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宁德畲族的企业家现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宁德畲族聚居区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74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宁德畲族的企业家现象
分类号: F27
页数: 13
页码: 104-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畲族的企业家现象的情况。其中包括“猴墩茶人”的商业传统、“匠师文化”的传承基因、“创新精神”的市场攻略、结语等。
关键词: 宁德市 畲族乡 企业家

内容

在21世纪畲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畲族乡村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经济能人,其中不乏畲族农民企业家。据中共宁德市委机关报《闽东日报》载,2014年,宁德(宁德市)畲族股东或以畲族股东为主创办的企业达300多家,营业收入25亿元,从业人员达1.5万人。①畲族农民成了企业家是其人生的一大飞跃,也是畲村致富的关键性过程。实践证明,畲族经济的真正崛起,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依靠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经济能人,包括畲族企业家。他们的创业带动了更多人就业,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中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有利于减轻政府就业压力。他们的创业,引领了更多人致富,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畲族村民创业,不但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通过合作创业、组建公司等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畲族村民在本地创业,促进了畲族乡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和块状经济群体的形成。畲族村民创业形成规模,有效地减轻了农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改变农村“空壳化”局面,有利于畲族的家庭稳定、畲村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以往我们在叙述畲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时,畲族企业家的经验,往往被忽视。21世纪关于畲族企业家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畲族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热点问题。
  2014年5月17日,宁德市畲族企业与企业家协会会员大会在宁德市蕉城区召开。协会通过《宁德市畲族企业诚信经营倡议书》,企业家协会要求,协会成员要增强企业创新理念,建设完善诚信体系,加强商业道德建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1914年7月,调查组对畲族企业家协会120家企业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的畲族企业包括3家钢材企业,2家汽车配件企业,7家建筑业,12家电机企业,5家广告业,3家服装业,28家农业,3家畜牧业,5家渔业,28家销售企业,2家休闲旅游业,22家贸易类企业等实体企业。结合宁德畲族经济发展史与畲族企业家的创业现状,分析21世纪畲族企业家的创业特点。
  一 “猴墩茶人”的商业传统
  “猴墩茶人”是清末民初宁德县九都猴墩畲族村茶商群体。猴墩畲族村地处宁德、福安两县交界地,据史书和畲民家族谱牒记载,畲民大量迁徙宁德始于明代。畲民雷天辟于明隆庆四年(1570)到宁德尖山大坪兴居立业。过了3年,因遭兵燹之乱,他的7个孩子,遂散处离居,各奔东西。四子雷光清于明万历元年(1573)旋游宁德九都闽坑堂的猴墩地界,他“见其山水秀丽、地土肥饶,遂卜筑焉”。①清初,两条道路修到了猴墩村。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宁德贡生叶禹为了恢复清初迁界时被毁的官道,“倡捐力辟旧路,百余年废路复睹周行,邑人竖碑以志”,官道“由六都左旋七都至铜镜又分东西二道,一右旋为东路,历福口、洋头、闽坑至福岭头,离城五十里与福安福岭塘交界。一左旋属西路,历九都、霍童等地至咸村(今周宁)。”②上述之“东路”又称“大岭”,位于猴墩村的东部。闽坑还辟有一路,位于大岭以西,并伸入宁德北腹地的更为偏远的“十二洋”,(因12个村名均冠有“洋”字,故总称“十二洋”)这一条路也穿过了猴墩村。加之,猴墩村离八都镇的霍童溪码头不到15华里,霍童溪可通向三都澳、官井洋,这条海路可达福州、广州、上海。猴墩村既得人工开凿的陆路之利又得天然形成的水路之便。清咸同年间,宁德茶叶大兴,据民国猴墩村《雷氏宗谱·序言》记载:“清咸丰、同治时,闽省大开茶局,猴墩遂为商旅辐辏之场,而五都(指宁德七都、八都、九都、十都、十一都等5都)之市集焉。”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背景给猴墩畲村茶市的形成带来了难得的契机。猴墩村乡土精英雷志波在猴墩村创办了畲族村第一家茶叶商家“雷震昌号”,他凭借自身的政治影响
