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宗族:社会组织的核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4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宗族:社会组织的核心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0
页码: 51-70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宗族观念及其在儒家文化下的表现。文章首先介绍了宗族和家族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然后详细解释了五服制度,这一传统的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并分析了它如何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规定不同的服制。
关键词: 畲族 宗亲 宗族

内容

畲人十分崇敬自己的祖先,每逢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他们通过悬挂祭拜“祖图”,唱《高皇歌》等形式,来传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和本族的历史。畲族盘、蓝、雷、钟四大姓,同系“龙麒一脉”,《高皇歌》有唱:“盘蓝雷钟一宗亲,都是广东一路人”、“当初出朝在广东,盘蓝雷钟共祖宗”,从中都可见畲人观念中宗族的意识。
  一、儒家文化下的宗族观念
  宗族,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人群集合,它是以一男性为中心,并由其直系男性的后裔依照一定的伦理规则进行组合,而形成的血缘集合。它通常表现为拥有共同祖先和姓氏,并在同一地聚居,构成大的聚落,属于现代意义上模糊的族群概念。历史上,姓氏家族聚居比较普遍,一个宗族即为一个自然村落,村名往往也多体现姓氏,如李家村、王家屯等。
  我们现在常常把“宗族”作为一个词来用,但实际上“宗”与“族”属于两个不同的亲属组织层次。“宗”本意是家族的上辈和民族的祖先,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德论·宗族》说:“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宗”是同姓之下有确定祖先的亲属组织,作为亲属组织的一个层级,其下包含了“族”,因此“宗族”应当是指“聚于宗之族人”之意,其组织结构包括宗——族——房——家四级宗族社会组织。
  “族”是以男性为中心,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的父系单系亲属集团,这条主线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则根据与主线间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定。《白虎通德论·宗族》说:“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其世系是按男性排列,因此宗族中的女姓都是男性的附庸,所谓“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①“族”有族长,一般推举族内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担任,族长管理族内的各项事务,小至家庭纠纷、婚丧嫁娶,大到宗祠修建、祭祀修谱等事务,族长在家族中权势至高无上,对族人有惩治乃至生杀大权。
  “族”由各个“房”构成,“房”是联系“族”和“家”的中间组织。“房”是由嫡亲子孙构成的近支宗亲,房有房长,一般按血缘关系由房中辈分最高、年龄最大者担任,房长可以解决家中或房中的纠纷,他既是本房的代表,又是族长的辅佐。
  “房”的下一个层级是“家”,它是宗族社会组织中的最小单位,其基本特征是:其一是同居,其二是共财。儒家伦理统治下,家的核心是“父”或“夫”,作为男权的两面,父权和夫权其本质是相同的。家有大小之分,“小家”包括二、三代人,家中人口有多有少,其形式包括夫妻二人,夫妻和子女,以及祖孙三世同堂等,以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二代户为最主要的形式;“大家”指四代以上同居的家庭,人口从十余人到几百,甚至上千人不等。
  宗族有时亦被称为“家族”,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宗族”和“家族”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其概念是由“家”的概念延伸而来的。用我国传统“五服”礼制将它们区分,家族其亲属范围是“五服”以内的成员,宗族的范围是“五服”以外的共祖族人。
