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盘瓠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654
颗粒名称:
三、盘瓠文化
分类号:
K247.3
页数:
29
页码:
271-299
摘要:
本文讲述了盘瓠文化包括盘瓠再考、嫁接畲家、攀附心理、受其他民族的影响等情况。
关键词:
畲族
盘瓠传说
文化
内容
刘克庄在《漳州喻畲》中曰:“余读诸畲款状,有自称盘护孙者,彼曷尝读《范史》,知其鼻祖为盘护者,殆受教于华人耳这是文字资料最早记载畲民有称“盘护孙者”;并且明确地说,畲民有称“盘护孙者”是“殆受教于华人”,即是外加的,而不是内生的。
(一)盘瓠再考
盘瓠,或作盘护、槃匏。将盘瓠传说记之于史书的,最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其他则散见于《山海经》、《搜神记》、《晋记》、《玄中记》、《后汉书•南蛮列传》等,其中以《后汉书•南蛮列传》所载最详。其内容与民间流传的“盘瓠神话传说”大同小异。
盘瓠神话传说源于《山海经》。该书是西汉刘向(约公元前77——6年)、刘歆父子编校成书的。在《海内北经》(谈我国北方各方面内容的篇章)记载:“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大荒北经》(为谈北方荒原篇)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卞明,卞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风俗通义》开中国志怪小说的先导,作者为东汉泰山太守、镇压黄巾军的应劭。应劭(约153-196年),字仲瑷,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应劭生活在东汉末年,此时皇室衰微,军阀迭起,民不聊生,被迫走上反抗道路,最后形成以黄巾为代表的农民大起义,将东汉政权打得落花流水。应劭认为“今王室大坏,九州幅裂,乱靡有定,生民无几疽'除直接组织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外,还要用封建思想整齐风俗。他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欺上也”,对“俗语间行语,众所共传”的习惯积习,要“咸归于正”,并且他具备这个能力。
东晋文学家郭璞(276-324年),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他在《山海经》的“犬封国”条注云:“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海中,得地三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犬封之国也”。①从北方换成了东方。还在《玄中记》中,把《山海经》的“犬封国”演绎成一篇比较完整的地理志怪小说。其文曰:“狗封氏者:高辛氏有美女,未嫁。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名盘护,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为不可训民,乃妻以女流之,会稽东南二万一千里,得海中土。方三千里,而封之,生男为狗,生女为美女。封为狗民国”。
晋代参与镇压荆湘起义的干宝编《搜神记》则进一步改写此故事。相传干宝少时,父死葬于澈浦青山。父有一宠婢,宝母甚妒,推婢于墓中以殉,未料“死而复生”。干宝因受其事感触,撰《搜神记》。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干宝把盘瓠神话小说故事收入编撰的《搜神记》卷十四中,题目是:盘瓠子孙。
干宝与郭璞是同一时代人。干宝《搜神记》盘瓠传说,与郭璞《玄中记》盘瓠传说比较,虽然两者都是神话小说故事,后者故事内容丰富得多。把《山海经》•《南次三经》“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改为“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遂畜之。”特别是把崇拜盘瓠的古代民族,改成放南山,生了六男六女,自相偶配,繁衍成南蛮。还把“好山恶都”、“安土重旧”说成是“蛮夷”的风俗习惯。帝警还给盘瓠子孙免赋税、徭役等。这是由于当时南方少数民族不服朝庭统治,而加以侮辱使然。
范晔(398—445年),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下葬当晚,刘义康召集同僚旧友料理丧事,聚会于东府。时范晔的弟弟范广渊为司徒府祭酒,范晔就和王深、王广于范广渊处饮酒,开北窗欣赏挽歌为乐。刘义康大怒,降范晔为宣城太守。范晔因被贬职,郁郁不得志,就在任内整理各家关于后汉的史籍,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企图以此排解痛苦。元嘉十五年(438年),范晔调任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加封宁朔将军。次年,嫡母(父范泰正室)去世,按礼数范晔应立即赴丧,但范晔以患病为由,过了好久才动身,并携带妓妾同往。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范晔在狱中,写了一篇《狱中与诸甥侄书》,自述其编纂《后汉书》的目的是,“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明确地提出写史为政治服务,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第一人。因此,范晔特别重视史论,他采用论赞的形式,明文评论史事,把史论作为重心,成为《后汉书》的一个特点。编撰正史《后汉书》时,故意把前人的盘瓠神话小说故事当成历史事实辑录在《南蛮传》之首。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髃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立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兰,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之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姎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范晔编撰的《后汉书》是正史。主要记述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范晔却故意违背历代修史家修史尊重历史事实的优良传统,特意把盘瓠神话小说故事写在《南蛮西南夷列传》之首作为开篇,然后一一罗列南蛮族四大族系的民众,屡屡给东汉王朝制造“麻烦”的斑斑“劣迹”。其主观意图就是企图把南蛮族系的荆楚、百濮、巴蜀、百越族人民,不满东汉王朝残暴统治,揭竿起义的原因,归咎于他们都是盘瓠血统的后代。这种把南蛮族系人民反封建反压迫斗争,与远古原始社会先民的图腾崇拜扯上因果关系,罔顾历史事实,是十分荒谬的,完全违背了历代文人修史的底线。
上面罗列的资料,能说明五个问题:
(1)盘瓠神话传说,其故事情节是不断演化的;原是文学作品,后入正史。
(2)盘瓠创世传说不是南蛮族系原始氏族社会先民的遗留,而是来自北方。盘瓠传说“是汉人的创作,畲民后来才借用了盘瓠传说”。
袁珂先生认为盘瓠神话起源于西北:“因封、戎音近,故犬封国得称犬戎国。又《伊尹四方令》云:‘正西昆仑古国。'《淮南子•坠形训》云:‘狗国在其(建木)西',因此有关狗国神话传说起源于西北而后渐及于东南。”
苑利在《盘瓠神话源出北方考》中,从文学层面作了论证,节选如下:
盘瓠神话是一则典型的北方神话,理由是基本母题及所含主要文化因子皆出自北方文化系统。人犬结合,是中国北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直至唐末五代,那里还流传着人犬结合的传说。五代时的胡娇曾在契丹滞留17年,返回中土后,在记述逗留契丹的见闻时,就提到过人犬结合的故事:“狗国,人身狗首,长毛不衣,手搏猛兽,语为犬啤。其妻皆人,能汉语。生男为狗,女为人,自相婚嫁。穴居食生,而妻女人食”。据考,五代之前,契丹一直生活在辽东一带,五代时,范围又拓展到内蒙古一带。《异域志》也记载下了一个名为狗国的传闻:“狗国,其国在女真之北,乃阳消阴长之地,得夭地之气,驳杂不纯。妇人与人同穿衣,能人言。男子,狗也,不能语,其音狗嚎,不穿衣,食生肉,妇人食熟肉。辽有商人,曾至其国。犬遇,绝不令归。其妻与著十余只,曰:汝走数里,可置一枚于地,狗见必衔归家,妆方得脱,为善狗能护爱家物之意故也。”这里所说的狗国,可能是苦夷人北上后的一支,明代毕恭在《辽东志续》介绍苦夷人婚俗时曾如是说:“苦夷人男少女多,女始生,男不问老少,先以狗为定,年及十岁即娶”,这一风俗告诉我们,所谓人狗夫妻,乃是男家以狗为定礼送往女家,让未婚女子暂与丈夫送来的狗生活一段时间,而后再与男方结婚的一种误传。所反映的是辽东一带北方民族间氏族外婚制的某些婚约仪式。盘瓠神话的基本母题——人犬结合母题,正是基于此种现实风俗产生的。
那么,犬图腾崇拜之始作涌者究竟是哪一民族?从资料来看,犬图腾崇拜色彩最为浓烈的,主要是北方戎族。《山海经•海内北经》栽:“犬封国日犬戎国,状如犬。”《山海经•大荒北经》栽:“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扎牡,是为犬戎,肉食。《山海经•大荒北经》又载:“有犬戎国。有神,人面兽身,名日犬戎。”此外,狄似乎与犬文化也有某种联系。……在远古北方犬戎族及其亲缘民族中,也有崇尚白犬,并视白犬为自己祖先的信仰。《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人名日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自犬,白犬有化牡,是为犬戎”。此外,《山海经•南山经》甚至还记录下了年中行事时祭奠白狗的习俗:“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精用。犬的毛色是丰富多彩的,而在远古神话中,将故事主人公爱犬的毛色说成白色,充分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尚白习俗。
