的病理为阴虚火旺。
  治疗肺痨的原则是滋阴降火,补虚培元,治痨杀虫。同时要结合人体的整体表现辨证论治。常用的畲药有水菖花、夏枯草、百部、白及、肺形草、葎草等。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水菖花(结香)、野烟(无名精)根、苋菜仔各适量,水煎服。
  2.马蹄菜根叶250g,猪骨500g,水煎服。主治结核性胸膜炎。(雷翠芳方)
  3.夏枯草、白及、百合、百部、红毛桃、侧柏、肺形草各适量,水煎服。(雷宗明方)
  4.白及50g,百部100g,牡蛎100g,穿山甲50g,共研粉,每日3~5g,口服。
  5.葎草20g,百部10g,白及10g,夏枯草5g,水煎服,冰糖10g为引。
  (八)胃痛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也称胃脘痛。
  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气凝滞则胃痛;或饮食不节,胃失和降,食伤于胃则疼痛;或忧思郁怒,肝失疏泄,肝神失司,横犯胃腑,使气机阻滞,发生疼痛;或脾胃虚弱,脾阳不振,中气虚寒,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胃痛。
  畲医治疗胃痛以理气和胃为主,此外还要分清虚实,辨别寒热。常用畲药有红百鸟不宿、山苍子根、五爪金龙、天胡荽、老鼠屎、山油皂、石吊兰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银杏树根(匙叶黄杨)10g,雪里开(单叶铁线莲)15g(研粉),有角乌蔹莓(三叶青)15g,油茶饼12g(放于火中烧成灰,加水250ml冲汤取汁)。用法:将上药四味放入鸡腹(去头足)中,再将鸡装入猪肚中炖蒸服用。猪肚和鸡用菜油炒食。
  2.山胡椒(竹叶椒)根、红百鸟不宿根(刺茎楤木)、五爪金龙(乌蔹莓)根(用红叶)、山油皂(云实)根各适量,上药加猪夹心肉或猪爪煎汤,可加少许盐,吃肉喝汤。
  3.山橘根(金橘)6~9g,红茉莉水绳(香花崖豆藤)15g,大叶三点青(玉叶金花)6~9g,五加皮6~9g,山苍子根6~9g,打铙子(多花勾儿茶)根6g,金钩钩(钩藤)根3g,山靛青(野靛青)根6g,上药煎猪爪服。
  4.山楂根、鱼腥草、牛奶树(天仙果)根各适量,水煎服。
  5.白百鸟不宿(白楤木)根一大把,水煎服。
  6.米仁120g,天胡荽30g,将上药用菜油炒后纳入猪肚中煨服。(蓝佰根方)
  7.风荷梨(树参)、五味子、山苍子根、鱼腥草、木防己、青木香、臭牡丹各适量,水煎服。(雷三妹方)
  8.红百鸟不宿(刺茎楤木)30g,五爪金龙(乌蔹莓)30g,山油皂(云实)根30g,焦刺(竹叶椒)30g,石杨梅(石吊兰)30g,水煎,药汁煮猪夹心肉服。(钟岩翠方)
  9.山肉桂根20g,水杨梅根15g,砂仁根叶10g,食凉茶根
  10g,艾叶5g,鸡内金3个,水煎服。主治胃溃疡。(蓝松林方)
  10.老鼠屎(天葵)、洋文锦(天胡荽)、猢狲球(长梗南五味子)、甘草各适量,上药一同放入羊肚中炖服。
  11.鸭掌柴(风荷梨)3g,包罗香(臭椿)根15g,橡皮筋(天胡荽)15g,一支香(毛大丁草)15g,五加皮(细柱五加)5g,椒刺(崖椒)15g,老鼠屎(天葵子)30g,坑仙(石菖蒲)15g,山苍子根15g,广木香30g,赤木香4.5g,白山楂30g,水煎服,黄酒、红糖为引。
  12.红楤木50g,五爪金龙(乌蔹莓)50g,山油皂(云实)50g,山胡椒(竹叶椒)50g,石壁根(石吊兰)50g,水煎,药汁煮猪夹心肉服。
  13.忍冬藤9g,铁拳头9g,卷柏9g,云木香3g,陈皮6g,水煎服。
  14.金橘根、土木香根、雷柏柴根、羊盘根、香薷、气食碗、水里樟各适量,水煎服。(钟奶康方)
  15.山姜9g,鸭子仁(鸭蛋黄)3g,仙鹤草3g,黄花仔(黄花稔)15g,过门达12g,香附3g,艾叶3g,红墙蔓藤4g,马蹄金5g,水煎服。
  16.白桐柴根(白背叶)适量,炖猪肉服。
  17.夏枯草25g,马蹄金20g,墨鱼干1条,白毛藤15g,棕根3~5条,加水适量炖服。
  18.鱼腥草、红木香、艾根、菖蒲、五叶蛇扭(蛇含)、木防己、山楂、蓬蒿(野艾蒿)各适量,水煎服。(雷宗明方)
  19.桔梗、槟榔、枳壳、香附、陈皮各适量,水煎服。(蓝龙信方)
  20.铁扫帚30g,乌贼骨5g,水煎服。
  (九)腹泻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
  腹泻的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关键在脾胃功能失调。
  畲医认为,引起腹泻的病因病机主要有感受寒、热、暑、湿之邪,中焦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腹泻;或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滞脾胃,或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使脾胃传导失职而发生腹泻;或情志失调,复加平素脾胃素虚,以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使脾胃运化失常而发为腹泻;或因劳倦内伤,久病体弱,以致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清浊不分而成腹泻;或久病伤阳,或年老阳衰,脾失温煦,脾神失职,运化失常,而致腹泻。总之,造成腹泻的关键原因是湿邪与脾虚,而且两者互为影响,互为因果。
  治疗腹泻的常用畲药有陈头蜈蚣、墨黑草、凤尾草、金锦香、铁苋菜、算盘子、〓木等。常用单验方如下。
  1.墨黑草(鳢肠)、节节草、陈头蜈蚣(黄毛耳草)各适量,水煎服。
  2.凤尾草、高火麻(假苦麻)各适量,水煎服。
  3.算盘子根、山柿根(野柿)各适量,水煎服。
  4.天师毛根茎、水络麻(铁苋菜)各适量,水煎服。
  5.洋通石(全草)30g,水煎服。
  6.莱菔子30g,白芍12g,槟榔10g,柯子10g,水煎服。(钟义春方)
  7.红梧桐根3g,雷打柿根(算盘子)3g,金石榴根(野牡丹)3g,水煎服。
  8.龙芽草、六月雪、日柿皮、山菖根、凤尾草、瓜子绳、田油皂、油草根各适量,水煎服,红糖为引。(雷德许方)
  9.大红台、黄省藤、大折藤、苦参、白根儿、水寒草(点腺过路黄)各10g,水煎服。
  10.龙芽草(仙鹤草)、水络麻(铁苋菜)、大地蜈蚣(黄毛耳草)各适量,水煎服。
  11.细叶辣蓼(辣蓼)根15g,豆腐柴(腐婢)根30g,天雷不打石(算盘子)根15g,凤尾草30g,水煎服。如有感冒咳嗽加飞扬草(白英)30g,腹痛加黄省藤30g。
  12.七星剑5g,小七层塔5g,野鸦椿5g,一粒雪9g,小凤尾草9g,扁担藤9g,猴月根9g,野花生6g,四季开3g,水煎服,白糖为引。
  13.槟榔24g,凤尾草60g,乌枣3枚,水煎服。主治痢疾。
  14.仙茅(山棕)6g,凤尾草9g,铁苋菜12g,香附5g,水煎服。腹痛加南五味子(土木香)3g。
  15.煨葛根5g,神曲9g,山楂炭6g,炒麦芽9g,广木香3g,荷叶1角,水煎服。
  16.六月雪20g,千年霜20g,水煎服。主治红痢疾。(蓝龙信方)
  17.〓木子20g,金石楼20g,水煎服。主治白痢疾。(蓝龙信方)
  18.苦参、苍耳、海金沙、小青、木通、血逢、龙芽草、〓木、石菖蒲、鸟不宿各适量,水煎服。
  (十)便秘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大便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
  畲医认为,大便秘结虽属肠道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肝、脾、胃及肾神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大便秘结的主要原因是燥热内结,如肝气郁结,气滞不行,糟粕则内停;气血两亏,肠道干涩,无力传送则大便秘结;阳虚体亏,阴寒内生,则阴凝固结,引起便秘。因此,病因病机可归结为:阳盛阴亏,肠胃燥热;情志失调,气机郁滞;气血不足,下焦亏虚;阳虚体弱,阴寒凝结。故把便秘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和寒秘。
  治疗便秘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常用畲药有山韭菜、番泻叶、地苎草、鱼腥草、白楤木、黑木耳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山韭菜、山桐子、夏枯草、苦草、茭白根、白头草各适量,水煎服,冰糖为引,连服3天。(蓝张应方)
  2.白芍、厚朴、玄胡、陈皮、干姜、生地、归尾、丹皮各适量,灯心为引,水煎服。(蓝龙信方)
  3.北防风、炒枳实、地苎草各适量,水煎服。(蓝陈发方)
  4.番泻叶6g,蜜糖15g。用法:番泻叶加水200ml,煎开后冲入置蜜糖杯中,临睡前口服。
  5.红枣8粒,花生仁25g,小米50g,共煮粥服。主治产后便秘。
  6.桑根、白楤木(楤木)、芦根、苍耳草、臭椿根、温茶、百日晒、浪荡光(紫萁)、百脚鸡、木防己,水煎服。(雷宗明方)
  7.鱼腥草5~10g,用白开水浸泡10~12分钟代茶饮。主治习惯性便秘。
  8.黑木耳9g,煮烂连汤服,每日服3次。
  (十一)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病证。
  畲医认为,腹部有肝、胆、胃、脾、肾、肠等脏腑,十二条血路和二十八脉均循经腹部。如有外感或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受阻,都可产生腹痛。因此腹痛极为常见。
  腹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感受寒、热、暑、湿之邪,邪滞腹中,脾胃功能失调,气机不利;或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食滞内停,或误食不洁之物,生冷之品,影响脾胃健运,使气机不畅;或情志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以致脾胃失和,气机失畅;或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脾阳不振,健运无权,不能温养脏腑而成腹痛。总的发病机理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素体阳虚,导致气机郁滞,经脉血路阻滞,或脏腑失养。
  畲医治疗腹痛根据寒、热、虚、实、气、血六端分别论治。常用畲药有铁雨伞、大血藤、白山刚子、辣蓼、盆地锦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朱砂根(铁雨伞)30g,水煎服,每日2剂。主治无名腹痛。(钟岩翠方)
  2.大血藤30g,水煎服。
  3.白山刚子(崖花海桐)适量,水煎服。
  4.当归12g,泽兰叶12g,红花6g,桃仁6g,王不留行子10g,牛膝12g,狗脊10g,玄胡6g,威灵仙10g,茯苓10g,甘草6g,水煎服。(雷新原方)
  5.辣蓼30g,车前草30g,鲜荷叶30g,水煎服。(徐志林方)
  6.盆地锦(天胡荽),加鸡蛋用猪油煎服。
  7.官桂9g,磨粉,开水冲服。
  8.老鸦碗(积雪草)适量,洗净捣烂绞汁,开水冲服。
  (十二)呃逆
  呃逆是因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令人不能自制的病证。也称哕。
  呃逆因胃气上逆,胃失和降,动膈而成。引起呃逆的病因病机是进食生冷或寒凉之物,寒气凝滞于胃,使胃失和降;或因恼怒抑郁,气机不畅,痰浊内生,复加肝气反胃,夹痰上逆动膈;或体弱久病,正气亏虚,中气不足,气耗阴伤,胃失和降而发生呃逆。
  畲医治疗呃逆以和胃降气止呃为主,同时还根据寒热虚实分别选药。常用畲药有青蓬、鹅不食草、柿蒂、牛筋草、生姜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青蓬(野艾蒿)适量,泡茶饮。
  2.牛筋草(千人拔)30g,鹅不食草(地胡椒)9g,水煎服。
  3.陈皮5g,大枣5枚,生姜3片,甘草3g,党参9g,水煎服。
  4.威灵仙30g,水煎,冲蜂蜜30g服。胃酸过少者加食醋少许。
  5.柿蒂15g,水煎服,每日服3次。
  6.鲜生姜切片,放入口中咀嚼(边嚼边咽姜汁)。
  (十三)胆胀
  胆胀是以右肋胀痛反复发作为特征的病证。胆胀发作时可伴有口苦、喜太息、恶心呕吐、胃脘胀满等症状。
  胆胀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所伤,外感寒湿之邪,饮食不节,导致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胆神失司,脾胃升降失调,胆气郁结以及胆络阻滞而使胆腑壅胀疼痛。
  畲医治疗胆胀以疏肝利胆、理气和胃为主,还根据痰、瘀、热、湿等情况分别选药。常用畲药有细叶辣蓼、黄省藤、白山刚子根、油桐树根、七叶莲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细叶辣蓼(辣蓼)30g,黄省藤(红藤)30g,水煎服。也可治胆道蛔虫症。
  2.白山刚子根15g,山鸡椒根30g,竹叶椒根30g,水煎服。也可治胆道蛔虫症。
  3.七叶莲、岩柏(江南卷柏)、伸筋草、黄花(一枝黄花)、千里光各适量,水煎服。
  4.核桃肉500g,冬蜜500g,冰糖500g,麻油500g,蒸熟后分服。主治胆结石。(钟义春方)
  5.使君子15g,乌梅15g,苦楝皮15g,香附子15g,金刚刺15g,马蹄香9g,槟榔9g,油桐树根9g,水煎服。
  6.金钱草30g,茵陈30g,木香9g,生大黄9g。水煎服,主治胆石症。(蓝龙信方)
  7.柴胡9g,黄芩10g,半夏6g,枳壳9g,香附9g,郁金9g,玄胡9g,木香6g,生大黄6g,水煎服。(蓝龙信方)
  8.黄芩9g,半夏6g,郁金9g,木通9g,茵陈6g,柴胡9g,木香6g,车前子9g,山里黄9g,生大黄9g,水煎服。加减:热重加板蓝根、连翘;便秘加芒硝、川朴、银花;疼痛加川楝子、玄胡;呕吐加竹茹;食欲不振加藿香、麦芽、焦山楂。主治化脓性胆囊炎。(蓝龙信方)
  9.茵陈6g,柴胡5g,黄连3g,厚朴3g,枳实4g,青皮5g,陈皮5g,水煎服。
  10.金钱草10g,平地木10g,水煎服。
  (十四)伤食
  伤食多因饮食不节,脾胃被食所伤,而引起以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出不消化物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伤食常因暴饮暴食,使脾胃失和,健运失司,食滞胃脘,腐熟无权,或素有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复加饮食失常,伤及胃气,脾神失司,运化无能而使食滞胃脘。
  畲医治疗伤食以消食化滞、行气通腑为主。常用畲药有铁拳头、地菍根、食凉茶、紫苏、猢狲球、鸡内金、山苍柴、毛道士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铁拳头(卷柏)、樟皮、猢狲球(长梗南五味子)各一把,猪肉少许,用黄酒煎服。
  2.太子参15g,麦芽15g,山楂10g,神曲6g,茯苓9g,炒白术6g,谷芽10g,米仁15g,鸡内金3g,甘草5g,凤尾草9g,水煎服。(雷后兴方)
  3.崩迪根(地菍根)10~20g,水煎服。(蓝文春方)
  4.毛道士(白英)15g,大叶薄荷5张,盐少许,煮汤口服。加减:腹泻者加食凉茶(山蜡梅)15g。呕吐者加紫苏10g。(蓝祝飚方)
  5.山苍柴(山鸡椒)适量,泡茶饮。
  6.紫苏一把,水煎服。
  7.乌柴根(乌药)10~15g,水煎服。
  8.仙人掌花适量,晒干,研粉冲黄酒服。
  9.鸡内金30g,佛手15g,研细末,饭后服一匙,温开水送服。
  (十五)消渴
  消渴是因五脏禀赋不足,复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而导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消渴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肾神失司,以致阴精内亏,燥热由生;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职,郁热内蕴,消谷耗津,阴津不布;或情志内伤,气机郁结,郁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或素体阴虚,劳欲过度,损耗阴精,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胃而发消渴。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则气阴两伤,阴阳俱损。
  畲医把消渴病分为肺消、胃消、肾消,提出了治消养阴生津、清热润燥的原则。常用畲药有红百鸟不宿、水桑、野菊花、山药、叶下白、玉米须、麦冬、山水堇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红百鸟不宿(刺茎楤木)30g,水煎服,连服30天。
  2.水桑(鸡桑)根、山水堇(腐婢)、山棉花(肖梵天花)各适量,水煎服。
  3.野菊花10g,佛珠根(菩提子)15g,红里根15g,白茯苓20g,白百鸟不宿(楤木)15g,玉米须20g,水煎服。(雷嵋莲方)
  4.党参15g,麦冬10g,牛膝15g,熟地15g,生地15g,五倍子6g,玄参10g,牡蛎15g,龙骨15g,苍术6g,淮山药20g,花粉20g,生黄芪15g,水煎服。(钟义春方)
  5.苦参10g,地菍10g,金银花10g,地骨皮15g,山楂15g,松叶10g,川连10g,野菊花10g,石韦10g,山药10g,小青10g,水煎服。(雷新泼方)
  6.干马齿苋或铁苋菜适量,水煎服。(林明方)
  7.卫矛、红楤木、叶下白(天青地白)、水蜈蚣各适量,水煎服。(雷宗明方)
  8.老娘叶适量,捣烂泡米汤服,每日服3剂。
  9.黄芪12g,淮山药12g,水煎服。
  10.黄柏5g,玉米须9g,水煎服。
  (十六)头痛
  畲医认为,头痛主要是因风寒之邪侵犯头脑而成,故又称脑风。此外,经脉病变也可引起头痛。所以头痛一般分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头痛的病机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上犯头顶,阻抑清阳;或脏腑经脉失调,气血逆乱,瘀阻经脉,脑失所养而成。
