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畲医对伤的认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50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畲医对伤的认识
分类号: R298.3
页数: 11
页码: 37-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医药学中的伤科学发展简史、畲医伤科的认识、病因病机、畲医伤科治疗手段以及畲医伤科在现代的发展。畲族人民在长期与损伤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伤科学理论体系。畲医伤科强调时辰与季节对人体的影响,同一部位受伤的时间和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畲医认为,人有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脉,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任何一处气血调和往来被邪所阻,均可引起血脉不通而致不同的伤患。畲医伤科历史久远,由于医技的师承关系,技艺和治疗手段也存在着差异,甚至同宗治法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 畲族医药 伤科学 宁德市

内容

伤科学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畲族人民在长期与损伤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伤的认识逐渐深入和成熟,成为畲医药的重要理论基础,正骨疗法也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畲医伤科发展简史
  长期以来,畲族人民生活、劳动在山区,在山涧农田耕作。祖祖辈辈为了生存,利用自身的力量和智慧,猎取食物,防御虫兽的伤害和自然界的灾难。在劳动中,受到损伤,发生了疼痛、局部肿胀乃至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起初畲民只是无意识地抚摩按压伤部,发现可以减轻疼痛等症状,经过多次并长期反复实践,有意识地摸索出一些能医治受伤疾患的简单方法,如手法按摩,用树叶覆盖伤口,用树枝、树皮缚扎固定骨折的肢体等。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实践,逐渐发现了更多治伤的好方法,发现一些草药敷贴在伤处可迅速消除肿胀和疼痛。因此,畲族人民最早的医疗活动就是对外伤的治疗,伤科学也就成为畲医学最原始的医学内容。
  到了近代,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畲医对伤的认识逐渐深入,伤科理论、正骨疗法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提高,正骨手法和固定方法也有了较大改进和发展,畲医疳积论、六神学说和畲药阴阳之分不断渗透伤科,积累了诸多治伤方药,重视强调局部伤损和整体功能的关系,对骨折和脱位也有较深的认识。
  随着畲医伤科学的不断发展,对伤有了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如畲医学认为,凡机体某部受到外界突然的强力打击(跌、打、扭、压等)而致局部筋骨或软组织受到损伤称为“伤”,不仅在局部出现疼痛,还可以引起全身变化,若治疗延误或失当,重者可致死。若加上受到风湿寒邪的袭击,就会转化为风伤,因而对“伤”特别重视,把机体的碰撞或疼痛都诊断为“伤”病,甚至连风湿性关节炎也认为是风伤。
  畲医学还把“伤”与时辰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体有十二处气血调和往来之处,如某一处气血受伤,就会造成血脉不畅,甚至不通,不仅在局部出现伤痛,还可以引起全身变化,以至成为“穴伤”或“内伤”。
  同一部位受伤的时间与季节不同,出现的症状与治法、用药也不同。同时认为血脉某时辰运行到某脏腑时受伤则不治,因此,便产生了十二时辰不治说。如子时受伤在胆,见目开者不治;丑时受伤在肝,失气不能呼吸者不治;寅时受伤在肺,气逆上而面色红赤者不治;卯时受伤在大肠,腹痛面红者不治;辰时受伤在脾,面有青色者不治;巳时受伤在胃,吹气不息者不治;午时受伤在心,血攻心而面赤红者不治;未时受伤在小肠,吐饭且面青色者不治;申、酉时受伤在膀胱、肾,失气、目翻白、口开者不治;戌时受伤在胞络,不能语言者不治;亥时受伤在三焦,目开不能转睛者不治。
  畲医根据受伤的部位与受伤后的表现、出血情况判断治与不治,同时还判断什么情况下可治,什么情况下不治。严重者多数都与内脏受伤而致内出血,或大血管受伤大出血,或筋腱断裂,或气管、食管断裂等有关。这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受伤科技术发展的限制而列为不治,即使在目前农村基层仍有因医疗条件、医疗技术限制而无法及时抢救或抢救不当而致死者。但其中也不乏过去不能治疗而现在可以治愈的。如伤在咽喉、软管断者以及内脏破裂等现在一般医院都可通过手术等救治。所以,对这些“不治之症”现在要区别对待,尽力救治。