人们为何将白犬呼之为“盘瓠”?从盘瓠神话产生的地理背景看,“盘瓠”一词,很可能是借用了阿尔泰语系之蒙古语族或通古斯语族的“巴特鲁”一词。巴特鲁又称巴特尔,可绎为英雄、勇士、忠勇之人。从白犬崇拜出白犬戎这一角度分析,巴特鲁一词最早出自犬戎。在北方民族中,人们认为狗是动物中最忠诚、最勇敢、最善解人意的朋友,为了主人,它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表现出极高的做人品格,因此,人们称狗为忠臣。迄今为止,在蒙古等北方民族中,以巴特鲁(即盘瓠)为爱犬命名,仍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说来也巧,盘瓠一巴特鲁一忠勇之人这一文化内涵,迄今仍保留在盘瓠神话中。譬如,在盘瓠神话及畲族家谱中,就有将盘瓠犬称为“忠勇王”者。①
可见,《山海经》等编写者,如其自己所言,“没有——考证,只是听说”,把一种民俗婚约仪式事象,当成事实——人狗交配。
如今网页《盘瓠传说360百科》中,关于畲族的盘瓠传说也明确地认为,“盘瓠传说完全是汉人的创作,畲族人民后来才借用了盘瓠传说”。
畲族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人”,“山哈”即指山里人或居住在山里的客人。《集韵》:“畲,火种也……”唐刘禹锡《竹枝词》云:“长刀短笠去烧畲。”李商隐《赠田叟》诗有“烧畲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之句。宋范成大《劳畲耕》云:“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
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福建省文化局等单位派人组成了“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历时三年,初步完成畲族社会历史调查和《畲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的编写工作。1979年,吸纳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杭州大学历史系、浙江少数民族师范学校和畲族地区畲族干部群众宝贵意见后,在初稿的基础上,补充修订出版了《畲族简史》一书。该书认定:畲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至迟在公元七世纪初,畲族就已经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但是,当初他们是否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抑或从别处迁徒而来?其定居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何时?这些问题囿于史料,尚难断言或推测。根据前述《山海经》、《搜神记》、《后汉书》记载的“盘瓠传说”,以及《畲族简史》认定的史实,有理由认为“盘瓠传说”完全是汉人的创作,畲族人民后来才借用了“盘瓠传说”,编纂了民族初祖的神话故事。
(3)汉晋时代人编造盘瓠传说的时间段,是公元前1世纪至5世纪,距离帝誉高辛氏3000年。汉晋时代人不可能穿越到五帝时期见证盘瓠杀戎王事件,尤其是狗不能几天就直接变成人,所以,盘瓠传说是神话小说故事,而不是历史事实。
(4)文如其人。历史是以真实为前提,记录历史者首先要做人,如果人都做不好,肯定不能写好历史。把盘瓠传说当正史的是范晔,而范晔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时,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下葬当晚,刘义康召集同僚旧友料理丧事,范晔就和王深、王广于范广渊处饮酒,开北窗欣赏挽歌为乐;嫡母(父范泰正室)去世,按礼数范晔应立即赴丧,但范晔以患病为由,过了好久才动身,并携带妓妾同往;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范晔在狱中,写了一篇《狱中与诸甥侄书》,自述其编纂《后汉书》的目的是“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这样明确地提出写史为政治服务,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第一人。如此品行之人,自然而然把盘瓠神话当正史。
(5)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手段。自古以来,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他们“吃人”的统治,惯用用两手治民:一手是“屠刀”,当有人公然与统治者作对时,封建统治者便会动用暴力机器将其肉体消灭;另一手是“花言巧语”,首先让御用文人“机智”地编造出一套符合封建统治的理论、历史,美化自身,再通过教育等手段,把思想灌输给老百姓。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愚民手段,起着相当巨大的作用的,它竟然使有的人在饥寒交迫餐殖不继之中还虔心高喊“吾皇万岁!”;有的人在皇权之下被打得皮开肉绽,还要在垂死呻吟之中断续喊出“谢主隆恩!”;有的人被皇权贬谪,颠沛流离几千里,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还在念念不忘“皇恩浩荡!”;有的人自己或前辈曾被独裁皇权整得死去活来,当独裁的皇帝死去之后,还要如丧考妣,无限崇念;甚至于有的人已被东市问斩,殃及九族,在刀斧临刑之时,尚且一点忠心不泯,还要昂然自语“圣上圣明!……种种怪象,足见封建独裁者的愚民之术是何等厉害?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今科学时代,尚有畲民抱着盘瓠神话不放。
神话一般说来是先在民间中以故事流传后经文人整理成文的。在整理的过程中,由于儒家们固有的“异类”思想,即把华厦以外的民族描绘成凶神恶煞或是兽类。如《墨子非攻下》云:“昔者三苗大乱,天命延之。日霄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郑玄《尚书法》亦云:“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普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诛杀无道,不仁不慈”。《左传•文公十八年》把稚兜说成是“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嚣不食”等等。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山海经》只是记述道听途说怪异之事,而至《风俗通义》、《搜神记》就是镇压黄巾军的应劭、镇压荆湘起义的干宝用来整束百姓的手段。
(二)嫁接畲家
1.主要表现
盘瓠传说在畲族中存在于“祖图”、宗谱和《高皇歌》中,主要流行于清代。
(1)“祖图”
所谓畲族“祖图”,实为“组图”,指的是一卷有20至30多幅不等的连环画卷。所画的内容是所谓畲族始祖于距今5000年前的帝誉时代,变生于耳、平定燕王之乱、封忠勇王、招为驸马、生三男一女、赐姓盘蓝雷钟、不愿在朝为官、自愿到粤东潮州凤凰山隐居的神话故事。
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奉清廷谕旨绘制。清《四库提要•地理类》记载:“乾隆十六年(1742年)六月初一上谕:‘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向诚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着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徭、黎、僮以及外类番众,仿其服饰,绘画送军机处会齐呈览,以昭王令之盛乾隆谕旨抵达福建省畲民较多的州县以后,地方官员奉旨积极照办。有的则有所“独创”,画了所谓畲族始祖神话故事连环画上报清廷。如《长汀县志》记载:“畲民楚粤为盛,吾闽有之,然不尽蕃,三五七而已。庚子,陈大丞檄县绘图以进。”,《古田县志》据各地调查,目前在畲族民间发现的畲族“祖图”,从时间、内容看大多绘制于清代。
亦载:“乾隆十七年,督抚绘畲民图册以进奉,朱批:‘知道了'。兹以其俗顿异,附载及之。”
二是请民间画师临摹复制。现存畲族“祖图”多数是福建长汀、古田等地画工所绘制上报清廷副本流入民间以后,那些具有初识文化的道士认为“祖图”是奉乾隆御旨所绘制的,在做功德道场时,挂上“祖图”可以增添庄严肃穆的氛围,故争相临摹,然后是民间画师互相临摹。
(2)《高皇歌》
目前发现最早的畲族《高皇歌》,是浙江省平阳县青街畲族乡黄家坑村畲民雷必俭所藏的乾隆二年(1738年)的手抄本,共105首,422句(其中第96首6句)。德国汉学家哈•史图博认为:“它是由一个缺乏历史修养的,不加批判地、笨拙地从各种原始资料中凑合编写的,因为其中叙述的事件往往不是按照正确的年月顺序罗列的。”①
如:龙麒平定燕王(番王)作乱,是龙麒创世传说核心情节。古燕国存续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前3世纪。与远古帝喾时期至少相差2000多年。而《高皇歌》称龙麒在距今5000多年前,平定燕国之乱,杀了燕王头,纯属子虚乌有。
2.存在原因
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畲民绝大多数是反对盘瓠传说的。具体表现为:
