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迁往台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676
颗粒名称: (十)迁往台湾
分类号: K288.3
页数: 6
页码: 387-392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畲族在历史上的迁移过程,特别是在清朝时期,畲民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往台湾的详细情况。文中提到了畲族在台湾的定居、发展以及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 畲族 迁徙路线 台湾

内容

在距今一万年以前,生活在凤凰山的古人类便通过“东山陆桥”步行进入台湾,在那里定居繁衍,成为台湾岛上的原住民。
  明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颜思齐与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在日本发动反抗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失败,逃往流球,将流球更名为台湾,并从漳州、泉州招收贫民去台开拓,部分畲民迁入台湾。
  清顺治十九年(1662年)二月一日,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千里疆土,肥沃富饶,但人员依旧稀缺,郑成功遂招株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府百姓入台,引导百姓铲除野草,兴积屯聚,还令众将把家眷迁来台湾,带头扎根台湾,安居台湾,开发台湾。部分畲民入台。台湾《蓝氏族谱》记载,蓝姓最早去台的漳州人蓝凤便是郑成功治理台湾期间迁入的,其定居在台南大康村。
  值得一提的是漳浦县赤岭与湖西(今均为畲族乡)蓝姓畲民中先后出现了蓝理、蓝鼎元、蓝廷珍、蓝元枚等名宦将官,这些官员先后参与了清廷几次平台、治台实践,漳浦蓝姓也因他们的政治势力而得以迁入台湾。
  漳州府漳浦县苌坑山寨的蓝理,因其在收复台湾时的英勇无畏,被康熙帝赐匾“平台首功”、“所向无前”。蓝理字义甫,号义山,年少时性格桀鹫不驯,不务正业,却又喜欢见义勇为、舞刀弄枪。待长成青年,蓝理决心改过向善、投军报国,却不想为奸人所害、含冤入狱。出狱之后的蓝理辗转成为康亲王杰书的部下,被编入清军汉兵绿骑。在跟随康亲王征剿耿军过程中,蓝理立下累累战功,一路升迁至建宁游击,官阶从三品,担任前军向导。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决心平定台湾,封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靖海将军衔,统帅征台之师。蓝理以勇力为施琅所识,在渡海平台中战役中担任先锋。在征战澎湖时,蓝理腹部中弹还拖肠血战;施琅遇险,蓝理不顾身负重伤前去救援。在蓝理等将领的协助下,施琅最终收复澎湖各岛。收复澎湖后,蓝理不顾个人安危,上岛招降郑克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十八日,台湾归降。蓝理因血战破敌,两次救帅,入岛招降,是平台首功之臣,被破格擢升,以军功授昂帮章京内大臣兼摄左都督,世袭骑都尉,封一等伯。之后蓝理又担任过宣化总兵,定海总兵,天津总兵,福建陆路提督等职,最后因平定准噶尔部作乱有功而加封左都督,官阶一品。
  蓝廷珍,不甘于穷困,千里投奔时任定海总兵的族叔公蓝理,在其麾下,以小卒开始,成为军官,又因屡立战功而升任把总,游击,澎湖副将,不久又被授予南澳总兵之职。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十九日,台湾朱一贵等人起兵造反,并很快占领台湾道署。蓝廷珍自愿请战台湾,并请来族弟蓝鼎元当谋士。五月十三日,总督满保授印蓝廷珍入台平乱。蓝廷珍统领水陆大军,从鹿耳门登陆,仅用七天即俘获朱一贵,并在七月平定全岛,九月奉命担任台湾署理提督,处理善后事宜。在治理台湾军务期间,他劝阻福建总督满保不滥杀无辜,安定了台湾社会民心。康熙六十年(1721年)秋夏间,蓝廷珍还率领漳泉兵士百余人,入垦屏东里港,这些兵士即在此地繁衍生息。蓝廷珍在治台期间,采取了诸多具有实效的措施,比如上书建请朝廷注重台湾防务,防止外国侵略;听从蓝鼎元的建议,采取加强和居住在高山上原住民和睦相处的策略;鼓励垦殖和发展生产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安定台湾的社会治安,抵御外敌侵犯和开发台湾经济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蓝廷珍入台平定朱一贵起义的过程中,其族弟蓝鼎元作为军师,一直随行左右。蓝鼎元,字荊璞,福建漳浦湖西人,出身书香世家,其父祖皆是漳浦有名的儒士,虽家境贫苦,但他还是勤苦自励,在文学,理学,史学,方志学等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廷对移民实行禁止携眷赴台的政策,造成台湾男多女少,青壮年成家难,影响开拓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蓝鼎元对此给予极大的关注。康熙六十年(1721年),蓝廷珍奉令平台,蓝鼎元受邀随行。蓝廷珍在奉命平台、治台的过程中,都将蓝鼎元视为左右手,所有军中往来文书都交由蓝鼎元起草。蓝鼎元在台期间,一直为蓝廷珍治理台湾出谋划策,不仅考察了台湾的地理环境、调查研究民情,还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台湾,开发台湾的方略,写下了《平台记略》,《东征集》等著作。在《论台湾事宜书》和《东征集》中,蓝鼎元列举了移民大多是单身青壮年男性,没有妻室和老幼;一个村庄有家室的人一百户里可能都没有一户等大量严酷事实。在文中,他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波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清政府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就是出自蓝鼎元等官员的建议。蓝鼎元留下的许多治台策略,被"历代治台者都引以为法”,乾隆赞其为“筹台宗匠”。
  漳浦蓝姓族人跟随蓝廷珍、蓝鼎元去台后,留在台湾垦殖的人数颇多。蓝廷珍的后裔定居在台中一带,蓝鼎元的长子蓝云锦等留驻屏东阿里港,建福德祠,开建北部廊庄,成为里港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垦户。漳浦蓝姓一族因蓝廷珍、蓝鼎元平定朱一贵的功勋,以及蓝廷珍总兵镇台的庇荫之下,在台湾拥有相当大的势力。
  漳州蓝姓入台湾,多数是同村同宗相携在港口渡海。漳州680多公里的海岸线,清时至少有28处出海港口,龙溪有石码、紫泥、溪墘,海澄有月港、浮宫、港尾、镇海、浯屿、屿仔尾、卓岐,漳浦有井美、佛昙、赤湖、前亭、旧镇、陆鳌、古雷、将军澳、下寨,云霄有曲屿、云陵、下坂,东山有铜陵、澳角、宫前、前河,诏安有宫口、南门等。九龙江沿岸及山区的,皆先乘船,沿江经石码、月港等港口至厦门港启航;漳浦、云霄、诏安、东山等沿海者,则从附近港湾直接登船出海,船小者到海上再换乘大船。登船出海,快则10多小时,慢则两昼夜即可抵达台湾西岸的鹿港、红毛、梧楼、布袋、布港(北港)等港口。
  蓝姓进入台湾以后,除了蓝廷珍及蓝鼎元家族在台中蓝兴庄及屏东县里港垦殖经营外,其它蓝氏分布区域散落在桃源县、宜兰县、台北县、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县、台南县、高雄县、澎湖县及花莲县等地,其中以桃源县及宜兰县聚居蓝姓最多。他们找到落脚开垦之地后,大多同村同宗聚居在一起形成血缘村落,以利繁衍生息。
  明清时期,除蓝姓外,还有盘、雷、钟姓人亦因战事赴台征战,或为生计渡台垦田谋生。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