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畲”字内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591
颗粒名称: 六、“畲”字内涵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3
页码: 70-82
摘要: 本文讲述了、“畲”字内涵包括畲,火种也、畲不是蛇、畲不是奢等情况。
关键词: 畲民 少数民族 文化

内容

直至如今,许多畲民只知道自己是“shangha”,而不知道“畲族”,更不了解“畲”字的含义。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时,笔者带调查组对县城周围的畲民进行问卷调疍,有64%不知“畲”字来历与涵义,还有31%“知道"涵义,但他们讲的涵义是“社”,因"社”与“畲”在畲语中同音,不是真正了解“畲”字的内涵。在丽水市城郊畲民聚居区,问卷的结果也差不多。“畲”字涵义“不知道”的占34.5%,“一知半解”的占32%,“知道”的占33.5%,而所谓的“知道”是:“畲”就是“shangha”。闽东等地部分畲民不愿被称为“畲”。
  那么,“畲”字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一)畲,火种也
  汉文史籍中,“畲”是对“刀耕火种”土著民的称谓,或者对于“山林中结竹木障复居息”的族群之称呼。《诗经》的《周颂•臣工》有"新畲”,《易•无妄》有“不耕获而不甾畲”之句。“畲”字读音有二,一念yu(余),二念shd(奢)。读音不同,其含义也有区别。《说文解字》中,“畲”,三岁治田也。《易》云:“不留畲,田。从田、余声(以诸切)。”《尔雅•释地》曰:“田一岁日留,二岁日新田,三岁日畲。“也有将二岁之田称为“畲”的,如郑玄注《礼记•坊记》时,“因二岁曰畲”。不论二岁三岁,都是指的刚开垦出来二三年的田地,作此解时,其音念yù
  。作she音念的“畲”,意为刀耕火种。《集韵》:“畲,火种也,诗车切。”无论念何音,是开荒辟地、刀耕火种之意。故《广韵•麻韵》:“畲,烧榛种田也。”因此,把“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地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刘克庄《漳州谕畲》中称之为“畲民”,也是因这个共同体从事刀耕火种的经济生活。
  史书上与“畲民”同时代出现,还有“鞏民”的称呼。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载:潮与漳、汀接壤,盐寇鞏民群聚。”①“輋”音she,是广东汉人俗字。胡曦《兴宁图志考》“鞏人”条云:“曦案:輋本粤中俗字,兴宁大信輋
  、上下輋、菜輋诸也,皆旧輋民所居也。或又书作‘畲'字,土音并读近‘斜',皆六书之所未有也。”《广东通志》载:“畲与輋同,或作畲”。二者虽读音相同,但涵义略有不同。顾炎武云:“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复居息为輋”。②李调元《▲斋琐录》载:“輋音斜,近山之地日輋。”檀萃《说蛮》云:“輋,巢居也。"这些论述表明,“輋”,指的是在山里居住,以此作族称,则重于居住形式,意为在山间搭棚居住的人。二字涵义虽有不同,但不是指二个不同的民族,也不是同一个民族二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是汉人对粤、闽两地畲民经济生活观察、记载的着眼点不同,才出现异称。正如《广东新语•畲人》云:
  “澄海山中有輋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日刀耕;燔林木,使秋入土,火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是以畲蛮之类”。③
