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东畲族乡村挂钩帮扶起动与发展阶段(1998—2008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宁德畲族聚居区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722
颗粒名称: (一)闽东畲族乡村挂钩帮扶起动与发展阶段(1998—2008年)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5
页码: 34-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挂钩帮扶政策在闽东畲族乡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包括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有利因素,加快了畲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增强了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但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规范性、政府与市场功能职责不清、缺乏评估和跟踪管理等。应从制度设计、政府和市场职责分工、评估和跟踪管理等方面加以改进,同时加大财政挂钩帮扶资金投入。
关键词: 宁德市 畲族乡村 挂钩帮扶

内容

省政府、宁德市及福安、霞浦、福鼎等各级政府首先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并逐步形成挂钩帮扶民族乡村的工作网络。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接受《中国民族报》记者采访时说:“宁德地区的一个传统是第一把手挂点民族乡,帮助乡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并以此为典型,总结经验,推动整个地区的民族工作。我当时挂点的乡是福安坂中乡,是典型的畲乡。通过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我感到,民族地区的发展,要把经济摆在首要的位置。解决这个关键是要找准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子。要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不做不见效益、劳民伤财的事情。”①每年,宁德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议都专题研究民族工作,研究如何实施民族地区和全市同步发展。他们还采取“两挂钩一扶持”的帮扶模式:领导挂钩——市级领导挂钩少数民族乡镇,县级领导挂钩村,帮助民族乡村发展经济;单位挂钩——联系省直单位挂钩民族乡,组织市直单位挂钩民族村,安排县直单位挂钩自然村;一帮一扶持——组织干部与民族乡村贫困户采取一帮一。①
  在闽东畲族乡村经济发展进程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是重要的基础性平台。恶劣的自然条件、偏远的地理位置,加之历史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由于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特性,民族乡村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有赖于各省直部门及沿海发达地区的投入,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小康建设构建坚实的基础性平台。此外,闽东畲族山区,科学、教育、卫生事业落后,技术水平低,劳动者的素质差,也构成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小康建设的进程中重要的障碍和瓶颈。在挂钩帮扶民族乡村最初的十年间,福建省直及沿海发达地区各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倾斜扶持民族乡村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对涉及闽东畲族乡的道路、电力、水利、教育等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的安排上,主动给予闽东畲族乡村更多的优惠政策、更大的倾斜力度。与此同时,一些帮扶单位还因地制宜,帮助民族乡村发展经济。通过挂钩帮扶,帮扶单位为闽东畲族乡村援建了多所学校、卫生院,敬老院、福利院、文化站、幼儿园、托儿所,逐步提高了畲族乡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据统计,1998年至2009年,省、沿海发达县(市、区),市直部门单位挂钩帮扶民族乡、村,帮扶项目577个、资金8312.77万元。全市9个民族乡和235个民族村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214个村通电视,占91.1%;233个村实施道路硬化,硬化总里程1037公里;155个民族村通自来水;实施‘万户搬迁造福工程’,全市少数民族村已搬迁8554户、38744人。②”
  案例1:金涵畲族乡位于宁德市城郊,耕地面积0.96万亩,林地面积7.24万亩。挂钩单位省文化厅投入资金8万元(1998年至1999年),省统计局投入资金52万元(2000年至2005年),省农业厅投入资金123万元(2006年至2008年),南安市投入资金125万元(1998年至2008年),总计投入资金308万元,修建了琼堂村小学,金涵中心小学南安楼,金涵村自来水工程,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乡畜牧兽医站、修复水利设施,建立茶叶加工、蜜柚专业协会,开发畲族风情旅游等项目。同时,帮扶单位还结合金涵的产业特点,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小分队进村入户,提供生产、销售服务。在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金涵乡把“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全乡共发展各类民营企业93家,其中上亿元企业4家。
  案例2:坂中畲族乡地处福安市郊区,全乡总人口2.4万人,是宁德市畲族人口最集中的乡镇。挂钩单位省科技厅投入资金175万元(1998年至2008年);福州市马尾区投入资金170万元(1998年至2008年),总计投入资金345万元,建成和安民族寄宿制小学、松潭小学、坑下小学和长汀小学的新教学楼,建设了中心校的综合楼、校园绿化美化和配套设施,完善了中心校省级达标新图书馆、多媒体室、电脑室,捐赠图书5000多册,计算机20台;完成长汀、坑下防洪堤岸一期修建工程,修复防洪堤岸1000多米;先后牵线搭桥产业项目28项,同时扶持了该乡“蔬菜新品种引进栽培推广及配套技术研究”“橄榄矮化、密植、早结、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示范区建设”等11个科技扶贫项目。
