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族属为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616
颗粒名称: (四)族属为畲
分类号: K288.3
页数: 7
页码: 137-1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仙字潭的岩画是畲族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岩画被发现于漳州华安县的仙字潭,被认为是畲族先民的遗迹。学界对于这些岩画的年代和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普遍认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这些岩画可能代表了古代畲族先民的信仰、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仙字潭的自然环境也被认为是畲族先民刀耕火种的理想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岩画的保护和管理逐渐受到重视,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 仙字潭 岩画 年代

内容

在族属上,学界有古代土著民族、古代“七闽”部落、古代越族,及畲族先民说,其实这些说法,归结起来是“畲族先民说”。1.古代土著民族、古代“七闽”部落、古代越族等等,是不同时期对畲族先民的不同称呼,因此,其实这些说法,归结起来是“畲族先民说”。
  2.漳州古代少数民族即是如今的畲族。仙字潭摩崖岩刻早在1961年就已被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醒目地镌着“少数民族遗存的图象文字”字样,一幢空房边还竖有具体保护条款的文告。
  少数民族,是哪个少数民族?漳州是如今畲族的重要发源地;并且,还没有发现漳州古代有其他的少数民族,因此,漳州古代少数民族,也就是如今的畲族。文献也记载这一史实。《闽中记》记载,“南安郡西南有汰溪,古畲邦之域也。“陈元熙教授考证,闽地最早的居民,无论称闽称越,都是畲。万里云先生也指出:“畲苗为古代七闽后裔当无疑,至于闽与越融合成为‘闽越’,那是汉代以后的事”。他不仅论述了畲族曾经有文字、说明福建许多地方有“仙字”不足为奇,且明确指出:“在这(唐代)之前,汰内始终聚居着畲族,没有别的氏族。自古以来都是畲族居住、生产、生殖的地方出现‘仙字',自然非畲族莫属,其他部族不可能飞到这里来创作‘仙字'的”。也就说,古代土著民族、古代“七闽”部落、古代越族、畲族先民,其实指的都是“畲族先民”。
  畲,刀耕火种也。远古时期,汰溪盆地滨海而居,外通舟辑,内连林莽,又及块块冲积平地,为古代畲族先人渔猎耕种的绝佳场所。在汰溪之上,有山名石蚵山(今叫石高尖),山上至今仍可寻见堆积的贝壳残片,对此《龙溪县志》明确记载:“石虫可山在城北四十里,高入云表,顶有粘蚵石,相传昔时海水所浸”。印证《山海经•海内南经》“闽在海中”之说。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于1630年游闽,在《徐霞客游记》中第一次详细记述了经华安之时,所见汰溪盆地的蛮荒之景:遥望西数里外,滩石重叠,水势腾激,至有一滩纯石,中断而不见水者,此峡中最险处。自念前以雨阻不能达,今奈何交臂失之?乃北下三里,得村一坞,以为去溪不远。