一是畲族聚居区闽东、浙南的“祖图”,把盘瓠改为“龙麒”等。
二是闽东、浙南是畲族的集居地,畲族传统文化保留最好之地,绝大多数畲民反对盘瓠传说。长期在福建省民族宗教厅工作的两位畲族领导干部说“闽东95%以上的畲民反对盘瓠传说”。闽南是否没有反对呢?当然也反对。有的人没有听到反对声,是由于他没有听到而巳。漳州赤岭畲族乡的蓝氏宗祠在闽南畲族中具有代表性、影响力。2015年10月20日其管理委员会主任蓝宏令,参加完闽东一地畲族文化活动后,发现有的宗谱中有盘瓠传说,非常恼怒,说“大家集资,要搞清、纠正这个问题!”他的看法可代表了闽南多数畲民的看法。
三是畲民中原来也只有少数人知道盘瓠传说。这是由于往往是族长先接受,因封建统治者历史上都是用刘克庄所说的方法;“前牧恩泽侯有以激其始无以淑其后明年秋解去二伸迭摄郡寇益深距城仅二十里郡岌岌甚矣帅调诸寨卒及左翼军统领陈鉴泉州左翼军正将谢和各以所部兵会合剿捕仅得二捷寇暂退然出没自若至数百里无行人事闻朝家调守而著作郎兼左曹郎官卓侯首膺妙选诏下或日侯擢科甲有雅望宰岩邑有去思责之排难解纷可乎侯慨然曰君命焉所避之至则枵然一城红巾满野久戍不解智勇俱困侯榜山前日畲民亦吾民也前事勿问许其自新其中有知书及土人陷畲者如能挺身来归当为区处俾安土著或畲长能帅众归顺亦补常资如或不悛当调大军尽衄巢穴乃止命陈鉴入畲招谕令下五日畲长李德纳款德最反复杰黠者于是西九畲酋长相继受招西定乃并力于南命统制官彭之才剿捕龙岩主簿龚镗说谕且捕且招彭三捷龚挺身深入又选进士张杰卓度张椿叟刘等与俱南畲三十余所酋长各籍户口三十余家愿为版籍民”。①封建统治者实行招抚政策,每次招抚对象是族长,让族长接受。
族谱等各支族以前只有一套,都存放在族长处。“祖图”等平时难得一见,一般在请祖、“传师学史”时挂一挂,许多地方引起畲民反对,马上就收起来。一般的畲村只有分谱,分谱是没有盘瓠创世说的,也是只有在村中老人去世要排位时,族长拿出来查一下死者的排位。因此,许多畲民不知道、不了解神话传说。笔者曾带领调查组去景宁畲族自治县、丽水城郊畲村进行调查,生活在畲民家中,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调查。点,是选择几个畲族村进行实地考察、召开畲民座谈会;面,是对畲民采取大量问卷。问卷的第20题,“你有否听说过‘盘瓠'传说?”答“经常听说”有26.92%;“不知道”的30.77%;“偶然听到”为42.31%。第22题,“你是否喜欢吃狗肉?”答“很喜欢”占38.89%;“不喜欢”的53.70%;“不能吃”为7.41%。座谈中,畲民们认为“不喜欢”、“不能吃”狗肉是因为狗吃屎,不干净,与图腾无关;对盘瓠、狗图腾,一致认为是人家侮辱畲民的东西,并气愤地说“他们才是狗!”。
畲民中存在盘瓠传说,主要原因是:
其一,封建统治者愚民手段的结果
唐王朝在凤凰山畲区实行封建化,残酷经济剥削,激起畲、汉人民反抗,派兵多次镇压,但未能平息。陈元光接任后,认为仅凭武力镇压是“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而且“诛之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尽徙”,“功愈劳而效愈寡”。于是呈请在泉潮之间设郡县,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况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衽裾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所事者搜狩为生……”。“左衽裾”、“椎髻”、“搜狩”、耕“火田之余”,所指的是畲民,也只是客观描述畲民特点,没有用“盘瓠”。唐初声势浩大的畲民起义为什么没有用“盘瓠”作号召?《请建州县表》只字未提“蛮僚”是“盘瓠”,这是为什么?说明在唐初还没有把盘瓠图腾加给畲民。唐王朝除军事镇压畲民外,实行强制同化政策,特别重视文化涵化。明代郭造卿《防闽山寇议》说:“山中自称盘瓠后,各画其像岁时祝祭。……常称城邑人为'河老',谓之河南来,畏之,繇陈元光将卒始也。”②由此可见,盘瓠神话传说是从陈元光之后才开始移植嫁接到畲民中。
从内容上看,有的直接写的、画的是唐代的事。“大唐皇帝治国为霸,燕王集英勇吴将军流党作乱,侵害国界,旨敕招烈士收伏者,分国共治,及赐第三宫女为妻,众臣不敢奉令,惟有一龙犬游来殿前,欲作人语形状,七日不食,帝问此犬何意不食。群臣秦明,奉敕出朝,其犬摇头摆尾,口称我去必然收伏番王,群臣呼万岁,有云汝能助国安邦,便敕将朕第三宫女为妻,盘瓠游至殿前踢二次,长吠三声,即辞而去,……盘瓠口咬断燕王头腹,奔回本国。盘瓠即收服燕王后,遂与宫女结亲,生三男一女。乾元二年十二月十一日,户部侍郎张令崇、端殿学士彭光照、大学士范荣等秦请皇旨,敕赐姓,第一男姓盘,名自能,封立国候;第二男姓蓝,名光辉,封骑国候;第三男姓雷,名巨佑,封武骑候……天宝十二年六月二十七日,盘瓠因为游猎,不料皇天隆祸,命值凶星,跳过大树被株尖所伤而终”。这里盘瓠的时间是在唐朝;“燕王”是“番王”:“乾元”是唐肃宗李享的年号,乾元二年是759年,畲族盘、兰、雷姓来源于唐朝;“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天宝十二年是753年。从内容看,盘瓠文化是在漳州建立后的几十年才与畲家关联。“祖图”中有“唐兵败”、“唐兵败走”等,说明"图”为唐代开始与畲家关联。
且是胡编乱造。如,盘瓠死于天宝十二年是753年;而给畲家盘、兰、雷姓赐姓是乾元二年是759年,也就是说,盘瓠死了还坐朝,还能给畲家赐姓。
嫁接方法也可从闽南广为流传的有文有图的《平闽全传》、《平闽十八洞》得到印证。
《平闽十八洞》是无名氏所作的一部十万多字的52回章回小说,描述宋仁宗年间,杨文广与“蚯蚓精”、“蜜婆精”、“黑蛇精”等洞主苦战十年,终于一一击破十八番洞,降怪平叛,恢复闽境安宁。早在1931年,厦门大学叶国庆教授依据大量历史资料,论证得出《平闽十八洞》中所述的是平定蓝凤高叛乱之事,是由唐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峒蛮所附会而来的。著名人类学家、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园从民族学的角度对《平闽十八洞》展开了研究,对书中所涉及的福建少数民族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蒋炳钊先生的考证,肯定了书中所说的少数民族是畲族。如今在云霄的陈元光纪念馆中,《平闽十八洞》中的图文,也说的就是镇压畲民。在《平闽十八洞》中,代表畲族洞寨的动物共有十五种,主要是昆虫类和禽畜类。杨文广是宋代人,宋代人能去镇压唐代畲民起义?!而且查杨文广年谱,他就根本没有到过福建!能把唐代封建统治者镇压畲民之事编写出如此系统的离奇故事,那么把盘瓠神话嫁接到畲家身上,那是很自然、简单之事。
从封建统治者惯用篡改历史,美化自身、贬低对手的愚民手法也可得到佐证。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谢重光教授、厦门大学人类学所郭志超教授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陈元光的身世为造假,其著作《龙湖集》.等是伪作。谢重光教授在1994年文史哲出版社出版的《陈元光与漳州早期开发史研究》中认为,漳洲早期开发史是指从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的一段历史。在此之前,包括今日漳洲市辖区在内的闽南、闽西南和粤东广大地区,尚是“蛮獠”——即畲族先民聚居地,中原王朝的势力尚未真正到达这里,或者说中原王朝的势力在这里还极为微弱。陈元光趁时而起,平定了“蛮獠”之乱,奏置了漳州,并出任漳州首任刺史。
谢重光教授的《全唐文所收陈元光表文二篇系伪作考》;厦门大学杨际平先生的《陈政、陈元光史实考辨》中云,所谓的陈元光《请准谢表》等文,与唐代大文豪柳宗元的《柳河东集》诸表有许多雷同之处;《请准谢表》与柳宗元的《代裴中丞贺分淄青诸州为三道节度使表》、《为刘同州谢上表》、《柳州贺破东平表》、《代裴行立谢移镇表》相似之处更多。从具体内容来看,二表不仅仅是伪作的问题,而是大量剽窃柳宗元诸表拼凑而成的大杂检。这两篇“表”文,在所列陈元光官衔、犯讳、地名、文体和用语等方面都露出严重的作伪痕迹。两表都提到陈元光在永淳元年(682年)被进阶为岭南行军总管。熟悉唐史的人都知道,行军总管是唐前期遇有重大战事时由皇帝临时任命的统兵大将,战事一结束就解除兵权回复原职。由于它是临时差遣之职,并无一定的官阶。两篇表文把岭南行军总管说成是陈元光作战立功之后升任的官职,因而用了“进阶”的字眼;又把岭南行军总管说成陈元光“进阶”之后终身担任的官职,凡此都暴露出作伪者缺乏基本的唐史知识,因而露出了作伪的马脚。再从陈元光参加的平乱战事的规模及他在其中所处地位来看,当时平乱的统帅是循州司马高王定。循州是下州,下州司马品级很低,统兵有限。在战事中,陈元光是高王定麾下一名小军官,有记载说他本是岭南首领,是以布衣身份投效军门,率领一支军队参加战斗的,纵然他后来建立功勋,也不可能仅用一年时间就由布衣骤升为“岭南行军总管”,更何况史有明载,前一年岭南战区的统帅是高王定,后两年淮扬以南广大战区的统帅是玉铃卫大将军梁郡公李孝逸。联系到晚近谱志加给陈元光的官衔也是玉铃卫将军,与唐代文献所见陈元光的右鹰扬将军官衔不符,颇疑谱志所谓陈元光任玉铃卫将军、岭南行军总管云云,乃将李孝逸的身份窃来,又自行加以拔高而成。
谢重光教授认为:这里面提到陈元光是光州固始人,文武全才,曾领乡荐第一,其所领兵为父子弟兄世代相传,是一种家族世袭之兵,漳州刺史一职也是陈氏世袭,僚属则由刺史辟置,凡此种种,皆不见于明中叶以前各种传世文献的记载,是自明万历以降的方志和民间谱碟中才逐渐出现、添加、完善的。而方志有关陈元光的种种记载又“据家谱书之”;万历以降的各种陈氏族谱、家谱中又出现了陈元光著有《龙湖集》的说法,《集》中诗文也由少到多地慢慢编造出来,有一部分还为《全唐文》、《全唐诗》所采用。然而,这些说法是完全不符合历史实际的,《龙湖集》也是后人伪托之作,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①因此,把盘瓠神话移植嫁接到畲民中那是简单不过的事!
