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SHANG HA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686
颗粒名称: 五、SHANG HA
分类号: K288.3
页数: 6
页码: 420-425
摘要: 本文讲述了畲民自称为shang ha,意为“客”或“人客”。这个称谓来源于他们离开凤凰山后成为“客”的身份。在不同地方,shang ha的含义有所不同。在福建闽东地区,它主要表示“山客”,即居住在山里的人;而在浙江,则意为“新来的客人”。据记载,shang ha的含义早期也包括三个姓氏“蓝、雷、钟”,代表三个畲族的部落。shang ha的发音在畲语中表示入声的“ha”,而不是汉语拼音的“ha”。shang ha的自称出现于离开凤凰山后的迁徙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体现了淳朴、温良的民族性格。该称谓在畲族的内部关系中起到凝聚力的作用,在维护畲族的生存利益和反抗外来压迫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外部的民族关系中,shang ha的自称表现了畲族的淳朴和温良,有利于民族和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 畲族 畲语 民族关系

内容

畲、畲民、畲族,是被称。畲民自称shang ha,许多畲民不知道自已是“畲族”,忌用“畲”,而是shang ha人。对族外人从不称自己是“畲人",更不容忍族外人称其“畲客”、“畲客人”。畲民认为“畲客”、“畲客人”是对人格的极大侮辱。直到21世纪,还有的畲民要求把“畲族”更改为“shang ha”族。
  那么shang ha的音、意是什么?何时形成的?
  (一)畲语之音
  畲民凡是会说畲语的,都自称是“shang ha”。于是当今社会流行的是:畲族自称SHANHA,音“山哈”,用“山哈”取代“畲族”。这是用汉语拼音注畲语音,一个字用的是词义,一个字用的是语音。“shang ha”,在闽东等地的含义是“山客”,即住在山里的客人,于是用了“山”,其拼音是“shan”;其实从语音上看,如果一定要用汉语拼音,那么用“shang”比“shan”更符合畲语的发音。“哈”,用的是语音,但如今都是发阳平音,其实畲语发的是古音的入声,而不是汉语拼音的“ha”。普通话没有入声。畲语入声字比较短促,还带辅音韵尾。1956年族称认定时,福建省畲民就要求定为“山嚇族”。是“吓”的繁体字,这个多音多义字,音为“HA”时,粤语为haa2haa5haak3,客家话hak'或ha2,潮州话hehe,赣话为ha2。凤凰山是畲族的发源地,其语音自然保留凤凰山之音,即“ha”的入声。因此,用汉语拼音“ha”时,需发入声才准确。
  用汉语“山哈”表述畲族,又都念第一声时,易导致从“山哈”字面理解,偏离其本义。如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筹建让全国畲族朝圣的“千年山哈宫”,2015年“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第二天晚,于“畲乡鸿宾大酒店”召开《千年山哈宫设计方案畲族代表人士意见征求座谈会》,会上有代表就对项目名称《千年山哈宫》提出质疑。2015年7月9日手机“山哈尊严”微信群上,报道“省委书记夏宝龙主持召开'千年山哈宫'项目评审会”,厦门大学蓝达居教授立即指出:“山哈”,为畲族语自称之音,但不是自称之含义,能反映自称含义的本义词应为“山客”。“山客”,在客家话与畲族话里,都读作“山哈”(但是,请大家注意,畲族话说的'山哈’与普通话的‘山哈’在声音方面还有不同,后者没有入声),所以不能将普通话的山哈等同于畲语里“山哈(客)现在的情况就是,有意无意的,以讹传讹,将错就错。在历史文献中,包括族谱里,我们根本看不到“山哈”这个词,但在畲族口语中却存在千百年,而本字应该是“山客”。现在的书面材料里出现“山哈”一词,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并且说:“我的观点是:山哈只是在语音上接近畲语的自称,但不完全等同。你用山哈来代表,实际上就修改了。”
  (二)文化内涵
  shang ha,入声的ha,在畲语里意为“客”、“人客”即汉语的“客人”。
  畲民自称shang ha,应始于离开凤凰山之后,因凤凰山的畲民不自称shang ha,而是自称"山崽”。畲民离开凤凰山,到新的地方,就成为了“客”。客,寄也。《说文》段注:“字从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客,外来人。
  shang ha,在畲民不同的居住区其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在闽东,主要意为“山客”,即山里人或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而在浙江,有所不同。20世纪50年代就任丽水县副县长、80年代任丽水地委统战部副部长、丽水畲族领军人物蓝玉璋组织我们会畲语的畲族研究人员深入畲村调查,得出的结论是:shang ha的主要涵义意“生客”。“生”,畲语中是“生疏”、“不熟悉”或“新”之意,即新来的客人。其主要原因是,畲民明清时期迁徙到浙江后,地理环境不同于福建,多数居住在平地;畲民不再是从事刀耕火种、狩猎、采薪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打工、租种他人田地,成为佃农。同时浙江的畲民是从闽东迁徙而来,来到此地时间不长,故自称为“新来的客人”。
  而早于闽东、浙江之地,畲民认为,shang ha,是“三客”,“三”指的是三姓,即“蓝、雷、钟”三姓。
  (三)民族心理
  畲民自称shang ha,虽然文化内涵有“山里人或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新来的客人”、“蓝、雷、钟姓客人”的差异,这种差民是由于地域不同所致,但本质相同,都是“客”,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亦称“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状态”,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状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并通过语言和对乡土的眷恋等形式,表现本民族气质、性格、情操和自豪感。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大的稳定性。即使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甚至民族共同语言等特征都已发生了变化,但他们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明显存在,成为维系该民族的重要因素。畲族的自称,就是这种共同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民族内部看,是民族自我意识。