  畲医伤科历史久远,由于医技的师承关系,技艺和治疗手段也存在着差异,甚至同宗治法也不尽相同。畲医治伤强调时辰与季节,同一部位受伤的时间和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畲医认为,人有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脉,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按照十二时辰(或六时)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在全身十二个气血调和往来之处,任何时辰和季节的循行都不一样,任何一处气血调和往来被邪所阻,均可引起血脉不通而致不同的伤患,因而畲医对十二时辰(六时)与季节的关系十分重视,如今仍把许多病称为“六时病”。
  二、伤患的病因病机
  损伤疾病的发生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外界作用于人体而引起伤患的因素,如跌仆、撞击、闪扭、压砸、刀刃等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以及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外力作用,损伤人体皮肉筋骨造成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此外,风、寒、湿之气或邪毒感染等外来因素,也可致筋骨、关节、肌肉等发生疾病。如损伤后,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可引起腰部和四肢疼痛,关节活动不利;骨折后特别是开放性骨折后若处理不当则可引起附骨疽(化脓性骨髓炎)。内因是指人体内在某种与损伤疾患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关系的因素,如年龄、体质、局部解剖结构等。不同的年龄,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伤患的部位和发病率也不一样。如跌倒时臀部着地,在老年人很容易引起骨折,而青少年则很少发生。体质健壮,筋骨坚强者一般不易发生骨折,但体弱或骨质疏松者,往往在外力作用下就可造成骨折。
  伤患疾病的发生,外因虽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机体本身的因素。因此,必须正确理解损伤的外因和内因的关系。
  畲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脏腑、骨节、筋脉、血路、气血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脏腑功能和六神的反映,脏腑功能和六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又通过筋脉联系全身的筋骨皮肉,构成整体而复杂的生命活动。各组织均保持相对的平衡,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无论在功能活动方面还是在病因病机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人体受外力的作用而遭到局部筋骨皮肉损伤时可引起气血瘀阻,经脉阻塞,或邪毒由表入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也可因脏腑功能不调由里达表引起经络、气血、津液病变而导致筋骨皮肉的伤患。这说明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因而畲医学在损伤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对伤患发生和发展的因果关系是十分重视的。
  (一)伤患与脏腑、骨节、筋脉、血路的关系
  脏腑是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如脏腑功能不调,则筋脉血路阻塞,气血凝滞,筋脉骨节失去濡养而引起肢体病变。经脉、血路是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它内贯脏腑,外达肌表,联络全身,脏腑发生疾病时,可反映到体表肌肉,而体表肌肉发生病变,同样也可影响到脏腑。如当人体受伤时,可因肝血亏虚或肾精不足,筋脉骨节失养而影响断骨的正常愈合和筋脉伤损的功能恢复。就筋与骨而言,它们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七十二筋脉相连,因此,当骨折或脱位时也必有同时伤筋,而扭挫伤筋严重时,也可同时伤骨,所以筋骨之间都互相影响。
  (二)伤患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人体的一切伤患疾病的发生、发展无不与气血津液有关。气血津液调和,人即安康。如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衰,反之,血凝则气滞,血失则气少,血脱则气散。
  畲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津液,随十二条血路和二十八脉在全身十二气血调和之处周流不息,运行全身,外可充养筋脉、骨节、皮肉,内可濡养脏腑,当人体受外力损伤后,气血津液循行不得流畅,则皮肉筋骨、脏腑失去濡养,主要有伤气、伤血、伤津。
