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为始祖的龙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4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作为始祖的龙麒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1
页码: 25-35
摘要: 本文探讨了畲族史诗《高皇歌》中的主人公龙麒(盘瓠)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通过对《高皇歌》和《搜神记》等古籍的对比分析,指出龙麒和盘瓠实为同一母体衍生的故事。龙麒作为畲族的始祖,其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帝喾的高辛帝时期。通过对高辛帝的背景和事迹的解析,进一步强调了龙麒与高辛帝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 畲族 文化源流 史诗

内容

在《高皇歌》中,畲人将龙麒(盘瓠)作为始祖,叙述了他不平凡的经历。龙麒(盘瓠)在高辛帝危难之时,主动请缨,立下了千古奇功,之后又开创了祖业,繁衍出子孙后代。
  盘瓠之名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盘,指的是最早陶制的容器;瓠,指的是水瓢,即用葫芦制作的容器。“盘瓠”名称的出现,反映了该时期人们正在逐步用陶器来取代天然容器。在我国畲族以及苗族、瑶族文化中都有盘瓠传说存在,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的重要文化遗产。
  一、龙麒与盘瓠
  现今流传的《高皇歌》版本中,史诗的主人公并非盘瓠,而是龙麒,但我们对《搜神记》、《后汉书》等古籍中有关盘瓠传说和《高皇歌》中龙麒的传说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盘瓠和龙麒传说其实是同一母体衍生的故事。以下仅以《搜神记》和《高皇歌》的对比为例。
  《搜神记》中的记载:
  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妇人去后,置以瓠蓠,覆之以盘,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遂畜之。时戎吴强盛,数侵边境。遣将征讨,不能擒胜。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者,赠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后盘瓠衔得一头,将造王阙。王诊视之,即是戎吴。为之奈何?群臣皆曰:“盘瓠是畜,不可官秩,又不可妻。虽有功,无施也。”少女闻之,启王曰:“大王既以我许天下矣。盘瓠衔首而来,为国除害,此天命使然,岂狗之智力哉。王者重言,伯者重信,不可以女子微躯,而负明约于天下,国之祸也。”王惧而从之。令少女从盘瓠。盘瓠将女上南山,草木茂盛,无人行迹。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竖之结,着独力之衣,随盘瓠升山入谷,止于石室之中。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辄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盖经三年,产六男六女。盘瓠死后,自相配偶,因为夫妇。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后母归,以语王,王遣使迎诸男女,天不复雨。衣服褊裢,言语侏离,饮食蹲踞,好山恶都。王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号曰蛮夷。蛮夷者,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其受异气于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贾贩,无关繻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取其游食于水。今即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是也。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其俗至今。故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①
  《高皇歌》中的记载:
  贤皇高辛在朝中,刘氏君秀坐正宫;
  正宫娘娘得一病,三年头昏耳又痛。
  高辛坐天七十年,其管天下是太平;
  皇后耳痛三年久,便教朝臣叺先生。
  先生医病是明功,取出金虫何三寸;
  皇后耳痛便医好,金虫取出耳伓痛。
  取出金虫三寸长,便使金盘银斗装;
  一日三时仰其大,变作龙孟丈二长。
  变作龙孟丈二长,一双龙眼好个相;
  身上花斑百廿点,五色花斑朗毫光。
  丈二龙孟真稀奇,五色花斑花微微;
  像龙像豹麒麟样,皇帝取名叺龙麒。
  官兵接头使盘装,奉上殿里去见王;
  皇帝肽见心欢喜,愿招龙麒做婿郎。
  文武奏上皇帝知,皇帝殿里发言辞;
  三个公主由你拣,随便哪个中你意。
  头是龙孟身是人,好度皇帝女结亲;
  第三公主心唔愿,龙麒就讲去变身。
