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时代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619
颗粒名称:
(一)时代背景
分类号:
K288.3
页数:
8
页码:
145-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周时期,生活在凤凰山区的畲家部落与散居部族被称为“七闽”。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摇在七闽之地称王,建立政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南下平“百越”,闽越王无诸和南海王织也参与了反秦和汉伐楚的战争。汉高祖五年,刘邦重立无诸为闽越王,建都于冶(今福州),统治原闽中郡地区。余善在元鼎六年起兵反汉,最后被汉军打败。
关键词:
畲族
凤凰山区
土著民族
内容
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至前256年),生活在凤凰山区的畲家部落,与包括在今福建及其邻接的浙江南部、江西东南部、广东东部地区的散居部族,在《周礼》、《山海经》等先秦典籍中被称之“七闽”。所谓“七闽”不就是七个部落,泛指部落种类的繁多,还处于部落联盟的状态。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至前221年),七闽之地曾先后为吴、越、楚等诸侯强国的势力范围。①战国中期,楚灭越后,越王族子孙一部分进入闽地,这是福建的一次人口较大迁入,主要在如今福建省地域的东部、西北部,与此地的土著部族融合,建立许多王国或君国。“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②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摇,即在七闽之地称王,建立政权。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派兵南下平“百越”,“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③。无诸等战败,皆被废为君长。秦遂以其地为闽中郡。《史记》卷一百十四《东越列传》称:“秦已并天下,(无诸、摇)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史记》又称“自秦时弃弗属”。秦也未派守尉令长到闽中任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大规模农民起义,旧诸侯乘机纷纷起兵反秦。无诸、摇等也率闽中兵随鄱阳令吴芮北上,与诸侯共灭秦,后又助汉伐楚,为汉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为此,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重立无诸为闽越王,建都于冶(今福州),统治原闽中郡地区。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又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班固《前汉书•高帝纪》载:十二年三月,“诏曰,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其领土为今之闽西南、粤东、赣南地区。汉文帝初年,南海王反汉,汉淮南王刘长派楼船军讨伐,南海“以其军降,处之上淦”。《汉书•严助传》载,淮南王刘安上书文帝称:"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④。南海之地遂归闽越所有。上淦为今江西省樟树市一带。到上淦后,“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击之。……南海民王织,上书献璧皇帝。忌擅燔其书,不以闻。”削王为民的织曾上书献璧,因间忌作梗,致其"复反",指的是南海国遗民在庐江起兵,再次反叛汉朝。刘长率军前往镇压。因该地气候湿热,汉朝军队死亡过半。而此时被降为庶人的织向汉文帝上书献币献帛,但淮南王刘长的大臣却从中作梗,烧毁其书,将币帛据为己有。南海国遗民的叛乱最终被刘长镇压,南海国的遗民从此也在历史上失去了记载。
樟树市古称曷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平原南缘,跨赣江中游两岸。历史上曾是中国中原与岭南舟车孔道,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之称。在历史上曾名清江县,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樟树境内始建新淦县,县治淦阳(今樟树城区)。
南海国封地,从诏书“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看,南武之地当在今汀潮赣之间。根据史学典籍记载、专家考证,其国土大致在今广东、福建、江西交界之处,即如今的凤凰山区。其族属,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潮州江夏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黄锦树在《南海王国之族属、地域、城址考析》一文中认为,是如今的畲族,该文获得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南海国故城有揭阳河婆镇、饶平南武山、福建武平县的不同争论,但都是凤凰山区范围。有可能这三处当时都是南海国的城邑,如闽越王复立后,就在今福州、邵武、建阳、崇安、浦城均建有城邑;或者说南海王在此三处都留下痕迹。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举兵犯南越。汉武帝发两路大军讨伐闽越,郢派兵扼险抗汉。余善恐招致灭国,杀郢降汉。汉武帝封未参与郢谋乱的无诸之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后余善擅自称王。武帝不愿轻于出兵,又封余善为东越王,与越繇王并处。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相吕嘉反汉,汉武帝兴兵征讨。东越王余善自请带领八千兵,随汉楼船将军杨仆讨伐南越。余善率师至揭阳,以风浪大为由,滞留不前,并派人暗与南越勾结。汉军灭南越之后,杨仆建议乘势引军讨伐东越。