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众说纷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568
颗粒名称: 二、众说纷纭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0
页码: 34-43
摘要: 本文讲述了畲族众说纷纭包括武陵蛮说、东夷说、徐夷说、河南说、越人说等情况。
关键词: 畲族 学术研究 历史

内容

1.武陵蛮说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畲族源于“武陵蛮”或畲、瑶同源于“武陵蛮”,是盘瓠之后。长沙“武陵蛮”,史藉又称“五溪蛮”或"长沙黔中五溪蛮”,指的是秦汉时期居住于洞庭湖至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依据是文献记载,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就云:“瑶人楚粤为盛,而闽中山溪高深之处间有之。漳瑶人与虔、汀、潮、循接壤错处,亦以盘、兰、雷为姓……山中自称狗王后,各画其像,犬首人身,岁时祝祭。”②“瑶本盘瓠种,地界潮蜀溪峒间,即长沙黔中五溪蛮。兵团滋蔓亘数千里,南粤在有之。至宋时称蛮。瑶在其邑者,俱来自别境。……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樟复居息为鞏故称。瑶,所指曰輋,自信狗王后,家有画象,犬首人身,岁时祝祭。”①明代邝露《赤雅》亦云:
  “瑶民輋客,古八蛮之种,五溪以南,穷极岭海,迤延巴蜀。兰、胡、盘、侯四姓,盘姓居多,皆高辛狗王后。”谢肇制《五杂俎》说:“畲人,相传盘瓠种也。有苟、雷、兰等五姓。”清时一些县也记载,畲民与瑶人都有为盘瓠之后。《连江志》“畲民,五溪盘瓠之后也。”旧《罗源县志》“畲民,祖出于盘瓠之后,即瑶人也。隋时大功,封为王,生三子一女。”《福安县志》“深山中有异种者日畲民,……相为五溪蛮盘瓠之后。”《遂昌县志》也有“遂昌有畲民者,本盘瓠之种,其缓蔓衍为五溪蛮,在长沙黔中。"
  因有历史上出现“畲瑶”之称,所以有的学者更明确地认为,“畲”实际上是“瑶”的一支。张其昀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就说:“畲民实瑶之一支,亦称畲瑶。”何之星《畲民问题》中说:“闽浙的畲民,原为瑶民的一支,相传盘瓠遗种,是瑶民中最进化的民族。”范绍质《瑶民纪略》也说:“汀东南百余里,有瑶民也,……呼其名曰畲客。”
  建国之后,这一观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系统化。1980年出版的《畲族简史》,对畲族族源的看法,基本上倾向于这一观点。在介绍不同观点后写道:主张畲族和瑶族同源于武陵蛮的说法比较普遍。他们认为畲族和瑶族在历史上关系极为密切。比如:一些汉文化史书上往往把畲族称为“瑶人”或“畲瑶”,有些地区畲族也称自己是“瑶人"或“畲家”,分布在粤东的操苗瑶语族接近苗语支语言的部分畲族,在海丰、惠阳两县被汉人称为“畲人”,但在增城、博罗两县却被称为“山瑶”;畲族保存的《开山公据》(又名《抚徭券牒》)和部分瑶族的《迁徙榜牒》(又名《过山榜》)都同样载有原始图腾性质的槃瓠(或作盘瓠、盘护)传说,两族的姓氏(盘、兰、雷、钟)及民间的歌谣、祖图祭祀仪式等也都与此传说有关。持这一说法的主要论据是槃瓠传说。有些人并据此上溯到《后汉书•南蛮传》,把《南蛮传》所记信奉该传说的武陵蛮作为畲和瑶族的祖先,认为汉晋时期居住在湖南长沙一带的武陵蛮,由于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其中一部分陆续向附近地区迁徙,分布在五岭山脉西部的称为瑶,住在东部的遂发展为今天的畲族。②1983年施联朱《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一文,系统的阐述了畲族源于“武陵蛮”的观点:从图腾信仰考察,畲瑶两族都崇信盘瓠为本民族的始祖;从史籍记载来看,往往畲瑶并称,甚至说畲族就是瑶族;从姓氏上看,畲与瑶有相同的姓氏;从语言方面看,畲族原有的民族语言与苗瑶语言比较接近;从《过山榜》和《开山公据))(又称《抚瑶券喋》)来看,表明畲瑶祖先开荒辟田的经历相同。因此畲瑶同源于“武陵蛮”。