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49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
分类号: R298.3
页数: 13
页码: 12-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医药的历史和现状。新中国成立前,畲族聚居地疾病肆虐,医疗条件落后,畲民依靠传统医药和草药进行自我治疗。新中国成立后,畲族地区的医疗条件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畲族医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为畲民的保健和繁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的宝库。然而,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制约,畲医文化水平低,缺乏文字记载,传授方式以口传身授为主,致使一些医疗经验失传。为了保护和传承畲族医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 畲族医药 历史传承 宁德市

内容

畲族多数聚居,但村落分散,人口稀疏,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困难,疾病较多。新中国成立前,疥疮、痢疾、疟疾、天花、肝炎、结核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妇女病、丝虫病、血吸虫病等十多种病严重威胁畲族群众身体健康。畲民在贫瘠的山地上,靠落后的耕作技术维持生计,一旦患病,也无钱请医购药。即使大病、重病,也难请到好医生进山看病。因此,畲民遇病,轻病采用草药,自医自治;重病家境宽裕者,则要前往数里甚至数十里外求医诊治;贫苦无力求医者,则找巫师,求神请鬼,埋怨命运,坐待枉死,死亡率极高。如,1942年春,浙江省遂昌石练乡乌瑶畲族村天花暴发,十多人得病死亡;古木树下村雷关瑞3个儿子染上天花,7天之中全部丧生。民国初期,浙江省景宁县敕木山有一家,在很短时间内就病死12人,房屋无人敢住。浙江省龙泉县竹垟乡八都台畲族村,原有人口41人,由于疾病死亡,至1949年只剩下13口。1934年福建省宁德南岗畲族村发生瘟疫,83户人家在一个月内病死40多人。民国二十五年,福鼎县浮柳畲族村蓝厝里流行天花病,33户人家死亡18人。民国二十九年,福鼎县华阳畲族村痢疾流行,64户人家4天内死亡6人,几天后又发生霍乱死亡6人。据福建省委统战部《福安县岳田乡畲民情况调查资料》记载:1949~1954年蓝田村因病死去78人,占全村总人数的7.2%,其中1950年因疟疾死亡人数20人,占当年因病死亡人数的1/4。
  新中国成立前,在畲族聚居乡村很少有医疗机构,只有一些中药铺,这些中药铺往往医药兼营。如福建省福安坂中有养生店、滋生堂、回春药店等,霞浦盐田有协和堂、益寿堂等。除中药店外,只是极个别大的集镇如福安穆阳和霞浦盐田设有西医诊所。因此,为防病治病,畲民各家各户都掌握一些单方、验方,并备一些草药应急。畲民一旦发生疾病,多数就凭借祖传经验服用中草药或采用其他传统方法治病。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环境中,畲族人民为了生存与繁衍,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运用了许多适合当时社会环境、气候地理特点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医疗方法,总结经年累月防治疾病的经验,特别是中草药防治疾病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为畲民的保健和繁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的宝库。