  力、经济实力和个人魅力,既任猴墩村雷氏家族的族长,又任九都茶叶商会会长。他扶持堂兄弟雷志满办起了第二家茶庄,商号为“雷泰盛号”。又带动了其族亲雷成学办起了第三家“雷成学号”茶庄。随着茶叶市场的拓展,雷志波的“雷震昌号”茶庄扩展为“灿记”“庆记”茶庄,雷志满的“雷泰盛号”茶庄扩展为“满记”“祥记”茶庄。①400余人的畲族村落有5家茶庄,并都是雷氏畲民家族成员经营,他们的贸易伙伴也基本上是“畲家阵”,即以附近畲村为主的畲族茶农。这些畲族村落包括七都的漈头、高山,八都的半山、南岗、灵山,九都的九仙、后湖、柴坑、施洋、巫家山、上乌坑,赤溪的社洋、棉头石、尖山等。临近福安县甘棠、溪潭、穆阳等乡镇的畲族村落的茶叶也流向猴墩村。猴墩茶市以“畲家阵”的本民族认同感构建起了茶叶物流的社会经济网络。受猴墩茶人的影响,附近一些畲村也办起茶庄。如漈头畲村办起了“雷伏保”茶庄、中前畲村办起了“雷德庚”茶庄。同时,外地汉族茶商也来到八都,兴办了“吴兴记”“鲍乾”“顺德”“经永”等多家茶庄。民国《福建之茶》记载,宁德县共有6个茶叶初级市场,其中九都、八都两个初级市场即泛指以上的畲汉茶庄。②猴墩茶市拉动了九都、八都等地畲族村庄的规模化生产,并使地方性的民族商品经济融入了超民族的区域性经济之中。猴墩畲族茶庄属于内地茶庄,他们收购的对象主要是四邻乡村畲族茶农,由于同属“畲家阵”,彼此信任,根本无须茶贩中介代劳,因而降低了运营成本。和一般的内地茶庄一样,猴墩茶庄“资本不甚充足,多赖中心市场茶栈之货款以资周转。……其制成之茶少有直接出口者,均须运至中心市场投栈。”③每年入冬,猴墩茶庄从福州茶栈挑回一桶桶银元,每担银元重90斤(官秤),作为定金分发给畲族茶农。四乡的畲族茶农得到了定金,用于修整茶园、发展茶叶、置办年货、盖房娶亲。到了来年三春茶季,担担茶叶定期送到猴墩茶庄。茶庄将茶叶运往福州,取回余额,购回杂货。回到猴墩,卸下杂货,备足资金,好让茶农索取。一般一个来回需一旬时间。资金循环,从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百年如一日,畲族茶农—猴墩茶庄—福州茶栈,三者所构成的经销网络,相互默契,合作共赢,信用的链条不曾中断。猴墩茶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却能始终如一、长盛不衰。究其原因,在于猴墩茶市全靠方园数十里的畲族乡村支撑,这个与众不同的茶市运营模式,是在畲民家族伦理的支配之下推进的,商业法则的真空由本家族的同心和本民族的协力来填补。猴墩茶市的主体是由畲族茶商与畲村茶农构成,这个特殊的农商结合经济群体,在宁德县九都茶叶初级市场中,以家族文化的壁垒,杜绝了商场上的失信、瞒骗和讹诈等弊病,并以极端传统的社会诚信与贸易取予的基本规则,与福州中心市场的有关茶栈缔结了稳定的经济联盟,这种独树一帜的市场优势是清末民初其他茶叶市场根本无法达到的。“猴墩茶人”成功的秘诀在于:
  其一,猴墩茶市是初级茶叶专业市场,最贴近茶区与茶农,其交易伙伴以“畲家阵”为主体,广大的畲族村落是维护猴墩茶市经济正常运行的稳定基础和坚强后盾。从猴墩茶市,我们看到了今天“公司加农户”的雏形。其二,猴墩茶人具备亦农亦商的身份,他们既熟悉茶叶种植与制作的全过程,对货品质量的优劣有着较强的鉴别力,又熟悉茶叶初级市场的运行规则,还具备富有创意的运营本领。因此,在猴墩茶市的茶叶交易中不会出现重大的失误。其三,猴墩茶市成功的关键还需要一批乡土精英与经济能人,如雷志波、雷志漛等人,他们不仅具有商品意识、商人素质,而且还具有社会公信度,能够主导并掌控整个茶叶初级市场的运行。其四,猴墩茶市具有地理方位的优势与水陆两便的运输条件,在宁德茶市兴起时,他们抢到了先机。其五,猴墩茶市与福州茶叶中心市场(福州茶栈)对接,在产、购、运、销的全过程中,“九都等地茶农—猴墩茶市—福州茶栈”三者构建了稳定的经济网络,他们按照产销规则与商业信用,各行其是,各获其利,他们的经济活动暗合了现代社会资本理论,测量现代社会资本运行的三个指标便是“信任、规范与网络”。所不同的是,猴墩茶市的信任度不仅建立在畲民的族规家范上,以“畲家阵”为主体的畲族茶农的同心协力是更为重要的砝码。民族意识与家族道德融为一体,“民族—家族”的经济伦理精神,虽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在封建时代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却能够独放异彩。其六,猴墩茶市主要经营绿茶,绿茶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不如红茶,但内销省内外却有绝对优势,因此,不容易受到国际茶叶市场风波的干扰。初级市场的利润空间不如中心市场大,但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小,因此,猴墩茶人农商并举,持筹握算,细水长流,家道还是会逐步殷实,其经商之路也能够走得较远。总之,猴墩茶人在留下历史记忆的同时也留下了精神遗产,在当下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①“猴墩茶人”给予当代畲家人的历史遗产是畲族商人群体之兴盛,需得天地之利,因地制宜,顺应市场,掌握商机,抱团诚信。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最早意识到市场经济的就是与“猴墩茶人”家族有关的茶人后代,福安县甘棠镇北山畲族村的蓝姓年轻人。他在104国道的甘棠沿线,创办了民族茶厂。民族茶厂初办阶段,得到了福建省民委的政策、资金的扶持,并作为宁德畲族地区畲族农民创业的典型而受到许多部门的关注。