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瑶族的构成、族称及起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05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瑶族的构成、族称及起源
分类号: TS941.742.8
页数: 7
页码: 005-0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瑶族的构成、族称及起源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瑶族 服饰 纹样

内容

一、瑶族的构成
  (一)按语言划分
  瑶族是一个不断迁徙,从游耕到定居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居住分散,语言差异较大,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称和他称。经过考察,根据瑶族语言的不同可划分为四大支系。
  1瑶语支——盘瑶支系
  这部分瑶族自称为“尤绵”“董本尤”“土尤”“谷岗尤”“祝敦尤绵”“坳标”“标曼”“史门”“荆门”“甘迪门”“标敏”“交公绵”“藻敏”等,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这一语支的语言又分为3个方言、5个土语,即绵荆方言、标交方言和藻敏方言,其中绵荆方言包含尤绵土语、荆门土语、标曼土语,标交方言包含标敏土语和交公绵土语。
  瑶语支瑶族人口最多,分布面较广,分布在6省、区,107个县、市内。其中,在绵荆方言中,讲尤绵土语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金秀、龙胜、临桂、永福、兴安、灌阳、资源、荔浦、贺州、三江、钟山、宜州、融水、田林、防城港等34个县、市;湖南省的江华、蓝山、宁远、郴州、新田、宜章、祁阳、双牌和城步等21个县、市;广东省的乳源、连南、曲江、连山、连县、始兴和阳山等12个县;云南省的金平、景东、富宁、麻栗坡、元阳和河口等9个县;贵州省的榕江、从江和三都等5个县。讲荆门土语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田林、凌云、金秀、百色、那坡、西林、上思、防城港和凤山等17个县、市、区:云南省的河口、麻栗坡、广南、金平、富宁、马关、勐腊、景洪、元阳、狮高、江城和红河等16个县、村。讲标曼土语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蒙山、金秀、昭平和平南4个县内。
  在标交方言中,讲标敏土语的瑶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广西的全州和灌阳2个县;讲交公绵土语的瑶族则分布在恭城瑶族自治县。
  另外,讲藻敏方言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连南、连山一带。
  2苗语支——布努瑶支系
  这部分瑶族自称为“布努”“努努”“布诺”“瑙格劳”“努茂”“杯冬诺”“烔奈”“唔奈”“巴哼”“尤诺”,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这一支瑶族语言分为布瑙方言、巴哼方言、唔奈方言、尤诺方言、炯奈方言和包诺方言。其中,讲布瑙方言的瑶族支系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都安、大化和巴马瑶族自治县以及河池、宜州、东兰、凤山、天峨、忻城、上林、马山、宾阳、百色、平果和德保等22个县;云南的富宁等县也有分布。讲巴哼方言、唔奈方言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三江、龙胜、资源、融安、融水5个县(自治县);湖南的隆回、洞口、溆浦、城步、通道、怀化和辰溪7个县、市;贵州省的黎平、从江和三都3个县(自治县)。讲尤诺方言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龙胜和兴安2个县内。讲烔奈方言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金秀、平南和蒙山3个县内。另外,讲包诺方言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南丹、河池和贵州的荔波一带。
  除以上语支外,还有自称“姆德蒙”的木柄瑶族语言,与贵州省罗甸、望谟2县的青苗语言相通,主要分布在广西的田林、乐业一带;讲苗语黔东方言的八洞瑶分布在湖南省的新宁县,青裤瑶和长衫瑶分布在贵州荔波县。
  3侗水语支——拉珈瑶支系
  侗水语支,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茶山瑶自称“拉珈”,讲的是侗水语支的拉珈语,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金秀、平南和蒙山3个县内。
  4汉语方言支平地瑶支系
