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玉兰花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有木兮木有枝:蓝虹散文集》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981
颗粒名称: 又见玉兰花开
分类号: I267
页数: 20
页码: 83-102
摘要: 本文讲述了姚家阿婆的一生,以及她对夫君的思念和等待。姚家阿婆虽然已经九十岁,但她的记忆仍然停留在新婚之夜,她对夫君的思念之情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文章通过描绘姚家阿婆的刺绣和诗词才华,展现了她的清雅和灵气,进而引出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最终,她的等待落空,但她的思念却永不停歇,这体现出了人生中爱情的无奈和坚韧。
关键词: 散文 文学 当代

内容

虽然已经九十岁了,可姚家阿婆还是一遍遍想他,她守了一辈子等待了一辈子的夫君。尽管,她能够记得的,只是新婚之夜他穿着灰色长袍高大清俊的背影。但无论如何,如果他活着,让她见一面也好啊,至少,让她看清楚他的面庞。可是,她已经九十岁了,她觉得她可能等不到了。那么多岁月过去,姚家阿婆,坐在绣绷前,望着窗前大朵大朵的玉兰花树,想着的,还是夫君那晚高大清俊的背影,女人呀……这就是人生。
  (一)
  姚家阿婆九十岁了,虽然是九十岁,却仍是极为清爽的,长长的头发虽然白了,却是一丝不苟地梳到后头,盘了发髻,用银簪子别了。身上是一身淡蓝色的细布裤衫。姚阿婆面前是一个大大的刺绣绷,眼神不好了,但是,姚阿婆还是每天都要坐在刺绣绷前绣几针。绣了一辈子了,刺绣,已经成为她生活中必需的一件事情,她的人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绣绷前度过的,所以,即使老了,即使已经绣不出神采,可是,她还是习惯性地刺绣。家里的晚辈,知道这是她打发暮年时光的最好安慰,也不阻止,总是把光线最好的房子安排给她,在窗口支起绣绷。她的手,缓缓地摸过绣绷,丝滑的绸缎,上面是鸳鸯戏水的图案,曾侄孙女月滢要结婚了,她想给她绣一床鸳鸯戏水的被子。
  连小小的月洼也长大了,要结婚了,人生真是如梦如幻。坐在绣绷前,望着窗外的一树玉兰花开,她的眼前好像又回到了很久很久的过去,她还是湘江边姚府里的小小姐。在湘江边的那座小城,姚家是最大的家族,连姚家所在的街道,也被称为姚府里。她还记得,小小的自己,被父亲抱着读古书,还记得《诗经》里的那些诗句,好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母亲看见了,总是责怪,女孩子,还是要多学些女红的。母亲是大家闺秀,可以绣非常美的刺绣。湘绣本来就博大精深,一针一线,和古诗词一样,深藏底蕴和诗情画意。每次看见母亲坐在绣绷前恬静刺绣的模样,姚阿婆就很羡慕。哦,那时侯,姚阿婆还没有成为姚阿婆,她还是一个叫姚霏霏的小姑娘。霏霏,是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么唯美的句子,霏霏爸爸很喜欢,就用来做了小女儿的名字。
  稍大一些,母亲就正式带着女儿学刺绣。大户人家,刺绣并不是为了谋生,而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静静地刺绣,绣得一手好绝活,是和画画写诗一样,是艺术。还记得是温婉的春天,窗前的玉兰花开T,大朵大朵的,香得令人陶醉。母亲给她准备了玉圆环的绣圈,说,刚开始学刺绣,还不能上绣绷的,先要在玉圆环的绣圈上开始,先绣绣手绢什么的。在学刺绣之前,母亲先教了她绘画和配色。她就在那方白色的丝手绢上,画上了大朵大朵的玉兰,用了粉色、白色、紫色的丝线去刺绣玉兰花立体的层次,用了翠绿的丝线去刺绣玉兰花蒂的那一抹绿。玉圆环的绣圈上,几朵玉兰花栩栩如生。母亲就亲切地抚着她的肩,笑着说,真有天赋。