  “五服”制度是传统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了血缘关系亲疏不同,服丧的服制也不同。据此它把亲属关系由亲至疏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层次。
  (1)斩衰。是指不缝缉的意思,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长房长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是最重的孝服。
  (2)齐衰。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3)大功。是用熟麻布制做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凡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及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
  (4)小功。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做的,是轻于“大功”的丧服,这种丧服是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姊妹,又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5)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缌麻”。
  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出服”,也叫“出五服”。五服的原意指的是五种孝服,后来经演变,它也指代“五辈”,从高祖到自己共五代,就成为五服,故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为亲戚。五服之外被视为没有了亲缘关系,古人在婚嫁中,出了五服即可通婚。
  所以,“家族”是以男性血缘关系为纽带,五服以内的亲属范围。它的层级其实相当于四级宗族社会组织中——“族”的层次。五服以外的共祖族人称为宗族,它是家族的扩大,是有共同的族产、祠堂、宗族组织机构、祭祖活动且聚族而居的社会团体。
  宗族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父系氏族后期,随着个体家庭的出现,父权逐步确立,出现妻从夫居、女嫁男家、家庭由父权支配、血统按父系计算等原则。父系氏族的传统习俗和伦理观念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充实,与儒家正统思想相结合,就构成了封建宗族的礼法制度,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的宗族伦理制度是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家族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产物。“孝”是儒家“家本位”的伦理制度的基点,其他如忠、信、悌都是由“孝”延伸而来。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之下,尊卑长幼、宗族伦理被合理化,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被纳入到宗法体系之中。宗族制度的礼法伦常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因而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礼记·太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出儒家“家国相通”的观念,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是治理好国家的基础,家是国之缩影,国是家之扩大,家与国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只是外延的变化而已。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所以,封建社会所谓的国家,确切地说都是宗族国家,只不过国家的政权被一些大的家族控制和垄断,王公大臣们都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他们组成政权的联合体,共同执掌朝政。宗族国家的“国法”实际上是处于统治阶层家族的“家法”的综合与提炼。所以“国法”的理论基础是“家法”,“家法”经过演绎成为“国法”。最高统治者将国家作为一己之私产,世代相传,就是所谓的“家天下”,而这些观念形成的根源就是宗族制度。
  二、畲姓的源流