沿坞西行里许,欲临溪,不得路,始从蔗畦中下。蔗穷,又有蔓植者,花如荳,细荚未成,复践蔓行,上流沙削不受覆,方藉蔓为级,未几蔓穷,皆荆棘藤刺,丛不能入。初侧身投足,不辨高下,时时陷石坎,挂树杪细梢。既忽得一横溪,大道沿之。西三里,瞰溪咫尺,滩声震耳,谓前所望中断之险,必当其处。时大道直西去,通吴镇、罗埠。觅下溪之路,久不得,见一小路伏丛棘中,乃匍匐就之。初犹有路影,未几不一会,走不多远之意下皆积叶,高尺许,蜘网翳之;上则棘莽蒙密,钩发悬股,百计难脱;比等到脱,则悬涧注溪,危石叠嵌而下。石皆累空间,登其上,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余计不得前,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遂抵溪石上。其石大如百间屋,侧立溪南,溪北复有崩崖壅水。水既南避巨石,北激崩块,冲捣莫容,跃隙而下,下即升降悬绝,倒涌逆卷,崖为之倾,舟安得通也?踞大石坐,又攀渡溪中突石而坐,望前溪西去,一泻之势,险无逾此。久之,溯大溪,践乱石,山转处溪田层缀,从之,始得路。循而西转,过所踞溪石二里许,滩声复沸如前,则又一危矶也。西二里,得小路,随山脊直瞰溪而下,始见前不可下之滩,即在其上流,而岭头所望纯石中断之滩,即在其下流。此嘴中悬两滩间,非至此,则两滩几有遁形矣几乎隐遁而看不见。①
  1915年8月26日,岭南大学黄仲琴先生调查了华安汰内石刻。关于当时的调查经过情况,有这样一段描述:“其初,言者不能实指其地,旋觅得一知者为导,是夜寄宿汰溪纵南之文浦山。越日黎明,偕导者乘村人常乘狭且长之梭船,船夫四人,二掌竿,二在前后推挽之,自文浦山下,嗜浅沙,渡飞瀑,……七里许,到潭边,潭乃汰溪之一部分,以是处水较深,别名之为潭也。”
  如此自然环境,是刀耕地火种的理想之地。
  3.文物专家考证,是畲民所为。1957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曾凡、林剑对仙字潭摩崖进行了仔细调查,其结论是,从历史记载来看:华安原名华身,履龙溪县二十五都,民国才设县,全境崇山峻岭,高山之上,至今仍有畲村畲民,汰溪在华安县南六十里,东南距龙溪县治四十余里,古属华身之桃源保,保因附近之桃源洞得名。民间相当普遍地流传着所谓“杨文广平蛮十八洞"的故事。漳州府志卷四十古迹条:“柳营江在今江东地……先是六朝以来,戍闽者屯于泉州之龙溪,阻江为界,插铆为营,江当溪海之交,两山夹峙,波涛激涌,隔绝东西,至是阴遣人沿溪而北就上流援缓处结筏连渡,从间道袭击之,遂建寨柳江之西,以为进取,恩威井济,土黎归附,豁其地为唐化里,……永隆元年,请于朝,移镇漳浦……阻盘陀藉山为塞,其西北山峒之黎,率依险阻,林木阴戮不相通,乃开山伐道剪除荆棘遣士民诱而化之,渐成村落,拓地千里,垂拱间请置漳州。”故事与府志记载之事,是陈元光镇压畲民历史事件,因而,仙字潭摩崖是畲民所为。
  4.学界多数专家认为,是畲民所为。明末陈天定的《北溪纪胜》中说:“入自龙潭……稍上为汰溪滩,汰水西汇大江,以小舟入,古称桃源洞,兰雷所居,今号汰内。”这就是说汰内在明之前为兰、雷诸姓所居住,兰、雷诸姓是畲族的主要姓氏。今天此处还有蓝雷居住。
  开创仙字潭摩崖研究先河的是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先生,1915年8月,不避风险,劈荆斩剌,深入实地调查,并在1935年又将其调查情况和研究论文《汰溪古文》在《岭南大学学报》四卷二期上发表。他根据史志、族谱对汰溪流域远古居民的记载、汰内乡人的口述及物质遗存,认为汰溪摩崖石刻“疑即古代兰雷民族所用,为爨字或苗文的一种”。