从历史事实看,唐代至明代,畲民在闽粤赣边界广阔凤凰山区闹得天翻地覆,使封建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而在史籍中,很少有畲民信仰盘护的文字记载,皆称他们为“盗”或“寇”。如果当时凤凰山区百万畲民是信仰盘护的,在漫长的400年间,史籍中不可能不露一点痕迹。
明正德十一年,谢志珊、蓝天凤在江西赣州领导畲民起义,结果遭到王守仁残酷镇压。起义军兵被杀3168人,被俘2336人,还有马、牛、骡608头,金银114两,兵器2137件。接着王守仁命令官军向畲民聚居区出击,畲寨被夷于平地。并且实行文化上同化,把其心学理论运用到镇压畲民中,其名言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大力推行愚民手段,把畲民列为“盘瓠异类”。“畲家”、“畲民”的称呼,被篡改为“輋贼”、“山贼”、“盘瓠种”。御用文人在撰写地方志时,“畲民”的称呼被“盘瓠种”、“盘瓠子孙”所取代。如,闽南《立崇义县治疏》云:“其初肇贼原系广东流来,先年奉巡抚都御史金泽行令安插于此,不过砍山耕活,年深日久,生长日蕃,羽异渐多。”明万历进士谢肇淛(1567~1624年)《五杂俎》云:“吾闽山中有一种畲人,相传盘瓠种。福州、闽清、永福山中最多。”明万历癸酉(1613年)《漳州府志》云:“徭人(指畲族),属邑深山皆有之,欲呼畲客,旧志不载今载之。徭种本出盘瓠,……量纳山赋,其赋论刀若干,出赋若干。或官府有征剿,悉听调用。后因贪吏索取山兽皮张,遂失其赋。及扶驭失宜,往往聚众出而为患”。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平和县志》云:“论曰:盘瓠子孙其散处闽粤,闽有之”。
清光绪《景宁县志》云:“畲民盘瓠之后,自粤而闽,以暨处之,松、遂、云、龙诸邑。”等等。
同时在组织上加强了对畲族聚居地区统治力度,先后在汀漳潮地区增设许多县份,以便对畲民采取强制归化的措施。
各地均采用封建统治者惯用的两手手段。明《漳州府志》记载:首任诏安县令何春,曾师王阳明(王守仁),深谙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精髓,嘉靖十年(1531年)一到任,即从师而行之。
其二,他人所为
许蟠云、范翰芬、王虞辅的1934年《平阳畲民调查》中,在“关于来源之传说”一节中说:“一般人对于该族的来源,有各种神话式之传说,荒诞不经,未足置信。然此等传说之基础,皆渊源于轻视异族之心理,适于民族自尊之神话为相反之穿凿,兹不具述。”①
畲家修宗谱,主要是明清时期向汉族学的,先后有福建光泽大禾山石城雷氏、福安牛埋村钟氏、江西瑞金常乡信义钟氏、福建宁化茜坑雷氏、惠安丰山雷氏等畲民,分别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十六年、十八年、二十五年、二十八年修撰宗谱。至清末,修撰宗谱普及闽东和浙南等偏僻畲乡。
田野调查发现,原来许多畲村的宗谱比较简单,没有盘瓠传说,只是简单记载从广东凤凰山迁出,然后是二、三十代的谱系。如施联朱等6人1958年的《福建省福安甘棠乡山岭联社畲族调查(摘录)》中写道:“谱序中认为盘瓠传说之记载系荒诞无稽之谈。”“先畴农服世锦长,太古敦庞俗本良。广东迁乔来浙省,闽疆转徙到韩疆。”初住广东,后迁汀州,明正德时迁到浙南与“韩疆”,韩疆即“福安二关于《名称与来源》一节最后写道:“我们遍翻钟姓族谱,谱首皆无盘瓠传说的记载。”但后来修撰宗谱,认为宗谱头的序言是必不可缺少的。畲族无本民族系统文字。在旧社会,畲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也是一个文盲充斥的民族。像修撰宗谱这种需要一定文化水平才能胜任的工作,当然只能花钱聘请有文化的汉族文人帮助完成,社会上又有汉族文化人专门从事修谱,于是,五花八门的畲族族源传说便应运而生,盘瓠传说入谱中。
如,双华畲族村是浙南、闽东知名度较高的畲族村,每年农历二月二,闽、浙、赣各地的畲民都要聚集到该村进行会亲。该村的蓝姓谱序是如何加上盘瓠传说的呢?福鼎政协文史委员蓝清魁于1985年2月3日写给苍南县民族科的文章说:我族历来受人岐视,侮辱是极端严重的,除了落后面貌原因外,其主要是历史源流被人歪曲。如清同治年间,福鼎双华蓝姓宗谱聘请汉族王聘三和莒溪夏增荣先生造谱并代作谱序;该造谱先生完全抄袭宋代范晔写的《后汉书•南蛮传》,干宝《搜神记》和郭璞《山海经》等鬼话连篇,所谓的谱序满纸荒唐,均是无稽传说。造谱前未说明作谱序酬金额,完谱时族长取谱时与前岐丹桥钟氏宗谱谱序相对校,两族谱谱序竟是同一木板刻印的,酬金要一百数十两银,族长因与他争论,结果无奈只好照付了。而造谱先生毫不费力地赚去了一笔外快银钱。但族人却不辩真伪,尽把家谱谱序的无稽荒言编成高阜歌唱。
浙江省文成县外南村修于民国二十二年(1936年)的《冯翊郡雷氏宗谱》记载,该村族人于光绪六年始修族谱,序言也由汉族文人夏增荣编撰。序言中关于族源曰:“冯翊郡系出帝喾高辛之朝,因燕寇侵界,人民遭害,盘瓠除寇有功,遂封于驸马忠勇王后,往广东潮州府而家焉”。把《广东盘匏氏铭志》中的“黄帝轩辕氏元妃”换成“帝喾高辛”,又把“龙骑”换成“盘瓠”,把盘瓠传说隐藏其中。当时对历史知识一窍不通的畲族先民,没人识破夏增荣偷梁换柱的诡计。
所以,在畲族遗留的旧宗谱序言中,凡是聘请汉族文人撰写的创世传说,都带有明显侮辱畲族人格尊严。而畲民却蒙在鼓里,深信不疑,信以为真。
那时候,缺乏文化素质修养的畲民,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族谱头编造的龙麒创世传说,与古代干宝、范晔等文人的盘瓠传说情节完全雷同的丑事。等于默认自己是帝喾高辛氏畜犬的后裔,把子孙后代死死地钉在盘瓠的耻辱柱上。
“祖图”多由汉族民间画师描绘,福建连江、罗源两县祖图上载明的汉族画师就有林上宾、郑思轩、高严灿、周御吾、孙先生等。汉族文人帮编写、描绘,同样总要贯穿"范史”的内容。
其三,主要是物质利益的诱惑
物质利益,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利益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年青时就作了科学的论述,阐明了历史的发展不是决定于精神,不是决定于思想。历史发展的动因,不是由于某一个英雄人物和"天才”脑袋瓜子超凡出众的想象和发明,而在于物质生产,在于物质利益。马克思在1842年就提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集中批判德国唯心主义的历史家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于思想的历史唯心主义,指出:“在德国历史编纂学看来,问题完全不在于现实的利益,甚至不在于政治的利益,而在于纯粹的思想”。②指出,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③就是说,物质利益是所有人们赖以生活的需要。人们的活动,首先就是为满足对物质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还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王明珂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后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在《汉人的形成——汉代中国人的边疆异族意象》中认为,南方被华夏称为蛮的人群,分为许许多多的族群,其中最主要的有武陵蛮、巴郡南郡蛮以及板楣蛮。他们聚居在山间村落中,以种植、狩猎为生。汉代中国人以“蛮”这样的泛称来称呼他们,是因为他们没有如匈奴、朝鲜等人群的集中化政治组织。用盘瓠等传说来诠释历史来源,一方面强调他们与中国的长远关系,另一方面也诠释他们为何可以减免赋税。而在实际的民族关系中,他们与汉人政府间的紧张主要也是因赋税问题。“这些历史与传说将'南蛮’与中国人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显示存在此民族关系中的一个紧张因素——赋税问题。对于这些边缘族群而言,赋税是被纳入王朝统治内的痛苦代价,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对于住在南方与西南山间,行混合经济而‘无大侯王'的各族群,汉人则深入其间,夺占其河谷、低地。中国商人在这些地区可以低价获得土产;这儿的中国聚落、城镇中的人可得到廉价的仆役、劳工。中国地方官员则透过各部族首领对土著征税。在此,逐渐形成一种族群体系。”①畲族族源传说也同样是这样的问题。盘瓠神话传说说你是皇亲国戚,前朝有功,可免徭役,还可持牒通关,逢山开业,子孙可继承,当地人不可争夺等等,对生存极端困难的畲民来说具有极大物质利益诱惑。