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畲医对疾病的命名与分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50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畲医对疾病的命名与分类
分类号:
R298.3
页数:
5
页码:
47-51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医药学中的疾病命名和分类法。主要分为风、寒、气、血、杂证五大类,其中风证包括内风和外风,寒证分为寒多夹湿、寒多夹风等,气证分为气闭、气滞等,每类又根据症状分为72种。此外还介绍了畲族医药学对小儿风证的分类。
关键词:
畲族医药
疾病命名
宁德市
内容
畲医对疾病有其特殊的命名和分类法。主要按疾病的性质、发病时间、发病时症状、形态、声音、体征、病变部位或互为结合来分门别类和命名,可以用风、寒、气、血、杂证五大类来概括。每类又根据症状分为72种,但多数已不能一一列举病名,仅个别可以说全病名。
一、风证
为人体感受外来风邪和内虚生风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风证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重者肢体频发抽动,意识不清,或半身不遂,肢节麻木。畲医将风证分为内风和外风,小儿也有72种风证。
(一)内风
由肝脾二神失宰所致。主要表现为头昏,意识不清,肢体频发抽动,半身不遂,肢节麻木。可分为72种,男妇皆有。脑出血、脑梗死、青光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癫痫和颅内动脉瘤等疾病多属之。
1.按发病时抽搐姿势不同可命名为鸡爪风、撒手风、看地风、弯弓风、倒地风等。
2.按兼症不同分为水泻风、黑沙风、肝痛风、夜啼风、呕逆风、肝胀风、潮热风、昏迷风、发冷风、迷魂风等。
3.按发病时的声音不同命名为羊风、马风、鹦鹉风、猪母
风、乳吼风、狂言风等。
4.以动物命名的有老鸦风、鹊惊风、蛇风、羊痫风、癫猪风、路鸟子邪风、鱼口风、马蹄风、鲫鱼风、螺蛳风、蛇惊风、乌沙风等。
此外还有寒风、五鬼风、散惊风、乌缩风、虎口风、内吊风、天吊风、缩沙风等等。
(二)外风
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外风畲医称云斑、出云、四弯风、土风疮、风热疮、面游风、白驳风等,主要指皮肤疾病。其中云斑相当于荨麻疹、皮疹,根据症状不同又可命名为如米云、红云、纱云、雷云、钱云、猪母云、火云、朱云等。
广义之外风为现代畲医之认识,属人体感受外风之邪或外风夹杂寒、湿、热、毒、痧等邪气所致的病证,如头风、风痛、风湿、风寒、风水、风热、风毒、风痧、风疳等,主要指感冒、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风湿病、风心病等。
(三)小儿风证
畲医认为,小儿初生,阴气未足,性禀纯阳,身内易致生热,热盛则生风生痰;小儿腠理不密,更易感寒邪,寒邪中人,必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所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搐搦,故一般临床上对频繁抽风和意识不清的都叫“惊风”,分为急慢两型,有“急惊属实,慢惊属虚”的说法,发病原因主要是外感时邪、内蒸痰热及久吐久泻、脾虚肝盛等。
小儿风证分72种,阳风、阴风、半阴半阳风各24种。
1.阳风 喜笑风、项直(强)风、蛇舌风、天丑风、太阴风、太阳风、上脑风、中脑风、下脑风、五软风、黄疸风、热肝风、惊哭风、塔头风、红皮风、胀血风、急性风、吐酸风、最慢
风、前天脐风、急惊风、吹气风、凹脑风、凸脑风。
2.阴风 疳积风、血痛风、骨痛风、血筋风、摆肾风、反腥风、痰肺风、雷头风、全身不遂风、锁喉风、噤口风、慢性风、慢胀风、慢脾风、斑毒风、香酸风、迷气风、神法风、摆接风、痿肉风、嗳气风、吐血风、吞血风、钱毒风。
3.半阴半阳风 单蛇出洞风、双蛇出洞风、牛鼻风、地丑风、日丑风、皮痛风、心风、锁肚风、半身不遂风、单卫风、双卫风、黄皮风、迷心风、痛皮风、砂惊风、痹麻风、迷痰风、胎毒风、慢惊风、痞血风、麻木风、肾重风、肺重风、胞皮风。
