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秘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灸法秘傳 時病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050
颗粒名称: 灸法秘傳
分类号: R245.8
页数: 30
页码: 13-42
摘要: 文章介绍了多种应灸症状及对应的针灸穴位,包括中风、眩暈、痿症、痹症等。不同症状有不同的针灸穴位,如中風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歪斜,可灸百会、尺泽等穴位;眩暈者,目花头昏,可灸神庭、肝俞等穴位。文章详细描述了各个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对应病症,对于读者了解和应用针灸疗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风 眩暈 痿症

内容

楚北樂善堂劉氏刊 柯城冶田金鎔鈔傳少逸雷豐補説 抱一江誠校字①
  應灸七十症②
  中風
  中風者,卒然中倒,人事無知,口眼喎斜是也。方書有中經、中絡、中臟、中腑之分。醫之而乏效者,必須用灸。或未經療治者,急灸無妨。當其初中之時,先灸百會,或灸尺澤。如口噤者,灸風池。左癱右痪者,灸風市。如兩額暴痛,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環跳穴可也。
  百會穴從鼻直上人髮際五寸,旋毛陷中可容指處。《醫宗金鑑》云直上耳尖頂陷中是也。
  尺澤穴肘中動脉處,即肘灣内横紋當中,屈肘紋見。《金鑑》云:屈肘横紋,筋骨罅中。
  風市穴端立、垂手於股外,中指尖到處。
  客主人兩耳前骨上宛中間,開口即穴處。
  環跳穴在髀樞中,側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日股,股上日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環跳穴處。
  風池穴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内。
  尸厥
  《金鑑》云:尸厥者,類中風之稱也。謂其形厥而氣不厥,口鼻無氣,狀類死尸,而脉自動也。延醫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間,不可俣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韮菜許毛中。《金鑑》云:外側聚毛中。
  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節前岐骨外間陷中。
  行間足大指、次指岐骨縫間,動脉應手陷中。
  偏風
  偏風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爲癱,血虚也;右者爲痪,氣虚也。左癱右痪者,氣血兩虚也。總宜先灸百會,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攣難伸,灸手三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鹘。兩手攣痛,臂細無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環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百會穴見中風。
  合谷大指、次指歧(岐)骨間陷中,即虎口,兩叉骨縫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鋭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
  肩髃肩端兩骨間。
  曲池屈手按胸,肘灣横紋尖盡處。
  環跳見中風。
  眩暈
  眩,目花也;暈,頭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日無痰不眩,一日無火不暈,一日木動生風,一日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醫者莫分,藥多罔效,灸神庭穴,自獲安全。若未中機,再灸肝俞,必驗。
  神庭從鼻上直入髮際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入(八)節下,各開二寸。
  痿症
