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消失原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617
颗粒名称: (五)消失原因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143-1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仙字潭岩刻是畲族先民留下的早期图象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字的演变,这些岩刻逐渐消失。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岩刻的性质决定的,象形文字不能满足人们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需要,逐渐被新的文字所淘汰;二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等措施导致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统一标准的建立,各地区、各部落的图形和符号被统一整理,原有的图形和符号逐渐被淘汰。因此,包括畲族在内的各民族的早期图形文字就消失了。
关键词: 仙字潭 岩刻 消失原因

内容

岩刻为畲家的早期图象文字,然而后来文字哪里去了?答案是消失了。为什么会消失了呢?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由岩刻的性质所决定的。人类最早的记事方法是结绳纪事,随着事情越来越多,结绳纪事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那些纪事的绳子多得堆积如山,经常造成失误和混乱。受日月图形的启发,把不同的实物绘成相似的图形符号,按实物摹写来表示特定的意义,用来记述事情。《风俗演义》一书记载:“三皇结绳,五帝画像,三王肉刑,罢世黜巧,此言步骤稍有优劣也。”说的是人类从黄帝时期开始一改结绳纪事方法,按照动物、植物、山川等各自不同的形状随形画影,造出了一个个图形和符号,尝试用图形画像法记事的历史。这种方法一经流传开来,人们便纷纷依葫芦画瓢似的效仿,即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就是图画文字或象形文字。所摹写的,都是人眼所能见到的实物,与绘画颇似。并且刻在不同的实物上,如距今8000多年,最有名的半坡陶器刻符,刻在陶器上。但这样的文字,为数不多,满足不了人们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需要。仙字潭岩刻性质虽有“文字说”、图画说”及“图文说”,正确的应该是“图文说”,是介于"图”与“文”之间的过渡阶段,正是处于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日益复杂,象形文字逐渐向符号化发展、演变,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文字也日益增多,原有的、为数不多的象形文字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导致文字向指事、会意、转注、形声、假借,即所谓“六书”发展、演进。这样,文字的数量大增,可以完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了。因而,原有的象形文字就被淘汰了。只有少数存在,如福建古田富达畲族村,该村早在唐时,就从凤凰山迁到此处。村口石牛上的“仙字”,虽然比汰内的抽象,更加近于“字”,但也无人能辨。
  二是因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等所致。秦之前,各地区、各部落渐渐造出了许多图形和符号,即使是同一事物,图形和符号也不一而足,很不统一,无法交流、通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宰相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由于文字是一种交流工具,整个社会都采用统一后的文字,作为一个弱小民族的文字不可能继续,用则进,不用则废,因此,包括畲族在内的各民族的早期图形文字就消失了。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