另外还有脐风、赤游风、慢窍风、法钱风等,不在72种风证之中,患者临床表现象现代医学的“流脑”、“乙脑”等脑髓病变者,畲医也认为属风证,也用治疗风证的草药治疗,但剂量较大,临床上也有疗效。
二、寒证
畲医认为,寒证由于人体六神中的肝神、肾神失养,精气亏虚,不能温煦肢体脏腑,或长期居住潮湿,坐卧湿地,气候过于寒冷,或遇深山疠气,人体感受寒邪所致。
寒证主要表现为肝、肾二神主宰功能衰退的症状。或寒多热少,神疲,倦怠,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胱白,肢体寒战,或纳谷不消,腹胀肠鸣,肾腰不适,四肢发凉,或头昏,头痛,遗精,尿涩,或淋漓频数,或泻不消化便,舌苔灰白而厚,脉象沉而弱,四肢搐搦等,均显示寒势亢盛。
寒证按病因分,寒多夹湿、夹风,如风寒、冲水寒、气寒、里寒、寒痧;按时间分为三日寒、七日寒、二十四日寒、百日寒;按形态分为铁板寒、虎伤寒;按症状分为漏底寒、翻肚寒、假热真寒等。各家72种寒证,名目大同小异。
三、气证
畲医认为,万物由气所化,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人体各种气机活动均由肺神主宰。肺神虚弱,肺神失宰,则生气证。其主要外致病因有外伤、邪气、湿气、疠气等,内致病因有内热、内虚、情志等。
气证的主要表现为胸胁胀闷而窜痛,痛无定处,甚则因痛而见有呼吸困难,或见心烦、气急、咳嗽等,但腹胸触诊多无异常,脉象多沉,或头昏胀痛,脉象多浮。
气证按病因分,如跌仆、挤压、坠堕、打击、冲撞等外因所致的可分为气闭、气滞、气郁、气胸等;情志、虚弱等内因所致的可分为拗气、气少、气逆、气呃、气乱、气肿、气怯、气痰、气厥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倦,误用针药,均可不同程度损伤六神,如肺神气伤、肾神气伤、脾神之气伤等。
四、血证
畲医认为,心神主司血液的运行,主宰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脾神主司水精、谷精的运化,主宰血液、肌肉的活动。由于外伤和内伤的原因导致心肺二神失去主宰功能,则生血证。
外伤后主要表现为瘀血和失血的证候。前者多见瘀血肿块,胀痛固定不移;后者或因体内某部出血,或自诸窍溢于体外,出现头昏、心悸、口干诸症。
血证按妇科的经、带、胎、产的出血证候或内科的吐血、咯血、尿血、便血等来分类和命名,基本上与中医的分类和命名相同。
五、杂证
杂证包括疮疡、蛇蝎咬伤、食物中毒、眼疾、耳疾、喉疾、骨折、外伤等上述四大证外的疾病。
畲医对疔疮疖痈多以发生的部位而命名,如长在风府、哑门穴处的称“对口疮”;长在下巴处称“羊胡须”、“老虎须”;长在百会穴的疔疖称“天疮”;长在百会大小不一数个疔称“七圹疔”;长在面部称“面疔”;长在口唇称“唇疔”;长在下腹称“肚疔”;长在会阴部称“奇”;长在屁股处称“骑马痈”;长在肛门处的称“老鼠偷食”;长在腹股沟处称“横闩”;长在虎口处称“探岔”;长在手背上的称“手面蟹”;长在脚面上的称“脚面蟹”;长在手指脚趾的称“天蛇”;全身都长的脓疮称“天罗疮”;小儿头上长的脓肿称“软壳蟹”;小儿头上多发性毛囊炎称“烂头”。
喉疾多以形状、症状等分类和命名,如走马喉痈、靠壁喉痈、金钟悬梁、瓮里莲花、日出日落、蛇出洞、单胀重舌、垂舌、虚火乳蛾、石蛾等。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出版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以课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结果为主要资料,介绍了畲族概况、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畲医药理论基础、畲医常用病名、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病症论治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陶云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