  經曰:肺熱葉焦,發爲痿躄。痿躄者,足軟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蓋痿蹙屬肺,衇痿屬心,筋痿屬肝,肉痿屬脾,骨痿屬腎也。總當先灸足三里,甚則灸三陰。灸法得宜,較湯散爲勝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行外臁,以手掌按膝頭中指到處,股外旁也。膝蓋骨下三寸,在骯骨外臁兩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鑑》作大筋肉。
  三陰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痺症
  痺者,即俗稱爲風氣也,症由風寒濕三氣雜合爲病。蓋風勝爲行痺,寒勝爲痛痺,濕勝爲着痺,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氣痺痛,灸環跳,兼灸脾俞、腎俞。足痺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舉,灸尺澤。兩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風市。按圖而灸,庶乎肢體自若耳。
  環跳見中風。
  脾俞十脊骨下,各開二寸。
  腎俞十三脊下,各開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鑑》云與臍平。
  腰俞尾尻骨節上窔間。
  尺澤、風市皆見中風。
  勞傷
  五勞者,煩冗勞心,謀慮勞肝,過思勞脾,過憂勞肺,色慾勞腎。七傷者,久視傷血,久行傷筋,久坐傷肉,久卧傷氣,久立傷骨,房勞、思慮傷心腎也。至於骨蒸勞熱,藥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膽俞。久嗽勞熱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氣虚弱者,灸氣海。男子血損者,灸天樞。女子陰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虚損勞瘵,及至形神大憊,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則無救矣。
  大椎三節頸項下,第一脊骨上間。
  膽俞第九脊下,各開二寸。《金鑑》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從寸半之説。
  月市俞三椎骨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金鑑》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未(末)處。
  上脘臍上五寸。
  氣海臍下一寸五分。
  天樞臍兩旁,各開二寸許陷中。
  足三里見痿症。
  膏肓四椎骨下,兩旁各開三寸五分。《金鑑》云正坐曲脊,從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按其中一間空處,是其穴也。
  咳嗽
  先賢論咳嗽,以有聲爲咳,有痰爲嗽,有聲有痰爲咳嗽。其初起,多因於風寒,延久多成於虚損。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氣促咳逆,覺從左升,易於動怒者,灸肝俞。咳嗽見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間。吐膿者,灸期門。日久成勞者,灸膏肓弗悮。
  身柱大椎穴下三節骨下間,按其安中。
  足三里見痿症。
  月干俞見眩暈。
  肺俞見勞傷。
  行間見尸厥。
  期門兩乳下,第二肋骨端。
  膏肓見勞傷。
  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氣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腎不納氣而喘者。統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則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須灸靈臺。行動遂喘急者,須灸氣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疴猶拔刺耳。
  天突結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臍上四寸。
  肺俞見勞傷。
  靈臺六節骨下安中。
  氣海見勞傷。
  血症
  書謂:吐血成升斗者,屬胃血也。其餘咯血屬心,嘔血屬肝,咳血屬肺,唾血屬腎。凡有一概血症,總當先灸膽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聲,灸其天突。如五勞七傷,諸虚百損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緩也。據管見,暴患之血症,實火爲多,不宜輒灸;久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無妨,切須辨之。