  案例3:穆云畲族乡地处福安市西部,是个以种植业为主的乡镇。挂钩单位省发改委投入资金625万元(1998年至2005年);省经贸委投入资金120万元(2006年至2008年);福州市仓山区投入资金62万元(1998年至2008年),总计投入资金807万元。重点扶持水蜜桃、刺葡萄、茶叶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扶持水蜜桃育苗基地、生态茶叶基地、重点旱片治理工程、无公害技术产业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完成了贵洋、桥溪等19个行政村的村道硬化,对桂林官头坝等10多条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改造,修复了虎头坝的主体工程。同时,新建了隆坪等6所小学的校舍及附属设施;建成学生宿舍楼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解决了寄宿生住宿难和洗浴难问题。并帮助竹洲山、高岭等10个民族村造福搬迁。
  案例4:康厝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自然资源丰富,富有畲族文化底蕴。挂钩单位省教育厅投入资金180万元(1998年至2005年);省水利厅投入资金203万元(2006年至2008年);长乐市投入资金90万元(1998年至2008年),总计投入资金473万元。先后完成农村公路硬化,完成了竹沃、彭洋、高台等7个村人饮工程,解决了5000多人安全饮水问题,先后修复修建象地北岸防洪堤坝、东山防洪堤坝、施洋防洪堤坝105米、岭尾村拦河导水坝170米、岭尾村前防洪护堤,清理岭尾溪河床,修复红坪村灌溉水利、东山村引水蓄水池、洋溪电灌站,建设岭尾护岸护坡,完成象地、岭尾村封禁治理150公顷,支持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建立了葡萄沟基地。
  案例5:硖门畲族乡位于福鼎市东南部,全乡海岸线13公里,近海深水浅水养殖面积1.8万亩,滩涂养殖面积8000多亩。挂钩单位省农办投入资金150万元(1998年至今);福清市投入资金128万元(1998年至今)。总计投入资金278万元。挂钩帮扶单位积极帮助该乡发展蓝色产业带,在沿海搞浅海滩涂综合利用,建立了文渡大弹涂鱼国家级示范基地。优先安排造福工程指标,对45个自然村进行了整村搬迁,先后形成了民族街、永和、葫芦墩等规模较大的“造福工程”聚居新村。在教育帮扶上,兴建了瑞云民族小学“福清楼”,硖门初级中学师生食堂和学校操场、图书馆等设施。
  案例6:盐田畲族乡位于霞浦县西部,耕地1.44万亩,浅海滩涂10.8万亩,海岸线长27公里,素有霞浦“西大门”之称。挂钩单位省民政厅投入资金367万元(1998年至2005年),省国土资源厅投入资金110万元(2006年至2008年);晋江市投入资金205万元(1998年至2008年),总计投入资金682万元。先后完成了西胜民族小学、盐田中学、盐田中心小学改扩建工程,申斗铁索桥,村道水泥硬化,里马渡改桥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完成中坝、南塘等六个行政村的村道水泥硬化补助和南沃海堤除险加固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为盐田乡经济社会事业注入了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案例7:崇儒畲族乡位于霞浦县西北部,是个典型的山区乡。挂钩单位省财政厅投入资金600万元(1998年至2008年),石狮市投入资金105万元(1998年至2008年),总计投入资金705万元,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绿竹生产;建立了绿竹示范基地、速生林生产基地、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青草药生产基地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五个基地。与此同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进一批乡镇企业落户该乡,并相继投入生产。实施了村级道路硬化工程,修复了十多条农田水利设施,兴建了明才希望小学教学楼和中学寄宿生宿舍楼,并为中学和学区各配50台电脑,为乡卫生院和17个村卫生所、20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
  案例8:水门畲族乡位于霞浦县东北部,距高速公路10公里。帮扶单位省广电局投入资金107万元(1998年至2005年);省发改委投入资金265万元(2006年至2008年);泉州市鲤城区投入资金256万元(1998年至2008年),总计投入资金628万元帮助建设乡供水工程、修建小学校舍、帮助村道硬化,完善乡域路网建设,支持卫生院、文化站改造,资助设立了乡教育基金会,赠送有线电视器材,支持乡广播电视综合楼、乡政府局域网、乡村无线电视联网和无线覆盖工程的建设。挂钩单位还因地制宜,协助该乡发展万亩无公害茶叶,培养了一批技术能人、致富能手,促进了畲乡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闽东的挂钩帮扶工作已深入考察并延伸至民族村这一基层单元,加强了对民族村经济发展的规划与直接指导。自2007年起宁德市实施了市直单位挂钩帮扶民族村计划,并下发通知,要求各挂钩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同时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科级干部具体负责,每月进村入户不少于一次,了解挂钩村发展情况,支持、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各县(市、区)也要指定一名处级领导负责联络市直挂钩单位,协调县(市、区)有关部门配合市直挂钩单位开展帮扶工作,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优先安排,并组织开展与民族村结对子活动。通知还要求各挂钩单位要发挥优势,帮助民族村制订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民族村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各挂钩单位每年年底作一次总结报送市府办,市民宗局要加强帮扶工作的协调、指导,适时召开帮扶工作会议,交流通报工作开展情况。

知识出处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宁德畲族聚居区卷/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宁德畲族聚居区卷/》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对21世纪以来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区的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宗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其发展作出了评价。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金涵畲族乡
相关地名
坂中畲族乡
相关地名
穆云畲族乡
相关地名
康厝畲族乡
相关地名
硖门畲族乡
相关地名
盐田畲族乡
相关地名
崇儒畲族乡
相关地名
水门畲族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