  金钟内里去变身,断定七日变成人;
  皇后六日开来肽,龙麒钟里变成人。
  龙麒平番是惊人,公主自愿来结亲;
  皇帝圣旨封下落,龙麒是个开基人。
  龙麒平番立大功,招为驸马第三宫;
  封其忠勇大王位,王府造落在广东。①
  从以上对比看出,除了主人公的叫法不同,两个故事不管是情节还是细节都十分吻合。畲族传说中,龙麒初生为虫,装于盘,盖以瓠叶,故又称盘瓠。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始创的浙江省云和县新处垟《雷氏宗谱》中称盘瓠“字龙麒”,所以《高皇歌》又称为《盘瓠王歌》,从这些证据看,我们都可以看出此二者之渊源,因此龙麒和盘瓠无非是不同版本的作品中不同的叫法罢了。
  二、龙麒与高辛
  龙麒(盘瓠)被认为是畲族的始祖,《高皇歌》中龙麒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在高辛帝时期。高辛帝即帝喾,他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他姓姬,名夋,号高辛氏,其曾祖是黄帝,祖父是玄嚣,父亲是蟜极,帝颛顼是其伯父。帝喾从小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十五岁时,就被帝颛顼选为助手,因有功,被封于辛(今商丘市高辛镇)。他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的根基,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也是商族的第一位先公。根据《高皇歌》中的描述,高辛帝之妻忽患耳疾,御医从她耳中取出一条三寸长的金虫,它很快长成形如龙豹的神物,高辛帝为其取名“龙麒”,从史诗的整个历史脉络来看,我们可以看出龙麒与高辛帝的渊源。第一,龙麒是从高辛皇后耳朵里取出的神物,虽然龙麒不是高辛皇后所生,但高辛皇后却是其出生的母体。这种奇特的出生方式,是许多民族在叙述自己祖源时常用的叙述方式,比如鲧腹生禹、简狄生契、姜源生后稷都与之十分相似。第二,龙麒的建功立业与高辛帝有直接的关系。番王起兵作乱,危及高辛帝的统治,龙麒在危难之际主动请缨前往敌国,他混入番王军队,服侍番王三年,深受其信任,一天他乘番王酒醉不备,咬下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故被封为“忠勇王”。第三,龙麒与高辛帝有着亲缘关系。高辛帝皇榜招贤,谁能平定番王,便可和三公主成婚。龙麒因立功,被招为驸马,故与高辛帝成为近亲。第四,龙麒后代的姓氏是高辛帝所赐。根据《高皇歌》叙述,龙麒先后生下三男一女,并受到高辛帝赐姓,“亲养三男一个女,带上殿里去罗封”,龙麒的三个儿子分别被高辛帝赐盘、蓝、雷三姓,女儿因招的女婿姓钟,其后裔遂姓钟。
  高辛帝是华夏文化的人文始祖,也是最高权力的象征,畲人将先祖的起源与高辛帝联系在一起,使得其族群的起源,在自我认同上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确证了其与华夏文化的同根同源。《高皇歌》通过这种神话式的叙事方式,最终指向的是自我族群存在的意义,他们选择高辛帝这样被主流价值认同的人物作为支点,也为其族群提供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正当性的充分论据。
  三、盘瓠与盘古
  关于盘古与盘瓠的关系,这历来也是一些学者争论的热点问题。清末民初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夏曾佑认为盘古是由盘瓠演变而来的,其在所著的《古代史》一书中说:“今按盘古之名,古籍不见,疑非汉族旧有之说,或盘古盘瓠音近,盘瓠为南蛮之祖”,根据“盘古”与“盘瓠”音近,他推测盘古是瑶族始祖盘瓠传说的演变。苏时学著《瑶山笔话》一书中,据《后汉书·南蛮列传》记载的盘瓠传说,认为“盘古乃盘瓠之音转”。后来许多学者也多持此“音转”之说。夏曾佑由此断定,汉民族把南方少数民族神话人物盘瓠的神话,误为己有,造出了盘古。
  “盘古”与“盘瓠”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其反映的文化内涵却有很大差异。从典籍的记载上看,这两个神话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性质上都有明显的区别,是不同体系的神话。盘古由“卵”而生,盘瓠由“虫”而生。从神话的性质上看,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死后化为万物,这属于创世神话;而盘瓠由高辛帝的奇犬,立功后变身成人,并与高辛之女婚配,繁衍后代,成为苗瑶畲等民族的祖先,这属于始祖神话。从民俗信仰来看,南方一些民族在奉祀两神时也是盘古神位排第一,盘瓠神位排第二,一尊一宗,次序分明。盘瓠与盘古之所以会发生粘合,究其原因是共处同一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不断交流和整合的结果,在这种复合性传承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同时,一些典籍的记载者也没有厘清二者的关系,在文字传播上以讹传讹,以致于两者后来在许多方面都难以区分,最终导致了两者在认识上的模糊。
  四、盘瓠传说之演化
