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杰出拓荒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595
颗粒名称: 七、杰出拓荒者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1
页码: 82-102
摘要: 本文讲述了国内外把刀耕火种危害、山地民族对于生境的适应方式情况。
关键词: 畲民 少数民族 火种危害

内容

《生活科学》网站曾报道美国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成果,人类几千年来的刀耕火种,使大规模的森林遭到焚烧,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足以改变全球气候,并导致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①这一研究成果还公布在国际顶级地学期刊《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弗吉尼亚大学环境科学名誉教授威廉•拉迪曼(William Ruddiman)认为,早期的人类使用刀耕火种的方法来种植粮食,将森林烧掉后就地挖坑下种。用林木的灰作为农作物的肥料,等到产量开始下降后,又开始对另一个区域的森林进行焚烧种植。随着人口的增长,他们的这种刀耕火种的方式也开始变本加厉,烧的森林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广。通常每次烧的森林面积为实际上种植面积的5倍或者更多。随着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农业用土地越来越少后,“由于他们缺少对土地产量进行改造的动机,因此他们要使用更多的土地进行耕种,所以焚烧了大量的森林,从而无意中改变了地球气候。”
  于是,国内外把刀耕火种危害概括为:由于这种方式是直接以破坏地表植被为主要工作对象,而地球地表植被号称地球的外衣,因而破坏的后果不仅是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还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一是产生气候异常。没有森林,水从地表的蒸发量将显著增加,引起地表热平衡和对流层内热分布的变化,地面附近气温上升,降雨时空分布相应发生变化,由此会产生气候异常,造成局部地区的气候恶化,如降雨减少,风沙增加。更加严重的是全球因二氧化碳气体不能被植被吸收固化而导致全球升温,产生“温室效应”。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森林植被对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重要作用。科学家认为,世界森林总体上每年净吸收大约15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1/4。森林砍伐减少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把原本贮藏在生物体及周围土壤里的碳释放了出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由于砍伐热带森林,每年向大气层释放了15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三是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是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世界范围的森林破坏,生物地域生存环境缩小或者严重改变,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受到灭绝的威胁。热带雨林的动植物物种可能包括了已知物种的一半,但它正在以每年46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四是加剧水土侵蚀。大规模森林植被砍伐破坏,通常造成严重的水土侵蚀,加剧土地沙化、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五是减少水源涵养,加剧洪涝灾害。森林和植被破坏还从根本上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加之土壤侵蚀造成的河湖淤积,导致大面积的洪水泛滥,加剧了洪涝的影响和危害。①因而,如今盛行观点认为历史上的刀耕火种使水土流失加重,是对农业生态的极大破坏,“刀耕火种”已“臭名昭著”。
  那么因“刀耕火种”而被命名的畲族,是否也对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如此的危害、不符合科学发展呢?结论是否定的。
