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畲族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49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畲族概况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1
页码:
1-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状况,包括其起源、迁移过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事业也相对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畲族人民的文化和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关键词:
畲族
历史
宁德市
内容
畲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自称“山哈”。畲族的“畲”字具有开荒辟地、刀耕火种的意思。畲语的“哈”即为“客”,“山哈”即指外地迁入,居住山间的客户。新中国成立前民族学者称之为“畲民”。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对“畲民”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认定“畲民”为我国单一的少数民族。关于民族名称问题,在征求有关省畲民的意见后,1956年定名为“畲族”,并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于1956年12月8日电告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省省委统战部,确认畲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并确定统一的族称为“畲族”。现畲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四省,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畲族人口为709592人。浙江畲族人口为170993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36%,占全国畲族人口的24.01%。浙江畲族人口分布为:丽水市73054人,温州市52588人,衢州市16809人,杭州市14037人,金华市12150人,其他市3355人。浙江丽水地区的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福建的畲族约35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宁德地区,其次为福州市,再次为泉州市,其中上万人口的县(市)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罗源、柘荣等地。
据有关史料记载,畲族发祥地在广东潮州凤凰山地区,唐时因起义斗争失败而外迁,长时期处于游猎、游耕环境,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浙江的畲族先民发祥地在广东潮州凤凰山,隋唐之前在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即广东韩江流域居住。入迁路线,大部是由广东经福建罗源、连江、古田、福安、福鼎等地居住一个时期,然后迁入浙江,少数则经江西迁入。在历经数百年的迁移过程,路线错综复杂,有的支族则是游牧式辗转多处,然后迁入浙江。唐永泰二年(766年)、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相继有畲族入迁,大量迁入是在明清时期,明代入迁的有90支,清代入迁的有28支。入迁浙江的畲族主要有蓝、雷、钟三姓,温州苍南还有一支由福建迁入的李姓,现今主要分布在丽水、温州、衢州、金华、杭州等市。畲族入迁浙江时,因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已为当地汉民占有,畲民只能结庐深山,沿用刀耕火种之法垦山种植粟、薯、玉米等杂粮,辅以狩猎等维持生计,还要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大汉族主义的压迫剥削,所以大部分畲民仍长时期过着住草房、吃不饱、穿不暖、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的苦楚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少数民族享有与汉族同等权利。经过土地改革,畲民分得了土地、山林和农具,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支持下,进行了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农产品产量大大提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畲族人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实行农林牧工商全面发展,畲民生活已得到很大改善,绝大多数畲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住草房的畲民已基本绝迹,有少数畲民还盖起了小楼,使用上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迈上初级小康生活。由于畲族人民原有经济基础较差,又受到居住地自然条件差、文化水平低等限