  霏霏是有才的,不仅刺绣,还写诗。她把刺绣和诗结合在一起,清新淡雅的绣品上,不仅绣图如诗如画,配合刺绣的小诗也美丽雅致灵动。父亲很是骄傲,就把她刺绣的手绢用来赠送朋友,一时之间,这个小城都知道,姚家的小小姐是个才女,不仅刺绣精美,诗词也是了得。霏霏在慢慢长大,样貌日益美丽灵气,刺绣和诗词也增进很快。她逐渐可以上绣绷了,可以用丝线绘制更美的景致,填写更雅致的诗词。姚老爷把女儿的刺绣裱糊了,按上玻璃,挂在会客的大厅。当时,谁不说姚家小女儿是个才女。这样小小的小城,以姚家的家世,以霏霏的美貌和才华,都不知道这个小城有哪位公子可以配得上这样清雅的人儿。
  姚老爷是爱女儿的,立志要给女儿寻找般配的才子。于是,就有来说媒的,说湘江边的望城是出了才子的,那边李家大户的长子,竟然考上了南京的大学,还没有婚配,正在寻访合适的姑娘。姚老爷就动了心,让说媒的拿了霏霏小姐的刺绣去回复李家。看着这精美的刺绣,以及绣品上雅致的诗文,李家立即看上了,这是怎样聪慧脱俗的姑娘呀。随后就下了聘,说等大少爷暑假回来就迎娶。
  那个夏天,姚家准备了丰盛的嫁妆,装了满满的八个大箱子,派了船和挑夫,顺着湘江而下,把她热热闹闹体体面面地送进了李家。在繁忙的各种礼节和仪式后,她被送进了洞房。盖着盖头的她,惴惴不安地等着新郎来揭盖头。这是一个怎样的英俊才子呢?人人都对她说他的英俊,他的才华,到底,一直没见过。双方都是老式的家庭,不可能在婚前让他们见面的。等了很久,屋子很静,她带来的丫鬟珠儿并不敢进来,这毕竟是洞房花烛夜。她甚至听到了灯烛轻轻的炸裂声,但是,并没有等到一双手,揭开她的盖头,给她以温柔。深夜,深夜了,她终于忍不住,自己揭了盖头,看着陌生的洞房,一片红彤彤喜庆的装扮,却是如此地寂静和清冷。她慢慢地望过去,夕卜屋的书房,一个穿长袍的身影,正在看书。她想,那是她的夫君了。
  这样的新婚之夜,她似乎不能太主动,所以,她只好坐在床沿静静地等,可是,整夜里,她只看到他高大而清俊的背影,他竟然坐在桌前,看了整夜的书。她知道他可能是不满意她了,可是,他也看看她呀,给机会和她交谈呀。是的,他是南京城的大学生,可是,她也是湘江小城的才女。她的心情很复杂,千回百转,她想主动过去,和他说说话,或者,披一件衣服给他,但是,大家闺秀的矜持,终究是阻拦了她。那个晚上,她就默默地坐在床沿,看着坐在外屋书房的那个高大清俊的背影,踌躇忧伤,一直到天亮。
  天亮后,她的夫君,李家大少爷就离开了家,说是去拜访朋友,但是,到晚上也没有回来。有人说看见他上船了,离开了望城,不知道到哪里了。李家派人去南京的大学寻找,也并没有回学校。她在湘江边的小城,在玉兰花开的深闺绣着满绷的玉兰花树时,她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变化很大。在那个时代,新旧文化正在碰撞和交替之中,新兴大学的才子们,已经不喜欢会读古诗会刺绣的才女,他们喜欢的是会英文会新诗可以走出去工作的新女性。一直娇养在深闺的霏霏小姐,确实和外面的新文化格格不入。
  总以为,夫君只是置气而走,总是会回来的。怎么可能不回来呢,这里有他的父母,他的家产,还有他的妻。霏霏小姐,虽然在每个深夜,都在痛哭,但是,在公婆面前,却并不表露出来。依然是大大方方地伺候公婆,和婆婆一起学着管理家务。婆婆还有两个很小的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都说长嫂如母,她也就承担起帮助婆婆抚育两个弟妹的责任。婆婆也来自老式的大家庭,对她很是同情,衣食住行都照顾得很周到。知道她爱刺绣,挑选了园子里最敞亮的一栋小楼给她住,为她收拾了最好的绣绷。她就在满怀希望的等待中,每天静静地刺绣。但是,她的夫君,从此再没有回来过。而她终身关于夫君的记忆,就是洞房花烛夜,那个高大清俊的背影,他穿着灰色长袍看书的背影。很多年,很多年,在很多寂寞的夜,她总是忍不住默默地哭,总是想,如果当初她主动些呢,如果那天晚上她主动上前和他说话,或者为他加件衣衫,他是不是会留下来,他是不是会留下来?她和他的人生,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结果?那种后悔和失去的感觉,在很多的深夜,撕裂着她的心,让她痛到无法呼吸。