  家族由姓氏衍生而来,而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原始社会中若干氏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但各氏族之间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了。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由此推测,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就已经形成了,其作用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高皇歌》中有:“盘蓝雷钟共祖宗”、“盘蓝雷钟好结亲”等说法,畲人这种“惟四姓相通”的族内婚姻习俗,均可见其深厚的族源观念,诸如其“民族即家族”之类的思想也因此形成。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自古有盘、蓝、雷、钟四姓,关于畲族姓氏的由来,相传是畲族始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将三公主赐配与他,其婚后育三男一女,帝赐“盘装”的长子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赐“蓝装”的次子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响得好”,高辛帝“朱笔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翊郡“武骑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名志深,受封颍川郡“国勇侯”。这一说法,畲人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畲家都认为在广东潮州凤凰山曾有四姓的“总祠”,江西《贵溪县志》载,畲族“每祭祖,则四姓毕集”。据福建福安范坑乡洋坑村《汝南蓝氏宗谱》记载,“顾我盘蓝雷钟四姓大宗祠肇基于广东凤凰山,与南京一脉相连,建祠之地即吾祖旧址也”,祠内四姓始祖“并列封牌位”。虽然,现在广东潮州凤凰山已经寻觅不到总祠的遗址,但闽浙畲民心里“总祠”的观念却是根深蒂固的。
  从目前畲人的姓氏来看,他们主要是由蓝、雷、钟三个主要姓氏组成,盘姓畲族于今无传。据宗谱记载,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畲人三百六十余人,随王审知由海路入闽时,盘姓一船被风刮走,不知去向,故盘姓于今无传。目前蓝、雷、钟这三个姓氏宗族构成了畲族主要的群体,我们通过对这三个姓氏的研究,可以看出畲人在源流、迁徙以及民族构成上的一些特征。
  (一)蓝姓
  畲族的蓝姓应与蓝夷的演变和发展有联系,蓝夷是东夷族的一支,以种植蓝靛,习惯穿蓝衣而得名。在商代,蓝夷曾被商王仲丁、河亶甲征讨,《竹书纪年》载,商王“仲丁即位,征于蓝夷。”这也是蓝夷最早见于古籍的记载,《纪年》又载:商王“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征蓝夷,再征班方。”仲丁和河亶甲皆为商朝初期之王,河亶甲为仲丁之孙。蓝夷的所在地,约在今山东淄川县城东南隅,因被商朝所逼,西退到陕西蓝田,所谓蓝田者,因蓝人种蓝靛于此,故称蓝田。蓝夷除有一部分留居蓝田外,其余的大都分别由蓝田沿着蓝关,经商洛走廊的民族迁徙通道而南迁。大约于春秋初期,大批蓝夷继续南迁湖南,所以湖南各地以蓝命名的地名较多,如岳阳县东有蓝田乡,至今仍有蓝家冲、蓝天寿、姑桥蓝、马榜蓝等地,而且这些地方都聚有许多蓝姓人口。蓝夷南迁至湖北、湖南又与瑶族融合,形成为瑶族大姓之一。他们先居于涟源蓝田即梅山蛮故地,又居于沅陵蓝溪即武陵蛮或五溪蛮地区,这两个地区正是唐宋时期瑶族形成的主要地区。以后又有大批蓝姓瑶人南迁至绥宁、常宁、蓝山的越人故地,并融合了一些干越、扬越、瓯越人的成份,他们以耕畲为业,形成了畲族,蓝氏便成畲族最大的姓氏。湘南的蓝人,有的仍是瑶族大姓,有的则融入了苗族,但更多的蓝夷因长期在楚国统治之下融入楚人,成为汉族的成员。
  (二)雷姓
  雷姓出自方雷氏,为方雷之后,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载,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相传方雷为炎帝神农氏的第九代,黄帝伐蚩尤时,立下大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族称方雷氏,为古诸侯国之一,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周宣王时,方雷氏的后裔方叔任卿大夫,因奉命北征淮夷,南讨荆蛮,战功卓著,被追封为豫章伯。方叔有两子:长子启原姓方,次子檠姓雷。雷檠因战功官拜郎中丞,后弃职隐居洛阳雷州,子孙奉雷檠为受姓始祖。雷姓是一个典型的古老多民族姓氏,除汉族外,不少的少数民族中也有雷姓,如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但以畲族雷姓为众。根据《姓纂》记载,雷姓最多的地方是冯翊和豫章二地(郡),畲族雷姓均称源出冯翊郡。
