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留遁理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620
颗粒名称: (二)留遁理由
分类号: K288.3
页数: 5
页码: 152-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商、周时期,生活在凤凰山区的畲家部落与散居部族被称为“七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南下平“百越”,闽越王无诸和南海王织也参与了反秦和汉伐楚的战争。然而,部分地区未被迁徙,特别是漳州地域和凤凰山区。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如山势险峻、地广人稀,这些地区成为畲族先民的理想生活之地。一些文献记载表明,隋、唐之前,闽、粤、赣三地交界的凤凰山区是畲民及其先人聚居生活的地方。
关键词: 畲族 、地理环境 文献记载

内容

一是文献记载的是徙“东越”、“东越地遂虚”。东越不等于福建,东越指的是福建东部和浙南,不包括凤凰山区。凤凰山区,特别是如今属于漳州的地域,没有被迁徙。迁徙的地区——晋江流域,也没有所有的人都被徙走,走的主要是军队、官家等。证据是不到50年,许多进山的人又走出山区,所以只好又在福州建立县治。故《后汉书•灵帝纪》中出现了称这部分人为“山越”的记载。《资治通鉴•汉纪》胡三省注曰:“山越本亦越人,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日山越。”《龙岩州志》曰:“武帝灭之,徙其民而虚其地,其民不从徙者复生聚。”《南海县志》曰:“岭表溪洞之民,号“同僚,古称山越”;《嘉应州志》曰:“峒僚,岭表溪洞之民,古称山越。”到唐宋时期,出现了新的一些民族称呼,《隋书•南蛮传》就提到南蛮诸少数民族,“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在韩江流域则有"僚”、“蛮僚”、“峒蛮”等称呼。《资治通鉴•唐纪(三一)》提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岭南五府经略绥靖夷、僚,统经略、清海二军。”《唐纪(七一)》提到882年“高安(属江西洪州)人钟传聚蛮僚。”《唐纪(七五)》提到昭宗乾宁元年(894年)”黄连峒蛮二万围汀州。”《临汀汇考》记载:“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曰畲客。畲字不见于史,各省诸苗,……皆元称畲者,……是闽地之蛮皆称曰畲也。”史书记载也只讲到唐初有“徙内地民(北方汉族)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由此可知,漳、汀两地汉人迁入较晚,唐代汉人移民时,汀州地区聚居的土著民族是畲族。
  二是留遁山中,凤凰山区是个较理想之地。因凤凰山区属三省交界地,即三不管之地,远离中原,天高皇帝远。晋江、榕江流域地势较平坦,易被迁徙,而九龙江以西、韩江以东的凤凰山区,山势险俊,利于生存。晋江、榕江流域的先民一部分被迁,也有的进入山区,原在山区的没动,即凤凰山区的留来了。
  三是畲家特点所决定的。当时凤凰山区社会状况如何?没有文字记载,但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刘邦的孙子、武帝的叔叔、淮南王刘安给汉武帝刘彻的奏书中,可看出闽越国的基本情况。奏书说,现在听说有关官员将要率兵去攻闽越,我刘安私下替陛下感到担忧。他说,越人生活在中原之外的土地上,是剪断头发,在身上刺刻花纹的野蛮人,不能用礼义之邦的法度进行治理。早在当年夏商周三代最强盛的时期,胡人(北方句奴)和越人都不受中原的统治,并不是三代王朝的军威不能克制他们,而是因为三代王朝认为胡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胡人、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自从汉朝初定天下以来,七十二年间,越人自相攻击的事件,数都数不过来,但是天子从来没有发兵进入越人居住区域。我听说,越人没有城池村庄,而生活在山谷溪流之间、丛林密竹之中,习惯于水上战斗,擅长划船行舟,地形复杂,草木丛生,而且有许多河流险阻,中原地区的人不了解当地的地势险阻而进入境内,即使一百个人也抵不过一个越人。占领了他们的土地无法设置郡县进行统治,进攻他们又不能迅速取胜,从地图上看,越地的山川河流、屯兵要塞相距也不过只有几寸的地方,而实际距离都有几百里或千里,险要的地形和丛林不能完全画在地图上,看上去很容易通过,真正走起来就很难了。越人名义上是国家的藩属国,实际上不向进行缴纳任何贡品和酬金,不为朝廷负担一兵一卒的徭役。臣私下听他们说,越的风土和中国不同。因为被高山所限制,人迹断绝,车子道路也不通,是天地自然把他们内外隔断。他们要进入中国,一定要从领水下去,而领水的山陡峭高峻,水流快速到漂动石头,击破舟船。臣听说越武装的士卒不少于几十万,所以我们要讨伐他们,要有五倍的兵力才够,而拉车、补给粮食的士兵还不在这数目内。南方气候炎热潮湿,接近夏天时更为炎热,士卒暴露阳光下,住在水上,到处是毒蛇毒虫、疾病就会发生。士卒还没和敌人交锋,就有十分之二三病死了,就是把越国都俘虏了,也不足够补偿我们的所有损失。陛下如果要接纳他们到中原居住,那就应该派出大臣到他们的国家慰问他们,施恩德给他们,奖赏他们。陛下只要用一寸见方的印玺,丈二长的印绶,就可以镇抚四方之外的越地,不必劳累一个士卒,也不会损坏一件武器。臣听长老说,秦的时候,曾经派郡都尉屠睢攻击越,派监部御史祿开凿沟渠,使道路相通,结果越人逃入深山丛林里,无法攻进去,军队屯驻守卫在空旷的地方,越人乘机出来攻击,结果秦兵失败了。①表明的确当时此处“山深林木秀茂,……地多瘴疠”,②“莽莽万重山,苍然一色,人迹罕至”。③这种生态环境,封建统治者难以进入,为畲家的存在提供了条件。