  首先,刀耕火种,是人类最初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源于采集活动,是采集活动的产物,采集活动导致了农作物载培技术的产生。继而人们发现,被自然火烧过的土地,植物种子掉在上面,长得茁壮,果实也大。于是,人类就采用了火种的办法。农业逐步取代采集,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变革。人类从被动地适应自然变为主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出人工生态系统,以满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子系统的生态文化遂告诞生。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指出,生态系统发展的原理,对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有重要的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对策是获得最大的保护,而人类的目的则是"最大生产量”。在远古时期,蛮荒四野,人少林多,人类利用火种方式,使猛兽出没威胁人类基本生存的森林部分变成耕地,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应是一种进步,自然不可简单地与今天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相提并论。
  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看,它是山地民族对于生境的适应方式。那么,山地民族为什么要从事刀耕火种而不从事别种农业,为什么只选择这种适应方式而不选择其它适应方式呢?适应,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一条永恒的法则。对于人类来说,其生存繁衍是否也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人类无论与其它生物多么不同,不管其大脑多么发达、体格如何健全,仍然首先是生物的人、自然的人。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创造历史,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关系,那就是适应的关系。人类对于自然的能动改造利用所能达到的程度却是有限的,而且任何改造利用都必须以适应为前提。
  从经济效益看,当时历史条件下,粗放耕作比集约耕作省力、产出高、生态效益好。刘禹锡《田行》称“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阴”,说明当时田的经济效益较好。范成大《劳序》称,巫山民以收粟300斛为率。以一斛120斤计算,共可收36000斤左右。以一家六口计,人均一年仅粟便有6000斤。由此可见正常年景其不可能有饥迫之苦。“虽平生不认粳稻,而未尝苦饥,却非虚语。”现代人类学研究也表明,在人口稀少而林地广袤的条件下,火烧后的肥力是十分丰富的。国外学者罗依•那帕坡特对新几内亚的赞比亚人刀耕火种的研究表明,其输入与输出的比例是1:17.4,也证明了这一结论。
  唐宋及之前的凤凰山区,“山深林木秀茂,地多瘴疠”,①“莽莽万重山,苍然一色,人迹罕至”。②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畲民早期从事的生产方式同整个人类早期一样,是刀耕火种、狩猎和采薪等,符合人类最初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对环境产生影响。
  其次,畲族刀耕火种是被迫行为。中国建立封建社会后,封建统治者对畲家等边疆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压迫,畲民被迫进入山中,在山中只能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唐王朝在畲区设置郡县,实行“劝农桑,定租税”③的措施,残酷压迫和剥削畲民,畲民不断反抗,最终失败,被迫外迁,沿山而行,没有土地、森林和农具等生产资料,只有刀、铳等简单的生产工具,只能继续从事刀耕火种。因南方山区土壤比较贫疮,山坳和盆地中的泉水、河流很难利用于山地灌溉,加之高山天冷水寒风大,不利于水稻生长,因而很多地方不宜发展水田灌溉农业。山地森林资源丰富,可以利用其作为土地投入,充沛的季风雨量足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不必为难以建造水利设施而担优,刀耕火种于是成为山地自然环境可供利用的生业形态。同时,人类对于生业形态的选择,不仅必须遵循适应生境的原则,而且还要求其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健全的功能。山地作为人类生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封闭。受交通的制约,自给自足是畲民对其生业功能的最基本的要求。水田农业生态系统是单一的粮食生产系统,虽然有高产稳产的优越性,然而却满足不了人的衣、食、住等方面的需要。刀耕火种地俗称“百宝地”,一块地可间、套种陆稻、玉米、高粱、粟、棉、麻、花生、瓜、豆、芋头、山药、时薯、青菜等作物。其中既有多种粮食,又有丰富的蔬菜;既有穿衣的原料,又有经济作物。在山地封闭的生活条件之下,还有什么样的生业具有如此众多的功能,能如此有效地满足畲民生活的多方面的需求呢?由此看来,畲民之所以从事刀耕火种,之所以选择这种适应方式,归根结底是因为生境条件的限制和刀耕火种农业生态系统的特殊的功能所致。正如美国学者A•特里•拉博所说”当在适当的人口密度水平下实行刀耕火种耕作时,这种耕作方式乃遭受最小的病虫害侵扰,几乎不会引起环境生产力的退化而提供可靠的产量”。