  “畲”字的来历及涵义在畲族族谱中也有记载。福建省霞浦县水门茶岗等处的《冯翌郡雷氏宗谱》有《释明畲字义》之专文:十七年,又蒙疍明“畲”字义。广东、江西、广西、江南未有“畲民”二字,唯浙江、福建固有“畲民”之称,“畲客”之号,不知何谓也?而字书不载“畲”字,惟有字典内有“畲奢”二音,释为,三岁治田曰畲奢,又日火种也。其义近农民。命督抚部院疍核,督抚部院召向老叟雷有金云,开山为田,以供赋税,高地无水之处种山苗。山苗,我们所谓“畲禾”,该地邻人因我们业种奢禾,遂称我们日“奢客(一作畲客)。”如今之釆茶人俱称日“茶客”之类。世人不认其义,且不知来历,以猜疑我们往古之日大抵从番而入,挪造入番二字合,即读“審”字。以是云耳。崇儒上水等处所存《汝南郡蓝氏宗谱》也有《释明畲字义》,与上文相同。还记叙汉顺章时,因四姓种奢禾济饥有功,山米助田米,就以入田米成一字,曰“畲”,四姓子孙也封为“畲家人民”。溪南白露坑等地的《福建福宁府颍钟氏宗谱》之谱序,则以“多山居力农,只与蓝、雷二姓联姻,而人遂称‘畲民'。考《说文解字》:烧榛种田为畲,音余。本一字二音,并无畲字。今福宁土民俗书为畲,即官府案牍也从俗为畲。然考其字,并无恶劣之称,不过山居农民而已。”
  畲民早期种畲禾,一些地方志中有记载。《梅州志》卷六《物产•谷之属》载:百日禾,自下种至收获,计期不过百日,故谓之百日子。每届五月即登于市。近城民命藉以接济。宜高田,产畲坑,所谓“五月畲田收火米。”《梅州志》卷三二《丛谈》载:《舆地
  纪胜•梅州景物上》菱禾:菱禾植于旱山,不假耒耜,不事灌溉,逮秋自熟,粗之精粝,间有糯,亦可酿。此本山客輋所种。今居民往往取其种而莳之。《长汀县志•杂录》谓:“畲客所树艺日稜禾,实大且长”。百日禾,民国初年,岭东乡下仍有莳种。
  从语音上看,在畲语中,“畲”与"地”同音,都念“xia”,直到如今,浙江丽水、福建罗源与宁德等地,畲民还保留这一古老的叫法,“种地”畲语为“zhongxia”。"稻”与“禾”同音,都念作“wo”,畲民在无水之处种山稻,称之为“zhongxiawo”。
  从“畲”字的内涵、语音来看,这个民族的族称是以该民族长期的生产方式来命名的,体现了这个民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二)畲不是蛇
  “畲”与“蛇”音相同,于是社会上有的人把“畲”与“蛇”等同。
  德国学者史图博在《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中,对浙江省关于“畲”字含义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进行了分析。第一家是丽水县教谕屠本仁的看法,他主张“畲应作,畲、式车切,烧榛治田也”。第二家是青田县令吴楚椿的看法,他以为,根据中文字典,“畲”字可以解释为“新田,”是由于当地的汉人不愿意给土人一个体面的名称,从“畲“中一部分造成一个“番”字,从而使“畲”字取得了“自番而入”的涵义。第三家是云和的魏兰,字浮云,他主张“畲音蛇”,从“番”从“入”。畲之为畲,处州之人无所不知,有畲字,必有来源,不得因字典未收,遂云捏造。因乃作“畲”。史图博作了综合的分析,肯定了前二家,并指出应把“畲”字写成“畲”字。把“畲”解释为由“入”
  与“番”二字组成,是有意歪曲和丑化这个民族。史图博的分析是客观公正的。“畲客”之称,是因“业种畲禾”,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汉族人民称畲民为“畲客”,本无恶意,是刀耕火种的客人。
  闽东等地曾用“蛇”来侮辱畲民,如把蛇挂在畲家门口。因1956年前畲族没有被正式
  认定,仙岩畲族乡自治区撤消,有的人就说,“蛇来蛇去还是蛇不出去”,所以许多畲民对“畲”这个称呼反感。1956年12月8日,中央统战部给浙江、江西、福建和广东省委统战部电报《关于确定畲族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问题》就有“福建省的畲民认为'畲'字原来是不含恶意的,不过畲与、蛇'同音,他们怕确定叫畲族的名称以后,汉人仍象过去叫他们‘畲客'、‘畲婆'、‘蛇人',而这样叫是带侮辱性的,所以他们觉得改换一个名称如叫‘山吓'好些。"
  闽、浙方言中,“畲”与“邪”音也相同。封建统治阶级实行民族歧视,极力贬低少数民族,于是“畲”是"邪”。“畲”这一称呼内涵转变为贬义性。“畲客人”、“畲客公”、“畲客婆”、“畲客仔"成为辱骂性的语言。
  (三)畲不是奢
  有的史书上把“畲客”写成"奢客”,其依据就是,“畲”与"奢”音相同,所以,“畲”是“奢”、奢侈。畲民很奢侈,因此,畲族穷、落后。"奢”——“畲客吃”,主要表现为一是畲民嗜酒,二是猎物不过夜,三是茶不离口,一句话,畲民穷,是因为很会吃,是吃穷了。
  1.“畲民嗜酒”
  以前有关描述畲族饮食习俗的历史资料中,都记载了“畲民嗜酒”。在传统文化中,酒是被作为奢侈的像征,畲族温饱都得不到解决,为什么还一直大缸大缸地酿酒,大碗大碗地喝酒?
