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教祭祀类节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059
颗粒名称: 一、宗教祭祀类节日
分类号: K892.357
页数: 6
页码: 012-0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瑶族宗教祭祀类节日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集体祭祀活动,随着社会文明发展,大部分全民性祭祀活动消失,但某些仪式和相关活动仍被传承下来,成为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瑶族 宗教祭祀 节日

内容

瑶族宗教祭祀类节日的产生和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宗教是氏族和部落全民性的活动,定期举行集体性的祭祀活动是瑶族先民社会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随着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原始宗教信仰中的全民性祭祀活动大部分已经消失,但原始宗教中的某些仪式和与之相关的活动仍继续传承下来,成为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动植物崇拜类节日
  1招鸟节(农历二月初一)
  平地瑶的招鸟节和鸟崇拜有密切关系。据广西富川瑶族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瑶族遭受特大虫灾,人们求神祭天仍无济于事。正当人们开始绝望时,天空中飞来无数的小鸟,铺天盖地般地扑向害虫,将害虫吃尽,使庄稼获得好收成。为报答“神鸟”,当地瑶族将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定为招鸟节。届时家家户户杀鸡、杀鸭、做糍粑,将汤圆做得如拳头大,内包各种佳肴,煮熟后装在特制的大簸箕里,放在门前的桌上,供祭鸟儿,让其饱吃一餐,俗称“招鸟”。然后,男女老少拿香、烛、纸钱、糍粑及一双特制的小花布鞋,到庙中供祭,求鸟儿无恙,无虫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节日期间,严禁任何伤害鸟儿的行为。
  2忌鸟节(农历二月初一)
  湖南江华地区的瑶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神奇而有趣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瑶族地区害鸟很多,作物成熟的时候,成群的山鸟就飞来糟蹋,人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农作物全部被吃光,年年有种无收,人们只好四处逃荒。这一消息传到京城,惊动了皇帝,皇上特颁下圣旨:谁能将害鸟赶走,瑶山就属谁,可永不交租纳税。有个叫细妹的瑶族姑娘,生来长着一副好嗓子,人又聪明,只要她一开口歌唱,山鸟也会听她指挥。就在皇上降旨时,她带领青年们在农历二月初一这一天放声歌唱,将鸟儿引离了瑶山。那些山鸟被她动听的歌声迷住了,如痴如醉,半月不醒,鸟害避免了,从而保证了作物能正常生长。可是有个贪婪的山主,早就想霸占瑶山,便谎报皇上,说山鸟是他赶走的,皇上将信将疑。于是,第二年开春时,派使臣请山主赶鸟,山主来到了山鸟聚集的地里,左呼右唤,鸟儿根本不听他的,赶也赶不完,急得山主团团转。眼看山鸟把播下的种子全部吃了,在一旁看热闹的细妹,开了金口,动听的歌声顿时把山鸟全镇住了,山鸟都乖乖地听她调动。细妹的举动也惊住了皇上派来的使臣,于是他回京禀报了皇上,皇上高兴地把瑶山赐给了细妹。从此,瑶族就定二月初一为忌鸟节,每到这天,人们就用糯米做成粑粑粘在竹子上,制成“鸟仔粑”,也称“昀鸟仔”,插在田地中,说这样便能粘住鸟嘴,不让山鸟危害农作物。