  但由于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制约,畲医文化水平低,甚至有一些文盲,很少有文字记载,传授医药知识主要是口传身授,代代传承。畲民有传男不传女的习俗(可传媳妇),也致使不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畲族医疗经验失传。这些怀有一技之长的土畲医一般不以技艺为主业,仍从事农耕,或半农半医,也有收受微薄酬谢者。据福建福鼎市《钟氏家谱》记载及钟氏家族后裔回忆,约在清康熙至雍正年间的一个时期,钟氏太上祖文显娶了能运用草药治病的蓝姓之女后,钟氏开始有了行医治病的历史。当时仅限于四邻乡里,其方式也简单,用药仅以草药为主。蓝氏以后的三代畲医基本上是辨病用草药治疗内科、儿科疾病。第四代传人子森有幸于家境渐宽裕而获上村塾念书识字的机会,那时老师多医儒相系,为师者皆略通医药,逢子森虚心好学而博厚爱,同时子森也结交许多友好,得到《伤寒杂病论》、《内经》、《本草纲目》等医典,使自身的民族医药渐渐与汉医药理论相互为用,融为一体,并大胆实践,取验颇丰,医誉逐步超过祖辈而远近百里闻名。不仅畲民诊疗不断,而且还有汉民前来就诊或邀诊。正因为钟氏用药以草药和中药相合,价廉效丰,所以名声逐渐远传,邻县柘荣、浙江泰顺等患者也去就诊。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有畲族土郎中100余名(其中部分已去世)。他们在内科、外科、妇科、骨科、眼科及跌打损伤、蛇伤、风湿、痢疾、癫痫、牙痛、痔疮、小儿疳积等常见病方面有许多秘方、偏方,代代相传,疗效显著,药到病除。
  丽水市平源乡道士醉村蓝马元,从小学习草药医,专治儿科80余年,诊治过的小儿成千上万。民国八年(1919年),武村一财主小儿患“痉挛病”(畲语称“犯寮檐”),曾进城请过7位“坐轿医师”,诊治无效,后经马元用药6帖痊愈。从此,附近乡村开始流传“草鞋郎中胜坐轿医师”的佳话。又碧湖街汤家一人得“紧风病”,住院治疗无效,被送进太平间,马元赶来用药抢救,连服草药12帖,疾病治愈,被人们誉为“神医妙药”。其祖传医术,已传孙女蓝云娜。
  遂昌妙高镇东梅村雷明生,用草药专治肝炎,先后治愈400多人。
  松阳县靖居乡毛弄村蓝林妹(女),祖传眼科,使用单方,不用动手术,能治眼科多种疾病。
  云和县沈村乡沈岸村蓝水坤,行医20余年,擅长草药接骨,治愈100多人次。
  丽水永丰乡牛寨村人蓝章土,行医60余年,擅长治疗中风、肝炎、关节炎、抽筋风、疖疮等病。所用草药,采种结合,自种草药半亩。其医术高明,丽水市苏埠村有个小孩昏迷7天不开口,他确诊为“鲤鱼产子”病,经治疗,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小孩开口,3天痊愈。在当地负有盛名,邻乡邻县群众都登门求医。
  云和县安溪乡下武村蓝树明,专治癫痫,行医30余年,用祖传草药秘方治好40余人。
  遂昌县石练乡上安雷玉珠(女),专治小孩疳积,有50多年医史。
  云和县沙溪乡昌岱岗村蛇医雷祖根擅治蛇伤。曾有云和农场一农工被毒蛇咬伤,病情严重,送医院抢救,医师认为不截肢难保生命。后请祖根医治,服草药3帖,就肿退毒消。梅壹口陈五奶被毒蛇咬伤,蛇毒攻心,全身乌黑,不省人事。祖根用药外敷口灌,双管齐下抢救,连连换药,皮肉转红,苏醒过来,后持续用药数十帖,毒消病除。
  龙泉县岱垟乡五都楼村雷瑞明,自幼学中草药防病治病。建国后,常以中草药为民治疗,在研究草药性味中,以“神农尝百草”的精神,亲口品尝100多味中草药,多次发生中毒,自行解救,认识580多种中草药,擅长以中草药医治骨膜炎,扬名龙(泉)浦(城)边界。
  武义县桃溪镇种子源村蓝贤翠(女),擅长妇儿科,治病多用草药、针灸、拔罐。高舒村一病婴,弃于村口灰铺,她发现抱回用药救活,长大成人。病人求医,有求必应,从不计较报酬,有时还免费招待求医者膳宿。行医近60年,治愈妇女儿童难以数计,排除难产数百例,被群众誉为畲家“救命婆婆”。其高明医术传授二儿媳妇雷新兰,亦颇有名声。
  文成县周山垟雷嵋莲(女),用祖传秘方专治儿科、妇科疾病,疗效特佳。现在县城设立门诊治病。
  平阳县顺溪镇南村蛇医雷大启,用草药专治蛇伤,药到毒除。1981年夏,顺溪镇保健所医师被毒蛇咬伤,全身肿痛,生命危在旦夕,大启只用了几味草药即消肿,几天后蛇伤痊愈。又顺溪苏山一妇女,左手受毒蛇气感染,手腕肿如米臼槌,有截肢之危,经大启用药后,只几十分钟,病者肿痛消除,第二天就能干家务事,群众称他为“蛇医仙”。
  平阳县青街畲族乡九岱村黄家坑雷盛读,为眼科“土医师”。能治痘症、角眼肉症、星症、珠症、赤肉症、海蜇症等眼疾,药到病除。矾岩乡前村黄某,因眼瞳孔翻身,求医雷盛读,他只下一次药,患者就双眼清爽,不到7天两眼明亮如常。1964年冬,睦源乡东坑一农民,双目生双回疔,其家境贫困,雷医生给予免费医治,只化半个小时,双目又焕发了光彩。雷盛读几十年来,治眼疾不辞劳苦,不计报酬,当地群众称他为眼疾妙手神医。