  膽俞、上脘並見勞傷。
  天突見喘症。
  膏肓見勞傷。
  汗症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蓋自汗爲陽虚,不因勞動而自出也;盗汗爲陰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澤,可以奏勲。設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尺澤見中風。
  膈俞七脊下各開二寸,正坐取之。
  肺痿
  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猶枝葉之萎落也。時吐涎沫,聲音不揚,或嗽血絲,形容枯槁。斯症屬虚者多,非肺癖屬實之可比。當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肺俞、膏肓皆見勞傷。
  肺癰
  久咳不已,胸中隱隱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膿,是爲肺癰。癰者,壅也。良由風寒内鬱,鬱久成火,火刑金臟而成。法當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幾有效。
  天突見喘症。
  驚悸怔忡
  《正傳》曰:驚悸者,忽然若有驚,惕惕然心中不甯,其動也有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摇不静,其作也無時。醫家雖有辨别,總灸上腕穴爲宜。
  上脘見勞傷。
  健忘
  忘前失後,日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慮過度者,或因所願不遂者,或因痰溷心包者。病因雖異,皆當灸百會一穴,而記憶自强矣。
  百會見中風。
  陽痿
  陽痿者,陽物痿軟而不舉也。年老之人,則常有之。若少壯之人,是爲真火衰憊。法當灸其氣海。
  氣海見勞傷。
  陰痿
  陽物收縮,卵陰入腹,皆爲陰症也。法宜先灸氣海,再灸大椎。
  氣海見勞傷。
  大椎見尸厥。①
  臓脹
  倪氏論瞰,有氣、血、虫、水、單,是也;論脹,有寒、熱、虚、實、濕、食、瘀、積、肝、腎,是也。方家必分五臓若何、十脹若何。余謂臓脹在上,灸於上脘;在中,灸於中脘;在下,灸於下脘,或灸氣海。至若脹及兩脇者,灸於期門;脹及背腰者,灸於胃俞;脹至兩腿者,灸足三里;脹至兩足者,灸行間可也。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下脘臍上二寸。
  氣海見勞傷。
  期門見喘症。①
  胃俞十一節下,各開二寸。
  足三里見痿症。
  行間見尸厥。
  腫滿
  先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蓋脾主水穀,虚而失運,水穀停留,故成腫滿也。
  後賢分而爲四:一日水腫,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日氣腫,皮厚色蒼,按之即起也;一曰風腫,走注腫疼,皮膚麻木也;一日瘀腫,腫而紅亮,有血縷痕也。
  以上諸腫,宜灸内庭。如罔駿者,行間、大敦皆可灸之。
  内庭、行間、大敦三穴皆見尸厥。
  癥痛
  癥有七,蛟、蛇、鳖、虱、肉、米、髮也。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實癥者,徵也,有塊可徵;痕者,假也,假物成形。總之不外乎氣血交滯。倘因氣滯而成者,灸氣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樞可耳。
  氣海、天樞並見勞傷。
  痣癖
  痃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條扛起,現於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隱僻於膂脊腸胃之後。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下脘見瞰脹。
  足三里見痿症。
  疝氣
  疝有七,寒、水、氣、血、筋、狐、癩是也。時俗統稱爲小腸氣。張子和謂:疝氣雖有七種,總不離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氣海,繼宜灸中極,或灸三陰。若陰囊偏腫者,灸大敦有效。
  氣海見勞傷。
  中極臍下四寸。
  二陰見痿症。
  大敦見尸厥。
  伏梁
  伏梁者,心積也,起於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當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奔豚