  首先,是民族自我认同,即对自己与其他民族中的某一成员之间的差别的认识、对自己所属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区别的认识。也就是说,“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本民族共同体的行为、特性和成就的见解。这种见解与它对其它民族的印象紧紧联系在一起”。①shangha自称,是这种认识自觉地存在于畲民的意识深处。其作用一是激发畲民的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每一成员都能正确认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别,比己先进的不自卑,比己落后的不歧视。学习吸收先进技术与经验。对困难成员真诚相助、热心支援。这在畲民的农忙、建房、婚事、丧事中表现尤为突出,“一人有事大家帮”。
  其次,是“digeining"(汉语"自己人”之意)共同情感。恩格斯曾指出:民族的区分界限是“由语言和共同感情来确定的”。③列宁也说过:“要特别谨慎地对待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感情”。④民族情感是协调民族共同体内成员之间关系的心理上的法码,是本民族成员之间关系区别与本民族成员同其他民族成员之间关系的基础。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这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我们每个人是可以用自己的经验体会到的。”这是在各个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共同心理状态。它产生于民族形成过程中民族成员们长期的共同生活、频繁接触和思想、感情的相互交流之中。它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中最易被人体察到的因素,也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因素之一。畲民自称shang ha,立即就产生“digeining”的共同情感。
  再次,具有一种内在的凝聚力。所谓凝聚力又称"内聚力"、"团聚力”、“向心力”,是指一民族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受一种无形的、心理上的潜在力量作用,产生出的一种自然的集合力,或称为团结力。恩格斯说:“只有全民族的联合力量才能避免分裂的危险”,①这里所说的“联合力量”,就是凝聚力。这一力量促使民族趋于更加稳固。民族凝聚力是每一民族内部团结一致的内在动力,它在维护民族的生存利益,反抗外来侵略和民族压迫中,起着号召本民族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奋起反抗的巨大作用。中国历史上有些少数民族曾经很强大,但如今已经不存在。而从汉唐开始,封建统治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畲族的镇压,然而,畲族得以存在,与畲族这种凝聚力相关。
  从外在的民族关系看,体现淳朴、温良的心理特点,利于民族和社会和谐。
  shang ha为谦称,尊汉族老大哥为主,体现了淳朴、温良特点。各地方志均有记载。
  《建阳县志》载:"自汉元封迄今凡二千年,犹淳淳闷闷,有太古遗风。性甚驯,不至如楚粤之僮瑶好乱喜杀,以自戕种类,大祗食贫作苦。闻见囿于深山穷谷之中,虽与汉人交接历有年所,仍安朴陋,不稍染浇诈之习。”①光绪《福安县志》亦书:“畲民……性多淳朴。”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哈•史图博以一个西方人类学者的眼光对景宁敕木山畲族的民族性格有过详尽而又客观的评价:他们总是非常好客、亲切有礼貌,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争吵,他们既不纠缠不休,更不唯利是图,也不好奇,而是胆怯的、缄默的,是一个和平的、谦虚的民族。他们从事艰苦的劳动,过着极端简朴的生活。②王虞辅在浙南平阳畲区调查后说:“畲民秉性,诚实浑厚,与汉人交易,分文必偿,与人约,必实践,其待宾客,切实淳厚,则无虚伪之客套。商店以其不失约,不短欠,认为好主顾;地主以其不抗租,不欠粮,引为好佃农。”③但也有的文献有关于畲族民风剽悍的记载,光绪初年的《江西通志》引述过去文献云:“当五岭最东为交广襟喉,地多瘴,与畲人杂居,颇受其害……輋人附居,多射猎为食,傲很无偿,尚谪诈喜争斗。”究其原因,王逍教授认为,这大概应该从时空的流变、历史背景的变迁、文献记载者的主位立场等几个层面来理解。事实上,畲族民风剽悍的一面应该是一种涉及具体场景的较久远的记忆,从时间上,可以上溯至唐代的“蛮僚啸乱”,从空间上可以聚焦于畲族先民的大本营闽粤赣交界处。当然历史上也的确存在着所谓畲族“铤而走险”、反叛官府的举动,那是因为畲民不堪重负而被迫反抗,即算奋起反抗之畲族,其“本心”也并非剽悍桀瞥。哈•史图博也说:据景宁县长说,畲民一般是爱好和平的。他们被某些汉人说成有些粗暴,这种看法恐怕得归因于以下事实:有人认为畲民是低一等的民族,有时候还要让他们感觉到这一点。某些人把他们叫做畲客或畲客牯,或把妇女叫做畲客婆时,畲民格外生气。于是他们开始骂人了,也许终于动起武来了。我们在畲民那里逗留期间,对于他们的性格得到一个极好的印象。④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费孝通
相关人物
恩格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凤凰山乡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丽水县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五岭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