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世畲歌》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869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21
页码: 1-2

内容

2006年6月,俗称山哈歌言的畲族民歌与畲族小说歌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畲族民歌与畲族小说歌原来就是畲山上土生土长的苦畲菜,味道既甘又辛。到了秋天,若是无人采撷,它就自灭。如今,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殊荣,人人称它为“国宝”呢?现就这个问题,我谈些看法,以供抛砖引玉之用。若有错误或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畲族民歌的作用
  畲族民歌是畲家人的口头创作,是世代劳动人民不断创造的语言艺术的结晶,是社会的广角镜,记录着畲家的过去与现在。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新中国成立前,畲村办不起学堂,畲家人只能靠民歌来记叙历史和记事。畲族民歌就像一部“无字天书”,留给后裔一代接一代的口传心授,从中学到各种知识。我小时候早出晚归到汉族村去走读一年私塾,粗识一点汉字。通过从母亲那里学来的《白蛇传》,对照着《白蛇传》手抄本,才学习到文化的。畲族民歌伴随着畲民凄凉的岁月,振作了子孙顽强的生命,磨砺了大家坚强的斗志。它正像母亲传给我的一首畲歌——
  落岭过少上岭多,担柴挟竹腰背驼,
  忖要发财投无路,歌是眼泪泪是歌。
  唱畲歌就像是在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因为,音乐是健康的促进剂。有民歌相伴,畲民终年劳动才不感到疲劳,才能忘记烦恼,振奋精神,才有身心的健康。正像古代齐国相管仲所说的:“人夫唱起歌来,你唱我和,轮转如飞”;“乐而忘倦,遂有兼程之功。”①所以,它就成为畲家男女的精神食粮。这是其一。
  其二,畲族民歌具有记叙历史的价值。它可以让人们从歌言中了解过去,展望将来。如——
  宁德种瓠福安生,下南兴化起瓠程,
  瓠藤踉到连江县,罗源县头将仔生。
  歌唱者以此喻彼,把畲族喻作瓠瓜(始祖号盘瓠)。歌意是,原先居住宁德县的畲民尚无后来福安县的畲民生得多,畲族本在下南兴化(今闽南莆田一带)起家,后迁连江,再徙罗源发族。这与史书所载的:“唐光启二年(886年,一说唐景福元年即892年),盘蓝雷钟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以闽王王审知为乡导官,由海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贝头居焉。盘王碧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于今无传”②相吻合。现在据悉“台湾‘客委会’主秘盘治郎,姓盘子的盘,也是盘古开天的盘,他家的祖谱开宗明义,盘古是祖先。”③这个情形真有一点像我们闽东畲族在千百年来想找的盘大哥。
  其他史诗,如《明清纪事》(俗称十八帝)把明朝17位皇帝267年的执政情形,用14条民歌(56句话)就概括了。歌里提到“建文无奈去修行”和“崇祯座位不安平”之事,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探讨。
  同时,畲族民歌还留下了畲族历史的痕迹。
  上古,畲族人日事劳作,夜宿岩穴。在畲族未正名以前,是被称作“峒蛮”或“峒僚”或“蛮僚”。④这个峒字在畲族散条歌中就随处可见,如——
  郎峒来,郎峒都是歌秀才,
  郎峒都是歌师傅,晓得这式娘⑤不来。
  2006年,我在福建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编纂工作会议上,讨论古籍问题时,我说“畲族古歌算不算古”举例的一首畲族古歌。随之却招来了华安县政协副主席蓝贤的歌声——
  黄蜂来嬲⑥坐一厅,仰娘生好生端正⑦,
  从细末曾透⑧娘峒,不知娘心是咋生⑨?
  蓝贤唱完介绍说:“我1936年生于华安县官畲畲族村,祖祠在漳浦县,从庆福公传到我已经151世”(畲家习惯每世约20年,修一次宗谱)。为此我感到很奇怪:我在福安,他在华安,两地相隔千里,时间相隔千年,人地生疏。可是,我祖公流传以黄蜂为品牌的“黄蜂头”序歌,他也晓得唱。连畲族习惯称村寨为峒(畲音统)的名称,也保留原貌。这同史书所载的“长汀为光龙峒,宁化为黄连峒,峒者苗人散处之乡”①遥相呼应(1953年,畲族未正式定名前,《福建日报》曾称福安县茶洋村畲族为苗民)。“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僚啸乱,”唐王朝先后命陈政等人率兵到漳州“平乱”,峒民(畲军)头领苗自成、雷万兴、蓝奉高前赴后继同陈政父、子、孙三代人的斗争长达47年之久。尽管起义军遭到了严重摧残,但反抗唐王朝的斗争仍然此起彼伏,持续不断。到了昭宗乾宁二年(894年)又爆发了一起声势浩大的宁化“黄连峒蛮二万,围汀州”的畲族武装反抗斗争。②
