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畲药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12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畲药概况
分类号: R298.3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是中国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和广东等省份的山区或半山区。畲族有丰富的畲族文化,包括服饰、婚嫁、祭祖、丧礼和节日等。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独立的文字。畲药是畲族民众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医药经验,主要使用植物药材,习惯使用鲜品和常用单味药物。畲药的命名方式多样,包括音译命名、按药材形态或其类似物体名称取名、按基原植物特征或生长环境取名等。近年来,畲药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有关畲药的著作和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国家对民族医药工作高度重视,为畲族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畲药的研究与产业化有望迎来蓬勃发展。
关键词: 畲族 畲药 命名方式

内容

第一节 畲族概况
  畲族是我国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称“山哈”,意思是“从外地迁来居住山林的客户”。1956年国家正式公布确认畲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结果,全国畲族总人口70余万,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等省80多个县(市、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江西和广东的山区或半山区。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国有畲族乡镇44个,其中浙江和福建各18个、江西7个、广东1个。据考证,畲族发祥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地区。7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闽南、潮汕等地,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开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畲族同胞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畲族文化,其服饰、婚嫁、祭祖、丧礼、节日等,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畲族有自己单独的民族语言,自称"山哈话”,但没有单独的民族文字。由于畲民大部分是与汉族交错杂居,日常生活与汉族交往密切,所以大部分畲民都会讲当地汉族方言。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省的畲语都是共同的,但又受汉族方言影响,地区间的畲语也有区别。畲族有盘、蓝、雷、钟四大姓。
  第二节 畲药定义和特点
  畲医药是畲族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为适应环境和生存健康要求,积累和探索创造的各种医药经验集成,是祖国医学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畲民用药来源多为聚居地所产的天然药物,因为畲族与汉族聚居区地理位置的天然重叠,作为药材来源的植物大部分相同或相近。畲民因传统习惯和自身环境条件等不同,保留着自身独特的医药知识,我们将畲药分成三个层次:一为畲民独特使用的常用药物,包括新药源(中药和其他少数民族药学典籍及药材标准未收载,可以是民间草药、药用部位不同或不同炮制工艺而形成的药物)和新医源(不同的适应证或用药方法)等,以食凉茶(柳叶蜡梅或浙江蜡梅的叶)、嘎狗噜(地菍全草)、搁公扭根(掌叶覆盆子根及残茎)等11种最常用畲药(2015年版《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中以畲族习用药材名义收录)和27种次常用畲药为典型代表;二为畲民与汉民共同使用的其他畲药,这占畲民用药的大半,畲民在使用这些药材的习惯方面仍有其独特性;三为全盘套用中药或其他少数民族用药,在用药习惯和药材名称等方面都没有其独特性。
  畲族民间用药有其独特性,不同于其他民族医药及中医药。调查研究发现,畲医药非常独特,有以下几大特点:①植物药为主,95%以上的畲药均为植物药,仅少量使用动物药,几乎不用矿物药;②习惯使用鲜品,用药讲求新鲜,跨年药一般不用或很少使用;③常用单味,即使复方,也大多不超过5味;④以原生物为主,少数经过特别的加工炮制。
  第三节 畲药命名
  畲药研究工作者开展了畲药调查和整理,对畲药名称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析畲药的取名原则、特点和规律,发现其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音译命名:即将畲民口语音译为汉字表达,如嘎狗噜(地菍)、搁公扭根(掌叶覆盆子根)、坚七扭(機木)、嘎狗粘(小槐花)、哈罗丁(东风菜)、孬巨(芒箕)、旗彭(胡颓子)、马殿西(美丽胡枝子)等。
  (2)按药材/基原植物形态或其类似物体名称取名:此类畲药名称最多,使用最通俗,占所有药名的绝大多数,如铜丝藤(海金沙)、金线吊葫芦(三叶崖爬藤)、八角金盘(六角莲、八角莲)、金烛台(华重楼)、松树须(松萝)、山海带(江南星蕨)、攀蓬(薜荔)、土人参(商陆、垂序商陆)、高骨矮(朱砂根)、新米花(木槿)、野棉花(梵天花)、破铜钱(积雪草)、竹叶草(淡竹叶)、耳朵草(虎耳草)、马蹄莲(血水草)、鸭掌柴(树参)、老虎爪(枯楼)、蛤蟆衣(车前,指小叶面呈蛤蟆皮状)等。
  (3)按基原植物独特的形态、动态特征或生长习性取名:一些植物的形态、动态特征或生长习性较为独特,特征非常明显,辨识度高,如百鸟不歇(楤木、棘茎楤木,指树干布满棘刺,连鸟都无法立足)、千人拔(牛筋草)、牛乳柴(天仙果)、满田星(谷精草)、常青柏(侧柏,意为一年四季常绿)等。
  (4)按基原植物生长环境取名:如水杨梅(细叶水团花)、田岸青(马兰)、石蕈(石木耳)、石豇豆(吊石苣苔)、枫寄生(斛寄生)、石岩竹(络石)、冷水草(赤车)等。
  (5)按功效取名:根据功能主治或疗效来取名,如食凉茶(柳叶蜡梅、浙江蜡梅)、乌发药(何首乌)、活血丹(丹参)、细叶活血丹(华鼠尾草)、救心草(暖地大叶藓)、咬虱药(杠板归)等。
  (6)按药材基原植物的气、味取名:如田鲜臭菜(鱼腥草)、臭桐柴(臭牡丹)、苦草(金疮小草或紫背金盘)、苦连饭(三脉紫菀)、甜缸(金樱子)、酸草(酢浆草)、酸苋(马齿苋)、甜石榴(金锦香)、茶叶香(藁本)等。
  (7)按药用部位取名:如搁公扭根(掌叶覆盆子的根)、白山毛桃根(毛花捞猴桃的根)、苍蝇子(苍耳的果实)、石岩竹(络石的藤)等。
  (8)按颜色取名:如山里黄根(梔子)、墨黑草(鳢肠)、绿花白根草(蓝花草)、白头翁(佩兰)、田岸青(马兰)、黄省藤(大血藤)、大黄花(金钟花)、金钩吊(钩藤)、黄母鸡(构棘)等。