徐规《畲族的名称、来源和迁徙》一文中,认为畲族为瑶族的一支,畲族是出于唐宋时代住在五岭东端的瑶人,而远源于汉晋时代的“五溪蛮”。蓝万清《畲族盘姓去向探讨——兼论畲瑶关系》中,认为盘瑶与畲族同源,他们原是一个部落内的几个氏族,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盘瑶融合别的民族因素,重新组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瑶族,而另一胞族的蓝、雷、钟氏在闽粤、赣交界区,与当地居民组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畲族。张永国的《试论苗族的来源和形成》,亦认为盘瓠是苗瑶语民族先民的一种图腾崇拜,据畲族高皇歌(七言诗)叙述畲族始祖“盘瓠”的图腾崇拜;从语言上看,苗、瑶、畲族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三个民族都善于歌唱,有许多相似的民歌和文化习俗;经济生活上也有共同点,如善射猎等:三族都有“盘瓠”的族源传说,因此这三个民族是同源于“盘瓠蛮”,在秦代,五溪地区正式建立黔中郡,“盘瓠蛮”被称为“黔中蛮”,汉代称为“武陵蛮”,东汉又被称为''五溪蛮”等等。吴永章《盘瓠考述》认为,盘瓠是南方民族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图腾崇拜,而盘瓠作为瑶畲的始祖是有详实的史籍记载的,他列举了十几种史书的史料,来说明盘瓠是瑶畲的始祖。石光树《从盘瓠神话看苗、瑶、畲三族的渊源关系》认为,苗、瑶、畲三族都应属于“长沙武陵蛮”。李维信《试论瑶族族源间题》认为,瑶畲两族都来源于蛮(或长沙武陵蛮)。韩肇明《试论瑶族族源的几个问题》认为,畲族是与山越、苗、瑶同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①
  黄家教、李新魁《潮安畲话概述》,罗美珍《畲族所说的客家话》,毛宗武、蒙朝吉《博罗畲语概述》等,从语言角度论述了畲族与瑶族的渊源关系十分密切。
  由于此观点占主导地位,很多学者对畲族源于“武陵蛮”说质疑,反对意见也最多,认为武陵蛮并非是畲族族源或苗瑶畲并非同源。李干芬《瑶族族源探讨》认为,在两干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瑶、苗、畲三个民族仍然处在被称为“蛮”族的时代,还没有具备形成民族的条件;共同的一种图腾信仰不一定就是一个民族,汉族、傣族、藏族都信奉佛教,但不是一个民族,操相同的语言也并不一定是同一民族,如:回族操汉语却不是汉族,所以,瑶、苗、畲三个民族,虽在语言上有某些相同的地方却是不同的民族。蓝青魁《畲族族源试论》也认为,畲族原非“盘瓠种”,瑶畲并非同源。蒋炳钊《关于畲族来源问题》,特别是1988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畲族史稿》一书的第45至59页,系统地“对畲族源于武陵蛮和畲族是瑶族一支”提出质疑。一是畲族是否在唐初才进入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用历史事实与文献记载否定"唐初才进入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二是畲、瑶两族的名称与发展的历史不同。三是关于槃瓠传说。倡导武陵蛮者的主要依据是它们在《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共同的盘瓠传说,但《后汉书》关干盘瓠传说的记载是集过去诸家之言而成的,并非传说始于此时,也不是诞生于武陵地区,更不是只有长沙武陵蛮才信仰和流传这一传说的。根据史籍记载,最早流传盘瓠传说的是在浙江的会稽一带。而《搜神记》关于盘瓠传说地区最为详细,载明其分布几乎遍及长江以南一大片地区,长沙武陵蛮只是其中分布之一。因此,把信仰盘瓠传说的民族都认为源于武陵蛮是值得怀疑的。四是关于姓氏相同问题。从文献记载、族谱、民歌等看,畲族与瑶族姓氏并非完全相同。而且迁徙路线看,畲族不是从两广向福建迁徙,而是福建向广东迁徙。五是从语言方面看,“以极少数讲布努语的畲族为例,就推断整个畲族与瑶族同源,都是来自武蛮,这样的推论不能不使人产生怀疑。众所就知,在瑶族中也操有三四种语言。这都是与我国民族的交错杂居相互影响有一事实上的关系。”