  畲歌还记叙着畲族居住的环境。如——
  郎掌茅寮冈头上,四围环转柴蔸王③,
  也无日头照一下,百鸟全夜叫天光。
  馒那食了过寮行④,上条岭子过条坑。
  上条岭子岭又硬⑤,落条岭子讲歌还。
  畲族世居崇山峻岭,依山建寮,居住分散,自然条件恶劣,耕作艰难,收入低下。在畲歌里也有反映。如——
  郎寮又起大冈头,作些山田挂半腰,
  又惊六月做大水,又惊六月晒日头(旱)。
  娘作洋田又大丘,郎作田仔嫩苗苗,
  一丘割来无一捏,一垅割了卖转周⑥。
  先情“山哈”好气亏⑦,作些山田租又贵,
  收成无够交粮饷⑧,全年野菜食透尾。
  又如——
  养女莫嫁高山岔,云雾磨来雨麻麻,
  一落云雾一落雨,一次转来一次骂。
  其三,畲族民歌可作为陶冶人们情操的工具,可以教育人们与时俱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字歌警世歌——
  酒字炊酒曲来参,曲药发作弄人慌,
  出门做事酒少食,酒那食多爆酒颠。
  色字芙蓉五色装,贪花①郎仔食不壮,
  贪花郎仔花下死,贪食鲤鱼上钓亡。
  财字劝人莫贪财,财是汗水做得来,
  贪人钱财无仁义,几多贪人无结(收)尾。
  气字讲话要和气,为人行事要细腻,
  无理不会争得理,失手伤人反悔迟。
  会字会(能)人多勤劳,勤劳家府做会嗬(富),
  自己手头生肉好,锄贪戒赌贼莫做。
  迷字赌卜会迷人,赌卜凄钱②富变贫,
  几人家败因赌起,盲(瞒)人盘井井猛深。
  人字为人要学贤,贤人巧干家会兴,
  前苦后甜甜如蜜,先甜后苦苦黄连。
  古时,畲族长老教人“穷死不偷盗,饿死不乞讨”,直到现在还是如此。畲民上山劳动去了,家门不用上锁,只要用一条小树枝插上门扣为号,说明里面没有人了,谁也不会进去(意为谁进去,家产遗失,谁就要负责任)。平时,有人在野外拾到东西,就挂到村头的树枝上招来失主认领。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心都那样的直耿,主要靠孩提时的歌教。
  其四,畲族民歌是沟通男女感情的桥梁。畲族地区一座大山隔着一座大山,青年男女一年难得见一次面。大凡畲族姑娘心头都有“九把锁”,小伙子想找她聊天必须用计把它们一把把打开。因此,他们只有通过盘歌邂逅,相互把容貌看清了,把聪明才智展现出来,把彼此的倾慕心愿唱明白了。因此,畲家人谁要是不懂山歌,谁就很难找到佳偶。请听——
  男唱:无歌无胆与娘唱,家穷无胆对贤娘,
  乌鸦难上凤凰殿,李花难插玉瓶中。
  女和:有心与娘结成双,有缘不怕郎家穷,
  钱财那多使会了,桃子无叶开花红。
  求偶只求“爱心”二字,不论家庭贫富,不论面貌美丑。用春时桃树全身光溜,但花开得比其他植物都红艳做例子来审美。
  男子接声又唱——
  郎母养郎生无型①,无胆与娘对头寻,
  茶瓯②与碗不并副,衫长裤短不合身。
  女声接声又盘——
  有意与娘结同心,有心不惊郎无型,
  乌贼③是乌骨是白,跳鱼是乌味是清。
  这么一来,他们就把难以启齿的心里话托出来。
  其五,畲族民歌能够增加畲民日常生活的情趣。畲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要唱黏黏糊糊的爱情歌;畲族老人疾病辞世时,要唱悲悲凄凄的奔丧歌;畲族人们生产劳动时,要唱高昂激越的劳动歌;畲族姑娘行嫁离别时,要唱难舍难分的哭嫁歌;畲族男子娶妻同房时,要唱喜气洋洋的佳期歌。在畲家亲往客来的日子里,在那深山寮洞难以栖身,夜里没有电灯,家里被子缺乏,就要在寮内燃起篝火照明、取暖,由村里异性青年代表东道主同客人通宵达旦地进行“嬲歌”④,把歌声当作留客过夜的茶酒。特别是在畲族姑娘出嫁前,母舅、阿姨等母亲一边的亲属都有来请她去“做表姐”的习惯,同时也表示向亲友道别辞行。时间短的半月,长则三个月。届时,姑娘按婚礼盛装打扮,头梳蟠龙髻,身着凤凰装到表弟家。当晚,村里的表弟辈就要来同她对歌。表姐想象力丰富,“一娘对众郎”,有问必答,出口成歌。连唱三天三夜不翻犁(歌词不重复)。人人轮流请她到家里做客,连母舅都感到骄傲。表姐要是对不过他们,那么就要受奚落。更有甚者是“难为迎亲伯”。这个歌俗,即在畲族男女完婚前的两天,要请一位机智出色的歌手(俗称亲家伯),全权代表男方,挑着礼物到女方家迎亲。当晚,新娘的姐妹姑嫂们必然要与迎亲伯斗歌。迎亲伯必须按照规矩还歌。连对两夜,以歌取胜。如果迎亲伯不善歌,就会被用锅底灰涂成乌脸,罚作耕牛扛犁,或者连夜轰出家门。由此看来,畲族民歌不但是畲民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而且是整个畲族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是不通过歌声传承,那么,畲族文化传统就要失传了。
  其六,畲族歌言与客家山歌相像。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书报上的客家山歌和畲族民间歌言进行比较。
  (一)米筛⑤筛米谷在心,劝妹恋郎要真心,