  然后,新中国成立了,她从铺满玉兰花树的小楼走出来,和婆婆一起,在街道的小屋里,靠着刺绣为生,养活弟弟妹妹。除了屋子狭小很多很多,她并没有感受多大的变化。在长期撕心裂肺的痛苦中,屋子已经似乎和她无关了,她只是在每天刺绣,只是在每天活着。刺绣没有给她带来爱情,却支撑了她的生活。她精湛的刺绣技术,以前,只是作为富贵人家太太的一种雅致,现在,却成了可以维持生活的一种方式,她心里终于对自己生出了些骄傲。她就每天在湘江边的小屋刺绣着,从早上到深夜。她很少睡觉,因为躺下后,她总会想起那天的夜晚,总会想,如果我主动一些,如果我过去和他说说话,他是不是就不会走呢?他是不是就会留下呢?这样的想法折磨着她,让她痛苦不已。整整一个晚上呀,她就眼睁睁地看着他,如果知道,从此后,她将再也见不到他,如果她知道,那个晚上是他们相处的唯一机会,她不会矜持的,她会走上前,她会主动走向他。他喜欢新女性,那她也可以走出去,她也可以跟他去做新女性呀。到现在,她只记得他的背影,高大而清俊,她甚至没有看清他的面容。她只是一个女人,没有那么多的家国情怀,在她心里,那个灯下看书的丈夫,就是她的整个天地,整个人生,而她,却把人生和天地都丢了。这样的痛楚,这样的失去,她不知道用什么可以弥补。这样的痛楚,这样的失去,她不知道除了深夜的痛哭,她可以做什么去追寻。
  只有在静静的刺绣中,她可以短暂地忘记那些痛苦。所以,她每天都在刺绣,而这样勤劳刺绣换来的收入,帮着婆婆养大了弟妹。弟弟和妹妹都去长沙读了大学,非常感恩她,工作后,把她接到了长沙一起住。对霏霏来说,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刺绣的地方换了而已,她还是每天从早到晚地刺绣,她刺绣了很多的结婚套装,从床罩被罩枕套,到窗帘,到挂饰。她的刺绣越来越精美,技术越来越好,她甚至可以双面绣,就是在绸缎的两边绣上不同的画境,她绣出的猫,眼睛是可以随着光线的移动而活动的。她就静静地在窗前刺绣着,用绣品帮着弟弟妹妹结婚成了家,养育了孩子,然后看着孩子成长,孩子又生了孩子。这个世界变化很大,时过境迁,长沙火车站都已经变换了面貌,长沙城也在岁月中不断发生变化,只有她,只是终年坐在窗前的绣绷,从早到晚地刺绣,从当年的霏霏小姐,变成李家大少奶奶,变成姚家阿姨,再变成现在的姚家阿婆。
  大家都在猜测她的夫君是否还在人世,她也一遍遍地想他,虽然已经九十岁了,可还是想他,这一辈子,她守了一辈子等待了一辈子的夫君,她能够记得的,只是那天晚上他穿着灰色长袍高大清俊的背影,无论如何,如果他活着,让她见一面也好呀,至少,让她看清楚他的样子他的面庞。可是,她已经九十岁了,她觉得她可能等不到了。
  那么多岁月过去,姚家阿婆,坐在绣绷前,望着窗前大朵大朵的玉兰花树,想着的,还是夫君那晚高大清俊的背影,女人呀……这就是人生。
  (二)
  门铃响了,李阿姨打开门,一个充满活力的老太太站在门口,肩上背着门球袋,她问:“金主席在家吗?想请他帮我们练练门球。”李阿姨还没说话,她的先生已经从房间里出来了,而且,已经把门球袋背在肩上。李阿姨知道他是要去了,就低头拿了运动鞋,帮他换上。金先生就跟着老太太走了。金先生是门球协会的主席,所以,那些门球队的老头老太太就都叫他金主席,其实,这也就是个社团组织,但金先生很上心,没日没夜地把时间投入到这上面,集训,带队去各地比赛,他终究是爱热闹闲不住的。李阿姨叹了口气,取了猫粮喂了猫,又从院子的丝瓜棚里剪了两根丝瓜。天气热了,中午饭做得清淡些,嫂嫂和老金都喜欢吃丝瓜炒鸡蛋,早上她一早就去菜场买了新鲜的豆腐和辣椒,还有一小把小青菜,一点瘦肉,再烧个辣椒豆腐,做个青菜瘦肉汤,中饭就好了。她洗了米放进电饭煲,在米里加了一小勺茶油,这是嫂嫂爱的,米里加了茶油煮,饭会格外的香糯柔软。
  做完这些,李阿姨洗干净了手,拿出一个白玉的茶杯,泡了一杯上好的碧螺春,送到嫂嫂房间。嫂嫂已经快九十岁了,还是像往常一样坐在绣绷前绣花。她知道嫂嫂喜欢静,就没敢打扰,把茶杯放下,离开了。嫂嫂是有名的姚家的小姐,这个白玉的茶杯,就是当年她的嫁妆,因为嫂嫂喜欢,虽然后面日子清苦,有很多为难的时候,家里人也不肯卖掉。嫂嫂已经失去很多了,绣花后,喝一杯白玉茶杯泡的茶,对她来说,是片刻的宁静和享受。玉是越养越润的,这个白玉茶杯跟了嫂嫂已经七十年了,实在是岁月久远,却始终白润如初。
  李阿姨回到起居室,用玻璃杯给自己也泡了一杯碧螺春。虽然她也顶着李家小姐的名,当年的李家,其旺盛,也不比姚家弱,可是,她出生晚,那个据说豪门大户的李家,她和别人一样,也只是听说过,她是丝毫没有印象。自她记事起,她就是住在湘江边的一个狭窄的小屋,靠着嫂嫂的刺绣为生,虽然因为嫂嫂精湛的刺绣手艺和每日勤奋的劳作,她和哥哥的衣食还是有的,总还是清贫窘迫。因为跟着常年足不出户的嫂嫂,再加上望城李家小姐的黑名声和压力,她的性格多少是有些内向和忧郁的。
