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畲族调查研究的历史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宁德畲族聚居区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708
颗粒名称: 二 畲族调查研究的历史回顾
分类号: K288.3
页数: 6
页码: 8-1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代到新中国时期,对畲族进行调查研究和田野工作的历史过程。从清代开始,许多地方志书对当地畲族进行了记载,民国时期许多学者开始关注畲民聚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畲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 宁德市 畲族 调查研究

内容

(一)清代的畲民调查
  关于畲民的田野调查始于清代,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许多地方志书里对当地畲民有详略不一的记载。其中较有价值的是乾隆朝处州府青田县令吴楚椿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撰的《畲民考》,这是现存的第一篇地方行政主官亲书的畲民调查文献,该文刊载于他主修的《续青田县志》中。在《畲民考》中,吴楚椿介绍了畲民的族源来历、生存处境等,他对畲民读书考试问题,表示了特别的关注,认为:“阻其上进之阶,是草野之横议也。”①另者是刊载于清乾隆十四年(1748)《汀州府志》的长汀贡生范绍质的《〓民纪略》,该文较为详尽、生动地记载了明清时期福建畲民的社会生活,包括畲民居住环境、社会制度、体貌特征、服饰穿戴、姓氏构成、婚姻状况、信仰葬制、民风习俗、耕作行猎、物产贸易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虹口顺成书局出版的《畲客风俗》被认为是第一部以现代社会调查实录方法对畲民风俗生活的“〓轩之采”,作者为浙江云和人魏兰(笔名:浮云)。专著内容包括畲民起源、分布、迁徙、耕作、祭祖、婚嫁、饮食、服饰、伦理、信仰、语言、歌谣等。
  (二)民国时期的畲民调查研究
  民国初年,许多著名的学者开始关注位于南中国的畲民聚落。1920年7月,我国植物学先驱者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胡先骕前往浙江东部采集植物标本,同时调查了当地畲民,并作《浙江温州处州间土民畲客述略》,载1922年《科学》杂志第7卷。北京大学教授沈作乾先后作《畲民调查记》《括苍畲民调查记》分别刊载于1924年《东方杂志》第21卷第7号和1925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1卷,第4—5期。福州协和大学董作宾作《说“畲”》《畲语十八名》《福建畲民考略》分别刊载于1926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1卷、第2卷和192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集刊》第1集第2期。中山大学中文系钟敬文作《惠阳輋仔山苗民的调查》刊于1926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集刊》第1集第6期。1929年夏天,同济大学教授、德国学者史图博(A.StUbel)和他的学生李化民赴浙江省景宁县敕木山调查。《敕木山畲民调查记》报告德文版刊于1931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第6号。该书是西方学者第一次以人类学视角对浙江畲民的全面考察,著作中作者阐明了调查动机,认为:“研究这个特殊的民族有多方面的重要性。以前,关于福建和浙江土人的情况,还是比较不为人所熟悉的。而这少量的材料,又是散见于简短的、往往难以弄到的报告中。这种土人居住地,多半还根本没有被从事民族学研究的旅行家访问过。再则,这些当初从南方迁来的居民的遗族,在文化史的意义上毫无疑问是值得注意的。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伟大的、比较统一的华南民族是由许多不同的民族混合形成的。这一同化过程,如今还在进行。旧的风俗和服装,原始的性格特征和原始的宗教,这是一个方面;汉人的农业经济和土著居民的农业经济,几乎没有区别,这是另一方面。这里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一个机会来抓住华南原始民族最终形成中华民族一部分的一个发展阶段。”该书内容丰富,包括:畲民称谓、浙江畲民分布、聚落特点、服装服饰、农业经济、食物饮料、身体特征、健康状况、民族性格、社会生活、畲汉关系等。20世纪30年代,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林耀华在闽东山区调查,作《闽境僻壤中苗夷现状》载1937年2月3日《益世报》。福州协和大学翁绍耳在童年生活过的福州郊区调查,作《福州北岭黄土岗特种部族人民生活》和《福州北岭黄土岗畲民生产概况》,分别载于1939年《福建文化》第27期与《协大农报》第1卷第4期。同时,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热心于提倡民族学的研究,中研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原计划在1932年“赴北满调查鄂伦春人及索伦(鄂温克)人,自‘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失陷,事实上已不能进行”,于是改为调查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族。①民族学组研究员凌纯声在浙江丽水调查畲族,先后作《浙南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分别载于1939年《人类学集刊》第1卷第2期与1947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福建学院副教授傅衣凌作《福建畲姓考》,刊于1944年《福建文化》第2卷第1期。
  (三)新中国的畲族调查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作十分重视,各级政府多次组织专门调查组深入畲族乡村,开展畲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1952年7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畲族福安县仙岭洋调查情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第一份社会调查资料,这份资料对福安仙岭洋村畲族迁徙历史、生活习俗作了简要叙述,着重调查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畲民政治地位、生活水平,阐述了畲民族称问题,反映了畲族群众的要求,包括办学校与合作社,以及民族管理机构等。从1953年至1982年中央开展了规模较大的畲族调查:
  (1)1953年,全国人大民委与中央民委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中央派出全国畲族识别调查小组,施联朱为组长。在福建、浙江两省省委统战部、民政厅配合下,调查小组赴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漳平县山羊隔、上杭县庐丰和浙江省景宁县东衕等畲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民族识别调查。编写《浙江景宁县东衕畲族调查报告》《福建罗源县八井畲族调查报告》《福建漳平县山羊隔畲族调查报告》和《福建上杭县庐丰畲族调查报告》。根据此次民族识别调查,为确定畲族是单一少数民族提供直接证据。