后来由于对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规律与法则缺乏正确判断,朴素单纯的诚信无法抵御残酷的市场变幻,盲目扩张,产品积压,资金链断裂,几经沉浮,宁德第一个畲族企业最终破产了。经过时间的历练,21世纪的宁德畲族经济能人便成熟得多。他们所从事的茶业,在宁德畲族农业经济中仍然占有最大的比重。猴墩畲族村雷姓族人借助当年雷志波的商号,成立蕉城区震昌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茶叶与茶叶有机肥经销。当下宁德从事与茶业经济上游、中游、下游生产环节相关的畲族茶业公司与畲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共有208家。其中具有较大经济实力与影响力的畲族茶叶企业有5家。茶叶生产仍然是宁德畲族农业经济的主业,从事茶叶种植与经销者,更是不计其数。在我们调查的企业中,畲族企业家都把企业经营的诚信视为生命。正像宁德畲族企业家《宁德市畲族企业诚信经营倡议书》所说的:诚信是“畲族同胞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基本理念,企业作为建设社会信用的重要方面,是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倡导畲族企业提高诚信经营意识,促进畲族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二 “匠师文化”的传承基因
  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畲族企业家对“样式雷”津津乐道。他们认为,宁德畲族企业家所具备的建筑、裁缝等技术水平都得诸“样式雷”的灵气。“样式雷”是清代负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建筑世家,因长期掌管样式房而得名,样式房是指清代宫廷建筑设计的基层单位,是清廷内务府中负责宫室、苑囿、陵墓等修造的工程部。当下,中国世界遗产的建筑设计中有1/5出自雷氏家族。自始祖雷发达(字明所,江西建昌人)起,家族7代世袭清朝样式房掌案。2007年,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样式雷”祖籍在江西省永修县梅棠镇新庄畲族雷家村。经过调研,江西省民族宗教局将“样式雷”的后人定为畲族。虽然,“样式雷”与宁德畲族企业家未必有关联,但是,我们知道,畲族企业家所具有的“匠师文化”却是一脉相承的。
  在宁德建筑行业中有大量的畲族建筑工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与坂中畲族乡的建筑技术工人中畲族村民占有较大比例。康厝畲族乡凤洋畲族村,住着钟姓畲民。该村被称为“百艺村”,村里人所从事的行业几乎覆盖了传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该村特别拥有实力雄厚的建筑人才,当年他们成了康厝建筑公司的中坚力量。从图纸设计、施工监理、技术员到最基层的泥木工匠,几乎都有凤洋畲族村村民。早在1966年康厝乡成立建筑修缮队4个核心成员中,凤洋钟姓畲民就占2人;1970年修缮队改为建筑队,共15人,凤洋畲民占2/3;1975年建筑队改为建筑社,畲汉人员各占一半。1980年更名为康厝建筑公司,人员扩充,长潭、金斗洋等畲族村民参与其中,1990年公司在册人员40人,畲汉各占一半,其中泥木工人有70%畲民。2000年在册人员50人,畲族人员占40%。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筑公司是宁德盛极一时的乡镇企业,长期活跃于闽北建阳一带。后来,公司回到家乡承建福安县委、县政府大楼。当时,康厝建筑公司承担福安机关单位1/3建筑项目的建设业务。公司还承建了福安最早的居民商品房安居工程的项目。2011年公司改制,更名宁德康华建筑有限公司,资产2000万元,共有10个股东,其中畲族有2人,分别来自凤洋、金斗洋畲族村。原来公司的畲族高层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到其他建筑企业就职,如钟建章就任福建环宇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现在,凤洋畲村每年输出劳动力仍然多达600多人,而且主要从事建筑业技术工作。我们这次调查的畲族企业家中从事建筑业,以及装修与家具行业者。如福建艺达木业有限公司是“规上企业”,其董事长是钟姓畲族。宁德市钦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其董事长是雷姓畲族。福建衡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其董事长是钟姓畲族。他们都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还兼任宁德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畲族服装、服饰的制作是流传至今的一种传统技艺,畲族服装、服饰的制作都是由男性技师完成。畲族裁缝师傅大都是半工半农,极个别人是全年外出。他们都是农忙在家务农,农闲时走村制衣。畲族谚语中所谓的“男绣女不绣”,即指整个绣花过程均由男性师傅完成。他们精通女性上衣、裙子的装饰性绣花工艺。制衣师傅的服饰图案设计很少有预设纸样,仅依靠自己长年的技艺积累,随心所欲,即兴完成。绣线的选择以及捻线、叠边、扣绣等都富有民族特色。畲族服装服饰手艺的传承主要是在父子、叔侄之间。传承过程十分严格,不徇私情。据凤洋村传统制衣技师回忆,清代之前凤翔畲族服装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情况不详,仅知道在民国时期村里出了钟廷如、钟章弟、钟伏进、钟顺松、钟石轩等五位制衣技师,当年他们曾被誉为“制衣五杰”,是宁德畲族“福安装”制作的代表性人物。