  再次,刀耕火种非历史上畲民的主业。凤凰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刀耕火种只是作为采集、射猎和渔猎的补充。“椎足跣行,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釆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①“畲民巢居崖处,射猎其业,耕山而食,率二三岁一徙”。②唐初陈元光《请建州县表》云:“……况兹镇地七闽,境连百粤,左衽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所事者搜狩为生,……”。③这些描述表明,采集、搜狩是畲家的主业,刀耕火种只是作为采集、射猎的补充。
  唐代开始,畲民开始千年大迁徙,没有土地、山林,只有一把刀,采薪就成了畲民一项主要的生产活动。畲民采薪大部分作为商品。许多地方志记载畲民”负薪鬻于市”、“鬻薪入市廛”,并遍及福建、浙江各地区。明代福建太姥山一带畲民,有的还以“樵苏为生”。乾隆《皇清职贡图》记载罗源等地畲民“力作采薪捕鱼,以供食用”。但一担柴换不到1公斤米,辛劳一天,只能糊口,故浙江遂昌畲族山歌云:"挑柴挑到北隅街,财主看见来买柴,一担只卖三落米,黑心财主米落小”。采薪,不能采鲜活的林木,只能到山上采枯木枯枝,因林地是他人的,因此,也不会伤害自然生态。从事采薪活动的,多数是畲族妇女,经常看到妇女釆薪鬻市,“三五市负薪,鬻市两脚赤”,“衣冠斑履苴芦,薪担压户走风砂。”男子狩猎时,女子采薪;男女共同狩猎时,女子还带一挑柴回家。《景宁县志》亦云“其出而作,男女必偕,皆负米负薪于青障缘野间”。妇女去采薪时,头裹头巾,腰系围裙,脚穿草鞋,身缚一把草刀,手拿一小绿草包饭上山。到深山老林后,大家各自分开,避免大家挤在一块找不到薪柴。同时又不失去联系,便于交流进度,于是大家一边砍柴,一边唱山歌。畲族妇女极耐劳苦,有了小孩,家中没有人带,就背着小孩上山砍柴。砍柴时,先喂饱小孩,然后把小孩放在草上,或者用“xugun”(背小孩用的布带,约0.3米宽、2米长)把小孩捆在树脚下。砍好柴,整好柴担,再用“水巾”背起小孩,肩上压着柴担,背上驮着孩子,一边唱着山歌,把柴挑回家。采薪都要到深山老林中去,路途较远,一般要带饭采樵,清代朱同汉“缘蒲畲家饭,红叶女郎樵”的诗句,就是对畲族妇女艰苦采薪的写照。
  畲民迁入浙江后,主业不再是刀耕火种,主要是租种他人田,实行佃耕水田。《景宁县志》云:畲民”佃耕之以活,邑之垄亩,其治者半”,《云和县志》有“佃田都是盘瓠种,雨过夫妻尽把犁”的记载;遂昌县“吾乡佃作黎,强半属畲客”;故《处州府志》日“问之畲客者,十县皆有之,盖佃田都是盘瓠种”。
  再再次,畲族历史上的刀耕火种是可持续发展的类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刀耕火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其差异性表现于生产组织、耕作方式、轮歇周期、栽培作物、生产工具等所有方面。蓝勇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刀耕火种主要是指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以游动耕作和砍烧山林为基本特征的山地旱作的耕作方式,即人们说的“砍烧制”(Sashandbum)、“游耕制”(Shiftingagriculture),但类型具有多样性。一是非游耕性火耕,即是《盐铁论》称的“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开垦山林为耕地的垦地方式,即《齐民要术》卷一《耕田篇》:“凡开荒山泽田,皆七月芟艾之,干即放火,至春而开垦,其林木大者杀之,叶死不扇,便任耕种。三岁后,根枯茎朽,以火烧之”。开垦出来就不能短期内休耕再成森林。固定耕地内每年耕前放火烧掉干枯稻秆、杂草以肥田。二是典型的砍烧的耕作制下的火耕,这种火耕特征是游动撂荒制、砍伐对象为原始木材为主。植被一经砍荃,连续耕种即无后续投入,而在山高坡陡的条件下,积肥运肥又十分困难,于是抛荒旧地,砍荃新地,采取休闲与耕种相结合的方法,这就是刀耕火种赖以延续的轮歇耕作制度。通常又有两种方式:无序轮耕制和有序轮耕制。所谓无序轮耕,即一块土地的耕种年限不定,地力衰竭即抛荒,然后又选择茂盛的林地耕种。如果居住地附近森林退化,则搬迁到较远的地方去。若干年后,或再度搬迁回来,或迁移到更远的地方。从事无序轮耕的刀耕火种民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逐林而徙就地而居,所以被称之为“游耕民”。所谓有序轮歇耕作制,就是山民根据当地树木生长的规律,将林地规划为若干块数,每隔几年砍种一块或几块,形成一个有序循环轮歇耕种的制度。根据不同的生境条件或同一生境中的不同土地类型,有序轮歇耕作制。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一年耕种轮歇制,二是短期耕种轮歇制,即耕种二三年休闲十余年或更长的时间,其配套技术是刀耕点播和锄耕撒播顺序进行。适宜此制耕作的对象,是中等坡度中等肥力的土地。三是长期耕种轮歇制,即连续耕种四五年,休闲十七八年或更长的时间。其相应的技术可以是刀、锄、犁顺序耕种,也可以是锄耕或犁耕。适宜此制的土地,必须坡度平缓而肥沃。①而畲民历史上的刀耕火种不是这些典型的类型,决不能进行简单概念化的臆测,不是单纯的某一类型,而是综合发展类型。