  钟昌瑞“也谈畲族族源”、石弈龙“关于畲族族源的若干问题”、雷阵鸣与雷银才的“再论把'盘瓠'神话当作畲族史实之虚妄”等论文认为:(1)“武陵蛮”说的主要依据是畲瑶具有共同的盘瓠传说,但盘瓠传说并不是始于武陵地区,更不是只有长沙武陵蛮才信仰和流传这一传说;对盘瓠图腾中“鸟与犬二合一”的图腾质疑;盘瓠传说即“高皇歌”的不定型性危及《史诗宝座》,因此,把盘瓠传说作为史实、史据值得商榷。(2)“武陵蛮”说的论者认为畲族起源于荆湖之区,从中原或长江中游南迁而来,大概汉晋以后、隋唐之际已遍布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这也值得商榷。首先是迁移地点不明确;其次,论者论证迁徙时间和路线的立论是引用族谱材料作依据,这些族谱材料的可信度也值得怀疑;提倡畲族为瑶族一支者认为瑶人的一支约在唐初进入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与史书记载不符,故不足信。(3)论者为说明畲族来源于武陵蛮,又从同源的瑶族中寻找论据,引用湖南瑶族《盘古歌》中唱词及《梁书•张瓒传》关于“莫瑶”的记载材料作为畲族从湖南南迁各地的论据,用瑶族的历史来论证畲族的迁徙历史也是很勉强的,且两族分布、聚居地明显不同。(4)“武陵蛮”说论者从语言方面加以论证也值得商榷。广东惠阳等畲族使用“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约一千多人,占人口千分之四左右,其他地区占畲族人口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使用汉语客家方言,如果以极少数畲族说“布努”语就推断整个畲族与瑶族同源、都来自武陵蛮也是缺乏说服力的。①
  2.东夷说
  持这一学说者认为,畲族源于“东夷”迁居鄂、湘西部地区后,融合其他民族成分而成的“武陵蛮”。张崇根《畲族族源东夷说新证》,通过对上古“东夷”民族的迁徙、考古文物和民族学资料的研究,对畲族源于“东夷”进行了详细论证。一是从槃瓠传说的历史背景看畲族与“东夷”的关系,认为槃瓠图腾是鸟与犬二合一的图腾,而不是单一的犬图腾。二是东夷各族向西南迁徙,其中一部分迁徙到湘地,成为武陵蛮来源之一。三是畲族来源于“诞(莫摇)”,是由东夷族群迁到这里来之后,融合了东夷的徐、彭和三苗、氏羌的成分而形成的。大约在唐宋之际,莫摇在迁徙过程中,又分别形成了新的族体——畲族、瑶族。①陈训先《论粤东畲族的族源及其图腾崇拜》,也认为畲族曾经经过海路和陆路的迁徙,畲族仍源于东夷。②
  3.徐夷说
  畲族源于“东夷”中的“徐夷”。潘光旦教授曾在20世纪50年代初对于畲族来源作了一番考证与研究,他认为,畲族源于“武陵蛮”,与东夷靠西南的“徐夷”——徐偃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1982年费孝通《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一文,提到潘光旦先生通过族名和地名的联系对民间信仰和传说的研究。潘先生从徐、舒、畲一系的地名和族名中推想出一条民族迁移的路线,认为春秋战国时代生活在淮河和黄河之间的东夷中靠西南一支的族名可能就是徐,现在还留下徐州这个地名。这时期的文献中也看得到该地区的人称作舒。从瑶、畲的盘瓠传说联系到徐偃王的记载,他认为瑶族中的过山榜有它的历史背景。这一批人,后来向长江流域移动进入南岭山脉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瑶;而从南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和汉族结合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畲。另外有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可能就是苗。费孝通教授也认为春秋战国时代生活在淮河和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与苗、瑶、畲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一批人,后来向长江流域移动,进入南岭山脉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瑶,而从南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结合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畲,另外有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可能就是苗。