  因为嫂嫂的勤劳刺绣,再加上她极好的学习成绩,她得以有机会进入岳麓山下的师范学校读书。当老师是她非常喜欢的职业,因为她的李家小姐出身,分配时,她从来没想过可以分在长沙,这个湘江边最大的城市,她的理想,只是在一个乡村的小学教书,静静地过完安静平淡的一生。她并不像嫂嫂那样才华横溢,还有着这样不堪的出身,对她来说,能在乡村小学过完平淡安静的一生,已经是很岁月静好的安排了。
  然而,分配名单出来,她竟然分在了芙蓉小学,那是很多人向往的学校。直到芙蓉小学的陶校长来接她,她才大概猜到原因,陶校长是她大哥的同学,那个她从来没有见过面家里人也不再提起的大哥。因为嫂嫂,她对这个毫无印象的大哥是怨的,而在陶校长的话里,她才知道大哥是热情有才很爱帮助人的,在长沙上中学时,还会踢球,据说球还踢得极好。她对大哥没有任何印象,但是,想着终日坐着刺绣的大嫂,和陶校长嘴里青春洋溢爱踢球爱运动的大哥,确实像两个世界的人。陶校长也不知道大哥最后去了哪里,他是坚决要和旧家庭决裂的,大概并不仅仅是爱情。总之,几十年,这个大哥从来没有出现过,甚至,连母亲去世也没有回来,这是很不合常理的,所以,很多人猜测,大哥可能已经去世了。那些岁月,兵荒马乱的,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但是,看着苦苦等待的大嫂,没人敢说出这句话。
  李阿姨,哦,当年还是刚刚十九岁的李之萍,就分配到芙蓉小学,成为了一名教语文的小学老师。在芙蓉小学,她工作了一辈子。长沙是和平解放的,即使文化大革命,在陶校长的保护下,她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本来,她是可以就这样奉养着大嫂,岁月静好地过完一生,如果不是遇到了老金。那是全国大串连,她本来是内向而又自卑的,那么热烈而又革命的行动,她总是踌躇自己是否有资格参加,毕竟,她的出身成分不好。但是,在那个年代的青年,谁不想见到毛主席呢?她只有十九岁,即使出身再不好,她也有那个年龄的激情和向往的。于是,带着一个挎包,一个大茶缸,爬上北去的火车,她也加入到大串联的滚滚人流。
  火车很挤,很多人,根本没有座位,她挤着站在过道上,因为平时很少出门,更是第一次坐火车,还那么拥挤,她的脸有点苍白。然后,一个大眼睛黑皮肤的男生把座位让给了她,自己竟然爬到行李架上坐下了。他显然是这个车厢一群学生的头,他取出口琴开始吹《大海航行靠舵手》,大家就一起唱起来。他不知道在哪里又拿出了手风琴,带着大家唱各种革命歌曲。他的笑容是那么的亮堂而又温暖,他的开朗欢快的性格,好像在之萍的心里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明亮的阳光照了进来,使之萍忧郁封闭的心也似乎变得明亮起来了。之萍很少笑的,可是,忍不住就笑了,还跟着他的手风琴音乐一起唱歌。十几岁女孩的笑容,是纯净和温馨的,之萍本来平常的脸庞也变得动人心弦。
  在一起串联的旅途中,他们逐渐地走近对方。他叫金山,是来自乡村的孩子,开朗而又多才多艺。当然,他的极好的出身也让他可以自信而又开朗。之萍的文静和小鹿一样胆怯的眼神打动了他,她的纯净和雅致的笑容也令他动心。爱情,真的是无法控制的一种感觉,一个眼神、一个笑容,就让你沉醉。那种希望接近对方,希望可以在一起的感觉。在北京,在大串联的共同奔波中,之萍感觉到了自己对金山的深深依恋。
  但是,之萍也知道,他们之间隔着很深很深的鸿沟。她是李家小姐,虽然她根本就不知道当年的李家是什么模样,但也改变不了她“黑五类”的出身。而他,是又红又专的典范。但是,她只有十九岁,她之前的所有岁月,好像都是在一个黑暗封闭的小屋里,金山,以他的爽朗和热情,带她走出了这个小黑屋。她迷恋这种感觉,所以,一直不敢告诉金山,她是望城县著名李家的小姐,是很黑很黑的“黑五类“。
  串联后,他们成了朋友,经常写信。金山送给她的第一件礼物,是一本影集粘贴本,在第一页,金山写着,请贴上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照片。她在长沙,而他在遥远的陕西。每年他都会想办法来看她,带来家乡的特产。她虽然年龄比他略小些,可是初中毕业后就读师范,工作比他早。她也就有点小姐姐的样子,帮他买各种衣物,为他织毛衣。她的样子,当然怎么看也不像一个出身农民或者工人家庭的孩子,但是,他也只认为,她大概是小土地出租的小中农家庭,或者城市小商铺家的女儿,虽然不够红,但是,也还是革命团结的对象。有一次,他忍不住问到她的出身,她就很尴尬很难过地不知道怎么回答,眼泪几乎要掉下来。而金山,只以为她是出身不够红而感到羞愧和难受,很心疼,默默地揽过她,没有再问了。