  畲民被迫遁入山区、迁徙至新地点后,每至一地,土地已为他人所占有,畲民只能向山主承包山地,且是山主正需要开发的山地。畲民在荒僻山谷中刀耕火种,对封建统治阶级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它利于山区的开发,所以统治者还“招合畲蛮,……聚众盗耕”,进行垦荒。①自然当地人不会把寨神林、坟林、村寨防火林、山箐水源林、山梁隔火林用来让畲民刀耕火种,只有荒山才能用来刀耕火种,把荒山租让给畲民刀耕火种。其条件是,开为梯田的,三年后必须交还或者交租,不能开为梯田的,火种后点桐、点茶还山,或者是插杉还山。并且事先要交一定的山租。于是经畲民的开发,凡山谷坡地“皆治为垄亩”,有水源地方开为梯田,仰赖天雨的山地,辟为旱地。《遂昌县志》中邑人周应枚所作《畲民诗》云“负耒氓自远方来,相传旧姓有蓝、雷,茅居偏面垄头结,佃种无辞荒处开”,宋云会诗"夫妇并耕邑,荒田多赖开垦”,描述了畲民垦山筑田情景。经过日积月累的辛勤开发,山区的可耕面积迅速扩大。
  闽西,漳平县山羊隔村,位于九龙江上游海拔900米的深山中,进村有一段连续13公里的上坡。“山羊隔,一道窝,地无三尺平,出门就下坡,山羊也难把脚落。”因“山羊也难把脚落”,故名为“山羊隔”。畲民迁到此地后,硬是一锄一锄地开出了梯田,而周围生态保护良好。
  闽东畲村有的一分梯田20多块。
  浙江云和梯田,总面积达51平方公里,海拔跨度为200〜1400米,垂直高度为1200多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带,有700多层,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梯田”。
  云和梯田是唐初来自福建的畲民所开垦。
  畲民巧妙地运用森林的涵水功能,适度开发梯田,即山有多高水有多高。1000多米的高山上常年水流不断。
  其实,畲民开垦的类似的梯田,不仅仅是这二处,在浙南、闽东畲乡可以找出许多处,如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勃海等地梯田群,比此处规模更大、更震撼。
  畲民开垦出耕地后,山主即收回土地或要畲民交租,畲民沦为佃户。
  从栽培植物的利用看。在刀耕火种农业中,栽培作物既是生产的对象,同时又被作为更新地力的技术手段而被巧妙地利用着。这种利用既是刀耕火种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山民适应水平的体现。也有三种方式。第一是间、套种技术。第二是轮作作物的配置技术。第三是代表着刀耕火种较高发展水平的粮林轮作技术。畲民除间套种技术与轮作作物的配置技术外,不可能采用粮林轮作技术,而是点桐、点茶还山,或者是插杉还山,即第三年种上油桐、油茶、茶叶、毛竹、杉木等,第四或第五年,林木开始生长,就还给山主。
  明清时代,畲民”并有种青靛者”①“大菁,制为菁靛,可以染,高二尺,性好阴,栽于背阳之处。”②于是当时又称畲民为“菁客”、“菁民”,畲民的住房被称为“菁寮”。同时他们培育的菁质量好,享有盛名,“福建菁”,闻名全国,品质极佳,染色为“天下之最”,历史上有“福建西南,蓝甲天下”之说。
  尤其是在提高土地肥力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刀耕火种时是火烧土后提高肥力,而四五年后的田地怎么办?畲民就把山上的杂草运到田地中,一堆堆地堆起来,上面盖上土,点火慢慢燃烧,这样每年把土烧透,一是可以提高肥力,二是防止病虫害,三是一家一户、一丘丘田分别烧,可以烧上几天,不会发生火灾。由草山烧土到田中烧草,这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后来畲民又发现草木灰主要是磷为主,缺氮肥,于是改为草木灰拌人粪尿,当天拌当天用,防止肥力散发。插秧时,秧根下水田刚好有手指印,一个小窟隆,把一小团一小团的尿灰团放进这个窟隆,男插秧女插灰,“插秧没技术,插灰要有技术”,灰团压根,不会使秧苗浮起,且秧苗直接吸收肥力,所以秧插下后三天即返青。继而用绿肥,但不同于汉族,一般汉族地区当时秋天稻子收割前撒“chaozhu。”(紫云英)种子,春天长,耕后当绿肥,一年种一季稻子。而畲民是秋天收割后,再种一季豆,豆收后冬天种麦子或萝卜等青菜,麦子或青菜收后种水稻,这样一是轮作,提高肥力,防止病虫害;二是稻谷交租,麦子、黄豆两季的收成归自己,虽然一年忙到头,没有一天闲,但有稳定的二季收成,这也是畲民为何一直佃耕的奥秘所在。那绿肥呢?还是靠勤劳,采用割青蒿的办法。也就是在春天,水田第一次翻耕耙平后,这时山上的柴草刚好长出大嫩叶,割来一担担柴叶,如操场上跑道线一样把柴叶一把把的放在田里,第二次犁时把柴叶压入土中,就解决了绿肥问题,“冬灰加柴叶,稻谷最大粒”