武帝以士卒劳倦,命屯兵豫章梅岭待命,并委任朱买臣为会稽太守,“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待诏随征东越。元鼎六年秋,余善起兵反汉。他一面派兵扼守要道,一面主动出击,命驺力等为吞汉将军、徇北将军,分路进攻白沙、武林、梅岭,杀了汉军三名校尉。余善初战获胜,便自立为东越武帝,刻制玉玺。汉武帝分进合击。元封元年(前110年)冬,杨仆率军吏辕终古阵斩徇北将军,攻克武林,其余三路汉军也攻入东越境内。东越将军弃军投降。原住汉地的越衍侯吴阳受命回东越规劝余善,余善不听,当横海将军从海上(福州沿海)登陆时,吴阳率其封邑七百人反攻汉阳城,随后又与越建成侯敖、繇王居股等合谋杀余善,率领部众向横海将军投降。东越国亡。汉武帝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闽越的叛乱才被平息。汉武帝征服闽越后,认为“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①此后数十年间从东瓯到闽越的十多万平方公里没有行政区。
于是一些汉人入闽。史书记载,汉族较大规模入闽主要有五次,即梁朝侯景之乱的难民入闽,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入闽,唐末五代时期王潮、王审知率兵平闽,南宋末期赵罡(端宗)、赵昺(帝昺)在福建就位引来北方保驾抗元者入闽。
福建的汉族,都认同中原,是从中原来的,各姓的族谱也记载了一个说法。广东潮州等地汉族认同自己是从福建去的。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印证“地遂虚”说法,如今的福建、广东潮州的汉族来自中原等地。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基本都是百越的后裔。所以遗传结构上,可把古代的百越族群和现在的后裔都称为“澳泰族群”。Y染色体DNA显然是研究较小区域内的族群关系的最佳材料,对于东亚各个族群之间的关系,其他的DNA区段很难做出清晰的结构。而Y染色体的各个类型(单倍群)却分布于不同的族群,相互之间又有明确的渊源关系。东亚的主要Y染色体类型是0型,其下又有三个亚型(01,02,03),其中01是澳泰族群的特征类型。各亚型之下又有次亚型,以及更多的突变类型可以追寻群体之间的遗传轨迹。1999年宿兵的“东亚群体北迁”论文中发表了一组福建群体的数据,调查的是福州人群,属于闽东话人群。这一群体的结构与其他南方群体有很大差异。这一群体没有01单倍群,在南方群体中显得格外特别。2003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辉等发表了一组福建长汀客家人的Y染色体数据,其中01的频率也非常低。这些数据都揭示福建的客家和闽东人群中可能已经基本没有闽越的遗传结构。他们后又调查了福建莆田、广东潮州、汕头和南澳岛的闽语群体,并取代表中原的河南安阳人群作对比。
从上表中我们发现,所有群体的03单倍群频率都非常高。除了广东沿海的两个群体以外,其他闽语人群的01单倍群都很低,远远低于东南方汉族人群的平均水平,而与河南安阳的群体处于同一水平。汕头的01单倍群达到广东粤语人群的平均水平,南澳人群略高于广东粤语人群。这进一步表明闽越族人已不存在于现代闽语人群中。
图中我们看到浙江和上海的汉族群体中01的频率最高。现在侗傣族群分布集中的西南地区的汉族群体中01单倍群频率反而不高。这说明浙江、上海的汉族群体中包含大量被同化的百越成分,而西南地区的百越成分被同化的很少,所以至今还是属于其他民族。在全国的分布图上,福建的01频率显得格外低。特别是在南方群体中,与浙江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不是闽越族离开福建,这种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03e是汉藏语系人群的高频单倍群,在其他类群中相对较少。从各地汉族的这一单倍群频率的分布看来,福建汉族和华北汉族的频率最高,浙江汉族最低。这一单倍群在浙江和福建之间又体现出强烈的对比反差,分布方式与01正好相反。所以这可能揭示了福建汉族中来自北方汉族的成分要远高于浙江。
03*单倍群是南方来源族群的普遍类型,在南方各族中,特别是“濮—蛮—羌”系统的高频类型。图中显示福建汉族的这一频率是各地汉族中最高的,而甘青内蒙一带则大幅降低。这提示北方阿尔泰系统族群的融入可能是造成北方汉族033频率降低的原因,而江西、福建一带则是汉族成分比较纯正的地区,特别是福建,很少受到外界影响。所以,在汉族之前,闽越族是福建的隔离群体,闽越之后汉族成为福建特殊地形造成的隔离群体。
02a单倍群是中国西南部的特征单倍群,原初的汉族群体可能并没有02a单倍群。从图中看来,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群中这一单倍群尤其高频,可能来自畲族。
结论:闽越基本上在福建失踪了,现代闽语支人群并不是闽越人的后代,而主要是北方汉人后代。①
然而,闽地的土著,除被强制移民到江淮,成为汉民族外,有的为避灾难,出海去了台湾、南洋,还有的留遁山中。但并不是所有遁入山中的都有成为畲族,闽东、闽北的不是,只有榕江、晋江流域遁入山中,九龙江以西和韩江流域没有迁徙的,即凤凰山文化区遁入山中和留下来的,才发展成为如今的畲族。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长
相关人物
刘安
相关人物
杨仆
相关人物
陈政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赵罡
相关人物
赵昺
相关人物
王审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鄱阳县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樟树市
相关地名
庐江县
相关地名
淮南市
相关地名
清江县
相关地名
樟树市
相关地名
新淦县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潮州市
相关地名
故城县
相关地名
揭阳市
相关地名
武山县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浦城县
相关地名
白沙黎族自治县
相关地名
吴阳镇
相关地名
安阳市
相关地名
南澳县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南洋镇
相关地名
榕江县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凤凰山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