  首先是畲民热情好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酒相等,是好客的表现,是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一到畲家,主人恭恭敬敬地用双手捧上一大碗酒,用甜甜的目光看你喝下大碗酒;酒桌上诚挚地请客人喝下一碗碗美酒,这不能不说是好客的体现。正如德国学者史图博说的,“我们在敕木山村停留的时候,蓝村长以显然十分令人感动的殷勤,尽力把他可能设法弄到的食品,端到桌上来,每餐尽量改变花样。”“吃饭时则以黄酒款待我们。这黄酒是畲民自己酿制的,他们以极大的热忱享用它。就餐时按照汉人的方式向我们敬酒,这酒是一种相当浓的、暗灰色的、完全不透明的、还有曲子的悬浮物。它显然含有极少的酒精,因而酸得几乎象醋一样。”“有曲子的悬浮物,酸得几乎象醋一样”,是由于村长临时酿的酒,时间没有到就用来招待他了,体现的是畲民的热情好客。
  其次御寒祛湿壮神的需要。繁重的山区体力劳动,畲民补身体的办法,就是喝酒。劳动之余,或者晚上,喝上一碗黄酒,顿觉消尽疲劳,来了精神,养气补身。因此,家家都是把最好的酒留在农忙时享用。特别是一些加了活血、安神、补气草药的药酒,喝下去之后,用畲民的话是"胜过喝一碗人参汤”,就起到“补身骨"的作用。而加了祛风湿药的药酒,起着祛风去湿功能,比吃药强得多。冬天,天气寒冷,天寒地冻,畲民都要上山、下地,出门前,喝上一碗薯烧,全身发热。晚上回家,再喝上一碗,睡上一觉,寒冷、疲劳一去而光。实在太疲劳了,就把上好的黄酒加热到50度左右,打进一只鸡蛋,搅拌一下,就成了“卵丝酒”,喝上一碗,就能补身体了。
  三是改善食物结构。刀耕火种、山地农耕,种植的是番薯、玉米,全年吃玉米、番薯,食物单—,而且番薯加工成丝或片后,再做成饭,不如鲜番薯煮熟味道好,而整块的鲜薯,多了实在是难以下肚,玉米饼更硬,用水送番薯、玉米饼下肚,清淡无味,这就需要饮料。于是畲民用番薯酿成酒,味道好,就解决了饮料问题。所以酿酒是把粗糙的食物,转化为更为精细、易于消化的食物,改变了饮食结构。
  四是脚料的充分利用。畲民一般酿的酒是“十月缸”,就是在农历十月份酿酒,因为这时有了糯米,天气又暖和,可以酿好酒。一般一家做一大缸,然后分成几个小醰,最好的“缸面清”,放到第二年春耕大忙请人帮工时用;滤下的混浊的春节享用;第二次再加水酿成的叫“ni lao ya”(汉语:二老爷),味较淡,留着平时自己饮用。秋冬季节,做玉米饼或煮番薯时,锅中间放一壶“ni lao ya”米酒,等饼好或番薯熟时,酒也烫好了。热气腾腾的番薯、玉米饼,配上烫口的米酒,别有一番风味。酿酒后的下脚料是“酒糟”,加上煎糖后的下脚料,拌在一起,闭于醰中,月余,再蒸出蒸馏水,就是“白酒”。冬季晒番薯丝时,要一天干,如果天气不好要二、三天,就发酵。南方遇到雨天,也是经常的事,番薯丝干不了,发起酵来,畲民就将计就计,干脆将其煮熟,拌上曲或酒糟,封于醰中,把其蒸出蒸馏水,这就是“番薯烧”,其酒精度可达50度以上。这种白酒中放入草药、蛇等,又是一种“药酒”。
  2.“猎物不过夜”
  所谓“猎物不过夜”,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畲民捕到猎物、特别是小猎物后,立即拿来煮熟,然后大家一起尝鲜。其原因主要是:
  一是猎物小,大家一起狩猎,人多不易分,一小块肉拿回家不好煮,不如大家一起尝。
  二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猎肉不容易保存,而鲜的味道更好。