  1.伤气 因负重用力过度使呼吸失调,或跌仆闪挫,撞击胸部,使人体气机运行失常,称为伤气。伤气可有气滞与气闭两种情况。气滞的特点为外形无肿形,自觉疼痛范围较广且无明显压痛点。临床多见于胸肋屏伤,出现胸肋胀痛、疼痛或咳嗽、呼吸时牵制作痛等症状。气闭常发生于严重损伤的患者,如严重撞击,从高处坠下,以致出现晕厥、昏迷不省人事等症状。
  2.伤血 由于跌打、压砸、撞击、扭挫等外力冲击,伤及筋脉、血路,以致出血或瘀血停积而产生相应的症状。一般分为出血和瘀血两种。皮肉开绽、血从创口溢出者为创伤出血。若内伤脏腑经脉血路出血而上溢者,表现为咳血、吐血、呕血,若下溢则表现为便血、尿血。若撞伤头部,兼有骨折者,则见诸窍出血。如创伤失血过多时,会出现气随血脱、血脱气散的危候。血液循行于血路之中,流布分身,运行不息。如全身血流不畅或因血溢脉外,局部有离脉之血停滞,即为瘀血。在伤患疾病中瘀血多由局部损伤所致。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故瘀血临床上表现主要症状为疼痛,还可在局部出现肿胀及青紫、瘀斑等。
  气血在机体活动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损伤疾病中,气滞血瘀每多同时并见,只是有的偏重,因此,在诊断伤气、伤血时,不宜截然分开。
  3.伤津液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滑利关节,润泽皮肤、肌肉和濡养骨髓的作用。在伤患疾病出现瘀血时,由于积瘀生热,热邪灼伤津液,影响津液的滑润作用,每每会出现口渴、咽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症状。津液的耗伤和丢失,还可导致气随津脱。所以损伤与气血津液以及气血与津液之间的联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伤患疾病虽属局部的损伤,但与整体有关,筋骨、血脉、气血、脏腑、津液之间都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畲医对这种关系的重视,对临床的治伤是有很深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三、畲医对伤的辨证与诊断
  畲医对伤患疾病的诊断是有一定特色的,除了患者自诉外,还通过望、闻、触、切、药物试探等收集临床资料,根据畲医的辨证方法加以分析而作出诊断。
  (一)望诊
  患者受伤后通常会有特殊的表现,损伤疾病的望诊,除了对全身的神色、形态、表情、姿态等全面观察外,对损伤局部肿胀、瘀斑等有关联的现象,都要认真观察,此外,还对指甲、眼睛的变化也作全面的了解。
  1.望全身 主要是望神和望形态。神是脏腑功能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精神萎靡,面容憔悴,为六神已衰,病情较重;若出现神志昏愦,面色苍白,目暗唇青,呼吸喘促或微弱,则属危重之症。肢体伤患较重时,常出现形态的改变,多见于骨折、关节脱位以及严重的伤筋。如下肢骨折时多不能站立行走;上肢骨折或肩肘关节脱位时,患肢功能障碍,多用健侧手扶托患肢前臂,身体也向患侧倾斜。
  2.望局部 损伤疾病局部多出现肿胀、瘀斑、畸形、创口和肢体功能障碍等变化。如骨折移位或关节脱位后,肢体均可出现明显畸形;四肢骨折重叠移位时,可出现骨折部增粗;严重的足内翻损伤,可出现足内翻畸形。凡肢体的骨骼、关节、筋肉发生伤患,则肢体正常功能就可能出现障碍,如伤后上肢能否抬举,下肢能否站立,可了解损伤的轻重等情况,再配合其他检查作出诊断。
  3.望舌 辨舌质,可辨脏腑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外邪之深浅,望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可了解人体气血盛衰、津液盈亏、病邪性质、病情进退,因此,望舌是伤患疾病辨证的必要内容。
  4.望指甲 望指甲可判断伤的轻重与部位,受伤者指甲根部会出现白色环,伤轻者环少,伤重者环多。检甲时,医者中指托住患者手指,用拇指甲轻轻按患者甲尖,视回血情况而定伤位。畲医认为,身体不同部位的损伤可反映在不同指甲上,头部主要观拇指甲,胸部主要观食指甲,脐上主要观中指甲,腹部观无名指甲,四肢观小指甲。在同一指甲中身体不同部位的损伤又可反映在特定的部位上。中间从外到内有头、心、肝、脾胃、腰脐、丹田、七珠尾、阴囊,两侧分别为左右饭匙骨(肩胛骨)、乳房、腰、膀胱。一般轻伤、新伤指甲变化不大,有的仅有红紫,血不回流,须配合问、切、望、触诊等判断,而重伤、旧伤指甲为紫黑色或苍白,血不回流。危症在指尖末端有黑珠粒。对于三年以上的旧伤主要检查双手中指,观察回血情况。如见不到回血或回血迟且缓或回血受阻,可诊断为旧伤。
  5.看眼睛 通过眼睛巩膜变化可诊断伤情。以瞳孔为中心,上下左右分四区,上方为前部胸腹伤,下方为背部伤,内侧为左侧胁肋上下伤,外侧为右侧胁肋上下伤。主要观察巩膜部有无红点、黄点、黑斑点。畲医认为,机体的伤都会在眼睛上反映出来,观察要细心。轻伤、新伤多为红点,重伤旧伤为黑斑点,黄点为中度伤,同时结合临床加以判断。
  (二)闻诊
  损伤性疾病通过耳闻的骨擦音、入臼声、关节响声、筋腱摩擦音可诊断伤情。畲医认为,骨擦音是骨折的重要体征之一,骨折两断端互相碰撞、摩擦会发出声音。骨擦音不仅可帮助辨别是否存在骨折,而且可判断骨折经过治疗后是否愈合。关节脱位在整复成功时,常能听到“格得”声,即关节头回到原来的关节臼窝内所产生的碰撞声。