  3尝新节(农历六月初六)
  瑶族的尝新节和狗崇拜有关。据说很久很久以前,瑶族是不种五谷的。后来人们叫狗到番国去寻找,狗泅海七天七夜后到达彼岸,趁番人不备,在谷堆中打个滚,一身都沾满谷粒,匆匆过海回家。到家时,身上的谷粒已被水冲走,只剩下尾巴上的谷粒仍沾在上面。瑶族便将其种在地上,成了像狗尾巴一样的稻穗。或说古时瑶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渡海时,遇狂风大浪,将船打翻,人们挣扎搏斗游到岸边,但粮食全淹没于海中。正当人们为生计发愁时,有人发现狗尾巴上还沾有几粒谷种,未被海水冲走。于是人们将这几粒谷种种在地里,精心护理,秋后获得了好收成,渡过了难关。所以,每年玉米、早稻刚成熟时,人们便摘一些刚成熟的玉米、稻谷等,煮成饭食,先喂给狗食,再祭祖宗,然后全家才进食,俗称“尝新节”或“吃新节”。显然,这是古代瑶族狗崇拜的残余。瑶族过尝新节的日期,依各地季节早晚而定,最早的在农历五月,最晚的在农历十月。湖南省城步大阳乡瑶族,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过尝新节。六月初六清晨,由家主到地头摘几穗勾头黄边的旱谷谷穗,拿回来放饭上蒸熟后,取出放于一只干净的碗中祭神,然后才可吃尝新饭。全家动口尝新前,先装些饭,夹些猪肉、豆腐之类的菜肴,让家中的狗饱吃一餐,然后家中长者先吃第一口,家中其他人才依年龄大小之顺序而动口吃饭。在广西大瑶山境内,金秀镇一带的茶山瑶每逢农历八月巳日,家家摘新谷约250g,捣成米和旧米同煮成饭,分祭社肉做菜,待社老、甲头相聚尝新米饭后,各户方能品尝。六巷一带的花篮瑶,农历九月择吉日尝新,以新、旧米煮饭,先喂猪、狗,意为让猪、狗把人们的疾病带走,然后家人共尝,俗称“吃新米”。罗运一带坳瑶,亦于农历九月择吉日,摘两穗新谷煮水,再用此水煮旧米饭,不祭神,先喂猪、狗,然后家人共尝,俗称“吃新禾饭”。长二一带,每家选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到田中剪8穗稻谷,每4穗扎为1把,用稻秆作扁担将谷穗挑回来。到家门口时,将稻秆扁担折断,意为今年必然五谷丰登。然后将新谷捣碎,洗出米浆水滤清,与旧米煮饭共尝。广西恭城、钟山等地,每年稻谷成熟时择吉日尝新,饭前先向祖先、天地祝祭,再给狗、牛、猫“尝新”,最后家人才尝新。习俗认为,狗给人带来谷种,牛为人耕地,猫为人守粮仓,均有功于人,故应给予尝新的礼遇。
  4禾魂节(农历四月初九)
  山子瑶的禾魂节来源于瑶族先民对稻谷的崇拜。在远古时代,瑶族先民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界,认为自然界万物有灵,认为稻谷和人一样,也有灵魂,必须讨好他、崇拜他,才能获得丰收。所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九,广西大瑶山一带的山子瑶便早早起床,打扫庭院、熬酒、做糯米糍粑,迎接“禾魂”回家过节。早饭后,各家家长便根据家庭成员的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把各人分派到田峒、旱禾地及田边的小溪去请禾魂。请“禾魂”的人要衣冠整洁,带上小谷篓。路上,同行者要互相祝贺,希望彼此都能请到“禾魂”回家,争取今年取得好收成。到目的地后,人们沿着田埂和山边仔细搜索鼠洞、石缝,寻找被老鼠拖去收藏起来的稻谷。一旦找到,就高兴地祈求说:“禾魂,禾魂,快跟我回家!”一边祈求,一边将稻谷捡起装进小谷篓。到小溪请“禾魂”的人,还要带捞绞去,用捞绞在水中捞来捞去,一边捞一边说:“不幸被水冲走的禾魂,我来捞你了,快跟我回家吧!”打捞过程中,不管是捞到虾子或小鱼,都将其视为“禾魂”带回家。回到村边,各家的家长将拾回的稻谷集中到用红纸包着的新小谷篓里,然后在一枝繁叶茂的金竹枝上挂上5串最大最长的谷穗,意为当年的稻谷长得跟金竹枝一样高,五谷丰登。接着,家长右手拿金竹,左手提谷篓,朝家走去。进堂屋后将金竹插在神龛上,将谷篓放在金竹旁,供糯米糍粑、米酒、腊肉祭“禾魂”,家人向“禾魂”三鞠躬。随后,家人一边吃饭,一边听老人传授生产经验及如何捕捉损害庄稼的野兽,告诫晚辈爱惜粮食。
