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宁德畲族聚居区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702
颗粒名称: 绪论
分类号: F127.8
页数: 14
页码: 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县畲族绪论的情况。其中包括畲族的人口、分布,历史过程与文化特征、畲族调查研究的历史回顾、本调查的基本内容等。
关键词: 宁德市 畲族 经济发展

内容

畲族是中国南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关于畲族的起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在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中心的闽、粤、赣三省交界地的广袤的地理空间已居住着比较稳定的人类共同体——畲族先民。汉文献中所记载的“蛮”“南蛮”“蛮僚”“峒僚”“峒蛮”“百越”“山越”等不同称谓,均与畲族先民有一定的关联。
  “畲”同“畲”,其字来历甚古,在《易》《诗》等典籍中已经出现。如《周易·无妄》有“菑畲”之句,《诗经·周颂》有“新畲”之语。意为耕后熟田,或火烧田(火种)。清光绪本《龙泉县志》载:“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又据汉族文献,广东有俗字“輋”,音同“畲”(she)。清乾隆本《海丰县志》载:“土人以山林中结木覆居为‘輋’,故称傜所止曰‘輋’。”总之,从“畲”“輋”字意,畲族的族称,包含了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以刀耕火种为业(畲),以山间棚寮为居(輋)。畲民之称,始于宋代,如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3《漳州谕畲》便详言漳州地区畲民生活形态与聚落特点。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山客”,此称谓与客家文化有关。1956年12月,畲族作为单一民族被正式确认。
  一 畲族的人口、分布,历史过程与文化特征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畲族总人口为708651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532%。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闽、浙、赣、粤、黔、皖、湘、鄂诸省,其中福建365514人,浙江166276人,江西91068人,广东29549人,贵州36558人,安徽1682人,湖南3059人,湖北3058人。在民族区域制度以及补充形式(民族乡)于畲族聚居地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先后设立了1个畲族自治县,即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45个畲族乡,其中包括福建省18个畲族乡、浙江省18个畲族乡(镇)、江西省7个畲族乡、广东省1个畲族乡、安徽省1个畲族乡。
  畲族有着千余年的民族发展史,在其历史进程之中,积淀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
  (一)畲族移民史:从闽粤赣交界地到闽浙赣交界地
  古代畲族是一个山地游耕民族,其民族发展史也是民族迁移史。虽然关于畲族的起源、发展莫衷一是,但是我们仍将畲族历史叙事的逻辑起点定在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就畲族迁移历史的总体而言,其地理空间的移动是从闽粤赣交界地到闽浙赣交界地,一般而言,前者的时间在唐宋元时期,后者的时间在明清时期。千余年来畲民迁徙的动因可概括成“戎”与“耕”二字。
  隋唐时期,闽粤赣交界地居民之一是畲族先民。清代学者杨澜认为,当年畲族先民的分布是“长汀为光龙峒,宁化为黄连峒。峒者,苗人散处之乡。大历(766—769)后始设郡县,其巢窟招集流亡,辟土植谷,而纳贡赋。其地环万山中,厥壤宜稻田,有山溪水足资灌溉,故郡以汀名,表水利也。于是负耒耜者,皆望九龙山而来。”①“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人呼曰畲客。”②唐代发生在这里的三次军事事件都与畲族先民有关。
  其一,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僚啸乱”。③这是史书上关于畲族先民兵事的最早记载。这时,唐高宗诏令河南光州固始人、“卫翊府左郎归德将军”陈政统率唐军进兵闽、粤、赣交界地,几经交锋,在畲族先民的军事压力下,陈政“自以众寡不敌,退保九龙山,奏请益兵。”唐王朝派其兄陈敏、陈敷“领军校五十八姓来援”。陈敏、陈敷二人死于途中,其母魏氏“代领其众入闽,乃进师屯御梁山之云霄镇。”①仪凤二年(677),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代领其众”,继续与苗自成、雷万兴等畲军较量,并一再增兵,终于,“讨山寨诸贼,遂擒蓝、雷二贼酋,杀之,平三十六寨。”②唐垂拱二年(686),漳州建郡,陈元光出任刺史。唐景龙二年(708),畲族先民发起更大规模的战争,其首领为苗自成、雷万兴之子蓝奉高。漳州刺史陈元光率兵应战,几经交战,唐军兵败,陈元光被蓝奉高手刃而亡。唐开元三年(715)唐王朝以“岭南多故”,命陈元光之子陈珦“代州事”,“率武勇,夜袭巢洞,斩前刃父贼蓝奉高,并浮其余党,迁州治于李澳州(现漳浦县治)。”③这场发生在闽粤赣交界地的军事对峙,历时半个世纪,与畲族先民兵戎相见,陈政、陈元光、陈珦等人付出了祖孙三代的生命。
