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节日:族群凝聚的纽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4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节日:族群凝聚的纽带
分类号: K892.383
页数: 10
页码: 87-9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化,特别关注了畲族的特色节日。文章首先概述了节日的起源和演化,强调了“天人合一”思想和儒家价值观在节日文化中的体现。然后,文章重点介绍了畲族的会亲节,包括其历史背景、活动内容和意义。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汉族的龙头节和社日节,以及这些节日在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性。最后,文章总结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特点和意义,强调了民族交融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特性。
关键词: 畲族 传统节日 族群

内容

一、节日概说
  节日的起源与节气有一定关系,古时历法根据气候的变化特点,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约三百六十五天,在《尚书·尧典》中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到战国时代发展为二十四节气。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春种、夏耕、秋收、冬藏,周而复始,这些节气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的规律,对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不过真正节日的形成还得有一定的风俗为其内容。就节日风俗而言,许多节日元素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萌芽,如流传至今的春节、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在先秦时已初步形成,这些习俗大多建立在原始崇拜的基础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汉代儒家独尊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节日风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之汉代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各个地区风俗的融合。在汉代,中国主要节日都已基本定型,像屈原、介子推等历史人物成为一些节日的纪念对象,取代了之前原始的崇拜和信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之一,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造成了人口的大迁徙,迁徙的过程实际上是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比如一些佛教和道教的元素融入节日,还有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在节日习俗中融入了杂技游艺等成分,这些都为这一时期的节日习俗增加了新的内容。在唐宋之前,过节有驱鬼除害,希望得到祖先庇佑之意。所谓“节”,本意为“竹节”,《说文》云:“节,竹约也”,《易·说卦》曰:“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所以“节”也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由此引申为“关节”“关键”之意。“节”最初在古人看来是一个“坎”,是好与坏、吉与凶的拐点,所以不少节日的时间都被视为“凶日”,人们希望在这个时刻通过祭祀等手段平安度过这些“坎”。到了唐宋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民俗节日从禁忌迷信的神秘气氛中解脱出来,节日开始演变为真正的良辰佳节,成了欢乐的象征,之后节日又向礼仪化和娱乐化进一步发展,并更加讲究应酬性,节日在形态上基本趋于稳定。