  《山海经》是秦汉以前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神话奇书,也有人认为它是古代山水物志。关于盘瓠的传说,在《山海经》中就可见雏形。据《山海经》的记载:“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山海经》里“长得像犬的人”的记述,成为后世“盘瓠传说”的雏形。到东晋时期,盘瓠传说形成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东晋著名学者郭璞(公元276—324年)在《玄中记》中记载:
  高辛帝有美女,未嫁。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名盘护,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为不可训民,乃妻以女,流之会稽二万一千里,得海中土,方三千里而封之。
  在郭璞记述里,盘瓠传说具有了一定情节,而且盘瓠与高辛帝之间形成了关联,使人物的历史背景进一步明确了。
  汉晋之后,到了南朝范晔(公元398—445年)的《后汉书》中,关于“盘瓠传说”的记载就更为详细了,据《后汉书》中记载: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后,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斓,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姎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后汉书》中的情节与《玄中记》的基本一致,只是《后汉书》中增加了不少细节,人物形象也更加清晰丰满了。《后汉书》将盘瓠神话列入了正史,这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在范晔之后直到清朝的一千多年间,盘瓠神话不断被录于史书之中。我们从《山海经》到《后汉书》的一系列记载中可以发现,一个传说的演变是“累加式”的。情节和细节在不断的记述中被添加和演化,对同一事件的记述,越晚的文本描述往往会越丰富,比如在《山海经》中,最初的故事雏形非常简单,信息量也非常少,但是到了《后汉书》里,故事的情节和细节都得到了丰富,事件的来龙去脉都非常清楚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关于盘瓠的记述不像是传说,而更像是史实了。
  关于盘瓠的传说在中国南方多个少数民族中都有流传,比如清乾隆时期署名“里人何求”创作的《闽都别记》中载:“上古本国之闽越王,因被南粤王围困,出示曰:‘谁能杀退南粤王,解救重围者,以亲女招之为婿’。随有一犬,半夜走去咬死南粤王,将头衔回,重围遂解。闽越王不肯失信,即将亲女配犬为妻。那王女才貌俱美,听从父命,纳犬为夫,不敢违父之命,生子传孙,开枝发叶。”从《闽都别记》和《高皇歌》里,我们都可以看出《后汉书》中“盘瓠传说”的影子。它们的故事脉络与《后汉书》基本吻合,在《闽都别记》中将闽越王替代了高辛帝,将南粤王替代了番王,故事的发生地也移植到了畲人集聚的闽越之地。
  与《后汉书》相比,在《高皇歌》中还增加了“金钟变身”、“帝王赐姓”等情节。“金钟变身”是对高辛帝嫁女情节的进一步发挥,盘瓠(龙麒)平番后,经过七日在金钟里完成变身,终于如愿与三公主结为夫妻,并得到了封赐。“金钟变身”这一情节,使盘瓠从神变成了人,由此畲族先祖起源的传说也实现了由神话到现实的转换,这种人神身份的模糊和互换,无非是在暗示其民族起源的神性。《高皇歌》中“帝王赐姓”情节,则是对《后汉书》中“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情节的改编和发挥。盘瓠(龙麒)与妻子生下三男一女,请高辛帝赐姓。大儿子生下来是用盘子装的,就赐姓为盘;二儿子生下来是用篮子装的,就赐姓为蓝;给三儿子赐姓时,恰逢天上有轰隆的雷声响过,便赐姓为雷;女儿招女婿,就随夫姓了钟。《高皇歌》中加入“帝王赐姓”是具有现实针对意义的,族姓是家族的徽号,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名片”,用帝王赐姓这种显赫的方式来叙述本民族的根源,不仅确证了其族群存在的合法性,同时也显示出其家族历史的遥远和出身的高贵。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民族始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神圣血缘观念的具体表现。对于民族先祖的认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从远古的传说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渐确立起来的。一个民族始祖地位的确立,有历史的因素,有政治的因素,同时也是多种文化相互融汇的结果。

知识出处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以文观文: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文化内涵研究》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高皇歌》的文本出发,以小见大,通过诗歌的文本来解读畲族的宗教、信仰、民俗等诸多文化信息,内容包括文化源流——龙麒是个开基人、自我认同——盘蓝雷钟一宗亲、符号信仰——子孙万代记在心、日常生活——凤凰山上去落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