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学界认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637
颗粒名称: 七、学界认同
分类号: K237.4
页数: 3
页码: 193-195
摘要: 本文讲述了学界对畲族族源存在不同观点,但普遍认同畲族先民在比隋唐时期早得多的时候,甚至在汉晋时期就在潮州凤凰山地区生活和劳动。一些学者认为,畲族是古代闽、粤、赣交界地区越人的后裔。潮州凤凰山被广泛认可为畲族的发源地。许多学者根据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认为畲族先民在比隋唐时期早得多的时候就到了潮州凤凰山地区。
关键词: 畲族 发源地 历史资料

内容

学界尽管对畲族族源有不同的观点,但都认为,畲族先民在比“隋唐之际”早得多的时候,甚至是在汉晋时期就在潮州凤凰山劳动生息;有的认为,畲族就是源于凤凰山。
  《畲族简史》一开篇就说:“至迟于公元七世纪初,畲族人民就己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汉文文献往往把唐宋时期这一带的畲族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①也就说,在唐之前,畲族已经生活在凤凰山了。
  《广东民族研究》在《序》中就认为,广东凤凰山在“畲族族源上的滥觞地位”,“滥觞者,事物之源头也。关于畲族族源,众说纷纭,但有三个基本事实是世所公认的:(1)早在1200多年前的隋唐之际,粤、闽、赣交境地域的畲族,已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与广袤的居住地域。当地畲族作为一股强悍的政治势力,长期跟中央封建皇朝抗衡、对峙,以至成为(唐)高宗皇帝心腹之患,在兵力穷极之下,被迫设漳州郡治,以分治畲族。这段史迹赫在目,记载了畲族人民的光荣革命传统。……(3)粤外畲族自古至今口碑相传,粤东及潮州凤凰山是其民族的发祥地,粤内外畲族都由凤凰山区辗转他迁。这种世传的认祖意识,非是文人及某种政治势力所能编织、臆造成的,倘若无事实为基础,其民族传诵、承继的或力,恐怕不会如此持久,为全体畲族子孙世信赖。”②《延平畲族》一书开篇“延平畲族渊源追溯”中,在叙述了"传说”之后云:“福建南平文史学者刘光舟先生根据有关史料和对延平历史多年的研究认为:实际的历史背景是,随着秦、汉封建帝国的建立,南方各支越族同南迁的汉人融合,渐趋消亡。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无数闽越人被汉朝军吏北徙到江淮之间,闽北几乎空虚。取而代之的是南移的汉人,少数土著被逼入深山洞寨,自生自灭,逐渐同化。唯有汉高祖时被封为'南海王'的一支'本土之苗’在闽交界处继续得以生存。他们聚居在广东潮州和福建汀漳一带,共以潮州凤凰山为‘圣地’,所以畲民都说自己祖籍在广东。”③
  蒋炳钊《畲族史稿》、《东南民族研究》等著作中认为:畲族先民与南海王织这一支越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畲族就是古代闽、粤、赣交界地区的越人后裔。
  厦门大学人类学所郭志超教授在《闽台民族史辨》中说:“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各处畲民凭什么会认同潮州凤凰山为其祖居地?只有一种解释,即:潮州凤凰山区是畲族先民在闽粤赣交界地区最早的居住地。也就是说,畲族先民在比‘隋唐之际'早得多的时候,甚至是在汉晋时期就到了潮州凤凰山……”
  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在《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中指出:“先以民族而论,潮州土著的畲族,自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陈元光开辟漳州,箪路蓝缕,以启山林,即与畲族结不解缘。……换句话说,凤凰山是该民族的策源地”。