制,畲乡的经济发展速度远不如汉族快,各方面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据了解,畲村的住房条件远不如当地汉族好,也没有畲族人开办的规模较大的工厂及规模较大的商业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畲族人民由于经济生活长时期处于落后状态,教育事业也相对落后,没有学校读书,读不起书是普遍现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一月,学者许蟠云、范翰芬、王虞辅撰写的《平阳畲民调查》记载:“至言学校教育,实无萌芽可言,畲民能在学校读书者,不过千分之一。”原丽水县(现丽水市莲都区)是现丽水市畲族人口最多县(区),至1949年,受过初小教育的400人,高小毕业生仅20人。清末至民国时期,浙江全省畲民受过高等教育的仅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大力扶持下,畲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1953年就在云和县办起浙江省少数民族初级师范学校,1958年开始由初师转办普师,改名为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该校自创办至1998年,共培养畲族毕业生2341人,大部分在民族地区教育战线工作,成为民族教育的骨干力量,还有部分调往党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有些地区还办起民族中小学,目前绝大部分畲族学龄儿童已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有的还采取办民族高中班、降低录取分数线等措施招收入畲族学生,因而使畲族受高等教育人数也逐年增加。有不少畲民已成为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和高级技术人员。据有关资料记载,1977~1999年,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畲族考生就有1417人;至1998年止,任副处级以上的畲族行政干部(含已离退休的)有74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有45人(含在外省工作及离退休的),但与汉族相比,差距仍是很大的。
畲族有自己单独的民族语言,自称“山哈话”,绝大部分畲民会讲“山哈话”,在本民族内部都讲畲语。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省的畲语都是共同的。由于畲民大部分是与汉族交错杂居,日常生活与汉族交往密切,所以大部分畲民都会讲当地汉族方言,语言学者称之为“双语制”。浙江的汉族方言较为复杂,畲语因受汉族方言影响,地区间的畲语也有区别,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片区的畲语方言:一是景宁片,包括景宁、云和、龙泉、庆元、文成、泰顺等县(市)。二是丽水片,包括丽水(莲都区)青田、松阳、武义等县(市)。三是苍南片,包括苍南、平阳两县。四是龙游片,包括龙游、兰溪、衢县、遂昌、开化等县(市)。五是桐庐片,包括桐庐、建德、淳安、临安等县(市)。
浙江畲族大都居住在交通闭塞的山区,与城镇文明接触较少,较长时期内仍保留着本民族的风俗特点。
1.服饰 头饰品称“笄”,结构复杂,由笄栏、笄龙、笄管、笄牌、笄柱、笄绊、笄须、笄把、笄帕、笄被等部件组成。其式样,现丽水市的景宁、丽水(莲都区)遂昌,温州市的平阳、文成、泰顺等各有区别。旧时,畲族妇女结婚后就要戴“笄”,死后必戴笄入棺。现时只有少数山村有老年佩带,在畲族群众集体活动场合,也可见有中青年妇女戴笄。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畲民女服为大襟花边衣,自称“蓝观衫”,清代以前花边为刺绣,民国时期逐步改为贴花边。青年、中老年妇女穿的花边衣式样各异,青年妇女穿的花边衣大都是青色布,胸前右衣襟、领圈均镶四色花边,称“通盘领蓝观衫”,袖口也镶花边,裤脚则针刺绣鼠牙式数色花纹。中老年穿的花边衣较简单,花边只单色或双色。现时只在畲族群众集会场合才能见有穿花边衣的妇女。
妇女缚的腰带有两种,一种称“字带”,一种称宽幅丝带。字带是以妇女自养蚕丝或自纺细棉纱为原料织成,经线有红、黄、紫、绿等色,纬线大都为白色。带的宽度1~3cm不等,中间织有山、水、虫、鱼、鸟等花纹和田、中、日、井等简易文字,手艺高超者还织有“吉祥如意”、“百年富贵”、“国富民强”等吉祥字样。字带用途广泛,青年做新娘时要缚字带,一般妇女平时作客也缚字带,还用作围裙带、刀鞘带、裤带等。宽幅丝带宽约30cm,长约300cm,自称“蚕丝水中”。这种丝带是自养蚕的丝,请织布师织成带胚,再由妇女本人把带两端留的约40cm的带须结成精致花纹,染成浅蓝色。这种丝带只在做新娘或作客时缚在腰间作饰品。
男子服饰,日常穿着的便服基本仿照当地汉人男子服饰。经过传师学师的男子服饰,其式样是大襟长衫,无扣,用带缚。第一代学师穿红色,名为“赤衫”,学师者已传下一代的穿青色,称“乌蓝”。赤衫、乌蓝只能在举行传师学师仪式时担任祭师或担任学过师的老人死后做功德的功德者才能穿,学师者死后必须穿赤衫、乌蓝殡殓。现尚保留这种服饰。