  其二,唐末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藩镇割据,唐光启元年(885)正月,王绪率河南光州、固始二州数千人渡江。八月,王潮掌兵权,和其弟王审知统率中州部队南下由赣入闽。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昭宗景福元年(892),王潮所部从泉州“将兵攻福州,民自请输米饷军,平湖洞及滨海蛮夷者,皆兵船助之。”④胡三省的考证,“平湖洞在泉州莆田县界外”。平湖洞及滨海蛮夷就包括畲族先民。这次行动在闽东、闽北畲族的众多家谱中均有记载。如福安市甘棠镇田螺园畲族村《冯翊雷氏宗谱》载,“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钟、李共三百六十一口,从王审知为乡导官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盘王端(一说为‘碧’——引者)一船被大风漂流,不知去向。”⑤关于闽王王审知与畲族先民的关系,在地方志书与畲民谱牒中还有其他记载。
  其三,唐乾宁元年(894),“黄连峒蛮二万围汀州”。⑥胡三省注曰:“黄连洞在汀州宁化县南,今潭飞石祭即其地”。这次“蛮乱”,被王潮的部将李承勋击破。
  宋元时期,畲族先民的军事活动区域扩大,对其后向闽浙赣交界地的迁徙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刘克庄的《漳州谕畲》是宋人谈到畲族先民居住在漳州一带最为详尽的篇章,其文曰:“……漳尤闽之近里,民淳而事简,乐土也。……省民、山越,往往错居,……凡溪洞种类不一:曰蛮、曰瑶、曰黎、曰疍,在漳者曰畲。西畲隶龙溪,犹是龙溪人也。南畲隶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赣,奸人亡命之所窟穴。……二畲皆刀耕火耘,崖栖谷汲,如猱升鼠伏,有国者以不治治之。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①宋理宗景定年间,“畲人不堪”统治者的盘剥,“遂怙众据险,剽略省地”。景定四年(1263),宋王朝统兵“会合剿捕,仅得二捷”,无法根本解决“畲乱”。遂命官吏“入畲招谕”,他们“且招且捕”。“于是,西九畲相继受招”,“南畲三十所,酋长各籍户口三十余家,愿为版籍民。二畲既定,漳民始知有土之乐”。②自唐高宗之后,在闽粤赣交界区域,畲族先民的军事行动此起彼伏,未曾停息。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湖南郴州“黑风洞寇”李元砺起事,“众数万”,攻城略地,历时两年,转战湘、赣、闽三省数州。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宁化“宴头陀”宴彪起事,《宋史·理宗本纪》称其为“汀、赣、吉、建昌蛮僚窃发”。此事历时两年,波及福建的汀、剑、邵武和江西的赣、吉、建昌等州、郡。宴头陀之乱初熄,赣南陈三枪的反抗之火又燃。陈三枪的军队又得到蛮僚钟全的呼应,他们转战福建、江西、广东三路数州,连营六十砦。
  据《元史》记载,宋景炎元年(1276),陈吊眼、许夫人等组织“畲军”配合陆秀夫等人抗元。“时诸郡盗起,其最盛者陈吊眼,拥众五万,陷漳州。”③他们在泉州配合文天祥、张世杰讨伐蒲寿庚,“张世杰围泉州将淮军及吊眼、许夫人诸洞畲军,兵威稍振。”④他们的行军路线包括漳浦、安溪、云霄、诏安等地。元至元十九年(1282),建宁黄华举事,⑤畲妇许夫人又率畲军转战闽北与黄华军汇合。畲军的行军路线又涉及南平、建宁、崇安、浦城、政和等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钟明亮在广东的徇州举事,他们转战于闽西南、赣东南等地。钟明亮的军队得到闽南、闽北等地的畲人响应,并出现了“拥众十万,声摇数郡”的局面。福建按察使王恽上疏朝廷曰:“况福建归附之民户几百万,黄华之变,十去四五,今明亮之势又烈于华。”①此起彼伏的抗元斗争促成了畲族的迁徙,迁徙的范围几乎遍及闽南、闽北。上述的抗元斗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产生很大的影响。元朝对抗元队伍采取了善后政策:“放福建黄华军,收其军器,其部长于近处州郡民官迁转。”②“诏福建黄华畲军有恒产者放为民,无恒产与妻子者,编为守城军。”③
  总之,唐宋元时期,闽粤赣交界地的军事史,几乎都有畲民参与其间,而且,相当规模的畲族迁徙都与军事行动相关,即畲军纵横千里,转战南北,便有人滞留在某个地方,安家落户。而封建朝廷的招抚和屯田,也会使大量的畲民被控制在朝廷“立屯耕作”的地方,休养生息。在闽粤赣交界地,畲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与汉族民系客家人、闽南人(福佬)交往密切,文化互动,有斗争,有融合,对畲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明清时期,畲族迁徙的主要动因,从军事行动逐渐演变成了经济活动。明正德年间,闽粤赣交界地的赣南、汀州一带曾发生“畲乱”,被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檄四省备官选募民兵操练。……平之”④。正德十五年(1520)他精心设计了《南赣乡约》,凡十六条,是军事围剿后所进行的精神洗涤与社会控制。王阳明“心学”的胜利使赣南、汀州的畲民逐渐融入了客家民系。清康雍乾三世,闽南漳浦的蓝氏家族跟随了施琅征台,出现了一批如蓝理、蓝廷珍、蓝元枚等清廷水师将领,以及政治家“筹台宗匠”蓝鼎元。石椅蓝氏遂为位高权重的华丽家族,他们习文练武,逐渐融入了闽南福佬的上流社会。明清之际,畲民活动的闽粤赣交界地历史舞台,逐渐沉寂下来,并渐渐地移到了闽浙赣交界地。