  (2)1958年,为响应党中央关于抢救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号召,在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领导下,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持,全国成立16个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其中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负责调查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的畲族。调查组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厦门大学、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文化厅、民政厅等单位50多人组成。调查组成员分赴福建福安县的山岭、凤洋、仙岩,福鼎县的双华、浮柳、牛埕下,宁德县的飞鸾、七都、八都,霞浦县的盐田、青皎、草岗,罗源县的八井、飞竹、西兰,连江县的总洋;浙江景宁县的东衕,平阳县的王神洞、章家山、李家旺、牛角湾,泰顺县的竹垟;江西铅山县的太源、贵溪县的樟坪等20多个畲村进行为期半年的畲族社会历史调查,搜集了丰富的资料,编写了20多篇调查报告。1961年,根据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撰写《畲族简史简志合编》一书。该书于196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内部发行。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这项工作长期陷于停顿状态。1979年1月,国家民委重新规划出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在1963年内部发行的《畲族简史简志合编》基础上,修改补充,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之一的《畲族简史》,于1980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58年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专门组织文艺调查小组,中央文化部派郑小瑛为小组长,小组到闽浙两省7个县、22个点、50多个自然村,完成了《畲族文艺调查》报告。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政协委员吴文藻、费孝通、潘光旦、浦熙修等人到罗源县石别下畲族村,专门调查畲族文化。
  (3)1982年,国家民委又委派调查小组,赴福建的霞浦、福安、罗源、贵溪,浙江的景宁、遂昌,安徽省宁国,江西省铅山,广东省潮州等县市的畲族乡村,继续进行畲族社会历史调查,获得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填补了1958年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尚未调查的许多空白。最后汇编成册,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资料丛刊之一的《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于1986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之一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20世纪80年代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到福建漳浦县的赤岭、湖西,宁德县的金涵,霞浦县的崇儒、水门等畲乡,对畲族进行社会历史文化调查,先后编写了《崇儒乡畲族》《宁德金涵畲族》《霞浦水门畲族》《漳浦赤岭、湖西畲族》和《畲族民俗》等书。
  1983年6月厦门大学历史系、人类博物馆和复旦大学生物系人类学教研组、上海自然博物馆人类学组组成联合调查组,在霞浦崇儒乡的霞坪、新村、上水等畲族村,进行畲族体质人类学调查。
  1994年4—6月,按照国家民委、卫生部、国家统计局所制订的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健康素质调查抽样调查及福建省畲族人口健康素质调查抽样调查实施方案,调查组调查了福建省宁德、龙岩地区,漳州市以及福安、上杭、漳浦等县(市)的畲族人口健康素质等课题。调查组共完成了《福建省畲族人口金字塔分析》《福建省畲族居民死因分析》《福建省畲族妇女生育状况分析》《畲族小儿血红蛋白M病3例报道》《畲族红细胞ACP1、6—PGD、ADA和AK1的遗传多态性》《畲族组特异性成分的遗传多态性》《畲族红细胞磷酸葡萄糖变位酶1的遗传多态性》《福建省畲族人口健康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分析》《福建省福安市畲族成人体质调查报告》《福建省霞浦县畲族遗传病调查研究报告》等十余篇调查报告。
  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持开展了“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的调研,这是50年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调查的跟踪调查与延续研究,福建省福安市畲族是先期工作的13个点之一,调查组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福安市·畲族卷》的调查报告,该成果于1999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1997年12月8日至13日,在福建省宁德市—厦门市召开“面向21世纪中国畲族社区研讨会”。对于这次研讨会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是这样评价的,他说:“经国家民委党组批准,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福建省民族研究学会联合主办的‘面向21世纪中国畲族社区研讨会’在福建省召开,这个会议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布赫副委员长专程亲临会议。与会代表有我国畲族聚居的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福建的民族工作者以及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会者考察了畲族社区的风貌,研讨了畲族社区的发展,为了畲族的明天,献计献策,会议开得很成功。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之一便是这个《畲族社区研究》的论文结集。在这本论文集中,我们可以读到畲族的历史和现状,读到畲族社区的方方面面。每个论者都试图从一个侧面论述畲族社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都在努力寻求畲族社区的小康之路,都不约而同地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心声:一切为了畲族的发展。”①这次会议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思考中,对21世纪的畲族发展作了展望。
  21世纪畲族调查研究更加深入、全面、系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调查研究成果有3种:其一,2007年“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畲语简志》《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等由民族出版社修订再版。其二,“畲族研究书系”于2002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系”包括吴永章《畲族与瑶苗比较研究》、谢重光《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蓝炯熹《畲民家族文化》、蓝雪霏《畲族音乐文化》、雷弯山《畲族风情》、游文良《畲族语言》等6本专题研究畲族文化、历史论著。其三,“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于2009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现代文明卷、乡村卷、语言卷、歌言卷、民间故事卷、民俗卷、服饰卷、工艺美术卷、体育卷、医药卷、民间信仰卷、谱牒祠堂卷、文物卷等13卷12册,共800万字。

知识出处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宁德畲族聚居区卷/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宁德畲族聚居区卷/》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对21世纪以来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区的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宗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其发展作出了评价。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