  清代晋江人蔡永兼撰写的《西山杂志》残本,所引《古丹簾释义》记:畲族为古代七闽之后裔当无疑。其中《仙字潭》一文,竟详细介绍了他到实地考察及相关佐证情况:
  《闽中记》述南安郡西南有汰溪,古畲邦之域也。溪之上有摩崖,镌蝌蚪之虫痕鸟迹,象形古篆文。自晋唐以来,咸不之识焉。晋邑欧阳詹、许谡、陈虫乔、王玫、潘存实、杨在尧、谢谌、曾严、罗山甫,莫能晓焉。王翊为京兆令,将拓本访之韩愈,都不之知也。
  武陵太守吴公瑾,访之道士蔡明濬云,《古丹簾释义》皇使瓠掌闽为七族:泉郡之畲家,三山之譙户,剑州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漳郡之蓝太武,汀戆之客家,此即七闽也。七闽各有各之文字也。仙字潭摩崖之石刻古文,是畲家与龙门、蓝太武三种古文,称之日楔字,乃如飞云浮云焉,成舞女盘旋,武士挥刀,羽毛怪状矣。
  《九鼎铭汉隶篆释义》云,汰溪即古傣人之故乡,畲人有吴昱为君,因争甲指之山,炎帝之世也,畲傣战争焉。傣君日超越被斩也,部众俘为隶矣,余走之滇粤。畲吴昱之世,正当炎帝之世也,洪崖先生亦此时人焉。摩崖石刻,乃商周之时畲人留伯所镌。其次露有汉文,乃汉明帝时楚王大夫沙世坚摹古畲字篆刻,纪畲吴昱战傣君越庆功时,太母夫人称贺。太母者太姥也。摩崖石刻古文如舞女,即蓝太武族翩翩起舞祝贺也。兽形古文,龙门人之文也,余咸畲文耳。余慕之往阅焉。此地原属南安,唐贞元时割界于武荣州漳也,后隶于华封。汰溪清碧,湾流潺潺,松青竹翠而幽静也。古文不剥落,见者疑之矣,然则《闽中记》迄今亦千年矣,未可为不信也。
  据《释义》云:炎帝之世,傣君超越无道,畲吴昱战越,斩越首,俘越属,傣余越走滇。龙门、蓝太姥朝贺,洪崖刻石以纪事焉。盖迄于今五千余载矣。古文若九鼎铭也,世之名家难识之矣。
  宋《桑莲诗集》有《汰溪诗》日:“汰溪上古在南方,仙字奇书千古昂;韩愈难明斯怪字,书风书穗不成行。”
  《紫云诗集》云:“仙字风云变化文,畲君伐越竞超群;傣溪陈迹万年事,摩石刻崖岂不分。”
  《安仁诗钞》云:“傣人古国汰溪滨,吴越春秋炎帝人;镌石古文东汉刻,千年万载纪荆榛。”
  《仁和诗集》云:“傣越畲吴史不存,惟看石刻古文言语;当年争国斯溪地,纪事闽中有七番。”①
  蔡永兼这段话指是根据《闽中记》记载,从《古丹簾释义》得知,古代闽时分“七闽”,有泉郡之畲家、漳岩之龙门、漳郡之蓝太武等。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古文,是畲家与龙门、蓝太武这三种古文,称作“楔字”。又根据《九鼎铭汉隶篆释义》,可知汰溪就是古傣人的故乡,畲人以“吴昱”的首领,因争甲指之山,在炎帝之世发生畲傣战争。傣君名叫“超越”,被斩,部众则被俘为奴隶,其余的逃往滇粤。……摩崖石刻,乃商周时畲人“留伯”所镌。纪畲吴昱战傣君越庆功时,太母夫人来庆贺。摩崖石刻古文如舞女,就是蓝太武族翩翩起舞来祝贺。还有,一些兽形古文,那是龙门人的文字。其余的则都是畲族文字了。也就是说,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古文,是畲家、龙门以及蓝太武这三种古文,蔡永兼把它称作“楔字”。
  中国泉州学研究所林少川所长指出,蔡永兼《西山杂志》之所以能够如此翔实而生动地解开仙字潭的“仙字”之谜,是因为他根据大量的文献史料、文物史料以及一些已佚的重要古籍,综合研究而得来的,并不是凭空想像。
  如今的地名也证明之。前来庆贺的漳岩之龙门潭人、漳郡之兰太武,距汰内都不远,“龙门潭”在龙岩市郊,还建有龙门塔,较闻名;“漳郡兰太武”,据邱水才《<百家畲洞>与畲族探源》说,百家畲洞在漳平永福镇大苍山南侧半山坳……古时,畲族“太姥”就居住在这里。今龙海县东南也有太姥山。从其间的关系看,这些部族当为畲族的支系。不然,外族挺进到家门口,只有提防而不至于去祝贺的。