  治疗头痛的常用畲药为三叶萎陵菜、日头花蒲、燥棒根、臭桶盘、白埔姜根。单方验方如下。
  1.燥棒(陆英)根、臭桶盘(臭牡丹)根各30g,加猪爪煎,食肉及汤。主治偏头痛。
  2.日头花蒲(向日葵)、野胡荣、白头翁(三叶萎陵菜)、黄泥嚼(千里光),水煎服。主治偏头痛。
  3.鸡蛋白、燕窝泥,调均,敷脚底(涌泉穴),经几小时至半天即可。
  4.白头翁(三叶萎陵菜)根适量,浸水,加糖服。
  5.山里黄(黄栀子)、花绳儿、马鞭草、棕叶心各适量,水煎服。(蓝张应方)
  6.牡荆(白埔姜)根30g,加适量冰糖炖服。
  7.大发散(华泽兰)适量,水煎服。
  (十七)眩晕
  眩晕即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旋转不定,不能站立,伴有呕吐、恶心、昏倒等。
  畲医认为眩晕一症,皆由风所致,有“无风不作眩”之说。病因病机主要是肝阳上亢,风阳升动,上扰清阳;或气血亏虚,脑失所养,清阳不展;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先天不足,肾精亏耗,肾神失职,阴精不能充养髓海,上下俱虚,发为眩晕。
  治疗眩晕的常用畲药有山麦冬、夏枯草、野菊花、臭梧桐根、荷叶、菊花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山麦冬(禾叶麦冬)适量,水煎服。
  2.夏枯草、野菊花、钩藤、毛冬青、臭梧桐根(臭牡丹)桑叶根、苦鸡麻各适量,水煎服。(雷宗明方)
  3.蜜枣150g,芹菜300g,冰糖120g,水煎服。主治高血压。
  4.夏枯草9g,杜仲9g,芹菜根(鲜)30g,水煎服。主治高血压。
  5.山楂3g,荷叶3g,菊花3g,水煎服。每日1次,1个月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间隔5天继续下一个疗程。3个疗程有效。
  6.风荷梨30g,通血藤20g,黄龙退皮(穿破石)20g,五加根30g,常山根30g,平地木30g,爬山虎30g,夜合草30g,夏枯草10g,大血藤20g,大叶青20g,水煎服。(雷三妹方)
  7.黑棍菜、血腥草、贯众、小青、山里黄根、松根、箩竹、地骨皮、野芹菜、地菍、金银花、石韦、日头花各适量,水浸泡1小时后煎1小时,口服。(雷新泼方)
  (十八)中风
  中风是一种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语言不利或言语謇涩为主症的一种病证。中风起病急,变化快,好发于中老年人。
  中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五志过极,饮酒饱食,房劳过度及外邪的入侵等诱因,使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肝阳暴亢,气火俱浮,阳化风动,迫血上涌而发。此外,痰湿素盛,风邪入侵,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血脉,形成㖞僻不遂等也是常见原因。
  畲医治疗中风按中经、中络的不同以及入脏、入腑的不同分别论治。常用畲药有血藤、爬山虎、板竹根、钩藤、半边风、满山香、鸟不宿、鸭掌柴、三角枫、络石藤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阴石蕨20g,九节兰(草珊瑚)10g,平地木10g,地骨皮10g,节节草10g,血藤10g,紫青藤15g,满山香(兰香草)15g。水煎服。
  2.虎杖10g,老虎爬墙12g,络石藤10g,伸筋草10g,鸡血藤12g,棉风藤9g,丹参9g,四片瓦(大叶及己)6g,白百鸟不宿(白楤木)15g。水煎服。
  3.四面风(卫矛)9g,金钩藤9g,筋骨草9g,半边风(风荷梨)9g,血藤12g。水煎服。
  4.虎杖10g,九层壳(飞来鹤)9g,白英15g,卷柏9g,满山香6g,牛膝6g,半枫荷9g,金钩藤6g,鸟不宿15g,六月雪9g,九节基9g,八面风9g,龙须草9g。水煎服。(蓝龙信方)
  5.鸭掌柴(风荷梨)根,水煎服。
  6.石棉根(梵天花)90g,石光豆(水龙骨)60g。上药浸黄酒500ml,7天后服,每天3次,每次适量,四剂为一疗程。
  7.千斤拔(蔓性千斤拔)2500g,鸭掌木(树参)2500g,鸟不宿(勒樘)2500g,狭叶灰功劳(十大功劳)2500g,鸡屎黏(豨莶草)2500g,钻地风2500g,樟树根2500g,黄芪3000g,当归2500g,生地2500g,桂枝1500g,木瓜2500g,牛膝2500g,石菖蒲2500g。用法:水煎两次,合取药汁约30kg,糯米25kg,红曲3kg,以药汁代水酿酒,装坛封口入窖,封存1个月后服用。每次服50~100ml,每日2次。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数日即显效。(雷炳生方)
  8.钩藤、三角枫(中华常青藤)、豆腐柴、板竹根(虎杖)、海风藤(山蒟)、红花、泽兰、麦冬,水煎服。(蓝柏林方)
  9.乌药、川芎、麻黄、枳壳、陈皮、干姜、白芷、甘草、桔梗、僵蚕各适量,水煎服,生姜为引。主治中风初起,四肢麻木者。(蓝龙信方)
  10.防己、肉桂、当归、人参、独活、正附子、白芍、黄芩、干姜、甘草、防风各适量,水煎服,生姜为引。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蓝龙信方)
  11.麻黄、香附、细辛、干姜、肉桂、人参、防风、川芎、羚羊角各适量,水煎服,姜汁为引。主治中风口眼歪斜。(蓝龙信方)
  12.风荷梨30g,鸡血藤10g,大血藤30g,鸡冠柴25g,爬山虎30g,五加根3g,马鞭草25g,大叶青20g,苍耳草15g,平地木20g,夏枯草3g,虎杖10g,细叶青20g,水煎服。(雷三妹方)
  (十九)黄疸
  黄疸是以全身发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分为阳黄和阴黄。
  黄疸的病因分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受外邪,特别是湿热疫毒之邪,郁阻中焦,蒸于肝胆,使脾胃失于运化,肝胆失于疏泄,胆汁浸淫肌肤而成。内因则多因脾胃虚寒,湿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液被阻,溢于肌肤而发黄。外因发黄多为阳黄,内因发黄多为阴黄。
  畲医认为,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阳黄之人阳盛热重,平素胃火偏旺,湿从热化而致湿热为患。由于湿和热有所偏盛,故阳黄在病机上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之别。阴黄之人,阴盛寒重,平素脾阳不足,湿从寒化而致寒湿为患。同时阳黄日久,或用寒凉之药过度,损伤脾阳,湿从寒化,亦可转为阴黄。
  畲医对黄疸的治疗以化湿利尿为大法,根据湿热和寒湿的不同分别采用清热利湿和温中化湿法。常用畲药为山里黄、茵陈、六月雪、平地木、虎杖、土茵陈、鸡娘草、香茶菜、岩柏、佛指甲、蓬蒿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茵陈30g,山里黄10g,茯苓15g,板蓝根25g,车前草10g,甘草5g,水煎服。(雷后兴方)
  2.香茶菜30g,山里黄根30g,茵陈20g,黄柏15g,海金沙(全草)20g,白茅根20g,金钱草20g,板蓝根30g,丹参10g,五倍子20g,茯苓12g,甘草8g,水煎服。(蓝水新方)
  3.山里黄根、六月雪、平地木(紫金牛)、竹米根(粉条儿菜)、土茵陈(阴行草)各适量,水煎服。用1周黄疸退后,用红鲤鱼加阔叶黄柏叶煎服,不复发。(雷友更方)
  4.虎杖15g,田基黄30g,土茵陈(阴行草)30g,车前15g,白英30g,十大功劳20g,山扁柏30g,水煎服。(雷国胜方)
  5.项颈花根(紫花)100g,大介狗尾巴(狼尾草)根50g,木贼50g,甘草3g,盐肉或盐肉骨头适量,水煎服。(蓝佰根方)
  6.鸡娘草(翠云草)全草连根30~50g,水煎服。(蓝文春方)
  7.紫金牛15g,阴行草15g,山里黄15g,凤尾草15g,白马骨15g,车前草15g,黄柏15g,松树儿(金株)15g,乌韭15g,海金沙15g,水煎服。(雷三妹方)
  8.黄荆楸(牡荆)根15g,煎汤烧豆腐吃。
  9.蚕砂9g,铁拳头(香茶菜)15g,茶水蓬(野艾)15g,龙须草9g,水苦益(鸡儿肠)18g,山里黄9g,水煎服。
  10、黄柏、六月雪各适量,加鸡蛋2个一起煎服(鸡蛋可不吃)。(雷祖利方)
  11.岩柏(江南卷柏)10g,乌韭10g,柏竹根10g,茵陈10g,水煎服。(钟乃金方)
  12.油柴、柳根、车前、小青(爵床)、佛指甲(垂盆草)、水黄枝、茵陈(阴行草)、黄柏、虎杖、蓬蒿、金钱、大黄各适量,水煎服。(雷宗明方)
  13.黄鸡(狭叶加大功劳)全草、盆地锦(石胡荽)全草、山水堇(腐婢)根各适量,水煎服。
  14.络石藤(薜荔)、栀子根(山里黄根)、方梗老鸦碗(活血丹)各适量,水煎服。(雷陈亮方)
  15.黄栀草(金丝梅)根适量,黄毛鸡1只,水煎服。
  16.盆地锦(天胡荽)全草、假花麦(野荞麦)块茎(切片)各适量,水煎服。
  17.山里黄根30g,野靛青(大青)15g,小香勾(全叶榕)30g,乌竹柴(乌饭树)15g,山麻慈(腐婢)15g,山茵陈(阴行草)15g,水灯草(灯心草)10g,蛤蟆衣(车前草)10g,梨子根(野山楂根)20g,野芥菜30g,木通(八月札)15g,水煎服。(蓝发高方)
  18.山里黄根、龙乌草、杏仁、天竹儿、梅儿根(梅树根)、山葡萄、乌药儿(乌药)各适量,水煎服。(蓝龙信方)
  19.铁拳头(香茶菜)60g,水煎服。
  (二十)胁痛(无黄疸型肝炎)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出现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由于肝居胁下,其经脉分布运行于两胁,胆又附于肝脏,故胁肋之痛主要责之于肝胆。本节主要论述由无黄疸型肝炎引起的胁痛。
  胁痛的主要病因为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引起肝气郁结;或气郁日久,血流不畅,使瘀血停留;或湿邪内侵,痰湿中阻,郁而化热,引起肝胆湿热;或体弱久病,劳欲过度,精血不足而致肝阴亏损。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阻滞胁络;或湿热内郁,肝失疏泄;或肝阴不足,经脉失养,胁脉绌急而疼痛。
  畲医治疗以胁痛为主症的无黄疸型肝炎以气滞、血瘀、湿热分别论治。常用畲药有紫金牛、阴行草、山里黄、白马骨、铁拳头、水苦益、黄皮绳子、佛指甲、茜草、铜丝藤根等。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红筋细叶乓棚(珍珠莲)45g,水天竹(柳叶白前)15g,
  水苦益90g,白鸡骨草(土牛膝)60g,白绳(香花崖豆藤)15g。水煎服。
  2.紫金牛15g,阴行草15g,山里黄(栀子)15g,凤尾草15g,白马骨15g,车前草15g,黄柏15g,松树儿适量,乌韭适量,海金沙适量。水煎服。
  3.铁拳头(香茶菜)60g,卷柏30g,白茅根30g,茶水蓬(野艾)15g,九层壳(牛皮消)根20g。水煎服。
  4.酸酸草(酢浆草)、老鸦碗(积雪草)各适量,水煎服。
  5.山油麻(阴行草)、水苦意(鸡儿肠)、遍地锦(破铜钱)、尺寸草(珍珠菜)、蛤蟆衣(车前)、酸酸草(酢浆草)各适量,煎汤,加麻油与毛兔肉炒服。
  6.黄皮绳(藤葡蟠)适量,与猪肚炖服。
  7.海金沙根50g,平地木适量,水煎服。(蓝文春方)
  8.华山矾30g,鸡眼草15g,水团花15g,地耳草10g,板蓝根15g,鸡儿肠15g,阴行草15g,兖州卷柏10g,积雪草10g,山里黄根15g,水煎服。
  9.天中茶根15g,猕猴桃根15g,坛柏10g,铁秤锤15g,犬牙草10g,观音扇10g,豆腐柴根10g,铜丝藤根10g,百路通10g,水灯心10g,大血藤10g,还阳草10g,冬桑叶5g,菊花8g,升麻10g,水煎服,红糖为引。忌过咸及油腻、酸、辣等刺激性食物。(蓝松林方)
  10.穿破石30g,白马骨15g,岗稔根30g,矮茶(紫金牛)30g,蒲公英30g,大青叶15g,佛指甲(垂盆草)30g,鬼针草30g,水煎服。主治乙型肝炎。(郑宋明、雷后兴方)
  对85例慢性乙型肝炎用本方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生化指标、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停药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该方已研制成医院制剂。
  11.平地木(紫金牛)20~30g,黄柏20~30g,山里黄根20~30g,茜草20~30g,水煎服。(雷祖利方)
  12.乌根草(海金沙)、山油麻(阴行草)、石刀(石韦)、田基黄、佛指甲(垂盆草)、小青(爵床)、白马骨、白花蛇舌草、山里黄根、虎杖、茜草、柳根各适量,水煎服。(雷宗明方)
  13.千年霜(鹿含草)、海金沙、白茅根、紫金藤、黄柏、五倍子根(盐肤木),水煎服。
  14.虎杖20g,鼓刺草(虎刺)根20g,山里黄根20g,鱼腥草20g,萹蓄20g,烧红爪鸡服。
  15.铜丝草(大叶金发藓)、水丁草(水灯心)、山里黄根、水杨桃根(细叶水团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水杨柳、铁丁头(香茶菜)、铁苋菜、茵陈、温州清(马兰)各适量,水煎服。(蓝观芝方)
  16.黄皮绳子(藤葡蟠)适量,与猪肚炖服。
  17.香茶菜10g,茵陈15g,山里黄根20g,虎杖根10g,菊花15g,野麦冬15g,丹参10g,勾儿茶15g,海金沙藤10g,苦丁茶10g,千年霜15g,白茅根15g,绞股蓝20g,水煎服。(蓝学武方)
  18.山里黄根15g,矮茶(紫金牛)30g,千年勿大树(六月雪)30g,山油麻(阴行草)30g,竹米根(粉条儿茶)10g,水煎服。加减:谷丙转氨酶升高加黄鸡母(畏芝)30g,黄瓜碎(垂盆草)30g;总胆红素升高加岩柏(兖州卷柏)30g,山里黄10g。
  郑宋明用上方对45例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血生化主要指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HBeAg和HBV-DNA阴转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
  (二十一)癥瘕
  癥瘕以腹内结块,坚硬不移,或痛或胀为主症。
  畲医认为,癥瘕多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或酒食不节,饥饱失宜,饮食所伤,或寒湿侵袭,脾阳不运,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阻滞,瘀血内停,而成癥瘕。
  治疗癥瘕的主要单方验方有:
  1.九头狮子草(杜根藤)全草、岩柏(兖州卷柏)全草、地胆草全草各等量,晒干磨粉,每次15g,开水冲服,每日3次。
  2.五倍子根(盐肤木)15g,紫骨藤9g,茶水蓬(野艾)9g,银花9g,山里黄根15g,龙须草10g,云木片(广木香)9g,茵陈9g,地骨草9g,海金沙9g,花粉9g,鹿含草9g,九层壳(牛皮消)9g,水煎服。
  3.两头牢15g,山楂仁15g,狗雪草(红边草)12g,山楂根20g,黄柏12g,水煎服。(蓝正玉方)
  4.大响铃根300g,刺渔树片100g,白乌骨鸡1只。上药切片,放入鸡腹内,用线缝好,放碗内隔水蒸熟,吃鸡喝汤。一次服不完可分多次服。主治肝硬化,早期腹水。(雷翠芳方)
  5.辣蓼子10g,三年陈茶叶20g,山磨慈根30g,桂圆7粒。用法:用茶叶煎汤后的水煎药服,冰糖为引。(雷宗明方)
  (二十二)鼓胀
  鼓胀是以腹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青筋显露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又称蛊胀。
  畲医根据鼓胀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分为气鼓、血鼓和水鼓三种鼓胀,而且三者互为相因,互为转化。有先病气滞而后血结者,有先病水肿而后血瘀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水蓄者。
  鼓胀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虫毒感染,或黄疸癥瘕日久转化而成。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受病,气、血、水瘀积腹内,以致腹部日渐胀大,终成鼓胀。
  畲医对鼓胀也可按痧症辨证治疗,发痧疗法在痧症中已有论述。本节主要讨论内治法。常用畲药有茶水蓬、铁拳头、山油麻、鸭掌柴、九头狮子草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白头翁15g,茶水蓬(野艾)3g,铁拳头15g,黄栀根9g,棉茵陈12g,龙须草18g,朱砂根9g,水煎服。
  2.蒙干笋30g,山步仁(醉鱼草)15g,天蓼(荭草)15g,寒扭尾根15g,山茵陈15g,水煎服。(雷德许方)
  3.天蓼(荭蓼)、苍耳全草、柚皮(要心红者)、樟皮、猢狲球(南五味子)根适量,水煎服。
  4.半枝莲30g,九头狮子草(研粉吞服)30g,四脚天王(大叶三点金)15g,地耳草30g,马蹄金30g,阴行草30g,金钩藤15g,鸭掌柴(风荷梨)15g,水煎服。
  5.天竹儿、大腹皮、石榴皮、天罗丝壳各适量,水煎服。
  6.铜丝藤草(海金沙)、水丁草(水灯心)、山里黄根、水杨桃根(细叶水团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水杨柳、铁丁头(香茶菜)、铁九菜、茵陈、温州清(鸡儿肠)、车前草、岩柏、白藤梨各适量,水煎服。(蓝观芝方)
  7.金钱草10g,泽泻10g,泽兰叶12g,车前子10g,大腹皮15g,果仁20g,龙胆草20g,丹参20g,锦金香10g,虎杖10g,铁九菜10g,生黄根10g,半枝莲10g,白花蛇舌草15g,九节茶10g,大活血10g,矮茶10g,茯苓皮10g,土茯苓10g,水煎服。(雷新原方)
  8.水边黄、水黄枝、山油麻、山荳、盐肤木各适量,煎汤煮鸡吃。
  9.干生(身)柴根、九头狮子草、地胆草、九层皮、七叶黄金秋、铁拳头、水杨柳各适量,水煎服。(雷宗明方)
  10.牛奶绳、山油麻、花绳儿、厚朴、山苍子根、黄桑皮、山里黄根、扁柏儿、米筛子各适量,水煎服,橘饼为引。(雷三法方)
  (二十三)水肿