  从我国节日的演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特点:一是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表现。节日随自然物候的变化而变化,踩着自然的节拍,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节日以物喻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儒家价值观的体现。儒家的忠孝、仁义、礼智等价值理念在传统的节日表现形态中都有体现。所以,节日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和凝聚的纽带;三是传承中的融合。中华节日文化根植于千年的农耕文化,虽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发生变化,但是一些古老习俗仍被保留,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节日风俗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中华文化是开放和包容的文化,随着民族的交融,一个民族的节日风俗中也会不断地融入一些其他民族的风俗,同时在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里,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在其他民族中也普遍流行。
  二、畲人的特色节日
  畲人传统的重要节日很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节等,这与汉族大致相同,但节日内容则有所不同。畲人特有的节日,主要为一年四季的祠堂祭祀活动,农历二月二的会亲节,三月三乌饭节,还有封龙节、招兵节等,这些都与他们的传统经济生活,以及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会亲节
  会亲节在农历二月二举行,是畲民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等县,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会亲”是指原来从福鼎、福安地区分炉至浙南、闽东各地的畲人,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因为畲人族支繁衍,子孙省亲路远,探亲无期,所以便约定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为“会亲节”。节日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访亲友、致问候,进入夜晚,当提灯游村的信炮发出时,人们成群结队,手提各式灯笼,贯穿行走于各个畲村,山谷中礼炮齐鸣、烟花绽放,处处歌声嘹亮,锣鼓喧天。畲人以歌会亲,以歌代言。盘歌开始时,对方若是远方生客,要先请其唱《高皇歌》,这是畲人区分族人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畲人对祖先崇拜的表现之一。盘歌是会亲节的高潮部分,歌会往往通宵达旦地举行,他们兴致会越唱越浓,双方歌手肚里藏歌多少,是其功力高低的体现,所以为了难倒对方,盘歌双方会唱一些生僻的歌段,有的还会随口增编新词互相打趣。会亲节是畲人迁徙文化的产物,从中可以看出其崇祖情结和族群团结的文化品格,它是畲人强化族群凝聚力的重要纽带。
  二月二是畲人的会亲节,而在汉族北方地区则将二月二这一天叫龙头节,南方地区叫社日节。北方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天一般处在惊蛰之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被视为苍龙“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因为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雨水的多少关系到一年的收成,而北方少雨,所以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祈祷龙神赐福。北方“龙抬头”这天忌动针线,怕伤到龙眼;忌担水,怕惊扰龙的行动;忌盖房打夯,怕伤了“龙头”。而南方这天多流行祭祀社神,社神即土地神,土地是人赖以生存的场所,对社神的祭祀源于对土地的崇拜,这是我们先民原始崇拜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我国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作为一个节日,二月二还显现出各具特色的内涵,虽然畲汉两族的“二月二”内容不同,但却有一定渊源,比如汉人“龙抬头”这天的禁忌与畲人“封龙节”的一些禁忌相似,可见他们之间对龙这一图腾的认同是一致的;还有畲汉两族都有祭祀土地神的风俗,只是汉人是在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这天祭祀,而畲人则是在正月初进行祭祀。
  (二)乌饭节