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石奕龙在《明清时期畲族盘瓠传说的再发明及其原因》中指出,“与闽南、闽西的畲族族谱相比,在闽东与浙南等地的畲族宗谱中,不仅增加了盘瓠传说以及相关的表述,而且对历史上的盘瓠传说进行了改造或再创造。这种传统的再创造与发明,重点都在于强调蓝雷钟等是盘瓠忠勇王的后裔,高辛皇帝的驸马,是王朝的贵胄,因忠勇王的旷世功劳,高辛皇帝敕赐他们世代免除差役,所以可以‘逢山逢田,任其耕种',或者‘逢山离坟三丈,离田三尺,任从开种。’”“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差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再发明?当我们把这种现象与畲族在明清以后的迁徙事实联系起来看时,这种现象的功能意义和实践意义就显露出来了。”结论是“闽东、浙南地区与历史上有所不同的盘瓠传说,是在明清以后再发明出来的。这是畲族面对明清时期大迁徙这样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一种传统再发明或文化再生产,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其被迫到处迁徙,并在该地区的土地与山林均已私有化的情况下,占他者的土地垦艾维生的需要,为他们在‘侵占'他人私有的山地或田地并可能引起纠纷时,建构一定的‘法律'根据,使他们的占地成为‘合法',从而使他们在万一被人发现他们占地,发生纠纷的争斗中,处于有利、有节和不败的地位,从而使他们在迁徙地的生存与定居增加一份保险。”②
因而,导致知道者,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如福建霞浦县民国时修的《蓝氏宗谱》,本族知识分子雷一声作的序言所说:盘瓠之说“历代史籍均无考,所仅见者,止出于《汉书》,……不过等诸蝎角斗争蚊睫鹊巢之滑稽耳。腐儒因之,遂以弁诸谱首作鼻祖,并杜撰三代以下之官职而指为三代上之头衔与历朝敕赠封浩俚言鄙词一串,迂腐卑劣,令人喷饭不已。斯谱之作,本拟删之,但以误传误已深入脑根,牢不可破,姑依原谱存之,虽属鲁鱼亥豕,不胜其弊,然夏王郭公仍阙其文,以符春秋之遗旨。”
其四,攀附心理
攀附心理是一种旨在联络地位高于自己的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感情需要的心理状态。其机制分虚、实两种:实者攀附心理为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多为有一定地位或职位的人,为了升迁、晋职或达到某种目的,寻求靠山,以便获得仕途的捷径;虚者攀附心理为虚荣心的满足,多为平常百姓或地位不高的人,他们对有地位、有影响的人或名人,没法高攀到获得实利的地步,只是充满着神秘感和崇拜感,因此以有机会结识他们或与他们合影来炫耀自己,使得虚荣心得到满足。
攀附心理在各民族中都有存在,尤其是姓氏谱中。杭州图书馆古籍特藏部的仇家京在相继参与《中国家谱总目》、《浙江家谱总目提要》的编目过程中,目睹了那些曾经秘不示人且散藏在民间家谱真容。然后指出:毋庸讳言,一些家谱中攀附、杜撰的现象较为突出,因而被指称为“天下最不可信之文藉”,为后世研究者所诟病。一般而言,各宗族修谱的原始动因虽有差异,但是由于家谱功能取向的一致性,兼寓激劝教化之义,家谱纂修通常“称美不称恶”,如一些家谱中的始祖与始迁祖多为帝王列侯或名贤显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都是家族选择的结果:而“攀附”与,,杜撰”现象,既是家谱体例服从其“尊祖敬宗收族”功能的畸形产物,也是植根于中国宗法社会的迎合家族光宗耀祖和风化宣教的心理使然,皆有其历史根源。
王明珂在《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认为,黃帝出現在中國文獻記憶中,較可靠的時間大約是在戰國時期。漢初司馬遷寫《史記》時,黃帝已成為他心目中信史的第一個源始帝王,且為夏、商、周三代帝王家系的共同祖先了。“許多中國學者在討論「漢化」過程時,便因此抱持著一種族群中心主義(ethno-centralism)想像一一中國文化是優越的,因此受到邊疆異族的學習、模仿。然而這只能說是部分事實。另一部分事實是,文化與認同的攀附欲望,產生於攀附者與被攀附者間的社會與文化差距。華夏與「華夏邊緣」間此社會與文化差距,不一定是客觀事實;有時或由於中國在政治上對「邊緣」地區的征服、統治,或由於「漢人」對邊緣「土著」與「土著文化」的歧視,以及相隨的,「漢人」以自身文化向「邊緣人群」所作的誇耀。在此,我所稱的「土著文化」與「邊緣人群」,包括政治地理谩緣或域外的「異族」人群,也包括中國域內社會邊緣的「鄉野」人群。‘'“到了明清時期,在今日許多西南民族如羌族、苗族、瑤族、土家、畲族、白族、壯族等之地區,都有些土司或大姓家族宣稱其祖源為漢人。在清代文獻資料中,雲貴地區的土司多「南京籍」,四川土司多「湖廣籍」,皆反映此現象。他們甚至可以藉著家譜中之「姓氏源流」,直接或間接與炎、黃之血脈相通。如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中有一幅清代畲人家族祖圖,此圖首頁之圖象與文字便將此家族起源溯自「黃帝」。”①
畲族向汉族学习修谱,也受这种攀附风影响,其本意是欲把祖宗的来龙去脉编造得体面风光一些,看到写在族谱头里的始祖龙麒,是天上星宿下凡,变生与皇后娘娘的耳朵里,又是会腾云驾雾的金龙(或龙犬),还被封为盘护王、忠勇王等等,当然满意。即如福建福宁钟大焜于清光绪24年修的《颍川钟氏宗谱•福宁钟氏宗谱序》所云:“独取于四千年以前盘瓠之辱以为荣,非由于山民无知不识字不读书,何以至此哉?”所以谱中岀现盘瓠文化,并得到部分人的认同,是中国宗法社会的封建糟粕之使然。
其五,受其他民族的影响
凤凰山西部是苗、瑶等民族。苗、瑶等民族有的图腾盘瓠神话传说,在数千年的民族交往中,自然受其影响。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在《畲族探源》中指出:“畲族以及同样信奉盘瓠的瑶族、侗族,与南蛮(特别是信仰盘瓠的蛮族)是有着直接关系或密切联系的。尽管畲族不必就是中南地区盘瓠蛮之后,但他们同在我国南方生活了2000余年,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意识都有许多共通或相似之处。他们在世代的交往接触中,产生一些共同点是不足为奇的。”又说“《罗源县志》载:‘畲民,祖岀于盘瓠之后,即瑶人也。隋时有大功,封为王,生三子一女。长,赐姓盘,名自能,封贰骑侯;次,姓蓝,名光辉,封护国侯;次,姓雷,名巨佑,封立国侯;女婿钟姓,名志深者,官二品。世居会稽七贤洞。后子孙众多,分行自食其食。不与庶民交往,无作庶民田地。’这些记述,把畲族与盘瓠的关系,进一步具体化了。但还是可以看到他们与越人的关系,因会稽是于越人的故乡祖地。事实上,畲人主要应是由古代土著蛮人(在福建则为闽蛮人)发展衍变而来。这些土著蛮人,在后来的传衍发展中,大部分汉化而融合于汉族;另一部分则闭守山林,绝少与平旷地区的汉人往来,较严格地保持着自身固有的文化与风习、直到近代,因而造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②
畲民接受盘瓠文化,集中表现为一幅对联:“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驸马金卿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
而现实中,封建社会是否能免差徭,达到升迁、晋职的目的呢?结论当然是否定的。
刘克庄在《漳州谕畲》中云:统治者是“贵豪辟产诛货,官吏征求土物是也。”后来各地都是论刀收税,“刀若干,税若干清代、民国时期,畲民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浙江宣平县蔡弄源畲族自然村,畲民要交二十多种税,甚至连家门口倒垃圾的垃圾塘(不足一平方米)也要交税。
《丽水地区畲族志》载:“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岐视政策,尤以不准畲民上学求知、入科考试阻其进阶之路为甚,令人愤懑难平。故畲民反对把他们排斥于科簧之外斗争接连不断。”①