  平阳县朝阳乡矮垅钟氏蓝雅,她16岁嫁到钟家跟婆婆学医,擅长小儿内、外科,用针灸、中药与祖传方相结合医治小儿疾病。她行医60多年,跑遍平阳、苍南的村落,治愈成千小孩,其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至今在群众中广为传扬。
  平阳县维新乡大垅村七亩降乌岩雷兰英,是民间草药医中有名的祖传医师,主治妇科疾病。兰英15岁随母学医,翻山越岭,上山采药,一生从事草药医事业。1965年,温州第一医院聘其为妇科医师,至年老退休回乡。她的高明医术已传给儿子雷元近、媳妇王奕兰,两人均已成为民间草药医中颇有名声的医师。
  据《闽东畲族志》记载,闽东地区有33位知名畲医药人员。如福安坂中自岩下村治疗妇科病的蓝银妹(女);福安康厝金斗洋老虎坑村治疗儿科病(风证)的钟玉履;宁德飞鸾牛坑村小东岗村治疗骨科病、痧症的雷三弟。宁德市畲族金涵乡上金贝村祖传草医钟陈林曾献出祖传小儿止泻和治喉蛾秘方,治愈很多患者;宁德七都镇高山村雷石齐祖传四代草医,现由第四代媳妇钟桂钗接手,在七都街开草药店,曾献治“捏筋”方治愈不少人;宁德飞鸾镇小东岗雷三专治跌打损伤,行医四十余年,在宁德、罗源两地畲族村庄甚有声誉。福鼎县城的钟文镛、钟义春一家,善于治疗小儿疳积,并擅长艾灸,闻名县内;福鼎前岐大路村五代传人擅长以草药治疗儿科的钟大炳;福鼎罗唇六代传人擅长以草药治疗内、外、儿、妇科疾病的雷大孙;福鼎南溪七代传人擅长治妇产科疾病的雷李梅等等,他们皆因医技独到而誉贯闽浙边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采取专业队伍和群防群治相结合的方法。浙江和福建两省各级人民政府与有关部门,曾多次组织医疗队,深入各地畲族乡村,进行疾病和健康普查、抽查,并针对疾病采取免费治疗。
  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曾先后组织多批医疗队带药下乡,为景宁县畲民进行如丝虫病、疟疾、钩虫病等疾病的普查防治。1953年景宁县有疟疾患者990人,1958~1959年对全县有疟疾史的人进行康复治疗,均得以根治。1956年景宁县医疗队在外舍乡王金洋对丝虫病进行调查,血检203人,微丝蚴阳性71人,感染率为34.9%。同年对大顺、景南、英川、毛洋四个乡调查,血检7846人,阳性401人,感染率为5.1%。1978年对患此病较严重的畲村检血2005人,全部为阴性。1983年经丽水地区医疗队复检3698人,均未发现丝虫病感染者。
  1956年医疗队对景宁县大顺、景南、英川、毛洋四个乡以钩虫病为主的肠道寄生虫病进行检查,受检6806人,查出钩虫感染者2071人,蛔虫感染者6579人,鞭虫感染者2318人。1958年全县进行普治,服药58072人。1978年全县复查,受检73373入,其中钩虫感染率为16.27%,蛔虫感染率为69%,鞭虫感染率为10.4%。1989年3月对张春、外舍、白鹤三个乡调查,受检1554人,共发现肠道寄生虫病11种,有1264人受感染。
  1985年6月,医疗队对景宁县张春、大均、涤头、外舍畲族聚居地的4所小学880名小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地方性甲状腺肿337人;1985年,对全县15岁以下和育龄妇女39287人普遍补碘服药,并从1987年起供应碘盐。
  1971年11月,浙江省医疗队赴松阳县靖居、裕溪等畲族居村为民治病;1984年10月又组织医疗队深入该区进行疾病普查防治。
  在温州市,1956~1989年,省、地曾7次派出医疗队,对所辖各县畲民进行全面体检,免费诊治。1963年,泰顺县组织18名医务人员,赴畲族聚居的司前、竹垟等地巡回诊治50多天,普查38个村,受检3433人,并对患者进行治疗;1986年,苍南县联合医疗队专为岱岭乡云遮畲村免费治愈13名肺结核患者。
  金华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民族聚居地建立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保健网络,采取群防群治,普查普治,对1~15岁儿童建卡造册,普遍施行免疫接种。1982~1984年,武义县派中医院眼科医师,对畲民眼疾进行普查,调查率71.19%,发现病例予以治疗。
  衢州市(地区)帮助各民族聚居村普遍建立起村医疗室,基本上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改变了长期以来缺医少药和看病难的状况。龙游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及两站一所选派医疗骨干,多次组成医疗队到乡蹲点,对20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地方疾病和严重传染病的检查。