  水肿是体内水液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畲医将水肿分为阳水和阴水,并提出“阳者必热,热者多实;阴者必寒,寒者多虚”的理论。
  水肿的病因为风邪外袭,热毒内蕴,水湿浸淫,饮食劳伤,肾精亏耗等。主要病机为肺、脾、肾三神失司,以致肺不通调,脾失运化,肾不开合,水液停留,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水肿的治疗根据阳水和阴水的不同,再区分是风邪、水湿、热毒、劳伤还是肾亏,采用不同的治法。常用畲药有四干毛张老、羊鼻草、土木香、田螺、蛤蟆衣子、鱼腥草、千里光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四干毛张老(翅茎香青)适量,水煎服。
  2.车前草、韭菜冬(瞿麦)、羊鼻草(水灯心)、马兰根各适量,水煎服。
  3.千里光150g,水煎服。(蓝信灼方)
  4.五龙会(梵天花)10g,土牛膝7g,金橘根(金豆)8g,益母草15g,地胆草15g,土木香7g,清水藤(多花勾儿茶)10g,溪酸8g,水煎服。加减:体寒者加八卦藤10g;体热者加灯心草头15g,土黄柏10g。
  5.田螺肉6枚,葱头6g,冰片0.1g,上药捣烂敷脐上。
  6.鱼腥草15g,车前草15g,地锦草12g,玉米须10g,茅根12g,水煎服。(雷后兴方)
  7.豆腐柴30~50g,香屯3g,八字草(人字草)30~50g,天蓼(荭草)30g,白奇柴30g,水煎服。忌盐、猪肉。属寒用酒煎药。(雷发久方)
  8.血藤根(大血藤)6g,红梧桐9g,铁烛台(地胆草)4.5g,柴胡6g,艾叶3g,山里黄根6g,龙芽草6g,土木香(牡荆)6g。上药加酒300ml煎服,男性患者去血藤根加杜仲6g。
  9.茵陈9g,通草2g,甘草2g,水煎服。
  10.蛤蟆衣子(车前子)、鸡肫皮(鸡内金)、小黄蜂窝泥各适量,水煎,取汁于杯中,杯放地,凉后加酒服。
  11.鲜大葱6g,白矾6g,捣烂敷脐上。
  (二十四)腰痛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畲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寄于腰内,故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腰痛的病因病机是由于久居冷湿之地,涉水冒雨,感受寒湿;或感受湿热之气,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或跌仆损伤经脉气血,或腰部闪挫,使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元亏虚,腰部失于濡养而发生腰痛。
  畲医治疗腰痛的常用畲药有土牛膝、山猪绳、白花蒿、狗骨草、金腰带、赤地利根。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土牛膝适量,研粉,调鸡蛋,菜油炖熟,红酒冲服。
  2.山猫绳(伸筋草)15g,鸡方尾(江南卷柏)15g,黄芪6g,升麻2g,浸酒服。
  3.白花蒿(四季菜)200~250g,水煎服。
  4.狗骨草(红柳叶牛膝)根适量,与鸡蛋炒食,不加水。
  5.金腰带(山蚂蝗)根、牛奶绳(千斤拔)各适量,加猪爪煎,吃肉喝汤。
  6.条芩10g,山里黄10g,金银花10g,连翘10g,大生地15g,车前子10g,姜半夏10g,陈皮8g,生白术12g,酒砂仁6g,水煎服。(蓝龙信方)
  7.赤地利根30g,米酒炖服。
  8.当归3g,红花3g,牛膝3g,威灵仙2g,桃仁7粒,加水500ml,煎至100ml,再加白酒半杯,口服。
  (二十五)淋证
  淋证是指小便不爽,频数涩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畲医对淋证的分类,历代有不同的分法。一般把淋证分为热淋、石淋、血淋三种。
  淋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膀胱湿热;或湿热蕴结,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结为砂石;或热盛伤络,迫血妄行,血脉损伤而发为血淋。
  畲医治疗淋证主要以清热利湿为大法。如热伤血络者,治宜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者,治宜通淋排石。常用畲药有车前草、金钱草、海金沙根、田苋、灯心草、九头青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九头青(簇花龙胆)适量,水煎服。
  2.龙须草、海金沙、白茅根各适量,水煎服。
  3.小青(小青草)15g,老鸦碗(积雪草)15g,水煎服。
  4.车前草、坑仙(石菖蒲)、水苦意(鸡儿肠)、了哥王、白茅根、白头翁花(佩兰花)、金银花叶、大叶蓼各适量,水煎服。头剂加扁柏适量。
  5.车前草10g,金银花10g,凤尾草15g,灯心草10g,甘草5g,水煎服。(雷后兴方)
  6.蛤蟆衣(车前草)15g,金钱草15g,龙须草15g,白茅根(蛤蟆草根)15g,水煎服。(蓝祝飚方)
  7.小茴香根、车前子、千里光、半边莲各适量,水煎服。(雷宗明方)
  8.青金竹叶15g,生石膏30g,上药研碎,水煎服。(雷翠芳方)
  9.灯心草10g,木通10g,车前子15g,萹蓄15g,滑石10g,大黄10g,水煎服。
  10.瞿麦15g,萹蓄15g,金钱草30g,郁金20g,牛膝12g,海金沙15g,滑石粉20g,猪苓15g,车前子15g,莪术5g,泽泻12g,天葵子12g,鸡内金10g,茯苓12g,水煎服。主治膀胱结石。(钟义春方)
  11.金钱草30g,郁金15g,鸡内金15g,王不留行子10g,泽泻10g,甘草3g,水煎服。主治结石。
  13.田苋(刺苋)30g,黄酒250ml,水250ml煎服,日服1剂,6剂为一疗程。主治血尿。
  14.琥珀3g,金钱草15g,车前子15g,木通6g,茯苓10g,青皮10g,滑石12g,水煎服。加减:大便结加大黄、水黄枝、甘草;湿重加猪苓、米仁;疼痛加玄胡、小茴香、莪术;气虚加党参、黄芪、白药;血尿加蒲黄、大小蓟;肾虚加桑寄生、川断、菟丝子;内寒加肉桂、附子片。(雷宗明方)
  (二十六)痹证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脉血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关节酸痛麻木,屈伸不利,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痹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邪,使邪注经脉,留于关节,气血痹阻;或感受风热之邪与湿邪合而为患,或风寒湿邪日久不愈,郁而化热,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形成痹证。
  畲医对痹证的治疗首先区分风、寒、湿、热等病邪的不同,再根据关节的疼痛、红肿等情况进行论治。常用畲药有黄金楸、山橘、红楤木、白楤木、半边风、九节兰、钻地风、枫茄子、八角枫、九里火、寒扭根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龙骨刺根(飞天擒捞)15g,金鸟仔根(锦鸡儿)15g,穿山龙(南蛇藤)12g,猪脚或猪骨髓120g,用水煮至猪脚烂,食汤及肉。注:孕妇禁用。(蓝石兰方)
  2.玄驹(顶突黑蚂蚁)1.2g,九里火(威灵仙)1.2g。用法:两药研粉口服。主治风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徐志林、雷玉琴方)
  3.半边风(风荷梨)20g,四面风(卫矛)20g,白花蒿20g,白藤扭(黑鳗藤)20g,当归20g,牛膝全草20g,丹参10g,鹿含草10g,桑寄生10g,白及10g,水煎服。
  4.山橘(金豆)根、九节兰(草珊瑚)根、瓜子藤(念珠藤)、枫树宕落(珍珠莲)藤、三角枫(中华常春藤)根各适量,鸡一只(去头、足、翅),共煮至鸡烂,加红糖或盐少许,喝汤吃肉。
  5.黄金楸(牡荆)6g,山橘(金豆)根6g,钩藤4.5g,牛奶柿(老鸦柿)4.5g,红百鸟不宿(刺茎楤木)3g,细叶冬青(毛冬青)6g,黄酒炖服。
  6.五加皮20g,白百鸟不宿(楤木)30g,石杨梅(石吊兰)30g,浸黄酒服。
  7.红百鸟不宿(刺茎楤木)30g,五加皮30g,山橘(金豆)根15g,金钩钩(钩藤)10g,上药浸黄酒1000ml,每天3次,每次适量。
  8.刺茎楤木30g,风荷梨20g,满坑香(海风藤)30g,九节兰30g,枫树上的尖叶墙(叶尖)30g,水煎服。
  9.忍冬藤一把,百江通(六棱菊)一把,山甘草(桑天三七)适量,水煎服。
  10.寒扭根(高粱泡)、山糖子(山橦子)各适量,加猪脚尖,水煎服。(蓝龙信方)
  11.八角枫、土牛膝、连翘根、酸扭根(高粱泡)各适量,水煎服,关节肿大加乌药。(雷友更方)
  12.枫茄子(路路通)15g,钻地风30g,五加皮30g,鸡血藤30g,川断30g,老鹳草30g,狗脊30g,豨莶草30g,八角枫15g,土牛膝30g,用酒5000ml浸服。(叶汝文方)
  13.血藤10g,半边风12g,八角刺根12g,枫树上寄生的骨碎补15g,茯苓12g,茜草10g,红百鸟不宿根12g,钩藤根12g,节节草根10g,华紫珠根12g,搁公扭根10g,络石藤10g,米筛花10g,土大黄10g,九节兰10g,金纽扣12g,五加皮10g,水煎,加红糖、糯米酒服。(蓝松林方)
  14.白毛桃(毛冬瓜)、落坭泡(寒莓)、过山龙(南蛇藤)、红狗岑根(丰城鸡血藤)、九重皮(畏芝)、九节兰(草珊瑚)、八角枫、山木蟹(红茴香)、细叶奶奶(奶汁树)、野油皂(云实)、金钩钩(钩藤)各适量,水煎服。
  15.忍冬藤30g,鸡矢藤30g,天仙藤15g,白毛藤20g,牛鼻藤50g,南风藤20g,水煎服。(雷国胜方)
  16.五叶草(老鹳草)30g,九里火(威灵仙)30g,活血丹(丹参)12g,油茶树根12g,赤芍12g,水煎服。(雷炳生方)
  17.九脚茶(草珊瑚)、希石草、五加皮、木耳草、石冷深各适量,水煎服。若手脚冷,加满坑香、寒扭根。(雷宗明方)
  18.穿山龙9g,铁牛入石9g,虎头焦9g,当归9g,雨伞肩头9g,将上药装入鸡腹内,加红糖少许炖4小时,空腹服食。(钟山霖方)
  19.红百鸟不宿30g,鸭掌树(树参)30g,满坑香30g,九节兰(草珊瑚)30g,枫树寄生30g。用法:水煎汤,加猪爪一只炖熟,加黄酒适量。(钟岩翠方)
  20.脚底叶(景天)4.5g,水天竹(柳叶白前)4.5g,坑仙(石菖蒲)6g,铁雨伞(朱砂根)3g,水煎服。
  (郑宋明)
  第二节 外科
  畲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治疗经验丰富,治疗方法较有特色,病种广泛,包括疮疡病、皮肤病、乳房病、肛肠病及毒蛇咬伤、烧伤、肠痈、附骨疽等病证。
  畲医对外科疾病的分类,以病变发生在皮、肉、脉、筋、骨等不同部位来区分,再分别表里、寒热、阴阳、脏腑进行辨治。
  一、病因病机
  外科疾病大多生于体表,易于诊断,但每一种病证的致病因素不同,因而发病机理和症状表现也不相同。主要病因有外感邪毒,侵害人体;或受到特殊之毒如虫毒、蛇毒、漆毒、食物毒和疫疠之毒伤害;或外来伤害如沸水、火焰、损伤、寒冻等;或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房室劳伤等损伤脏腑。以上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几种因素同时致病,且内伤和外感常常相合致病。畲医认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与其发病部位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凡发于人体上部的,多因风温、风热而引起;凡发于人体中部的,多因气郁、火郁而引起;凡发于人体下部的,多因寒湿、热湿而引起。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气血、脏腑、经络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主要是气血凝滞,经脉阻塞,脏腑功能失和。但气血、经脉、脏腑又寓于阴阳之中,尽管临床表现千变万化,但不外乎阴阳的失调和偏胜,所以阴阳是分析外科疾病属阴证、阳证,为阴虚、阳虚的基本纲领。
  二、特殊辨证方法
  外科疾病的辨证,主要是通过四诊的观察,将人体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结合外科特殊的辨证方法如辨阴证阳证、辨肿痛痒脓、辨溃疡形色、辨善恶顺逆等综合分析,最终作出诊断。
  (一)辨阴证阳证
  阴阳辨证是畲医药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外科疾病首先要辨清阴阳,才能指导治疗用药。如急性发作属阳,慢性发作属阴;发病部位在皮肉之间的属阳,在筋骨的属阴;皮肤颜色红活焮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皮肤温暖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表皮肿胀势高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胀肿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的属阴。疼痛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或抽痛的属阴;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病程较短的属阳,病程较长的属阴。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辨别阴证阳证只不过是一个归类,在辨证中又绝不能拘泥这一点,由于病情复杂变化,不会很单纯地出现阴证或阳证,还可能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阴阳变化,所以要全面掌握辨证方法,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二)辨肿痛脓痒
  外科疾病中的疮疡或皮肤病,局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症状,辨别这些症状的不同,便于诊断和治疗。如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属火;肿而木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有酸痛者属寒;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者属风;肿而皮肉重垂,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者属湿;肿势皮紧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而消长者属气;肿势或软如绵,或硬如核,不红不热属痰;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者属瘀血。又如疼痛,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属热;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暖则痛缓者属寒;痛无定处,忽彼忽此,游走甚速者属风;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者属气;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属瘀血。痒是由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而引起气血不和而成。如走窜无定,遍体作痒,为风;浸淫四窜,黄水淋漓,越腐越痒,多为湿;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多为热。脓是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所化生。疮疡病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所以辨脓的有无至关重要。如按之灼热痛甚,肿块已软,脉来数者,为脓已成;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三)辨善恶顺逆
  外科疾病的善恶顺逆,是指预后好坏。在外科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即称为顺证;反之,凡不以顺序出现不良的症状者即为逆证。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良好,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畲医药在长期的外科疾病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判断预后好坏的“六善六恶”理论。
  1.六善
  心善:精神清快,语言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躁,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
  肺善: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胆善: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不惊不慌,身如体爽。
  2.六恶
  心恶: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口糜满布,纳药呕吐。
  肺恶:皮肤枯槁,痰多音喑,呼吸喘促,鼻翼扇动。
  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胆恶:身体浮肿,呕逆肠鸣,不思饮食,嗜卧语低。
  三、治疗法则
  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分为内治和外治两种。内治法根据外科疾病发展过程的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再结合整体情况分别采用如解毒、清热、和营等治法。外治法主要是用畲药外敷,施用于患处,使药物直达病所而产生作用。