  奔豚者,腎積也。發於少腹,上至於心,如豚奔走狀,上下無時,久則喘逆,骨痿少氣。先灸氣海,兼灸中極爲是。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脚氣
  脚氣者,兩脚浮腫而重,濕脚氣也;不紅不痙而痛,乾脚氣也。不拘乾濕,皆宜灸風市穴。倘或紅腫、行步艱難,灸大敦穴可愈。
  風市見中風。
  大敦見尸厥。
  腹鳴
  腹鳴者,腹中鳴響也。其因痰飲者,灸上脘穴。因胃寒而腸鳴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穴。
  上脘見勞傷。
  胃俞見臓脹。
  足三里見痿症。
  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氣滯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積者。雖分五種,總屬七情之變。凡藥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爲要。
  天突、中脘見喘症。
  足三里見痿症。
  反胃
  反胃者,飲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日反胃。良由脾胃陽虚,運行失職,不能熟腐水穀、變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法當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則灸足三里。
  中脘見喘症。
  下脘見臌脹。
  膈俞見汗症。
  脾俞見痺症。
  胃俞見臓脹。
  足三里見痿症。
  霍亂
  霍亂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瀉,謂之濕霍亂也;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謂之乾霍亂也。急灸期門可愈。
  期門見臌脹。①
  頭痛
  頭痛者,有外感、内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爲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内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並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内傷,宜灸命門自痊。
  百會見中風。
  神庭見眩暈。
  合谷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即虎口兩叉骨縫中。
  膽俞見勞傷。
  命門十四節骨下窔中。
  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皖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皖,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樞。
  上脘見勞傷。
  行間見尸厥。
  膈俞見汗症。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天樞見勞傷。
  關元臍下三寸。
  背痛
  太陽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風濕所侵,則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則瘳。身柱見咳嗽。
  脇痛
  脇痛在左,肝經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臨池可愈。臨池從兩目中直上,人髮際五分陷中。
  腰痛
  腰痛有四,當分灸之。如因房勞過度,則腎虚,灸腎俞穴。偶然欲跌則閃挫,灸氣海穴。負重損傷,不能轉側,灸環跳穴。濕氣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連腹而引痛者,灸命門穴則安。
  腎俞見痺症。
  氣海見勞傷。
  環跳見中風。
  腰俞見痺症。
  命門見頭痛。
  耳聾耳鳴
  《繩墨》曰:腎氣充盛則耳聰,腎氣虚敗則耳聾,腎氣不足則耳鳴,腎氣結熱則耳聾。經謂耳爲腎竅。腎虚耳聾,宜灸腎俞;耳鳴,宜灸風池。初患者先灸百會爲是。
  腎俞見痺症。
  風池、百會並見中風。
  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輪之分。兩皆屬心,日血輪;烏珠屬肝,日風輪;兩胞屬脾,日肉輪;白精屬肺,日氣輪;瞳神屬腎,曰水輪。
  其實肝開竅於目,總病實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會、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内障起翳者,當灸臨池。目惶惶而不了者,①必須灸腎俞也。
