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态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614
颗粒名称: (二)形态结构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134-1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仙字潭石面上有多个刻字,其形状各异,难以识别。这些刻字分布不均,笔画也杂乱无章。总共分为六处,最大的刻字长0.74米、宽0.35米,最小的长0.13米、宽0.1米。这些刻字被认为既像图画又像文字,具有不同的形态,如王者、武士、舞女、兽面等,表达了某种难以理解的意义。这些刻字在1957年被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时被分为六处。
关键词: 仙字潭 岩刻 符号

内容

现在石面黝黑,又蔓着苔,有的字形几乎很难辨别。所刻画字没有整齐的序列,笔画也不整齐,有深有浅。按不同部位算,共有六处,自东往西分布,长20米左右。除一处汉字“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外,其他5处共36个符号,最大的长0.74米、宽0.35米,最小的长0.13米、宽0.1米。既象图画,又象文字,有的如王者坐地,有的仿武士争斗,有的若舞女踹跹,有的如兽面狰狞,有的象俘虏被执,有的似人首落地,千奇百怪,其意难以索解。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7年调查时,把其分为6处。
  第一处:石面构1.55米见方,是文字最多的一处,但因表面风化,字迹不清,字作人体形,大小不一,最大的字长宽分别为38与26厘米,小的长宽分别是16与12厘米,没有固定的横鉴排列,犹如一幅表示事物的图画。
  第二处:汉字楷书,石面长1.13米、宽0.88米,文为“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刻作三行,第一行六字,第二行三字,第三行一字,字径大的14厘米,小的6厘米,下半部石面,已有裂健一道。
  第三处:石面长4米、宽2.8米,零星分散五个字形,大小不一,大的长74厘米、宽35厘米,小的长22厘米、宽16厘米。
  第四处:石面长2.8米、宽2.5米,刻二个人体形,左面大的长30厘米、宽26厘米,右面小的长13厘米、宽10厘米。
  第五处:石面凸凹不平,长1.5米、宽1米,刻一字,长30厘米、宽20厘米。
  第六处:又分两处,靠左的一处,石面长1.4米、宽0.50米,似有二行,无序列,刻得较深,形态一种作人体状,一种作人面形,大的长26厘米、宽18厘米,小的径20厘米。靠右的一处石面长1.4米、宽0.4米,单往似为三个字,有人体形和兽形,字大的长20厘米、宽18厘米,小的长15厘米、宽9厘米。
  尤玉柱在《漳州史前文化》一书中,刻划得更具体,把其分为13组,共50个图象。①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