  日子就这么闲云流水地过着。之萍就好像在偷取一段快乐似的,她知道一旦金山知道她是李家小姐,一定不会再接受她的。他怎么可能接受她呢,他那么革命,而她是大土豪大资本家的女儿,虽然,她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些土豪和资本,虽然从记事起她就住在湘江边的一间狭小的屋子,虽然她从来不知道豪门李家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这依然改变不了,她是望城李家的女儿。但是,她是爱着他的,她根本不敢奢望嫁他,有一段快乐的回忆就好。作为望城李家的女儿,她想,这辈子,是不会有人敢娶她的。她本来的心愿,也就是陪着大嫂,平稳安定地度过一生。现在的人生,于她,已经是大大的恩赐了,守在这幽静的芙蓉小学,陪着安静的大嫂,有着陶校长的庇荫,从事着她喜欢的教学。她不知道她为什么还要这样贪心。但是,她只有十九岁,她也想偷一段爱情,即使最终要分开,即使最终只是回忆,但终究是有回忆的。她不想像大嫂一样,一辈子,所有的回忆,只有背影,甚至都没有看清楚过大哥的脸。她想,她终究会像大嫂一样孤独一生的,但是,她一定要比大嫂强,在以后只能靠记忆生活的日月,她的记忆,她的回忆,一定是生动清晰的,她可以记得他的脸,他的温存,他开心爽朗的笑声……
  很快,几年过去,金山大学毕业了,分在陕西的一个小县城工作。
  金山就有些自卑,写信小心地问之萍,是否介意,她是在大城市的长沙的著名小学的教师,而他却在偏远小县城工作。不过,金山说,他喜欢小县城,喜欢这座革命的小城。怎么会介意呢?看到信,之萍一直愧疚的心缓解了些,她甚至想,也许,他们不是差别那么大,也许,他会肯接受她。
  但之萍还是不敢告诉金山她的出身,她只是写信给金山,告诉他,她一点也不介意他在小县城工作,她很仰慕这座革命的城市。
  金山是高兴的,工作几年稳定后,就做着结婚的打算。之萍很惊慌,但没有办法,终究是瞒不过去的,打结婚介绍信,是要填写家庭成分的,金山是党员,结婚单位是一定会到望城去调查的。这一天是终究要来的,只是真来了,之萍比原来想象的要痛,要更加的不舍。她知道,一切就要结束了。突然,她变得更加贪婪,她想要一个孩子,陪她度过未来寂寞的日子。在金山带着结婚介绍信来看她时,她第一次把他留在了房间,没有让他回旅社。金山是觉得,反正两个人快结婚了,也没有拒绝。第二天,她终于流着泪把一切告诉了金山,她是望城李家的女儿。金山是震惊而愤怒的,这么长时间,他竟然和一个阶级敌人的后代在一起恋爱。撕破面纱之后的爱情是如此丑陋,好像是层层的欺骗。和之萍猜测的一样,金山就这么义无反顾地走了。在那个年代,金山是不能回头的,一个革命者,怎么可以和一个阶级敌人的后代谈恋爱。他甚至不敢看之萍满是泪水的脸,他不能容忍自己对一个阶级敌人的后代充满怜惜。
  在金山离去的痛苦中,之萍静静地安抚自己的心情。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看着《诗经》,想起与金山相恋的日子,酸痛而又满足,她终究是可以清晰地回忆他的一切,她终究是不用守着一个背影回忆过一生。一个月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她觉得上苍对她不薄,不仅给她一份浓厚的回忆,还给了她一个可以相伴一生的亲人。十月怀胎之后,一个小小的女儿来到了她的身边,她和大嫂,也就守着这个小女孩,静静地过着日子。大嫂还是每日静静地刺绣,她每日上课,闲时教女儿看看《诗经》。女儿长得粉嫩可爱,就像窗外盛开着的玉兰花。看着女儿粉嫩的脸,她的人生好像也有了无限期盼。她觉着,她已经是比大嫂幸福了。