清乾隆年间,培头畲族村民钟正芳由于是畲民,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屡屡被剥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钟正芳于乾隆四十年(1776年)上书青田县衙,严词驳斥有人假借盘瓠传说污蔑畲民为“异类”,排斥畲民参加科举考试极不公平的行为。此举获得时任青田县令吴楚椿的同情,并著《畲民考》一文,批驳土民“谬引荒诞,不德之说”,呈请处州府衙“准予畲民一体应试”。处州府衙迟迟没有批文下达。钟正芳没有灰心,联络松阳、宣平、云和等地畲民前往处州府衙说理,又呈文浙江省府要求准许畲民参加科举考试。在乡亲的支持下,钟正芳曾13次上杭州省府呈文。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得到巡抚阮元的重视,会同学使文宁上奏清廷:“处州十县有畲民……应咨请明立章程,以免无识愚民借词攻奸,准其平民一体招考应试。”后经清廷恩准,才使畲民得到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秋试,钟正芳参加科举考试,以优异成绩考入京都国子监。
清嘉庆七年(1802年),钟良弼赴福宁府应考,当时县书王万年歧视畲民,串通生监,诬蔑“五姓禽养”(五姓为蓝、雷、钟、吴、李),把畲族考生赶出考场。钟良弼不服,回家同姐姐遍告村族,激起畲民公愤,姐弟变卖家产,族亲竞相赠银,资助良弼上告。正如《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福鼎县分卷》畲族历史传说歌《钟良弼告阻考》所唱:“想来良弼真灵通,告状使用很多银。告状无讲银钱使,要复功名留子孙。……”诉状历经县、府、省署,几度辗转波折,幸得福建巡抚李殿图明察,饬令府县查复纠正,告学士林,并责打王万年三十大板,赶出衙门。良弼打赢了官司,第二年再考,取得了生员第二十名,成为福鼎畲族的第一个秀才。“佳讯传遍畲村,畲民奔走相告,引为幸闻。”
清道光六年(1826年),温州当局规定,所有的应试童生都要向学使宝应人朱文定提出申请,不是出身体面家庭的人,谁都不能赴考。泰顺的畲民都为轿夫,他们被认为为别人干这卑贱的工作。按照官方的条例,他们不能应试,被剥夺应试权利。
清光绪三年(1877年),丽水县富岭乡童生蓝帮光到处州府考秀才,遭侮辱后,他们集合了丽水、青田、云和、松阳等县畲民200多人,在丽水大水门和对方殴打,一直闹到衙门,考官见畲民理直气壮,只得让步。蓝帮光考取了秀才。
清光绪八年(1882年),景宁东弄村蓝培开、蓝天廷、蓝炳水等人去处州府应试,步箭、马箭皆中,但被景宁汉族童生侮为盘瓠之后,认为历史不清白,未得录取。于是蓝培开等召集本族20余人与汉族童生斗殴,丽水县乡下进城卖柴的畲民也来助战,官府只得公开承认,畲民可以参加考试。丽水、云和多人考取秀才。
“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驸马金卿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也是畲家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被镇压、由强到衰的重要原因。事物都有两面性,封建统治者本来是把盘瓠传说作为统治手段,但如刘克庄所说:“余读诸畲款状,有自称盘护孙者”,即另一方面带来的是畲民认为自己始祖是驸马、祖上前朝有功、皇子王孙免差徭,故反抗苛捐杂税;对其反抗,统治者不断进行镇压,这就是有文字描述的畲家历史。
(三)历代批判
学者、官员都认为,把盘瓠、狗作为畲族的来源是荒诞不经,未足置信。
当南朝范晔在《后汉书•蛮夷传》中,把盘瓠神话传说作史实来写时,杜佑就在《通典》中指出:“按范晔《后汉书•蛮夷传》,皆荒诞不经。大抵诸家所序四夷,亦多此类,未详其本出,且因而商略之。”
宋人罗泌专门写了《论盘瓠之妄》,“予曰黄闵《武陵记》所志者,然实诞也。”“卞明,黄帝氏之曾孙也,白犬者,乃其子之名……非狗犬也。”“郭璞、干宝、范晔……等,各自著书,枝叶其说,人以喜听,而事逐实矣。”“按《玄中记》:盘瓠浮之东海中,是为犬封氏……然亦不谓蛮人之祖。”“《经》亦有云犬戎神,人面兽身,非蛮人之祖也。”
唐刘知几在《史通书事篇》中说:“范哗博采群书,裁成汉典,颇观其取,有奇工。至于方术篇及诸蛮夷传,及录王乔、左慈、糜君、盘瓠,言惟遇诞,事多诡越,可谓美玉之暇,白圭之拈。惜哉,无是可也”。
清嘉庆七年,福建发生对畲族童生钟良弼阻考事件,福建巡抚李殿图仗义执言:“……以女妻犬,理所必无事,或有之,谁则实见其事,且审其姓氏于洪荒之世而为之记载乎。”浙江青田县令吴楚椿的《畲民考》指出:“畲民本属琼海淳良,奉官迁浙,力农务本,已逾百年……而一任土民谬引荒诞不经之说,斥为异类,阻其上进之阶,是草野之横议也。”
民国时期浙江省第三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许蟠云等人赴平阳矶山考察时,写了一篇《平阳畲族调查》,指出:对于该族的来源,有各种神话式的传说,荒诞不经,未足置信。
钟敬文先生在其《槃瓠神话的考察》一文中,客观地认为:这是“出于记录者有意无意的改动。”如果说蚩尤是虫(实际是苗龙、融吾、戎吴、媸龙、媸妍、媸酓或媸酉即炎帝;媸是谦称,龙去一撇成尤,蚩尤成了一条愚蠢之极的大虫)、槃瓠为犬,与顾颉刚言大禹是一条大虫并无两样,实乃无稽之谈。
闽东肖孝正在《闽东畲族歌谣集成》中论证了“畲族狗图腾”的谬误。在《再论畲族图腾及其高辛夷史源一兼与“盘瓠即犬”“畲族狗图腾”说商榷》中认为:“盘瓠即狗”“畲族狗图腾”说,是历史阶段的误会。
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的朱洪、李筱文对广东省畲族图腾进行研究后说,“当我们展示《祖图》,附马形象是狗头人身,溯其源,则是东海苍龙再世。从‘犬子’成盘瓠、成附王,与高辛帝宫中三公主成婚而繁衍后代,这纯属神出鬼没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不科学的。动物与人不能交配,更不能生育后代,这完全是违反生物进化的科学性。”
施联朱教授在《面向21世界畲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等文中认为,盘瓠传说本身纯属荒诞无稽,是不可信的。
钟雷兴主编的《闽东畲族文化全书•谱牒祠堂卷》在“概述”中说,置于谱首的“姓氏源流”或“族姓渊源”记载,以远古神话为主体架构,但这部分神话不同于信史。
景宁畲族自治县民委的雷先根认为:盘瓠图腾是封建社会民族歧视的产物。不少学者忽视了或有意删去盘瓠图腾产生的前因后果,从原始社会民族人们思维水平必然产生图腾崇拜历史现象,说畲族先民处于狩猎经济占主要地位时,犬是狩猎不可缺少的角色,畲族先人把犬编成神来崇拜很自然。并用“神话往往是历史的影子”、“神话即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所谓的想象的产物,而是保存关于过去的回忆的宝库”等专家名言断定先有南蛮民族的盘瓠图腾信仰,后才有《搜神记》、《后汉书•蛮夷传》等记叙,并说武陵蛮是盘瓠图腾的发祥地,还把武陵蛮叫作盘瓠蛮。从而再推断畲瑶同源于武陵蛮。
雷阵鸣、雷银才在《再论把“盘孤”神话当作畲族史实之虚妄》中指出:
第一,违背科学事实的雅化,恰是暴露后人胡谄的马脚。一如歌中“高辛皇”、“正宫娘娘”、“三公主”、“忠勇王”、“上将”、“纱帽”、“帅印”等称呼,高辛之代必无。帝喾不过是传说时代原始父系氏族的一个部落长或军事酋长,何曾称皇?若称皇则必在秦赢政“始皇帝”之后。什么“将领”、“兵营”和“文武百官”,须知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宗族组织和军事组织是合而不分的,只有议事会式的民主组织和威望较高的“四岳”。还有“高楼”、“王府”、“宫殿”、“京城”,中国的考古学界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努力,仅发现殷墟,对于夏的“城址”至今尚未确认(一说在陈,一说安阳),又安知夏之前的高辛时代就有什么京城呢?又如歌中提到的“文书”和“榜文”也不可信,“金榜题名”乃封建科举制度时出现的词语,如若彼时即有文字记载,历代史官如何没有翻到?众所周知,商代才有甲骨文,公元前841年才有确切的纪年,时至今日,谁也未发现比商代更早的文字。所以,那所谓高辛皇救封给畲族迁徙、开荒、免赋等特种权利的诏书榜文“评王碟券”则假得不能再假了。
第二,龙麒(即盘瓠)“平西”、“征番”从帝都西毫(即今河南堰师)出发要“过海河”、“过海洋”,堰师的“西南”有什么海河洋?高辛帝又封大功告成的龙麒在“广东潮州”“另立都宫”,这些地名在高辛时代就起用了吗?据《高皇歌》所载,龙麒至少在堰师与潮州之间往返了三次:第一次赐封到潮州做“忠勇王”,第二次带了三幼子到“金殿”讨封“盘、蓝、雷”三姓,第三次又带长大了的儿子和女婿一道去京城讨封,分别封为“武奇侯”、“护国侯”、“主国侯”、“敌国勇侯”,衣锦还乡。后来又一次到东夷娶“东夷三美女奇硅、奇珍、奇珠”为妻,即使三子并未亲往吧,那么迎亲的人总该去的。这在当时交通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可能吗?