  1953年,福建省霞浦人民政府专门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畲族聚居区进行免费治疗,足迹遍及县辖80%以上畲村,治疗各种疾病4648人次,免费6040元,占全县当年医疗减免总额的65.65%。
  1954年1月,福安专区医疗队前往溪潭区、穆阳区畲族聚居区巡回医疗,重点医治畲民疟疾等主要疾病。1957年,福安县领导亲自带领医生至畲族村巡回医疗,给村民免费治病。1962年10月,福建省少数民族医疗队深入福安畲族山区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巡回医疗,医疗队先后到过穆阳区贵洋公社的燕坑、温洋、上岩、半岭大队,溪亭公社的虎头、高岭、上洋、溪塔大队,康厝公社的蓝坪(红坪)、东山、桂垄、半山大队,下逢公社的王楼大队以及下白石区的荷洋、大洋、顶头公社部分畲族村庄。这些地区畲族人口约有6000人,医疗队诊治病人510例。经过治疗,解除了部分病人的痛苦。
  1964~1965年,福安专区保健站配合有关县卫生部门组织医疗队对福安、霞浦、宁德、福鼎四个县畲族乡村进行巡回医疗,治疗318例。1965年5月,福安县医疗队深入仙岩畲族公社4个大队7个自然村,进行为期3个月的巡回医疗,共诊治病人3683人,其中初诊351人次,复诊3332人次,出诊120人次,抢救垂危病人12例。1966年9月,福安县医疗队在城郊公社和安畲族大队巡回治疗,诊治病人1064人。1985年4月,福建省卫生厅和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医疗队深入到宁德新楼、南岗畲村进行为时一周的妇科病普查,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1977年霞浦县对7个大队的1165位12周岁以上畲民进行体检,发现有高血压者68人,患病率为5.83%,与全国农村人口高血压患病率相比略高;有冠心病者21人,患病率为1.8%。1985~1989年,霞浦县组织巡回医疗小分队,深入畲乡38次,治疗各种疾病32237人次,减免医疗费4.98万元。福鼎县亦不时组织医护人员到畲村普查妇科病,开展巡回义诊活动。1990年,宁德地区妇科病查治组在福安溪尾坎下村,松罗茶洋、后洋村,溪柄采花桥村,城阳茶洋村进行妇科病查治,受检378人,发现患病者224人,患病率59.26%,治疗224人,治疗率100%。
  从20世纪50年代起,浙江和福建两省各级人民政府与有关部门积极为畲村治理环境,改变乡村面貌;消灭蚊、蝇、鼠害,培养卫生习惯;推行“两管五改”(管好水源、粪便,改善水井、厕所、炉灶、畜圈、室内外环境);开展预防接种,推行新法接生;开展妇女、儿童保健,使畲民身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为改善畲民的医疗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起浙江和福建等省都陆续在畲民居住的乡镇建立诊所或卫生所(院),在畲民居住的村设立卫生室。
  1992年原福安县人民医院改建成福安市民族医院,设病床80张。1993年医院工作人员共7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4人,医院设有12个医疗科室,8个医技科室,住院部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小儿科和传染病科。福安县少数民族妇幼保健院1954年11月成立(院址在溪潭溪填村,时设甘棠的县妇幼保健站一道并入),1955年正式开展业务,并增设门诊和开展卫生保健工作。1964年迁回城关合并县卫生防疫站,并增设妇幼科。
  2002年11月13日在浙江省中南部畲民聚居地柳城畲族镇,成立了浙江省武义县民族医院。武义县民族医院由原武义县第二人民医院改建而成。该院具有应用畲药的历史,医务人员在老畲医的带领下长期深入山区采药考察,发现畲药114科350种,制作草药标本115种。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保留和发掘民间大量行之有效的祖传畲药秘方和单方,新成立的民族医院在突出畲医药技法、自采自制畲药的同时,还开设了畲药美容、畲药熏蒸、畲药药浴、畲医保健等项目。2004年丽水市志林中西医结合诊所开设畲族医药科,采用畲医传统的方法治疗骨伤病和男女不育不孕症,取得良好效果。