  本来,以为这辈子就这样慢慢过去,没想到那么快,1981W取消成分论了,没有成分了,她和别人一样,就是小学教师,一个光荣的劳动者。她不敢相信会这样幸运,她不敢相信一出生就压在她身上的石头就这么没有了。她幸福而又激动,她按照金山过去留下的地址,带着女儿的照片去找她,她想,他肯定是结婚了,她并不是想打扰他,她只是想告诉他,他有一个小女儿。他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单位,费了很多周折,才打听到他现在的单位。
  隔了这么多年再见面,两个人都很局促,不知道怎么说起。静默了很久,之萍拿出了女儿的照片,告诉金山这是他的女儿。金山很诧异,但终究是惊喜的。这些年,他并没有结婚,他只是心里很乱,心里静不下来,他觉得,他的这种情绪和心态,和别的姑娘结婚,是害了别的姑娘,这些年,就一直这么单着。
  好像并没有很多曲折,两个人顺理成章地结婚了。结婚后,金山还是在陕西工作,一直到退休,才去了长沙和之萍团圆。两人的女儿,按照之萍的意思,是希望她也做老师的,但是,她却爱上了舞蹈,如今在舞蹈团工作,还经常请妈妈和大舅妈看演出。大嫂是从来不出门的,为了看自己一手带大的外甥女的演出,也是会破例地出门。
  之萍,现在是李阿姨了,看看墙上的时针已经快11点半了,想着金山打门球就要回来了,大嫂也会饿了,开始起身做午饭。金山的性格好动,而大嫂的性格好静,大嫂是不太喜欢金山的。唉,再浓烈的爱情,婚姻后,都是一地鸡毛呀。
  (三)
  金子矜在练功房练舞蹈。毕竟年龄大了,要维持身材和舞蹈状态,需要花越来越多的时间。舞蹈是个青春的职业,到她这个年龄,很多人都退到幕后,不再跳了,可是她不肯退下,她一直坚持在跳,因为,舞蹈对于她,就像生命,就像呼吸,她不能想象没有舞蹈的日子。
  其实,她并不是出身于舞蹈世家,她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就那样爱上了舞蹈。就像恋爱,爱上一个人,有理由吗?她的名字“子矜”是大舅妈取的,来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她是知道大舅妈和大舅的故事的,她从来没有见过大舅,大舅好像就是活在大舅妈的心里,她想,当大舅妈给她取这个名字的时候,一定心里是特别思念着大舅吧。
  从小,她就看着大舅妈俯身在绣绷前刺绣,黑黑的长发绾着的简单发髻,鹅蛋脸,远山如黛,眼眉如水,好像画里走出来的人。虽然,大舅妈那时就已经很不年轻了,但是,那种静静坐在绣绷前的静默,好像是从远古时代走出来的一幅画,每次看见大舅妈,子矜就好像看见了《诗经•国风•陈风》中所描述的月月出皎,佼人僚兮(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啊,如此美貌动人)。不刺绣的时候,大舅妈会偶尔弹古筝,轻声吟唱诗经,吟唱得最多的,就是《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子矜喜欢听古筝的乐曲,觉得好美,就缠着大舅妈教她。她学得很快,很快就可以弹了。为了给她买一个新的古筝,大舅妈卖掉了她陪嫁的一对翡翠耳环。
  可是,有一天,当她弹着乐曲,望着窗外的玉兰树,正是春天,玉兰花开了,一阵微风吹来,一朵玉兰花离开了树枝,在春风中轻轻飘飞舞蹈,那种千回百转的飘逸,配合着古筝的音乐,有着梦幻般的美丽。她就怔住了,突然,就产生了舞蹈的冲动。她央求大舅妈弹古筝,她配合古筝的音乐舞蹈,她突然就好像融入进去了,她好像化身了那朵美丽的玉兰,在古筝的音乐中舒展舞蹈,在春风里摇曳绽放,并没有人教她,她就这样轻轻舞动起来。大舅妈就看呆了,大舅妈小时候,不仅学过古筝,也是学过古舞的,可是,子矜,并没有任何人教她,她竟然可以跟着古筝古曲舞蹈,节奏和舞姿都很准,她无法解释,只能说是天赋了。
  从此后,大舅妈闲着的时候,就弹古筝,指导子矜练舞蹈。李阿姨有点不愿意,毕竟,舞蹈不好做职业的。大舅妈心里也矛盾,作为艺术培养,小姑娘练练舞蹈也没什么不好,可是,怎么好作为职业呢?可是,子矜就是喜欢,她参加了学校的艺术团,当她第一次在学校的舞台上表演《诗经•郑风•子衿》时,老师惊呆了,这个小姑娘对音乐的把握和舞姿的舒展柔软都令人称赞。她们对李阿姨说,子矜是有舞蹈天赋的,不要耽误了。