除了为本村人制衣外,他们长年在外,靠自身手艺赢得各地畲族村民的信任。他们制作的服装服饰覆盖宁德东北部的长溪流域,包括寿宁、周宁、福安、宁德(今蕉城区)等县的畲族村落。在“制衣五杰”中,钟廷如支系传承范围最广,传承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至今已传承了四代,民国时期第一代传人钟廷如,民国时期第二代传人钟祥春,新中国时期第三代传人钟章生,新中国时期第四代传人钟锐金、钟玉其、钟石全、钟伏龙等。第三代健在的钟章生是其中佼佼者,他生于1939年,17岁开始学艺,师从其叔父钟祥春,因勤奋好学,不到3年就出艺。20岁后,他走南闯北,已然成为闻名遐迩的凤翔畲族服装服饰师傅。小至烟袋,大至蚊帐,精巧至衣饰花纹,繁复至女性婚礼服装服饰。“福安装”的所有服装服饰他都得心应手,他坚守传统,技术精湛、全面。形成了完整的与众不同的制作程序与技巧,并具有完善的制衣技艺传承体系。钟章生目前收4个徒弟。钟伏进的第三代传人钟志金,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族服装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其有关民族服装的研究性著作“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系列教材”《民族文化与时尚服装设计》(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教材。①宁德市各级政府正深入实地调研,总结畲族裁缝的制作技艺,寻找出色的畲族传统制衣人,并以此申报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畲族企业家创办畲族服装、服饰公司,主要以标准化生产畲族服装、服饰。其市场定向是宁德、浙南、浙西南畲族聚居区。公司除了制作用于畲族妇女出嫁的嫁衣等传统样式外,还出产两种形态成品:其一是舞台表演过程中所穿戴的,面料轻盈且艺术夸张的“舞台装”,其二是色彩明快、图案简约的“职业装”,如民族中小学的校服、民族酒店的制服,以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地公务员上班时的工装。主要代表有在宁德畲族企业家理事会中福安市桂梅畲族服装设计与制作中心的法人代表钟姓畲族;福鼎市金凤畲族服饰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蓝姓畲族。
  三 “创新精神”的市场攻略
  宁德畲族企业家在市场进取过程中,他们有着先天的不足之处,如资本金不足、社会资本欠缺、见识不广、信息不灵、交通不便、文化程度偏低等,这些都是创业之初的致命点。他们在创业的初始阶段总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在我们调查的企业家中,许多人都有外出打工的经历,他们在外多年,积累智慧、积累资金、积累经验、积累信息、积累资源,同时不仅具备艰苦创业、苦心经营、勇于冒险、敢闯市场的品质,还具备不可或缺、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 Schumpeter)认为,所谓“创新”(Innovation)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等。从我们的调查中,成功的畲族企业家都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的创新品格。这种创新,往往是各种创新要素的组合,而创新意识的获取是他们在长期自我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见闻启示和灵感妙想等。
  (一)资源配置创新
  宁德有着丰富的山水海岛等自然资源,为有着经济敏感力的畲族企业家的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善于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为我所用,借助自然资源之力创办富有特色的民族企业。如利用福安赛岐港航运水道的便捷与宁德水力发电能源的丰沛,畲族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钟荣善等人在福安赛岐开发区创办了福华轧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钢铁生产、科研、贸易、物流于一体现代化高新企业,凭借天然的地理条件优势,造就了快速配货、发货的物流体系。公司成立于1998年,已发展成为福建省最具竞争力的民营钢铁企业之一。占地面积约300亩,拥有固定资产6亿元,打造了3大生产车间,4条生产线。生产螺纹钢为主导的多品种、多规格钢材,产品畅销于福建、浙江、广东、海南等地,该公司是福安“规上企业”。其妹妹钟荣英为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于2010年11月创办了福安市华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公司也是位于赛岐经济开发区,其金属制品也受到市场青睐。畲族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蓝金花,与丈夫雷廷生在福清市打工10年后回乡创业,他们借助家乡福鼎市太姥山镇(秦屿镇)财堡村地处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风景名胜区山脚下的地理位置,以及温福铁路线穿越全境,太姥山动车站就设在该村的特点,创办了福鼎市太姥绿野山庄休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300万元,建设宾馆、游泳池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接待来太姥山旅游的游客。企业家协会会长钟乃荣,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大林畲族村人。创办福安市健龙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于2006年将公司厂房建在自己家乡大林畲族村,投资600万元,占地100亩。工厂吸纳了10余个男女村民。该企业是外向型“规上企业”,产品远销美国、欧洲等汽车配件市场。
