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生产类节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060
颗粒名称: 二、农业生产类节日
分类号: K892.357
页数: 2
页码: 017-0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瑶族有多个与生产劳动相关的节日,如修路节、三月节、牛生节和插秧节。
关键词: 瑶族 农业生产 节日

内容

1修路节(农历三月和农历七八月)
  瑶族世代居住在山区,坡陡壑深、林密草高、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每年入春雨水增多,草木滋长,加上雨水的冲击,路面坑坑洼洼,草木遮拦。为了生产和生活的方便,广西大瑶山一带的瑶族于每年春秋二季,各村寨的群众都自动组织起来,修桥补路,后来便成为民间传统修路节。修路节一般每年两次,每次10~18天,于春耕前的农历三月和秋收前的农历七八月间举行。节日期间,凡年满18岁到48岁的青壮年,不分男女,都主动地自带工具、自备伙食到指定路段锄草铺路,维修桥梁,有力出力,有料出料,漫山遍野都是劳动的人群。人们边劳动边唱歌,笑语喧天,热闹非常。男女青年还通过集体劳动互相了解,加深情谊。
  2三月节(农历三月初三)
  居住在广西、云南边界的蓝靛瑶,过去曾以渔猎为重要经济生活,每年的冬末春初,人们都以村寨为单位,上山狩猎,下河捕鱼,将捕获的野兽和鱼虾平均分配或聚餐。后来,人们就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定为三月节。每年的三月初三,人们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渔猎活动,有的扛猎枪、带猎狗,进深山老林,察看野兽的足迹,寻找猎物;有的下到河里,装鱼笼、撒渔网、筑坝戽水捕鱼。猎获的野味,除当天食用外,留下一部分,挂在火塘上烤干,作为日常招待客人的佳肴,故三月节又称“干巴节”。当夜幕降临时,人们便开始互相串门祝贺,共度佳节。青年人则聚集于火塘边唱歌,以歌交友觅情人。
  3牛生节(农历四月初八)
  瑶族的牛生节也和农业生产有关。在瑶族地区,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过去一些地区的瑶族还用牛力拉车运输,牛在生产劳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人产生爱牛、惜牛的心情,从而形成敬牛习尚,并形成牛生节。据瑶族民间传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所以,人们将这天作为牛生节。牛生节这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对牛高声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广西田林潞城一带瑶族,牛生节这天,各家各户要杀鸡、杀鸭、捡田螺、捉泥鳅来祭祀牛栏。将牛鼻圈脱下,连同3块石头、3个桃子、1个小稻草人(象征牧童)装进竹篓挂在牛栏上,俗称“保牛魂”。广西富川一带,人们用酒和鸡蛋拌饲料喂牛,将牛赶到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众人则坐在草地上品尝从家里带来的食品。傍晚,将牛洗刷得干干净净,才赶牛回家。牛回栏后,人们焚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无灾无难。广西桂平一带的瑶族,家家户户用新鲜芒叶包五色糯米饭,拿到牛栏前供祭,烧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无灾无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然后将糯米饭喂牛。
  4插秧节(农历四月)
  茶山瑶的插秧节的产生也和生产劳动有关。居住在广西大瑶山境内的茶山瑶,每年农历四月春插到来时,族内各村的男女青年都穿起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集中于金秀河下游的美村,从那里开始春插,沿河而上,从下游到上游,依次插完沿河十村的水田,然后再集中抢插北部山区各村的水田,直到把全族系的水田全部插完为止。后来相沿成习,形成一年一度的插秧节。整个春插期间,男女青年在白天的集体劳动中你追我赶,晚上对歌作乐,促进了生产的协作、竞赛和文化及思想感情的交流。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为中国纺织出版社获批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共分为两部分内容:上篇瑶族服饰文化,将全国的瑶族归纳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和平地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各个瑶族支系的服饰文化;下篇瑶族传统技艺,从纺纱、织布、织锦、印染、挑花、服饰工艺等内容进行撰写,并在每一分项中列举出几个最具瑶族特色的传统技艺进行阐述,如蓝靛染色、织花带、扎染、黏膏树脂染、数纱绣、贯头衣、大襟衣、对襟衣、狗尾衫、肚兜、百褶裙等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