  于是,子衿就这样,成为了一名舞者。她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舞蹈,就这样,成了子衿生命中重要的寄托,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练功房度过,没有假期,没有休息日。从跳群舞,到跳领舞,到获奖,达到她舞蹈的巅峰时期。她几乎能感觉到,近两年,她的功力下降了,舞蹈是年轻的艺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身体的柔韧度也在下降,但她用刻苦的训练,来维持自己的状况。特别是,年龄逐渐接近中年,身体总有发胖的趋势,她不得不加强训练,并借助节食,来保持身材。
  虽然那么担心发胖,也已经戒了很长时间的甜食,但子衿还是每星期会去咖啡屋,喝一杯不加糖的苦咖,吃一小块提拉米苏。你对一种食物的爱好,有时候,和心境和情绪的相关性大于味道。品尝食物,很多时候,并不是品尝食物本身,而是品尝食物带给你的一种心境,一种感觉。就像子衿对提拉米苏,每次品尝它,这种饱蘸鲜奶油醇香混合着甜和苦的小精灵,心里总有着一些情感。
  还记得少女时代,第一次吃提拉米苏,子衿就听妈妈说起提拉米苏的故事,一个即将要上前线的战士,他的妻子很舍不得他,用了家里所有能吃的食材,奶油、饼干、面包、可可粉等,做了这个味道浓郁复杂的蛋糕,取名叫Tiramisu,就是带我走,记住我的意思。正是青春初萌的时期,情感和爱情就像这款提拉米苏,浓郁而又神秘。从此,子衿爱上了咖啡屋,爱上了咖啡屋里的提拉米苏。
  一个深夏的下午,子衿一个人来到学校对面的咖啡屋,挨着窗坐着,点了这个神秘的提拉米苏。其实不太了解那个要送丈夫去前线的妻子的心境,当她做着这个蛋糕的时候,到底是想对她的丈夫说,带我走,还是记住我呢?带我走是要在一起的意思,记住我就有了别离的味道,还是永久的别离。子衿愣愣地望着这个精致的提拉米苏,想起她的语文老师。那是一个很帅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总是在语文课上表扬子衿,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子衿的作文。子衿是从小听大舅妈讲诗经,讲唐诗宋词长大的,还是小学的时候,就在舅妈的指导下,看完了《红楼梦》。这样的古文熏陶,让子衿有着很好的文笔。
  子衿就要高中毕业了,青春的心里,其实对这个语文老师是充满爱慕的,可是不敢表达。她决定送老师一个提拉米苏,可是,她不知道,她想对他说什么,带我走?还是记住我?她不知道,于是愣愣地望向对面的校门,在深夏的暮霭中,看见老师骑着自行车离开了学校,英俊的脸上是幸福的笑容,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着自行车的美女,穿着飘逸的花裙。这个美女,子衿是认识的,她是子衿的英语老师。
  这个心情复杂的提拉米苏,子衿最后还是送给了她的语文老师,送给他的时候,漂亮的英语老师正坐在他身边,她很高兴地接过了这个精巧的蛋糕,轻轻地摸了摸子衿的脸,子衿知道,这个提拉米苏的意思是,记住我。子衿知道,她不可能是他生命中那个为他做蛋糕的人,可是,那有什么关系昵,她只希望他能记住她这个总是被他表扬的学生。不能成为他生命中最特殊的一个,可是,仍然是他记得的人,这就足够了。
  很多年后,子衿回到母校,又见到了当年的语文老师,他已经有了白发,但依然是帅气十足的样子。在一群返校的学生中,他第一个发现了子衿,“你现在还写东西吗?我记得你的作文真的很好呀,你师母说你可能会成为作家呢!”他很高兴地看着子衿。子衿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其实当年对老师的那种冲动早已消失,可是,那个提拉米苏,那种当年对他的眷念,都成为一种青春的记忆。记住我,子衿好像穿越时光,又看见当年那个穿着校服,虔诚地送上提拉米苏,渴盼自己的老师能记得自己的那个青春少女。