  (二)生产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技术创新主要有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种类型。畲族企业家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制造工艺上,他们的产品虽然没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是产品的制造工艺好,具备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即他们在创新实践中,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过程中是务实的,也是成功的。如福安市健龙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生产空气滤清器系列产品,其科技含量不高,但是工艺要求很高。公司目前有26项发明专利,其中外观型专利8项,实用型专利18项。其产品在美国占有20%的市场份额,曾经高达30%的市场份额。协会常务副会长钟永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白岩下畲族村人,为怡嘉(福建)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于200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曾在上海外资、台资企业上班,又当过福光(香港)电子有限公司驻上海办事处副总。自主创业后,创造了“康尔达”牌按摩器系列产品,有43项发明专利,其中实用型专利30项,外观型专利13项。产品远销秘鲁等南美国家、德国等欧洲国家。
  (三)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延续和深入。产品创新却不限于技术创新,因为新材料、新工艺、现有技术的组合和新应用都可以实现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可以增加获利的机会,降低市场风险,形成新的增长点。宁德畲族企业家的产品创新,主要表现在对产品创新信息的获取与利用上。宁德畲族企业家意识到,开发新产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核心竞争力,这样在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公司也可用核心竞争力去创造更多的顾客和市场,实现公司的盈利,从而使企业持续发展。产品创新有利于公司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蓬勃向上的创新氛围,从而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如宁德常富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畲族蓝慈富于2005年在一家酒店建筑工地上偶然见到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加气砖”,“加气砖”不仅质轻,还具有保温、隔热、隔音、抗震、环保、节能等优点。“加气砖”的最大优势就是原料来源非常广泛,矿渣、粉煤灰和煤矸石等都是做加气混凝土的原材料。在2007年宁德“616”招商节上,宁德常富建材有限公司以项目投资的“加气砖”,填补了宁德新型建筑材料的空白。创业伊始,蓝慈富任命侄儿蓝文耀为厂长,负责具体的经营管理。年轻人毕业于福州大学电气系,已有多年工作经验。2007年6月,宁德常富建材有限公司破土动工,2008年6月竣工投产。产品随之源源不断进入市场,常富的产品在蕉城区建筑材料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90%以上。宁德万达广场、秦屿核电厂、宁德学院、宁德保障性住房等重点工程选用和采购的都是常富生产的“加气砖”。产品还销往宁德其他县市。如霞浦誉美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畲族蓝清斌在闽南打工10年,一直当服装行业车工。回乡创业之初,主要缝制16岁到60岁的男女各类马甲,因为工艺精湛,材料精良,销路很好,在霞浦全县销售量达10万多件。2007年福建服装业不景气,马甲销路不畅。通过外贸系统,改制布艺收纳箱系列,远销欧美各国。新产品带来了企业的生机,2010年以后每年产值一千多万,目前有工人70多人,其中40%是畲族,在管理阶层中更是有70%的畲族人。如福安市健龙汽配有限公司在制造空气滤清器有着广阔欧美市场前景时,又尝试生产新产品,即轿车系列水箱。水箱是易耗品,美国、欧洲一般两年换一个水箱。他们在临近福安社口镇的寿宁县武曲乡办分厂,专门生产轿车系列水箱。经过几年实践,终获成功,为了便于管理,将分厂搬回了坂中畲族乡大林畲族村总部,并购置了设备,进行批量生产,一年有千万元的海外订单。畲族企业家协会会长钟奶荣说:“产品是通过物流配送的,一年花在物流上费用几十万元。