  通过畲民的辛勤劳动,荒山野岭变为良田、茶园、油茶林、杉木林,实际上畲民起着开垦队的作用,开了一山又一山。怪不得畲族研究专家、厦门大学蒋炳钊教授称畲民为“东南山区杰出的拓荒者”。①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张英明教授,研究了江西畲族的历史,认为:畲族是开发江西山区的先锋,畲族的发展史值得肯定。在长期的开荒垦山的过程中,畲族人培育出著名的旱稻品种“畲禾”。畲禾适宜在缺水的山地种植,高产耐旱。在畲族民众中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②
  最后,畲族居住的山区一直是山清水秀,没有出现因刀耕火种而环境恶化的现象。凤凰山区唐宋时期畲民刀耕火种,但没有导致环境恶化的记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凤凰山由大小几百座山峰组成,系福建戴云山脉向西延伸的斜脉,整个山脉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延绵在大埔、丰顺、潮安、饶平等县交汇处,有''潮汕屋脊”之称。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0多座,境内群峰竟秀、万壑争流。直到如今,森林覆盖率达90%,林木遮天蔽日,空气和水体质量均达国家一级标准。青山、蓝天、白云,风景格外秀丽。
  凤凰天池海拔1325米,面积50616平方米,池水如明镜,天池四周漫山遍野有近百亩野生杜鹃花。常年泉水喷涌。天泉瀑布区形成瀑布群,瀑布共分七级,总落差约200米,第一级落差约70米,水面最宽处约30—50米。瀑布群景区所处位置的山脉植被保护良好。
  凤凰山区所有的畲族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水清山秀空气清新。所有畲族村的村前村后都有哗哗的山泉水流过。这些清澈见底的溪水,“为有清泉源头来”。所有的村落都是树木成荫,空气清新。各畲族村的村口、后门山或者村旁的附近都留有拔地参天的松、杉、樟、榕、柯、枫等大树。林区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拥有的野生维管植物1281种,分隶691属,193科。其中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12种,还有一批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如七叶一枝花、石仙桃、土茯苓、黄花倒水莲等80多种。动物种类颇为丰富,陆栖脊椎动物有225种,分隶72科、27目。其中国家1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国家2级重点保护动物31种,是潮汕地区首屈一指的动植物“物种宝库”,素有“广东生态屏障”、“潮汕植物大观园”之美誉。①
  福州北峰是畲民聚居区之一,小沧畲族乡、霍口畲族乡,还有畲族人口较多的潘渡乡、宦溪乡、日溪乡(畲族人口占30.1%)等连成一片。林森壑美,森林覆盖率82.7%,素有"绿色宝库”美誉;动植物资源丰富;风清气爽。泉流瀑泄,畲山湖—畲家的山仔水库,高山平湖、碧水澄泓、山色湖光、波光潋滟、湖水澄碧,青山绿水相映成辉,令人心旷神怡;没有污染,水质清晰洁净,成为福州第二水源。
  闽东山清水秀,溪流纵横,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河流总流域面积达11899平方公里,可开发电力185.49万千瓦。广阔的山地盛产林、茶、果、竹等经济作物,茶叶、食用菌、四季柚、槟榔芋、荔枝、龙眼、油奈、无核柿、板栗等畅销海内外,是发展名优特稀农副产品的好基地。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9%。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市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1)值为95.94,位居福建省首位。①霞浦是中国大陆滩涂面积最大的县,岛屿星罗棋布。县城周边山区是三个畲族乡,水都流向大海,直到如今,滩涂美如画,形成独特的闽东海上自然风光,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滩涂”,并被评为摄影人必去的"十大风光摄影圣地之首”。②
  浙南山区丽水,全市林地面积2100多万亩,人均8.4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9.1%,林木蓄积量3811万立方米,立竹量1.88亿株,森林覆盖率在全国位居第二,被誉为“浙南林海”。丽水是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和福安江“六江之源二全市可开发的水电资源约300万千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待开发水能基地。境内自然风景名胜有数百处之多。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南明山一东西岩和青田石门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凤阳山——百山祖、遂昌九龙山和瓯江竜自然保护区。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对全国2348个县开展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丽水9个县市区全部进入全国前50名,其中有4个县市进入前10名。