  莫学米筛千只眼,要学花烛一条心。
  这首随兴所至、婉转动听的客家情歌(1991年9月11日发表于《中国财经报》)好像畲女常唱的“忖郎哥”——
  米筛筛米谷在心,簸箕①簸米稗在沿,
  娘那忖郎真心忖,雷公打柴一条心。
  (二) 哥系有心妹有意,铁杵磨成绣花针,
  阿哥系针妹系线,哥行三步妹来寻。
  这首广泛流传于闽、粤、台湾民间的客家情歌(参见1996年8月27日福建《每周文摘》报)也像闽东的畲族情歌——
  郎那有意娘有心,一条纱线一枚针,
  郎是花针娘是纱,针行三步线来寻。
  (三) 深山大树好遮阴,只听山歌唔见人,
  妹若有情应一句,省得阿哥满山寻。
  这是客家女在山里砍柴时,触景生情,与在不远处伐木的男人对歌(参见2000年5月5日《南方周末》报),也同畲族男女边干活边逗趣,既交流思想感情,又活跃劳动气氛的情爱相似——
  高山大树好遮阴,起早砍柴无讨讯②,
  你娘又走冈头等,我郎又走冈尾寻。
  (四) 人生在世善为先,大家都来当圣贤,
  善恶分明终有报,好人一定出头天。
  这是2008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再度回到故里永定县思贤村省亲谒祖,和夫人用客家话唱起的一首山歌。而闽畲乡也有与此内容相似的“家教歌”——
  善字头上两角摊,恶人心内十是横③,
  路中碍石有人撬,善人总会出头天。
  (五) 正月里来是新年,拿把伞子走长年,
  涯要东家十二吊,东家还涯八吊钱。
  这是2000年,香港华星出版社出版的《古榕树下》一书收载的一首客家“长工歌”。歌里除畲族称打长工也叫走长年外,“上丘犁到下丘转”、“想喊东家请过人”、“白叶裹粽喷喷香”、“禾子一割就转冬”、“朝晨无个火笼炙”等生产生活用语,语汇皆和畲族歌一样。此外,畲族称父母为“爷娘”,好像是个误会。可是,在这本书里,客家人亦称父母为“爷娘”。还有把同一棵树称为“共兜树”,毛竹称为“麻竹”,芋头称为“芋卵”等,畲家人的称谓和客家也相同。
  以上举例的客家山歌,我用畲语(有的字在语声上稍加调节)一哼每首都成一支好听的畲歌。这是什么缘故呢?语言专家说:“99%以上的畲族人使用的”是“接近汉语的客家方言”(简称福安畲语,亦称山哈话)①。历史学家说:“史料显示,早在唐初畲族人口在宁化地区(客家祖地——笔者)就占绝大多数,而且在725年建县之前,就是当地土著。因畲汉通婚、混居等,造成畲族的语言、服饰、文艺、风俗、饮食等都渐渐与客家无异,许多畲族特色文化已融入客家文化中。”②
  (二)畲族民歌的特色
  (1)畲族民歌畲民人人善唱
  古时,畲家人大凡牙牙学语时,父母就教唱畲歌。到了十来岁就能触景生情,即情生歌,滔滔不绝。那时候,闽东畲族地区每年农历正月五日年(初一至初五)、迎神日(正月十一为穆阳镇显圣王生日,正月十三为斜滩镇地方神生日)、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分龙节(夏至节气过后,地支逢辰日)、六月一、七月七、八月廿三、九月九等节日休闲外出旅游期间,都要分别在霞浦县崇儒古龙岩(五日年)、福安市康厝凤洋、寿宁县斜滩天凤岗(迎神日);霞浦县水门半岭、周宁县咸村云门、半岭、福鼎市磻溪溪口后舍宫(元宵节);前岐双华、秦屿镇西门外、福安市坂中后门坪、社口镇南山(二月二)、宁德市八都镇猴厝、赤溪龟山(三月三)、穆云牛池坪、福鼎市峡门瑞云寺(四月八)、周宁县咸村方广寺、霞浦县城郊岔头岭(分龙节)、福安白云山(六月一)、社口镇大坪塔仔(七月七)、赛岐镇鳌峰寺(田公元帅生日);霞浦县州洋马洋山、南塘红山目连寺、福安市松罗后洋、湾坞樟家山(九月九)等地自发性地举行歌会。是日,男女穿着民族盛装,从四面山头集拢而来。中年歌手必定是剃光胡须,乔装后生,寻觅故友,重叙旧情。未婚男女则通过盘歌,从陌生到熟悉,从纵情邂逅到结下不了之情。细丁仔则在人丛中穿来钻去,领略歌会盛况,学习歌谣。老年人则站在边旁评头品足,不时笑得合不拢嘴。
  那么,歌会歌头又如何起的呢?
  通常畲族未婚青年男女若在路上相遇,东道主一方必定是手牵手、肩并肩地在路上“筑”起一垛人墙,挡住客人的去路,俗称“拦路盘歌”。要是村里来了年轻客人,当晚,异性青年必定是三五成群地到来客者家中,进行一场通宵达旦的歌声迎送,俗称“寮内嬲歌”。嬲歌时,男女各坐一边,泾渭分明,男问女答,女唱男和。东道主一方(这里假设客人是男性,东道主必定是女性)一般是用“歌催”来“敲”开对方的嘴。
  如唱——
  馒那食了碗收开,唱歌娘子进入来,
  男人便唱山伯歌,女人便唱祝英台。
  对方若是愁眉不展,女方就唱——
  苦猛苦,歌要对,莫来耽搁二三回,
  有歌不嬲人岁老,花谢不会倒头开。
  对方若是漫不经心,女方就唱——
  发歌发到郎身贝,缘何不见郎声回?
  那是嫌声娘会改,那是嫌娘换个来。
  对方如是不答歌,女方又唱——
  歌言嗷天天就开,歌言嗷雨雨就来。
  歌言嗷竹竹成篾,少郎缘何无歌回?
  求郎唱歌催又催,求龙行雨雨也来。
  孔明住在龙山上,刘备三请也落来。
  对方若再不回歌,女方渐渐加重“歌催”分量——
  紧紧唱,紧紧回,紧紧唱条答娘嘴,
  皇帝钱粮三日限,娘唱歌言无限嘴。
  你爷在寮歌老师,养仔出门有怪输?