③蓝周根在《关于畲族来源》(打印稿)中提出:畲族,既不是百越的后裔,又不是“武陵蛮”,而是“东夷”的“徐夷”,从族谱中找到畲族与东夷的关系记载,如据《宣邑钟氏宗谱》卷一第六页,松阳县雅溪乡……石马源《雷氏宗谱》卷一第二十八页载:……我陛下有东夷王献美女奇珍、奇珪、奇珠三人,美貌丰姿,将此长女奇珍赐配长男盘自能,次女奇珪赐配次子蓝光辉,三女奇珠赐配雷巨佑,龙郎官主配钟志深为婚。而这种亲属关系,由徐偃王率领东夷和九夷联合抗周时结下的亲属关系。邹身城《古代夷越、畲族关系探微》,也认为畲族源于徐夷,并与于越关系密切。④
  4.河南说
  畲族属于古代河南夷的一支,立论的主要依据是盘瓠传说。肖孝正在《畲族渊源初探》中认为,畲族源于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属高辛氏近亲的一支夷人氏族部落。他主要论据:从高辛帝所处的时代和各氏族部落形成各民族的情况看,畲族是由高辛这一支夷人氏部落演变而成的;从高辛氏部落联盟的兴荣,对照畲族族谱等资料,分别从''高辛帝其人与畲族的民间崇拜”、“高辛帝的辖区与忠勇王的功绩”、“高辛帝氏族部落与畲族的四姓始祖”三方面进行探讨,可以看出畲族是源于远古河南高辛夷:从高辛帝的民风传说与畲族传统习俗的对比中也能看出其渊源关系。①钟玮琦《关于畲族族源问题的考证》,通过查阅大量的族谱资料,然后综合推断,认为高辛氏是黄帝正妻雷祖的长子,居“毫”即河南省堰师县,高辛氏的第五个妻刘君秀于公无前2325年生龙麒,龙麒即忠勇王,也即畲族祖先。龙麒生三男一女,即盘、蓝、雷、钟(婿)姓。河南"汝南”、“冯翊”、“颍川”,就是畲族的故乡和发源地。因此畲族是古代河南夷中属高辛氏近亲的一个氏族部落。雷阵鸣的《论畲族非出于“武陵蛮”》一文中也持此观点,他主要从图腾崇拜的角度来看畲族历史发展的轨迹:“鸟夷卉服”,中国的凤鸟崇拜最早出于东夷,畲族与“太皞风姓”、九夷之“风夷”应有渊源关系。畲族不仅与高辛氏及凤夷等的凤鸟图腾一脉相传,从现在许多资料看,其活动范围也相吻合。畲族宗教活动“学师”中反映的与河南大有关系;畲族也信奉龙、麒麟图腾。刻有“龙麒”头像的“师爷杖”就是“畲族宗教标志和宗教权威的象征”,“龙麒”是两种图腾标志的组合,是畲族实行族外婚的表证,是龙族与麒麟族联婚的产物。据考古发现,麒麟也是河南夷的图腾,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密切关系;在民间寻找畲族的“祖歌”(或称史歌),则非“凤凰山”莫属,而非“高皇歌”,“凤凰山”是否指今广东潮州的凤凰山也值得商榷。许多学者曾论证,历史上地名随移民一起搬迁的史实,那么,畲族先民也可能把河南的“凤凰山”带到广东潮州,“凤凰山”祖歌中也提到了"神犬”,但其与“宝马"并称,不可能成为畲族的“始祖”。②
  5.越人说
  畲族为古代越人的后裔,但有三种不同说法:
  一种认为畲族乃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王新民《越王勾践子孙移民考》中认为,“东海王摇,疑为瑶族,今之畲民也。瑶人而为族长者”。傅衣凌《福建畲姓考》云,"在福建特殊部族中,畲与蜒实推巨臂,此两族其先盖同出于越,后乃辗转流布于今闽、粤、赣三省地区,并深入于粤东。以其有居山、居水之异,爱分为二,实则一也。惟山居之民,在宋之前,多称为越、南蛮、峒蛮或洞僚。宋元之际,畲名始渐通行。”③
  另一种认为畲族源自百越,是战国、秦、汉时代的越人后裔。石奕龙《关于畲族族源若干问题》一文,支持“畲族源于百越"说,并提出了“畲、瑶均源于百越的摇越”,以及“信奉盘瓠传说的武陵蛮,来源于古代百越"的观点。因摇越又称越摇,即贩人,主要聚居地在贩水流域,即今浙江南部,摇越人以盘瓠传说为图腾。西汉,摇越迁庐江(五溪地区)等地逐渐成为今之瑶族,而南迁跟南海(今粤东、闽南、赣南地区)越人融合,逐渐成为畲族。李筱文、朱洪《从我省畲族〈祖图〉与瑶族〈过山榜〉的对比研究探讨其渊源关系》认为,畲、瑶两个民族历史上是同源异流的关系,都是百越民族的后裔。图腾崇拜中盘瓠出世、报国立功、围猎身亡等记述相同;畲、瑶两族都认为自己的祖先原居南京、会稽山一带;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上都是居住山地,从事刀耕火种的耕放农业,并辅以弓弩狩猎为生;两个民族姓氏相同,今畲族无盘姓,恰在瑶族中多盘姓;都有招郎入赘的婚俗。这两个民族在早期应是一个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迁移路线的不同,而逐渐出现异流,成为不同语言、不同地域的民族。