  百會見中風。
  上星從髮際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神庭見頭痛。②
  臨池見脇痛。
  腎俞見痺症。
  咽喉
  咽乃飲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區,不容纖邪所客,否則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當灸内庭。喉瘡、喉風者,當灸天突爲亟。
  内庭見尸厥。
  天突見喘症。
  齒痛
  歯乃骨之餘,腎主病也。然則因陽明火熾而痛者,有因風、因蟲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藥莫能奏捷,必當用灸。倘頰腫牙痛,灸風池;紅腫牙痛,灸手三里;齒龋,須灸内庭也。
  風池見中風。
  手三里見偏風。
  内庭見尸厥。
  鼻血
  鼻血者,因於肺肝有火也。肺竅在鼻,肝臟藏血,二經有火丙熾,則血沸騰,乘鼻竅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壯。
  合谷穴見偏風。
  腦漏
  膽移熱於腦,腦漏黄濁之水,由鼻而出,甚則腥穢;亦有鼻塞不聞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上星見目病(疾)。
  脱頦
  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把也。有因氣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風池穴。
  風池見中風。
  遺精
  書謂:有夢精出,爲夢遺;無夢自遺,爲精滑。大凡夢遺者,由於相火之强;精滑者,由於心腎之損。擬方當分虚實,灸法統宜於關元、中極及三陰交。設未瘥者,再灸腎俞可耳。
  關元見心腹痛。
  中極見疝氣。
  三陰交見痿症。
  腎俞見痺症。
  濁症
  丹溪曰:濁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濕熱,瘦人多腎虚。總之腎虚之質,下焦空豁,則濕熱阻於精竅,而成赤白濁也。當灸關元,兼灸行間自痊。
  關元見心腹痛。
  行間見尸厥。
  淋痛
  滴瀝澁痛謂之淋,急滿不通謂之閉。五淋之别,雖有氣、砂、血、膏、勞之異,然皆腎虚而膀胱生熱也。若小便赤澁,灸其下脘;小便痛瀝,灸其關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極。
  下脘見臌脹。
  關元見心腹痛。
  中極見疝氣。
  溺血
  經謂胞移熱於膀胱則溺血,是症未有不本於熱者。當灸關元數壯。
  關元見心腹痛。
  遺溺
  遺溺者,由於中氣虚衰,不能攝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氣未固,多有之。總當灸其三陰。若小便頻數者灸大敦,小兒遺尿者灸氣海。
  二陰見痿症。
  大敦見尸厥。
  氣海見勞傷。
  便血
  便血之症,有腸風,有臟毒。如下鮮血,大便燥結,名曰腸風。血色黯濁,大便溏瀉,名曰臟毒。臟毒者灸腎俞,腸風者灸會陽。
  腎俞見痺症。
  會陽尾尻骨兩旁,各開二寸,尻骨節上兩旁,各開寸半亦可。
  脱肛
  肺與大腸相爲表裏,故肺熱則肛藏,肺虚則肛脱。或因腸風痔漏,或因久痢久瀉,或因産婦用力太早,或因小兒叫啼傷氣。總須上灸百會,下灸會陽。
  百會見中風。
  會陽見便血。
  痔瘡
  古人論痔,有牝、牡、蟲、血之分。其實皆大腸積熱所致。當灸會陽幾壯,庶冀而安。
  會陽見便血。
  泄瀉
  泄瀉有五,乃脾虚、腎虚、濕寒、濕熱、食積也。脾虚則食少便頻,腎虚則五更作瀉,濕寒則便溏溺白,濕熱則下利腸垢,食瀉則吞酸曖腐。在醫家當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樞,其次會陽之穴。
  天樞見勞傷。
  會陽見便血。
  痢疾
  古人以赤痢爲濕熱,傷於血分;白痢爲濕寒,傷於氣分。凡初患赤白痢積者,法當灸其天樞,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腎兩傷者,當灸脾俞,兼之會陽也。
  天樞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脾俞見痺症。
  會陽見便血。
  傷寒
  傷寒者,由冬令傷於寒邪,法當辛散。其誤治也,變爲結胸,宜灸期門。若婦人經水適來,邪熱入於血室,畫則明了,夜則譫語,亦灸期門之穴。若飲水過多腹脹者,灸其中脘。餘熱解不盡者,當灸曲池可也。
  期門見咳嗽。
  中脘見喘症。
  曲池見偏風。
  熱病