  四、病证论治
  (一)疔疮
  疔疮是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发于颜面的疔疮,很容易走黄,如处理不当,会导致生命危险。
  畲医按疔疮发病部位不同一般分为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五种,治疗时按局部和整体辨治。
  疔疮的病因主要为火热之毒。其毒或因恣食膏粱厚味、甘肥醇酒、辛辣炙煿,使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或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或因抓破皮肤,又复感毒邪,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而成。
  在疔疮发病过程中,有初期、中期和后期之分。初期只是在皮肤局部出现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继而刺痛,焮热肿胀,红色不明显,随后肿势渐扩大。中期肿势更为扩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常伴有发热、口渴、头痛、便干溲赤、苔薄黄或腻、脉弦滑数。此时脏腑蕴热,火毒炽盛。后期肿势局限,溃脓黄稠,逐渐肿退痛止,趋向痊愈。
  畲医治疗疔疮以内服清热解毒药及外治为主。常用畲药有二花针、七姐妹、番薯种叶、白百鸟不宿、五叶草、鸡儿肠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洗米草(接骨草)叶适量,水煎服。
  2.金银花30~50g,水煎服。(蓝文春方)
  3.白菊花12g,甘草12g,水煎服。
  4.疔药(农吉利)12g,甘草12g,捣烂外敷。
  5.苗丰与白酒调外敷。也可用于乳腺炎。
  6.泡桐叶、白毛桃根皮(毛冬瓜)各适量,研细,与酒糟混合调匀,用菜叶包好,放入火中烤热外敷。
  7.二花针(巴东过路黄)根茎适量,加食盐捣烂外敷。
  8.二花针(巴东过路黄)、五叶草(蛇含)各适量,捣烂外敷。
  9.番薯种叶、梨叶、七姐妹叶、马任菜各适量,捣烂外敷。(雷宗明方)
  10.番薯种叶、鸡荒草各适量,加红糖捣烂外敷。
  11.黄连3g,黄芩6g,黄柏9g,山栀9g,连翘12g,牛蒡子9g,甘草3g,水煎服。
  12.浪荡花(芙蓉)适量,水煎服。
  13.白百鸟不宿(楤木)根皮适量,捣烂外敷。
  14.白地蜂蓬(紫背金盘)5~10g,水煎服。(蓝文春方)
  15.鸡儿肠250g,食盐25g,捣烂外敷。
  16.川柏10g,奇良10g,大力子10g,黑丑(研细)10g,炒栀子10g,川黄连15g,金银花10g,石决明10g,天花粉15g,甘草10g,红花1g,黑元参15g,水煎服,每天2次。大便不通加大黄15g,厚朴10g。(钟秉吴方)
  17.七姐妹、细叶冬青(毛冬青)、牛目引叶(醉鱼草)、半边莲各适量,捣碎外敷。(钟金海方)
  18.鲜野芥菜(蔊菜)全草适量,捣烂外敷。(雷根翠方)
  19.梨头草全草、鲜番薯嫩叶各适量,捣烂外敷。(雷根翠方)
  (二)疖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发生在暑天者又称“暑疖”。疖分有头和无头两种,有头者称“石疖”,无头者称“软疖”。
  疖一般症状较轻而易治。起初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出脓即愈,故畲医有“疖无大小,出脓就好”的说法。
  疖的病因病机多因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或强烈的日光曝晒,感受暑毒而成;或因天气闷热,汗泄不畅,遂使热不能外泄,暑湿热邪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感毒而生暑疖。风火湿邪相搏也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此外素体衰弱,肺神失司,皮毛不固,致外邪侵袭易发本病。
  常用治疖畲药有吉花、山里黄根、鸡儿肠、水苦意、芙蓉叶等。主要单方验方有:
  1.吉花(野菊花)、犁头草各适量,加白糖捣烂外敷。
  2.山里黄(山栀)根一小把,枯文(腐婢)根一小把,淡竹叶全草一把,水煎服。
  3.卷丹(百合)适量,碾粉调敷。(蓝伯根方)
  4.水苦意(鸡儿肠)250g,盐25g,捣烂外敷。(蓝正玉方)
  5.蟾酥饼适量,磨水调敷患处。(钟秉吴方)
  6.芦竹笋适量,捣烂加烧酒少许外敷。本方用于七圹疔,本圹疔生于百会穴,大小不一,全头肿大疼痛,疔头上必有2根红发,先拨去红发,再外敷。
  7.蒲公英、紫花地丁、千里光、芙蓉叶各适量,鲜草洗净晾干,加蜜捣烂外敷。如脓肿另加墙草(白猪仔菜)。1~2天换药1次。(林明方)
  8.猫须适量,烧灰,调麻油,外涂患处。
  9.茅莓叶适量,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
  10.活蟾蜍1个,百草霜1g,共捣烂敷患处。
  11.铺地锦一把,红线青蛙一只,将青蛙去内脏,加冰糖适量,与上药同捣烂敷患处。
  12.蛎壳灰适量,捣为末,调米醋外涂患处。
  (三)外痈
  痈是一种发生于皮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畲医认为“痈”是气血被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内痈和外痈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发在体表,但治疗上有所不同,本节只论述外痈。
  外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但也有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外痈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有恶寒发热、口渴、大便秘结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会造成陷证。
  外痈的病因病机多为感受外邪,或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受外来伤害,感受毒气等,引起邪毒壅聚,致使营卫不知,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畲医认为,人体血脉流动,有赖心的推动,靠心神所司,若上述病因所致,或使心神失司,气机运行失常,影响血行通畅,从而邪热阻于皮肉之间,聚结成形,发为痈肿。
  畲医治疗痈肿以祛除毒邪,流通气血为主。初起若尚未化脓,应促其消散,在化脓阶段,应促其成脓。溃脓后应治以补益之品。常用畲药有野菊花、鸡屎柴、山刚子、山黄花、仙人掌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四叶金鲜叶适量,银针密刺小孔后,浸醋外敷。
  2.百合花头(百合鳞茎)50g,食盐10g,共捣烂外敷。
  3.鲜八角金盘根茎适量,磨成糊状抹患处。
  4.大黄切片适量,用热水浸泡待软,敷于患处。
  5.石菖蒲、葱头、生姜各适量,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
  6.白蚯蚓去内脏,晒干研末,醋调外涂患处。另加内服:流痰柴(常山)、凤胎草(铺地黍)、鸡屎柴(鸡矢柴)各适量,水煎服,日服1剂。
  7.水香花叶、腌肉各适量,捣烂外敷。(雷宗明方)
  8.仙人掌、蒲公英、野菊花、红糖各适量,捣烂外敷。
  9.鲜马齿苋30g,捣烂外敷。
  10.黄犄牛花(闹羊花)适量,根劈成碎片,放一锅水,与用箬包好的糯米一起放入锅内,等锅内水干掉后,用糯米捣敷。
  11.白玉簪根适量,捣烂外敷。
  12.野黄柏(枸橘)、豆腐各适量,捣烂外敷。
  13.木灵光(千里光)30g,山野猪(土茯苓)30g,白蛇草(白花蛇舌草)30g,佛指甲(垂盆草)15g,之二(了哥王)15g,山黄花(一枝黄花)15g,金银花30g,山步仁(醉鱼草)根15g,地螺蛳(地菍)30g,山刚子(崖花海桐)根(去外皮)15g,水煎服。此外用金烛台(七叶一枝花)、石膏、蒙古绳、青绳、木防己各适量,用米泔水淘洗捣烂,取其汁洗伤口。主治深部痈肿经久不愈。
  14.鲜瓜子草(瓜子金)适量,加食盐捣烂外敷。
  (四)乳痈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多见于哺乳期妇女,是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
  乳痈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乳汁淤积,乳头破碎,或感染小儿口中热毒之气,或因毒邪外袭,均可使乳汁淤滞,乳络不畅,乳管阻塞,化热而成乳痈。其次是肝郁胃热,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产后饮食不节,胃中炽热。畲医认为,循行乳头的经脉属厥阴肝经,肝主流泄,有调节乳汁分泌的作用,而循行乳房的经脉属阳明胃经,乳汁为气血所化,源出于胃,为水谷化生。如肝气不舒,厥阴之气不行而肝失疏泄,胃热壅滞,与阳明之热蕴结,以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而成乳痈。
  治疗乳痈初起宜疏肝清热,通乳消肿;成脓期宜清热解毒,溃后托毒排脓。常用畲药有金钗花、白老鸦碗、鲜仙人掌、蒲公英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金钗花适量,鲜根捣烂外敷。
  2.垂盆草适量,加红糖捣烂外敷。
  3.白老鸦碗(堇花)适量,加盐捣敷脚心(涌泉穴),另取菜油煮沸,凉后用生姜蘸之搽患处。
  4.庙风(长圆叶艾纳香)叶适量,捣烂调白酒外敷。
  5.鲜仙人掌适量,去刺,加鸭蛋清少量,共捣烂外敷。(雷后兴方)
  6.生香附、酢浆草、积雪草各适量,加入红糖少许同捣烂外敷。
  7.蒲公英30g,金银花15g,当归尾15g,路路通15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3日为一疗程。
  8.鲜火烧菜(牡蒿)适量,加食盐捣烂外敷于红肿处。(雷树成方)
  9.石豆(广东石豆兰)全草30~50g,水煎服。(蓝文春方)
  (五)痔疮
  痔疮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痔疮多见于成年人,因痔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畲医认为,痔疮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饮食不节,燥热内生,下迫大肠,或久坐、负重、远行,或因湿热下注,或肛门裂伤,毒邪外侵等,以致血行不畅,气血瘀积,热与血相搏,则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结滞不散,或因热迫血不行,瘀结不散而成。
  畲医治疗痔疮以清热凉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清热通腑为主,结合外用敷药和熏洗等方法。常用验方如下。
  1.前胡根适量,与烧酒捣烂外敷。
  2.猪大肠250g,山豆根30g,加水炖半小时,喝汤吃猪肠。(雷小玲方)
  3.田螺头烧灰,涂患处。本方治外痔。(钟金海方)
  4.〓木嫩叶适量,晒干捣碎,外敷。本方治内痔。(钟金海方)
  5.五倍子适量,碾粉,加乌桕油调敷患处2~3天。(雷友更方)
  6.山田螺5个,竹炭、冰片各适量,外敷2天。(雷祖利方)
  7.防风30g,川芎30g,当归30g,山楂根60g,硼砂30g,五味子30g,外用。(钟义春方)
  8.山楂根60g,五味子30g,硼砂30g,外用。(钟义春方)
  (六)肠痈
  发生于肠道的痈肿称为肠痈,是畲医外科痈肿病的内痈之一。
  有些畲医又根据肠痈症状的不同分为缩脚肠痈和盘肠痈。
  肠痈的病因病机主要有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膏粱厚味,恣食生冷,使脾胃受损,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生湿生热,败血留瘀;或寒温不适,外邪侵入,邪气化热,郁热成痈;或情志所伤,气机不畅,气血不和,日久化热成痈;或急奔跌仆,气滞血瘀,肠道传化不利,浊气败血壅阻而成肠痈。
  畲医对肠痈的治疗分内治和外治。内治以行气祛瘀,泄热通腑,解毒透脓为主,外治用畲药灌肠或针刺等。常用畲药有红藤根、败酱草、金丝猫、鬼针草、山红枣、银花、薏仁等。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红藤根(大血藤)适量,水煎服。
  2.地榆40g,金银花30g,薏仁30g,甘草15g,水煎服。(蓝水云方)
  3.金丝猫碾粉,每次1~3g,开水冲服。或切片水煎服。(蓝松林方)
  4.败酱草30g,鬼针草60g,田基黄30g,苦职30g,开水炖服。(蓝际股方)
  5.黄省藤(红藤)、败酱草(苦益菜)各适量,水煎服。(蓝龙信方)
  6.黄省藤(红藤)30g,山红枣(地榆)30g,砂糖杆(金樱子根)60g,牛须刺(大蓟)30g,银花90g,当归60g,麦冬6g,玄参30g,黄芩10g,薏仁25g,甘草9g,水煎服。3剂可愈,不宜剧烈运动。(雷炳生方)
  7.鬼针草、败酱草各适量,水煎服。(钟奶康方)
  8.二头生(腹水草)10g,土桃仁5粒,冬瓜仁15g,蒲公英10g,红藤10g,水煎服。(蓝陈发方)
  (七)烧伤
  因热(火焰、热气、热水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损伤,称为烧伤。又称烫伤。
  烧伤由于热力的作用侵害人体,以致皮肉腐烂而成,轻者皮肉损伤,不影响脏腑,严重者则不仅皮肉损伤,而且火毒炽盛,热毒内攻脏腑,灼伤阴液,以致体内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或产生变证。
  畲医治疗烧伤,轻症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重症则宜固护阴液,或清营凉血解毒。体虚者宜调补气血。一般以外治为主,可配合内服药。常用畲药有虎杖根、大黄、地菍、陈茶、大黄等。单方验方如下。
  1.酸杆(虎杖)根适量,用米泔水磨汁外搽。
  2.岩油(钟乳石)适量,猪胆1只,牛胆1只,捣烂外敷。
  3.生大黄30g,地骨皮15g,冰片1.5g,共研粉,清油调敷,每日1~2次。(蓝国福方)
  4.乌桐灌(赤楠)叶适量,碾细末,清油调敷,每日1~2次。(蓝国福方)
  5.龙须骨、爬山龙、冰片各适量,共研末加麻油调敷。(朱根凤方)
  6.虎杖300g,七姐妹叶30g,山枣皮50g,儿茶30g,白梨头尖(匍伏堇)100g,野地茄叶(地菍)100g。用法:上药晒干,磨成极细末,入瓷瓶贮存,用时加麻油调之外敷。适用于水火烫伤,中小面积烫伤5日内用药不留疤痕。年龄小、病情轻可酌情减量。(雷国胜方)
  7.虎杖根25g,陈茶叶25g。用法:陈茶叶放入茶杯,冲入开水150~200ml,置锅内炖20分钟。取瓷钵倒置,洗净钵底,倒上茶叶水,用虎杖根在钵底磨成糊状,取鸭羽蘸虎杖浆涂抹伤口。
  8.大叶山介菜(东风菜)根、大蓟根各适量,用米汤或人乳磨出浆,外敷。(蓝官奶方)
  9.山枣仁(地榆)根适量,磨汁外搽。
  (八)瘾疹
  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故名瘾疹。也称风疹块或游风。瘾疹的特征是瘙痒性风团块,突然发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
  畲医认为,瘾疹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风寒外袭,蕴积肌肤,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表而引起营卫失调;或肠胃湿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或因食鱼虾发物以致湿热内生,逗留肌肤而发;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血虚生风,或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所致;或情志内伤,肝神、肾神失司,肌肤失养,生风生燥,阻于肌肤而成。
  治疗瘾疹以内治为主,结合外治。常用畲药有白花蒿、一枝黄花、肤盐桃、桑叶树根皮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芥穗9g,生白芍9g,当归5g,桔梗6g,川芎6g,薄荷3g,生白术9g,生地9g,黄芪9g,水煎服。(蓝国福方)
  2.白花蒿(四季菜)适量,水煎外洗。
  3.白花蒿(四季菜)30g,蒲公英10g,银花10g,黄柏10g,鱼腥草10g,大力子10g,水煎服。
  4.千里光、古丁绳、金银花、乌柳绳(藤胡颓子)各适量,水煎服。
  5.杨梅树皮、板栗树皮各适量,水煎外洗。主治漆树过敏。
  6.枫树球(路路通)30g,枣树皮60g,红糖30g,水煎服。
  急性者3天可愈,慢性者5~15天可愈。(雷炳生方)
  7.鲜一枝黄花适量,洗净捣烂绞汁,炖热擦身。
  8.桑叶树根皮(桑白皮)、肤盐桃(盐肤木)全草、火凤柴(荭草)各适量,水煎服。
  (九)湿疮
  湿疮是指皮损多种、形态各异、局部有瘙痒、糜烂或有结痂的皮肤疾患。
  湿疮根据发病形态和部位的不同,分别又称为“浸淫疮”、“栗疮”、“旋耳疮”、“肾囊风”、“四弯风”等。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湿疮的发病特点为多形性损害,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畲医认为,湿疮的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足,肝神、脾神失司,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急性者以湿热为主。如湿邪留恋,脾虚不运,久则生风生燥及伤血,肌肤失养而成慢性。治疗湿疮急性应清热利湿为主,慢性宜配合养血祛风。常用验方如下。
  1.牛尾菜10g,樟树上的尖叶墙络10g,黄叶老10g,山茵陈10g,山韭菜全草10g,水煎服。