  三是保留了平分食物的原始习俗。“有事大家做,有食大家尝”,老幼、主客无别,人均一份。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抵御自然界、其他动物的能力很低,为了生存,为获得食物,必须结成群体,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均分配。如果离开群体,独立的个人就不可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除了一些个人制作的简单劳动工具、武器外,没有其他私人财产,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关系,在这个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了共同劳动、团结互助的原始共产主义的分配习俗。要求无论男女,只要有劳动能力,都必须自觉地参加劳动,并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团结一致,共同与自然抗争。正如拉法格所说,最坚定的和最牢固的团结把部落成员、氏族成员结成一个整体,把他们变成希腊神话中的“万手巨人”。的确是这样,畲民只要一听说狩猎,就积极参加;一听到土铳响,就是在同野兽作斗争,所以,大家都纷纷跑来。只要参加了劳动,都可以参与分配。怎样才算猎物得手呢?这是区分有没有参加劳动的标志。动物能跑,因而四肢捆起来,动物不能跑了,才算捕取了猎物。于是,只要是猎物四肢未捆好之前到的人,都视为参与了劳动,都可以得一份猎物。孤寡老人虽未参加劳动,也得一份,是因为没有劳动能力,作为“特殊”,是尊老的习俗。平分食物,在酒筵上也表现出来。沈作乾《畲民调查》中《宴会》一节写道:“最可笑的,凡正式的宴食,必有猪肉一大盘,切成方块,如鸡卵大小,半熟而干,每人数方,席散后,置于衣袋中携归。”这基本上是事实,的确酒筵肉块不同汉族,汉族在桌上吃掉,而畲族在桌上是不吃的,主人当桌发给每位客人一张荷叶,让客人包肉回家。为什么要带回家?这熟肉相当于主人的回礼,但不能回生的,于是用半熟之肉,便于携带;二是平分食物,一人赴宴,只是一人尝,而肉带回家之后,可以全家尝。因此,这并不可笑,而是畲族保留了原始习俗而已。平时家中有好吃的,也都平分。这一原始习俗,利于共同体内在凝聚力的增强,为民族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3.“口不离茶”
  喝茶,是畲民的饮食习俗。节日里离不开茶,正月出行要喝“出行茶”,清明要喝“清明茶”,十二月要喝“送神茶”,春节要喝“春节茶”;订婚要用“茶礼”,婚礼时要给母舅敬“九节茶”,新人要"食蛋茶";丧礼上,“祭动身”、“宣娘家”要用茶;礼俗上有“擂麻茶”、“打油茶”。畲族风俗离不开茶,日常生活是“无茶不讲话”,养成了“口不离茶”的常年喝茶习惯。其原因是:
  首先茶是“神汤”。畲民认为茶不但能解渴,而且能提神、清目、祛病、健身。
  闽东民间传说,尧时,太姥山下才堡村一蓝姓女子,为抗争包办婚姻,栖居山中,乐善好施,人称蓝姑。
  有一年,太姥山周围流行麻疹,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这深深刺痛了蓝姑那颗善良的心。一天夜里,受南极仙翁指点,蓝姑攀上鸿雪洞顶,在榛莽之中找到一株与众不同的小茶树。她遵照仙翁的嘱咐,将茶树上的芽叶采摘下来,送到每个村庄,告诉村民们怎样煮茶给孩子们喝,终于战胜了病魔。传说未必真实可信;但是,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和折光,美丽的传说告诉我们,太姥山茶曾用于医救百姓病痛危急。这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不谋而合。茶先为药用,以后才发展为饮料。这株茶树,傲霜雪于百丈,历枯荣于千年,受云雾之呵护,得泉露之滋养,仍亭亭玉立于太姥山一片瓦旁的鸿雪洞顶,成为“福鼎大白茶”的始祖,被《中国茶叶大辞典》收入《中国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名录》。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福鼎人民,以这株老茶树为母本扦插,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推广繁衍,遍种太姥山脉,福鼎成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