  此外,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喘等均可作为伤情的诊断内容。
  (三)触诊
  用手触、摸、按伤痛部位或肢体,可以了解损伤的一些情况,根据手的感觉和伤者的表情、形态等加以判断。触诊在临床上对诊断伤病十分重要,通过摸压痛点、摸畸形、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摸肌肤温度及摸肿块,可以判断损伤部位、损伤的性质、伤处的血液运行情况。
  (四)切脉法
  切脉是伤科的主要诊断手段之一。畲医认为,伤患疾病的切脉有五大顺恶特点。
  1.新伤、瘀血停积者的脉坚强而实,不宜虚细而涩,故洪大者顺,沉细者恶。
  2.出血过多者的脉宜虚细而涩,不宜坚强而实,故沉小者顺,洪大者恶有恶。
  3.六脉模糊者,外症虽轻而预后多不良,为恶。
  4.外症虽重而脉缓和有神者,说明内伤较轻,预后良好,为顺。
  5.在重伤痛极时,偶然出现结代脉,并非恶候。
  (五)药物探伤法
  畲医对伤的诊断,除了以上四诊外,还可以通过药物来判断伤情,应用畲药煎服、擦搓、敷贴等方法来诊断是否有伤。可用来验伤的畲药处方有20余首。现简介最常用的5首验方。
  1.虎头三七10g,红酒(糯米酿制而成的)250g,酒量大者可增加,但最多不超过500g。若有伤者服后局部会更加疼痛。
  该药兼有治伤作用。多数畲医会使用该方。
  2.狗脚迹(杠板归)鲜根120~150g,捣烂如泥贴敷局部,亦有部分畲医用干品研末调酒贴敷。若有伤局部出现疼痛加剧,皮肤变色;无伤者不痛,皮肤也不变色。
  3.当归6g,细辛3g,红花3g,泽兰6g,酸丝草(酢浆草)30g,老酒300g,米醋300g。煎后用纱布包药渣成球状,蘸药液擦搓伤处,擦搓用力要均匀,反复进行,切勿将皮肤擦破。如有伤则皮肤变为青黑色,无伤者则不出现。此方亦可用于洗伤之用。
  4.草乌3g,红花3g,细辛3g,水煎,用红酒250~300g为药引,口服,药渣用纱布包成球状局部擦搓。有伤局部会出现乌青色,无伤局部仅红色,不会变成乌青。此方亦可用作洗伤用。
  5.红花5g,归尾10g,山里黄15g,芥子3g,桃仁15g,五加皮10g,细辛3g,白芷6g。将上药研成细末,调蛋清或米酒贴敷伤处。24小时后局部出现乌青色,且疼痛,说明有伤。如无乌青色说明无伤。
  畲医认为,对伤的诊断应持慎重态度,不能轻易服伤药,诊断时应有明确受伤史,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配合其他诊断方法全面分析,确诊无误后再对症下药。
  四、畲医对伤的分类
  畲医对伤的分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伤分为内伤和外伤两大类,再根据症状分若干种;二是根据受伤部位与症状分为若干种。两种分类方法虽有相似之处,亦有差别,现分述如下。
  (一)内外伤分类法
  1.内伤 内伤是指受伤后引起气血、经络、脏腑病变,如气血阻滞或凝结、脑髓震伤等。
  (1)伤脑:因外伤而致脑髓震伤,出现头晕、头痛、恶心、
  呕吐等,严重者可见昏迷不醒或出现癫狂。
  (2)伤气:气阻不得上下,出现胸闷,咳嗽,气急,呼吸不畅,疼痛胀满,疼痛范围较大,伴有游走窜痛现象,压痛点常有移动。
  (3)伤血:疼痛作胀,痛有固定点,疼痛范围较小,无气闷或呼吸不畅感,咳血,血色多见紫黑,咳呛及转侧时疼痛显著,局部可能见到微肿。
  (4)气血两伤:痛有定处,范围较大,呼吸沉闷,咳嗽气急,痰中带血,俯仰、转侧时牵掣作痛,且有伤气、伤血的全部或部分症状。
  (5)伤筋:伤筋是指筋络受伤。筋断是韧带断裂。脚筋断则不能行走,手筋断则手不能动,功能丧失。筋伤而未断,多数表现为扭伤或挫伤。
  2.外伤 身体外部受伤,以筋、骨、皮、肉为主,包括开放性骨折、皮肉破损等。
  (二)根据受伤部位与症状分类
  1.外伤 皮肤或浅层组织受伤,逐渐出现皮下瘀血,呈青色,有的组织瘀血增多,出现肿胀疼痛。
  2.创伤 因跌伤或弹击、刀砍等引起皮肤或组织受到破损,发生流血、疼痛。
  3.骨折 骨骼断裂或折断。
  4.内伤 因重度外伤而引起深部组织、气血经络、五脏六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5.穴伤 当气血流行到某个穴位时,突然受到直接或间接的不同程度的打击,引起气血循环紊乱或阻滞。
  6.食伤 因暴饮暴食导致胃肠过于膨胀,积滞不化,胃肠受到损伤,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若治不及时或不彻底,日
  后则时愈时发。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中国畲族医药学》

出版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以课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结果为主要资料,介绍了畲族概况、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畲医药理论基础、畲医常用病名、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病症论治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宋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