  又一个寒冬的夜里,子衿坐在星巴克,吃着提拉米苏。子衿恋爱了,但是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子衿的家人不喜欢他,他的家人也不喜欢子衿。有时候,成为一家人也是一种缘分,很多时候,无论你怎么努力,也许也无法让别人认同你。压力下,子衿几近崩溃。在寒冬,独自吃着提拉米苏,想起那个做蛋糕的妻子,她到底要说什么?是带我走,还是记住我?带我走,是无论多大压力都要在一起的意思,记住我,是无奈之后的放弃。子衿突然又想起玲,玲是子衿从高中起的闺蜜,玲是幸福的,丈夫就是高中同学,双方的家人都爱他们,结婚的时候子衿是伴娘。看着他们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下幸福地结婚,子衿很任性地哭了,是妒忌。不过玲很宽容,幸福的人都很容易宽容的。子衿就这样哭哭啼啼地参加完了婚礼,应该是伴娘照顾新娘的,玲却一直都在照顾子衿。幸福的玲并没能照顾子衿多久,她就走了,是剖腹产后的败血症。她的公公婆婆甚至包了一架专机把她送到上海去抢救,可最终她还是走了。玲的死对子衿打击很大,玲和子衿是共同走过青春期和青年期的闺蜜,所有的秘密都可以分享的那种。
  在很多寒冬的夜里,子衿都会愣愣地坐在咖啡屋里,看着面前的提拉米苏。成年后,终于明白那个妻子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种食材来做这个蛋糕。丈夫就要上前线了,那种别离前的忧伤和恐惧一定快要把这个可怜的妻子压垮了。她需要做点什么好让自己坚持住,不要倒下。所以她做提拉米苏,所以她用完了家里的所有食材,所以这个提拉米苏的味道是如此复杂。子衿默默地低下头,感觉所有的忧伤压过来,好像要把她压向尘埃。于是,子衿开始逃离,回到练功房,努力地跳舞,直到满身大汗,累得倒在地上。
  爱情,对于子衿来说,始终是不敢太投入的领域,她自己并没有太伤感的故事,但大舅妈孤独寂寞的一生,她的母亲艰难的婚姻生活,都让她对婚姻有一种恐惧。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女性,对爱情的向往是她的本能,她就在对爱情和婚姻既恐惧又向往的矛盾中挣扎,唯一让她坚定快乐的就是舞蹈了,在音乐响起后,用肢体和生命在舞蹈,将自己彻底融入进去,在畅快淋漓的大汗中,找到生命的释放。
  每次回母校,当年的语文老师都会看着子衿,深深叹息,太可惜了,你应该成为一个作家呀,你的文笔那么好。她低着头,不说话,心情复杂地望着学校里的玉兰花树,望着那盛开的朵朵玉兰,好像看见舅妈玉兰花下叹息的一生,好像看见母亲谦卑到尘埃中的爱情,她的心里就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于是,她匆匆告别,回到练功房,把自己投入到紧张的练功舞蹈中,只有在激烈而安然的舞蹈中,子衿才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宁静。
  又是许多年过去了,在明朗的春天里,子衿坐在咖啡屋,看着面前的提拉米苏。人生就像一条河,青春期的涓涓细流,青年期的大风大浪,然后是人到中年,坐看潮起潮落,所有的爱恨,都化作水面的波澜不惊。终于明白,所有的情感都是一种缘分,带我走,记住我,都是随缘。人生的每一次缘分都不容易,就连地球之所以成为地球都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种缘分。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惜缘,珍惜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份缘分。朋友、师生、夫妻。生命就像河流,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地与各种其他的河流相遇并行,然后又分离。记住我,那个提拉米苏在说,记住我,无论我们现在是在并行还是已经错过,记住我,这就足够了。

知识出处

山有木兮木有枝:蓝虹散文集

《山有木兮木有枝:蓝虹散文集》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本书是散文集,是作者走遍千山万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感悟。爱是主旋律。内容包括对纽约爱情故事的描述,对古诗词歌赋中的爱情感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畲族大山生活的热爱,对走过的千山万水的热爱,对畲寨生活的描述,在走过世界各国千山万水时发生的各种故事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