  第三种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山越”。蒋炳钊《福建畲族的族称、源流和迁徙》等文章认为,唐以前畲族祖先已经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畲族是汀州的土著民族。主要根据是清扬澜的“唐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日畲客。”①而解放后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发现了大量印纹陶文化的遗址,这是古代百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证明该地区在秦汉以前就有越人生息繁衍着,因此,畲族的早期历史和族源可溯至隋唐的“蛮僚”,汉晋时代的“山越”,秦汉时代的越族,总之,畲族就是古代越族的后裔。②蓝万清《畲族族源之线索》提出“畲为山越的支”。因“山越”是古越族的后裔,"依阻山险,不纳王租”,自汉至隋唐,其一部分在闽粤赣交界处成为“蛮”、“僚”,即畲族之直接先民。雷志榜《对畲族族源问题的探讨》中指出,福建宁德地区畲族自称"山哈”,“山哈”与“山越”音、意相通。“畲瑶同源、源于瑶越”说。李瑾《论现代瑶族与古越人之关系》从古越人分布的地区出发,根据舞、山越、溪人以及现代畲族活动之地理范围,畲、瑶二族的图腾意识形成及姓氏相同以及古溪人也同具此一图腾崇拜等史实,将其族属源流作了一个粗略的考察后,认为现代畲族和瑶族是同源于我国的古越人。蓝青魁《畲族族源试论》认为畲族主要分布于浙、闽、粤、赣、皖五省,虽无本族文字,却有全族通行的山哈话;有大致相同的风俗、习惯,而且一致自称为山哈,今日之山哈即古之山夏、山越。③
  1988年蒋炳钊《畲族史稿》出版,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第四章)作了更为系统的论证。第一节是“隋唐以前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是古越人的居住地”;第二节“畲族祖先与南武侯织这支越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百越”是个多民族的泛称,持畲族是越族(山越)后裔的观点,均未指出属于百越民族中的哪一支发展而来,泛泛而谈,不能完整解决畲族族源问题。畲族祖先与南武侯织这支越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第三节是“畲族相传祖先来自广东潮州凤凰山”,从畲族的族谱、歌谣、传说及传统文化等论述畲族源自广东潮州凤凰山。
  施联朱对于“越人后裔说”也提出质疑,他在《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中认为,畲族早在隋、唐之际,就已劳动、生息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地区。他们秦汉以前与闽、浙等为主要分布地区的古越人毫无渊源关系。畲族属于“蛮”族系统,而“蛮”族大部分是以盘瓠为图腾信仰,而古越人则是拜龙蛇为祖的图腾信仰。畲族在武陵地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他们不是越人,只不过吸收了一些越人的习俗而已。越人主要从事种植水稻和渔业生产,不知狩猎。而早期畲族则从事“刀耕火种”和狩猎。汉武帝时,闽越居地浙南、闽东北一带,尚无畲族分布。而畲族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史书上,指的是福建南部和广东北部的畲族。①陈元煦《试论闽、越与畲的关系》也认为,越族在战国以后迁来福建,原是浙江土著,他与畲族有极大差异。其一是经济生活特点不同,其二是图腾崇拜及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不同,其三是语言无丝毫共通因素。②