  畲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乌饭节。这个节日来源说法不一,一说是为了纪念畲族始祖龙麒。因龙麒到凤凰山后常采乌饭草籽充饥,并常吃用乌饭草熬汁所煮的乌饭,后人为了纪念他,故煮乌饭祀奉。另一说是为了纪念畲族英雄雷万兴。唐高宗年间,雷万兴在福建漳州一带率众起义,连克数城,此举引起朝廷惊慌,遂派陈元光来闽镇压。因义军粮草断绝,被困深山之中,所以只好以乌稔甜果充饥,终获突围。几年后,正当农历三月初三,雷万兴想起当年的乌稔果,吩咐畲军上山采摘,恰值春天,乌稔树刚吐芽抽叶,未结果实,士兵们只好采回叶子,跟糯米一起下锅蒸煮。谁知这种呈蓝黑色的饭异常喷香可口,士兵吃后食欲大增,此法很快在畲民中流传开来。每年三月初三,畲人出门“踏青”,采乌稔叶,蒸乌米饭,相沿成俗。还有传说是,雷万兴被俘入狱后,其母数次给雷万兴送饭,均被狱卒吃掉,其母无奈,只好以乌饭草熬汤煮饭再送,狱卒见饭黑乎乎的,不敢再吃,雷万兴终得一饱,待恢复体力后越狱逃跑,继续率义军与陈元光作战,直至牺牲,后人遂在其忌日煮乌饭以示纪念,后沿袭为过乌饭节。
  传说是一个社会群体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共同记忆,从乌饭节的起源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畲人崇拜先祖和本族英雄的文化传统,作为一个处在汉族文化包围中的少数民族群体,如何保持族群的自我认同和凝聚力,是其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问题,乌饭节作为一个载体在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畲人乌饭节这天,具体的活动内容是,三月初三清晨,男女老幼都起早上山采摘乌稔树叶,乌稔树是一种野生植物,畲人取其叶煮汤,色呈黑色,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后放在木甑里蒸熟,装碗时加花生仁、红枣、芝麻等。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所以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挂于通风阴凉处,可数日不馊。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畲人善歌,所以大大小小的活动都离不开唱歌,乌饭节除吃乌饭之外,赛歌活动也是节日的重要内容。赛歌时男女成群结队,云集歌场,盘歌对歌,畲歌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是无所不歌,比如当来客用膳时,热情的畲家主人手拿桶盘,口唱敬酒歌,意在欢迎远方的来客,劝其多吃酒菜,客人们则会以红包相赠。夜幕降临,畲人围着篝火盘歌跳舞,男女青年以歌会友,以歌为媒,切磋歌艺。畲人节日燃篝火,这也是其原始崇拜痕迹的遗留,火是原始人类重要的生存工具,烧煮、取暖、抵御野兽都离不开火。作为刀耕火种的民族,火与畲民的生活十分密切,作为民族文化元素之一,它在畲人的许多民俗活动中都有体现。
  (三)招兵节
  招兵节是畲族为纪念祖先而举行的宗教性节日,现流行于粤东及粤东北的畲族地区。《高皇歌》中有始祖龙麒取番王头后,被番兵追赶的情节:“割断王头过海河,番边贼子赶来多;枪刀好似林竹笋,追其唔着无奈何。番兵番将追过来,云露雾来似云盖;番边番兵追唔着,其追唔着往后退。”之后,龙麒是在神兵的帮助下,才安然返国的。人们为了纪念龙麒,感谢神兵,每三五年便要举行一次“招兵”,来向先祖献祭。粤东畲族举行“招兵”大典的时间不尽相同,如丰顺县凤坪村是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的吉日举行的;潮州石鼓坪一年分两次举行:第一次在农历除夕,主要进行“请神上表,安井谢灶,推龙谢土,请兵安营,大谢”,称之“请兵节”;第二次在正月初四,主要进行“请神、赏兵、祭符、散兵”,称之“送兵节”。后凤凰山区畲民将“请兵”与“送兵”两节合并为五年举行一次,统称为“招兵节”,活动时间定在农历的“大雪”至“冬至”之间的吉日,节期一般为三天三夜,以村寨为单位举行,附近的亲朋好友也应邀参加。
  “招兵”仪式整个活动由师公主持,仪式相当复杂,仪式开始之前,要在祠堂前竖起一面有牙边的三角大龙旗,作为“招兵”仪式的标志。祠堂大厅中央用八仙桌设置神坛一座,坛有坛门,门前上书“闾山法院”,两边书有“王母驱邪迎百福,闾山断案集千祥”的对联。坛内被供奉的最高位是玉皇灵符神牌,次为如来佛塑像,两旁左侧设青龙北帝,阖乡各家慈悲神牌,右侧设右镇进财丁、五海四海龙王神牌和本境各乡福主公神牌。坛前案上摆有各式素供和茶杯、酒杯、龙角、木鱼、铜缸、铜钹、铜铃、筊杯、戒尺、一方“太上老君敕”铜印等法器以及经书多册。坛内的神牌后面放置着各种表文和符箓。祠堂大门前的空旷地搭建“招兵台”,台上设神坛,以米斗作香炉,由法师作法,烧香,磕头,掷杯。整个仪式又分起师请神、上奏文书、请龙安龙、安灶安井、招兵、赏兵粮、送神谢师等几个步骤。