  2.牛尾菜10g,络石藤10g,黄叶志(赤枫)10g,土茵陈(阴行草)10g,山韭菜(麦冬)全草10g,水煎服。(雷德水方)
  3.石吊兰30g,瘦猪肉12g,水煎服。可另加白英适量水煎外洗。可治外阴瘙痒。
  4.金银花、黄泥闸(千里光)全草各适量,水煎服加外洗。可治疗小儿湿疮,也可治带状疮疹。(雷根翠方)
  (十)附骨疽
  附骨疽是一种初起无头、病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
  附骨疽的发病特征是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肿胀,伤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
  畲医认为,附骨疽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邪气壅滞。或因患疔、疮、疖、痈等失治,致毒气走散,深入营血;或因感受暑湿,客于营卫,流注全身各处,邪毒结滞不散,使经脉阻隔,气血凝滞,导致流注,发为骨疽。
  治疗附骨疽初起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外用结合内服。溃后宜扶正补益治疗。常用畲药有红头绳、鸭绿紫、山桑、山之二、山刚子、水杨梅、天光子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红头绳(星宿菜)20g,鸭绿紫(冻绿)10g,铁交杯(杏香兔儿风)5g,细叶覆盆子根(山莓)3g,大料谷皮根(藤葡蟠)10g,山桑(鸡桑)根皮15g,炖黄酒内服,药渣外敷。
  2.红头绳(星宿菜)20g,鸭绿紫(长叶冻绿)10g,细叶覆盆子根(山莓)3g,七厘丹(藜芦)根3条,山刚子(崖花海桐)根3g,山桑(鸡桑)根皮15g,炖黄酒内服,药渣外敷。
  3.山之二(了哥王)30g,山刚子(崖花海桐)30g,水杨梅(水团花)15g,鸡骨柴(矩圆形鼠刺)根15g,用黄酒浸一天后炖服。此外,用山步仁(醉鱼草)根适量浸酒外洗,用山之二(了哥王)叶磨粉外敷。
  4.天光子(崖花海桐)15g,山之二(了哥王)30g,上药磨汁滴入瘘管。另用云实15g(鲜药)浸黄酒750ml,3天后饮酒,早晚各一杯。
  5.山刚子根30g,了哥王根30g,水杨梅15g,鸭绿紫(长叶冻绿)8g,岩衣山葡萄根30g,黄酒浸服。另用八月札、鸭绿紫根醋磨外敷。适用于骨髓炎骨坏死者。
  6.紫叶、米丝花、白花柴针、踏草、鱼骨、山刚子各适量,水煎服。(蓝进成方)
  7.天光子(崖花海桐)25g,了哥王30g,白百鸟不宿(楤木)根15g,鸡骨柴(鼠刺)10g,水杨梅15g。上药共浸黄酒750ml,一周后早晚各服一次(适量)。如出现瘘管,将此药滴入,另用天光子叶与了哥王共碾细末,加冰片外敷。(雷三妹方)
  8.千里光鲜药适量,捣烂外敷。主治股骨头坏死。(蓝金翠方)
  (十一)蛇串疮
  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该病多缠腰而发,故畲医又称缠腰丹、缠身龙、火带疮或蛇丹。
  蛇串疮的发病特点为突然发病,集簇性水疱排成带状,沿一侧经脉分布出现,伴有刺痛。春秋季节,成年人为多。多数患病后不再复发。
  蛇串疮的病因病机多为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或脾经湿热内蕴,外发皮肤,常因复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老年体弱者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疼痛特别严重剧烈,往往日久难消。
  治疗蛇串疮内服宜清肝泻火,解毒利湿,可配合外治法。常用畲药有穿山龙、南蛇藤根、香茶菜、算盘子根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算盘子根、伸筋草各适量,共磨粉,用两年陈油调敷。
  2.穿山龙根适量,研粉调酒外敷。当天可止痛,3天左右能结痂。(雷元凤方)
  3.将穿山龙根研粉,用陈醋调成糊状,频涂患处至愈。
  4.穿山龙、蒲公英各等量,煎汤外洗,每日2次。
  5.香茶菜(铁棱角)根适量,去须根,磨泔水频频外涂。
  6.南蛇藤根适量,磨粉调白酒外敷。
  7.王不留行、雄黄各等量,冰片少许,醋适量。用法:王不留行、雄黄、冰片研成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加醋调成糊状,敷患处,每日2~3次,3天疱疹即消。
  第三节 妇科
  (郑宋明)
  一、概述
  (一)妇科病的渊源、定义与范围
  畲族自称“山哈”。因长期居住在山区,妇女们大多以地瓜和青菜充饥,食不果腹,生活艰苦,营养不良,而且畲族妇女为主要劳动者,经期仍在山涧水田参加农活,有的产后即参加劳动,根本谈不上女性卫生保健,加上畲族地区交通闭塞,多数地方行路艰难,求医不便,致使妇科病发病率特别高。
  畲医妇科学是根据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运用六神相关理论,采用特有的诊病和辨证方法治疗妇科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男女的脏腑功能、气血经络活动虽然基本相同,但女性在脏腑器官上有胞宫,生理上有月经、孕胎、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病理上有月经、带下、孕产和妇科杂病方面的疾病。因此,本节阐述的疾病包括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和妇科杂病等病证。
  (二)妇科病的诊法
  畲族医学对疾病有独特的命名观,畲医将疾病分为寒、风、气、血、杂病五大类,每类又根据症状分为七十二种。其中血证主要是指妇科病。
  1.四诊法 畲医妇科诊病主要以问、望、闻、切四诊,问诊尤为主要。由于畲族女性爱面子和害羞,怕讲出自己的生理和病态,有讳疾心理,故诊断不易。因此,畲医有“宁治十男不治一女”的说法。问诊主要包括疾病发生发展的经过,证候虚、实、寒、热现象,以及经、带、胎、产的有关内容。望诊主要观察六神的征象,气、血、精的功能表现,机体的形态、面色、舌质舌苔及月经、带下、恶露等变化。闻诊主要了解月经、带下、恶露的气味。切诊以切脉和按察下腹部为主。脉象分为月经脉、带下脉、妊娠脉、临产脉和产后脉。
  2.辨证法 畲医妇科辨证是根据经、带、胎、产、杂病的发病特征,结合全身的发病症状和舌象、脉象变化来进行分型分证论治的。对妇科疾病的辨证,必须根据妇科的特点,从局部到整体有一个全面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治疗方法。
  3.青草法 根据辨证所得,对证应用青草鲜药进行治疗。这是畲医治疗妇科病最常用的方法,已承传沿用至今。有些病证疗效绝佳,光是妇科常用青草鲜药就达140余种,许多方法经世代相传已形成单方、验方、秘方,疗效卓著。
  4.祝由法 祝由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了记载,在金元时期是中医的十三科之一,到了清代列为九科之中。畲医运用祝由法治疗妇科病历史悠久。主要以咒语、符录等形式通过畲医的“三寸不烂之舌”,帮助患者树立自己的信念,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属于一种心理疗法。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畲医沿用至今的祝由疗法是治疗轻度妇科精神疾病的好方法,在畲族中深受畲民的欢迎,畲族地区仍在使用。
  (三)妇科病的治疗原则
  畲族医学对妇科病的治疗多采用新鲜的青草药,有些疾病也采用针灸等辅助治疗。根据妇科病的发病特点,治疗按经、带、胎、产和杂病五个方面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调整全身的功能。妇女以血为本,赖气的运行,靠精的营养,由六神主宰完成机体的活动。然妇女因生理上数伤于血,易致血分偏虚,气分偏盛,性情易于波动,伤及肝神,导致十二条血脉和二十八脉失运,冲任两脉损伤。因此,调理气血,调节冲任经脉,是畲医治疗妇科病的基本原则,同时配合调整脏腑功能。
  1.调理气血,调补冲任 气血为妇女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若妇女气血调畅,则脏腑安和,冲任通盛,六神发挥正常的功能活动。畲族妇女情志易变,寒、热、湿邪多有侵入。情志常引起气分病变,外邪常引起血分病变。因此调理气血必须根据病情变化,分辨是在气在血,分析寒热虚实性质后确定具体治法。总的原则是:病在气分,以治气为主,佐以治血,常用补气、升气、行气、降气、理气、温经扶阳、清气泄热等法;病在血分,以治血为主,佐以治气,常用补气养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固冲止血、清热凉血、温经养血、散寒祛湿、清热除湿等法。
  2.调理脏腑功能 肾神为水精和种子精的功能表现,肾神又主宰化生精气,妇女只有肾神内守,冲任通盛,才不致发生经、带、胎、产等疾病。肝神主司血海及冲任和水谷精微的生成。妇女多伤血,情绪易激动,因此气分偏盛,冲任失调。脾神主持血液、肌肉,主司水精、谷精的运化和津液的生成,为冲任的后天之本。只有脾神充盛,血满气和,才能经候如期,胎孕正常。所以,滋补肾神、疏肝养肝、健脾和胃是治疗妇科病的关键。补肾根据肾阴肾阳的损伤,采用不同的补肾方法,有平补、温补、滋补之分;疏肝养肝则郁者疏之、泄之,逆者抑之、平之,阳亢者柔之、缓之,养肝则重在补血或佐以益气填精;健脾和胃则采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的原则分别治疗。
  二、病证论治
  (一)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月经周期出现不适的症状,包括月经提前、月经延后、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
  月经不调的病因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等。肾神、肝神、脾神失职,气血不和,冲任二脉和血海损伤是其主要病机。
  治疗月经不调的常用畲药有白老鼠刺根、月季花、天胡荽、毛张老、益母草、红地茄等。主要单方验方有:
  1.白鸡花、五根草、狗屎门堂(胡颓子)根、金银花、闭门草、山黄连、板竹各适量,水煎(45分钟)服。(钟春兰方)
  2.鹿含草9g,益母草6g,红根儿(黄铺鼠尾)9g,金橘儿9g,毛张老9g,生白术9g,鸭掌风9g,水菖蒲6g,玄参草6g,红地茄9g,水煎服。主治月经不调兼白带黄水者。(蓝龙信方)
  3.龟板(先煎)15g,知母10g,黄柏10g,熟地15g,山药15g,白芷10g,当归10g,木槿花10g,香附10g,败酱草30g,丹皮10g,甘草5g,水煎服。主治月经不调兼见盆腔炎症者。(叶一萍方)
  4.毛张老15g,地丁草15g,益母草15g,艾叶6g,水煎服,加红糖、黄酒适量。(蓝龙信方)
  5.白老鼠刺根(虎刺)、小号扁地锦(天胡荽)各一小把,共放入圭(童鸡)腹内,加黄酒炖,服汤食鸡。
  6.龙须草18g,牛乳子根(丛毛榕)15g,牛膝12g,盐钱根5g,炉刺根10g,白老鼠刺(虎刺)根10g,全当归12g,杜仲10g,煨猪腰肉,半水半酒煎服。
  7.月季花30g,益母草30g,水煎服。
  8.猢狲球(长梗南五味子)根、白老鼠刺(虎刺)根、两头牢(腹水草)、天胡荽各适量,半水半酒煎服。
  9.活血丹(南丹参)30g,月月红(月季花)20g,食凉茶(柳叶蜡梅)20g,加入米汤煎服。(江伟华、蓝祝飚方)
  (二)崩漏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者,或经期延长二周以上者称为“崩漏”。一般突然出血,来势急,血量多的叫崩;淋漓下血,来势缓,血量少的叫漏。崩与漏的出血情况虽有不同,但发病原理是一致的。在崩漏发病过程中还会互相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耗伤,可转变为漏;久漏不止,病势渐进,也可成为崩;还有崩与漏交替出现,因果相干,致使病变缠绵难愈。
  崩漏的主要病机为冲任经脉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主要原因为先天肾气不足,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或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使中气下陷而致肾神、脾神不营,以及素体阳盛,复加肝郁化火,或受邪热,或七情内伤,而致血热妄行和气滞血瘀。治疗崩漏的常用畲药有〓木根、茜草根、金刚刺、萱麻根、七姐妹、艾叶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凤凰尾(凤尾草)15g,牛屎刺(大蓟)30g,染卵草(茜草)7.5g,龙牙草15g,益母草6g,〓木根30g,千里光15g,白鸡冠花6g,水煎服。老年患者去除益母草。
  2.金钗花、海金沙根、络石藤、萱麻根、刺桃根(苞蔷薇)各适量,水煎服。
  3.金腰带、红牛膝、红七枝、茯苓、活血丹各适量,水煎服,红糖为引。(蓝张应方)
  4.牛绳、益母草、土玄参、岩青菜、红牛膝、石菖蒲、茯苓各适量,水煎服。(雷含金方)
  5.篾绳3cm,包罗骨(玉米的肉质果穗)1只,苦爹菜(百路通)10g,用烧沸后的黄酒泡服。
  6.生地9g,炒白及6g,黄芩7g,当归7g,川芎5g,黄柏5g,阿胶9g,地榆6g,荆芥穗8g,水煎服。(蓝龙信方)
  7.两头牢(腹水草)、紫图根(鱼腥草)、山羊角粉各适量,水煎服,连服3天。(钟龙土方)
  8.白鸡朎(野鸦椿)9~12g,土白芍(梅叶冬青)9~12g,铁拳头(卷柏)9~12g,红梧桐9~12g,薯莨(红孩儿)9~12g,陈水藤(多花勾儿茶)9~12g,金刚刺根9~12g,红酒炖服。
  9.丹皮15g,棕榈炭15g,茜草炭20g,头发炭5g,水煎服。(徐志林方)
  10.起七横根45g,张老烟根50g,黄毛栗根30g,过路青根60g,煎汤煮鸡(鸡去头、脚)吃。(雷宗明方)
  11.艾叶50g,狗骨(烧灰)30g。用法:干艾叶烧灰,与狗骨灰合米酒200g炖30分钟,分2次服。
  12.头季家麻、金刚刺、山瓜冬渣各适量,半水半酒煎服,红糖为引。(蓝龙信方)
  13.拦路〓木根、毛笔草、射干各适量,水煎服。(钟金海方)
  14.〓木须根15g,凤尾草9g,水煎服。(雷三妹方)
  15.七姐妹(包果蔷薇)根30g,水煎取汤,煮嫩鸡一只,分多次服。(雷三妹方)
  16.灯笼草全草适量,水煎取汤液煮鸡服。
  17.〓木叶适量,水煎汤500ml左右,一日服完,次日口服参类补品。
  18.茜草根30g,水煎服。
  19.白老鸦碗30g,水煎服。
  (三)痛经
  凡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
  痛经的发生主要是肾神和肝神功能失调,冲任两脉失养,胞宫受外邪侵袭所致。病机为肾神亏损,或房劳多产,久病体弱,肾精不足;或情性素有不舒,抑郁日久,或忿怒伤肝,致使肾精亏虚,气血不足,冲任失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或肝郁气滞,经期瘀血内留,蓄而成瘀,瘀滞冲任和胞宫,不通则痛。此外,经期产后感受寒邪,过食寒凉生冷,寒凝冲任胞宫,致气血凝滞不畅,或素有湿热内蕴,经期产后再感湿热之邪,与血搏结,湿热稽留冲任胞宫,以致使气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使痛经发生。
  常用畲药为香附、艾叶、月月红、益母草、地菍、泽兰、黄酒、红糖、生姜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地口姜(香附)5g,回绵(艾叶)30g,益母草30g,生姜3片,水煎服,红糖适量。(蓝土凤方)
  2.黄花远志根9g,艾叶根3g,月月红根9g,野葛绳根(葛根)9g,半水半酒煎汤煮鸡蛋服。主治经来腹痛数日不止者。(蓝龙信方)
  3.香附15g,艾叶30g,益母草30g,生姜3片,水煎服,红糖为引。(徐志林方)
  4.月季花、炒艾叶、生姜各适量,水煎服,红糖为引。
  5.香附100g,当归20g,红花10g,醋100g。用法:上药切碎加醋拌匀,文火炒热,用布包好后热敷下腹部。经前1~3天至本次经毕每日2~4次,药凉后加热再敷,1~3个月见效。
  6.地菍(地茄)根15g,切片,用文火焙黄不使焦,待稍凉后用黄酒炖服。
  7.茅莓根、茵陈蒿各适量,水煎服。
  8.千里橘9g,黄酒250g,煎服。
  9.马鞭草、车前草各适量,水煎服。主治痛经兼腹胀、头晕者。
  10.泽兰适量,黄酒炖服。
  11.血见愁100g,水蜈蚣50g,半水半酒煎服。(蓝信灼方)
  (四)闭经
  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闭经。亦称女子不月、月事不来或经水不通。
  本病的病因病机因肾神先天不足,致少女肾气未充,精气不盛;或房劳多产,久病伤肾,致使肾精亏损,肾神失司;或饮食不节,思劳过度,损伤脾神,致使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七情内伤,郁思无度,使气滞血瘀,瘀阻冲任,气血运行受阻;或经产之时过食生冷,涉水受寒,寒邪乘虚客于冲任,血为寒凝成瘀,滞于冲任;或素体肥胖,痰湿内生,脂膜壅塞冲任,气血运行受阻,血海不能满溢等引起冲任气血失调。本病表现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者由于冲任亏败,精津气血源断其流,实者因邪气阻隔冲任,使经血不通停闭。
  闭经的常用畲药有胡颓子根、丹参、茜草、月月红、白老鼠刺根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龙须草18g,牛乳子根(丛毛榕)15g,牛膝12g,盐钱草5g,炉刺根10g,白老鼠刺根10g,当归12g,杜仲12g,半酒半水煎汤,煨猪腰肉服。(徐志林方)
  2.活血丹30g,月月红20g,食凉茶20g,加米汤煎服。(江伟华、蓝祝飚方)
  3.胡颓子根60g,石菖蒲90g,水煎冲黄酒服。如经通后出血过多,用英迷(和尚头)30g炖服即可止之。
  4.白鸡花、五根草、狗屎门堂根、金银花、闭门草、山黄连、板竹各适量,水煎45分钟服。(钟春兰方)
  5.茜草根、丹参各适量,水煎服。
  6.胡颓子根60g,土菖蒲90g,水煎冲黄酒服。(雷牙凤献方)
  7.金钗花头头适量,水煎服。
  8.野牡丹子50g,米酒150g,煎服,可治倒经。
  (五)胎动不安
  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又称胎气不安。