  落娘峒里娘吊打,人人都讲你郎痴。
  对方听了自感难受。因此,畲民到异村做客要是不懂民歌,都要请歌手作陪,否则临阵无歌,就被认为失礼,要受奚落。
  这时女方又唱——
  你有许大有许高,缘何肚中歌都无?
  爷母养你不学歌,合似娘村四脚牛。
  这时,有人扛出犁来负他肩上,罚他做牛。或燃起一束松枝火把放他脚下,边熏边唱——
  馒那吃了过邻家,遇着一条“哑蛤蟆”,
  娘掏火把来呛“蛙”,呛出声来讲歌哈。
  这种窝囊气自然使人难受。因此,无歌者就要早推却,承认输歌。留下包袱雨伞,回去学歌,等待机会来“挑歌担”。即是来与对方唱个输赢,拿回包袱雨伞。这样一来,就逼迫人人学歌了。尽管你一字不识,到时候,都能出口成歌,随唱随编。真是“上台是歌手,下田是能手,说话是唱歌,歌言不离口”了。
  对方要是有歌,主方只唱一两条“歌催”,就开始答歌。如——
  考就考,对就对,上司衙门考落来?
  八角楼台平地起,花篮凭底造上来。
  这样一唱一和,双方就展开轮唱。从散条歌(抒情歌)到十条起(咏物歌),从全连歌(故事歌)到全团歌(小说歌),从夸口歌到斗智歌,天南地北和了起来。双方常常是从日落唱到日出,又从日出盘到月上山,嬲得难解难分。那些准确、形象的比拟,幽默、风趣的玩笑,生动、深刻的警句,穿插其间,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人们听了一场歌会,真好比是看到了一场戏或一部电影。
  (2)畲族民歌是畲民即兴杰作
  畲族民歌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比兴感人。人们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记就牢。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入耳。歌唱者通常可以从天上唱到地下,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如看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他就可以借着天上的星星来起兴,一直唱到水里莲花带石榴落脚——
  天上星子飞九州,地下人姐生清秀,
  远路表妹①生得好,水内莲花对石榴。
  畲民想象力如此丰富,这同畲族住得高,看得远,长期同自然作斗争,同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得到大自然和动植物的赐予是有关系的。
  畲族民歌说此喻彼,一般是看到什么,就用什么来发端,然后把自己所需要说的东西装进去。比如——
  红花也要白花参,白花来参会上栏,
  藤那无柴卖上树,树那无尾卖上岚。
  歌唱者把女性比作红花,把男性比作白花。接着又把男人和女人比作藤和树,藤树虽然有成交的可能,但是,如果没有外因条件的配合,就不会缠在一起或者缠得很久。
  歌唱者单用植物比喻还不够,有时还要用动物或其他东西来连缀。比如——
  行透岭头亭里企,听知黄鸟叫吱吱,
  黄鸟无双树上叫,少郎无双树下啼。
  歌唱者物中寄情,联的东西多了,就称为博喻。
  博喻就像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大小弦发出的声音,用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间关莺语”等近十个形象性的类比来感染听者,使听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它既精练又内涵蕴藉,既简洁又大意深邃。它用众多的比喻,使被喻者在读者面前展示出多种多样的形象特征,给听者以强烈的印象和艺术感受。比如——
  歌那不唱肚内沤,铁那不打不成刀,
  春来不耕冬无望,韭菜不割也是无。
  好田无水秧难栽,好花无雨蕊不开,
  畲家那无共产党,枯竹难望生笋来。
  这头一段,本义只有“山歌不唱肚里忧”这一句,而喻义却有三个,歌唱者借助物理、自然的法则倡议大家要经常演唱山歌,如果久久不唱,心里就难受,思想僵化,就会落到像春天不耕耘、播种,冬年歉收或无粮的困境,从而激起对方回声。
  第二段是歌唱者通过描绘几种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事物,以具体形象衬托出歌唱者所歌唱的真正事物。从性质和形象上比喻畲家与党的关系,好比田、花、竹同雨水的关系,显得生动贴切,使党具体化、形象化,使听者引起联想,产生实感,从而更加热爱共产党。
  (3)畲族民歌是文艺轻骑兵
  畲族民歌是畲族民间口头文学,是畲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启蒙教育后代的工具,是畲族山区长翅膀的音乐,不用什么乐器伴奏,无论到哪里都可以歌唱。在高高的山头上,在密密的树林里,在荷锄而归的山道上,在施展工夫的梯田中,在五彩缤纷的节日里,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无一不是他们唱山歌的好天地。因此,千百年来男女对歌,是畲家人最喜爱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