  (1)起师请神。法事开始,先起鼓,亦称“起师”。法师身着道袍,吹龙角,吟诵经文:“一声龙角胜洋洋,启告三清神玉皇,三清玉皇高上帝,太上五灵神老君,王母七千众神将,闾山三宫神九郎……”按神阶高低一一恭请道、佛诸神。每念一神,须烧纸,并在坛前掷杯,若掷出一阴一阳,便是胜杯,表示该神已请到,即吹角、敲锣鼓、焚烧纸马、衣、钱等,仪式非常繁琐费时。
  (2)上奏文书。请神完毕,即转入向神上表阶段,由主持者颂表文一段,向诸神乞求庇佑信民,驱除天灾、地煞、瘟疫时灾。
  (3)请龙安龙。法事主持人身着道袍,手拿小铜铃、钹、筊杯,由一位理事带领,敲锣打鼓,抬着神轿,往村内各个方位供奉的感恩大帝、协天大帝、三山国王、打猎先师、路头伯爷、龙尾爷等处,分别把象征每一福主的香炉放置神轿,抬到祠堂左侧神坛内供奉。接着是“安龙”,其仪式是在祠内神坛前置圆形大簸箕,内用十多斤大米堆成龙头状,两龙角以扎成的两红巾表示,龙须用两根弯的香表示,龙眼以两鸡蛋表示,并用木托盘盛供品和香炉。主持法师念《安龙镇宅八场经》、《北斗地龙王经》,请七十四位龙王、十八位星君、东西南北中五岳圣帝等。然后,由坛内转向坛外,法师带上法器,由一理事等几人陪同,牵一象征有水的活鸭,至龙神神位,摆供品祭祀,安龙法事告一段落。
  (4)安灶安井。家家户户搬来方桌,排列在祠堂前面本境福主众神之前,摆上三牲、果品、稞粿粄等供品,家中主妇明烛上香,轮番在神主前叩拜。法事主持在本境福主诸神前拜田君、安灶君,念诵经文。另一法师由理事带领,到村内最古老的一口水井旁做“安井”法事。
  (5)招兵。是整个法事的高潮,气氛极为热烈。“招兵”仪式在祠堂门口的“招兵台”举行,台的一侧排着一大群挑着箩筐的主妇,他们是预备“送兵粮”的队列;另一侧排列着头扎青巾武士打扮的青壮年和锣鼓队等准备“接兵”的队伍。法师先吹奏龙角、敲击锣鼓、拍打戒尺、念经,接着请驸马王,祭祖,后请玉皇大帝、三清、太上五灵老君、王母娘娘、闾山真君及福州陈、林、李三奶等诸神。所招的九路兵中,五营兵马为:东营九夷兵,青旗;南营八蛮兵,红旗;西营六戎兵,白旗;北营五狄兵,黑旗;中营三秦兵,黄旗。左右两营兵马为:左营天仙兵,蓝旗;右营地仙兵,黄旗。本坛法主(即本村曾设过法坛的先祖法师),白旗;本地福主,红旗。法师做法时,依以上顺序,念各路兵之名,将两个蚶钱抛在案上,如一阴一阳,为应召,表示兵马已到,主持法师即把令旗抛下,由武士接住,众人簇拥,敲锣击鼓,绕祠内神坛一圈,并将旗插在坛上的米斗内。如此重复九次,直至招齐九路兵马。
  (6)赏兵粮。三位法师转入祠内坛前做“安兵”法事。法师将插有九面旗帜的米斗移至厅中央的大簸箕。大群主妇挑着谷、米、盐,点着灯笼,鱼贯入祠,把一担担谷、盐摆在厅内,呈现出“夜送军粮”的壮观场面。一位法事主持人一边念道:“谨请闾山门下给粮下米发众兵”,一边在簸箕中不断捣米,意在给各路神兵“赏钱粮”。
  (7)送神谢师。法师身着袈裟,念《大慈大悲劝善经》,将请来的诸位神圣、先祖、本坛法祖、本村福主,一一送行酬谢。再由身穿道袍的法师念《上屋奏表》《普庵祖师光灯谢土真经》,边念边舞。直至第三天早上,“招兵”仪式才算结束,每户会备鸡鸭以及金银首饰到村口再祭,送别法师,法师一般只收鸡鸭作为报酬,不收金银。
  “招兵”仪式是《高皇歌》中先祖神话故事的戏剧化重演,其中融入了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歌、舞蹈、武术等元素,从多个方面展示了畲人原生形态的文化风貌。从“招兵”仪式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出道教在其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其供奉的神祇看,道教的神祗占的比例较多,如玉皇大帝、三清天尊、王母娘娘、三夫人等;其所颂的经文也多为道教经文;神坛设“闾山法院”,显示其祖不仅有茅山之术,还兼修得闾山之术。茅山和闾山皆为道教圣地,茅山是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又是道教上清、正一、全真多派共修共存之地。闾山是畲人信奉的陈奶娘——陈靖姑的学法之地,她拜许真君为师,学得设醮法,法力高强,能够斩妖除魔,庇护百姓。其次,我们从这一仪式也可以看出畲文化是道佛互相融合的文化。畲文化以道教为主,但也兼融佛教文化,如在招兵神坛中,还分别供奉如来佛、观音菩萨等佛教神祗;法事中法师所穿衣着既有道袍,也有袈裟。再次,该仪式是畲人崇祖文化的体现。畲人始祖龙麒的传说在其族群中世代相承,“招兵”仪式是这一传说,以及畲人先祖崇拜观念的形象化表现,它在强调族群自我认同和存在的同时,也在告诉后人不要忘记在困难中帮助过自己的族群。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高皇歌》的文本出发,以小见大,通过诗歌的文本来解读畲族的宗教、信仰、民俗等诸多文化信息,内容包括文化源流——龙麒是个开基人、自我认同——盘蓝雷钟一宗亲、符号信仰——子孙万代记在心、日常生活——凤凰山上去落业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雷万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