  自明代开始,在闽粤赣交界地的大量畲民迫于生计,以家庭为单位,开始了向闽浙赣交界地徐徐而行,移民的主要动因是种菁业。明代“福建蓝”名冠天下,为了获取丰厚利润,盛极一时的种菁业在闽粤赣交界地悄然崛起。该区域的畲民以“菁客”的身份,大批量地跟随“菁寮”寮主,向人口相对稀疏的闽浙赣交界地移动,他们向当地的“山主”租赁山地,种植蓝靛,生产染料,发展产业。闽浙赣交界地因为倭寇、邓茂七等兵燹、战乱,以及连年山洪水灾等天灾人祸,造成田园荒芜,人口锐减,客观上为畲民腾出了定居的空间。畲民们种植畲禾等粮食作物与苎麻、蓝靛等经济作物,维持生计,安家落户。闽浙赣交界地的畲民便有“畲寮”“菁寮”“苎寮”的“三寮”之称。据畲族宗谱记载,大量的畲民定居闽浙赣交界地是始于明代中叶。
  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其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为闽浙赣交界地的畲民生存发展提供了社会空间。乾隆年间,最后一批畲族乡村实施了“编图隶籍”政策,将畲民与普通的黄册黎民视为同等地位,又将畲民编入《皇清职贡图》,即承认了畲民的苗夷之异。同意畲区的读书取士,诞生了畲族的文化精英与精英文化。畲族“大分散小聚居”的聚落格局在闽浙赣交界地逐渐形成。当下畲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构件,即风俗文化、服饰文化、歌言文化、巫术文化与宗族文化的建构与定型也完成于这个地理空间。20世纪50年代,畲民族成分的鉴别、认定便主要是在这个区域得以佐证的。闽浙赣交界地对畲民族形成至关重要,学者认为“在闽浙赣交界地中畲民完成了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并且闽浙赣交界地作为一个关系的总体本身又在畲民族的建构过程中实现了其地理意义。换句话说,我们要理解畲族就不能不理解闽浙赣交界地,而要认识闽浙赣交界地就不能排除畲族的因素。”①闽浙赣交界地畲族人口最密集、分布最广,所保留的民族特征也最明显、最丰富。
  (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闽西、赣南、闽东、浙南畲族为代表,畲族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畲民革命在我国少数民族革命史中是比较突出的。在大革命时期,闽西畲族乡村出现了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土地革命时期,赣南、闽西中央苏区的红色政权建立在畲族乡村,毛泽东在上杭县苏家坡畲族村养病并兴办了第一所平民小学,陈毅在官庄畲族乡传达了党中央“九月来信”,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战斗中有畲族红军的身影。20世纪30年代,闽东第一支革命武装工农游击队建立于福安县溪潭马山畲族村,闽东独立团成立于霞浦县西胜畲族村。闽东苏维埃政权在福安溪柄斗面村成立,并在东山畲族村开展分田试点工作。包括畲族游击队员在内闽东红军独立师与浙南挺进师分别被编入了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与二支队四团,并走上抗日前线。当年闽东革命领导人叶飞副委员长曾给予畲族高度评价:“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人民的作用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
  (三)近八成的人口处于东南沿海改革开放与经济发达的省份
  在畲族人口分布的格局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将近八成的人口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世居少数民族。据“六普”人口统计资料,福建、广东、浙江三省的畲族人口有561339人,占畲族人口总数的79.21%,其中福建、浙江的每一个县(市、区)都有畲族人口。广东、福建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前沿,闽、粤、浙三省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接受市场经济思想与改革开放意识,畲族乡村有着近水楼台与得天独厚的条件。畲族人民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参与者与见证人。在民族政策与沿海改革开放政策的双重优惠中,畲族乡村是五大文明建设的实践者,也是文明成果的受益者。
  (四)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和欧美大陆都有大量的畲族宗亲
  在畲族歌言中,有两种版本的《过畲歌》,即闽南、闽东的畲族同胞漂洋过海远渡南洋的长篇叙事诗歌,文本分别以畲语和闽南语倾述了畲民海外漂流的冒险、动荡生活与悲凉、困顿境遇。畲族的台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人口有10余万人,比较典型的地区,譬如漳浦畲族在中国台湾,安溪畲族在新加坡,古田畲族在马来西亚,连江畲族在美国,文成畲族在意大利,等等。境外畲族与本乡本土的交往,大都以家族的形式进行。闽粤浙赣都是汉族家族文化发达的地区,间接、直接地影响了当地的乡村畲族。从明代末期开始,畲族也仿效汉人编修谱牒,鼎建宗祠,畲族是少数民族中家族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畲民家族文化中既有汉族的影响的烙印,又有着本民族独有的文化元素。改革开放以来,依凭血缘的纽带,畲民家族之间的往来,促进了畲族乡村的对外开放与经济、文化、社会的进步。
  二 畲族调查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清代的畲民调查