  (三)钟姓
  钟姓是畲族中一个特殊的姓氏,它介于畲族和汉族之间,是具有交融性的姓氏。根据2007年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钟姓人口约为44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35%,在姓氏人口排序中位列第五十六位。钟姓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人口分布广泛,以广东、江西、四川、广西、湖南、浙江、福建、重庆、湖北等省份为多,其中,广东、江西、四川、广西四省,合占钟姓人口的65%。其次是在湖南、福建、重庆、浙江。这四省市的钟姓又占据钟姓人口的19%。广东居住了钟姓总人口的26%,为钟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两广、湘赣闽、川渝三个钟姓的聚集中心区。
  关于钟姓源流说法尽管较多,但最为钟姓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源于“子”姓。子姓是商朝王室之姓,《史记·殷本纪》就记载,殷的祖先帝契被帝舜“封于商,赐姓子氏”。钟姓是殷朝贵族微子启之后裔。微子启,子姓,名启,商代时封国名微,故称微子。微子是黄帝三十四代孙,殷帝乙之长子,也是殷纣王庶兄。他见纣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多次上书进谏均遭拒绝,遂挂冠而去,隐居林泉。周武王姬发灭商,微子自缚衔璧乞降。《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说:“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周武王见他一片赤诚,动了恻隐之心,恢复了他原有的爵禄。武王即位两年卒,其子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佐。公元前1062年,监视武庚的“三叔”①欺侮成王年幼,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带头发难。周公旦平定叛乱后,武庚被杀,三监被废。成王封微子于商族发祥地商丘,国号为宋,以取代以武庚,示不绝殷商之祀。微子启被封爵位为公,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从此他便成了宋国的开国之君。
  微子启卒,因其子早死,孙子尚幼,根据周制“兄终弟及”,王位传其弟微仲衍。宋国的王位传到第十九宋桓公时,桓公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是位贤者,但因直言敢谏,得罪了当时执掌国政的权贵郄氏家族,结果被杀。伯宗有一个儿子叫州犁,逃奔到了楚国,成为楚国的大夫,后贵为太宰,受封食邑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部临淮关一带),其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封地“钟离”为姓氏,称钟离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说:“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化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楚有钟仪、钟健。又钟子期与伯牙为友。项羽将钟离昧,昧中子楼(按:“楼”为“接”字之误,行近而讹),亦单姓钟氏。”南宋末年文天祥,曾为江西赣县桃溪钟氏族谱写的序中说:“钟氏出自微仲之后,至钟离接为颍川长葛①令,去离而姓钟,为钟姓受姓始祖。食邑于其乡。子孙蕃衍称盛。”对于钟姓的起源,林宝和文天祥这两种看法基本契合,不同自处在于他们对钟姓始祖的认定,一说为微子,另一说为微仲。其实微子与微仲是兄弟,微仲继承了兄长微子的王位,所以从食邑的传承看,微子为其始祖,从血缘传承看微仲为其始祖。钟姓是钟离姓的一支,所以追溯源头不管是钟离氏,还是钟氏都为宋国所孕育,故钟姓后世通常会尊微子启为远古始祖。钟姓还有不少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如北魏高祖时有羌人钟岂内附,满族钟吉氏、裕固族钟鄂勒氏改单姓钟,其他蒙古族、回族、彝族、白族、苗族、畲族等均有此姓,在这些有钟姓的少数民族中,畲族钟氏最多。