  經日:冬傷於寒,春必病温,至夏爲熱病。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當用辛凉之劑。設未效者,當灸上脘。若煩悶者,須灸行間。
  上脘見勞傷。
  行間見尸厥。
  瘧疾
  瘧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時發爲瘧疾。秋風欲入,伏暑欲出,表裏交争,寒熱成矣。連日發者則淺,隔日發者則深,隔兩日發者,則更深矣。諸般瘧疾,法當先灸大椎。痰盛之體,灸其尺澤。日久不已,灸其内庭。按穴灸之,則瘧自遁。
  大椎見勞傷。
  尺澤見中風。
  内庭見尸厥。
  黄疸
  黄疸有五,曰陽黄、陰黄、酒疸、穀疸及女勞疸。其病本皆不離乎濕也。應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膽俞、脾俞是也。
  上脘見勞傷。
  肝俞見眩暈。
  膽俞見勞傷。
  脾俞見痺症。
  癲病
  經謂重陰者癲,癲則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緣於所謀不遂而致也。當灸身柱一穴。
  身柱見咳嗽。
  癎症
  癎症者,忽倒無知,神昏牙閉,角弓反張,抽搐涎流。古人分爲五癎,有馬鳴、羊嘶、牛吼、犬吠、猪啼等語,究屬痰涎蓄於經絡也。灸家不須細别,當其初發之時,先灸百會,兼灸上脘。每發每灸,日漸自差。
  百會見中風。
  上脘見勞傷。
  癩病
  癩病,癘風也。俗稱爲大麻風。良由濕勝則生風,風勝則生蟲,所以皮膚脱落,肌肉浮紫,滿軀作癢,狀若蟲行。宜灸曲池可愈。
  曲池見偏風。
  疹病
  肌發紅點,有若蚊咬者爲熱疹,細粒透顯者爲風疹,不透出者爲隱疹。隱疹宜灸曲池,風疹、熱疹宜乎合谷、環跳。
  曲池見偏風。
  合谷見偏風。
  環跳見中風。
  痰疾
  痰屬濕,津液所化也。流則爲津,行則爲液,聚則爲痰,上則爲涎。其實百病兼痰爲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上脘見勞傷。
  飲食
  胃司納受,脾主消導,一納一消,運行不息。設脾胃衰弱,則失消納之權。
  若飲食不思,灸其上脘。飲食少減,灸其中脘。飲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樞。食不下,欲乾嘔者,宜灸膽俞穴也。
  上俞(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氣(症)。
  下脘見臓脹。
  天樞見勞傷。
  膽俞見勞傷。
  調經
  月經者,一月一至也。趲前退後,謂之不調。女子經水不調者,當灸氣海,兼灸中極。婦人月水枯閉者,當灸腰俞可愈。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腰俞見痺症。
  血崩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兩傷。蓋肝不能藏,脾不能統,所以經血忽崩。宜灸氣海、大敦二穴。
  氣海見勞傷。
  大敦見尸厥。
  帶下
  古人治帶,有五色之論,而分五臟之療。又以赤屬血、白屬氣之説。其實帶下之病,本在乎帶脉,以帶脉横於腰間,如束帶然,故名也。法當灸關元數壯。
  關元見心腹痛。
  種子
  女子不孕之故,由傷其衝任也。若三因之邪,傷其衝任之脉,則有月經不調、漏崩帶下。或因宿血積於胞中,或因胞寒、胞熱,或因體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當灸中極爲要。
  中極見疝氣。
  胎漏
  懷胎數月,而經水偶下者,謂之胎漏也。由於勞力損傷,或由衝脉有熱,或由氣怒傷肝,皆能致之也。宜灸關元自止。
  關元見心腹痛。
  産後
  産後之疴莫能盡述,應灸之症,姑畧詳之。惡露不行,宜灸中極。惡露不止,宜灸氣海,或灸關元。關元、中極祗離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準,災害並至矣。
  中極見疝氣。
  氣海見勞傷。
  關元見心腹痛。
  胞衣不下
  胞衣停滯者,或因氣力疲敗,或因惡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諸藥而罔效者,當灸中極,立下。
  中極見疝氣。
  驚風
  驚風者,有急、慢之分焉。急驚者,忽然搐搦,身體壯熱,面紅唇赤,牙閉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驚者,緩緩搐搦,身體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澤。若閉目、摇頭、額汗、昏睡、面青、肢厥、頻吐清水,此慢脾風,不可救也。
  身柱見咳嗽。
  曲池見偏風。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
  尺澤見中風。
  疳勞