  为加快畲族医务人员的培养,1962年12月,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民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卫生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卫生干部,有计划地分配一部分高、中等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加强现有少数民族医务人员的培训,组织进修提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医务人员的作用;对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卫生学校给予优先录取;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就地培养一些保健员、接生员等,以加强基层卫生力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幼卫生工作。培训、提高接生员业务,积极推广新法接生,保护产妇与婴儿的健康。
  福安专区卫生学校(1982年改称宁德地区卫校)自1961年开始招收畲族学生,至1987年共招收福安畲族学生24名。1984年11月,宁德地区民委、卫生局委托宁德地区卫生学校举办少数民族医务人员培训班,招收畲族回乡知识青年和乡村医生36人参加学习。同时福安县卫生进修学校亦举办民族地区医护人员培训班,参加培训24人。1985年福安县卫生局和县民委再次联合举办畲族医护人员培训班,培训畲族村医生20人。1987年宁德地区民委、卫生局在少数民族人才培训基地,举办医护人员培训班,招收畲族学员45人。通过培训,提高了畲村医生的医护水平,缓解了畲村医护人员缺乏的局面。
  20世纪60~80年代,浙江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委托各地卫生学校举办少数民族医务人员培训班,培养畲族回乡知识青年和乡村医生。1984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民族宗教事务局决定,在丽水卫校、温州卫校开办民族班,专招少数民族学生。丽水卫校医士专业1984年民族班招收畲族学生40名,温州卫校民族班1984~1996年共招生11届380名学生,有医士、护士、妇幼、助产士和防疫专业,学生大部分是畲族。1984~1989年,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招收畲族本科学生3届90名,专科5届150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及有关卫生部门重视畲族医疗技术和医药验方的挖掘整理工作。由于各级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畲族医药调查和科研工作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福建霞浦县卫生局在20世纪60年代就着手整理畲族医药经验,召开医药人员座谈会、畲族医药学术交流会,组织人员深入畲村采风访贤,动员畲族医药人员献方献药。1979年霞浦县医药研究所、县卫生局整理编印了《畲族验方选》一辑,收集验方130首,涉及内、外、妇、儿、伤、五官科等108个病种。1978年,福建省药检所在霞浦县召开畲族医药座谈会,会后发动搜集畲族验方136个,整理编成《霞浦县畲族验方选》。80年代,福安卫生局编印《福安县畲族单验方汇编》,收入单、秘、验方57个,涉及48种疾病。福鼎县名老中医林上卿等积极开展畲族医药有关资料的收集,撰写出《福鼎县畲族医药卫生情况调查》。宁德地区医药研究所陈泽远、关祖祥编写了《畲族医药学》,该书收入畲族单验方313方。
  1982年10月中国药学会浙江省分会成立了由奚镜清为组长、林志华为副组长的浙江畲族民间药调查组,历时数月,对丽水市的景宁、云和、莲都、遂昌、松阳、龙泉、庆元,金华市的武义,杭州市的建德、桐庐、临安,温州市的平阳、苍南和文成及衢州等地调查,共收集到单方、验方449个,植物标本350多种。1981年,浙江省云和县药检所历时两年三个月对云和、景宁的中草药资源和畲族民间草药进行调查,编写了《浙江省云和景宁药用植物名录》,该书共收载药用植物1043种。