  从钟姓的起源看,其发源于安徽,这与畲人姓氏传说中,钟姓畲人始祖钟志深,受封颍州郡的说法近似。钟姓大致在汉晋之际,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迁入颍川的钟姓从一开始就著称于世,以钟烈为开基始祖,后成为我国各地钟姓主要来源。先秦时期的钟姓主要居住在今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颍川长社一直是钟姓的发展繁衍中心。颍川郡在战国时期置郡,以颍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州。西汉末,王莽篡权。刘秀起兵讨莽。族人钟桂集合族人追随刘秀讨莽,被汉光武帝刘秀封为镇蛮大将军。颍川钟氏名声大震,倍受时人敬仰。
  在畲族的姓氏中,钟姓亦畲亦汉,是个特殊的姓氏。从神话起源看,钟志深是作为龙麒的女婿的特殊身份进入畲族群体的,这也赋予了钟姓这样一个摇摆于畲族和汉族之间的特殊身份,神话中钟姓进入畲族的记述是钟姓畲人起源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记忆,它是畲汉两个群体相互交融的反映,这种交融与其说是一种血缘的交融,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交融。
  (四)其他
  正如《高皇歌》中唱道:“当初出朝在广东,盘蓝雷钟共祖宗。”故畲人一直以来以始祖龙麒所生的三男一女,盘、钟、蓝、雷四姓为正统,不过畲姓并不局限于这四大姓氏,如浙江畲族有蓝、雷、钟、李等四姓,李姓一支,始祖李廷玉原籍福建安溪胡头人,因世乱奔逃福州汤岭,赘蓝色艳为婿,奉行蓝家习俗,据平阳县畲族各宗谱记载,其后裔景崇、景楮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迁居平阳、五亩、枫树湾等地。福建福安畲族有雷、钟、蓝、吴、杨五姓,据《福安畲族志》载:吴姓畲族始祖法度,生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原籍浙江泰顺九堡大路边。随父迁福安水月湾,娶妻蓝氏生二子,其子孙又娶雷、钟女子为妻。其语言、习俗都被畲族同化;杨姓畲族祖先是从浙江龙游迁入福安,娶畲族钟姓女子为妻,从而同化为畲族的。
  三、宗族的集体行为
  《高皇歌》中有唱:“凤凰山上去安葬,孝男孝女尽成行”,可见畲族与和汉族一样,其宗族文化中也强调“孝道”,像建祠、修谱和祭祖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弘扬家族或宗族精神的一种集体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家族群体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能彰显家族的地位和势力以及经济实力,所以是当时家族活动中的一大盛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建祠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或一个家族,他们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它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有其他用处:(1)它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2)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3)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活动之用;(4)另外,有的宗祠还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畲族的宗族结构是:总祠(公祠)——支祠(同姓宗祠)——房——家。《高皇歌》中所唱的“盘蓝雷钟共祖宗”,是被畲人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畲谚云:“山哈,山哈,不是同宗就是叔伯。”畲家认为“盘、蓝、雷、钟”四姓血脉相承,所以被视为同宗。至于“祠——房——家”的宗族结构与汉族相似,即“家”是组成宗祠的根本单位;“房”是以开基祖的各儿孙组成的宗族支派;“祠”是以地区开基祖为首的同姓子孙组成的。
  畲家祠堂内除珍藏祖图、祖杖和宗谱外,还陈设祖牌。祖牌,俗称为“龙牌”,一个祖牌即表示一位先祖的牌位。祖牌置于祠堂正座的祖龛内,祖牌的修造和进龛都要选择吉日吉时,除宗祠始祖灵位,由祠堂众房共同捐资雕刻外,各房祖牌的雕刻,由各房自行出资。有的畲村没有建筑祠堂,仅以祖箱替代。浙江《建德县志》载“畲客之祠以竹箱为之,内贮祖先及香炉。”“雷姓之祠有香炉五只,蓝姓之祠有香炉六只。”因蓝姓排行多雷姓一字,故多一个香炉。今畲家祠堂香炉一般均为六个。每个香炉的名称各不相同。蓝姓香炉分别称为:神仙、祖师、射猎、下座、仙童、战兵;雷姓香炉分别称为:众炉、神仙、祖师、下座、仙童、战兵。