  2007年华安民宗局编辑出版的《畲家民歌》一书中,作序者为黄元德,在“序言”中谈到仙字潭摩崖石刻是何人所为时说:“不管是谁,我认为与畲人有关”;石井猴形树岭顶部石刻“专家认为是放牧图,此石刻近九龙廓之蓝雷寨,我认为可能是畲人作品”。
  5.岩刻表现形式表明,是畲民所为。从岩刻方向看,岩刻6处除一处朝向南方之处,几乎所有符号都朝西南方,而东岩壁则一个符号也没有。根据畲族人思维,汰内原始氏族是从沿海一带迁徒而来的,所以他们能够牢牢记住祖宗或自己走过道路的方向。从岩刻符号看,整个图案没有南方其他的“蛇”符号,基本上是“人”形。有形态各异的舞者,或从容如王者坐地,或兴奋如蹁跹舞女,或勇猛如武士争斗、或痛苦如兽面狰狞,或颓丧如俘虏被执,或惨烈如人首落地,所有的曲肘、跳跃、撕牙裂嘴,抑或射击状、怪兽图像,似在庆典、祭礼、游行模样。这些模样,与当今畲族的“传师学师”中的动作有相似之处。
  6.从畲族语言、文字特点看,系畲民所为。如今,畲族还存在少量的文字,存在于畲民的彩带、歌本与传师学师的经书中。
  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福建顺昌县的研究人员都整理出一些畲族文字,只是无系统文字而已,其特点是直观性、形象性,用具体的形象符号作文字。语言也是如此,且改编能力能强,直到如今还遗留,如现代的自行车,就改讲“gu。taoqia”,即汉语的“踏脚车”。畲族语言、文字的之一特点,及如今少量的文字看,与岩刻的形象表达相一致,故此岩刻应是畲民所为。
  7.畲族的族内教育表明,是畲族先民所为。畲族民歌唱道:”桃源洞里是我家”。
  畲族的族内教育是“传师学师”,其中的祭祀仪式当与“桃源洞”相关。如今畲族举行“传师学师”仪式时,要请八位“法师”边唱边舞向族人进行畲族迁徙艰难历程的历史教育。逐一演绎直至福建“桃源洞”,并有“打桃源洞”“开桃源洞”“贴桃源洞”等环节,且要连演三次,然后烧纸钱。畲族4法师手握龙角、令刀盘旋而舞,那些象征性的动作,平常人看不大懂。但“打桃源洞”时,主祭法师还要表演“团兵”“统兵”“赏兵”等情节。很清楚,这是一次打仗胜利的军事行动。“开桃源洞”后是“纳钱”,犹畲民开发一新地盘后的“社祭”仪式。“贴桃源洞”之"贴”,是告示于人,所以"龙门潭”“兰太姥”获讯而来贺。浙江丽水下松坑的畲族法师蓝明亮、蓝德章等说,开桃源洞是为了“藏身”,可能就是建立“根据地”了。畲民把这事以宗教仪式演绎出来,可以想见,在好巫重祭的氛围中,他们态度甚是诚笃,不可能在崇信的神祀面前无中生有。畲民为死者超渡“做公德”的“开桃源洞”经文也有“桃源洞里圣三姐,圣人殿前马五娘”“点出千兵扶弟子,点出万兵扶弟郎”等语。因此,可以认为畲族的“打桃源洞”,与仙字潭岩画直接关联。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天定
相关人物
黄仲琴
相关人物
欧阳詹
相关人物
许谡
相关人物
陈虫乔
相关人物
王玫
相关人物
潘存实
相关人物
杨在尧
相关人物
谢谌
相关人物
曾严
相关人物
罗山甫
相关人物
蓝太武
相关人物
黄元德
相关人物
蓝德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福清市
相关地名
龙溪县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顺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