  讲汉语方言的瑶族有自称“炳多尤”的平地瑶、自称“尤家”的白领瑶、部分红瑶和宝庆瑶。其中白领瑶的语言属汉语平话方言,白领瑶主要分布在广西的灌阳县。红瑶主要分布在广西龙胜的各族自治县境内,称为平话红瑶。宝庆瑶讲宝庆话(湘语方言),分布在江永、恭城、钟山、富川等县(自治县)。平地瑶所讲语言属于汉语,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富川、钟山和恭城等县;湖南省的江华、江永等县。
  (二)按支系划分
  瑶族按“支系——分支——小支”的规划进行划分,大致分为4大支系16个分支40个小支。
  瑶族4大支系: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平地瑶。
  4大支系包括16个分支40个小支,具体分支和小支如下。
  1盘瑶支系的分支和小支划分
  这一支系包括5个分支21个小支(其中5个小支与分支同属),其分支和小支如下。
  第1分支:盘瑶(尤绵土语集团):盘瑶、过山瑶、盘古瑶、红头瑶、顶板瑶、大板瑶、土瑶、本地瑶、坳瑶、小板瑶。
  第2分支:蓝靛瑶(荆门土语集团):蓝靛瑶、山子瑶、花头瑶、平头瑶、沙瑶、坝子瑶、贺瑶、民瑶。
  第3分支:排瑶(藻敏方言集团)。
  第4分支:东山瑶(标敏土语集团)。
  第5分支:交公瑶(交公绵土语集团)。
  2布努瑶支系的分支和小支划分
  这一支系包括6个分支14个小支(其中6个小支与分支同属),其具体分支和小支如下。
  第1分支:布努瑶(布瑙方言集团):布努瑶、背篓瑶、山瑶、背陇瑶、白裤瑶、青瑶、黑裤瑶、长衫瑶、番瑶。
  第2分支:八姓瑶(巴哼方言集团)。
  第3分支:花衣瑶(唔奈方言集团)。
  第4分支:花篮瑶(炯奈方言集团)。
  第5分支:花瑶(尤诺方言集团)。
  第6分支:木柄瑶(诺莫方言集团)。
  3茶山瑶支系的分支和小支
  这一支系只有1个分支1个小支(分支小支同属):茶山瑶。
  4平地瑶支系的分支和小支
  这一支系包括4个分支4个小支(分支小支同属),其具体分支如下。
  第1分支:平地瑶(炳多尤话集团)。
  第2分支:平话红瑶(优念话集团)。
  第3分支:山仔瑶(珊介话集团)。
  第4分支:瑶家(优嘉话集团)。
  二、瑶族的族称
  (一)瑶族名称的由来
  关于瑶族名称的由来,因史家记载不一,长期争论不休。但在这几年经过多次瑶学研究会议讨论认定,瑶族先民在南北朝以前就与南方少数民族统称为“蛮”,如“荆蛮”“盘瓠蛮”“长沙蛮”“武陵蛮”和“五溪蛮”等。南北朝时,出现了“莫徭”的称号,这是瑶族族称中最早见于文献的称呼。据唐初姚思廉《梁书·张缵传》记载:“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又据《隋书·地理志下》载:“长沙郡又杂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尝免徭役,故以为名。”这说明,“莫徭”是免于徭役的意思,瑶族名称的得来与徭役有关。“莫徭”称号,自南北朝时期出现,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二)族称的演变
  瑶族,自唐宋成为单一民族实体以后,随着向南迁徙与各民族的接触与交往,称谓也在演变之中。
  唐末宋初,居住在洞庭湖一带的瑶族开始向南迁徙,唐宋时期的文献多用徭役的“徭”来称呼瑶族。如称“莫徭”“蛮徭”“傜人”或“徭人”等。除使用“莫徭”名称外,还混用于“蛮”“獠”“山徭”“山越”“夷蜒”等名称。元代,瑶族大量南移进入两广地区。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把“徭”字改为带有犬字旁的“猺”,出现了“猺”“蛮猺”“猺人”等带侮辱性的称谓。在清代,仍袭用“猺”字,史称“猺”“猺蛮”“猺人”“猺民”“山峒猺”等,这些称谓一直沿用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约在20世纪20年代,广东中山大学一些学者提倡将“猺”之犬字旁改为人字旁的“傜”字,从此一些学者开始使用单人旁的“傜”来称呼瑶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取消了带有侮辱性“猺”的称谓,改用“傜”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瑶族人民的意愿,又将“傜”字改为“瑶”字,统称为瑶族。
  (三)自称与他称
  瑶族称谓分自称与他称,其称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实属罕见。
  1自称
  瑶族有不同的自称,其形成与图腾崇拜和语言的差异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语言和图腾崇拜相同或接近的自称相同或相似;语言和图腾崇拜不同的,自称多不同。据普查,全瑶族共有28种不同的自称,每一种自称都有一定的含义。比如,自称“勉”或“绵”“曼”“门”“敏”“努”“诺”“璃”“奈”“迎”等的都是“人”的含义,而“尤”“标”“藻”的称呼则是“瑶”的族称。其中自称“绵”的为盘瑶、盘古瑶、过山瑶等;称“董本尤”的为大板瑶;称“祝敦尤绵”的为小板瑶;称“土尤”的为土瑶;称“荆门”的为蓝靛瑶;称“布努”“布诺”的为背篓瑶;称“炳多尤”的为平地瑶;称“拉珈”的为茶山瑶等。在自称中以“勉”“门”为最多。