  (4)畲族民歌表现手法与“诗经”相似
  畲族民歌像蒸气压缩的水珠,不论写人、叙事、状物、抒情、言志都很概括,形象生动而又口语化,在创作上运用白描、直叙、对比、重叠、烘托、反衬、夸张、谐音等手法。在演唱中,兴兼当比,比以当兴,物中寓意,景中寄情,意境优美,想象超群。总之一句话:它同《诗经》的创作艺术极为相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汉代人把‘诗经’的写作方法,总结为:赋、比、兴。赋,直叙式;比,比喻形式;兴,联想式。”①我看还要加上一个“三重复”,即是畲族民歌的“三条变”的创作手法。例如畲歌《王风谣》(即黄蜂头)——
  歌是王风造起先,祖公流传学来盘,
  闲时来嬲斗本领,苦时来嬲解心宽。
  歌是王风造起头,祖公流传学来凑,
  闲时来嬲斗本领,苦时来嬲解心焦。
  歌是王风造起哈,祖公流传学来和,
  闲时来嬲斗本领,苦时来嬲欢喜多。
  后人在对歌中,感到“三条变”累赘,一般唱到“二条变”就扔掉了。这里特别要交代的是“王风”二字。根据《诗经》译注家的(代序)称:“风是音调的别名”,“王是周王所在地区”,“所以《诗经》中: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幽的风,就指用这十三个地区的音调所写所唱的歌子”①。如果用宁德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副主任肖孝正的话说,可能最早是由于畲族语“王风”与“黄蜂”谐音造成以讹传讹,也就长期沿为“黄蜂”了。②“黄蜂头”是畲歌的序,大凡畲族男女聚会盘歌时,东道主一方一定要先唱“黄蜂头”进行邀请。否则,便认为“不礼貌”,客方可以罢歌。直到清朝末,流传在闽东地区的《王风谣》尚有“大喝”和“小喝”两种音调。
  唱“大喝”,要模仿蜜蜂行动,载歌载舞,歌声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包括衬词,拖腔,把那百十字的整段歌言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顿与休息,相当于唱“长江号子”或吹长音哨笛那么累,要有相当好的嗓子和气息才能唱得好听。它正如《黄蜂头》自白道:“黄蜂歌子百二条,那唱六十就丢抛,谁人唱得黄蜂尽,唱了黄蜂嘴也燥。”因此,后人只好唱“小喝”。“大喝”就此失传了。
  为了说明畲族民歌与《诗经》的关系,现选三首比较如下:
  1.畲族赞美歌·月出
  月出东边朗来光,照见有缘人姐娘,
  眉毛胜过天边月,眯眯笑笑中郎相。
  月出东边朗过山,照见有缘人姐兄,
  眉毛胜过天边月,眯眯笑笑中郎仰。
  月出东边朗过来,照见有缘人姐妹,
  眉毛胜过天边月,眯眯笑笑中郎爱。
  诗经·陈风·月出
  解题:这是一幅月夜怀人图。诗中的月光与容貌俱美,诗人的痴情也全系于此。难怪惹出下边的无限相思。
  原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刘兮,
  舒优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意:月儿出来多光耀,想起美人多俊俏,
  安闲地走动, 体态多苗条!
  思念她让我心焦呀!
  月儿出来多明亮,想起美人多漂亮,
  安闲地走动, 体态多美好!
  思念她让我忧愁啊!
  月儿出来多光明,想起美人多美妙,
  安闲地走动, 体态真柔婉!
  思念她让我烦恼啊!①
  2.畲族相思歌·无闲
  无闲三日未见你,过孬②三年未见你,
  听讲半夜天落雨,子时过了星出莅。
  无闲三日未见娘,过孬三年未见娘,
  听讲半夜天落雨,子时过了星子光。
  无闲三日未见娑③,过孬三年未见娑,
  听讲半夜天落雨,子时过了星子哈。
  诗经·王风·采葛
  解题:从此诗所咏之物,所言之情可以看到,这是一篇怀人之作。而这种如火如荼的感情,当迸发于热恋的情人间。因而此诗是写热恋中的相思。
  原诗:彼采葛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诗意:那采葛的人儿哟,
  一天不见她呀,就像隔了三月啦!
  那采蒿的人儿哟,
  一天不见她呀,就像隔了三秋啦!
  那采艾的人儿哟,
  一天不见她呀,就像隔了三年啦!①
  3.畲族送别歌·送娘
  娘讲分酸②郎心焦,一时分酸少郎寮,
  手捉衫旗③擦眼泪,郎仔十行九回头。
  娘讲分酸郎心颠,一时分酸二天边,
  手捉衫旗擦眼泪,郎仔十行九回仰。
  娘讲分酸郎心愁,一时分酸远遥遥,
  手捉衫旗擦眼泪,郎仔十行九回嚎。
  诗经·邶风·燕燕
  解题:这是一首送别诗。开篇即在追忆中写别情,别情一波三折,一意三迭,辗转出许多哀婉……