第三,歌中还反复出现“金盘银斗”、“金被银枕”、“金钟”、“金银财宝”、“金锁匙”、“铁器”、“谷米集银”等词,只差一把金椅子,就与封建帝王的享受没有什么两样了。其实,高辛时代又哪有什么金银和铁器呢?有“金锁匙”则还说明有丰富的私有财产,“谷米巢银”还说明以银器作货币进行交换了,这些情况与原始社会皆不合,高辛氏何时学会了“超前消费”?
第四,歌中还说,畲祖龙麒“平番”时曾得到“神仙老君”的帮助才摆脱番邦的追兵,晚年又热心去“闾山”、“茅山”学法,把“灵感法门”传给子孙,他死后又请“闾山法主”、“三清师爷”、“河南祖师”等道教神和师爷神来做“功德”,也不合事实。一者当时并未用棺材,畲族早期是盛行火葬的,搬迁时则挑了骨灰走(《畲族简史》),二者道教乃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144年)才创立,至今才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它又是一个年代错位。
然而,自近代以来,许多通晓历史的民族学家对以上所述违背史实的错误却始终视而不见,而一味地认为畲族流传着与瑶人类似的盘瓢故事,就妄称它是“瑶族的一支”或“瑶族的亚系”,断定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了,岂不可笑乃尔!
江应梁先生说得好:“国人一向的错误是对蛮夷民族的轻视,这种由历史给我们的一贯传统的恶劣见解,直到现时还不能完全打破,历代统治者及士大夫对边境蛮夷民族,都存在着一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概念,并将其摒之治外,施以残杀、压迫、驱逐、同化等手段;不仅不将之视作‘齐民',且比之为虫、为犬、为穿”。如称瑶族为“摧”、称壮族为“撞”、称畲族为“犬种”、“异类”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民族果真是“狗祖宗”是兽类乎?如今谁也不相信。但做起文章来,好像离了狗就“格将不分”、“畲将不畲”了。尽管马长寿等先生疾呼瑶族神话非其原始形态,而有“种族偏见存乎其间”,“不能由汉族史籍中之瑶族神话,而武断瑶族为汉族皇帝之犬的子孙”,有谁会理睬你呢?第三,古人记载不仅有“一贯的偏见”,而且语焉不详,“凡历代对边境夷民记载之典籍,除极少数外,资料来源都不是由亲见亲闻而得,大半系道听途说,甚或凭空假造,互相抄袭,二十四史中所记者已如此,其他者更可想见。”所以搞民族史研究,不仅要参考古籍记载,还应注重调查考察。江先生也指出,从民间所得的史料也有许多缺点。所以,还要实事求是地全面地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还要进行去伪存真的工作。
最后,这顶狗帽是怎么戴上去或者说畲族是如何变成以“狗”为徽章的“武陵蛮瑶”的吧。
1.帽子是过去统治阶级定下规格,并偕同士大夫做的,“边境蛮夷民族”必是“虫”、“犬”、“穿”。其实苗、瑶都不是狗祖宗,瑶族的创世神话《蓄洛陀》中的母祖,雅称“米罗莎”,贱称就是“母猴”,此说才符合人类进化的史实。
2.帽制成后,是舞文弄墨的士大夫教戴的。刘克庄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余读诸畲款状……尝读范史(即《后汉书》),知其鼻祖之为盘护者,殆受教于华人耳。”难道还不清楚吗?
3.畲人是被动的,那又怎么乐于戴呢?一是迫于统治者的压力,《高皇歌》后续的尾部也说了:“朝里无亲话难讲,全身是金使唔成”。二是戴上狗帽有个诱饵:你承认是狗祖宗,就可以“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后来并未免役免税,反遭挞伐,才知受骗上当了,“处处阜老(汉佬)欺侮你血的教训使畲民清醒过来。三是如今有些人盲目得可以:“原先是这么写的,这么说的,我们就不能动”。如今科学进步了,瑶人也知身上的那张狗皮是虚假的,乌有的了,畲族这来自瑶族狗皮身上的毛,又附哪里去呢?①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逍在《文化透镜下的畲族历史》的第二部分“华夷秩序下的族群异类”指出:
(一)被扭曲的族群特征
独特的历史变迁和生态环境形塑了畲族独特的文化形貌与文化结构,但是在封建的大汉族主义文化氛围中,畲族的族群特征因与主流文化---汉文化的格格不入而长期被视为异类,畲族较之汉族的异质性文化特征是封建汉族文人关注的重点,也是时人为之侧目的主因。嘉庆年间丽水教谕屠本仁在《畲客三十韵》中,以诗歌浓缩的形式表达了浙南山区畲民因刀耕火种、妇女赤脚卖柴等生产、生活方式、服饰特征与汉人迥异而被视为“异类”并遭受汉人歧视的情景:“攀陟重岩艰,依栖穷谷僻;斫畲刀耕举,烧畲火种土庶。……开垦有畸零,树艺无空隙;舆丁及担夫,余力耐劳剧。笞辱等人奴,谋食不遑惜;……三五女负薪,鬻市两脚赤。筠筒绿拥髻,布幅青搭额;州人辄鄙之,相视笑哑哑。”
明清时期的正史对处于华夏边缘的畲民,基本上不屑一顾。而有关方志、文集、笔记小说等对畲族的描述大多是从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尤其是语言、服饰等文化特征与汉人迥异的视角加以阐发的。即算对畲民态度尚比较客观的文人范绍质,在其《瑶民纪略》中也将畲民形容为:“黎面青睛,长身猿臂,声哑哑如鸟,人呼其名曰畲客”。他将畲民体质特征类比为猿猴之类,将畲民语言附比为鸟语般的A舌之音,无疑他亦如时人一样将畲民及其他非汉族群视为蛮夷之帮、化外之民,打上了一点四方汉民族华夏中心主义的烙印。
(二)盘瓠传说的污名化解读与族群歧视
畲族这种华夷秩序下的异类特征首先因大汉族主义者对盘瓠传说的污名化解读而被放大。自范晔《后汉书•蛮夷传》记载了“盘瓠传说”故事以来,历代封建汉族文人既有认为其荒诞不经而加以驳斥的,更有对其进行污名化解读的。一些大汉族主义者,将畲族盘瓠图腾传说等同于现实,再嫁接汉文化中“犬”的污名化内涵,视畲民为“犬种”、为华夏边缘的异类。这种族群歧视体现在诸如族群认同、话语霸权、通婚、经济、教育等方面。例如在浙南:“畲民不知其种类云。……土著者贱之,斥为盘瓠遗种”“括人故嗤鄙之,不与通婚姻,辄目为盘瓠遗种。”遂昌畲民“力田佣工,不敢与本地人抗礼。”尤其是当畲民试图获取与汉人平等的科举资格时,更是被汉人攻击为“盘瓠遗种”或“犬养”、“贱民”等。
封建的大汉族主义者这种对盘瓠传说的污名化解读又延伸到对族群称谓上的污名化以及对整个族群的歧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以下是50年代及80年代国家民委组织的畲族调查所保留的有关解放前民族歧视的口传史料。
浙江景宁东弄村畲民过去被汉人侮称为“畲客儿”、“畲客婆”、“畲客牯”“畲客骨”、“小姓人”等。浙江平阳县王神洞畲区流传着这样的歧视性民谚:“无人找马,无马找找畲主”;“畲客婆,越做越无;畲客牯,越做越苦二广东“凤凰山区的汉族统治者经常辱骂畲民为‘火区畲客'(火区是腐烂的意思)‘畲客仔'、‘狗头王派’;莲花山区的畲民被当地汉族统治者讥笑为‘死畲'、‘畲婆'、‘死畲仔'、‘狗头王子孙';罗浮山区增城博罗‘瑶人'经常被汉人地主骂为‘死人山瑶仔'、‘死山瑶婆饶平石鼓坪附近的汉人用歌谣来讽刺畲民:‘石鼓坪,火区畲客,藤断石叠'。汉人地主把自己比作石,把畲民比作藤,藤易断而石将会叠起来,固如磐石。又讥笑畲民生活穷困:‘石鼓坪,畲客仔,无戏棚,用凳仔;无布棚,用裙仔;无的嘟(乐器,类似喇叭),用杓仔。海丰红萝村畲民解放前被汉族统治者辱骂为‘畲仔畲叮当,畲婆嫁和尚’”。
至于福建宁德:“解放前,在大汉族主义和统治阶级的压迫歧视下,畲族被汉人侮称为‘老畲客’、‘臭畲仔’、‘畲母’、‘畲婆’、‘蛇人’、‘死畲人'……畲族人民受着统治阶级和大汉族主义的压迫,没有政治地位;不但经济上受着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还受着严重的压迫。具体表现在‘八怕'和‘四无'上:‘八怕'就是怕土匪、怕官兵、怕抽丁、怕盗窃、怕派款、怕拉夫、怕逼租、怕辱骂;‘四无'就是无土地、无势力、无钱财、无依靠。……在南山还流行着‘六卖'的俗语,即卖孩子、卖老婆、卖土地、卖青苗、卖房子、卖壮丁……解放前畲族人民被辱骂做‘畲姆'、‘畲婆’是最普通的,要是畲族妇女路经汉区或是到镇上去,便会沿途受到辱骂和嘲笑,尤其是在汉族奸商那里买东西,便更要受到欺侮和敲诈,因畲族不认字便开假收据多要钱等是常有的事。”福建福安甘棠乡过去汉族称畲族为“臭畲客”、“臭畲姆”,畲族则反称汉族为“华老死”、“华老佬”等。1957年宁德一位第一次看戏的老人回忆说:“我们村只有我父亲一个人看过戏,我们后代都不知道什么叫戏,过去进城卖了柴很想看一下街头上的马戏,可是解放前畲族哪里敢在城里看戏呀!现在当然不同了……