  关于畲民的田野调查始于清代,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许多地方志书里对当地畲民有详略不一的记载。其中较有价值的是乾隆朝处州府青田县令吴楚椿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撰的《畲民考》,这是现存的第一篇地方行政主官亲书的畲民调查文献,该文刊载于他主修的《续青田县志》中。在《畲民考》中,吴楚椿介绍了畲民的族源来历、生存处境等,他对畲民读书考试问题,表示了特别的关注,认为:“阻其上进之阶,是草野之横议也。”①另者是刊载于清乾隆十四年(1748)《汀州府志》的长汀贡生范绍质的《〓民纪略》,该文较为详尽、生动地记载了明清时期福建畲民的社会生活,包括畲民居住环境、社会制度、体貌特征、服饰穿戴、姓氏构成、婚姻状况、信仰葬制、民风习俗、耕作行猎、物产贸易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虹口顺成书局出版的《畲客风俗》被认为是第一部以现代社会调查实录方法对畲民风俗生活的“〓轩之采”,作者为浙江云和人魏兰(笔名:浮云)。专著内容包括畲民起源、分布、迁徙、耕作、祭祖、婚嫁、饮食、服饰、伦理、信仰、语言、歌谣等。
  (二)民国时期的畲民调查研究
  民国初年,许多著名的学者开始关注位于南中国的畲民聚落。1920年7月,我国植物学先驱者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胡先骕前往浙江东部采集植物标本,同时调查了当地畲民,并作《浙江温州处州间土民畲客述略》,载1922年《科学》杂志第7卷。北京大学教授沈作乾先后作《畲民调查记》《括苍畲民调查记》分别刊载于1924年《东方杂志》第21卷第7号和1925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1卷,第4—5期。福州协和大学董作宾作《说“畲”》《畲语十八名》《福建畲民考略》分别刊载于1926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1卷、第2卷和192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集刊》第1集第2期。中山大学中文系钟敬文作《惠阳輋仔山苗民的调查》刊于1926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集刊》第1集第6期。1929年夏天,同济大学教授、德国学者史图博(A.StUbel)和他的学生李化民赴浙江省景宁县敕木山调查。《敕木山畲民调查记》报告德文版刊于1931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第6号。该书是西方学者第一次以人类学视角对浙江畲民的全面考察,著作中作者阐明了调查动机,认为:“研究这个特殊的民族有多方面的重要性。以前,关于福建和浙江土人的情况,还是比较不为人所熟悉的。而这少量的材料,又是散见于简短的、往往难以弄到的报告中。这种土人居住地,多半还根本没有被从事民族学研究的旅行家访问过。再则,这些当初从南方迁来的居民的遗族,在文化史的意义上毫无疑问是值得注意的。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伟大的、比较统一的华南民族是由许多不同的民族混合形成的。这一同化过程,如今还在进行。旧的风俗和服装,原始的性格特征和原始的宗教,这是一个方面;汉人的农业经济和土著居民的农业经济,几乎没有区别,这是另一方面。这里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一个机会来抓住华南原始民族最终形成中华民族一部分的一个发展阶段。”该书内容丰富,包括:畲民称谓、浙江畲民分布、聚落特点、服装服饰、农业经济、食物饮料、身体特征、健康状况、民族性格、社会生活、畲汉关系等。20世纪30年代,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林耀华在闽东山区调查,作《闽境僻壤中苗夷现状》载1937年2月3日《益世报》。福州协和大学翁绍耳在童年生活过的福州郊区调查,作《福州北岭黄土岗特种部族人民生活》和《福州北岭黄土岗畲民生产概况》,分别载于1939年《福建文化》第27期与《协大农报》第1卷第4期。同时,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热心于提倡民族学的研究,中研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原计划在1932年“赴北满调查鄂伦春人及索伦(鄂温克)人,自‘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失陷,事实上已不能进行”,于是改为调查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族。①民族学组研究员凌纯声在浙江丽水调查畲族,先后作《浙南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分别载于1939年《人类学集刊》第1卷第2期与1947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福建学院副教授傅衣凌作《福建畲姓考》,刊于1944年《福建文化》第2卷第1期。