  原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原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
  诗意:燕子飞来飞去,前前后后紧相随。
  这个姑娘要出嫁,送她送到郊野外。
  望呀望她不见了,泪珠儿像阵阵雨。
  燕子飞来飞去,上上下下忙翻飞。
  这个姑娘要出嫁,远远地送她一程。
  望呀望她不见了,久久呆立泪满面。
  燕子飞来飞去,忽上忽下地鸣唱。
  这个姑娘要出嫁,遥遥送她到南面。
  望呀望她不见了,实在让我好伤心①。
  ……
  由此看来畲族民歌同诗经的创作艺术相像。但是,到底谁先谁后呢?根据宁德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副主编肖孝正的研究:“已知畲歌的发生时间,是4000年前畲族最早祖先承继高辛夷人氏族部落诗乐舞的时候。然考其发生的原因,自当探寻人类文艺起源的原因,或被称文艺‘发生论的美学’。”②他还强调指出:“不能说今日畲歌与3000年前中原民歌偶合,而是畲歌与《诗经》本同源同根古中原民歌。”③另据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一任主任雷恒春的推论:“《盘匏歌》(畲族史诗)则是我国早在三千年前创作并开始流传的古歌了”。④
  (5)畲族民歌的演唱形式独特
  畲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就会产生各种形态音调的民歌。在闽东就有福鼎调、福安调、福宁调、连(江)罗(源)调之分。在福鼎县又有节奏较规整、拖腔较少、适于演唱小说歌的“平调”(又称行路调);有节奏稍为自由、又有长长的衬字拖腔的、适合对散条歌的,叫“高调”;还有以店下海港为界的、海两边畲族对对方不同的调头,互称“过海调”。总之,畲族民歌在演唱时,都会穿插一些衬词。如——
  哎耶,阿表妹啰——
  你讲唱歌吓我喜欢咧,郎今啊不比呀上半年啰——
  钱又无使烟无食①,门头世事②咧迭迭行啊,
  阿表妹哟表阿妹——
  这是“三年困难时期”(1962年),我在福安市松罗乡“九月九”的一次庙会中,听到福安畲族小伙子同霞浦县畲族少娘对歌时的情调——
  哎也,表兄哥③咧——
  苦猛苦,颠猛颠啰,歌言唱些戒心啊宽耶,
  世间啊钱财呀世间用哪,未见吒担银啊上泰哟山④咧,
  阿表兄啰表阿兄——
  畲族民歌衬词有的虽无义,但有音。一种为体现语词、音调的,在语句间的顿、挫、啭而出现的啰、哟、哪、啊、耶、噢等。一种是体现歌言情感色彩的,如“噜哟哎”之类。它的运用,可以作为歌手盘歌时借以思索歌言、缓冲时间的手段。不但使歌言本身得到装饰、增加感情、丰富韵味、渲染气氛,而且也使曲式—音乐结构产生快、慢、缓、急的变化。如流行在霞浦一带的福宁调:畲族少娘唱歌唱到意兴特浓时,紧靠在一起肩挨肩、手拉手推来荡去,左右摇摆,震动得手匝上的银铃当叮叮作响。少郎们唱到激动时,也会脚蹈手舞。尤其是婚礼上的祝歌,则很自然地伴随着与歌内容有关的婚礼舞蹈。如“请位”:
  一请新郎坐中央,二请子弟两边上,
  三请六亲来食酒,一把锁匙开两箱,
  五龙六凤朝天子,八仙庆贺状元郎。
  畲族民歌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轮唱和对唱。
  独唱,是适合单人劳动或行路时,打破寂寞,解闷散心。或唱故事歌让大家听,或给后裔传授历史。
  齐唱,是邀请对方盘歌的前奏。
  轮唱,适于婚丧喜庆场合。
  对唱,一是青年男女路遇,一方肩靠肩手拉手在路上“筑”起人墙,挡住对方去路,用歌了解对方来意和身世,俗称拦路盘歌。一是村里来了年轻客人,异性青年以歌声进行迎接。通过对歌比试学问,显示才华。俗称“寮内聊歌”。
  畲族男女盘歌,各站(或坐)一旁,泾渭分明,男问女答,女唱男和,才思敏捷,出口成歌。有的连唱几天几夜,歌言“无翻犁”(不重复)。运声多用小嗓(假声),像山涧流水,叮叮咚咚,发声尖细,传得较远。特别是“双音”(又称双条落)。这是由男女两人以上用同样的歌言进行有轮唱性质的二声部重唱。由一位歌手先唱两个字或四个字,另一位歌手紧接着再唱下来。女性用假声,男性可用假声也可用真声。但是,男性用真声演唱,一般要与女声相差两个八度,两声部听起来比较清晰。男性要是用假声演唱,两声相距则为四至五度,听起来使人感到比较丰满。唱时,第一声部飘逸而富有内在的动力。第二声部则较第一声部节奏规整,情绪热烈。两个声部一前一后,有时扩展,有时叠置,有时合拢,有时独出,富于变化,好像两只画眉在林间追逐嬉戏,气氛紧张热烈,是我国民歌演唱中一种独特的形式。1982年,曾由宁德市猴盾村畲族歌手蓝林德等四人赴南宁市参加“全国多音部民歌座谈会”演唱,博得了与会同仁的赞赏。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文珍在《畲歌假声初窥》一文中赞道:“我第一次听到畲歌,是1982年4月在南宁召开的少数民族多声部座谈会上,歌手们以其恬静、纤嫩、清秀、古朴的假声,深深地吸引着在场者。这假声既不同于西北音乐文化区中的山曲、爬山调、信天游、花儿的假声那么凌峭、空旷;也不像西南音乐文化区的舞歌、苗歌的假声那么奔放、悠长;更有别于内蒙古大草原牧歌假声的热情、疏野。畲歌以其古朴的音响,顷刻之间便把我带入非常遥远的另一个世界。”①