  四是一些文献记载,在隋、唐之前,闽、粤、赣三地交界的凤凰山区是畲民及其先人聚居生活的地方。《广东通志》载;“潮州府畲猫民有山峰日径,其种有二:曰平鬃,日崎鬃。其姓有三:日盘、曰蓝、日雷。依山而居,采猎而食,三姓自为婚”。
  《西山杂志》载:“《闽中记》述,南安郡西南有汰溪,古畲邦之域也”。《北溪纪胜》载:“汰水西汇大江,以小舟入,古称桃源洞,蓝、雷所居,今号汰内”,漳州北部华安地区所住居民为畲民。《云霄厅志》也载,云霄地区“盘、蓝、雷氏,系陈玉铃所征蛮獠”。
  《临汀汇考》称:“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为畲客。”仙游县西边的度尾镇历史悠久,史藉记载,早在汉代就有史书记载畲族人在此地活动的踪迹。《资治通鉴》记载,唐景福元年(892年),“王潮以弟彦复为都统,弟王审知为都监,将兵攻打福州,民自请输米饷军,平湖洞及滨海蛮夷皆以兵船助之。”①平湖洞位于今仙游县城北的大蜚山。
  《建阳县志》载:“汉武帝时,迁闽越民虚其地,有匿于深山而迁之未尽者,日余民,俗呼为狗头摇。”
  而且这些地方唐宋时人数众多,势力强大。从反证法看,如果汉时畲民不是留遁凤凰山区,那么,这些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的畲民,那里来?!
  五是分子人类学也证明这一点。“官方的强迫移民是从福建移往江浙,但是这种移民的幅度是有限的,可能只是移了一些闽越的官员和军队。而老百姓大部分不会跟他们走——与其到陌生而复杂的江浙民族混杂区去,还不如逃往民族相近的广东南越国故地去。所以,如果侗水语支群体包括闽越国成分的话,他们迁徙的第一步就是从福建到广东东部。笔者在现代福建人群中做调查发现,福建几乎没有任何岭南人群特证的遗传成分,相比之下,广东和浙江的岭南人群特征就非常高。”②
  最后,“五通庙”、畲江等是例证。
  五通庙位于今漳州市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漳江边。《平和县志》、《云霄厅志》的《名迹》篇《五通庙》条记载:“在西林,旧志传,元将陈君用建城时,遂有此庙,中祀五方之神,国朝里人吴墉募众重修。疍此庙石柱镌有盘、蓝、雷氏字样,盘、蓝、雷氏系陈玉铃听征蛮僚。庙柱为蛮所畲,则建庙必在开屯之先,云霄宫庙惟此最古。”如今,庙门口的碑上刻着:原庙柱上有“盘、蓝、雷捐舍字样”。此庙建于唐之前,为土著“蛮僚”所建,即畲民所建。说明在唐之前,这里畲民已经形成村落,有一定数量的畲民在此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较高。
  唐代,晋江流域山区仍然有畲民的存在。唐时的著名宫廷乐师,善弹琵琶的雷海青,就是出生于南安县坑口(今南安罗东镇振兴村坑口宫自然村)的畲族家庭,为人豪爽,忠心耿耿,又才华横溢。唐玄宗任命他为掌管宫廷歌舞的伶官和梨园戏剧的教官。他精研戏曲,通晓乐理;身居大唐乐府著名乐师,依然不耻下问,对音乐歌舞精益求精。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玄宗从四川避难归来,获悉了雷海青忠贞不屈的悲壮事迹,诰封“天下梨园大总管”,赐迁尸骨回乡安葬,筑祠祀之。墓与祠在今泉州南安市罗东振兴坑口村前小溪旁,祠俗称“坑口宫”,至今犹存。唐肃宗时又加封为“田都元帅”,受万民祀拜。
  在南安罗东镇与晋江市区之间的马甲镇,有一双髻山,南北朝始又名“仙公山”,山势险峻,只有西、北各一个石门可以出入。其主峰海拔758.5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山顶小髻峰巅,有一畲族小寨,寨中有指挥台、屯兵洞、练兵场。这是当地畲族先人所建立的一个军事防御工事。寨中怪石林立,突兀嶙峒,独成景观,置身其间,山风阵阵,云海滔滔,确是军民两用的好山寨。
  畲江、畲江镇,位于梅县西南部,处于梅县区、兴宁市、丰顺县、五华县的交界处,属于凤凰山区。畲江为梅江上游;畲江镇,别名“畲坑”,都因直至唐代还是畲家聚居而得名。《梅县地名考》等有考证。我们驱车赶到镇政府时,天已黑,但镇领导刚下班,得知我们来历,领导肯定地说,畲江、畲江镇,都因直至唐代还是畲家聚居而得名。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安
相关人物
陈玉铃
相关人物
王审知
相关人物
陈君用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高安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洪州镇
相关地名
汀州镇
相关地名
榕江县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度尾镇
相关地名
平湖市
相关地名
滨海县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畲江镇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火田镇
相关地名
南安县
相关地名
坑口乡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梨园镇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马甲镇
相关地名
石门县
相关地名
畲江镇
相关地名
兴宁市
相关地名
丰顺县
相关地名
五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