  (二)修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它是我国传统宗法制度的产物。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的特殊图书体裁,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及亲疏远近的作用。从家谱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由早期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的表谱逐渐演变而来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得以迅速发展。到了宋代,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故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
  修族谱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的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民族融合过程中,逐渐被各民族接受。畲人原本只是信仰始祖“龙麒”,无编写族谱、家谱的传统,到了大约明清时期,畲族蓝、雷、钟三大姓也开始效法汉人,特别是客家人编修族谱。其修谱宗旨、体例皆如汉人,同时也效法客家的联谱之举,即把不同宗支的同姓人联系起来。受中原正统观念的影响,畲人编撰族谱也将自己的祖先出身归于中原贵族,如堂号盘姓为“南阳”;蓝姓为“汝南”;雷姓为“冯翊”;钟姓为“颍州”。畲族修谱的行为不仅受汉文化影响,甚至有的族谱就是邀请汉族文人编修的,所以畲汉族谱在形式上差别并不大。
  畲族宗谱的谱端,又称“谱头”,一般都有《敕书》《历朝封赠》《广东潮州凤凰山总祠记》《龙首师杖记》等内容,并加配凤凰山总祠图,盘、蓝、雷、钟四姓始祖坟茔地望图等。畲族宗谱内,部分人丁还有“奏名”,又称“醮名”,俗称“法名”。男性奏名都冠以“法”字,如“法勤”“法勇”“法明”等,女性奏名一般配以“婆神”字样,如“淑妃婆神”“明妹婆神”等。
  (三)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显著特点,其意义是慎终追远,佑福后代。祭祖的习俗源于商朝,商人十分崇敬鬼神,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存在,它能决定人的命运,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所以他们将祖先与天神、地祗一起祭祀。这种观念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也成为我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
  畲族比较看重祠堂合族祭祀的典礼。举行祭祀时,由族长或本族名望最高的人主持,礼仪非常隆重。祠祭一般分春秋两祭,也有的是一年一祭,祭日前一天,要整理并清扫祠堂,洗涤用具,摆设礼器,备办供品。一切准备就绪后,到了祭祀那天的子时开始放铳响,众人做好祭祀的准备。丑时铳炮响,每家每户的成年男子便手捧香烛供品,前往祠堂致祭。女性虽不参加祭祀,但可在一旁观看,进祠堂门时要半跪蹲行前往,将香烛祭品排列于供桌之上,再后退站在两旁。到了黎明时,开炮三响,祭典正式开始,法师设坛请天神安位,迎祖图、祖杖、族谱入祠、悬图、置杖、开谱,这叫请祖安位。这时鼓乐鞭炮齐鸣,由族长领唱《高皇歌》,边歌边跳“祭祖舞”,气氛热烈欢快。接着瞻仰祖图,宣读祭文,尔后按辈分依次向祖先礼拜。祠祭完毕后,举行迎祖游行,游行的目的是祈求祖先神灵赐福族人,以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迎祖队伍由龙头队、彩旗队、锣鼓队、刀枪队、舞蹈队组成。游行时,彩旗招展,锣鼓开道,一路鞭炮歌舞。其所跳舞蹈称“龙头舞”和“迎祖舞”,舞蹈中有三步一回头的动作,表示后代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迎祖队伍所经之处,家家户户都会出门焚香朝拜,祈求神福降临。游行后,迎祖队伍最后还要返回祠堂。有的地方祭祀仪式长达两三天,法师代各户读“疏文”祈福,还要带参祭者跳“独角舞”“铃刀舞”,最后行谢神礼、送神礼和封谱礼。祭祀结束后,各家户主带走自家香烛供品,以半跪蹲行退出,并将供品摆在家中祖龛上,接着参祭者聚宴一堂,祭祖仪式才算结束。此外,畲人编修完宗谱时,还要举行修谱祭,俗称封谱,仪式与祠祭类似,也是合族聚会,十分隆重。
  (一)祖图
  四、宗族祭祀中的圣物
  畲族祖图是畲人举行祭祖等仪式时必备的圣物,它包括畲祖图长卷、三清图、左右营兵马图、金鸡玉兔图、阴阳洞形象图、猎神图、祈求雨泽与镇煞度关图、五代容(畲族各支族“大小百千万”祖公、祖婆神像)等图像。它们各有功用,在举行祭祀仪式时需悬挂在特定的位置。