  去年产值3000多万元,是特殊的一年,纯利润10%是有的。新产品有12%—13%利润。产品主要是轿车空气滤清器,这一年里,我们也淘汰一部分旧产品。”
  (四)营销创新
  畲族企业家与所有的企业家一样,要直面变幻不定的市场。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是必须树立市场决定一切的经营理念。畲族企业家协会会长钟奶荣说:“市场创新很重要,市场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两个最关键的事。”而新型的市场营销模式的确立是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根据企业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制定市场操作规范,完善运营机制,重点围绕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激发营销队伍的创造性来开展科学营销,已然成为畲族企业家的共识。宁德发展稳定、效益良好的畲族企业都有比较得当的营销途径。畲族企业家营销途径有三种:
  1.网络营销。互联网络是一种功能最强大的营销工具,由于网络营销同时兼具渠道、促销、电子交易、互动顾客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分析与提供的多种功能。引起了宁德畲族企业家的兴趣,他们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互联网营销业务。福安市电子商务首屈一指的畲汉企业家是钟永华、吴双金畲族两兄弟,他们主要从事按摩器生产、销售,他们分别是怡嘉(福建)电子有限公司、福安市康尔达电器厂法人代表和福安市乐尔康电子有限公司、福建省掏享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福安市康尔达电器厂成立于2006年,怡嘉(福建)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均使用“康尔达”品牌,原来做地面商务,2010年开始从事电子商务。国内市场总部从福安搬到上海,海外市场总部在广东深圳,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并有了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年营业额400万美金。工作人员由7人扩大到63人。2013年营业额1.3亿元,2014年1.17亿元。2013年创税300多万元,2014年200多万元。福安市乐尔康电子有限公司创建于2005年,福建省掏享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立于2007年。是专业研发、生产、销售保健按摩类电子产品的生产型企业。与客户开展OEM和ODM业务合作。电商国际部设在浙江宁波,国内部设在福安秦溪洋工业区。公司员工40人。年出口额5000万元,总销售额1亿元。
  2.绿色营销。即指企业在充分意识到社会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给予充分关注的一种经营方式。如霞浦高山野茶业有限公司创立于2005年,是具有民族特色并提倡绿色营销的茶企,是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在福建省优质茶产区柏洋乡洋里村种植生态茶园2000余亩,福鼎白茶种植基地500多亩,建设现代化加工基地10000多平方米。公司继承了畲族传统的人工、天然制茶工艺,并结合现代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产品通过国家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公司先后与“中华畲族文化研究与慈善基金会”“福建农林大学茶学院”等单位合作,提高自身的茶叶种植、生产水平,吸收先进的现代茶叶技术,2009年公司对传统红茶、白茶加工工艺进行改造,研发出“畲霞红”“畲香雪”等红茶、白茶。2012年公司更名为“福建高山野茶业有限公司”,扩建茶园面积4000余亩,大幅提高茶叶产量。在北京、山西、浙江等地开设加盟店,在保证茶叶质量的前提下,扩大经营范围。2013年,“畲霞红”和“畲香雪”获得福建省农业厅颁布的“优质茶”称号。
  四 结语
  20世纪90年代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很重视畲族地区科技骨干与经济能人的培养,他说:“要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封闭、单一的自然经济状态,向商品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今后扶贫资金要重点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扶持他们兴办乡、村两级经济实体,增强民族地区经济的‘造血功能’。要提倡科技扶贫,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和能人,让畲族群众掌握一些实用技术。”①