  胎动不安主要因素为肾精不足,或孕后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致肾神失荣;或过劳伤脾,久病伤正气,或素体阴血不足,久病耗血伤阴,或脾胃虚弱,使后天化源不足而阴血亏虚;或素体阳盛,复加肝郁化热,过食辛燥动阳之品;或孕后不慎跌仆闪挫,劳力过度等,致使冲任气血失调,冲任不固,胎失所系,无所摄养,或热扰冲任,损伤胎气而致胎动不安。
  治疗胎动不安常用畲药有猪比菜、益母草、山木通、桑寄生、菟丝子。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珍珠莲(华紫珠)30g,鸡苏花(紫苏)10g,猪比菜(两色三七草)12g,益母草15g,小香勾(全叶榕)30g,野靛青(大青)30g,热红草(南丹参)30g,山木通(八月札)10g,水灯草60g,蛤蟆衣(车前草)10g,水煎服。(蓝发高方)
  2.桑寄生20g,炒阿胶15g,艾叶15g,水煎服。主治先兆流产。
  3.龙芽草、瓜子仁各适量,水煎服。(蓝陈发方)
  此外,畲族医药还对胎位异常如横胎也有了一些治疗经验。常用的单方验方有:
  1.铺地黍30g,水煎服。主治横胎。
  2.老鼠刺根(虎刺)50g,鸡1只,水炖服。主治横胎。
  (六)带下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或流秽物。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因此,畲族医学对带下病的治疗非常重视。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湿邪,有“带下俱是湿证”之说。畲族长期居住在山涧茅屋,且南方多雨地湿,易受湿气的侵入。复加涉水淋雨,感受寒湿,或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之气乘虚内侵胞宫,致使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固守无力,引起带下病。此外,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肾神和脾神的功能失司,肾阳不足,气化失常;脾虚运化失职,引起水湿内停,下注任带经脉;或湿盛日久,郁而化热,复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肝热脾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任带,损伤任带而成带下病。
  带下病常用畲药有金腰带、两头劳、必仆草、千人拔、毛张老、九重皮、冲水藤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白鸡冠花、田基黄、椿树根、蛇床子、粗糠柴根、铁包金(多花勾儿茶)、苦参根、蒲公英、益母草、盐肤木各适量,水煎服。主治白带黄稠或赤带,也治疗宫颈炎、慢性盆腔炎、衣原体及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白带。(雷国胜方)
  2.金腰带、插田白、地奇根、猴毛根、白鸡朎、龙牙草、荆艾根各适量,水煎服。(钟奶康方)
  3.必朴草30g,千人拔(牛筋草)30g,冲水藤15g,九重皮(柘)15g,铺地黍15g,水煎服。
  4.〓木根9g,水连山石林9g,金橘儿9g,端午花12g,水竹儿9g,矮茶9g,和猪脚同煎,服汤,白糖为引。主治白带红带。白带好转后服第二方:黄芪15g,枸杞15g,杜仲15g,茯苓15g,白术15g,牛膝15g,水煎服,白糖为引。(蓝龙信方)
  5.白茯苓9g,木通9g,红地茄6g,马兰草6g,玄至驼9g,山红曲9g,上竹龙6g,大毛吉9g,梅儿根9g,毛张老9g,水煎服。主治妇人红带。(蓝龙信方)
  6.叶下白(天青地白)50g,白头翁(佩兰)30g,鸡爪草(金鸡脚)30g,水煎服。(蓝土凤方)
  7.白花新米花(白花木槿花)根、大叶牛奶绳(天仙果)根、插田白(三白草)根各适量,水煎服。若重者加鸡煎服。
  8.天葵花(刘寄奴)根20g,金腰带(小槐花)根20g,天花麦(金芥麦)根10g,用米泔清煎汤,和嫩鸡炖服。(雷德水方)。
  9.山桃旦根(茅莓)、灰沙兵(茵陈蒿)、草山瘤根(硕苞蔷薇)各适量,水煎服。腹胀加荆芥(香薷)。
  10.两头劳(腹水草)少许,狗粒卵(地蕊)一把,水煎服。
  11.假堇菜(白苞蒿)、两头劳各适量,水煎服。
  (七)产后病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的与生产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出血、产后发热、产后风证、产后浮肿、产后腹痛、产后癫狂、产后虚汗等。
  产后病的发病原因一是失血过多,失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产生发热、产后风证、产后癫狂等。二是瘀血内阻,血行不利,或气机逆乱,可产生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出血、产后癫狂等。三是产后感受痧气外邪,或饮食房劳所伤,导致产后风证、产后发热、产后浮肿等。四是产后伤动脏腑,经脉空虚,卫表不固而产生产后虚汗等。畲医对产后病的治疗主要针对亡血伤津、瘀血内阻、邪气入侵、多虚多瘀的特点进行论治。各种产后病的主要方药如下。
  1.产后出血
  (1)节七根(〓木)15g,海金沙6g,地骨皮9g,益母草6g,龙须草9g,水煎服。
  (2)染卵草(茜草)根、牛尿刺(大蓟)根各适量,用黄酒煎,加红糖冲服。
  (3)田螺壳(白色)适量,烧灰研粉,每次一匙,加红糖服。
  2.产后发热
  (1)朝天子根9g,山胡椒9g,茶水蓬(野艾)6g,白英9g,梅树根3g,水煎服。
  (2)水芹菜(水芹)全草10~20g,水煎服。
  (3)翠云草20g,墙络藤(络石藤)30g,水芹菜15g,鸡娘草(牛繁缕)30g,水煎服。主治产后感染。(江伟华、蓝祝飚方)
  3.产后风证
  (1)红楤木(刺茎楤木)、梅树根、金钩藤(钩藤)各适量,用红酒煎药服。加减方法:发热加细叶山田青(去根)、红两头牢;咳嗽加墙络;肚痛加梅树茹;腹泻加苍耳;严重者加石杨梅、天顶头各1g。(雷宗明方)
  (2)瓜子金、天顶头、茜草、地菍(罗丝)、两头牢、刺茎楤木、梅树根各适量,红酒煎服,加红糖为引。(雷宗明方)
  (3)朝天子(云实)15g,白英15g,益母草15g,紫青藤20g,鹿含草10g,茯苓10g,钩藤l0g,梅树根3g,水煎服。(蓝水新方)
  (4)朝天子(云实)10g,益母草10g,白茅根10g,当归10g,海金沙10g,鹿含草10g,连翘10g,玄参10g,水煎服。
  (5)泽兰18g,天花粉18g,水煎服。主治产后全身发痒。
  (6)鸡娘草(翠云草)全草30~50g,加猪脚或猪骨水煎服。(蓝文春方)
  (7)益母草30g,鹿含叶20g,冬庙根30g,南风阵20g,水煎服。(钟义春方)
  4.产后腹痛
  (1)矮茶(紫金牛)30g,金腰带(山蚂蝗)30g,黄酒煎服。
  (2)朝天子(云实)9g,白英9g,泽兰9g,紫青藤6g,益母草9g,钩藤9g,水煎服。
  (3)大蓟根15g,黄酒煎,红糖冲服。(钟岩翠)
  (4)金钗花(一枝黄花)适量,水煎服。
  (5)山桐籽根(海金子)10g,山菖根(山鸡椒)6g,满山红根15g,双钩根(钩藤)10g,水煎服,红糖、黄酒为引。主治产后腹痛、恶露不绝,一帖可愈。(雷陈亮方)
  (6)老蛇果(蛇莓)7粒,鸡蛋1个。用法:将老蛇果入蛋内炖红酒,3天后服蛋和红酒。主治产后腹痛。(钟义春方)
  (7)金银花根9g,红牛膝9g,铁龙散(上竹龙)根9g,山菖根6g,地茄儿根12g,金笋药12g,石菖蒲9g,毛张老根12g,老鸦饭9g,八工儿6g,水煎服,老酒为引。主治妇人月子内外腹痛(食风)。(蓝龙信方)
  5.产后浮肿
  (1)假花麦(野荞麦)根30g,天雷不打石(箕盘子)根30g,加黄酒煎服。
  (2)金橘30g,地胆20g,清不藤30g,车前15g,真珠梧桐25g,金腰带15g,水煎服。主治妇科浮肿寒证。(雷国胜方)
  6.产后癫狂
  红梧桐根20g,九头牛(五岭龙胆)6g,灯心草根10g,白鸡朎(野鸦椿)12g,马蹄金6g,水煎服。
  7.产后虚汗
  苦益花适量,开水泡服。(蓝陈发方)
  (八)临产病
  妊娠足月,在产程中及产后4小时内发生的与分娩有关的疾病称临产病。临产病最常见的有难产、胎盘不下。
  造成难产或胎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使肾元亏损,肾神失司,丹田气弱,胞宫收缩无力;或饮食失节,劳逸过度,损伤脾神,中气不足而引起难产和胎盘不下。此外,性素抑郁,情志不畅,肝神失调,气滞血瘀也可引起难产。
  畲医治疗难产和胎盘不下的常见单方验方如下。
  1.难产
  (1)茶子树条去外皮一尺二寸,万年青根少量,水煎服。
  (2)垂铁衣(铁锈)适量,开水泡服。
  (3)凤仙花(指甲花)籽6g,黄酒炖服。
  2.胎盘不下
  (1)天花粉9g,冲红酒服下。
  (2)茶子树条去外皮一尺二寸,万年青根少量,棕榈树根适量,水煎服。
  (3)豪猪刺(长柱小蘖)适量,烧灰冲水服。
  (4)油皂根适量,煎酒服。(蓝龙信方)
  (九)妇科杂病
  凡不属经、带、胎、产和前阴疾病,而又与女性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为妇科杂病。常见的妇科杂病有不孕症、妇人腹痛、子宫脱垂等。
  妇科杂病证候不同,病因各异,主要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脏腑功能失调,脏阴亏少,情志不畅;禀赋不足,气血虚弱。这些病因作用于人体,使脏腑、经络血脉、气血功能失调,产生各种妇科杂病。
  1.不孕症
  女子婚后夫妇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亦称全不产,属原发性不孕症;或曾孕育过,未避孕又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亦为不孕症,又称断绪,属继发性不孕症。
  现代医学认为,不孕症主要与生殖功能、盆腔炎症、盆腔肿瘤和生殖器官畸形等病有关。历史上对女性不孕总结了五种特殊不孕症,称“五不女”,即螺、纹、鼓、角、脉五种,除脉之外,均为先天缺陷和畸形,非药物所能治愈。故不属本节论述范围。
  不孕症的病因主要为肾虚引起,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肾神失司,胞脉失于温养,不能摄精成孕;或损伤肾阳,寒湿壅于胞脉;或耗伤阴血,冲任血亏,阴亏内热,热伏冲任,热扰血海,不能凝精成孕。此外,肝郁不畅,痰湿内盛,血瘀阻胞均为引起不孕症的原因。
  畲医治疗不孕症的主要畲药有猪比菜、月月红、益母草、吐丝子、天仙果、南蒲根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猪比菜(两色三七草)30g,益母草20g,月月红9g,天仙果30g,大青根15g,山木通(八月札)15g,水灯草(灯心草)10g,蛤蟆衣10g,月风草(丹参)20g,水杨柳15g,脱节草(节节草)10g,海螵蛸10g,水煎服。(蓝发高方)
  (2)南蒲根9g,三月扭根6g,敬公根6g,吐丝子9g,一支香(毛大丁草)6g,水寒草(白根儿)9g,五角棋12g,牛大黄9g,九脚茶(草珊瑚)9g,益母草15g,山菖根(山鸡椒)9g。用法:水煎取汤,煮鸡服,共服7帖。可治宫寒不孕。(蓝龙信方)
  (3)地木15g,红脚酸草15g,细罗白10g,黑豆50g,红酒煮服。(雷宗明方)
  (4)虎杖25g,金橘30g,椿根皮20g,鸡血藤20g,田基黄50g,水煎服。(雷国胜方)
  2.妇人腹痛
  妇人不在行经、妊娠及产后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至痛连腰骶者称妇人腹痛。
  妇人腹痛多数由妇科炎症和盆腔瘀血引起。主要病因为肾气禀赋不足,或房事过度,命门火衰,或寒邪入里损伤肾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血行阻滞;或思忧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神,化源匮乏;或大病耗伤气血,以致冲任血虚,胞脉失养;或忿怒过度,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气滞血瘀胞脉,冲任阻滞;或宿有湿热内蕴,流注下焦,瘀积冲任,而引起血行迟滞,不通则痛。此外,久居寒湿之地,或冒雨涉水,感寒饮冷,血为寒湿所凝,冲任阻滞,亦引起腹痛。
  治疗妇人腹痛常用畲药为毛道士、半枝莲、木槿花、香附、蛤蟆衣、食凉茶、败酱草等。主要单方验方有如下。
  (1)半枝莲、蛇舌草、七叶一枝花、瓜蒌、鸡内金、郁金、丹参、红花、枳壳、赤芍、牛膝、生水蛭、干蟾蜍各适量,水煎服。本方具有化瘀解毒功效。主治妇人月经不调、肿瘤、妇科炎症等。如出血加仙鹤草、侧柏叶。(雷国胜方)
  (2)七叶一枝花15g,蛇舌草35g,半枝莲35g,水蛭10g,活血丹15g,红花6g,水煎服。(雷国胜方)
  (3)食凉茶(柳叶蜡梅)20g,铜钱草(马齿苋)30g,苦野叶(败酱草)30g,大叶蓼(金钱草)30g,水煎服。主治阴道炎、宫颈炎。(江伟华、蓝祝飚方)
  (4)龟板15g,知母10g,黄柏10g,熟地15g,山药15g,白芷10g,当归10g,木槿花10g,香附10g,败酱草30g,丹皮10g,甘草5g,水煎服。主治盆腔炎兼月经不调者。(叶一萍方)
  (5)菟丝子藤50g,红酒煎服。主治月经不净。一般服5剂。(雷宗明方)
  (6)蛤蟆衣15g,落地金钱15g,龙须草15g,白茅根15g,水煎服。主治尿路感染。(蓝祝飚方)
  (7)毛道士(白英)20~30g,水煎服。主治各种妇科炎症。(蓝文春方)
  (8)山楂根、板竹、金腰带、白鸡冠、红鸡冠、阿母草(益母草)、大水蓼(荭草)、血藤根、金橘根各适量,水煎服。(蓝上花方)
  3.子宫脱垂
  子宫从正常位置向下移位,甚至完全脱出于阴道口外,称为子宫脱垂。又称阴脱。本病多发于体力劳动者。
  子宫脱垂的主要病因为素体虚弱,脾神亏乏,中气不足;或分娩时用力太过,损伤中气,使中气下陷,固摄无权,系胞无力;或先天不足,房劳多产,肾元亏虚,冲任不固,提摄无力,以致子宫脱垂。
  常用于子宫脱垂的畲药有白毛桃、棕榈根、瓜蒌根、蓖麻子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白毛桃(白花猕猴桃)250g,瓜蒌根120g,猪大肠头200g,炖服,食大肠及汤。
  (2)棕榈根250g,三月泡(茅莓)120g,野葡萄根250g,猪膀胱1个,加黄酒炖服。
  (3)蓖麻子适量,米饭少许,同捣烂敷脐部。
  (郑宋明)
  第四节 儿科
  畲医儿科学是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运用相关疳积理论和六神理论,采用特有的诊病和辨证方法,治疗相关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畲医药治疗小儿疾病有许多良方,本节介绍小儿疳积、惊风和腹泻等病证的诊治。
  一、小儿疳积
  (一)病因病机
  “疳者,甘也,疳之为病,皆虚所致”。畲医认为,小儿疳积多因禀赋不足,脏腑稚嫩;或因甘肥恣进,饮食太过,积滞日久;或因乳母寒热不调乳哺婴儿;或因大病之后,吐泻疟痢,乳食减少,以至于损伤脾胃,胃气虚弱,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营养机体,灌溉诸脏,日久肌肤失养,形体不魁而成疳。
  小儿疳积主要表现为毛发焦稀,头皮光急,口唇无华,两眼失神,揉眉擦鼻,脊耸肤黄,面黄肌瘦,夜间咬牙,口渴自汗,尿白泻稀,骨蒸潮热。还可以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大便干结或溏薄,腹胀肠鸣,厌食或嗜异症。其他还有萎靡不振,烦躁不安,咬牙嚼指等精神异常症状。2岁以内小儿,早期表现者,仅囟门迟闭,入夜盗汗,齿出较迟,地图舌。疳积常见兼证。兼有浮肿,也称疳肿胀,为脾虚水湿泛溢。
  小儿若饮食不洁,感染诸虫,以致损伤脾胃,形成积滞,消耗津液产生内热,中焦气机不运,因而形成体羸黄瘦,午后潮热,尿中米泔,日久失治,就会出现肚大腹膨,青筋暴露,皮毛憔悴,肌肉消瘦,两眼昏烂,嗜食瓜果、咸酸、炭末、泥土,又喜饮水,与成人的虚劳病相似。
  (二)命名
  小儿疳积的命名,临床有脏腑命名法、五行命名法、主症命名法等。脏腑命名法,根据疾病所在的脏腑来命名。临床上有脾疳、肝疳、肺疳、肾疳、心疳。五行命名法,根据五行来命名。临床上有金疳、土疳、木疳、水疳、火疳。主症命名法,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病因来命名。临床上有风疳、疳痢、疳渴、疳泻、疳热、牙疳、蛔疳、疳肿胀、无辜疳、哺乳疳、脑疳、眼疳、鼻疳、血疳等。
  (三)治疗
  畲医认为,治疗小儿疳积要注意,寒者不宜用峻药,热者不宜用过凉药,积者不宜骤然猛攻。畲医有“虚为积之本,积为虚之标”之说。在治疗上畲医强调“培植脾土,扶助胃气”,“壮者先去积而后扶胃气,衰者先扶胃气而后消之”,临床上常收到较好疗效。治疗小儿疳积的单方验方如下。
  1.兰花参适量,加猪肝或鸡肝炖服。
  2.金烛台(七叶一枝花)3g,雪里开9g,野猪牙2g,用米泔水磨汁加冰糖炖服。
  3.先用银针挑破四缝,挤出黄水,然后用山里黄根(山栀根)适量,水煎服。
  4.疳积草(独脚金)适量研粉,开水送服。
  5.淡竹米(竹叶麦冬)、山甘草(桑天三七)、苍莪术根(金樱子)、蛤蟆衣(车前草)、山里黄根(山栀根)各适量,水煎服。
  6.牛嘴婆(地胆草)适量,水煎服。
  7.射干(疳首)适量,水煎服或加鸡肝煎服。
  8.金丝吊白米(肺筋草)适量,水煎服。
  9.红关门草(小叶三点金)、六月雪(千年勿大树根)各适量,水煎服。
  10.竹茹根(金竹)、画眉杠(多花勾儿茶)、醉鱼草适量,水煎服(雷陈亮方)。
  11.鲜香菜(荠菜)3g,水煎服。(雷祖利方)
  12.墙蕨(贯众)30g,水煎服。(钟义春方)
  13.入骨箭(活血丹)15g,鸡肝1付(无鸡肝可用猪肝代替),药煎汁炖鸡肝服。
  14.鲜山药(去皮切片)50g,莲子(去心)15g,粳米30g,白糖少许。用法:莲子与粳米煮粥,半熟时加入山药片煮至熟烂,加白糖。每日1剂,7日为一疗程。
  15.鲜梧桐树叶数张,猪瘦肉30g。用法:梧桐叶洗净,包猪瘦肉,放入瓦罐内煨至肉熟,去叶吃肉。(钟山霖方)
  16.鸡内金(炙炭)2个,焦山楂3g,研末,加红糖少量吞服。主治小儿食积。
  17.食凉茶5g,陈皮5g,山楂10g,茯苓10g,麦芽15g,谷芽15g,鸡内金3g。水煎,分2~3次于餐前半小时服用,每日1剂,半个月为一个疗程。应用该方治疗200多例病人,有效率达93%。(雷后兴方)
  二、惊风