2.婚姻畲族实行族内婚,实行一夫一妻的婚配制度,在族内各姓间相互通婚,同姓不同支亦可通婚,现时畲汉间通婚也日益增多。嫁娶请媒人介绍成亲的占多数,也有个别青年男女在对歌中找来恋人,自许终身。男女双方自己恋爱成功,也有托媒的形式,不过可省去相亲的阶段。婚配形式主要有女嫁男、男嫁女、两家亲三种形式。女嫁男后保留女姓,对生父母不负供养义务,不继承父母财产,对男方父母同样称父母,所生子女从夫姓。男嫁女的,嫁娶条件与女嫁男相同,男嫁女后,要从女姓,所生子女同样从女姓,对女方父母亦称父母,可以亲生子身份加入女方宗谱,对生父母不负供养义务,不继承生父母财产。两家亲形式,俗称“种两头田”、“做两头家”,这是因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男女青年同意成亲,双方父母也同意,成亲后两家合并为一家,子女供养双方父母,继承双方财产。如婚后父母尚能劳动,可仍为两家,子女负责协种两家的田。父母老后,以哪方为主,则根据双方居住地自然条件、住房条件由双方商定。现时,基本上仍保留上述婚配形式。
畲族的婚配礼仪,旧时情节比较复杂,首先要经相亲,请媒说亲、定亲、送糯米(含送婚礼日期单)等情节,然后举行婚礼。婚礼时,娶方除给嫁方送去定亲时约定的礼金、猪肉、桌类、烟、衣料、饰品、糖果等礼品,还要选一位娶方男(女)子父亲的兄弟,称“亲家”,代表娶方去嫁方处理嫁方提出的有关问题。要选两位既是歌手又会做厨师的男子,一位称“当门赤郎”,一位称“赤郎子”,同“亲家”一道送礼品去嫁方。到嫁方后,首先要举行“借镬”礼,这是嫁方女子在“赤郎”到来之前,故意把厨房所有炊具藏起来,赤郎要以歌唱形式向女子借炊具,赤郎唱一首借炊具歌,女子答唱一首歌,拿给赤郎一件借歌词中所借炊具。夜晚,赤郎要与嫁方女歌手对歌到天明,称“唠赤郎”。还要选两位会抬轿的男歌手,在娶亲前一天抬着新娘轿去嫁方接新娘,这两人称“行郎”。行郎在参加嫁方晚上举行的嫁女酒宴后,要与嫁方女歌手对歌到新娘动身,称“嫁女歌”。新娘到娶方归门时,还有拦路、传代、请祖公、脱草鞋等仪式。现时,一些繁杂的仪式大都已简化,如“选赤郎”和“赤郎借镬”的仪式,现已基本失传。
3.祭祀 畲族在信仰方面主要是崇拜祖先。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代表历代祖先的香炉,摆放在堂屋(自称厅)的堂壁香火桌上,堂壁中间贴壁联,称“香火榜”,榜词常见的是“本家黄拳堂上高辛皇氏敕封忠勇王某某郡(蓝姓写汝南郡,雷姓写冯翔郡,钟姓写疑川郡)长生香火历代合炉祖宗之位”。对祖宗不仅过年过节要备祭礼祭祀,如家有嫁娶、出生、寿辰等喜事也备祭礼祭祀。老人死后做功德,要请历代祖先接受祭祀,做功德仪式后,就把死者香炉并入本家祖先总香炉,表示同样接受下辈祭祀。
传师学师也属祖先崇拜的仪式,仪式甚为隆重。男子16岁后要举行传师学师仪式,为学师者取上“法名”,并把“法名”和传师学师时间写在丝布条上挂在本支族的龙头祖杖上给后代查考。第一代学师准穿红色衣,称“赤衫”,学师者又传子的,准穿青色衣,称“乌蓝”,一代不学师,则被称为“断头师”。现时保留的传师学师仪式,需时三天三夜,仪式需邀请经过学师的畲族祭师12人,统称“十二元曹”,在学师之家堂屋设立“学师法坛”进行。整个仪式过程分为“安公祖”、“引朝”、“度水”三个阶段,共有六十余个内容不同的情节。
做功德是子女对老人死后的一个祭奠仪式,旧时,除未成家的“少年亡”不做功德,凡有儿女者死了都要做功德。死者已传师学师的,称“学师人功德”或大功德,要做两天两夜,未经学师的称“白身人功德”,只做一天一夜。做功德的功德师均由本族农民担任,没有专业功德师,做学师人功德的功德师要有6人是经过学师的,而做白身人功德只需2人是经过学师的。做功德的情节主要有“安公祖”、“破壁”、“出白”、“请灵”、“拜弋”、“拜祭”、“炊孝饭”、“唱功德歌”、“招魂”等,死者已学过师的,还要有“收魂兵”、“烧谍”、“接天尊”、“行文”、“过十王殿”等情节,做女死者的功德,还要有“接娘家”的情节。整个做功德的丧仪过程,灵堂没有号啕哭声,只有死者子女、儿媳、六亲九眷和亲朋好友等高亢的哀歌声响彻灵堂。现时尚有部分地区保留做功德的习俗。
4.对歌 男女对歌是畲族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浙江畲族称“唠歌”。一般唱法是一男一女对唱,各唱两句为一首(畲语称一条),少数地区有二男二女联合对唱,一首歌各唱两句的唱法。对歌内容、形式因对歌的场合不同而有别,如因子女出嫁而专聘请女歌手与娶方“赤郎”对歌的称“唠赤郎”,专聘请女歌手与“行郎”对歌的称“唠行郎”,统称“嫁女歌”。这种形式的对歌,不得唱有关生死离别方面内容的歌。过年过节来客时,主村歌手与来客对歌,称“唠闲歌”,这种形式对歌,内容可随便些,但主村歌手及旁听者要凑些钱给客方歌手,称“手薪”,交钱时,双方要对唱一段“手薪歌”。还有一种形式是“唱山歌”,这是男女在山上、田间劳动相遇时相互对歌,这种形式对歌,内容大都随编随唱,主要是情歌方面的内容。
5.节日 畲族过的节日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但过春节、端午等重大节日也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如过春节时,节前要选一个吉日清除家中灰尘,洗刷家中用具,畲语称“打火渣煤”;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夜晚,要备祭品在灶头祭谢灶君回家。大年三十夜晚吃罢年饭,还在牛栏、猪栏、柴间及家内用具上插燃香。分香后,合家围坐火炉塘烤年火,把备的木柴根在火炉塘燃烧,至深夜入睡时,用炉灰遮住剩余木柴根,至次日大年初一清晨余火不灭,称“煨年猪”。新年初一,户长要祭谢祖宗,称“祭年”。初二,有孝服之家(即前一年中死过老人的)上午要备熟猪头、熟鸡、豆腐、酒等祭品摆设在祖宗香龛前供嫡亲及众亲祝拜,称“拜新年”,主家要备午宴招待祝拜者。大年初五清早,户长要“送年”,天黎明,户长就要在祖宗香龛点燃香烛,手拿扫帚、畚斗边走边扫家中垃圾送往村头路口,倒在路边,再点香烛,放鞭炮,表示年已过好。