  2001~2006年,雷后兴、李水福、鄢连和、李建良和袁宙新等人,深入浙江省的莲都区、景宁、云和、龙泉、遂昌、青田和松阳县,金华市的武义县,温州的泰顺、平阳、文成,杭州市的建德、桐庐和临安县,福建省的福安、福鼎、霞浦、罗源、柘荣县,广东的潮州,江西的铅山、贵溪等畲族聚居村,调查采访了200多名畲族名医和传人,共收集到诊治的病种776种,处方1600多个,畲药2952种。这些资料经畲族医药开发研究专用数据库分析、处理,归并出450个病名,1000多个处方和1600种畲族民间常用药物。目前雷后兴、李水福正主持浙江省卫生厅“中国畲族民间医药调查与整理”(编号2006R013,A类资助)和丽水市“畲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丽水市重大科研课题资助项目LKJZB200403)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根据调查所获得资料,总结出了畲医诊治疾病的基本理论,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的常用病名,畲药使用特点及独特性等,畲族民间常用药物和处方,并对常见的517种畲药进行畲药名、,通用名、土名与植物拉丁学名四种名称比对。本次调查,是我国首次对畲族民间医药进行的一次较全面的调查与收集,基本查清了我国畲族民间医药的现状,填补了我国对全国性畲族民间医药资料调查与整理的空白,为传承畲族医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开发畲族医药提供重要借鉴依据。
  课题组除调查、整理中国畲族民间医药资料外,还筛出11个处方进行临床验证,筛选出了1个畲医处方制成院内制剂,并在临床验证的基础上按制剂要求制定质量标准,报请省药监局批准后组织生产,产品再用于临床,经临床验证后再向研制新药发展。课题组向浙江省药监局推荐了11味畲药炮制规范,并获得批准;申报并被批准两个畲药组成的袋泡茶,两个袋泡茶已经投放市场,效益良好。至2007年6月止,课题组已在《中医药学刊》、《中国中医药科技》、《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中国药业》和《浙江中医杂志》等国家和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并有10多篇论文待发表。课题组还3次参加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主办的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大会。畲族医药已被列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并被推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992年,宁德地区医药研究所的畲族医药史的调查研究科研课题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闽东畲族诊治痧症的情况调查”研究课题获199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李水福、雷后兴主持完成了“畲族医药开发研究”,该研究课题获2003年度丽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2003年浙江省卫生厅科技创新三等奖。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中国畲族医药学》

出版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以课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结果为主要资料,介绍了畲族概况、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畲医药理论基础、畲医常用病名、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病症论治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雷后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