  (三)新中国的畲族调查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作十分重视,各级政府多次组织专门调查组深入畲族乡村,开展畲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1952年7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畲族福安县仙岭洋调查情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的第一份社会调查资料,这份资料对福安仙岭洋村畲族迁徙历史、生活习俗作了简要叙述,着重调查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畲民政治地位、生活水平,阐述了畲民族称问题,反映了畲族群众的要求,包括办学校与合作社,以及民族管理机构等。从1953年至1982年中央开展了规模较大的畲族调查:
  (1)1953年,全国人大民委与中央民委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中央派出全国畲族识别调查小组,施联朱为组长。在福建、浙江两省省委统战部、民政厅配合下,调查小组赴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漳平县山羊隔、上杭县庐丰和浙江省景宁县东衕等畲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民族识别调查。编写《浙江景宁县东衕畲族调查报告》《福建罗源县八井畲族调查报告》《福建漳平县山羊隔畲族调查报告》和《福建上杭县庐丰畲族调查报告》。根据此次民族识别调查,为确定畲族是单一少数民族提供直接证据。
  (2)1958年,为响应党中央关于抢救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号召,在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领导下,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持,全国成立16个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其中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负责调查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的畲族。调查组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厦门大学、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文化厅、民政厅等单位50多人组成。调查组成员分赴福建福安县的山岭、凤洋、仙岩,福鼎县的双华、浮柳、牛埕下,宁德县的飞鸾、七都、八都,霞浦县的盐田、青皎、草岗,罗源县的八井、飞竹、西兰,连江县的总洋;浙江景宁县的东衕,平阳县的王神洞、章家山、李家旺、牛角湾,泰顺县的竹垟;江西铅山县的太源、贵溪县的樟坪等20多个畲村进行为期半年的畲族社会历史调查,搜集了丰富的资料,编写了20多篇调查报告。1961年,根据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撰写《畲族简史简志合编》一书。该书于196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内部发行。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这项工作长期陷于停顿状态。1979年1月,国家民委重新规划出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在1963年内部发行的《畲族简史简志合编》基础上,修改补充,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之一的《畲族简史》,于1980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58年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专门组织文艺调查小组,中央文化部派郑小瑛为小组长,小组到闽浙两省7个县、22个点、50多个自然村,完成了《畲族文艺调查》报告。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政协委员吴文藻、费孝通、潘光旦、浦熙修等人到罗源县石别下畲族村,专门调查畲族文化。
  (3)1982年,国家民委又委派调查小组,赴福建的霞浦、福安、罗源、贵溪,浙江的景宁、遂昌,安徽省宁国,江西省铅山,广东省潮州等县市的畲族乡村,继续进行畲族社会历史调查,获得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填补了1958年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尚未调查的许多空白。最后汇编成册,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资料丛刊之一的《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于1986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之一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20世纪80年代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到福建漳浦县的赤岭、湖西,宁德县的金涵,霞浦县的崇儒、水门等畲乡,对畲族进行社会历史文化调查,先后编写了《崇儒乡畲族》《宁德金涵畲族》《霞浦水门畲族》《漳浦赤岭、湖西畲族》和《畲族民俗》等书。
  1983年6月厦门大学历史系、人类博物馆和复旦大学生物系人类学教研组、上海自然博物馆人类学组组成联合调查组,在霞浦崇儒乡的霞坪、新村、上水等畲族村,进行畲族体质人类学调查。