  俗名“抽风”,又称“惊厥”。畲医的风证含义是广义的,认为“病痉”与津液气血有关,男女皆有,如过汗变痉,风病误下变痉,疮家误汗变痉,产后汗多遇风变痉,跌仆破伤冒风变痉,表虚不任风寒变痉,失血过多变痉等等。而小儿初生,阴气未足,性禀纯阳,身内易致生热,热盛则生风生痰;小儿腠理不密,更易感寒邪,寒邪中人,必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所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搐弱,故一般临床上对频繁抽风和意识不清的都叫“惊风”。外感时邪,痰食积滞,暴受惊恐,气候骤变,饮食不节(洁),情志不遂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惊风。惊风分为急慢二型,有“急惊属实,慢惊属虚”的说法,发病主要原因是外感时邪,内蕴痰热,及久吐久泻,脾虚肝盛等,小儿风证分72种,阳风、阴风、半阴半阳风各24种。
  (一)分类
  1.风热惊风 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风邪。当冬春之交,寒暖不调,气候骤变,邪气侵袭肌表,从表入里,郁而化热化火,火甚生痰,热极生风,故病之初起,先有外感表邪,继则引动肝风,或逆传心包,可见发热、头痛、项强、神昏、抽风等症。
  2.暑热惊风 夏秋之季,暑气旺盛,小儿元气薄弱,真阴不足,易感暑邪。暑为阳邪,化火最速,传变急骤,易陷厥阴引动肝风。暑必兼湿,湿为阴邪,若被热蒸,化为痰浊,内陷心包,蒙蔽清阳,则见高热呕吐、神昏惊厥等症。
  3.疫邪惊风 时邪之中,以疫疠之邪最凶,感之则起病更为暴烈,因为疫毒戾气传染性极强,化热化火最为迅速,起病即可突然导致实热内闭,引动肝风则抽搐,闭塞清窍则神昏,甚至引起内闭外脱。
  4.痰食惊风 小儿脾常不足,若饥饱失常,或食污染食物,郁结胃肠,痰热内伏,壅塞不通,气机不畅,郁而化火,痰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故惊风抽搦。
  5.惊恐惊风 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不能耐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强烈刺激,如大惊猝恐,乍闻异声,乍见异物,或不慎跌仆,失足落水等原因,暴受惊恐,惊则气乱神伤,伤神则神不守舍,恐则气下伤肾,则肾失藏志,因而气机逆乱,神志不宁,惊惕不安,以致痰涎上壅,蒙蔽清窍,惊痰入络,引动肝风,致成惊恐痉厥证候。
  (二)治疗小儿惊风单方验方
  1.七死八活(卷柏)3~5g,水煎服。(蓝文春方)
  2.枫树姜(骨碎补)3g,双钩(钩藤)3g,还阳草(卷柏)3g,高脚龙衣嫩芽3g,野蜂窝泥3g,水煎服,一日2剂。
  3.陈皮3g,远志2g,白薇2g,石斛2g,皂角炭5g,酸枣仁6g,胆草9g,细通草2g,水煎服。
  4.石豆(广东石豆兰)全草30~50g,水煎服。(蓝文春方)
  5.鲜积雪草根6g,鲜酢浆草6g,水煎服,每日服1剂。
  6.积雪草根、酢浆草各适量,开水炖服。
  7.陈胆星3g,远志7g,白薇7g,石斛8g,皂角5g,橘络3g,生石膏9g,九节菖蒲3g,酸枣仁6g,胆草9g,通草2g,茯神9g,水煎服,每天1剂。(蓝国福方)
  8.指甲花(凤仙花)的果壳一小串,如有高热用水煎服,无发热用酒浸服。
  9.假豆(宽卵叶山蚂蝗)全草适量,水煎服。
  10.金烛台(七叶一枝花)、三叶青各适量,水煎服。
  11.水天竹(柳叶白前)、杨柳树根、茶叶树根、千斤拔(牛筋草)各适量,水煎服。抽搐者加老鼠菜(天葵)、犁头草(地丁)、双钩藤、鲜石斛、甲蹄草。
  12.野猪牙、金钩吊(钩藤)、金足台(七叶一枝花)、雪里开(单叶铁线莲)、三叶青各适量。用法:野猪牙用米泔水磨汁,余药煎汤服。发热者加吊兰。(雷宗明方)
  13.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桔梗、荆芥、芦根、淡竹叶、豆豉、甘草各适量,水煎服。加减:惊搐较重者,加钩藤、菊花;身发痒疹者加蝉衣、僵蚕;神志不清者加远志、茯神;痰多者加胆南星、天竺黄。
  三、腹泻
  腹泻是小儿的常见病之一,畲医也有称泄泻。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尤以夏秋两季为多。发病年龄多在3岁以下,1岁以内发病者占半数。泄泻可由不同病因所致,但主要因素是湿。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病的关键。
  (一)病因
  畲医认为,脾胃虚弱是致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脾胃虚弱,难以腐熟水谷,脾虚,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阳不升,合污而泻;小儿先天脾胃薄弱,饮食不能自节,易为乳食所伤引起泄泻。若哺乳失宜,或进食不洁,过食肥腻、寒凉之品,必伤害脾胃,脾伤运化失职,胃伤水谷难以腐熟,造成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泻。感受外邪,久病伤及脾肾亦可致泻。
  (二)分类
  畲医将腹泻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寒湿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和惊泻。
  1.伤食泻伤于饮食引起泻是小儿泄泻最常见的原因。人以谷为本,儿以乳食为天。小儿时期由于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凡喂养不当,暴饮暴食,或骤然断奶,改变食物,或饮食无节,或食物与年龄不相适应,或肥甘厚味难以消化等因素,均可致宿食,乳积内蓄,肠胃积滞,通降失和,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清浊相混,泻下酸臭,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缓。
  2.风寒泻 素体阳气不足之小儿,易为风寒之邪所犯,邪入肠胃,伤脾不运,湿邪内生,大便质稀,多泡沫,腹痛多啼,同时伴有鼻塞、流清涕、喷嚏等风寒之邪束表之症。
  3.湿热泻 湿热泻多发生于夏秋之际,暑热当令,暑为火热之阳邪,湿为重浊之阴邪,热蒸湿动,暑热之邪内侵,与湿邪互结,内扰肠胃,脾胃气机紊乱,升降传导失司而致泻泄。
  4.寒湿泻 凡小儿素体脾胃虚寒,肾阳不足,水湿不运,停聚中州,又复恣食生冷,寒积凝结,中阳受遏,气机壅塞而泻下色淡,腹满,精神不振。
  5.脾虚泻 脾为土脏,职司运化,其性喜燥恶湿,容易为湿所困而病。小儿时期喂养不当,乳食失节,脾伤气虚,水湿不运;胃伤腐熟失司,化生无权,食后作泻,泻下溏薄或完谷不化,量多,气血不足,面色萎黄。
  6.脾肾阳虚泻 小儿先天脾常不足;脾阳不振,泻久必及肾。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脾胃失于命火温煦,水谷不得腐熟,下利清谷;命门火衰,阳不温布,四末不温,甚则厥逆。若命火衰微,开合失司,则滑泻不止。
  7.惊泻 小儿体质素弱,一时受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肝气横逆,木乘土位,疏泄失常,大便色青如苔,睡中惊惕。
  (三)治疗小儿腹泻单验方
  1.千年运(黄精)、青绳儿(木防己)根各适量,水煎服。
  2.千斤拔(牛筋草)、凤凰尾(凤尾草)各适量,水煎调蜂蜜服。
  3.小草儿(田基黄)6g,水煎服或泡服。(雷树成方)
  4.生石榴皮(干)2g,晒干碾粉,加冰糖煮服。(雷宗明方)
  5.党参12g,茯苓9g,炒白术6g,葛根1g,藿香3g,木香
  3g,陈皮3g,山药5g,神曲6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雷后兴方)
  6.鸡内金灰、米饭炭、红糖各适量,研细,调开水服。用于小儿食滞腹泻。
  7.白茅根、车前草各适量,水煎服。用于小儿热泻。
  8.珍珠莲根(竹叶兰)适量,水煎服。或去须杂,先用开水磨取汁,再调人乳,加少量冰糖炖服。
  9.白鸡脚、金石榴、陈皮各适量,水煎服。用于小儿风泻。
  10.水桑根皮15g,水煎服。用于治疗小儿痢疾。(钟岩翠方)
  11.七痢藤(大血藤)6g,苦参6g,白根儿6g,水寒草(点腺过路黄)6g,水煎服。用于治疗小儿痢疾。
  12.酒罐刺(金樱子)根适量,水煎服。用于治疗小儿痢疾。
  13.莱菔子6g,白芍12g,槟榔6g,诃子5g,水煎服。用于治疗小儿痢疾。(钟义春方)
  14.陈春茶9g,加食盐6g,炒焦,去盐,加冰糖30g,炖汤服。治新久痢。如冷痢,加煨姜3片。用于治疗小儿痢疾。
  15.仙茅(山棕)6g,凤尾草9g,铁苋菜12g,香附5g,水煎服。腹痛加南五味子(土木香)3g。用于治疗小儿痢疾。
  (雷后兴)
  第五节 五官科
  一、概述
  五官疾病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外邪侵袭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六神失司,阴阳失衡,导致脏腑病变,十二血脉和二十四经脉功能失常而引起。由于病邪性质不同,受邪轻重不同,脏腑功能和六神表现、气血津液强弱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病变和复杂的病情。因五官位于头面部,通过血脉经络内连脏腑,外连体表,故来之于内外的功能失调和病邪等诸多因素均可致病。
  (一)五官疾病的病因病机
  五官疾病的病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有外感邪毒、天行疠气、外伤;内因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功能失调,情志所伤和饮食劳倦所伤。
  1.外因 最常见的是外感之邪,风、寒、湿、火、痧气、毒是五官疾病的主要病邪。天行时邪主要侵害眼和喉,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有较强的毒性,易传播。如红眼病、白喉、疫喉痧等。
  2.内因 主要是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情志内伤,忧、思、悲、惊等刺激,使脏腑气机不畅;饮食劳伤,使脾神受损,耗伤气血津液,极易引起五官疾病;此外官窍之间病变也会互相传变。耳、鼻、咽、喉、眼、口之间互相关联,也有经络血脉联系,一窍有病,可传致他窍。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官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人体功能失调,正气亏虚时,致病因素就可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衡。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经络血脉就发生紊乱,从而导致五官疾病的发生。而五官疾病发展和变化,又可影响六神的功能。其病因病机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五官疾病的诊治概要
  五官疾病的诊断主要通过望、按、闻、问和切诊等收集的临床资料作为诊断的依据,在六神理论、阴阳哲理等理论指导下,将五诊收集到的客观病情进行辨证归纳,结合全身情况,作出诊断。因五官疾病局部症状比较突出,故不难诊断。
  治疗上,以畲药内治法为主,结合常用的外治法如吹药、涂敷、针刺、按摩、熏洗、熨烙等进行治疗。
  二、病证论治
  (一)耳聋
  耳聋又称风聋、火聋、劳聋和虚聋。可分为暴聋和久聋。突然发生明显的听力减退称为“暴聋”;缓慢出现,逐渐加重,历时较长的听力下降称为“久聋”。
  暴聋以实证为主,病因病机为风邪袭肺,循经上扰耳窍,耳窍为邪所蒙,肺神司理听觉的功能失职。风邪还常与寒邪、热邪兼夹侵犯人体。肝胆火盛,上逆于头,循经耳窍,耳窍受蒙而暴聋失聪;痰浊阻滞,浊阴上蒙耳窍,清阳不升,或痰湿久蕴,化热生火,痰火互结,壅结耳窍;气滞血瘀,阻结耳窍脉络,清窍闭塞,听宫失养,不能纳音,而致耳聋。久聋以虚证为主,病因病机为肝肾阴虚,阴精不能上奉于耳,以致耳闻不聪;肾阳亏虚,耳窍失于温煦,听力渐降;肺脾气虚,经脉空虚,耳失煦养而致久聋;心脾血虚,不能上养于耳,使耳失聪明。
  治疗耳聋的常用畲药有田鲤鱼、山药、毛竹节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田鲤鱼一条(约500g,去鳞及内脏),加食盐适量,酒水各半蒸服。主治非外伤所致的耳聋。
  2.山药、何首乌、黑豆同猪耳朵共煎服。(雷宗明方)
  3.毛竹节适量,加冰糖,水煎服。主治暴发性耳聋。
  (二)脓耳
  脓耳又名耳疳、耳痈、耳湿等,是以耳内流脓为特点的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起病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者为急性。多因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上焦风热壅盛,与气血搏结于耳窍,蒸灼鼓膜,血肉腐败成脓外溢;或风热表邪失治,内结肝胆,致肝胆火盛,循经上蒸,搏结于耳窍,蚀腐鼓膜,化生脓液。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者为慢性。多因素体虚弱,久病伤正,或过用寒凉药物、食物,损伤脾胃,或饮食不节,思虑过度,伤及脾胃,使脾神失荣,以致水湿之气停留困结耳窍;或先天不足,劳伤肾精,以致肾元亏损,肾神失司,耳窍失养,使急性耳脓转变成慢性脓耳。
  畲医对脓耳的治疗都采用外治吹耳法,配合畲药清热解毒治疗。常用验方如下。
  1.枫树寄生适量,冰片少许,黄鱼首石2枚。用法:枫树寄生焙干研末,黄鱼首石煅成粉后加冰片,吹入耳中。
  2.五倍子适量,磨粉,取少许吹入耳内,通常使用5~6次可愈。
  (三)鼻渊
  鼻渊是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症状的鼻病。“渊”有渊深之意,形容鼻流涕量多,流涕时间久。古代畲医有“脑渗为涕”的说法,故鼻渊又有脑渗、脑漏、控脑痧等病名。鼻渊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以鼻塞、流涕、头痛、不闻香臭等为主要症状;慢性以鼻流浊涕不止、鼻塞、嗅觉不灵、头胀头重等为主要症状。
  畲医认为,急性鼻渊主要由于体质虚弱,寒暖不调,受冻受湿,或劳伤之后,外邪侵袭而成。病机为肺经风热,肺失清肃,邪毒循经上犯,结滞鼻窍;或胆腑郁热,上蒸于脑,迫津下渗而成;脾神失职,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湿热邪毒循经上蒸,停聚窦内,津汁流溢而下。慢性鼻渊多因急性治疗不彻底,迁延失治,邪气久羁而成。病机为脾虚肺弱,运化失健,清肃不力,脾肺之神失司,余邪留滞不清,凝聚于鼻而成。
  畲医常用于鼻渊的验方如下:
  1.白花地丁(白毛堇菜)叶适量,加冰糖捣烂,敷鼻外。再用根30个,瘦猪肉125g,炖熟后加冰糖少许内服。
  2.玉米须15g,鱼腥草15g,仙鹤草15g,水煎服。
  (四)鼻息肉
  鼻息肉是指鼻腔内长赘生物,光滑柔软,带蒂,可活动,又称鼻痔。
  鼻息肉的病因病理为肺气素亏,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外邪侵袭,致鼻窍不利;或鼻渊日久,肺经蕴热,气不得宣,邪浊壅结,积聚于鼻窍,久成息肉。
  鼻息肉治疗以外用药物点敷为主,如硇砂散、明矾散点于息肉根部或表面,使息肉组织消散或根部腐蚀,随之脱落而愈。常用畲药验方:山楂仁50g,土牛膝50g,龙胆草25g,海金沙25g,水煎服。(蓝正玉方)
  (五)喉蛾
  喉哦是指因风热邪毒外袭,火热邪毒搏结喉核,临床以咽喉部疼痛,喉核红肿,或表面有黄白点状、片状腐物为主要症状的喉核病变。又称乳蛾、蚕蛾、喉痧。根据发病急缓,又可分为急喉蛾和慢喉蛾。
  急喉蛾的病因病机为风热邪毒经口鼻入侵肺脉,邪毒搏结于喉核,脉络受阻,黏膜受灼;或外邪壅盛传里,肺胃经脉热盛,火热上蒸,搏结喉核,灼腐黏膜,喉核肿大而成喉蛾。慢喉蛾病因病机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虚火上炎,津液不足,虚火灼伤喉核;或急喉蛾反复发作,风热喉痹治而未愈,邪毒滞留不去,气血不和,痰瘀内生,邪毒痰瘀结聚于喉核而成。
  治疗喉蛾的常用畲药有铁交杯、马兰草根、美人蕉、苦嘴草、鸭跖草、白枯居草等。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铁交杯(杏香兔耳风)适量,水煎服。主治急性咽喉水肿、扁桃腺炎、咽炎。
  2.苦爹菜(百路通)适量,水煎服。
  3.飞来鹤适量,水煎服。
  4.白头翁(三叶萎陵菜)、马兰草根、雪里开(单叶铁线莲)根各适量,用米汤代水磨汁口服。主治急性扁桃腺炎,白喉初起。
  5.哈卢弟(东风菜)1g,研粉,开水泡服。(雷德水方)
  6.介狗铃(野百合)、白牛膝、野鸦春各适量,米汤泡,炖肉服,每天2~3次。(蓝佰根方)
  7.鸭跖草(鲜)适量,捣汁服,每天2~3次。(钟岩翠方)
  8.九层壳(牛皮消)适量,切片,开水泡服,每天2~3次。(钟岩翠方)
  9.何首乌根适量,切片,塞牙关内,令吐口涎,半小时换一次,2~3次即愈。主治喉闭(气闭不能出声,或咽喉发肿,生有白膜)。
  10.鲜苦参根30g,鲜马蹄金30g,水煎服(雷后兴、卢俊明方)
  11.野荞麦根20g,白枯居草(土牛膝)15g,浙贝10g,桔梗10g,蝉衣6g,丹皮10g,麦冬10g,甘草6g,薄荷(后下)3g,水煎服。(叶一萍、雷后兴方)
  12.正头梅10g,生石膏20g,青黛10g,西豆根15g,川连15g,交儿茶15g,龙胆草5g,水煎服。(蓝陈发方)
  13.白地蜂(筋骨草)30g,白牛藤(土牛藤)20g,老鸦草(鸭跖草)50g,种田白根20g,三白草30g,水煎服。严重者加小青草;气闭加笔管草;腹胀呕吐加山木通根。主治扁桃腺炎。(雷树成方)
  14.大叶地汤莆(筋骨草)5~10g,水煎服。(蓝文春方)
  15.僵蚕、月石、皂角、白矾各等分,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喉,使痰出。(蓝观芝方)
  16.一点红20g,一枝黄花15g,一支香(杏香兔耳风)10g,柳叶白前30g,水煎服。(朱陈光方)
  17.鲜马兰头根50g,水煎服。(蓝土凤方)
  18.美人蕉适量,水煎服。(蓝春花方)
