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唯物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558
颗粒名称:
二、唯物方法
分类号:
K288.3
页数:
7
页码:
12-18
摘要: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唯物的方法视为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唯一科学方法,并强调了从实际生活出发寻找现实世界中的事实和规律的重要性。作者还指出了批判性思维在畲族历史研究中的必要性,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找到隐藏在历史中的真相。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畲族
历史研究
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唯物的方法称为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唯一科学的方法:事实上,通过分析来寻找宗教幻象的世俗核心,比反过来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关系中引出它的天国形式要容易得多。后面这种方法是唯一的唯物主义的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科学的方法。
唯物的方法,就是“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并强调指出:“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①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吸取和引出关于外部世界的结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原则不是被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观点”。②因而,对畲族的历史研究,不能从已有的结论出发,也不能从观念出发。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他们的唯物方法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方法、旧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像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白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并且这种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间的连贯性。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①这就是说,唯物的方法决不是先验地构成康德式的知识概念,也不是重蹈黑格尔把理论的具体当作现实的具体的错误,具体的历史研究必须从具体实践活动中去重新发现某个时代的各种各样的基本条件和关系以及这些条件和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那些千差万别的经验事实,再现历史的基本过程和全部丰富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马克思就提出了他们的研究对象和创立与这样的研究对象相应的方法。并指出他们的方法与旧唯物主义方法的区别:“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也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旧哲学“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即不能理解人的对象性活动在于“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而新唯物主义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
唯物主义方法,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对畲族的源流、历史的研究,就不能从传统的观念、主观想象、猎奇心理出发,不能为写作而写作,也不能从原有的文化事象出发,更不能从“传说”、“听说”、“据说”、“某某说”、“书上说”出发,而是要深入进行田野调查,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特别是从社会实践出发,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畲族的族源,现实中的确有族谱、画卷、《高皇歌》等等,但这些都是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是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它是客观存在,但不是客观实在;它不是第一性的,是第二性的。研究畲族的源流,不能从族谱、画卷、《高皇歌》等等出发,而要从中国的历史出发,特别是从凤凰山地区的历史出发,尤其是要从大量的考古资料出发,因埋藏在地下的古代物品真实地记录历史。
畲族的族谱与其他一些地方族谱一样是不太靠谱的。北京有的专家说“畲族的族谱全是假的”,这话说出畲族的族谱的不真实性,当然其不真实性主要是指其来源,后面三、五百年的世系还真实的。的确如此,畲语称修谱为“shao bo”,译为汉语是“造谱”。族谱基本上是清代“造”的,前面数千年的历史、特别是源,无法搞清,只好用神话传说。如浙江苍南县政协主席雷必贵,对该县雷姓族谱形成进行了考证。原来,该县雷姓族谱是清代贡生雷云把神话传说与当时能回忆的世系组合而成,后来其它各村效之。
只有从第一性的客观实际出发,第二性文学作品等等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才有生命力。如著名作家张抗抗,2014年4月10日在浙江云和釆风,写下《云和梯田》一文。云和梯田是畲民所建,文中没有一字涉及云和梯田景点中导游喧染的畲族“美丽传说”,即盘瓠神话传说。而用自然的景观,“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坦坦荡荡、起起伏伏、层层叠叠……”,一年四季的变化,“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畲族山民的勤劳与智慧,“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梯田之美,美在其依山势而筑,因地制宜,顺其自然。”“梯田之美,美在其多样化。”“梯田之美,美在其山水与耕地的完美交融。”“梯田之美,美在农人超常的耐力和智慧。”坚持唯物主义,因而成为佳作,《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转载。2015年山东省高考语文卷节选了《云和梯田》,并使之成为考题。
又如,杭州市莪山畲族乡利用高山的自然山水,充分挖掘畲族山村原有各种建筑资源,形成自身的特色,比此地其他景点通过"美丽传说”吸引人更吸引人,民宿虽房价高达每晚每人为1000〜1800元,还是一房难求,要提前二个月才能订到房。