  120个的宁德畲族企业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中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占75%,大专以上的仅占6.67%。女性占7.5%。“70”后出生的占74.16%。他们大多出身于畲族乡村。许多人有着5—10年的外出打工经历。他们眼光独特,敢于冒险,努力改变原有的面貌,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市场博弈中,抓住机遇,务实创新,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逐渐摆脱昔日个体户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滚动发展,不断扩大企业规模,逐步建立现代化经营模式,展示着无限的活力和能量。这些畲族企业家的出现是21世纪畲族经济发展史中的新事物、新动向。
  宁德畲族企业家的涌现,有着特定的政策背景与经济背景。《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的颁布,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的实施,宁德电机电器行业、按摩器行业的崛起,包括功夫茶、绿茶、白茶等茶业的发展等,都为畲族企业家的创业提供了契机。他们在自我择业中找到了自身的位置,寻找适合自己的商机。他们也依靠自身的正能量开展了电子商务、建立外向型企业,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同时,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仍然大量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开发,推广绿色、生态、高优的农业产品。畲族乡村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存在为畲族企业家的转化埋下了伏笔,而且,有一些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成员已经具备了企业家的潜质。实践证明,宁德畲族企业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民族工作中,当我们在讨论对民族乡村的经济投入,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时,宁德畲族企业家已自觉与不自觉地践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探索出一条民族发展的新路。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吸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由于畲族企业家自身的劣势,如文化程度低、信息渠道闭塞、资金来源匮乏等制约因素,他们的创业之路较之一般人更为艰难。因此,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理解他们,扶持他们,为他们的创业铺平道路。宁德畲族企业是全省少数民族经济体系的命运共同体,是宣传和展示“海西”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宁德畲族企业家理应得到重视与关怀。希望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畅通融资渠道,确保宁德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为少数民族企业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让他们得到更大、更好、更顺利的发展。

附注

①《宁德日报》2014年5月20日第1版。 ①《雷氏宗谱》,《源流谱序》,民国16年(1927)。 ②清乾隆《宁德县志》卷2,《建置志·道路》。 ①参见蓝纯干主编《宁德市畲族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②唐永基、魏德端:《福建之茶》,福建省政府统计处,民国30年(1941)版,第241页。 ③同上书,第195页。 ①参见蓝炯熹《近代宁德一个畲族村落的茶叶商帮(1874—1927)》,载《宁德师专学报》2008年第1期,第40—48页。 ①参见刘冬《新考工记:福安市凤翔畲族服装服饰技艺》,载《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10—14页。 ①习近平:《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九八九年六月),载《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0—121页。

知识出处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宁德畲族聚居区卷/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宁德畲族聚居区卷/》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对21世纪以来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区的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宗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其发展作出了评价。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