  5护青保苗节(农历六月初六)
  红瑶和东山瑶的护青保苗节也源于对稻谷的自然崇拜。最初人们认为到种有稻谷的田边去直接祭祀生长着的禾苗,会感动“谷神”,获得好收成,后来相沿成俗,逐渐演变为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广西全州、龙胜等地的东山瑶和红瑶,家家户户带酒、豆腐、香、烛、纸钱、生猪肉、活鸭(或活公鸡)到田边祭五谷大仙。在去的路上,无论遇上谁,就是迎面而来也不能互相对话,否则,会给禾苗招来虫灾。必须待祭了五谷大仙后才能与他人打招呼。到插有禾苗的田边时,将酒、豆腐、猪肉等供祭于田头。杀鸭子时,要先将血滴入酒杯和纸钱上,再将余血滴入田脊中。将部分沾有鸭血的纸钱挂于竹上、树枝上,插于田头田尾,将余下的纸钱焚烧祭五谷大仙,求其消灾除虫,保佑禾苗顺利生长,五谷丰登。然后将猪肉、鸭子等煮熟,于田头聚餐。
  (二)祖先崇拜类节日
  1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布努瑶的达努节又称“祝著节”“祖娘节”“完九节”“属足节”“瑶年”等,是广西都安、大化、巴马、东兰、凤山、马山、平果、隆安等地布努瑶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瑶族的“达努”就是汉语中老慈母之意,因此,达努节实际是为慈母祝寿的节日,现在引申为祭拜始祖密洛陀的节日。个别地区三五年过一次,时间为三天,以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正日。据布努瑶民间传说,在天地洪荒的远古时代,千山万壑之中有两座神山相峙对望。一山亭亭玉立如女子,一山威武挺拔如男子。两山每年互相靠近0.33m,经过995年,于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时,两山相接。顿时忽地一声霹雳,两座大山震开裂缝,从中走出一女一男,女的是布努瑶始祖母密洛陀,男的是布努瑶始祖父布洛西。后来密洛陀造天地万物,并生育了三个儿子。一天,密洛陀对三个儿子说:“你们都长大成人,该自己去谋生了。”次日清晨,老大拿秤出门去做生意,其后人成为汉族;老二拿犁耙去田坝犁田种稻谷,其后人成为壮族;老三拿砍刀到高山种地,其后人成为瑶族。老三进山垦荒耕种,但禽兽太多,出没无常,践踏庄稼。密洛陀送给老三一面铜鼓,每当禽兽来危害庄稼时,老三便敲铜鼓赶走禽兽,保护庄稼,获得好收成。后来密洛陀老了,老三便于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这天率子孙回家给密洛陀祝寿。此后相沿成俗。每年达努节,家家户户杀鸡宰羊,酿制美酒,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宴饮时,先由长者诵念《密洛陀》长歌,缅怀密洛陀的恩情,然后大家围长桌畅饮,唱祝酒歌,纪念密洛陀。过去有一年小祭小宴、两年中祭中宴、三年大祭大宴的规矩。小祭小宴要杀1只鸡、1只羊、1头猪;中祭中宴杀8头肉猪、1头母猪;大祭大宴杀黄牛、水牛、马、母猪各1头及8头肉猪。节日期间,还举行打铜鼓、跳铜鼓舞、打陀螺、射弩、赛马、斗鸟等民族体育活动。
  2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