  小兒疳勞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沿,午後潮熱。皆因肥甘無節,停滯中州,傳化遲滯,腸胃内傷,則生積熱,熱盛成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下脘、胃俞並見臌脹。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無差忒。若遇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痰核癧串、無名腫毒,皆於患處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太乙神鍼
  藥方
  艾絨三兩,硫黄,麝香,乳香,没藥,丁香,松香,桂枝,杜仲,枳殼,皂角,細辛,芎窮,獨活,雄黄,炮甲以上各一錢。
  右藥,各秤足爲末,與艾絨揉和,用綿夾紙一張,約長五寸,寬方尺,將絨藥鋪摻於紙上,用力實捲如大指粗,即爲一條。如絨藥尚多,即多作幾條,外再加紙三四層裹之,以鷄子清通刷外層三次,陰乾收藏,勿使洩氣。
  用鍼法
  一、用鍼先審病證,取何穴道,用墨塗記其上,以紅布七層蓋穴上,
  候鍼。
  一、將鍼向燈燭上燒透,對正穴道放於紅布上,若覺大熱,將鍼略提起,俟熱定再鍼。以七記數,小則一七,多則七七亦可。
  一、用過藥鍼,以極乾竹筒封藏,猶可後用。
  穴道取寸法
  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節第二節,相去爲一寸圖見前。
  正面穴道圖見前
  百會穴從鼻直上入髮際五寸,旋毛中陷,可容指處。督脈。凡中風、頭風、風癲、角弓反張、忘前失後、氣絶、脱肛、目淚、耳聾,鍼此穴。
  上星穴從髮際入一寸,直上可容豆處。督脈。凡腦冷、鼻塞、腦漏、汗不出、目睛痛,鍼此穴。
  神庭穴從鼻上直入髮際五分。督脈。凡頭疼、目眩、出淚、流涕,鍼此穴。
  天突穴結喉下二寸陷中,低首取之。任脈。凡喉瘡、喉風、哮喘、氣噎、肺癰、咯血、喉中有聲,鍼此穴。
  上脘穴臍上五寸。任脈。凡心腹疼痛、驚悸、痰疾、伏梁、氣蠱,狀如覆盆、風癇等證,鍼此穴。
  中脘穴臍上四寸。任脈。凡反胃、吐食、心下脹滿,狀如伏梁、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寒癖,緘此穴。
  下脘穴臍上二寸。任脈。凡腹脹堅硬、痃癖氣塊、小便赤澀、身體羸瘦,鍼此穴。
  氣海穴臍下一寸五分。任脈。凡男子陽事久憊、婦人經水不調,及滯氣成塊,狀若覆盆,鍼此穴。
  關元穴臍下三寸。任脈。凡男子遺精白濁、臍下冷痛、小便痛澀,婦人赤白帶下、經水不調,鍼此穴。
  中極穴臍下四寸。任脈。凡男子奔豚搶心、遺瀝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澀,婦人經水不調、不受胎孕,鍼此穴。
  臨池穴從目中上人髮際五分陷中,即臨泣穴。足少陽。凡目痛内障、赤白翳、腋腫、脅下痛,鍼兩穴。
  客主人一名上關穴耳前骨上宛中間,開口即空處。足少陽。凡兩額暴痛、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鍼兩穴。
  期門穴乳下第二肋疼骨端。足厥陰。凡傷寒結胷、咳嗽吐膿、腹膨、霍亂、吐瀉,婦人熱入血室、産後飲食不調,緘兩穴。
  天樞穴臍兩旁各開二寸。足陽明。凡夾臍痛冲(衝)心腹、赤白痢疾、泄瀉、飲食不化、男子血損、婦人血塊,鍼兩穴。
  肩鹘穴肩端兩骨間陷中,舉臂取之。手陽明。凡手臂痠痛、不能捉物,鍼兩穴。
  曲池穴屈手按胃,肘灣横紋尖盡處。手陽明。凡偏風不遂、兩手拘攣、臂細無力、肘内寒冷而痛,緘兩穴。
  手三里穴曲池下二寸,鋭肉端。手陽明。凡手臂不仁、肘攣疼痛、頰頷紅腫、齒痛、瘰癧,緘兩穴。
  風市穴膝上七寸、外廉兩筋間,端立垂手於股,中指尖到處。足少陽。凡兩腿麻木,左癱右痪,一切脚氣,緘兩穴。
  内庭穴足次指三指岐骨陷中。足陽明。凡水腫、厥逆、咽喉痛、久瘧不食、惡聞人聲、口歪、齒徐,緘兩穴。
  行間穴足大指次指岐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凡白濁、尿難、腹脹、心疼、欬逆、吐血、煩悶、短氣、手足浮腫、四肢厥冷,鍼兩穴。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甲韭葉許三毛中。足厥陰。凡小腸疝氣、小便頻數、陽上人腹、陰痛偏大、臍腹腫脹而痛、尸厥如死、脚氣紅腫、婦人血崩,鍼兩穴。
  背面穴道圖見前
  大椎穴第三節頸骨下第一節上間。督脈。凡勞疾、徧身發熱、諸瘧,鍼此穴。
  身柱穴大椎穴下三節骨下間。督脈。凡脊膂强痛、欬吐、癒瘫、發熱,鍼此穴。
  命門穴十四節骨下間。督脈。凡腰腹引痛、頭疼如破、裏急、癒瘲,鍼此穴。
  肺俞穴三椎骨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傳尸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氣喘,鍼兩穴。