  1994年4—6月,按照国家民委、卫生部、国家统计局所制订的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健康素质调查抽样调查及福建省畲族人口健康素质调查抽样调查实施方案,调查组调查了福建省宁德、龙岩地区,漳州市以及福安、上杭、漳浦等县(市)的畲族人口健康素质等课题。调查组共完成了《福建省畲族人口金字塔分析》《福建省畲族居民死因分析》《福建省畲族妇女生育状况分析》《畲族小儿血红蛋白M病3例报道》《畲族红细胞ACP1、6—PGD、ADA和AK1的遗传多态性》《畲族组特异性成分的遗传多态性》《畲族红细胞磷酸葡萄糖变位酶1的遗传多态性》《福建省畲族人口健康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分析》《福建省福安市畲族成人体质调查报告》《福建省霞浦县畲族遗传病调查研究报告》等十余篇调查报告。
  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持开展了“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的调研,这是50年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调查的跟踪调查与延续研究,福建省福安市畲族是先期工作的13个点之一,调查组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福安市·畲族卷》的调查报告,该成果于1999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1997年12月8日至13日,在福建省宁德市—厦门市召开“面向21世纪中国畲族社区研讨会”。对于这次研讨会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是这样评价的,他说:“经国家民委党组批准,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福建省民族研究学会联合主办的‘面向21世纪中国畲族社区研讨会’在福建省召开,这个会议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布赫副委员长专程亲临会议。与会代表有我国畲族聚居的浙江、江西、广东、安徽、湖南、贵州、福建的民族工作者以及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会者考察了畲族社区的风貌,研讨了畲族社区的发展,为了畲族的明天,献计献策,会议开得很成功。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之一便是这个《畲族社区研究》的论文结集。在这本论文集中,我们可以读到畲族的历史和现状,读到畲族社区的方方面面。每个论者都试图从一个侧面论述畲族社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都在努力寻求畲族社区的小康之路,都不约而同地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心声:一切为了畲族的发展。”①这次会议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思考中,对21世纪的畲族发展作了展望。
  21世纪畲族调查研究更加深入、全面、系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调查研究成果有3种:其一,2007年“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畲语简志》《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等由民族出版社修订再版。其二,“畲族研究书系”于2002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书系”包括吴永章《畲族与瑶苗比较研究》、谢重光《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蓝炯熹《畲民家族文化》、蓝雪霏《畲族音乐文化》、雷弯山《畲族风情》、游文良《畲族语言》等6本专题研究畲族文化、历史论著。其三,“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于2009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现代文明卷、乡村卷、语言卷、歌言卷、民间故事卷、民俗卷、服饰卷、工艺美术卷、体育卷、医药卷、民间信仰卷、谱牒祠堂卷、文物卷等13卷12册,共800万字。
  三 本调查的基本内容
  2013年年初,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专项“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正式立项,2014年“21世纪初畲族经济社会综合调查”作为其中的一个子项目随之立项。这是继“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关于4项畲族调查报告和《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福安市·畲族卷》调查报告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畲族地区调查项目。