  福建政协蓝万清在《寻根》中指出:“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相结合,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广大畲族人民群众最需要满足的精神需求是什么,应该是他们的寻根意识。追溯畲族远古历史,众所周知,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由于年代悠久、路程漫长、时间剥蚀,知道自己过去的畲族人越来越少,重温历史、唤醒记忆、内聚人心成为时代的要求,也是这一代畲族人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责任。”在《试论畲族文化变迁》说:“近来,越来越多学者承认畲族与土著民族即古越人的渊源关系,越文化属印度尼西亚文化系统,属马来人种,从考古文化看,与中原汉文化有显著不同,如有段石镑,有肩石斧,最主要特征是在陶器表面拍印几何印纹,即成为所谓'印纹陶文化’。”“闽粤赣交界区横贯武夷山、玳瑁山、博平山和风凰山,唐代'莽莽万重山、苍然一色,人迹罕到’。作为独立的民族共同体的畲族先民是此地的最早开发者和建设者,有固定村落和民族服饰,以刀耕火种畲田为业,辅以狩猎,故陈元光《请建州县表》:‘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所事者搜狩为业’。畲族首领雷万兴、苗自成的儿子和蓝奉高组织了大规模的畲民起义,说明唐代畲族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①
  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在《福建族谱》一书中说:“畲族本是中国南方古老土著越人的后裔。”②
  陈耿之在《学术研究》2004年第10期《畲族的发源地与畲族的文化影响》中认为,经过实地考察和对历史资料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潮州凤凰山是我国畲族的发源地。
  李兴金在《寻根》2004年第5期《畲族起源与风俗》中认为:“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迁居福建、江西、浙江。”
  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在《畲族探源》指出:“1980年出版的《畲族简史》,把学术界关于畲族渊源讨论的意见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即五溪蛮);另一种是,畲族为古代越族的后裔。”在这两种意见中,认同“土著说”,“畲族先民是远古时代的土著居民,如上古时代的苗蛮,商周时期的七闽(八蛮),战国秦汉时期的闽越(百越),三国六朝时期的山越(山夷),隋唐时期的蛮獴等皆是,宋以后方有畲民之称。当然,各个历史时期对畲族及其先民的称呼并不统一,这反映畲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变情况。夏代以后,中原三苗族受华夏族与中原王朝的逼迫与驱逐,逐渐南迁,融入南方各土著部族中。因此,南方土著居民便有了苗族或蛮族的称呼(古代苗、蛮为一音之转),而《周礼》所载“七闽”、“八蛮”,实即南方土著民族。他们构成了南方少数民族的主体。”①
  蓝贤《畲家民歌》的“附录一、畲族蓝、雷、钟姓源流”中说,华安畲族“雷姓畲民从何处迁居华安有三说:一说,新珏镇官畲村雷姓畲民的原住地是汰溪桃源洞,即今沙建镇汰溪内。二说,雷姓畲民的原住地是九龙山畲峒(今仙都镇九龙山上波际庵旧址)。三说,据官畲七十多岁老人雷老货说:‘我姓雷,是从安溪县湖头街迁来的’。此种说法笔者曾在四十年前听过上一辈的老人在闲谈时说过。本人近年查过雷姓族谱,记载一世祖雷公不知本名,也未记载从何迁入,其墓葬龙仔湖(今官畲村),二世祖佛养公一脉传衍至今已有十五代130多人。”“蓝姓畲民是从漳浦县赤岭乡石崎祖祠(种玉堂)迁入的。”“钟姓畲民是从何处迁来,历史没有记载。《华安县志》民国编本只提到其祖上从汀州迁来。”
  黄元德在华安《畲家民歌》“序”中说:“专家对畲族的来源有很多说法,意见也不一致,有一种认为是古越人,古闽人的后裔,或源于南蛮的一支,这就是所谓‘土著论’的观点,从华安现状看,这种观点是成立”。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元德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陈支平
相关人物
陈耿之
相关人物
李兴金
相关人物
卢美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凤凰山乡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延平区
相关地名
潮州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新珏镇
相关地名
官畲村
相关地名
沙建镇
相关地名
九龙山乡
相关地名
仙都镇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赤岭乡
相关地名
汀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