  風池穴耳後陷中,按之引耳内。足少陽。凡耳聾虚鳴、脱頷、口噤、頰痛、牙疼並腫,鍼兩穴。
  膏肓穴四椎節下兩旁各開三寸五分。足太陽。凡勞傷虚損、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熱、四肢無力,鍼兩穴。
  脾俞穴十一椎節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諸般黄癉、四肢不收、痺痛、膈疼、泄痢、翻胃、積聚、痰瘧,鍼兩穴。
  腎俞穴十四椎節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陰痛、身熱、耳聾、目暁、膝攣、足寒,鍼兩穴。
  環跳穴在髀樞中,側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日股,股上日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日髀樞,當環跳穴處也。槌,健上聲。足少陽。凡中風、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强直、股痛引肋、不得轉身,鍼兩穴。
  會陽穴尾尻骨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痔瘡、腸癖、兩腎尖痛、久瀉、久痢、陰汗溼癢、脱肛,鍼兩穴。
  足三里穴膝下三寸行外廉,以手掌按膝頭,中指尖到處,股外旁也。足陽明。凡翻胃、氣膈、腸鳴膨脹、疾癖、胃胃畜血、咳嗽稠痰、足痿失屐,鍼兩穴。
  太乙神鍼正面背面穴道詩
  看穴先準鼻當中,上入髮際三穴蹤。神庭入髪五分上星入髮倍一寸,百會人髮五寸旋毛宫二穴俱督脈。
  天突在結喉下二寸陷中,三脘音管,胃上中下臍上量平聲以通。上脘五寸中漸減,中四下二勿矇嚨。
  氣海臍下寸餘五,關元即丹田兩股三寸足函容。再下又加其一寸,穴稱中極當中窮七穴俱任脈。
  左右兩旁共臨池足少陽從,目中直上人髮五十釐。兩客主人足少陽耳前骨,開口即空而便知。
  期門足厥陰在乳下第二肋,疼骨之端試揣之。天樞足陽明以臍爲則子,兩旁二寸各開馳。
  肩鹘肩端兩骨縫,肘灣有穴視茫微。肘灣横紋尖盡處,必須屈手按胃乃見紋尖之曲池。
  曲池之下手三里三穴,俱手陽明,曲池相去二寸鋭肉端頭視次平聲。正立垂手兩股間,中指尖處風市上聲,足少陽歸。
  内庭足陽明乃在兩足指,次三歧(岐)骨陷中耳。大指次指動中間,謂之行間須載紀。
  再若大指去爪甲如韭葉許,從三毛中大敦二穴俱是厥陰是。大椎以上有二骨爲項二骨,大椎自項骨算起,大椎當第三以下爲脊骨第一。
  第三節下身柱名,十四節下命門三穴,俱督脈地。風池足少陽耳後寸半陷中存,按之則引耳内知的實。
  肺腧在兩飯匙骨縫中脾腧腎腧三穴,俱足太陽場,脊骨各開二寸切。言不移,脊骨第三椎下爲肺十一脾,十四又將腎腧列。
  四椎節下號膏肓足太陽,各開三寸五分疆。環跳音條,足少陽正在髀樞處,務要側身眠在床。
  伸其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可識其鄉。尻骨兩邊各開二寸,問訊穴名日會陽陰,足太陽。
  膝下三寸外廉畔,足三里足陽明與手殊方。掌按膝頭中指尖盡處,誨人認法劇精詳。
  穴道取寸法折衷,男左女右手指中。中指第一第二節,相距即寸於此逢。
  按穴治病,鍼無不愈。方自范毓請而後,①王大德、沈士元、周雍和諸人皆用之,實予人以易從,切勿以其淺近而忽之也。此法及詩,自古今醫詩集中録出。劉國光識。
  附雷火鍼法
  治一切閃挫、諸骨節痛,及寒濕諸氣而畏刺者。
  方用:沈香、木香、乳香、茵陳、茏活、乾姜(薑)、川山甲以上各三錢、麝少許、薪艾二兩。
  以綿紙半尺,先鋪艾茵於上,次將各藥末摻上,捲極緊,收用。按定痛穴,筆點記,外用紙六七層,隔穴。將捲取太陽真火,用圓珠、火鏡,皆可燃紅用燈燭燒燃亦可,按穴上,良久取起,翦去灰,再燒再按,九次即愈。
  灸一次,念呪一遍。先燃火在手,念呪曰:
  雷霆官將,火德星君!藥奏奇功,方得三界六府之神;鍼藏烈焰,煉成於仙都九轉之門。蠲除痛患,掃蕩妖氛,吾奉南斗六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呪畢,即以雷火鍼按穴灸之。
  此廼孫真人所製,流傳至今,頗爲靈験。製藥時,毋令婦女、雞犬見。其方載《鍼灸大全》。
  又按,《御纂醫宗金鑑》有《雷火神鍼方》,藥祗三味,歌曰:雷火神鍼攻寒濕,附骨疽痛鍼之宜。丁麝二香共薪艾,燃鍼痛處功效奇。《景岳新方》因陳内亦有二方,註明治風寒濕毒之氣留滯經絡,而爲痛爲腫,不能散者。其一於五月五日,取東引桃枝,去皮,長一二寸,兩頭削如雞子尖,向燈上燃著,隨於患處隔紙數層,以鍼按灸;一則方法藥味與太乙神鍼相同,惟多白芷一味。蓋命名雖異,而治病則有同功焉,因並録之。劉國光識。

知识出处

灸法秘傳 時病論

《灸法秘傳 時病論》

出版者:中華書局

本书内容主要为应灸七十症的灸法与取穴,行文浅显、方法便捷,并有人体穴位图及附入的太乙神针、雷火针法等。

阅读