  畲民有一套精细的制茶技术,茶叶享有盛名。凤凰山是乌龙茶制作的发源地。
  史料记载,唐永泰二年(766年),僧人昌森父子和雷进裕一家五口,从福建罗源县十八都苏坑境角坑来到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敕木山居住,砍伐山林,开山种地。到会昌至大中年间,“行脚寻常到寺稀,一技藜杖一禅衣”的惠明和尚来到景宁化斋,见敕木山(南泉山)重峦叠嶂,白云缠绕,是处寺院所在,于是在此建寺,咸通二年建成,寺因僧名。此僧来自四川峨眉山,他把随身所带的茶种子种到山泉边。第二年,茶籽出芽,生起嫩叶,再经山泉水浇灌,眼看日长夜大。清明时节,长老把茶叶摘下来,搓成茶条,将茶条炒青,加工成茶干。时山下病疫流行,十家九空,活着的人四散逃命。一日傍晚,一个“shangha”囡背着一个后生人一步一倾地爬上茶岗,还不到山寮就爬不动了。长老见这两人又病又饥又饿,慌忙泡了两碗浓茶灌下去,才过一袋烟功夫,两个人就慢慢醒了过来。问起原因,方知男的叫做李贵,是山下财主儿,女的叫蓝珠,李家的梅香。李家其他老少都已病死,李贵也眼看不行了,求蓝珠背他连夜逃出来。长老听说山下生病的人还很多,便带着茶叶到山下走门串户,问病送茶。没有几日,得病等死的人一个个都好起来了。从此,茶叶能冶病救命便老少皆知了。李贵知道茶叶不但能冶病,而且长期喝茶可以延年益寿,于是想害长老,霸占这片茶园。不巧被蓝珠知道,尽力劝他莫恩将仇报,财主儿不但不听,反而驮起锄头,到山岗上乱挖。蓝珠追上去夺锄头,财主儿对着蓝珠就是一脚,蓝珠被踢落山涧,财主儿捞起一些茶树就逃。长老从山下回来,见茶树被掘得乱七八糟,心疼煞。寻到山涧,救上蓝珠,得知李贵绝情无义,便对蓝珠说:“囱啊囡,你太痴情,也太忠厚,天下只有穷帮穷,富横富,从今以后,听我的话,找个穷后生成个家,过日子吧。”蓝珠流泪咬着牙根点了点头。财主儿抢了茶树逃回家后,栽到菜园里,起初也是日长夜大,刚长出叶就摘来搓炒泡茶,口不离杯,肚胀得直打滚,连泻三日,一命归天。不久,茶树也死了。故《景宁县志》记载,唐咸通二年(861年),敕木山惠明寺周围畲民普遍开始种茶。现在寺后尚存一棵古茶,1979年经专家测定,树令已逾千年.此茶叶芽乳白带淡黄,冲泡后又呈白色,含氨基酸2.59%,茶多酚24.7%,咖啡碱4.73%,水浸出液39.7%,色香味俱佳,人称“白茶”、“仙茶”。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惠明茶列为贡品,年贡芽茶2斤。严用光的《惠明寺茶歌》有"入京马上争矜黄,黄封红裹呈枫宸”的佳句。民国4年(1915年),在旧金山举行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的万国博览会上,惠明寺村畲族妇女雷成女夫妇种植、制作的茶叶,获一等奖证书和金质奖章。《福安县志》中记载,唐代畲民就开始种茶,并有“比屋皆饮”之风.驰名中外的坦洋工夫茶,1915年与2010年两次获巴拿马金奖。
  其次是喝茶就要喝三道。“饮三道茶”,是畲族最具有独特风情的饮茶方式。凡客人一到家中,或左邻右舍来串门,畲族妇女就含笑相迎,热情招呼客人到厅堂落座,“人客落寮就泡茶”,生火用泥壶烧山泉水。主人一边烧水一边洁净茶碗,放入自种自制的”“细茶”,有几个客人就准备几碗,不多也不少,茶壶水沸,主人把壶提起,轻轻朝外吹悼壶盖上的火灰,将水高高地冲入茶碗,茶叶在碗中团团打转,茶香四溢。第一次冲水,水不能太多,只能四五分,片刻,茶叶就沉入碗底。畲民认为,水不开或是“ting tong”的水(水开后,过一会的水)是不能泡茶的。等茶叶沉底,茶水能进口时,主人就双手端碗,一一向来客敬茶,说声“ning ha xi cha”(汉语:“人客食茶”)。