  (6)畲族民歌斗不赢
  古时候,畲家地僻无音乐,只有盘歌来散心。
  畲族男女来到现场一般都能触景生情,即情生歌,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尤其是在临场即兴中,能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唱此而言彼。同时针锋相对,一筹高过一筹。在畲族发源地广东凤凰山,人称之为斗歌。请听,男声唱——
  你歌不比我歌多,郎那开口歌成河,
  担去东海都填倒,福建三年无鱼讨。
  再听女声和——
  吹破天啊吹牛仙,吹条松树直透天,
  树头能锯万丈板,树尾扛转烧三年。
  畲歌歌言意义单纯,声调粗犷悠扬,思想内涵丰富,歌情开展流畅。它散发出自然的光泽、天籁的真趣。他们在热烈的追求中,双方思想感情都表露得很够味。
  下面论述的,是我有一年“九月九”在牛角山歌会的一次见闻。
  开始,只见一群“阿表兄”手拉着手横越山道,组成一垛人墙,面对着走在他们后面的“阿表妹”唱诘问歌、赞美歌,转调又唱斗变歌——
  仙鹤出山留一留,云雀有事将你求,
  路边崖头落落脚,听我郎哥搭话头。
  “阿表妹”和——
  仙鹤出山游仙宫,身上带雨又带云,
  我要寻人描秋景,无闲与你对歌文。
  她这一回歌,男的“仙……仙……”了许久发不出声来,女的以为这下他们无歌对答了,便肩挨肩、手拉手地摇来荡去,震得手匝上的小铃铛“叮叮”作响。谁知半路上却杀出个“程咬金”来——
  仙鹤出山面带云,云雀就去请东风,
  东风吹来云雾散,赶你仙鹤走无门。
  岗面上响起了一片“回得巧”的喝彩声——
  赶我仙鹤走团团,我变阳鸟半天拦,
  我变阳鸟掏九日,晒你云雀变菜干。
  真是“棋逢对手,将遇奇才”,山坡上又响起了一片“答得妙”的拍手声。她们婷立在樟树下洋洋得意地脱下头上的斗笠扇风纳凉。男方正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一位身着中山装的阿叔公,手摸胡茬,凑到一位“阿表兄”的耳边咕噜了一下,哎!这时又从无声变有声了。
  你变阳鸟半天拦,郎做利箭万万千,
  郎学后羿射九日,那留一日照凡间。
  歌声惊动了“阿表妹”。她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即刻请教在旁的阿姆。一位女的清了清喉咙,马上和应道——
  你郎做人胆包天,敢作后羿在人间,
  我作六月龙洗井①,把你掀到九重涧。
  男方接声又起——
  把我掀到涧九重,我与玉皇谊弟兄,
  玉皇助我精宝剑,斩你孽龙像切葱。
  女方接音又盘——
  斩我玉龙像切葱,龙头吐气化清风,
  龙鳞变雨四山落,洒尽田园五谷丰。
  “阿表兄”还是抓住“阿表妹”不放——
  娘变半天云雨风,郎变官井②海底龙,
  同心与你搞“四化”,千里姻缘一线通。
  歌声所到之处,菊花黄了,稻谷熟了,“阿表妹”被“将军”了。可她们只笑不答,个个脸蛋红润得像漫岗的山茶花。
  这是畲族斗变歌,下面再介绍一下畲族谜歌。
  谜歌是采取以歌代谜、以歌射谜的创作手法,将谜面和谜底分别编成山歌,用男女对唱的形式,把科学技术寓于歌谣娱乐中,来测试对方的文化知识水平,激发人们去创造新生活。记得儿时,阿婆就常常用它来轻启我的智慧之门——
  甚物圆圆挂在天?甚物圆圆转河边?
  甚物圆圆郎头戴?甚物圆圆在姐边?
  初次,我听了这个就搔首咋舌,不知所答。当下,阿公替我解围了:
  日月圆圆挂在天,水车圆圆转河边,
  笠斗圆圆郎头戴,纺车圆圆在姐边。
  对子贴切工整,构思精巧,情趣盎然,易记易学。后来我便天天跟大人唱,内容从天文地理、花草鸟虫、历史人文到生产生活用具,应有尽有。
  八月秋风起,我跟大人进山扫落叶。阿姐手舞竹耙在天空打了一下半圆圈,一首谜歌从地皮上滚过来——
  我唱山歌来问郎,甚物细细会泅潭?
  甚物细细会织网?甚物细细会犁田?
  我肚里有东西了,就笑嘻嘻地趴在地上唱了一首答歌从草尖上飘过去——
  我唱山歌回还娘,鸭子细细会泅潭,
  蜘蛛细细会织网,牛仔细细会犁田。
  阿姐想要把我考倒,又唱——
  我唱歌言来问你,甚物无骨九重皮?
  甚物无肉皮包骨?甚物无骨骨包皮?
  我便毫不示弱地和道——
  我唱歌言回还你,荞麦无骨九重皮,
  竹笋无肉皮包骨,花生无骨骨包皮。
  完了,阿婆接声又起——
  歌言问你歌先生,绿竹为何四季青?
  黄莺为何怪会唱?从头一二讲我听。
  我正不知其然的时候,阿公顶了上去——
  歌言回还歌先生,绿竹心虚四季青,
  黄莺颈长正会唱,草木林林春来生。
  阿婆接歌便像剥竹笋似的一层层往下“剥”道——
  歌言再问歌先生,松柏心甸也挺青,
  蝉娘颈短也会唱,内中奥妙在何方?