  为了反映21世纪畲族地区发展的面貌,我们调查的范围包括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其次是闽东(宁德市)畲族乡村。因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畲族调查与畲族文化的表述都发生在这个地方。这两个区域均位于闽浙赣交界地,即上述畲民千百年移民史中的最后落脚点,其畲族人口集中,特色鲜明,既蕴藏着丰富的畲族文化传统,又能体现畲族历史嬗变与现实发展。选取这两地作为调查的重点区域,既能保持历年畲族经济社会调查之时间的衔接、呼应与空间的连续、固定,又能准确、翔实地记叙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的民族政策在畲族地区的实践。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洞宫山脉,其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属于瓯江、飞云江两水系支流之源。景宁设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取“景泰缉宁”之义,故名景宁。后几经撤并,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域面积1950平方公里,设2个街道4个镇16个乡254个建制村。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常住人口为10.71万人,其中畲族人口为1.45万人,占畲族总人口的13.54%。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
  闽东(宁德市)畲族分布在闽东北鹫峰山脉前缘、太姥山脉和交溪、霍童溪两大流域,以及闽东北诸小河流域等地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区域内有畲族人口154771人,占我国畲族总人口21.84%。分布全市9个县(市、区),123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734个建制村。市内设1个畲族经济开发区、9个畲族乡、286个畲族(建制)村。闽东是我国畲族人口比例最高、分布最广、民族特点最突出的地域。
  本调查以上述两个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为基本框架,叙述21世纪初畲族地区的发展。强调以21世纪的畲族自治县、畲族乡村的现实问题为主,注重调研材料与数据之鲜活而有说服力的形态,在如实叙述畲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关注“五位一体”建设中之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宁德市畲族是我国畲族最主要的聚居地,因其地域分布、人口结构与经济文化的构成都有着突出而鲜明的特点,在畲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在历年的畲族调查研究中,闽东畲族乡村都是作为重要的区域予以关注,长期的闽东畲族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要了解畲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不能不考虑闽东畲族的状况。本书通过对21世纪初宁德畲族与畲族乡村的发展所出现新的事物、新的动向、新的特点、新的问题作必要的展示与分析,即对宁德市畲族及畲族乡村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有助于对21世纪初畲族的发展有着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
  特别指出的是,从1988年至2007年,习近平同志先后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工作,1988年至1990年任福建省宁德(闽东)地委书记,1990年至2002年先后担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等职务。在担任省委副书记期间,分管福建省的民族工作。2002年至2007年先后担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书记、代省长。在近20年时间里,他在民族工作实践中,接触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畲族,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和畲族是有缘的。”①他对畲族的历史与文化、现状与发展都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世纪之交的闽东以及福建、浙江的民族工作与畲族的发展留下了他的心血与思路。在“21世纪初畲族聚居区经济社会综合调查”课题的完成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和畲族发展的一系列思考是值得特别关注与认真总结的。

知识出处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宁德畲族聚居区卷/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宁德畲族聚居区卷/》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对21世纪以来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区的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宗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其发展作出了评价。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