而江西畲族解放前被大汉族主义者侮称为“野人头”、“野人婆”、“野人仔”等。安徽宁国云梯乡畲族过去被侮称为“下客佬”,“狗祖宗的后代”,有的还蔑称畲族妇女为“大脚婆”,戏称“大脚婆下田,无米过年”等等。
以上口传史料充分透视出畲族在大汉族主义氛围中、在封建的华夷秩序下所处的边缘化地位。随着建国后新政权的建立和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不仅民族歧视一去不返,而且畲族各方面的权益受到实质性的保护与关注。然而历史上族群歧视导致的历史阴影和族群封闭心里,往往在新的时空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在通婚圈上仍以本民族内部人情礼物流动圈为主、对主流文化和新事物呈矛盾心态:既歆羡又排拒、尤其在民族经济互动中尚缺乏主动性和足够的自信心。①
瓯越山人——位长期从事民族工作的老领导认为,本人同意德国学者史图博的观点,畲族盘瓠传说不是原始社会遗留物,它极有可能产生于近代,最早不会超过宋代。理由如下:
畲族盘瓠传说神话故事的细节描述与原始社会差距甚远我们翻开畲族历史民歌《高皇歌》、旧宗谱和祖图就不难发现,描述盘瓠传说的许多荒诞无稽的东西:
传说称帝喾为“高辛皇”,史书上只称高辛氏、帝喾、帝俊、帝告等。没有发现称高辛氏为“皇帝”的称呼,至秦代始称君王为皇帝。
“大耳刘皇后”。传说五帝时代,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史书上称舜妻或妃子。秦汉以后,皇帝的第一个老婆始称皇后。“招为三公主驸马”。“公主”和“驸马”是皇帝女儿、女婿的专用称呼,亦至秦汉时代始。
“燕国(或犬戎)侵犯边界”,或“番贼侵犯边界”。历史上燕国或犬戎均产生在周代。至宋代始称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为“番”。
“爵封王侯”,帝王对有功之臣封王侯,商代始封侯,汉代才封王。
“龙麒打开是铁仓”,铁,在商代始有,至战国时代才大量开采冶炼。
“金钟变身”,黄金至战国时代始有,帝喾时代哪有黄金铸金钟呢?那时连黄铜也没有呢!
“纱帽两耳都不要”,朝廷官员戴两耳乌纱帽,至唐宋时代始流行。三国时代的诸葛丞相还是羽扇纶巾呢。
“封盘自能为南阳郡”。……郡县制至战国末、秦代才开始实行。帝喾时代哪有郡?相传那时还处在原始母系氏族部落的社会呢!
“龙麒自愿归隐广东潮州凤凰山”。相传五帝时代,帝喾只是氏族部落公推的部落首领,管辖的范围有限,活动中心在河南偃师一带。而那时广东潮州凤凰山还是蛮荒之地,距离河南偃师有数千里之遥,龙麒能知道数千里之外的南方有座凤凰山可以安身吗?潮州,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始建州,帝喾时代潮州从何处来?
“龙麒上闾山学法”。闾山法系道教,创于汉代。生于帝喾时代的龙麒,能到两千多年以后的汉代上闾山学法吗?
“龙麒于天定十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上山打猎,追逐猛兽,跳过大崖,被树尖伤毙。”历史上“天定”是元末顺帝的年号,只有天定一、二年,即公元1359——1360年。距离帝喾时代已有3000余年,难道龙麒此时才去世?龙麒是神仙耶?是神仙就不会死,是凡人就不能不可能活到3000余岁!
盘瓠传说是人欺压人的精神工具:
盘瓠传说不是一个好东西!它从产生那一天起,就没有给畲族民众带来什么好处,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畲族民众面临接二连三的不公平遭遇,甚至灾难!畲族盘瓠传说是地地道道的人欺压人的精神工具!具体表现为:盘瓠传说是封建统治者镇压畲族农民起义的舆论工具;盘瓠传说是封建统治者阻止畲族民众参加科举考试的借口;盘瓠传说是产生畲汉民族隔阂的帮凶;盘瓠传说是阻碍畲族生存发展的绊脚石;盘瓠传说是令畲民人格遭受侮辱的祸根:盘瓠传说是畲族从强盛走向衰落的根源。①
蓝炯熹在《盘瓠传说:三种文本和三种解读》一文中认为:“盘瓠传说是远古传说,是神话。”
蓝万清在《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3期《论畲族盘瓠传说的演变》中指出:“‘殆受教于华人’,大量接受汉文化是勿庸置疑的。”另文中说:“盘瓠传说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传说时代的不可尽信的历史2016年6月8日在“畲族研究”微信群中强调“这种将传说史实化的说法,不可取。”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应劭
相关人物
郭璞
相关人物
范晔
相关人物
袁珂
相关人物
刘禹锡
相关人物
李商隐
相关人物
范成大
相关人物
刘义康
相关人物
刘克庄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郭造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项城市
相关地名
南顿镇
相关地名
闻喜县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东海县
相关地名
顺阳乡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淅川县
相关地名
彭城镇
相关地名
宣城市
相关地名
长沙市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泽州县
相关地名
肇州县
相关地名
全州县
相关地名
古田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赤岭畲族乡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龙岩市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
凤凰山乡
相关地名
天宝镇
相关地名
台北市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漳洲市
相关地名
固始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赣州市
相关地名
崇义县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金泽镇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闽清县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
瑞金市
相关地名
王常乡
相关地名
宁化县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丰山乡
相关地名
茅畲乡
相关地名
瓜畲乡
相关地名
甘棠乡
相关地名
汀州镇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莒溪镇
相关地名
前岐镇
相关地名
文成县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宣平县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松阳县
相关地名
宣平堡乡
相关地名
云和县
相关地名
福鼎县
相关地名
荥经县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宝应县
相关地名
泰顺县
相关地名
丽水县
相关地名
富岭乡
相关地名
琼海市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高辛镇
相关地名
安阳市
相关地名
平西乡
相关地名
海河镇
相关地名
潮州市
相关地名
东京城镇
相关地名
茅山镇
相关地名
遂昌县
相关地名
博罗县
相关地名
饶平县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