  盘瑶的盘王节来源于祖先崇拜。瑶族盘王节,又称“做盘王”“跳盘王”“游盘王”“还盘王愿”“祭盘瑶文化变迁”“祖公愿”“祭盘古”“打盘古斋”,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盘瓠的盛大传统节日。过去,各地瑶族过盘王节的时间不一致,一般在秋收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时间举行,具体日期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的一般都固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一年一次。不定期的为三年、五年或十年、十二年举行一次,具体时间由师公择吉月吉日举行。间隔的时间越长,节日就越隆重。可单家独户过,也可联宗共祖同族共同举行。单家独户者,节期多为一天两夜:联宗共祖同族过节,一般多为两天三夜,最长的达七天七夜。1984年,来自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北京、武汉等省市(自治区)的瑶族干部、学者代表在南宁举行会议,商定将盘王节定为瑶族的统一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并得到国内瑶族人民的认同,至此,各地盘王节的时间趋于一致。瑶族信仰盘瓠或盘王或盘古王,将其视为始祖,盘王节起源于对始祖的崇拜。关于盘王节的来源,民间传说不尽相同。一是源于祭祀始祖“盘瓠”或“蓝公”。据盘瑶民间传说,古时评王与高王久战不胜,评王许愿:谁能杀高王,即赐予三公主成婚。评王身旁龙犬盘瓠渡海杀高王,被评王招为驸马,并被封为南京会稽山十宝殿王,自称盘王。婚后,盘王与三公主生下六男六女,自相婚配,传下十二姓瑶人。后来盘王不幸被羚羊撞下山崖身亡。其儿女捕获羚羊,以其皮做鼓面,击鼓祭盘王。广西大化等地布努瑶传说,其始祖蓝公助评王打败高王,当了评王驸马,传下蓝、蒙、罗、韦、潘等姓瑶族。后来蓝公被羚羊所害,他的儿女为报父仇,经历十二年追逐才将羚羊捕杀,故每隔十二年要举行一次祭蓝公始祖的活动。二是源于纪念盘古王。瑶族尊崇盘瓠,也尊崇盘古王。传说盘古王造天地万物,生下一男一女。某年洪水泛滥,天下受淹,人烟灭绝。盘古王遗孤兄妹二人藏身于葫芦内得以幸存。因天意作合,兄妹成婚,生下一肉球。哥哥以为不吉,将肉球剁成360块,抛入河中。妹妹急制止,将剩下的5块投掷于山冈上。次日早上,山冈上出现盘、李、邓、赵、蒋五姓瑶族。兄妹俩告知他们,盘古王是其始祖,此后瑶族便以祭盘古王来纪念其始祖。三是源于“还盘王愿”。传说古时天下大旱,颗粒无收,瑶族被迫离乡背井去逃荒。途中,12姓瑶族分乘12条船渡海,遭狂风恶浪袭击,有6条船被打翻。危急之中,瑶族烧香求始祖盘王保佑,并许下日后还愿的诺言。祈毕风平浪静,瑶族脱险到达彼岸。后来,瑶族遵守诺言,举行盛大的“还盘王愿”活动,代代相传。盘王节历史悠久,据晋代干宝《搜神记》记载,瑶族先民每岁“用糁杂鱼肉,扣槽而号,以祭盘瓠。”唐代,盘王节三年一庆,五年一乐。节间,挂盘王神像,供牲畜祭品,男女击鼓唱笙歌。清代之后,盘王节的娱人成分逐渐增强。而今之盘王节,冗杂烦琐的宗教祭仪已逐步改革,大操大办的破费之风也有所节制,歌舞内容得到继承、发展、提高,逐步成为瑶族人民欢庆娱乐的传统民族节日。节日期间,人们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男女青年还要耍歌堂,通宵达旦地对唱山歌,物色对象,情投意合者,互赠信物,以定终身。老年人亦利用节日交流生产经验,互相预祝来年丰收。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为中国纺织出版社获批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共分为两部分内容:上篇瑶族服饰文化,将全国的瑶族归纳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和平地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各个瑶族支系的服饰文化;下篇瑶族传统技艺,从纺纱、织布、织锦、印染、挑花、服饰工艺等内容进行撰写,并在每一分项中列举出几个最具瑶族特色的传统技艺进行阐述,如蓝靛染色、织花带、扎染、黏膏树脂染、数纱绣、贯头衣、大襟衣、对襟衣、狗尾衫、肚兜、百褶裙等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