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原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639
颗粒名称: 一、基本原理
分类号: Q953.1
页数: 4
页码: 196-199
摘要: 本文讲述了马克思主义认为,族群的形成是在部落社会中,通过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间的混合和融合而产生的。人种是指具有共同的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表现。分析DNA的多态性可以揭示人类的起源、进化和迁徙历史。DNA分子是人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人类的特性和进化是由DNA所决定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的研究可以用来探索人类的父系和母系谱系。Y染色体的STR基因座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可在亲缘关系检验和族群遗传结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各地区和民族的基因组多样性,可以分析血缘关系和历史迁移。利用DNA研究可以揭示民族的起源和流动。
关键词: 基因组 血缘关系 历史迁移

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被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出现破坏之后,大范围内的族部落间的混合和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因而,探索畲族的起源,必然要追溯到这个民族原始所属的人种。
  人种,是德国生理和解剖学家弗雷德里奇•布鲁门巴赫教授(1752~1840)1775年提出的生物学概念。由于1785年出版的康德著作《什么是人种》的哲学化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入人心和推波助澜,“人种”及其“人种分类”等概念广为世人接受。
  人种是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是与生俱来的,不象语言和宗教因时因地而异,是人类长成后所附加的。区别人种,是根据人类的生物体质和遗传的性状而加以区别的。现代遗传学,是从孟德尔开始的。20世纪初,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认识到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是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Johansen1859~1927)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正式提出“基因”概念,用它来指任何一种生物中控制任何性状而其遗传规律又符合于孟德尔定律的遗传因子。1944年O.T.埃弗里等证实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首次用实验证明了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描述了DNA的结构:由一对多核昔酸链相互盘绕组成双螺旋。他们因此与伦敦国家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威尔金斯共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987年1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分子生物学家威尔逊、卡恩(Cann)、斯托金(Stoneking)联名在英国的《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线粒体DNA与人类进化》一文,在文中他们根据对147名妇女的胎盘细胞线粒体DNA(MitochondrionDNA)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夏娃理论。此后,一些分子生物学家开始着手研究现代人类其他遗传位点上提供的信息,以检验线粒体DNA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并更全面地揭示出人类的进化情况。现代人类起源研究自此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古人类学家在研究中独领风骚的局面被打破了,分子生物学家在现代人类起源研究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20世纪末,中国引入这一方法。
  人体每个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体,其中有44条在几乎所有身上人都是成对的,称作常染色体,基本上按长度,从1编号到22,1号最长,21号最短。另外,女人有一对X染色体,男人是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就是1个DNA分子。所有染色体都是线形的,缠绕压缩成为显微镜能看到的形状。整个人基因组的染色体大约有3GbP(即3X109bp)长,其中每条染色体只算了一次,如果按对来算还要乘以2。此外,细胞里还有一种DNA是环状的,存在于线粒体(mitochondrion)中。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十几亿年前从自由生活的细菌变成了真核细胞的“奴隶”。每个细胞内经常有成百上千个线粒体,但线粒体DNA(简写mtDNA)很短,只有16Kbp多(1.6万多个碱基)。因为只有男人有Y染色体,因此一个男人的Y染色体只能从他的父亲传递下来。所以,Y染色体标示其父系的谱系。Y染色体也是最短的几条染色体之一,只有大约60Mbp长,但比线粒体长多了。而线粒体,在精卵结合的时候,精子中的线粒体并未进入受精卵,受精卵中的线粒体都是继承母亲的。因此一个孩子,不论男女,其线粒体DNA都是继承其母亲的。每个人的两条分别继承自父亲和母亲,而在减数分裂的时候,每对的两条并不是取一条完整的染色体到配子中,而是把不同来源的两条打乱后接成一条,即重组。因此每个人的一对染色体中通常来自四个祖父母的都有。一对X染色体在母亲的卵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样也会重组。因此我们无法简单通过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来追踪谱系。目前能测的人类最详细的谱系也就是通过Y染色体研究的父系谱系(只有男人能做),以及通过线粒体DNA研究的母系谱系(男女都能做)。而X染色体、常染色体只能进行相似度、共享成分、连锁重组之类的分析,而无法画出一棵大树。对常染色体的分析有些类似于对语言的分析,因为语言也是多源的,很多时候分不清所谓的“正源”。①
  由于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和继承性即所谓遗传信息,都贮存在DNA分子中,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类,因分子中含有脱氧核糖而得名。DNA分子极为庞大(分子量一般至少在百万以上),主要组成成分是腺嘌吟脱氧核背酸、鸟嘌吟脱氧核昔酸、胞嘧啶脱氧核甘酸和胸腺嘧啶脱氧核甘酸。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中,也可以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某些细胞的细胞质中。大多数已知噬菌体、部分动物病毒和少数植物病毒中也含有DNA。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昔酸。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糖核昔酸的排列顺序(碱基序列)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人体的基因是人体细胞内的DNA序列片段,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生物的特性与物种的进化发展都是由DNA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它稳定地代代相传,并以一定的频率发生变化,具有规律性。虽然整个人类的基因组由30亿碱基对组成,但不同的民族、不同个体的基因绝大多数区域是相同的,只有少数区域不同,不同区域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具有多样性的区域,是由于环境作用引起的DNA的变异所致,包括碱基缺失突变、插入突变和碱基转换等。一般认为,DNA序列中某特定位点的变异频率低于1%为突变,高于1%则为多态。相关联的突变的组合结构叫作单倍型,相关的几种单倍型构成单倍群。这些有规律的可循的变异或多态较忠实地记录了人类起源、进化、迁徙事件。因此,分析DNA的多态可了解群体的起源及其与周围群体的交流和事例过程。①
  位于Y染色体非重组区域内的STR基因座(Y-STR)具有高度的多态性,是目前信息含量最丰富的单倍型分析系统。由于特有的父系遗传方式和高度的多态性,Y-STR系统除具有重要的法医学应用价值,特别是在性侵犯案件中混合成分的识别和亲缘关系检验中父系血缘关系的评价中被广泛使用外,Y-STR在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中也表现出色,为单倍群树的构建和族群起源以及历史迁移提供了重要信息。研究基因主要是通过对基因的产物(蛋白质、酶)进行分析,得出某一人群在某一个基因座上各种类型(即等位基因)的频率。研究各族群的基因组的多样性,进行比较分类,这个研究很复杂,但是原理很简单:越是亲缘关系近的,基因组的相似程度就越高。遗传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其实也就是人类起源所在的地方。其原因是,人的基因的一些位点,在一定时间段里,是会发生突变的。这种突变积累得越多,就说明这个人群的历史越长。当人群的分化产生时,常常只是一小群人走了出去,这样他们携带的基因遗传多样性就不如原来的人群高。
  当然,DNA方法同其他任何学科工具一样,一个工具产生之后,不能期望它去解决所有问题,它只能去解决遗传学可以解决的问题。从遗传学角度研究民族的源与流,其优点在于基因具有代代相传的稳定性,据此得出的结论也有较强的可靠性。但是,从遗传学角度研究民族的源与流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基因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二是随机遗传漂变可以使某一人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一些随机的变化。这两者都会给追踪该人群的源与流造成一定困难,而利用多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来研究民族间的血缘关系和民族的源与流,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两方面可能造成的困难,而且选择不同地区与部门、不同目的、不同样本研究得出结论,可增强说服力,故本研究选用了不同地区与部门、不同目的、不同样本对畲族DNA研究得出结论进行论证,避免“实例取代实事”,以增强说服力。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康德
相关人物
孟德尔
相关人物
翰逊
相关人物
威尔逊、卡恩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