端午节是五月初五,有“人歇五月节,牛歇四月八”之说,除备肉、豆、酒等过节外,已出嫁的女子、男子、童养媳、童养子等都要备猪肉、面干等礼品回家探望父母,父母则以红蛋“回篮”。一年所过节日,惟端午节不祭谢祖宗。
6.饮食 畲民饮食特色主要表现在年节喜制糯米粑、喜食豆酿和分食制。分食制即“有食大家尝”的平分食物习惯,如买肉、杀鸡改善生活,家中成员各分一份,有来客也同分一份,人口较多的家庭,日常蔬菜也采用“分食制”。畲家独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将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畲族的日常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常统称为“馃”。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从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籼米基本无什么黏性,但籼米出饭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饭以籼米最为普遍。籼米也常被用来制作粉干,即将籼米磨成粉,加馊饭揉成团蒸熟,再用粉干机压挤成丝状,再蒸透即可食用,也可晒干长期保存。粉干味素可口,适于怕油腻者食用。籼米加部分粳米磨成粉可蒸成各种糕。将米粉调成糊状,蒸成水糕。如加入红糖蒸熟称勺糖糕或红糕;加入碱水蒸熟称黄糕;只加盐称白糕。这些统称水糕,蒸好后可以存放,糖糕表面加上芝麻、花生等,晾硬存放,吃时再蒸软。黄糕可用灰碱水浸泡保存,食用时杂以其他菜肴加汤煮食。粳米主要用来制作年糕,制作时先把粳米粉揉成团蒸熟,放入年糕挤压机加压即成;也可选用一种当地产的特殊灌木烧成灰,用水浸出碱水,把粳米放入水中浸涨,去水后倒入甑中蒸透,再放入臼中舂成团,搓成重500~1000g的长扁形馃;也可用黄酒炒软,仅为旅行和劳动中的食品,冷时不硬,可以随时食用。糯米多用来酿酒,打糍粑。用糯米做糍粑是先把糯米蒸熟,然后置入臼内舂成团,搓成月饼大小的饼子。蘸红糖和芝麻粉趁热吃,香甜细软。民间有“冷粽热麻糍”之说,意思是糍粑只有热吃才有味道。除米饭外,番薯仍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番薯除直接煮熟外,大都是先切成丝,洗去淀粉,晒干,贮于仓或桶内,供全年食用;也可先把番薯熟煮,切成条,晒成八成干长期存放。煮熟晒干的番薯大都作为干粮,直接食用。民间有的人把生番薯切成片,放入滚水中煮成八成熟,捞出风干或晒干,再用沙炒或油炸,过年过节常吃,并用来招待客人。番薯丝洗出的淀粉经过几次过滤后,晒干,少部分用作干淀粉做菜,大部分用来做粉丝,做法是把干淀粉用水拌成糊,用蒸笼蒸熟,冷却变硬后刨成丝,晒干即成。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
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石磨(现在有的地方用电磨)磨成浆,再用文火煮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余种之多。竹笋差不多是畲族四季不断的蔬菜。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
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
7.禁忌 畲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均有不少禁忌,现就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禁忌作简要介绍。
忌汉人称畲民为“畲客人”、“畲客公”、“畲客婆”、“畲客
憎”,认为这是对畲民的侮辱。
忌外来人把任何东西放在摆祖宗香炉的香火桌上,否则祖宗会责怪儿孙。
忌在丧事人家饭桌上叠放菜碗,否则会丧事重来。
忌将死在野外的死人尸体抬回家中,否则家中风水会衰退。
忌打死逃入家中的野兽和溜入家中的蛇,认为这些动物是逃难才会进入人家,如打死它,以后会受报复。
忌用鸭作祭品,认为鸭终日在水中吃鱼虾,道德不好。
忌反面穿衣服,认为反穿衣服会死爹娘。
忌救火时把任何东西带回,认为带回东西,火星会相随而来。
忌建房时,屋朝向水源,栋梁指山岙,砍栋梁树往下山倒,栋梁柴皮烧火,楼梯朝外放。
忌建房上梁和筑墙时小孩在场啼哭,认为小孩在场啼哭会使房屋倒塌。
(蓝宁虹 雷后兴)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出版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以课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结果为主要资料,介绍了畲族概况、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畲医药理论基础、畲医常用病名、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病症论治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