凡到畲山,喝过茶的,无不赞道:“好茶,好茶。”并认为胜过其他名茶。第一道饮毕,主人又用沸水冲第二道茶,水至八分。第二道茶主人不再敬,由客人自己端,要求客人自认好自己的茶碗,不能端错他人的茶。如有错端,不但失礼,且被认为没有修养,所以主人会提醒客人,不要端错自己的碗。喝完第二道后冲第三道。主人在冲第一或第二道时,如果发现没有喝的茶,主人就要疍问,谁不喝茶?不喝主人泡的茶,认为你是看不起他,是对她的不尊;只喝一道,不喝第二道,主人自然很不高兴,所以当来人走时,主人就会把茶水往其脚后跟泼去。到畲家作客时千万要注意了。你如没有饮茶的习惯,也没关系,只要你提前说一声,主人自然不会强求,就少泡一碗。当然,三道茶不等于三碗茶,一道,就是一次,一次喝多少,那是主随客便了。第三道茶,也有的地方不一定要喝,主人已冲过了,喝不喝,也是由客人自定了。因俗语是“一碗苦,二碗补,三碗洗洗肚”。如果客人口渴,或是时间较长,喝了三碗之后还要喝,则不管茶味浓淡,主人一概倒掉,重新放茶叶再泡,泡好后由客人自端。
  畲族“饮三道茶”的习俗,体现了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美德。畲民认为,“别看几粒茶叶,来自不易”,一定要珍惜。封建统治阶级设立了贡茶、茶税、榷茶等税法,而且越来越重。贡茶,是一种实物税。朝廷不顾百姓疾苦,要各地官员搜求各地名茶,定时、定量、定质向朝廷贡献。茶叶纳税,始于唐德宗。中唐安史之乱,造成国库空虚。于是,按十取其一的比例,诏征天下茶税。起初,只是筹建常平仓的临时性措施,但官府看到有如此重利,便改为章程,把茶与盐并列,确立为一种固定的税制,并不断地增长,到贞元时期,茶税收入每年增加到40万缗。武宗会昌年间,又新增一种“塌地税”,即过境税。唐代建立“榷茶”制度,茶叶的专营专卖。宋朝盛行一时,直到清代后期才结束。这种茶税制度,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茶叶的生产。劳动人民不敢公开种茶,不能多种茶,只能在林中或地边种几棵供自家用。作为被镇压对象的畲民更是如此。且畲民长期处于迁徙之中,没有土地,不可能种植茶叶。不少是采山茶;多数是靠帮汉民采摘茶叶,取得一点茶叶劳务;还有的是砍柴卖后,再买点茶叶。特别是茶叶要经过多少道的手续才能完成,畲族妇女体会很深。种茶,采茶,制茶,要化不少的劳动。就拿制茶来说,传统手工制作,要灵活运用“抛、闷、捞、抖、带、甩、搓、抓、理、拉”等多种手势。白天采茶,晚上炒茶,全家一起干。烘干要一夜,所以夜里还得起来翻几次,一夜不得安宁。茶叶的精细程度是衡量一个妇女是否能干的一项标准。畲族妇女用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来招待来人,当然要你喝三道。体现了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美德,而不是“奢侈”。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克庄
相关人物
文天祥
相关人物
胡曦
相关人物
李调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
新田县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兴宁市
相关地名
澄海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溪南镇
相关地名
梅州市
相关地名
罗源县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丽水县
相关地名
云和县
相关地名
太姥山镇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
凤凰山乡
相关地名
会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