  我仍撞阿公回歌,可他也被难住了。按照规矩,在这收获的季节,男女对歌,歌穷才尽的一方,要给赢家送去一篓硕果。可阿婆是自家人。当晚,我就给她送去一勺煮栗果,请她解答这首歌。她乐呵呵地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头以为中原没有贤人,想去别国教学。年仅七岁的项橐得知了,在途中造城,拦马截程,与他盘驳,使他回心转意,为祖国人民服务的考题。后来成了畲家的歌挡,谁也猜不透。它就是这样的难为歌手,好让大伙老老实实地去思索进取呢。
  (三)畲族民歌的传承
  畲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而且也积淀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畲歌畲谣。千百年来,畲家人用歌会友、用歌相亲、用歌育人、用歌作家训,成为“传家宝”,从而演变为“歌教”。畲族男女学歌、练歌、盘歌早已贯穿于畲族节日、祭典、劳动、休闲等日常生活中。因此,畲族民歌已经成为畲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也成为文化、政治思想教育的一种手段。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一传家宝得以传承呢?我的思考如下——
  (1)民族语言是民族歌曲的表达基础。但是,现在畲族孩子在学校中普遍接受汉语教育,在同汉族接触的过程中,语言渐渐汉化。有些城镇周边的畲族青少年,连畲语都不会讲了,更别提唱畲歌。为此,建议有关方面运用摄像、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畲族语言、歌谣、嫁娶仪俗等传统文化采集起来,整理制作成DVD光盘;编成地方乡土教材,列入民族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作为民族学校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内容;倡导畲族学生讲畲语,学畲歌,传承畲族文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前主席约翰·费罗曼耶说:“音乐使用右脑,而语言则使用左脑,两者之间的神经通路是很强的,对于孩子来说,有机会接触音乐和唱歌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对艺术的学习能够训练我们的神经通路。”①为此,我建议民族学校老师上音乐课时,也教唱畲族民歌。促使畲族学生有坚持学好畲语的使命感,使学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音乐是一种精神力量,畲族民歌亦能使人迸发出生命的火花。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曾说过:“原生态唱法是我们民族的魂,不仅音乐好听,还使我们少数民族语言能够传承下去。”②“只有拿出民族的东西,在国际上才能胜过人家”。但是,传统畲族民歌的音乐曲牌比较单调,没有多大的起伏跌宕。期望一切热心人,在保留畲族传统音乐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使畲族民歌曲调更加优美动听。
  (3)传唱畲族民歌是一种育人手段。畲族民歌的产生不但适应了畲族地区人们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与鉴赏力,也具有一曲填多词的功能。如——
  畲山出水水清凉,歌是山哈写文章,
  唱给人听人和谐,唱落田里变米粮。
  畲山出水水清冽,歌言山哈当文书,
  唱给人听人勤俭,唱落园里出番薯。
  畲山出水水清油,歌为山哈写春秋,
  唱给人听人贤惠,唱落泥里粮丰收。
  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畲族民歌的优势,取其民族文化之精髓,通过音乐教育达到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我们完全可以用“知荣辱树新风,创和谐促发展”为主题的精神食粮来陶冶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传播精神文明,达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从而使畲族民歌获得青春的活力。
  (4)请领导和全社会都来呵护畲族民歌这一“国宝”。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指出,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也要“重点保护发展”“畲族文化”。福建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畲族文化底蕴深厚,请大家都来帮助和关注畲族人举办好一年中的几个歌节。歌会一开,“漫山遍野都是对歌人群,歌声此起彼落……不输给刘三姐呢。”①在此基础上来评选“十佳传习点”、“十佳传承人”;组织畲族歌言创作大赛;召开畲族歌言理论研讨会;编辑出版《畲族民歌》、《畲族小说歌》和畲族民歌论文集;设立畲族歌言网站和旅游风景区畲族风情展演点,等等,从而进一步推动畲族民歌的繁荣与发展。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但需要政治和经济的凝聚力,而且也需要文化的凝聚力,因此,对于俗文化中有其天性优势的东西和积极的因素也是值得我们努力去开发汲取的。

附注

①《东周列国志》,第16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畲族历史与文化》,第273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③《台湾奇姓》,载《海峡都市报》2005年1月24日。 ④《畲族简史》,第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⑤娘:女性泛称。 ⑥嬲:音鸟(畲音扰),意为戏弄、纠缠或玩。 ⑦仰:望;生好;长得好看,意为美丽。 ⑧透:到。 ⑨是咋生:是怎样。此歌见2007年华安县民宗局《畲家民歌》第8页。 ① 《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第31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 《畲族历史与文化》,第114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③ 柴蔸王:大树王。 ④ 馒:借汉字记音,意为晚饭;过寮:串门。 ⑤ 岭又硬:坡度很陡。 ⑥ 卖:借汉字记音,意为不会;周:晌午。卖转周:不能及时收工,回家吃午饭。 ⑦ 山哈:畲族自称;气亏:痛苦。 ⑧ 粮饷:皇粮或公粮。 ① 贪花:指贪色。 ② 凄钱:洗钱。意为把钱倾斜倒了出去。 ① 生无型:生长的形状不好看。 ② 茶瓯:茶杯。 ③ 乌贼:墨斗鱼。 ④ 嬲歌:畲族男女对歌的俗称。 ⑤ 米筛:竹制的筛米工具。 ① 簸箕:竹制的扬米工具,亦称簸箩。 ② 讨讯:通信息。 ③ 横:横行霸道。 ① 参见《畲族历史与文化》,第113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 《福建民族》2009年第4期,第32页。 ① 表妹:女性的昵称。 ① 《诗经》,第7页,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① 《诗经》,第1页,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 《闽东畲族歌谣集成》(代序),第5页,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① 《诗经》,第157页,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 过孬:好比。 ③ 娑:畲语借汉字记音,意为她或你或我。 ① 《诗经》,第78页,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 分酸:分手。 ③ 衫旗:衣襟。 ① 《诗经》,第24页,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② 《闽东畲族歌谣集成》(代序),第10页,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③ 《闽东畲族歌谣集成》(代序),第39页,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④ 《畲族历史与文化》,第188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钱又无使烟无食:钱又没得用,香烟又没得抽。 ② 门头世事:喜事丧事亲友相赠人情债。 ③ 表兄哥:男性的昵称。 ④ 此句意为未见死人能把金钱带走,连同魂魄回归泰山。 ① 《福建省民间音乐研究》1984年10月第3期。 ① 龙洗井:指龙卷风。 ② 官井:指三都澳内海。 ① 《唱歌:健康之天然良药》,载《福州晚报》2007年5月16日。 ② 《央视第十二届青年歌手赛》,载《海峡都市报》2006年5月22日。 ① 《歌声中蕴藏着的畲族文化》,载《福建日报》2006年7月5日。

知识出处

传世畲歌

《传世畲歌》

出版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畲族民歌做了全面、系统地采录与编辑。内容丰富,保持了畲族传统特色,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畲族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人物

蓝兴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