唯物主义方法,用中国语言表达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是求出“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陈云同志说,讲实事求是,首先是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同志指的“实事”是“一切事物”,“实际”是全国全省全县全区的实际,而不是个别事实。这和列宁《辩证法的要素》第一条"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是一致的。这里括号中的说明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达到“客观性”的途径,实事的内涵与外延。因为,每个事物(现象等等)的关系不仅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一般的、普遍的。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等等)是和其他的每个事物联系着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决不可能孤立的,而是以其他事物为条件,与其他事物处于多种多样的关系中,一切都是互为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事物互为关系,互为前提,从而构成世界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自己的运动、变化、发展,呈现为“过程的集合体”。只有掌握了这些关系的全部总和,我们才能理解这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才能坚持客观性,才是“实事”。
如,畲族有无自己的语言、畲语与客家方言的关系,也是涉及畲族源流的一个热点问题。学术界有的认为,畲族说的是客家话;也有的认为,客家说的是畲族话。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谓是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而占主导地位的是前一种观点。认为“畲族说的是客家话”的观点。之所以得出“畲族说的是客家话”的观点,首先是没有把握“实事”。研究畲语的汉族学者,不懂得畲语。调查地点选取在交通方便的畲汉杂居村;调查对象是会畲汉双语的教师、干部;调查内容是根据自己设计好的语言请畲民回答,不是问古代的词语,而问“人民公社好”、“共产党好”等一类现代词,三句话一问,就得出“畲族说的是客家话”的观点;总是在畲语中找客家话,把相同的词全都归到客家话中;没有从客话中找畲族词语。这是典型的从“实例”出发。
从“实事”出发,就是要作大量的、全方位的畲族语言调查,调查地点要选在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的畲族居地;调查对象是不大会汉语的畲民:调查时要问古代的生产、生活用语。近年广东会畲语的雷楠,运用这一方法,从广东凤凰山调查到安徽的云梯畲族乡,发现畲民语言80%以上相同;与客家话代表地--梅县的客家话比较,也近80%相同。两个80%相同,说明并不是“畲族说的是客家话”,而可能是相反。
在田野调查中,有的学者为了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对族源敏感问题,采用所谓的“规避”的方法,即畲民说的“taowa”。在畲民没明白提问的语境下,把畲民的话"套”出来,这也是违背唯物主义的。向畲民调查时,坚持唯物主义,就是要在提问前,告诉调查对象,你提问、调查的目的;更不能选择调查者所需要的对象,尽可能运用大数据的问卷方法。
这也就是坚持唯物主义方法,不能用价值判断取代事实判断。现实社会中,不同主体对同样的客体却产生不同的“实事”;有的人不想、不愿、甚至不敢实事求是。其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方法上看,重要的是把“实事求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两个不同的判断。事实判断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存在及其过程、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把握及断定。其对象是实事本身,即对象自身的状态、性质和规律;是关于客体自身;目的在于查明事实真相,把握事实的性质和运行的规律,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也就是“实事求是”;衡量的尺度是事实本身的真实情况,越是与事实本身的真实情况一致,则事实判断的成效就越大,反之则就越小。而价值判断是主体对客体、主体对对象的意义和效应的认识、把握和断定。其对象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即对象的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目的是了解客体对于主体的利害关系,在于追求价值;衡量的尺度是主体需要以及客体对它的满足程度;对客体进行价值判断是主体进行价值选择、实施价值行动、确立价值取向,进而达到价值最大化的条件。用价值判断取代事实判断,由于主体价值观的不同,产生对判断对象“实事”的认识不同,不是客观地把握客体本身,而是用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来确定;目的不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关心客体对主体的利害关系;衡量的尺度不是与事实相一致的程度,而是主体的需要程度。相应的是“求”的方法也会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的“是”。甚至由于主体价值观的狭隘性,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出现严重冲突,欺骗、说谎、颠倒是非等是其典型表现。
根据唯物主义方法,从客观实际出发,我们多次深入福建闽南地区、广东凤凰山区,三次到皖南云梯畲族乡,走访了福建、浙江、江西的大多数畲族乡村。出于对比研究的需要,三次去河南、二次去陕西、二次去山东、还去了北京、河北、贵州、云南、重庆、台湾等省(市),收集了大量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积累的畲族资料进行了反思,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才开始写作。
知识出处
《畲族源流研究》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本书研究了畲族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学术公案、族群为畲、考古根据、文献依据、基因证据、外来文化、千年迁徙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克思
相关人物
恩格斯
相关人物
雷必贵
相关人物
张抗抗
相关人物
陈云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云和县
相关地名
天池镇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凤凰山乡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梅县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重庆市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