“好山好水好空气”的自然禀赋使丽水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华东氧吧”、“中国生态第一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誉为“浙江绿谷”。①2009年,丽水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丽水荣膺“国际休闲养生城市二2012年底,丽水存活百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比例超过十万分之七,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岁,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2013年,丽水获得“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②2013年,全国旅游业入境游接待人数下降,浙江入境游市场总体也不乐观,省内的四市还出现罕见的负增长。但是丽水的入境游市场却逆势增长,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30.62%,增速名列全省首位。
  景宁畲族自治县,全县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常年云雾缭绕,富含负氧离子,年均354天空气优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县城的PM2.5均值为15微克/立方米。景宁其他地方的PM2.5均值少于10微克/立方。湿地资源丰富。全县境内有三个较为集中的高山湿地群,望东洋高山湿地、大仰湖湿地、仰天湖湿地,总共湿地面积约1200多亩。望东洋高山湿地,海拔1230米,面积达600多亩,湿地内的江南恺木林属省内罕见,绝无仅有,国内也属凤毛麟角。耕地土质条件优越,利用价值较高,土壤结构好。全县有植物178多科,691多属,1552余种。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林为主,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甸等。林相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福建柏、香果树、银杏、厚朴等30多种。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鹿、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雕、短尾猴等44种。全县共有脊椎动物31目78科272种。其中:兽类8目20科48种;鸟类15目40科162种;爬行类3目9科30种;两栖类2目5科18种;鱼类3目4科40多种。①
  安徽云梯畲族乡,是中国最北面的畲族乡,位于天目山西麓,宁国市南部,与浙江省临安市横路乡交界。境内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江西省畲乡也都是青山碧水,森林茂密,空气清新,风光旖旎。如太源畲族乡有11.34万亩山林,其中毛竹林3万亩,国家公益林44040亩,国家级森林公园7820亩,森林覆盖率达96.3%,动植物200多种,是天然的动植物宝库。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禹锡
相关人物
范成大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周应枚
相关人物
张英明
相关人物
蒋炳钊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巫山县
相关地名
沿山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太姥山镇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遂昌县
相关地名
遂昌县
相关地名
漳平县
相关地名
九龙县
相关地名
茅畲乡
相关地名
瓜畲乡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凤凰山乡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大埔县
相关地名
丰顺县
相关地名
潮安区
相关地名
天池镇
相关地名
畲族村
相关地名
村前村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潘渡乡
相关地名
宦溪乡
相关地名
日溪乡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
江南区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临安市
相关地名
横路乡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凤凰天池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