  (9)按药材/基原植物的形似动物或相关的动物行为取名:如五爪金龙(律草)、猢狲姜(槲蕨,根状茎上密被钻状披针形鳞片,如猢狲皮毛一般)、黄狗头(紫箕)、狗骨草(红柳叶牛膝)、鸦雀草(鸭跖草)、白脚鸡(井栏边草)、山裹猫(石松)、猫屎藤(粉防己)、细粒草(原拉拉藤)、老鼠屎(天葵)、土茵陈(牛至)、介狗珠(薏苡)、鸡娘草(繁缕)、白脚鸡(凤尾蕨)等。
  (10)沿用汉语或中草药汉语名称取名:有半数以上畲药沿用中草药汉语名或借用汉语命名,这种命名方式大多数贯穿至其他方式中。如还魂草(卷柏)、九节茶(草珊瑚)、水辣蓼(水蓼)、土人参(商陆、垂序商陆)、月月红(月季花)、铁马鞭(马鞭草)、金线吊葫芦(三叶崖爬藤)等。
  (11)运用汉语加特定含义畲语的音译组合进行命名,音译部分的谐音汉字为畲语的含义,而非汉字原意。如石壁果果(蛇足石杉,意为生长在石壁上的多层塔),“果果”为音译,意为多层塔。
  (12)特定含义命名:老虎脚迹(毛農),既形象化,又有药效强烈似老虎之意;公孙树,意为银杏树生长缓慢,其寿命却很长,“公公种树,孙子得果”等。
  上述各种畲药命名方式有时会交叉结合起来使用,一个畲药名包含了两种甚至多种命名方式。
  第四节 畲医药研究进展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畲医药的传承和流传一直面临种种困难。畲族本身存在技艺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的习俗,畲族自有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民间畲医大多年事已高,畲医药一度濒临失传。同时由于畲药基原植物相近种属物种表型相似,在实际使用中容易造成混用,限制了畲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庆幸的是,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一批年富力强的科研力量加入到畲药研究开发队伍,先后研究整理出版了《中国畲族医药学》《福安畲医畲药》《中国畲药学》等多部畲医药著作,《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首次收录了食凉茶等常用畲药。2007年,“畲族医药”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浙江省丽水市申报的“畲族医药——物症疗法”被国务院颁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福安畲族医药被列为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医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助推了畲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1996年出版的《畲族医药学》整理了福建省畲医药处方314个及308种药材。2007年出版的《中国畲族医药学》首次系统整理了畲医药传统知识,涉及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省450多个病名、1000多个处方和1600多种畲族民间常用药物,且完成了常见517种畲药的畲药名、通用名、土名与植物拉丁学名四种名称对比,该书的出版为畲药的现代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出版的《浙江丽水药物志》中收载了丽水市范围内药用动植物2344种,对517种畲药均标注了畲药名;2014年出版的《中国畲药学》收载常用畲药479种,附有彩色植物图片;2018年出版的《中国畲药植物图鉴》收录药材基原植物511种及相似植物389种,附有彩图2000余幅。此外,还有《福安畲医畲药》(2010年出版)、《三明畲族民间医药》(2002年出版)等畲医药著作。
  畲药的现代系统研究和产业化正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出版的《整合畲药学研究》,收载畲药186种,并首次系统整理了常用畲药植物资源、栽培、功能主治、临床应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标准、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等诸多方面内容,弥补了相关研究专著的空白。2018年出版的《畲药物种DNA条形码鉴定》,完成了278种常用畲药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涉及的近300个物种主要分布在浙江西南、福建北部和江西等地区,畲药基原的准确鉴定有力推进了畲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现代化发展。《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将11种药材以畲族习用药材名义收录并增加了各项检测的详细内容,标准化水平得到有力提升。近年来,以食凉茶为代表,畲药在标准化种植、新品种选育、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综合利用等领域,正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工作,为民族医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4个部委联合制定了《全国民族医药近期重点工作方案(2010—2020年)》,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则将民族医药发展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国家“一带一路”倡仪的实施,也为民族医药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21世纪以来,现代医药学科的蓬勃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民族医药突破科技发展瓶颈和阐明技术难题提供了可能。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探索的宝贵经验,为民族医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民族医药的发展,恰逢传承、创新与发扬光大的战略机遇期。畲药的研究与产业化必将迎来蓬勃发展。

知识出处

畲药学

《畲药学》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本书概括介绍畲药学基础知识及13种常用畲药和293种其他畲药。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讲述畲药概况,主要化学成分,鉴定,栽培、采收与储藏,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制定等内容:第六章至第十八章详细讲述13种最常用畲药;第十九章则简要介绍293种其他畲药。全书共收载9药材306种。文内重点章节附有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通过微信软件扫描二维码可链接网络获得彩色图文资料及视频等新形态参考素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