  祖图中以“长联”最为珍贵,它以连环画图的形式来表现有关始祖龙麒的传说,实际上是图画版的《高皇歌》,如浙江省博物馆保存的清代《畲族祖图长卷》(1959年征于浙江遂昌大柘),其卷长九百一十厘米,宽三十五厘米。今藏闽东、浙南、粤东的祖图多为清代物品,以麻布,土布为底,平图勾勒,浓墨重彩,以条状横幅长卷居多,画面配有文字说明,图文并举。长卷的内容大同小异,如绘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菰岭、高楼、官田、牛脚洋等村蓝氏裔孙公立祖图,共四十三幅图,系用整幅白绢布彩色精绘,其内容依次是:一、伏羲画八卦;二、女娲氏补天;三、开山盘古氏;四、神农食百草;五、钻燧取火;六、燧人氏取木造屋;七、制作衣冠;八、高辛帝登龙位;九、皇后耳痛三年;十、耳医取出茧来;十一、茧盛盘内奏皇后;十二、茧放盘内养;十三、茧变成龙麒;十四、燕王演武;十五、燕王兴兵;十六、本奏番王造反;十七、龙麒拆榜收番;十八、衔榜见驾;十九、龙麒领旨漂洋过海;二十、番王见龙麒甚喜;二十一、番王领酒大醉;二十二、醉卧榻上咬断首级而去;二十三、番兵追赶被仙官所遮;二十四、征番得胜文武官员迎接;二十五、龙麒将军将番王首级献功;二十六、假装公主被龙麒识破;二十七、龙麒咬定三公主衣襟不放;二十八、龙麒奏帝金钟变身;二十九、望恩楼期定七日金钟内变化成人;三十、龙麒被招为驸马洞房花烛;三十一、高辛帝赐封龙麒为忠勇王,奉旨荣迁;三十二、忠勇王迁居会稽山七玄洞驸马府;三十三、三公主生三男一女;三十四、高辛帝赐盘、蓝、雷三姓;三十五、赐三男一女免差徭;三十六、龙麒上闾山学法;三十七、出驾游山打猎;三十八、跌死岩头,公主奏帝驸马身亡;三十九、奉旨敕赐灵位;四十、建作功课,奉旨御苑;四十一、敕赐驸马公子御苑;四十二、龙麒公墓;四十三、回灵归府。
  祖图上的题词,摘抄如下:
  尝谓天壤间,万物取之而不穷者,盖人物之有祖宗,犹水之有源,若树之有本也。人物既本乎太祖,则尊祖之念奚贵。画祖图以传于后世,修族谱以裔于儿孙者,所以辨传承之远近,察统绪之异同欤?亦所以叙岁属、定尊卑、收涣散、敦亲睦者也。余阅昔有王章画祖图为供奉,丁兰刻木像事双亲,今之人羡之,可谓慕敬其祖,孝顺其亲矣。第知不画祖图为供奉者,谓之不孝,不修敕书族谱者,谓之不顺,亦曾知修族谱为孝顺,画祖图为供奉之本乎?若夫有功之祖而不书,则谓之弃祖;无功之祖而书之,则谓之诬祖矣。有耻先人之恶,而私附名人之族者,彼自视为智,余特视其不孝也,夫祖宗岂可择其贤者哉?不知天下有贵人无贵族者许多,有贱人无贱族者不少矣。要知贵贱之所以分,实在乎子孙有无能画祖图与有无能修族谱者耳。且夫人由人道而生者,常也,非人道而生者,非常也。世先有非常之人,必建有非常之功也。盖稽古姜炎帝者,牛首人身,此非常之人也。尝百草以甦众生之灵,树五谷而教力食之艺,世人蒙其泽,号为神农,生为非常之人,所以建非常之功也。余之画祖图、刊敕书、修族谱者,始知始祖盘瓠,出于五帝中朝帝喾高辛氏正宫刘皇后之耳。高辛氏者,前天文曲帝星君也,刘皇后者,后天禄存后星君也。盘瓠王者,刘隆娄金狗也。吴王者,乌成胃土维也。皆封盘、蓝、雷三姓者,元三台分也。
  帝喾高辛敕赐驸马忠勇王三姓贰五朝孙,福建福州府侯官县蓝起斋谨识。①
  畲族每年定期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仪式举行时族人共聚祠堂,祠堂中要悬挂祖图,这是早期原始社会中图腾崇拜的残迹。一般祖图长卷悬挂于大门外两侧的墙壁上,其他图像则悬挂于正堂或“师爷间”。
  (二)敕书
  敕书,又称《忠勇王开山公据卷牒》、《帝喾高辛帝赐盘瓠王开山公据卷牒》,简称“开山公据”、“开山谱”。敕书或单独用白布书写,或附于祖图前面,其文字长短不一,内容大同小异,其主要介绍:一是“龙麒”的经历,如出生、平番、被高辛帝招为驸马、娶三公主为妻,以及封为忠勇王等内容;二是忠勇王不贪宫廷荣华,奏请高辛帝赐其为农,开荒自耕,免纳地丁赋税、免派徭役;三是高辛帝准奏,允许龙麒子孙于天下所有民田三丈之外开荒自耕,不取赋税,永免差役等。个别敕书落款还立各房名字及时间。敕书与祖图一样,由族长保存,仅在“接祖”等祭祀时张挂,一般不对外公开。
  (三)祖杖
  祖杖,亦称龙头杖。是畲族显示远祖权威的象征物,一般只在祭祖大典上才得以展示。祖杖用整株金橘树或油茶树制成,长约八十厘米,杖头稍大,尾部略小。杖首雕有粗犷勇猛、口含红珠的“龙麒”头像;有的称龙首,各地叫法不尽相同。祖杖平时用红布捆扎,供于祠堂大殿或祖厝大厅左边插屏柱上,举行祭祀时祖杖则安放于祖亭内的祖牌背后。
  (四)祖牌
  亦称祖宗牌。木制,分须弥座和牌身两个部分,总高一百厘米,宽三十五厘米。牌首为浮雕,刻有龙头像,两侧装饰木刻花纹。牌中央自上而下刻“敕封盘瓠忠勇王神位”九个大字。一般上红色油漆,字及龙首贴有金箔。祖牌与祖杖为神圣之物,只有各支派或房派才能配置,个人不能供奉。祖牌在祭祀活动时摆出,并置于祖亭之中。
  (五)祖亭
  又称香亭。木制,高约一米七,长宽皆一米,造型与红轿相似,自下而上,分座、身、顶三个部分。前面留门,后面及两侧饰以木刻花纹,顶部自下而上缩小,终端装饰木珠。祖亭四个角装饰珠坠,制作十分精美。举行接祖仪式时,亭中安放祖牌、祖杖和香炉,并由四人抬行,平时藏放于祠堂或祖厝里。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高皇歌》的文本出发,以小见大,通过诗歌的文本来解读畲族的宗教、信仰、民俗等诸多文化信息,内容包括文化源流——龙麒是个开基人、自我认同——盘蓝雷钟一宗亲、符号信仰——子孙万代记在心、日常生活——凤凰山上去落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