  6.南蛮说
  畲族源自“南蛮”的一支。王克旺、雷耀锉、吕锡生《关于畲族来源》一文,根据畲族的民间传说和《高皇歌》等,认为畲族的来源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南蛮”族的一支古老民族。吕锡生《畲族迁移考略》认为,畲族源于南蛮,早在隋唐以前就聚居在粤东,潮州风凰山带是他们的发祥地。
  7.闽族说
  畲族源于福建土著,是福建土著居民。陈元煦《试论闽、越畲族的关系》认为,闽、越是我国南方的两个古老民族。福建是闽族的世界,浙江是越族的摇篮。畲族是源于“古闽人”而非衍出于越族。一是根据“畲”、“闽”、“蛮”字音来分析畲族的族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闽”解释为“蛇种”。《集韵》说:“畲,诗车切”,音奢:又食遮切,音蛇,福建人对畲、邪的读与“蛇”字同音。因此,畲民为“福建的土人”、“古闽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蛮”字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蛮族在南方,史书称之为“南蛮”,其根据地在今湘、桂、黔、粤、赣、闽等地。《史记索隐》云:“蛮者,闽也”。《说文解字》在注释“夏”字时亦有“南方蛮闽”的提法,这都说明了“古闽人”是南蛮大族系中的一员。古籍也把“古闽人”分布的地方,以“闽”或以“蛮”命名;古代闽族分布地域包括今福建全省和广东的部分地区。而这些地区正是今天畲族的分布地。二是越族是福建的客族,畲族非衍出于越。三越语与畲语完全不同。①
  王天杞的《试论畲族来源》一文对福建土著说进行了质疑:从畲族祖先的居住地及迁徙来看,畲与秦汉以前闽、浙等地为主要分布区的古越人毫无渊源关系;从考古资料看,畲族也不是福建的土著居民:二者在经济生活、生产方式、语言和图腾崇拜及宗教信仰、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迥然不同;畲族传说中广东潮州凤凰山是畲族发祥地为误传。②
  8.多元说
  畲族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陈训先在《论粤东畲族的族源及其图腾崇拜》中认为,畲人曾经经过海路与陆路迁徙,他们并非只有一个来源,在陆路迁徙过程中,畲人曾与其他民族融合,故畲人的居民成分并不单一。容观琼在《广东畲族族源问题管见》中认为,瑶族、畲族同源,但不等于说畲族是瑶族的一支。谢重光的《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中提出,据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在畲族起源问题上的“外来说”和“土著说”并不是绝对对立,不可调和的,各有不足之处,又各有合理内核,摒弃其不合理部分,取其合理内核,正可互相补充。“综合以上各点,略作小结如下:最迟不晚于南宋中叶,在赣闽粤边的汀、漳、潮、梅、循、赣等州郡的山区,活跃着一个新兴的民族,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畲族。畲族是闽越土著民与南迁的武陵蛮及其他南方种族——包括部分逃入溪洞的汉人--经过长期的融合而形成的,在南宋,它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独立民族所应具备的各种要素,但在族称方面,尚有自称与他称之别,在他称中,并存着几个音义基本相同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甚至还有称为‘徭’、‘蛋’、‘峒僚'的情况,所以如此之故,可能出于汉字的通假,也可能是不同地区对这一新起民族的观察角度不同所致。”③
