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火种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592
颗粒名称: (一)畲,火种也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70-72
摘要: 本文从汉文史籍、族谱资料以及语音角度,对“畲”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汉文史籍中,“畲”被用作对“刀耕火种”土著民的称谓,或者是对“山林中结竹木障复居息”的族群的称呼。此外,族谱资料中也记载了“畲”字的来历和涵义,以及畲民早期的生产方式。这些资料表明,这个民族的族称是以其长期的生产方式来命名的,体现了畲民的勤劳勇敢。
关键词: 畲族 族源问题 研究方法

内容

汉文史籍中,“畲”是对“刀耕火种”土著民的称谓,或者对于“山林中结竹木障复居息”的族群之称呼。《诗经》的《周颂•臣工》有"新畲”,《易•无妄》有“不耕获而不甾畲”之句。“畲”字读音有二,一念yu(余),二念shd(奢)。读音不同,其含义也有区别。《说文解字》中,“畲”,三岁治田也。《易》云:“不留畲,田。从田、余声(以诸切)。”《尔雅•释地》曰:“田一岁日留,二岁日新田,三岁日畲。“也有将二岁之田称为“畲”的,如郑玄注《礼记•坊记》时,“因二岁曰畲”。不论二岁三岁,都是指的刚开垦出来二三年的田地,作此解时,其音念yù
  。作she音念的“畲”,意为刀耕火种。《集韵》:“畲,火种也,诗车切。”无论念何音,是开荒辟地、刀耕火种之意。故《广韵•麻韵》:“畲,烧榛种田也。”因此,把“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地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刘克庄《漳州谕畲》中称之为“畲民”,也是因这个共同体从事刀耕火种的经济生活。
  史书上与“畲民”同时代出现,还有“鞏民”的称呼。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载:潮与漳、汀接壤,盐寇鞏民群聚。”①“輋”音she,是广东汉人俗字。胡曦《兴宁图志考》“鞏人”条云:“曦案:輋本粤中俗字,兴宁大信輋
  、上下輋、菜輋诸也,皆旧輋民所居也。或又书作‘畲'字,土音并读近‘斜',皆六书之所未有也。”《广东通志》载:“畲与輋同,或作畲”。二者虽读音相同,但涵义略有不同。顾炎武云:“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复居息为輋”。②李调元《▲斋琐录》载:“輋音斜,近山之地日輋。”檀萃《说蛮》云:“輋,巢居也。"这些论述表明,“輋”,指的是在山里居住,以此作族称,则重于居住形式,意为在山间搭棚居住的人。二字涵义虽有不同,但不是指二个不同的民族,也不是同一个民族二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是汉人对粤、闽两地畲民经济生活观察、记载的着眼点不同,才出现异称。正如《广东新语•畲人》云:
  “澄海山中有輋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日刀耕;燔林木,使秋入土,火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是以畲蛮之类”。③
  “畲”字的来历及涵义在畲族族谱中也有记载。福建省霞浦县水门茶岗等处的《冯翌郡雷氏宗谱》有《释明畲字义》之专文:十七年,又蒙疍明“畲”字义。广东、江西、广西、江南未有“畲民”二字,唯浙江、福建固有“畲民”之称,“畲客”之号,不知何谓也?而字书不载“畲”字,惟有字典内有“畲奢”二音,释为,三岁治田曰畲奢,又日火种也。其义近农民。命督抚部院疍核,督抚部院召向老叟雷有金云,开山为田,以供赋税,高地无水之处种山苗。山苗,我们所谓“畲禾”,该地邻人因我们业种奢禾,遂称我们日“奢客(一作畲客)。”如今之釆茶人俱称日“茶客”之类。世人不认其义,且不知来历,以猜疑我们往古之日大抵从番而入,挪造入番二字合,即读“審”字。以是云耳。崇儒上水等处所存《汝南郡蓝氏宗谱》也有《释明畲字义》,与上文相同。还记叙汉顺章时,因四姓种奢禾济饥有功,山米助田米,就以入田米成一字,曰“畲”,四姓子孙也封为“畲家人民”。溪南白露坑等地的《福建福宁府颍钟氏宗谱》之谱序,则以“多山居力农,只与蓝、雷二姓联姻,而人遂称‘畲民'。考《说文解字》:烧榛种田为畲,音余。本一字二音,并无畲字。今福宁土民俗书为畲,即官府案牍也从俗为畲。然考其字,并无恶劣之称,不过山居农民而已。”
  畲民早期种畲禾,一些地方志中有记载。《梅州志》卷六《物产•谷之属》载:百日禾,自下种至收获,计期不过百日,故谓之百日子。每届五月即登于市。近城民命藉以接济。宜高田,产畲坑,所谓“五月畲田收火米。”《梅州志》卷三二《丛谈》载:《舆地
  纪胜•梅州景物上》菱禾:菱禾植于旱山,不假耒耜,不事灌溉,逮秋自熟,粗之精粝,间有糯,亦可酿。此本山客輋所种。今居民往往取其种而莳之。《长汀县志•杂录》谓:“畲客所树艺日稜禾,实大且长”。百日禾,民国初年,岭东乡下仍有莳种。
  从语音上看,在畲语中,“畲”与"地”同音,都念“xia”,直到如今,浙江丽水、福建罗源与宁德等地,畲民还保留这一古老的叫法,“种地”畲语为“zhongxia”。"稻”与“禾”同音,都念作“wo”,畲民在无水之处种山稻,称之为“zhongxiawo”。
  从“畲”字的内涵、语音来看,这个民族的族称是以该民族长期的生产方式来命名的,体现了这个民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玄注
相关人物
刘克庄
相关人物
文天祥
相关人物
胡曦
相关人物
李调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新田县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兴宁市
相关地名
澄海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江南区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溪南镇
相关地名
梅州市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