  19.金针根30g,棕根30g,腌猪肉60g,煎汤含咽。
  20.夏枯草20g,金银花20g,苦嘴草(土牛膝)20g,白菊花20g,水煎服。发热者加三叶青(金丝吊葫芦)10g。(蓝祝飚方)
  (六)喉痹
  喉痹以咽部红肿疼痛,咽干灼热,痛痒不适,干咳,或有黏痰,或有异物感,吞咽不利,喉关及喉底红肿为主要表现,喉痹又分为风热喉痹和虚火喉痹。
  风热喉痹因风热邪毒侵袭,肺胃壅热而致。虚火喉痹因脏腑功能失调,咽喉失养,虚火上炎,熏灼咽喉所致。风热喉痹的病机为风热外邪侵袭,邪毒循肺脉上犯,肺经蕴热,咽喉为邪热所灼而致;或平素过食辛热,湿热内蕴脾胃,或肺卫邪热壅盛传里,内外热毒交结,火毒湿热蒸腾,上灼咽喉而成。虚火喉痹的病机为素体肺肾阴虚,或风热喉痹反复发作,或久咳劳嗽,肺阴受伤,咽喉失养;或喉痹反复发作,邪毒滞留不去,气血不和,痰瘀内生,邪毒结聚于咽部而成痹。
  治疗喉痹的常用畲药有夏枯草、美人蕉、一枝黄花、木防己、细叶冬青等。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一点红、山油麻(阴行草)、薄荷、夏枯草、木防己、细叶冬青(笔冬青)、白头翁花、忍冬藤各适量,水煎服。(雷宗明方)
  2.大号青绳(石蟾蜍)适量,开水泡服。
  3.油茶果适量,用蜂蜜磨服。
  4.美人蕉适量,水煎服。(蓝春花方)
  5.射干15g,山豆根15g,共研细末,吹至咽部。(蓝观芝方)
  6.甘草5g,桔梗10g,荆芥10g,牛蒡子12g,贝母6g,薄荷6g,水煎服。加减:内热加黄连5g;口唇焦、舌燥、便秘闭、尿赤加黄柏、黄芩、山里黄根各6g;红肿加银花15g。(蓝观芝方)
  7.夏枯草、一枝黄花根、地胆草、马鞭草、桑皮、野菊花各适量,水煎服。大便失调加木通(木防己)。(朱根凤方)
  (七)喉喑
  咽喉部疾病而致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者称喉喑。喉喑又称声喑。可分为急喉喑和慢喉喑。急喉喑以突然嘶哑,甚至失音,声带充血水肿为特征;慢喉喑以声音低沉费力,讲话不能持久,声音不清,甚则声嘶失音,日久不愈为特征。
  急喉喑的病因病机为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内伤于肺,肺气不宣,邪热上蒸,结于喉咙,气血壅滞,脉络痹阻,声门闭合不利而成;或风寒外袭,肺气壅遏,气机不利,肺神不营,风寒之邪凝聚于喉,以致声门开合不利而为病。慢喉喑的病因病机为素体亏虚,燥热伤阴,或久咳耗伤肺阴,病久及肾,肺肾阴虚,喉失濡润,或脾肺之神失司,喉窍失养,或痰凝邪毒反复侵袭,或体虚不能祛邪外出,邪毒留滞于喉,或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津运化失司,水湿停聚,凝结成痰,气血痰瘀凝聚于喉窍,以致音户不开而成喉喑。
  治疗喉喑的常用验方如下。
  1.万年青(雀舌黄杨)全草适量,水煎服。
  2.茭笋花(茭白花)根适量,水煎服,冰糖为引。
  (八)白喉
  白喉是以喉间起白腐为特征的时行疫病,具有地域性和流行性。也称白缠喉。
  白喉的病因病机为秋冬季节久晴不雨,时疫之气随风传播,从口鼻而入,兼感风热之邪,邪毒蕴结肺胃,搏结咽喉,腐溃肌肤;或素体阴虚,肺肾不足,遇疫疠之气流行,邪客于肺,伏而化火,熏蒸咽喉;或素体强盛,胃腑蕴热,感受疫疠之气,火热上蒸咽喉;或热毒深重,内陷心包,上冲凌心;或热毒燔灼,腐蚀喉间黏膜,闭阻喉间而成。
  白喉的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白喉草适量,水煎服。
  2.玄参9g,连翘9g,水粉6g,煎汤漱喉。
  3.川贝10g,冰片6g,麝香0.6g,玄明粉6g,共研细末,用铜管吹入喉部。
  4.金蝉衣7只,银花9g,煎汤漱喉。
  (九)红眼病
  红眼病是突然感受风热外邪,白睛出现明显红肿热痛的眼病。如白睛暴发红赤,眵多黏结,累及双眼,并迅速传染引起流行,则称天行赤眼。
  红眼病的病因病机为内热阳盛之体,感受风热之邪,内外合邪,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故猝然发病。若外感疫疠之气,兼有肺胃积热,内外合邪,上攻于目,则发天行赤眼。
  治疗红眼病的常用畲药有叶下红、地菍根、山里黄根、一见喜、野菊花、龙胆草等。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三叶冬青、马头翁(佩兰)、五加(细柱五加)根、地菍(地茄)各适量,捣烂外敷。疼痛加薄荷叶。
  2.白日(日本鼠曲草)适量,水煎服。
  3.叶下红(一点红)、粪桶板根(地菍根)(去外皮)各适量,捣烂调人乳外敷。
  4.铁雨伞(朱砂)叶适量,捣汁,开水泡后洗眼,每天数次。(钟岩翠方)
  5.金银花心、田螺、桑寄生、过路筋、夏枯草、龙衣心(龙牡心)各适量,鲜药捣烂,与蛋清调匀外敷眼睛,每次贴敷24小时。(雷盛凌方)
  6.一见喜(穿心莲)18g,地丁15g,菊花18g,山里黄根20g,虎杖18g,白毛藤18g,龙葵15g,水煎服。配合三棱针、耳背穴放血效果更好。(林明方)
  7.龙胆草、野菊花、黄柏各适量,水煎服。大便不通加金沙根、木通、茵陈。(朱根凤方)
  8.白桑仔、芒萁嫩芽叶适量,加少许人乳同捣烂敷患处。
  (十)视物昏渺
  外眼并无异常,而视力减退,以至视物模糊不清,称为视物昏渺。
  视物昏渺主要病因病机为湿热痰浊内蕴,上犯清窍;或情志不舒,气滞血瘀,玄府不利,气血不能上供目睛;或肝神、肾神失运,精血亏耗,或心脾两亏,气血不足,目失所养,神光衰微所致。
  畲医治疗视物昏渺的单方验方如下。
  1.熟地10g,淮山药10g,山萸肉10g,白菊花10g,苁蓉10g,菟丝子10g,泽泻6g,党参10g,当归10g,龟板胶5g,水煎服。(蓝国福方)
  2.鲜稻栅(谷精草)50g,猪肝适量,煮服,一天2次。主治夜盲。(蓝土凤方)
  3.猪肝60g,菊花6g,水煎服。
  (十一)口疮
  口疮是指口腔黏膜上发生的表浅、如豆大、黄白色或灰白色的小溃疡点,表面凹陷,有明显的灼痛感,又称口疳。
  本病的病因病机因心火上炎,熏灼于口,或因过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致胃腑邪热,邪热循经上攻于口;或素体阴虚,久病伤阴,致虚火上炎,灼伤口腔而成;或因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口腔;或禀赋不足,肾神不营,虚阳上浮而致。
  口疮的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阔苔藓草15g,银花8g,连翘6g,夏枯草8g,山里黄根10g,甘草5g,茯苓10g,水煎服。小儿有发热、口角流涎等加玄参、三叶青、白花蒿。(蓝水新方)
  2.桑树汁适量,涂牙龈。(蓝松林方)
  3.马蹄香(宜昌细辛)全草适量,水煎服。(蓝文春方)
  4.黄连30g,干姜(炒黑)9g,共为细末,掺口疮上,出涎即愈。(蓝观芝方)
  5.黄连1.6g,黄柏1.6g,冰片0.33g,青黛3g,共焙干为末,吹舌上。(蓝观芝方)
  6.生地20g,木通10g,生草7g,淡竹叶20g,蔷薇根(七姐妹)50g,水煎服。(朱陈光方)
  7.五味子2g,山里黄根6g,丝瓜花1g,铺地锦1g,独瓜头(天花粉)1g,土甘草3片,水煎服。主治小儿鹅口疮。
  8.土木香、乌药儿、千年健根、苦参各适量,水煎服。主治口中生毒起粒。(蓝龙信方)
  9.正头梅10g,生石膏20g,青黛10g,西豆根15g,川连15g,多花勾儿茶15g,龙胆草5g,水煎服。主治口内生疮。(蓝陈发方)
  (十二)口臭
  口臭以口腔内有特殊之味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口腔黏膜糜烂或如糜粥样。本症可出现于口糜、口疮、食积、疳积等病证中。
  口臭的病因病机多因饮食失节,嗜食辛辣厚味膏粱,使脾胃受损,脾神失司,脾失健运,湿热蕴结;或寒湿内阻,或膀胱湿热,泛及脾胃,以致湿浊不化,久则湿热积聚,上蒸于口;或因心脾之火上蒸于口而成。
  治疗口臭的单方验方如下。
  升麻15g,青皮15g,甘草3g,黄连3g,黄芩3g,生姜3g,檀香3g。用法:以上共研细末,汤泡蒸饼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不拘时间,细嚼,白汤下。(蓝观芝方)
  (十三)牙痛
  无论是牙齿或牙周疾病,都可发生牙痛。
  牙痛的病因病机多由外感风寒,束于卫表,寒气凝滞牙体,不通则痛;或感受风热,客于牙体,滞而不散;或肾元虚衰,肾神失司,齿牙失养而致牙痛。
  治疗牙痛的单方验方如下。
  1.满山香(兰香草)20g,菊花20g,白花蒿70g,仙鹤草20g,水煎服。
  2.满山香、棉花根、麦冬各适量,水煎服。
  3.耳朵草(虎耳草)适量,煮鸡蛋吃。
  4.桂花根适量,煎汁口含,反复多次。
  5.温州青(马兰)全草50g,水煎服。治牙痛兼治烂口角,退实火。(雷根翠方)
  6.白地茄、细叶金银花(金银花)各适量,水煎服,冰糖为引。(钟金海方)
  7.青盐3g,火硝3g,硼砂3g,蝉衣3g,研末,搽于患处。(蓝观芝方)
  8.山里黄根50g,路路通50g,煮鸭蛋服。(林明方)
  9.蛇莓20g,韩信草18g,路路通10g,龙葵18g,白毛藤20g,山里黄根15g,水煎服。(林明方)
  10.金瓜根(南瓜根)10g,泡服或煎服。(雷宗明方)
  11.辣蓼、四角苎各适量,加盐卤捣,敷患牙外之颊部。
  12.七层塔根茎(蚤休)适量,磨醋抹患处。
  13.石吊兰30g,鸡蛋1只(刺孔),水煎服。
  (郑宋明)
  第六节 蛇伤科
  我国的蛇类有100余种,毒蛇约占1/3,主要出没于山区、树林、田野、海边等处。畲民多居住山区或半山区,易遭受蛇类伤害,蛇伤是危害畲民的一大疾病。畲民在防治毒蛇咬伤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继承、整理和发掘了一整套简易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及单方验方。
  在我国毒蛇中,危害较大且能致人死亡的毒蛇有十余种,具有神经毒的有银环蛇、海蛇;具有血循毒的有尖吻蝮蛇、蝰蛇、竹叶青、烙铁头蛇;具有混合毒的有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一般来说,毒蛇具有头呈三角形、尾短而钝、身体斑纹色彩鲜明的特征。
  蛇毒的主要成分是神经毒、血循毒和酶。
  畲医认为神经毒是风毒,主要阻断神经肌肉的接头引起弛缓型麻痹,终致周围性呼吸衰竭而引起缺氧性脑病、肺部感染和循环衰竭。
  畲医认为血循毒是火毒,主要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产生毒性作用。
  酶是蛇毒中的主要成分,蛇的毒性与酶有关。
  被蛇咬伤后,患者伤部一般有粗大而深的毒牙痕。神经毒的蛇咬伤后,局部不红不肿,无渗液,微痛甚至麻木,常易被忽视而不及时处理。血循毒的毒蛇咬伤后,伤口剧痛,肿胀,起水疱,有的伤口形成坏死溃疡。混合毒的蛇咬伤后,即感疼痛,逐渐加重,有麻木感,伤口周围皮肤迅速红肿,可扩展到整个肢体,常有水疱。严重者,伤口迅速变黑坏死,形成溃疡。
  毒蛇咬伤后的全身症状较严重。神经毒的毒蛇咬伤后主要是神经系统损害,在咬伤后1~6小时出现症状。轻者有头晕、出汗、胸闷、四肢无力,严重者出现瞳孔散大、视力模糊、语言不清、流涎、牙关紧闭、吞咽困难、昏迷、呼吸减弱或停止、脉象迟弱。血循毒的毒蛇咬伤后主要为血液系统受损害,有寒战发热、全身肌肉疼痛、皮下或内脏出血,继而出现贫血、黄疸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循环衰竭。混合毒的毒蛇咬伤后主要表现有头晕头痛、寒战发热、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全身肌肉疼痛、瞳孔缩小、肝肿大、黄疸、脉象迟数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衰竭、呼吸停止。被毒蛇咬伤后,若中毒较轻,治疗及时正确有效,则可在短期内康复。
  畲医治疗毒蛇咬伤,首先是缚扎,主要是阻止静脉血回流,防止蛇毒吸收和扩散,但不应妨碍动脉血流。一般在伤口的近心端缚扎,每隔15~30分钟稍放松一次。再者就是排毒。畲医认为,毒蛇咬伤后排毒非常重要。方法是用手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伤口的周围挤压,使毒血排出;或用口吮吸伤口,将伤口毒血吸出。口腔黏膜破损或有炎症者,不宜用吮吸法,以免引起中毒。再次就是用畲药进行辨证论治,内服外敷均会有效。凡风毒者(神经毒)宜活血祛风;火毒者(血循毒)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风火毒者(混合毒)宜活血祛风、清热解毒和凉血止血合用。
  畲医还有“治蛇不泄,蛇毒内结,二便不通,蛇毒内攻”的实践经验,应用解毒、利尿、通便为法进行加减。民间常用的治蛇伤处方如下。
  1.白夫桃根(竹叶椒)、山当归根(紫花前胡)、山枣仁(地榆)、苦爹菜(百路通)、山午子根(山苍子)各适量,浸白酒外洗,捣烂外敷伤口。若伤口周围起疱,用奶奶头(羊乳)根和米泔水磨汁外涂。另加内服方:山当归(紫花前胡)、白夫桃(柳叶椒)、山枣仁(地榆)根各适量,蒸烧酒内服。
  2.竹叶青(竹叶花)全草、七叶一枝花、山天竹根(徐长卿)各适量,捣烂外敷,治一般蛇咬伤,较大的毒蛇如五步蛇咬伤需另加龙胆草根。另加内服方:香叶竹(徐长卿)6g,龙胆草10g,酒大黄10g,水煎服,早晚各1次。
  3.兔儿草叶、公鸡草(犁头草)各适量,共捣烂取汁内服,渣外敷。
  4.哈卢弟(东风菜)适量,主根去皮切片,用温开水冲服,每次1~2根,每天2~3次,叶茎加木防己用开水浸泡,冷却后洗患处,每天3~5次,忌食辣、腥之物。
  5.龙胆草、山胡椒(白花前胡)根、牛尿刺(大蓟)根各适量,鲜根捣烂外敷。
  6.鹅不食草、半边莲、过山龙(蛇葡萄)各适量,捣烂外敷。
  7.土防风、红叶土木香、半边莲、金腰带叶(小槐花叶)、浙细辛(宜昌细辛或杜衡)、山麻芋各适量,用米汤浸泡外洗,再加三年陈烟叶。(钟金海方)
  8.路路通叶和根、苍术叶各适量。用法:根捣碎浸白酒服;叶外敷;另加墙蕨捣碎,浸白酒,往下洗。共用1~2天。(雷祖利方)
  9.大叶牛奶绳(天仙果)、路路通、苦瓜叶(王瓜)各适量。用法:根浸白酒服,叶用米汤浸外洗。此方适用蕲蛇咬伤。(蓝余库方)
  10.黄瓜草(粟米草)、路路通、花竹叶、桐油叶各适量,水煎服。此方适用于眼镜蛇咬伤。(蓝余库方)
  11.青木香、水天竹(柳叶白前)、万年青、铁棱角根(箭叶淫羊藿)各适量,水煎服,每日3次。另加外用方:白酒浸八月白(苦爹菜)、铁棱角叶外洗。若肿痛不退,米汤浸八月白、盐肤叶(盐肤木)、四角天王根(丝穗金粟兰),加少许盐外洗。(雷后兴方)
  12.大叶山介菜(东风菜)根、聚蹦(大蓟)根、水汤菊(徐长卿)各适量,浸酒服。(蓝官奶方)
  13.金银花藤60g,野菊花全草30g,半枝莲30g,金丹草30g,土大黄60g,水煎服。另取半边莲外敷。此方用于蝮蛇咬伤。(蓝梅英方)
  14.蛇不见(小春花)、岩风根、南五味子根、七叶一枝花根茎、马兜铃根(青木香)、石蟾蜍根各适量,混合碾粉,用开水送服。此方用于蝮蛇咬伤。(蓝梅英方)
  15.龙胆草2.6g,芦甘石2.6g,苍术2.6g,青黛2.6g,梅片1.6g,升丹0.66g,共碾极细末,敷溃烂处。(蓝梅英方)
  16.竹叶椒2g,山当归(白花前胡)3g,独活3g,鸭儿芹3g。水煎,加黄酒冲服。药渣捣烂加雄黄少许外敷。加减:红肿热痛加三叶青2g,鹅毛玉风兰3g;呕吐加桃仁3g,竹茹5g。(蓝佰根方)
  17.冷水草(金丝猫)、蛤蟆衣(车前草)、金腰带(山蚂蝗)各适量,掺猪膘油捣烂,再用糯米汤调敷伤口。(蓝梅英方)
  18.苦益菜、铺地蜈蚣(鲜)各适量,捣烂外敷。另加内服方:红牛膝、白花蛇舌草各50g,水煎服。(蓝梅英方)
  19.洋腐紫用刀削尖,挑破咬伤口,再用清水或白酒清洗伤口,然后用豆腐柴叶捣烂(用嘴嚼更佳),外敷伤口处。注意:药敷伤口周围,口露外面。(蓝梅英)
  20.雄黄3g,白矾3g,百蓝9g,共碾细末,每日2次,每次成人服3g,小孩服1.5g,温开水送服。(蓝梅英)
  21.七星塔(地耳草)、苦爹菜(百路通)、哈卢弟(东风菜)各适量,捣烂外敷。(雷德水方)
  22.哈卢弟(东风菜)、三转半(缓草)各适量,捣烂外敷。(雷德水方)
  23.滴水珠秋茎适量,捣烂外敷。注:被毒蛇咬伤后,必须立即用绳子在伤口上端结扎紧,阻止毒液进入血液循环,并迅速将毒液从伤口挤出,然后再用药物进行处理。(蓝梅英方)
  24.伤口用清水反复冲洗,如伤口闭合,用盐肤木削尖刺破扩创。外用:鸡尾巴(华中蹄盖蕨)全草,捣烂取汁,加烧酒适量外洗,渣敷患处。另加内服方:山天竹(徐长卿)根3~5棵,浸烧酒服,每次服适量。此方用于蕲蛇咬伤。
  25.野靛青(大青)叶、金腰带(山蚂蝗)、苦爹菜(百路通)根各适量,水煎服。肿不退加天竹参(隔山香)根,磨白酒外敷。此方用于五步蛇咬伤。
  26.路路通30g,桐籽叶60g,苦瓜叶(野生)30g,牛奶叶60g,黄瓜草90g,苦木兰60g。用法:鲜草捣烂,泡鲜米汤,从伤口自上而下擦洗。另加内服方:天竹根(干)25g,浸白酒500g,日服5~7次,每次15~20g。注:毒蛇咬伤,严重时五官出血,生命垂危,取野生竹叶青皮25g研末,浸黄酒250g,分4次服用。此方用于眼镜蛇咬伤。(蓝根发)
  27.山天竺(徐长卿)根30g,佛指甲(垂盆草)50g,浸酒服用(8小时内治疗)。外用另加:大叶牛奶绳(天仙果)50g,加盐少许,捣烂外敷。此方用于眼镜蛇、银环蛇、金环蛇咬伤。
  28.假仙草(风轮菜)、红马蹄香叶(宜昌细辛)各适量,煎水外洗,渣外敷。
  29.三叶青(三叶崖爬藤)块根适量,磨汁外涂治毒蛇咬伤。(蓝文春方)
  30.杠板归叶适量,捣烂外敷,全草煎汤内服。
  31.鲜七叶一枝花适量,捣烂外敷。(钟奶康方)
  32.一枝黄花鲜草30~60g,水煎服。另用鲜七叶一枝花适量捣烂外敷。
  33.盐肤木嫩顶,捣烂外敷。此方用于竹叶青蛇咬伤。(雷德水方)
  (郑宋明)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中国畲族医药学》

出版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以课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结果为主要资料,介绍了畲族概况、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畲医药理论基础、畲医常用病名、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病症论治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宋明
责任者
雷后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