  汤韵旋、周典恩认为,《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中关于畲族概念的界定:“畲族是历史上在赣闽粤交界区域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它的来源很复杂,包括自五溪地区迁移至此的五陵蛮、长沙蛮后裔,当地土生土长的百越种族和山都、木客等原始居民,也包括自中原、江淮迁来的汉族移民即客家先民和福佬先民。这些不同来源的居民以赣闽粤边的广大山区为舞台,经过长期的互相接触、互相斗争、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最后形成一种以经常迁徙的粗放山林经济和狩猎经济相结合为主要经济特征,以盘瓠崇拜和相关文化事象为主要文化特征,椎髻左衽、结木架棚而居为主要生活特征的特殊文化,这种文化的载体就是畲族”,显得片面,提出值得商榷。①2015年11月6日,在福州西湖宾馆召开的“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雷氏委员会筹备会”上,福州一位长期在组织部门工作的基层领导,激动地向会议展示了他看了《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等著作后写出的书稿——《畲族史源探寻》,文字不亚于《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等,全书是反驳性的体例,反驳《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等提出的观点。
  9.山夏说
  畲族自称“山哈”,是渊源于古代的"山夏"。夏代开始,中原人即统称为夏,夏少康帝庶子无余受封越地,史书把无余之夏裔人称作越,不称夏。越被楚灭后,其国人犹以夏之裔而自豪,不甘以“夏变于夷”,自称“夏人”。因居山区,日“山夏”,只供本族内部口头使用,后改称“山铪”,也就是如今的“山哈”。
  10.汉族说
  畲族不是少数民族,而是“第一批殖民闽地的汉族”。董作宾《说畲——闽南杂记之二》就持这一观点。他从“畲”字的音、体、义,并结合畲民的经济生活考证,得出“畲的一名,绝无种族意思”,“可以推想这种人就是第一批殖民闽地的汉族,在唐宋之交”,后来汉人陆续迁入,“他们就被驱赶而居于深山之中,又因他们善于垦山,称他们为畲。”如今有的学者也认为,畲族本来是汉族,是“建构”的结果。
  综上所述,关于畲族族源问题的探讨,从解放前到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形成共识。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顾炎武
相关人物
邝露
相关人物
张其昀
相关人物
范绍质
相关人物
施联朱
相关人物
李维信
相关人物
韩肇明
相关人物
李新魁
相关人物
罗美珍
相关人物
毛宗武
相关人物
蒙朝吉
相关人物
李干芬
相关人物
蓝青魁
相关人物
蒋炳钊
相关人物
雷阵鸣
相关人物
雷银才
相关人物
石弈龙
相关人物
钟昌瑞
相关人物
张崇根
相关人物
费孝通
相关人物
潘光旦
相关人物
邹身城
相关人物
高辛帝
相关人物
肖孝
相关人物
王新民
相关人物
蓝万清
相关人物
李瑾
相关人物
陈元煦
相关人物
王克旺
相关人物
雷耀锉
相关人物
吕锡生
相关人物
陈训先
相关人物
谢重光
相关人物
容观琼
相关人物
汤韵旋
相关人物
周典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长沙市
相关地名
中山市
相关地名
遂昌县
相关地名
海丰县
相关地名
惠阳区
相关地名
增城区
相关地名
博罗县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五岭镇
相关地名
崇信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武陵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中原区
相关地名
淮河镇
相关地名
徐州市
相关地名
南岭乡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松阳县
相关地名
雅溪乡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堰师县
相关地名
汝南县
相关地名
麒麟区
相关地名
凤凰山乡
相关地名
潮州市
相关地名
庐江县
相关地名
南海区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五陵镇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