  2他称
  “瑶”不是瑶族自称,而是其他民族对瑶族的称呼。从元代至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瑶族被冠以许多不同的他称。据不完全统计,瑶族他称达456种。每一种他称,都有一定的含义。其称谓的特点:一是与崇拜信仰有关,比如崇拜盘瓠、盘王的瑶族被称为“盘瑶”;二是与归附政府,接受教化有关,比如凡编入户籍需服徭役的瑶族被称为“安宁瑶”“太平瑶”“下山瑶”“良瑶”“杂瑶”“汉瑶”“真瑶”。凡没有编入户籍或不纳税役的瑶族,被称为“险瑶”“生瑶”“蛮瑶”“山瑶”“野瑶”等,反映其政治地位低下的他称有“山狗”“狗猺”等,多达50多种;三是与生产耕作有关,比如居住在山上,刀耕火种迁徙频繁的瑶族,被称为“过山瑶”“山子瑶”“背篓瑶”“高山瑶”“开山瑶”等,其中被“芹菜瑶”“竹山瑶”等瑶族名称反映的是与经济效益有关的农作物生产;四是与居住地有关,瑶族因在历史上居住地条件不同,也出现过不同的他称,比如因居住地势、方位而得名的有“高山瑶”“深山瑶”“七百弄瑶”“八排瑶”“东山瑶”“西山瑶”“平地瑶”等,以居住地地名而得名的还有“茶山瑶”“道州瑶”“乳源瑶”等;五是与服饰有关,据查,不少他称是因穿着的服饰而得名,其中以服饰颜色式样而得名的有“红瑶”“白裤瑶”“青裤瑶”“黑衣瑶”“长衫瑶”等,以头部装饰而得名的有“板瑶”“尖头瑶”“花头瑶”“红头瑶”等,以蓄发或不蓄发得名的有“长发瑶”“光头瑶”等;反映胸饰得名的有“钱币瑶”“钱瑶”和“花肚瑶”。他称还与瑶族姓氏有关,如“十二姓瑶”“盘家瑶”和“赵家瑶”等。
  瑶族各支系自称、他称、语言,甚至风俗习惯或许不同,但在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瑶族人民有着共同的传承、共同的文化,因此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瑶族。
  三、瑶族的起源
  瑶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关于瑶族的起源,多数学者认为,最早可追溯到蚩尤时期。蚩尤是中国远古的传说英雄人物之一,他与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是同时代人,距今五六千年。当时,蚩尤活动的地域主要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济水、淮水流域之间。后来,蚩尤先后与炎帝、黄帝两大部落发生矛盾和战争,蚩尤部落战败后,小部分臣服于炎、黄二帝,大部分人向南流亡,形成三苗,活动于江汉、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洞庭彭蠡之间的广阔地域。三苗部落联盟曾先后多次与尧、舜、禹为代表的部落集团进行激战,最后禹彻底击败三苗。除小部分三苗臣服外,大部分三苗部落联盟成员在洞庭、彭蠡一带形成荆蛮集团。先秦时期,楚人在荆蛮地域内崛起,建立楚国,部分荆蛮融为楚民,另一部分荆蛮则被迫向南、向西迁徙,形成长沙蛮、武陵蛮和桂阳蛮。其中,长沙蛮、武陵蛮和今天的瑶族关系较密切,他们主要活动在今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沙武陵蛮中的部分人被称为“莫徭蛮”。隋唐沿袭旧称。唐末宋初,“徭”之称谓见之史籍。
  因此,瑶族主要来源于古代的九黎和三苗,是从九黎部落集团和其后三苗部落集团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的。除此之外,瑶族在与各民族频繁交往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两个方面的来源,称为次要来源:一是部分汉人与瑶族接触后,同化成了瑶人,成为瑶族的一个来源;二是部分壮侗语族的族群同化而成瑶族,如金秀的茶山瑶、湖南省江永县的部分民瑶等属此类,均属于瑶族的共同体。
  综上所述,瑶族来源比较复杂,是一个由不同支系的几部分人构成的共同体。从总体上看,瑶族由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和平地瑶4大支系组成。其中盘瑶、布努瑶和平地瑶是瑶族的主源,三者有着共同的起源关系。但其先民在南迁和西迁过程中,因迁徙路线不同,产生了语言上的差异。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为中国纺织出版社获批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共分为两部分内容:上篇瑶族服饰文化,将全国的瑶族归纳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和平地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各个瑶族支系的服饰文化;下篇瑶族传统技艺,从纺纱、织布、织锦、印染、挑花、服饰工艺等内容进行撰写,并在每一分项中列举出几个最具瑶族特色的传统技艺进行阐述,如蓝靛染色、织花带、扎染、黏膏树脂染、数纱绣、贯头衣、大襟衣、对襟衣、狗尾衫、肚兜、百褶裙等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